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完整版ppt
合集下载
《登高》ppt课件

悲愁的无可排遣?还是自我生命的珍重?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面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面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登高》ppt课件24张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指哪“八意”? (同桌合作)
八意:八悲、八难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将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中的“落木”换成“落叶” 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
诗句
行为
“艰难苦
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
”
心理
肖像
神态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登高》ppt课件23张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 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 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 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 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ppt课件19张

1
目
2、品味诗句语言,结合知人论世,体味
标
2 诗人流露在作品中深沉苦痛和忧思。
3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 胸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 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 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 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 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 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 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 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何种氛围? 运用了什么技巧?
意象——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水鸟。
氛围—— 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漂泊无依
的孤独悲凉之情。
技巧——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读出味道:语调低缓、沉郁顿挫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 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 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人也曾把这两 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
悲国家之秋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目
2、品味诗句语言,结合知人论世,体味
标
2 诗人流露在作品中深沉苦痛和忧思。
3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 胸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 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 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 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 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 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 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 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何种氛围? 运用了什么技巧?
意象——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水鸟。
氛围—— 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漂泊无依
的孤独悲凉之情。
技巧——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读出味道:语调低缓、沉郁顿挫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 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 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 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人也曾把这两 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
悲国家之秋
思考: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杜甫《登高》(共19张PPT)

登高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 阳节。身体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时局 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受尽摧 残。重阳节这天,杜甫约了他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于是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 言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的啼叫十分凄 清,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悟明朗化。 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故生 出无限悲秋之情。从时空两方面把诗人的羁旅 之愁与孤独之感
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写法多变,意境开阔。
首联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渲染整个秋 天气氛,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达情感,尾 联感叹时事艰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展露 无遗,主题鲜明,意境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 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语言雄 健有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显得节奏铿锵, 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 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起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烈 烈、秋高气爽、啼猿凄切的特点;第二句 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 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 滚奔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无边落叶,俯视 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传 达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气象万千,抒发了 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 阳节。身体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时局 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受尽摧 残。重阳节这天,杜甫约了他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于是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 言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的啼叫十分凄 清,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悟明朗化。 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故生 出无限悲秋之情。从时空两方面把诗人的羁旅 之愁与孤独之感
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写法多变,意境开阔。
首联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渲染整个秋 天气氛,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达情感,尾 联感叹时事艰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展露 无遗,主题鲜明,意境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 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语言雄 健有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显得节奏铿锵, 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 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起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烈 烈、秋高气爽、啼猿凄切的特点;第二句 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 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 滚奔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无边落叶,俯视 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传 达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气象万千,抒发了 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
《登高》ppt课件29张

国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三、写情圣手之圣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 的称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 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 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 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 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 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 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情圣。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写情圣手之圣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 的称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 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 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 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 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 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 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情圣。
一、写情圣手之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Q1:《登高》抒发了哪些情感?
二、写情圣手之写
Q2:《登高》用了什么方式、手法抒 情?
三、写情圣手之圣
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 的称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 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 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 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 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 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 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情圣。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 意象:狂风、高空、猿啸、清洲、白沙、飞鸟; • 特点:冷寂,凄凉; • 情感:寂寞悲凉,孤苦无依; • 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来写(仰俯、视听);
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 总结:登高所望到的悲凉,凄冷的秋景图,为 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 境。情景交融。
《登高》ppt课件28张

3.抒怀励志,鼓舞人心。表达自我的人生 理想与胸襟抱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 的是非、成败、得失、进退的评价
上汝州郡楼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尚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5.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
草堂
杜 甫 旧 居
— 草 堂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忧国忧民)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3、战乱流离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登高诗---拓展阅读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诗---拓展阅读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诵读、理解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情 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门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杜甫《登高》古诗词PPT

诗词赏析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 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 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 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 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 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 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 工、做衣服。
作者生平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写下《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纪行诗 一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 途中又作纪行诗一组。终于在岁末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 四十九岁的杜甫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 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称谓由 此而来。
相关故事
“蔡邓“与“甫下“
杜甫在白水,至今还流传着另一个典故。当年,他时常来往于蒲城与 白水,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白水的土地上。在白水河南岸原雷村乡一 带就因他留下两个地名,一个是“蔡邓”,一个是“甫下”。相传, 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当年杜甫“踩蹬”上马和跃身下马之处。另一个旁 证史实是,在蔡邓与甫下两村必经之路的“通道”村,也有一个关于 唐初做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来白水监筑县城、骑马扬鞭路过通道时 “勒马看古槐”的故事。说明了这条路,在唐朝时确实是一个南来北 往非常重要的“通道”。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 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 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 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ppt课件26张

▪ 作品:
▪ 《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பைடு நூலகம்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诗风沉郁顿挫,炼字精当,格律对仗工整 。
▪ 评价:
▪ 1.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 着心源傍古人。——元稹
▪ 2.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 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 3.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
• 沉郁:思想内容。
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 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但严武不久病逝 ,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南下夔州。这 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这首诗通过诗 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 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 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2.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 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含蓄而间接的抒情方式。
• 《登高》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部分写登高感触之情, 沉郁悲伤。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 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 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ppt课件51张

情缘 景 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 鱼玄机 《 赋得江边柳 》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 戴叔伦 《 过三闾庙 》
情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景
析
落木:暗喻了诗人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有关生命的消逝与有限的思考。
可怜悲愁无边无际!有限年华匆匆逝!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 州,独自去投肃 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 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 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 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 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 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 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
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3)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5)落木∶指落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 (7)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8)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
《登高》ppt课件22张

颔联: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 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 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 之情!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 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 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 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 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 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 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 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授课结束!再见!
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 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 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 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登高》ppt课件21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
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
负。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
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
的长江,诗人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 八意,即八可悲。找一找有哪八层含义。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 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唐诗的江山》
7.结合你对《登高》的理解,说说此诗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 (1)沉郁 ➢ 音韵节奏上,本诗用灰韵“ai”“a”的开阔,是雄壮,“i”的细薄,最后
归于压抑,雄壮和压抑在一起,形成沉郁的情感基调。 ➢ 内容主题上,无论是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之景,还是后两联写登高所感,诗人
均将个体生命与时空交构,置于时间的无限绵延及空间的无边无际中,深沉 的宇宙意识,强烈的时空感受,蕴涵其中。其次,诗人将对个体生命的慨叹 纳入国家、黎民的视野,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从而具有了更为深沉 的情感内涵。悲秋而不孱弱,悲中有壮。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走进诗歌,鉴赏诗文 。
(一)阅读诗文,整体感知
问题(1)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明确:悲”。
问题(2)诗人为何而悲呢?
明确:常年漂泊,晚年多病,处境艰难。
(二)鉴赏诗文,细细品味 问题(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 诗哪几句是写景?写了哪几种意象?每个意象的 特点又是什么?表现了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 风—急 ,天—高 ,猿—哀,渚—清, 精 沙—白, 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炼
登高
——杜甫
一、作者简介
名 杜甫,字, 。自称“ ”。 时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作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 被人誉为“诗?”。艺术上形成?的艺术风 格。他本人被誉为“?”。
这首诗 以“___”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 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 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 “悲”字了得!
作业: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
总结概括。(至少三句)
例: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1、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2、 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3、 回鸟徘徊,孤独哀伤。 4、 长江滚滚,似水流年。
读一读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 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 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 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 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 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 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 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 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 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 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 头……
寓情在登高时有这种感受 的呢? 明确:八悲:…… 艰难——国家艰难,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 流离,坎坎坷坷。这些几乎伴随了作者的一生。此时的杜甫 是既忧国又忧民,还忧己。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有这样 一个处世准则“__________,_______。”可杜甫,无论穷 达皆是兼济天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 苦恨——极度遗憾,遗憾的是“繁霜鬓”,遗憾自己 老了,不能为国效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5)那这些景物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 感受呢?请用词语描述…… 悲伤、哀伤、凄凉、愁苦、痛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 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 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 将心中情与眼前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 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种手法叫做 ——
杜甫身逢战乱, 从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年 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 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 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 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 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
二、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 音; 2、利用文下注释,在理解诗文内容 的基础上,把握好停顿、语调与感情, 体味情感,读出韵味。 3、个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