8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汇总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 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转变,提高 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 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 安全。
推动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 和专业化,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 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区域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区域应该根据自身 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关注创新和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的 建设。
0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进 步。
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 性和需求性。公平性是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 资源分配应公平合理;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不应超过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是指全球应共同 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谐性是指人 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 展;需求性是指应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清 洁空气、水源、土地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
总结词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推动创新活动方面的能 力和水平,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等方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 等多方面入手。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广西北部湾为例——10级地科院师范四班陈丹222010318011150 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需要从区域内部、区域整体和区域之间的产业经济发展入手。

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所选择的空间组织实体的形式以及区域间的空间组织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

一、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要素结构等。

1.区域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主导产业的选择、关联产业的配套,基础性产业的配套以及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的发展都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的经济发展。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市现率价值的增值。

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南宁市包括市辖区、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北海市包括市辖区、合浦县;钦州市包括市辖区、灵山县、浦北县;防城港市包括市辖区、上思县、东兴市。

陆地国土面积 4.25 万平方公里,2006 年末总人口1254.72 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25.29%,拥有沿海1595 公里海岸线,2006 年地区生产总值1434.47 亿元,占广西生产总值的29.71%,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

今年1 月16 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推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 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加强与各国在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我国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升级力度,提高工艺技 术和装备水平,提升产 品质量和竞争力。
详细描述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 力。同时,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 交流,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
01 总结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
02
总结词
04
详细描述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 展不足。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制约 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增 加了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的核心。
详细描述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 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 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 加值和竞争力。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总结词
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前提和保障。
详细描述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 量不容乐观。这种状况不仅 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也制 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通信等领域, 提升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贸易和投资往来。
产业合作
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对接和协同发展 ,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7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 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 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 ),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 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 ,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
2021/2/2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2021/2/2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 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同心圆〉法则(1925);
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各自的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 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 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 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 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另外,其它经济活动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较密集地连续分布,也 可看作是域面。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
不少学者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
01
03
02
我们认为,后一观点是可取的。因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并不完全是倒U字形的,而是表现出多样性。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影响的组合也不同,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存在多种可能性。完全有可能通过改变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控制,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每个区域都有比较优势产品
发达国家——产品优势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最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大部分产品(全部)发展的劣势产品,但总有一种是有相对优势的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P242) 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优势;用优势要素组织生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参与国际商品交流 低价产品(生产)出口,获得高价回报;进口(本国区域高价生产产品)以低价购入,这样就会促进每一区域的经济发展,获得合作性利益 新贸易理论(P243) 竞争优势理论(P244)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235)
前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素的差异性(北方—优越、南方—较差) 主要观点
极化效应
南北方的差异导致北方首先开发、发展起来,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样就会使南、北方之间产生经济联系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第二性(后天因素)
Business template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不可调控——倒U型假说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
赫希曼( A.O.Hirshman )认为,如果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 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北方 (经济发达区域)
极化 效应 涓滴 效应
南方 (经济欠发达区域)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 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发展;
二、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 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 先进程度。
产品阶段
创新阶段
主导产业
兴旺部门
发展梯度
高梯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
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 衰退阶段
中梯度
低梯度
推移方式:就近推移、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初中社会知识点汇总

初中社会知识点汇总

初中社会知识点汇总社会知识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初中社会知识的汇总,帮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一、经济知识点1. 供求关系:指商品或劳务的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 货币与金融: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可以充当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

金融是与货币有关的各类机构和市场的总称。

3.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计划经济是指国家对资源配置进行计划和指导。

4. 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工资、社保、劳动合同等方面的知识。

5. 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区域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政治知识点1. 国家与政权:国家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社会政治组织,拥有最高权力的组织。

政权是国家的统治组织形式。

2. 政治制度与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政治活动是指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参与。

3. 国家机关与政党:国家机关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政党是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

4. 法治与法律: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国;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基本理念和道德准则。

三、文化知识点1.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沿革发展的产物,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历史名人等。

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源自于传统社会和历史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现代文化是指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文化现象。

3. 文学与艺术: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4. 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文化融合是指文化间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5. 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身的自信心;文化产业是指文化创意与经济相结合的产业。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1.都市区概念:它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都市带概念:⼤都市带在⼀个较⼤的区域范围内,有若⼲个彼此分离的⼤都市区在⼈⼝和经济活动等⽅⾯逐渐紧密连成⼀体所形成的⼀种空间结构形态,是⼀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都市带⽬前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欧洲西北部⼤都市带、美国五⼤湖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洲⼤都市带等。

其中⼜以第⼀、第⼆个⼤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该⼤都市带简称波⼠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个也是世界上最⼤的⼤都市连绵带,沿着⼤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费城、巴尔的摩等⼀系列⼤城市和特⼤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积约为13.9万平⽅公⾥。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商业银⾏中的28%,50家最⼤⼈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的⼯业公司的33%,50家最⼤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地。

⽇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阪为核⼼,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本最⼤的⼤都市带。

这个⼤都市带⾯积约为10万平⽅公⾥,占⽇本国⼟⾯积的20%,居住⼈⼝达6000余万,集中了⽇本50%以上的⼈⼝,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都市带,⼈⼝密度也⽐后者⾼出3-4倍。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理论。

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

在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的同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强调各组成部分或现象之同的联结变化过程,亦即各种动态序列的瞬间反映。

通过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性研究,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帕累托最优。

从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我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位论研究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 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阶段和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间经济学阶段。

一、区位理论研究区位论又称标准化理论或立地论(Location Theory或Standortlehre),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 14和市场区位论等,是一些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

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据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区域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般区域农业布局法则与模式。

1909年和1914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系统地研究工业区位问题,认为决定工业场所的三个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区位因子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后对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一概念区域是指拥有多种内需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概念,相对性极强,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学科来观察、分析和理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狭义)。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内部完整性。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发展,区域开发部决定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集聚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即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和方式。

区域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起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区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

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分工是指区域为了获得资源股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门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区域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增长,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损害,在经济发展中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共同或独立地从事或服务于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扩散,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创新干预政策框架的一系列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一个区域内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它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的聚集过程。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线为明确边界的许多独立但相连的网络结构。③道路网络,呈环网状结构,网络
中的点于线存在功能等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存在空间差异。
点点型韦伯结构
大量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各自分散,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网络体系发育 还远远不够,这时就形成点点型的韦伯结构。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3、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经济区域
节点 经济网络 外围区域
经济 中心
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图
经济中心:它是区域经济赖以形成的核心,其功能的全与偏,力量的强 与弱,直接影响到区域空间结构的紧与松,范围的广与窄。经济中心 多为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城市,也可能是一个城市群。 经济网络:指经济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 体系。网络是连接地域核心与外围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市场经 济的一大特就是市场的网络特征性,孤立的市场已不能适应竞争的需 要,而一体化的网络则使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和效益的提高,使经济 活动进行得更有效率。

点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线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面状要素及其表达功能


一、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空间结构”的含义
从广义空间观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即地域结构,指某一时空范 围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组合,反映了自然和人类活 动作用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它的形式和变化,取决于构成 区域各成分或要素及各种不同物质结构间的对应变换关系,即取决于地球 表面的性质和人类活动的互动。 从狭义的空间观来看,区域空间结构只被定义在人类活动方面,指 “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 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

2、产业集群的特点——p219-220
1)组成要素: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2)企业构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跨国公司)。 3)内部联系: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显示出专业化和网络化特征。 4)植根性: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 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 5)空间性: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积聚。具 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和边界(美国硅谷、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中国北京中关
기타 개념; ---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 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 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 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 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 制定等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民间团体。
C사
企业的衍生和 发展主要植根 于当地,与当
기업 (공급자) 정부지원기관
기업 (공급자) 협회조합
地社区相融合。 还有地方政府、 大 네트워크 특성 海外
물질적 흐름 비물질적 흐름
集群的小企业
发展提供服务。
2、中心和辐射型(Hub and Spoke)产业集群:
村、温州);
박삼옥 -- p340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p220 박삼옥(朴杉沃)· Ann Markusen → 9类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小企业为主,不存在主 导企业。小企业间存在着供给或需求联系。企业之间的分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长极也 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
支配效应
• 佩鲁认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 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就是“支配 效应”。
•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 间的不均衡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 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 处于被支配地位。
合理性,先进性 资源配置效率
(三) 区位条件
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 忽区域的 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距离成本而对 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或波动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舍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资金 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速度,质量 通过引进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 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 、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 功能主要表现在: • (1)联结功能。 • (2)调控功能。 • (3)决策功能。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8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

8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

• 经济类型区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可以连成 一片,也可以互不衔接,交错分布在全国各 地。有的类型区覆盖全部国土,如我国按经 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也有的类型区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我国的 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和海南岛等少数地方。
部门经济区
• 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 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 部门经济区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 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 联系或类似。一般来说,部门经济区的资源基础 和发展条件基本相同,内部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大 体相似。
经济地域综合体组成要素
• 经营性要素——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综合体的核心。
• 关联性要素——与专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或产出联
系的部门。 • 依附性要素——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门。 • 基础性要素——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 施以及结构性设施。 •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 原则。
• 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通常为区内的综 合性大城市或城市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 增长极的功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通过它 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把各地区(它们的吸 引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 • 每个经济区都有一定的地理界限,有相当范围的地 域作为其发育、成熟的必要场所,即腹地范围。 • 经济区的形成以经济联系为前提,经济中心与腹地 之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区内的各种交通、 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这个 网络在区内传输着各种资源、要素,为经济活动的 开展创造条件。 • 因此,综合经济区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内部联 系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组织水平。
3.多层次性 • 就同类经济区而言,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等级,每 个上一级经济区是若干个下一级经济区的有机集合, 反映出它们之间在规模、经济活动内部方面的差异 和纵向联系。同类同层次的经济区之间规模大体相 当、空间上相对排斥、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4.开放性 • 经济区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通过 复杂的物质流、信息流、人流与其他经济区保持密 切联系。也只有在对外的开放联系中经济区才能体 现自己的地位和功能。 5.动态性 • 经济区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 会生产地域分工的演变,经济区经历着量的积累和 质的飞跃。前者表现为地区经济特征的相对稳定, 后者导致区域范围和区内经济结构的变化。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已知: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 ,a=1元
/kg,求: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环
二、农业区位论
49-
8
二、农业区位论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 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 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 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
13
(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 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A~Z
进行成本比较: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 等。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 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49-
17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 )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来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及影响。

(⼀)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来形容⾥根经济学,因为⾥根政府执⾏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最好的⽅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受益。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作⽤。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发达区域称为“南⽅”。

北⽅的增长对南⽅将产⽣不利和有利的作⽤,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个⽅⾯:⼀是,随着北⽅的发展,南⽅的要素向北⽅流动,从⽽削弱了南⽅的经济发展能⼒,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是,在国内贸易中,北⽅由于经济⽔平相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如果南⽅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上涨,北⽅就有可能寻求进⼝。

由此导致南⽅的⽣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体现在:北⽅吸收南⽅的劳动⼒,有利于南⽅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向南⽅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的先进技术、管理⽅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为⽅式等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素向南⽅的涓滴,将对南⽅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多⽅⾯的推动作⽤。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约束条件的确定 • 区域面积限制 • 区域土地质量限制 • 基本农田保护率限制 • 生态约束 ……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1 用地选择与用地平衡
▪ 用地平衡的决策方法(续)
➢ 用地平衡方案的排列组合 ➢ 用地平衡方案的评价与确定 ➢ 用地平衡的空间落实
§2 组团布局与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体系
➢ 以某类活动为主体的功能分区
如工业区与农业区,工业区内根据需要有可继续划分为工矿仓储 区,商服用区,旅游文化区等;农业区内相应可划分为种植业区, 林业区,畜牧业区等
➢ 生态功能分区 从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区域 功能分区,根据经济活动不同的生态关系,可以将区域划分为生 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
➢ 在分区内部由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 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经济活动地域子系统
➢ 分区之间也通过各种联系,而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 进而形成更高级的地域经济活动系统
Economic Geography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Science WHU
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 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 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 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意义
• 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 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 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 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 • 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 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 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
• 前苏联曾是世界上开展经济区划理论研究和实践 工作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将全 苏划分为21个经济区。 • 根据前苏联学者的观点,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 工中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著名经济地理学家 巴朗斯基曾指出,经济区“是具有全苏规模专门 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 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 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 经济区“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国民经济 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其内部有共同经济生活和长期 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专门化生产任务的地区 生产综合体”; • 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 济单元,是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 系”;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 按经济结构特征:原料型;加工型;综合型。 • 按形成的主要因素:矿物-原料型;燃料-动力型;
农业原料型;劳动力资源型;消费品型。
• 按经济开发水平:在新开发区建设并由新企业联合
形成的;在已开发地区把改建、扩建、新建企业结
合在一起形成的。
• 按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具有主要供出口的产 品生产部门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具有全国意义的部 门,产品供全国各地消费,且部分出口的经济地域 综合体;具有区际意义的部门,产品供许多地区消 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具有地区意义的部门,产品 供区内各小区消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组合方式
• 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主要是经营性、关联性 和依附性要素按照某一资源或产品的生产工艺技 术流程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核心相互结合起来, 形成从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一体 化的生产循环体系。 • 为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进行组合,发展基础 设施,保障生产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社会进步。
• 比较公认的定义: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 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 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 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 其目的是为区外提供某些重要的产品,进行区际产 品交换,服务于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而体现出地域分工。 • 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 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在优势自然资源集中 分布的地域内,形成从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 间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整生产体系。 • 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 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部 门,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 • 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组成要素
• 经营性要素——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综合体的核心。
• 关联性要素——与专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或产出联
系的部门。 • 依附性要素——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门。 • 基础性要素——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 施以及结构性设施。 •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 原则。
• (科洛索夫斯基):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 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 置,恰当或有计划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 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 • (涅克拉索夫)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以国家一定地区的劳动 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专业化部门企业的空间组 合,在这些地区里有统一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有 共同的建筑和动力基地。 • ( 阿甘别吉扬 ) 地区生产综合体位于限定地域的多部门的生 产部门组合,它们拥有统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移民体系 和社会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综合利用所在地域的自 然资源 ,并能保证建立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劳动 力,保护环境。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 一般主要采用企业成组布局的方式,即把相关企业 按内在联系集中设置在同一地区。原苏联学者提出 一种假想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圈层空间结构模式。 • 特点: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核心是工业枢纽或工业中 心,各类企业围绕它呈圈层分布。
具体结构如下: •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大型联合企业组成枢纽的核心。 • 第一圈层是与核心企业有直接生产联系和利用其废 料的企业。 • 第二圈层是为核心企业和第一圈层服务的企业。 • 第三圈层是专门为各圈层企业的职工及家属服务的 企业。 • 第四圈层是直接为工业枢纽服务的农业单位。 • 第五圈层是交通和邮电业。 • 第六圈层是为枢纽居民服务的各种非生产性机构, 如商业、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选择
• 专业化部门的选择依据:相应的资源优势, 广阔的市场需求,较好的产业基础。可以 用专业化水平测定。判断一个部门的专业 化水平可以用区位商和专业化指数。 • 专业化部门中再选出主导专业化部门,标 准是: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产业关 联性最大、需求收入弹性高、技术上处于 兴旺阶段。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经济区的概念
• 经济区既不同于自然区,也不同于行政区。自然区 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的自然地理单元,如长江三 角洲、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等;行政区尽管名称不
一,然而就其实质都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如我国
的省、县、乡等。关于经济区的概念,曾有种种不
同的说法。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视角—— 空间组织
• 即考察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各种资源和要素 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活 动过程,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 • 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产业集群等都是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 相关的概念: • 生产地域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域综合 体、地区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社会经济 地域综合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