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PPT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ee4284f524ccbff021841d.png)
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中隔离资源消耗和终 端消费产物的状态,实现了上述环节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 在消耗有限资源的同时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在固定的效用内 消耗最小量的资源,促进经济以一种较为和谐的方式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最主要模式就是生态园。通过生态 工业园,循环经济可以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起来,可以把治理区域性的污染和推动生态工业结合起 来,不仅可以实现大面积地污染治理,而且也可以实现各系 统之间的中间产品、废物、能量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进而形 成紧密共生的工业生态链网。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以 及最小限度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宏观经济调控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控制信贷规模,提高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提高住 房建设的资本金。 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少上或不上高耗能、高耗 料项目。 从生产环节控制生产,防止产能过分扩张,减少对 原料的供给,抑制需求。如限制钢铁、电解铝、水 泥新项目的开工。江苏铁本责任人受到惩处。 房地产泡沫的表现:房价过高及空置率大,中国为 年收入的15-20倍,美国为3倍,住房空置率超过去 15%。针对房地产出现的过热现象,国家相应地要求 各地严控土地供给、对房地产过快交易设定了限制 措施。
区域经济学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地方发展政策
地方发展政策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促进所辖区域内社会 经济发展的工具与措施,对解决区域各种存在问题有重要意义。 地方发展政策存在问题: 1、与中央政府区域政策的不一致。 2、各个地方制定的发展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 3、利用国家区域政策中的漏洞,导致区域政策执行不力。 4、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政策不同于国家的区域保护政策。 它是通过行政性或经济性政策的攀比或较量,贱价竞争,吸引 投资或者进行地区封锁与垄断。导致地区利益过度流失,资源 浪费,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区域合作失效。如税收名义上是免 五减五(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五年减半征税),但实质是 “免十减二十”。
区域经济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2cc6ef85e53a580216fcfee5.png)
2、反梯度推移理论 基本涵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梯度顺 序,不一定是引进、采用生产技术的顺序。不管 地区处于哪个梯度,只要有需要,又具有一定条 件,就可进行大规模开发。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 可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实现超常规发展,然后 向二级一级梯度地区进行梯度推移。 3、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并存论 生产力空间推移方式分经济发展阶段而异, 同一区域有时可以纯梯度推移,有时也可跳跃式 发展,即反梯度推移。同一区域不同产业、不同 部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发展模式。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步骤 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分以下五个阶 段: (一)准备阶段:组织工作班子、制定工作计划。 (二)调查分析阶段:1、区情分析 2、外部环境分析 (三)综合研究阶段:1、专题研究 2、综合研究 (四)论证完善阶段 (五)跟踪研究、反馈调整阶段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 1、战略思想 2、战略目标:它大体包括以下四项指标体系: 第一,经济发展 第二,人民生活 第三,科技进步 第四,社会发展 3、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政策、总原则, 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4、战略重点: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 有关键意义而又有发展优势或发展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的 那些部门、组织、环节、要素或区域。 5、战略布局:据点式、点轴式、网络式战略布局
4、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 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 优区位开发——优先开发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地 区,以此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 区域的发展。 点轴开发——强调条件优越地区点上开发,而 且强调点——点之间的交通通脉即轴的开发。 点轴开发理论源于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条件 优越的地区作发展重点,逐步形成点——线—— 面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网络(多用于中观生产 力布局) “长——株——潭”金三角城市群即运用这种 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ca7bb73968011ca2009185.png)
2、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1966年,布德维尔提出: 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 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 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含义: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 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
3、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例如: 贫困人口收入增加→营养改善→劳动生产率 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进一步提高。 或贫困人口收入下降→(恶性循环)…
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 循环过程。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 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资引 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 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 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 该计算在内。
比如,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 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国内生产 总值 ( GDP):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 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增加值)。
(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定义: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 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 合体。
佩鲁认为: 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 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 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拓展学习: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经济地理教案8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经济地理教案8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d13a76b14e852458fb57a0.png)
7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 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 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 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8
区域经济学:
区内 区外
供给:资本、劳动力、技术、 自然资源等
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空间结构:位置、距离 区际贸易 区际生产要素流动 外部空间结构:距离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资源型、资源加工型、加工型三种类型。 资源开发利用是区域初试资本积累的源
泉之一。
11
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192、197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 度。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区域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
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
6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 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 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 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 标和人均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 构的演进。
区域经济发展有更广泛的内涵,增长+结构 前者侧重于规模,后者注重机能。
4
人民生活目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年 均 增 长 12% , 达 到 1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达 到77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0.3以下;城镇居民 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 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 76.5岁。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2979137fd5360cba1adbee.png)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 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 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 动的。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 •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经济总 量衡量 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总人量均指指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收入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一) 资源禀赋 (二)资源配置能力 (三) 区位条件 (四) 外部环境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 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水资源、气候
资源、风景资源
•社会经 济资源
•劳动力 •资金
•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质量 •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国的西藏、青海地区,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 在这类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可以将有限的财力、 物力投入到一两个城市中去,实行重点开发,以便发挥其 增长极的作用。
•Back to question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实际应用
§ 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时,有两个前提: 一是区域内有优势产业与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二是 优势产业和中心城市能够起到带动作用。
2、新的增长极形成,会改变原有空间和产业结构。 3、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
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 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因此,可以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不发达经济和不发达地域的 经济发展,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在 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增长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 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
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
![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8ea0e49c850ad02de80414b.png)
(三) 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陈栋生等人在1993 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所 提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第一产业) 2.成长阶段(第二产业) 3.成熟(发达)阶段(第三产业 ) 4.衰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
增长出现衰退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
结构的演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 关联和互动的。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 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 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 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图8.5 区域经济衰退
(资料来源:Knox P L,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8.294)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 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的不断增长。
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 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 人均指标。
• 区域经济增长是包括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 学和经济地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 课题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
(二)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三) 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篇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篇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7035cebb4cf7ec4afed04b.png)
43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44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区域增长极理论 3.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实际应用
45
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 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 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 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 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 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 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 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 产生影响。
4
区域经济发展
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 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 供了经济基础; 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臵能力,提高了资 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 快增长。
5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工作
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臵 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 的影响; 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 臵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 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增加资金拥有量 (包括区内积累资金和引进资金),就成为 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之一。
政府能够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 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 资源的部门和空间的配臵状况,从而调控区 域经济增长。 直接影响资源的配臵效率。高效、廉洁、 负责任的政府对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与日俱增。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6e618b680203d8ce2f2489.png)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资源禀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一) 资源禀赋1.资源分类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资源经济社会资源:劳动力、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与效益。
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劳动力素质的竞争。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劳动力因素基本相同。
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从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技术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18fbfa7f524ccbff121849c.png)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模型 (资料来源: Williams T R. Economic Geography.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84.227) 资料来源:
(三) 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 增长阶段理论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待开发(不发育) 2.成长阶段 3.成熟(发达)阶段 成熟(发达) 4.衰退阶段
思 考 题
1.概念题: 概念题: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增长极;
2.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3.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 5.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 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6.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 的特征是什么? 的特征是什么? 简述胡佛7.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 阶段理论。 阶段理论。
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 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 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 同的过程。 同的过程。 1.自给自足阶段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4.工业化阶段 5.服务业输出阶段
(二)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对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 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 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 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 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 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 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 3.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e5e3f36a417866fb84a8eb3.png)
2020/3/2
35
(三) 经济区的类型
1.经济类型区 ✓ 概念: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 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而与区外的差
异性比较大。 ✓ 常见类型:
– 西方区域经济学家:三大类区域问题: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 我国依据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判断:(参见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
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020/3/2
32
四、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 迁的影响
✓产业集群往往使所在区域形成某种产业 的极化空间格局
✓导致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依
托的开发区的成败。(进而对城市产业 空间布局的重心转换,对城市经济的整 体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发展中区域工业 化的进程
✓ 经济体制 ✓ 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 企业组织水平 ✓ 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上).mp3 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下).mp3 南非经济腾飞源于独特的制度安排(上).mp3 南非经济腾飞源于独特的制度安排(下).mp3
2020/3/2
5
(三) 区位条件
✓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 视的影响。
1.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具有推动性的经济 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 位的集合体。
– 1950年《经济学季刊》发表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 一文,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 而非地理空间。
– 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文首次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区域规划中, 被赋予了地理空间含义。后来布达维尔又做了推广
– 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 – 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 – 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
![经济地理学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3节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0e0b523f18583d04864590c.png)
2、产业集群的特点——p219-220
1)组成要素: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2)企业构成: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跨国公司)。 3)内部联系: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显示出专业化和网络化特征。 4)植根性: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 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 5)空间性: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积聚。具 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和边界(美国硅谷、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中国北京中关
기타 개념; ---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 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 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 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 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 制定等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民间团体。
C사
企业的衍生和 发展主要植根 于当地,与当
기업 (공급자) 정부지원기관
기업 (공급자) 협회조합
地社区相融合。 还有地方政府、 大 네트워크 특성 海外
물질적 흐름 비물질적 흐름
集群的小企业
发展提供服务。
2、中心和辐射型(Hub and Spoke)产业集群:
村、温州);
박삼옥 -- p340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p220 박삼옥(朴杉沃)· Ann Markusen → 9类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小企业为主,不存在主 导企业。小企业间存在着供给或需求联系。企业之间的分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79a1c143323968001c927a.png)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
支配效应
• 佩鲁认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 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就是“支配 效应”。
•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 间的不均衡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 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 处于被支配地位。
合理性,先进性 资源配置效率
(三) 区位条件
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 忽区域的 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距离成本而对 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或波动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舍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资金 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速度,质量 通过引进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b9f250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0.png)
宏观经济调控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控制信贷规模,提高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提高住房建设的资本金。 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少上或不上高耗能、高耗料项目。 从生产环节控制生产,防止产能过分扩张,减少对原料的供给,抑制需求。如限制
钢铁、电解铝、水泥新项目的开工。江苏铁本责任人受到惩处。 房地产泡沫的表现:房价过高及空置率大,中国为年收入的15-20倍,美国为3倍,
20.7家/Km2,在面积为149Km2的老市区,这两个指标分别高达42900人/Km2与34家/Km2, 集中度很高。
不同战略时期的主要区域问题
区域问题
时间段
贫困落后病
1949年至今
表现 老少边穷、西部。
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 1949年至今
区域差距扩大,区域矛 1978年改革开放后。 盾突出
改革开放前,沿海向内地转移,支援内地建设, 三线建设,国防需要。改革开放后沿海与内地区 域发展不平衡加大。
区域经济冲突愈发突出
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冲突的表现:重复建设——原料大战——市场封锁——价格大战。 重复建设、产业趋同、过度投资是其主要原因,由于生产原料需求旺盛,为取得高 额利润,抬高价格,地方盲目快速上项目,力图控制市场,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所以国家要求在区域政策中要限制水泥、钢铁、电解铝的生产。防止各地固定资产 投资过大、乱占耕地发展工业或房地产现象,遏制投资过热,保证经济的持续、健 康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中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原理与图示
P
AS1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S3
p′
AS3′
AS2
AD′
AD2
p
AD1 Y
AD Y
(a)
(b)
供给学派认为,当供应曲线呈曲线AS1,水平AS2的情况下,提高需求都意味着总产出的增 加,这时凯恩斯理论有效。但是供应曲线呈垂直形态的AS3时,刺激需求只能刺激通货膨胀, 此时,如图b所示,总需求AD增加到AD′,价格从P上涨到P′,Y则不变。事实上,只要AS曲
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7fab0ca6c30c2259019e6a.png)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主是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机制,探明区域变化与优化途径和方式。
•必须把发展看成是涉及到社会结构、人的态度和国家制度以及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等主要变化的多方面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地理学–关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地理位置等。
•经济学–主要是关注资本、劳动力、资源、制度、政策、行为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地理学–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 资源禀赋•资源分类: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东西部自然资源差异–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人口的数量、质量差异–资金是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种类、数量、质量–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社会环境因素或推动或限制区域经济增长•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科技创新(二) 资源配置能力1.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高效、廉洁的政府)3.企业组织水平(企业家、精英)4.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三) 区位条件•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30页PPT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3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e2e6c66bec0975f465e2f1.png)
乖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 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 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边销性、放大性反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 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 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 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22.06.2020
6
(二)循规积累因果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受技术、社、经济、政治、
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若 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另一相关因素发生 变化,这另一因素的变化,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 素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 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如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改善营养状况
增长极的作用:(1)支配效应:即周围地区的 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 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 经济联系。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 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会不断增大
22.06.2020
5
(3)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 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 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指增长极 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 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 影响称溢出效应。当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 负,表明有利于增长极自身发展;当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则溢出效应为正,表明有利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64e736192e45361066f55d.png)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⑵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联系。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⑶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 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 趋向增长极,从而加速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 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⑴经营性要素,即主导专业化部门,是综合体的核 心。 ⑵关联性要素,即与专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产出 联系的部门。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⑶依附性要素,即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 门。 ⑷基础性要素,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 施、结构性设施等。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2.各要素的组合方式
(二)经济类型区划
经济类型区划的基本原则是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 的差异性。 主要根据经济问题的特征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分 类。如失业率、人均收入等。
(三)部门经济区划
部门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是区内某经济部门的同 质性和集聚性。 边界划分主要考虑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在空间上 的集聚程度,及生产经营涉及的范围。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四)综合经济区划
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在不同的国家存在 一定差异。 与各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区划的 具体目的等有关。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西方国家的原则
1.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承担独特的作用。 2.在空间上由经济中心城市与吸引腹地共同组成。 3.界线应与一定的行政区界线一致。
2、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 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 3、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 的经济区。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2)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2)](https://img.taocdn.com/s3/m/665b30a5d4d8d15abe234e7a.png)
结论:
适合大规模集群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是占地 较少的企业,而占空间较大且工人密度相对较小的重 工业等一般不适于产生集群。 产业发生聚集的区位因子包括知识溢出环境、人 力资本聚集、气候环境、商贸环境、交通环境与供应 链环境。 产业集群定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 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 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 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第三,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 是企业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一旦产 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参 与,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热情扶持,对本地产业 集群的跃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四,城镇化的推动。除了一些大的专业性开发 园区演变为产业集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 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开始兴起的,这缘于城 市化快速推进的结果。
四川区域空间开发的战略选择
1、以增长极为核心,构筑经济增长中心,稳步推进 点—轴发展战略。
实施点 —— 轴发展战略。一方面 , 加大对成德绵经济 带、川南都市群和攀西资源富集地区的开发力度 , 增强增 长极的扩散效应 ,另一方面,在重点开发区周边可积极培育 新的增长极,适当发展一些大中城市 ,原有经济轴线也可适 当延伸,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且加大丘陵地区、盆周 山区和民族地区扶持力度 ,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 依托一点(成都) ,构建一圈(成都平原经济圈) ,开发两片(攀 西、川南) ,扶持三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 的 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3.00E+00
2.00E+00
1.00E+00
0.00E+00 0.00E+00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12daa427284b73f3425010.png)
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航运优势。滨海新区应 尽快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 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区域面向国内外的门户。第一, 加快构建以天津港为主体的海陆、空一体的国际 物流运作体系全面提升海、空港以及口岸疏运网 络的服务能力;第二应避免恶性竞争发挥各港口 自身的特色实现港口间相互协作第三运用“ 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 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完善与 “ 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相关的各种服 务管理等职能。
第二,以市场导向和协作方为基础来分类,可将产 业集群分为四类:①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群(如意 大利的制鞋业);②组装的生产网络如(韩国的消费 电子装配);③高技术综合体(或园区);④基于大企 业的工业中心。
第三,2019年,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UNCTAD) 根据网络化中的每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市场的扩展 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 ①非正式的合作网络;②有组织的合作;③创新型 集群;④科技园区;⑤出口加工区等。
五、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区域化
集群区域化特性的来源大致是:处于同一产业的 若干企业在一个共同的市场上发生竞争,这种竞 争不仅吸引本行业的企业,同时也吸引了处于下 游的生产要素供应者在竞争的外围落脚,共同满 足客户的需求。这样,这一区域就形成了围绕这 个产业的独特竞争环境,产业内的信息交流增加, 对竞争对手的了解趋于深化,互动创新的过程得 到强化。
技术产业聚集的辅助性区位
-3.00E+00
因子。
结论:
适合大规模集群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是占地 较少的企业,而占空间较大且工人密度相对较小的重 工业等一般不适于产生集群。
产业发生聚集的区位因子包括知识溢出环境、人 力资本聚集、气候环境、商贸环境、交通环境与供应 链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nes
→ 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的程度用什么表示?影响因素是什么? → 由乘数原理可推出什么结论?
○ 乘数原理
Kahn
Keynes
→ 乘数原理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 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 → 乘数原理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1931年提出,用来表示 一项新投资使就业增加的总量与该项直接投资产生的就业 量的比例;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 进一步发展了乘数概念,用乘数表示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 收入增加的倍数。
投资增加 收入成倍增加 投资更大增加 需求与资 源限制
固定资 产更新 收入更大减少 投资成倍减少 收入增长放缓
○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主要有哪些?
→ 胡佛-费舍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Kahn
Keynes
→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陈栋生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资源禀赋
→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决定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而且能决 定区域内市场容量和潜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 资金是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 直接决定所能配置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 度上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 资源禀赋
→ 技术作为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 来越大;技术可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弥补自然资源的缺 陷;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新的经济部 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增长极理论
→ 打造增长极的途径是什么? • 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自动产生增长极; • 由政府通过计划经济和重点投资主动建成增长极。
○ 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有何政策含义? • 落后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 过增长极带动相邻地区的发展。
○ 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有何优点? • 比均衡发展论更加符合实际; • 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 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 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 相应政策建议易于接受。
→ 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社会环境因素 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劳 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等,从而有 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 资源配置能力
→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 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 经济体制影响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经济体 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区 域经济增长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市场化的差异。 → 政府可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 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的配置状况,从而调 控区域经济增长;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 效率;高效、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对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 响力与日俱增。
○ 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内在机理的理论有哪些?
Perroux
• 增长极理论
Mydral
•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Kahn
Albert Aftalion
• 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 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针对传统均 衡发展观点而提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 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所有部门;具有创新能力行业的空 间集聚形成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 数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而对整个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 和带动作用。
○ 加速原理
Albert Aftalion
J. M. Clark
→ 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的程度加速系数表示;加速 系数等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表示收入和消费 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取决于技术工艺的数量关系。
○ 加速原理
Albert Aftalion
J. M. Clark
→ 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经济 增长过程,造成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或波动。
○ 加速原理
Albert Aftalion
J. M. Clark
→ 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
• 投资不是消费量或收入的函数,而是消费增量或收入增量的函数; • 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收入必须按一定比率连续增长,如果 收入增长率放慢,投资就会减少或停止; • 加速原理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作用,既包括加速增加,又包括加 速减少; • 加速原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没有资本存量闲置。
区域经济发展
• 什么是区域经济增长?常见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 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内在机理的理论有哪些? •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主要有哪些?
○ 什么是区域经济增长?常见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 和提供的劳务总量不断增长,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 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变化。 → 衡量指标体系: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内 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投资引诱小
低购买力
○ 卡尔多的循环积累观
N. Kaldor
→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卡尔多使用相对效率工资分析区域性 产出率变化,认为产出增长率和生产率提高会引起相对效率 工率下降,而相对效率工资下降反过来又促使产出增长率和 生产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而使发达地区更加发达。
○ 乘数原理
Kahn
→ 什么是乘数原理?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 → 乘数原理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 贫困恶性循环论
R. Nurkse
→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在其《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问题》一书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存在源于供给与需 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两个循环过程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 收入,不断恶化而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资本缺乏
低生产率
低收入
低储蓄 资本不足 低生产率
○ 乘数原理
Kahn
→ 乘数原理的重要推论:
Keynes
• 储蓄倾向越高,投资推动收入增长的作用越小; • 个人的节俭对社会不利,消费对社会有利; •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时,增加投资可带来收入成倍增加。
○ 加速原理
Albert Aftalion
J. M. Clark
→ 什么是加速原理?什么时候由谁提出? → 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 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的程度用什么表示?
○ 乘数原理
Kahn
Keynes
→ 投资增加之所以会导致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是因 为一项新投资不仅直接增加收入和就业量,还会引起消费 需求的增长而间接增加收入和就业量。 增加投资 就业增加
扩大生产资料生产
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
扩大消费品生产
○ 乘数原理
Kahn
Keynes
→ 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的程度用投资乘数表示,所谓投资乘 数是指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投资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 费倾向(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有关:边际消费倾 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 就越大;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数倍减少。
○ 资源配置能力
→ 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等不仅决 定企业本身发展状况,而且决定区域的竞争力;尤其是区域 内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既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直接贡献,又 能带动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组织核心。
→ 区域经济结构决定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资源配置 需要在经济结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区域经济结构的先进 性或优劣直接影响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高低。
○ 外部环境
→ 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国家 发展战略涵盖区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未涵盖区经济 发展可能会受不同程度的抑制;区域差异则可能会导致全国 性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出现较大的区域差别。 → 区际经济关系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在与其他区 域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得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影响一 个区域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 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 国际经济背景对开放程度越高的区域影响越大,既可能获得 较多的发展机遇,又可能受国际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越大。
○ 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理论有何缺点?
•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 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 • 增长极集聚的推动性产业不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1944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 缪尔达尔在其《美国的两难处境》 中首次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缪尔达尔认为导致社会经济制度不断演进的技术、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 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后一个因素 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前一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 沿着初始变化所确定的轨迹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各因素间的 关系并不守衡,而是以循环方式在运动,且循环中各因素的 变化具有因果积累性。
→ 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有何关系?相互作用有何影响?
○ 加速原理
Albert Aftalion
J. M. Clark
→ 加速原理是指工业生产能力趋于被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 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 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 加速原理分别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1913年在《生产过 剩的周期性危机》和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17在《商业的加 速与需求规律》中提出。
○ 区位条件
→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区域在相关的经济空间或地理空间中的位 置,反映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在地理空间距离约束下发生相 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 → 区位条件决定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同时决定一 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地理位置。 → 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且处于不断变 化之中;区域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对既有良 好区位条件要充分利用,对不利区位条件则要主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