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合集下载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1.综合性。
▪ (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 各个方面。
▪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 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 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
▪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 方案比选的结果。
(五)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 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 用地分区规划;
➢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1.提出保护大气、水体、生物、土壤的措施 以及防止污染的对策; •2.对保护自然、治理污染、恢复自然生态的 重大工程设施进行具体的规划;
▪ (1)地方特色。 ▪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 (一)优势条件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 (二)机遇和挑战
▪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战略定位
长 ▪ (三)发展目标
江 ▪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8
三 ▪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传统综合方法
▪ 传统综合方法是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 方法。
▪ 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也 是国际上区域规划方法中最基本的。
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 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 目的用地关系;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概述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概述
Owner
Clay
Plain
A1
Loam
Plain
A2
Sandy
Hill
A3
User_ID
Terrain
Slope
233
Plain
0
234
Plain
3
235
Hill
25
关系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 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程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1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概述
第八章 空间数据组织与
管理
第一节 空间数据管理的特点
第二节 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空间数据的组织
第四节 空间索引
第一节 空间数据管理的特点
为什么空间数据需要管理?
空间数据特征
这些特征都决定了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管理空间数据
1. 空间特体
7
B
55
C
54
C
60
C
26
A
48
A
15
A


实体
Peano码
A
26,48,50,15,37,39,14
B
7
C
55,54,60


B
A
C
四叉树索引
是指建立四叉树索引时,根据所有空间对象覆盖的范围,进行四叉树分割,使每一个子块中仅包含单个实体,然后根据包含每个实体的子块层数或者子块大小建立相应的索引表。
采用M:N连接关系描述的数据库存储方式。由于其空间关系复杂,因此,在GIS中并没有广泛应用。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9
(2)盖度
• 盖度就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 积得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盖度就是群落结构得一个 重要指标,因为她不仅反映了植物所占有得水平空间得 大小,而且还反映了植物之间得相互关系。通常以百分 比来表示盖度,而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得盖度。
• 稀有种(rare species):稀有种(或偶见种)在群落中出现 得频率低,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偶尔侵入所调查得群落 中。
2、种类组成得数量特征 (1)多度与密度: • 多度就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
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得野外调查中。目前国内外尚无 统一得标淮,我国多采用Drude得七级制多度。 • 密度就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得一个实测数据。相 对密度就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得个体数占全部植物 种个体数得百分比。某一物种得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 高得物种密度得百分比被称为密度比。
优势种:就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得种类,其数量 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她们对维持群落得 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Paine在一个海湾得岩石潮间带研究表明:赭色海 星取食石鳖、帽贝、藤壶和龟足,在有海星存在得区 域,有30个物种共存,而除去海星得试验区,藤壶很快 成为优势种,一年后藤壶又被贻贝和龟足排挤,三年后 群落得物种从30个减到8个。
多种植物在竞争少数共同需要得资源中就是能够共存得。
4、空间异质性对群落结构得影响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群落空间 环境中各个部分性质不同得程度。
•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P、Odum于1957年在她得 《生态学基础》一书中,除种类组成与外貌一致外,还 “具有一定得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她就是一个 结构单元”,“就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得部分”。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邬伦_第8章 空间分析教材

邬伦_第8章 空间分析教材
形状比较复杂的对象或多个对象集合的缓冲区不得 不处理边线自相交的情况。 左顺岛 岛屿多边形是缓 右顺重
冲区边线的有效 组成部分;重叠 多边形不是缓冲 区边线的有效组 成,不参与缓冲 区边线的最终重 构。
左逆重
右逆岛
基于栅格结构缓冲区分析
基于栅格结构也可以作缓冲区分析,通常称为推 移或扩散(Spread)。推移或扩散实际上是模拟 主体对邻近对象的作用过程,物体在主体的作用 下在一阻力表面移动,离主体越远作用力越弱。 例如可以将地形、障碍物和空气作为阻力表面, 噪声源为主体,用推移或扩散的方法计算噪声离 开主体后在阻力表面上的移动,得到一定范围内 每个栅格单元的噪声强度。
5.4 多边形叠加
多边形叠加将两个或多个多边形图层进行叠加产 生一个新多边形图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多边 形要素分割成新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 多层的属性。
多边形叠加过程
几何求交过程 求出所有多边形边界线的交点,再根据这些交点 重新进行多边形拓扑运算,对新生成的拓扑多边 形图层的每个对象赋一多边形唯一标识码,同时 生成一个与新多边形对象一一对应的属性表。 属性分配过程 将输入图层对象的属性拷贝到新对象的属性表中, 或把输入图层对象的标识作为外键,直接关联到 输入图层的属性表。
º ¼
º ± Ö £ Á ô ¼ Á · ö ä Ê È ë Í » ² ã Ä ¸ µ « ² ¸ Ç ø ò Ó
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示例
5.5 栅格图层叠加
能够极为便利地进行同地区多层面空间信息的自 动复合叠置分析,是栅格数据一个最为突出的优 点。正因为如此,栅格数据常被用来进行区域适 应性评价、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多因素分析研 究工作。在数字遥感图象处理工作中,利用该方 法可以实现不同波段遥感信息的自动合成处理; 还可以利用不同时间的数据信息进行某类现象动 态变化的分析和预测。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研究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机 制和模式,探讨区域空间结构 的形成和演变。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珠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01
02
总结词:港澳融合
详细描述:珠三角地区依托香港、澳门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优势,加强与港澳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成渝经济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协同创新
详细描述:成渝经济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 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其他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降低 能耗和减少排放,促进经济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
作。
05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长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
一体化发展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城市间交通、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 发展,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目录
•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 区域空间组织的要素 • 区域空间组织的原则 • 区域空间组织的策略 •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01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
特点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优化组合 ,旨在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空间组织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地域性,它涉及到自然、经济、 社会、人口、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总结词:特色发展
详细描述:其他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组织策略,推动特色化发展 。
THANKS
促进区域一体化
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发展目标、重 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 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完整)第八章园林空间艺术

(完整)第八章园林空间艺术

第八章园林空间艺术第一节园林空间组织一、对空间的理解园林艺术是空间与时间的造型艺术,对空间的理解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西方人把空间看作是长、宽、高三个向量的大盒子。

可以用几何、代数、物理学的方法求证。

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苑。

中国人没有经过西方的科学发展,对空间的理解主要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对空间是用心灵去感受的,把空间理解为虚无的、无形的、无量的、无限的。

但是中国人对空间同时也表现了以我为主,惟我独尊的矛盾心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故宫和天坛的规划布局。

故宫是皇家办公、生活的地方,起布局结构严谨、封闭,皇权至上的表现一目了然。

天坛是皇室祭天与自然心灵交流的地方,其布局结构开放、自由。

二、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1、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是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所见到的风景是开朗风景.在开敞空间中,视线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视平线向前,视觉不易疲劳。

开朗风景给人的艺术感染是目光远大、心胸开阔。

如登攀高山顶极目远望的感觉.但面对开朗风景,如果游人的视点很低,与地面的透视角很小,则远景模糊不清,甚至只看到大面积的天空、白云,仿佛生活在天地之间,以大地为床,以白云为被.如果把视点的位置不断提高,不断加大透视成角,远景的鉴别率就会逐渐提高。

视点愈高,视野也会愈开阔.视点低,视野范围小,易取得平静的意境。

视点高,可扩展空间范围,取得登高望远的艺术效果。

如湖面、草原、海滨等,均可达到登高远眺的效果.2、闭合空间与闭锁风景人的视线被周围的景物屏障的空间为闭合空间,在闭合空间所见到的景物是闭锁风景.屏障物顶部与游人视线所成的夹角愈大,则闭合度愈强,反之则闭合度愈小。

闭锁风景,近景的感染力很强,四面的景物有琳琅满目的效果。

但时间久了,会有闭塞、压抑的感觉,容易疲劳。

闭合空间的大小与周围景物的高度的比例关系,决定它的闭合度,影响风景的艺术价值。

一般闭合度在6—-13之间,艺术价值逐渐升高,当小于6或大于13的时候,艺术价值逐渐下降.闭合空间的直径与周围景物高度的比例,也影响风景的艺术效果。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第二性(后天因素)
Business template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不可调控——倒U型假说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
赫希曼( A.O.Hirshman )认为,如果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 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北方 (经济发达区域)
极化 效应 涓滴 效应
南方 (经济欠发达区域)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 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发展;
二、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 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 先进程度。
产品阶段
创新阶段
主导产业
兴旺部门
发展梯度
高梯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
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 衰退阶段
中梯度
低梯度
推移方式:就近推移、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第8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8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结果, 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 济的增长, 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 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 经济增长的 劳动力贡献 ( 实际上也包括了智力的贡献 ) 减小。再就是资金的流动。显然, 北方的投资 机会多, 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 南方有限的 资金也流入北方。而且, 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 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 削弱。
涓滴效应体现在, 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 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 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 北方向南 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 会给南方带来发展 的机会, 剌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 北方 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 方的涓滴, 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 方面的推动作用。
就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分 解在空间上主要就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 题。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必须协调好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每个区域的作 用。所以, 需要开展对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 研究。经济地理学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探 讨, 集中在揭示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方面。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早期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发 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 贸易现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少学者指出 ,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 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 的优势, 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 控制作用, 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 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发 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那 些殖民地国家, 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 依赖 程度就更深。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8章第1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3.空间结构中的“点”的性质、规模、功能多种多样,它 们在空间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4.区域的社会经济中心都具有扩散功能,产品流、资金流、 人流、技术流、信息流、政策流等各种“流”由中心点 (区)向周围流动。
5.渐进式扩散实质是点–轴渐进式扩散。
2.试述上述理论在区域规划应用中的一般步骤。
➢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 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 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 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 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 然后,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教学目的]: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组成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产业区位指向、集 聚与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材料:按照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将构筑“一带、三轴、六区”
的城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一带”即构筑沿江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带; “三轴”即构筑都市服务拓展轴、新兴产业拓展轴和国家级产业发展轴; “六区”即六大功能区,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 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南康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 休闲旅游区。未来,赣州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 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国家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社会又有了分工的时候,就会有执行某种中心职 能的企业单位应运而生。它得以存在的条件是必须 最大程度地接近被服务的人口,而且要有一定数量 的顾客。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 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叫某中心职能的门槛 值
中心地提供的职能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也就可以把中 心地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 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的 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 ③中心地的 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 务范围也就越大
1958年
公式:∑ Iij = ∑ PiPj 设:Vi = ∑ Iij Dijb
+ PiPi Diib
Pi
则:Vi =∑ Pj
Dijb
+ Pi
Diib
其中:Vi 为i城市的总潜能;
Dii 为i城市地域面积的平均半径;
其他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
美国人口潜力图
• 五、城市空间扩散 •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传染扩散 • 等级扩散 • 重新区位扩散 • 2、空间扩散的研究状况 • 阻力作用 • 障碍的作用
•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均衡增长论 纳克斯(R.Nurkse)。恶性循环,供给
方面:低的储蓄能力,引起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供给水平低,进而又影响储蓄能力,引起资 本不足……如此循环不断。需求方面:由于购买力低, 缺乏投资诱因,部分地造成资本不足,造成生产力低 下,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如此循环不息。 • 不均衡增长 赫希曼(A.O.Hirschman)。有些落后 国家之所以落后,错误的投资策略。他认为,对不发 达国家来说,多部门的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 实的。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 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 不发达国家的资金有限,效果小,而且还会互相抵消。 因此,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 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 集中;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 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 扩大经济效果。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8章 区域经济发展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长极也 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 极化与扩散效应。
支配效应
• 佩鲁认为,“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 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就是“支配 效应”。
•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经济单位之间由于相互 间的不均衡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 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经济单位则 处于被支配地位。
合理性,先进性 资源配置效率
(三) 区位条件
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 忽区域的 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距离成本而对 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或波动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舍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资金 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速度,质量 通过引进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经济地理学》第8章

《经济地理学》第8章

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总结3: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 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 响。
经济地理学
(二)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3.卡多尔的循环累积观点
最 终 目 标
经济目标
社会目标 环境目标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 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地理学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经济地理学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资源配
臵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

资源禀赋 资源配臵能力


区位条件
外部环境
经济地理学
(一) 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1.资源分类 2.自然资源
经济社会资源
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规 模与效益,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现实可能性和增长的潜力。
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 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 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经济地理学
名称 中国鞋都 中国电器之都 中国服装名城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中国拉链之乡 中国(温州)剃须 刀生产基地 地域 温州 乐清 温州 温州 永嘉 鹿城 企业 数 5500 3200 3000 425 200 100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8章空间网络结构

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

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P = a * b n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

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

(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

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4.理论假设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 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 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 (1)中心国家(殖民主义宗主国) ---控制作用
• 中心:指因多种原因而 率先发展起来的个别区 域。中心居于统治地位 (经济权力因素、技术 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 ,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 都集中在中心)
• 外围:指发展缓慢的区 域。外围依赖于中心的 发展而发展 。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

•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 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涓滴效应
(1)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解决南方的失 业问题。
(2)北方向南方购买互补商品或投资,可能 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 增长。
(3)北方的进步因素向南方涓滴,推动南方 经济、社会进步。

•梯度推移学说 •与实践
•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说 •在我国的实践
•实践及成效 •三种反推移学说
•并存论
•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 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 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不同的时 期的作用大小有别。

•主导论
• 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 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起主导 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它推移形式 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

•中心-外围理论
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 织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
•区域间的 •空间组织
•区域间经济 •发展关系理论■
•区际联系■
•区域经济 •差异与协调■
•作业和阅读文献

•区域间经济发展 •关系理论
•极化-涓滴
•梯度推移
•中心-外围 •区域相互依赖
•效应学说■ •学说与实践■
•理论 ■
•理论 ■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主导论

•梯度推移学说
•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 区域的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 段的)先进的兴旺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 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创新活动(包 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 方法等)以高梯度区域为主,然后,通过城 市系统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
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
• 欧洲的中心-外围 •
• 世界体系 的中心、次 外围、 外围 的动态变化 • (a)1795年 ; • (b) 1895年 ; • (c)1995年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①中心对创新的潜在需求旺盛: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 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②中心的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
•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经 产生不利(极化效应)和有利( 涓滴效应或淋下效应)的作用。涓 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 优•思势考:。你如何理解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
• (1)落后南方的流动性生产要素要(劳动 力和资金)向发达的北方流动,削弱了南 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2)国内贸易市场对北方有利而南方不 利。高额关税保护北方进口替代性产品的 生产,使南方从北方购进产品的价位高; 南方生产效率低于北方,国际出口弱于北 方而衰退,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高而失去 国内北方市场,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思考:你知道梯度推移的方式?

•推移方式
• 推移方式有两种,(1)紧邻推移,即创新 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2)等 级推移,即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 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 推。最终创新活动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 区域。

•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
• 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低,只能采用由 东向西的梯度推移,选择东部作为高梯度既有经济 上的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由于西部地 区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引力场中占优势的劳动力、资 源和区位场的引力强度不够,且引力均为递减函数 ,从而导致了从东向西的顺序推移效果欠佳,东西 部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开始了跳跃式、多方向、多层次的推移 实践,包括由边向中、由西向中的推移,走多向吸 收与辐射式、多层次推移道路。
•思考:你知道刘教授提出的反工业提出学说的依据• 吗?
•原因
• 1)中部地区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越的经济地理区 位,武汉、郑州、长株潭、合肥、昌九等增长极的规 模正在形成,如果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 发展,则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全国经济枢纽中心。
• 2)中部六省有丰富的生物农业资源和地下与地表资源 ,在当今全球自然矿产资源仍为稀缺的条件下,可以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加工业,以形成现代农业 和现代资源工业,提高资源产出的效益。目前,中部 省份有一批行业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 产值比重在全国占20%以上的目前就已有煤炭采掘 (23.9%)、黑色金属采选(22.0%)、有色金属采选(34.3 %)、非金属采选(30.3%)、食品加工(24.4%)等。这 些都是实现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基础。•

•反梯度推移论
• 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 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 件来定。
• 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茂松教 授(2005,6)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为代表。认为 ,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 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 度区推移,其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 转换,我国中部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 梯度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 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