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娜》与蒲松龄的情感经历

合集下载

娇娜文言文概括

娇娜文言文概括

娇娜文言文概括
《娇娜》是《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娇娜与孔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以下是《娇娜》的概括:
孔生雪笠,是孔圣人的后裔,为人忠厚诚恳,对待朋友非常仗义。

有一天,孔生因为帮助别人而受牵连入狱,被判了斩刑。

娇娜是他的好友,得知消息后非常着急,决定去求见宰相。

在宰相面前,娇娜讲述了孔生的冤情,并表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孔生的自由。

宰相被娇娜的诚意打动,下令释放孔生。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孔生遇到了一只凶猛的虎妖,被追赶至一棵枯树下。

危急时刻,娇娜出现了。

她拔出藏在头发中的金簪,刺入虎妖的喉咙,成功地救了孔生。

回到家中,孔生感激不已,决定向娇娜求婚。

然而,娇娜已经有了未婚夫,这令孔生感到失落。

不久后,娇娜的未婚夫因病去世,孔生再次向娇娜求婚。

这次,娇娜答应了。

两人结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瘟疫席卷了整个县城。

在瘟疫中,娇娜的父亲去世了。

不久后,孔生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在他们的墓前,娇娜留下了感人的誓言:无论生死,她都与孔生相守到老。

故事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爱情的力量以及坚定的信念。

这些元素使得《娇娜》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

徘徊在爱情与友谊之间——《聊斋志异·娇娜》的深层哲理意蕴

徘徊在爱情与友谊之间——《聊斋志异·娇娜》的深层哲理意蕴
硕先 生则对此 提 出了质 疑 , “ 种理 解 、 说 这 概括 似 乎
[ 收稿 日期 ]0 9 8 o 20 —0 一 6
之 间, 觉芳气胜 兰。女 笑 日: 宜有 是疾 , “ 心脉 动
矣。然症 虽危 , 治 ; 肤 块 已凝 , 伐 皮 削 肉 可 但 非
[ 作者简介] 窦志伟(97 , , 17 一)男 山东茌平人 , 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 , 文学硕士,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 88
打击和迫都有 一
定 的道 理 , 但都 不 全 面。孑 生 和娇 娜 之 间的关 系极 L
因为爱 情 而 追 求幸 福 的婚 姻 , 这本 来 很 正 常 。 但是 , 当所爱 的人无 法和你步 入结婚 的殿 堂 时 , 你会
怎么办 ?这种 曾经 的爱 情 是否 会 退守 而成 为 友情 ? 异性之 间有否真 正纯洁 的友谊 ?如何把握 异性 间友 谊和爱情 的界 限?这些 问题 困扰着 无数不 同时期 的
说要 为他谋 一佳偶 时 , 他说要 找个像 香奴一样 的人 , 皇甫公 子 笑 他 少 见 多 怪 , 以 此 为 佳 , 愿 亦 易 足 “ 君
也 。铺 垫之后 , ” 娇娜 出场 了。
人们, 也困扰着蒲松龄。在《 聊斋志异 ・ /] 娇娜) 中, 2
作 者借圣人后代 孔 雪 笠 和狐女 娇 娜 、 松娘 之 间错 综
还 不足 以涵盖这篇 故事 中两位 主人 公关 系的全部 内 容 ”并指 出作者将 艳妻 和腻 友相 比较 , 际上是 “ , 实 将
正式 婚配 的两 性关 系 和 非婚 配 的两 性关 系做 比较 , 颇 近似 现代 的所 谓 婚外 恋 。 J 照袁 先生 的理 解 , ” 按 4
的嫉 妒 。结 果 , 伊俄 被变为小 牛 , 断地受到 赫拉 的 不

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

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
度 红丸入 , 又接 吻而呵之 。 红丸 随气入 喉 , 格格作 响 。 时 , 移 醒
然而苏。
阿 尔契娜嘴里 “ 出 的友爱言语 可 以软化最 野蛮 的心肠 ” 娇 发 ,
娜“ 以舌度红 丸” 人孔生之 口, 又与孔生唇吻相接呵气助红丸人 喉。古人尚无人工呼吸一说 , 娇娜以此方式救助意中人孔生 , 此等 脉脉 深情沁人骨髓 , 因情 而“ ”媚之绝矣。“ 娇波流慧”着眼于美 目, , 如荡漾的湖水, 闪着潋 滟的波光 , 清澈又深邃。尽管其月眉、 岩鼻 、 樱唇 , 还有绿云似的秀
髻都未描绘 , 因“ 却 娇波流慧” 四字让我们在无 限遐想 中思 绪翩 跹。“ 细柳生姿”着眼于灵动的身段 , , 如春天里河畔的杨柳 , 轻拂 水面 , 摇曳生姿。只一望 , 娇娜的“ 颜色” 便将奄奄一息的孔生从死 亡线 上 硬拉 了 回来 , 况 接 下来 还 感 受着 娇 娜 呼 出 的胜 兰芳 气 。 何
二句 是 白描 , 不可 捉摸 的笑 , 空灵 , “ ” 是 是 是 虚 。这 二 句不 用 比喻 的 白描 , 使前 面五句 形象 活动起 来 了。没有这 二句 , 前面 五句可 以 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 了这二句 , 就完成 了一个如 “ 发芙 蓉 , 初 自然可爱 ” 的美 人形 象 。[]眦’ (
39
只一 眼, 娇娜就感觉到了孔生“ 目灼灼似贼 ”《 ( 婴宁》 , )故而“ 笑 日” 娇娜这一“ 。 美妙的微笑就像打开了人间天堂”仿佛是世上最 , 管用的麻醉剂 , 使孔生沉醉其中, 不知疼痛与生死。 再看娇娜如何 助孔生 复活 :
娇娜使松 娘 捧其 首 ; 以金 簪拨其 齿 ; 兄 自乃撮 其颐 , 以舌
总之 , 之 “ ”“ ” 娇娜 媚 ,媚 在无形 ,媚 ” “ 在无时无刻 ,媚 ” “ 在不 经 意 的举手 投足间 , 颦一笑 中。然而 , 一 这飘 忽流动 的“ ” 媚 是建立 在 真性情 的基 础之上 , 没有 了凝 固的真 的基 础 ,媚 ” “ 便是 浮浅轻佻 。

《聊斋志异-娇娜》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赏析

《聊斋志异-娇娜》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赏析

《聊斋志异-娇娜》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娇娜》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赏析【导语】:这是一篇讴歌精神恋爱的小说,在《聊斋志异》众多的爱情篇章中,可谓独树一帜。

娇娜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

娇娜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

洗割处。口吐红丸,如弹大,着肉上,按今旋转:才一周,觉热水蒸腾;再一周,习习作痒[41];三周已,遍体清凉,沁入骨髓。女收丸入咽,曰:“愈矣!”趋步出。生跃起走谢,沉痼若失[42]。而悬想容辉,
苦不自已。自是废卷痴坐[43], 无复聊赖。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偶。”问:“何人?” 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琐记[7]。”翻阅一过,皆目所未睹。生以居单第,意为第主,即亦不审官阀[8]。少年细诘行踨,意怜之,劝设帐授徒。生叹曰:“羁旅之人[9],谁作曹丘者[10]?”少年曰:“倘不以驽骀见斥[11],愿拜门墙
[12]。”生喜,不敢当师,请为友。 便问:“宅何久锢?”答曰:“此为单府,曩以公子乡居,是以久旷。仆皇甫氏,祖居陕。以家宅焚于野火,暂借安顿。”生始知非单。当晚,谈笑甚懽,即留共榻。昧爽
自穴攫一人出,随烟直上。瞥睹衣履,念似娇娜。乃急跃离地,以剑击之,随手堕落。忽而崩雷暴裂,生仆,遂毙。少间,晴霁,娇娜已能自苏。见生死于旁,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松娘亦
出,共舁生归。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红丸随气入喉,格格作响。移时,醒然而苏。见眷口满前,恍如梦寤。于是一门团������ (“������ ”为外“囗”

[6]签:书籍封面的题签。

[7]琅珰琐记:虚拟的书名。古有笔记小说《琅珰记》三卷,旧题元伊世 珍作。书首载西晋张华游神仙洞府“琅珰福地”的传说,因用“琅珰”为书 名。书中所记多为神怪故事,所引书名也前所未见。这里以“琅珰琐记”代 指奇书秘
籍。

[8]官阀:官位和门第。《后汉书·郑玄传》:“汝南应劭自赞曰:‘故 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

小度写范文蒲松龄娇娜 [从《娇娜》看蒲松龄的人文情怀]模板

小度写范文蒲松龄娇娜 [从《娇娜》看蒲松龄的人文情怀]模板

蒲松龄娇娜 [从《娇娜》看蒲松龄的人文情怀]内容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那些描写真挚爱情的作品。

在蒲松龄的笔下,男女之情往往超越了传统文学作品之中的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或始乱终弃的模式,将建立在相互理解,患难与共基础上的真情、至情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

尤其在《娇娜》里,作者所宣染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升华,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性之爱的范畴,而上升到人类的“至情”,赞美了人类的美好情操。

本文试通过《娇娜》这篇作品,来看看渗透在其中的蒲松龄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娇娜》人文情怀情感《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那些描写真挚爱情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论是男女之恋,夫妻之爱;亦无论是人狐之谊,人鬼之交,都赞美了至真至纯的爱情,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蒲松龄的笔下,男女之情往往超越了传统文学作品之中的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或始乱终弃的模式,将建立在相互理解,患难与共基础上的真情、至情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

尤其在《娇娜》里,作者所宣染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升华,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性之爱的范畴,而上升到人类的“至情”,赞美了人类的美好情操。

作品就好比是一个媒介,通过《娇娜》这篇作品,读者可以看到渗透在其中的蒲松龄的人文情怀。

一.报恩情怀《娇娜》中的孔雪笠在外“落拓不得归”,偶遇皇甫公子,之后得到了皇甫一家的一系列帮助。

从拜他为师,安排他的生活起居,到为他治病,为他娶妻,拿上百两黄金,送他们夫妻回故里,这其中体现了皇甫一家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孔生得到的是浩大的恩情。

作者把中华民族的报恩情怀通过主人公体现出来。

因此,在皇甫一家遇到劫难时,孔生自然而然地就“但锐自任”。

但这个劫难是天大的灾难,所以,孔生必需要用生命来救助恩人一家。

在恩人遇到死神的威胁时,孔生毫不吝啬地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恩人,演奏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

口头评论聊斋志异娇娜

口头评论聊斋志异娇娜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的主要著作,记述奇异的故事。

《娇娜》是《聊斋》中极为特殊的一篇故事,作者蒲松龄抛开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它着重描写了娇娜与孔生的友谊,他们患难与共,疾病相扶,彼此的友谊都经过了严峻的考验,但最终他们仍然是朋友,而不是夫妻。

故事讲述了一个圣人的后代,孔生,孔雪笠,一日偶然遇到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

孔生看到婢女香奴,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

皇甫公子似乎早已为他选了一位妻子。

之后孔生生病,皇甫公子让妹妹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

孔生又见到娇娜的美貌,一见钟情,患了相思病。

皇甫公子带他去见早已选定的松姑,孔生又觉得松姑也很美丽,与其成亲。

时隔多年,孔生与皇甫公子再次相见,皇甫公子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狐狸所变。

现在有雷霆之劫,并希望孔生能冒生命危险,救其全家。

孔生答应了,雷霆风雨来的时候,他好像看见娇娜被鬼怪带走,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救下了娇娜。

娇娜幸存,以仙术将孔生起死回生。

这部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丰富的娇娜和孔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赞美了孔生与娇娜之间超越世俗爱情的生死友情。

文章题目是娇娜,可这位主人公迟迟不现身,作家巧妙地借用婢女香奴反衬娇娜的美丽。

孔生看见香奴时,已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幻想自己的妻子能像香奴一样好。

而娇娜的出现,令孔生眼前一亮:“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娇娜俨然是一个娇美,聪慧的少女。

短短几个字写出了娇娜的动人,一个明媚艳丽的女孩出现在孔生眼前,作家借孔生的神态,再次展现了她的美貌。

“生望见艳色,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

孔生看见娇娜,立刻就有了精神。

甚至在娇娜为孔生割肉疗伤时,反衬出了娇娜的美丽。

但是作者没有给我们描绘娇娜的情感,娇娜的情感隐晦不明,引发读者的思考,畅想。

多年后,孔生与娇娜再次相见,他们早已各自成家。

孔生谢娇娜当时割肉疗伤的救命之恩,娇娜幽默地说:创口已合,未忘痛矣?你的创口已经愈合,忘了痛了吗?上次的病,娇娜解释说是心脉动了,是思想波动。

《聊斋志异娇娜》读后感

《聊斋志异娇娜》读后感

《聊斋志异·娇娜》读后感我认为孔生,无需多辩,轻浮,见色起意。

孔生只要见了美色就会魂不守舍,对于接二连三的每一个美人都是如此,也许对于一个美人可以称为一见钟情,但一个个都把孔生迷的神魂颠倒,便最多能称为见色起意了,当然对于娇娜也正是如此。

对娇娜产生的情愫最多,无疑是因为有了肌肤之亲,书中并未描写娇娜高尚脱俗的灵魂。

在我看来,一个有内涵的人应该更多被一个灵魂所吸引,而不是贪恋一具具肉体,所以孔生无疑是无比轻浮的。

在婚后,他仍关切一个自己对其仍有爱意的人,这放在今朝就是所谓精神出轨吧,也更不能被诡辩为每一个人的天性。

松娘和吴郎能忍受这些,能说明他们及其大度了,又或许他们对这一无所知。

所以对于这种不伦不类的情感的讴歌,我仍感到十分不解。

我觉得这个故事值得令人细品的是孔生和皇少甫之间炽热的友谊。

孔生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自己怀有恩情的皇少甫一家,这一举措是十分伟大的。

在这一点上,孔生算得上忠诚。

如果这篇文章用于讴歌男女之间动人的纯洁友谊,我便认为可以理解它的价值所在;但上课最后老师让我在主旨内加入歌颂美好的爱情,我便认为其中的三观不可理喻了。

综上,也许这是一篇好文章,但我却无法欣赏了,所以做不出过多评价,还请宽恕。

孙老师点评:小作者很诚实的描写了自己对《娇娜》一文的观感,点赞。

《聊斋志异》多以文中主角名篇,此篇独特之处在于,并不直接写娇娜,而是以孔生视角写他和皇甫一家的友情,继而带出孔生的爱情婚姻。

以今人观点阅读此篇,孔生先后对香奴、娇娜、松娘产生爱慕心理,让情感洁癖者心生不适,我们无法否认孔生的“见色起意”。

但蒲松龄并没将孔生和娇娜定位在爱情上,而是设置为各自婚娶,由孔生最初的爱慕净化为对异性间的友情,面对孔生,娇娜自然坦荡,两人再无暧昧之情,小作者的理解是正确的。

曾老师点评:文末的“异史氏曰”值得关注,是蒲松龄的观点所在。

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

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完整版文档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完整版文档
小翠与王元丰,小翠为报恩而主动委身 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蒲松龄借着这种自由,摆脱了妇道闺范的拘束,也写出了为道德理性所禁忌的婚姻之外的男女情爱。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常常是以相互爱悦开始,以热烈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相互促动,直到成家立业。
痴呆王元丰,不仅屡次以机智和神通力 保全家,救王家于灾厄,还治好了元丰 痴病,结下美满爱情婚姻。
“知己之爱” 《娇娜》
“知己之爱”亦是一种“精 神恋爱”,体现了对女性认识 的进步:女性不仅仅是男性的 附庸,在精神上与男性是可以 平等的,并且以知己的形象出 现。
“知己”不同于遵循封建婚
姻中的男尊女卑的主妇,知己 的双方具有对等的关系,他们 不以现实功用为目的,只讲求 精神上的相交。
娇娜与孔生就是患难相扶,
2、主张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戕害人性的黑色磨盘, 不知粉碎了多少男女的情爱之梦,男女相互爱 悦的,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家法、 族法的惩治。然而“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 纯”(歌德)蒲松龄正是洞察此点,敢于一反 传统,以大胆的笔触,真实、生动地描摹出男 女双方愉悦彼此后,自由恋爱,大胆结合。
人鬼爱情的描写——蒲松龄的婚恋观 1、追求两情相悦、互为知己的爱情
男权独张的哀叹。无论如
何在一个家庭里面,两双 封建婚姻是强迫包办的婚姻,它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规范。
人与花妖狐鬼爱情的进步性
手总比一双手能更多更轻 娇娜与孔生就是患难相扶,矢共生死的异性朋友,他们的交往、友谊纯洁高尚。
3、提倡爱情与责任相融的婚恋观
《聊斋》中的爱情故事常常是以相互爱悦开始, 以热烈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相互促动,直到成 家立业。这个责任感不仅是美满发展的枢纽,也 是整个爱情的试金石。如果缺少了这个责任感, 即使有良好的开端也难有美好的结局,甚至好姻 缘变成恶姻缘。这个责任感又是以完美对方和完 美家庭为核心的。

似是而非的背后——《娇娜》新论

似是而非的背后——《娇娜》新论

《 聊斋 志异》 究 ・ 研
文章 编号 :0 23 (0 2 0 —0 30 1 0 .7 2 2 1 ) 20 4 —8 1
似 是 而 非 的 背 后
— —
《 娜》 娇 新论
马 宁 宁
Hale Waihona Puke ( 山东 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0 4 关键 词 : 于《 娜》 篇 的 主 旨, 对 娇 此 通行 的看 法 认 为这 是 一 篇 描 写 男女之 间知 己之爱 的作 品, 笔者 本着 从 文本 自身 出发 的原 则 , 但 发
娜 “ 约十 三 四 , 年 娇波 流慧 , 细柳 生 姿 。生 望见 颜 色 , 嗍呻 顿 忘 , 精
神为之一爽” 。当娇娜为孔生诊病时 ,把握之间 , “ 觉芳气胜兰。女 笑 日: ‘ 宜有是疾 , 心脉动矣。然症虽危 , 可治 ; 但肤块 已凝 , 非伐皮 削 肉不 可 。”娇娜 在动 手术期 间 , ’ 孔生 “ 近娇 姿 , 不觉 其苦 , 贪 不惟
⑥“ 少间, 晴霁 , 娇娜已能 白 。见生死于旁 , 苏 大哭日:孔郎为 ‘ 我而死 , 我何生矣!’ 松娘亦出 , 共舁生归。娇娜使松娘捧其首 , 兄 以金簪拨其齿 , 乃撮其颐 , 自 以舌度红丸人 , 又接吻而呵之 。红丸
随气人 喉 , 格作 响 , 时 , 格 移 豁然 而苏 ” 。
“ 一男 , 举 名小宦 ” 。
④孔生偶猎郊野 , 复巧遇皇甫公子 ,问妹子 , “ 则嫁 ; 岳母 , 已
亡” 。次 日, 孔生偕 妻 同返 岳家 。“ 娇娜 亦 至 , 生 子掇 提 而 弄 日 : 抱
‘ 姊姊乱吾种矣 。’ 生拜谢曩德。 笑日:姊夫贵矣 。 口已合 , ‘ 创 未忘 痛耶?’ 妹夫吴郎亦来拜谒, 信宿乃去” 。 ⑤皇甫家突遇大难 , 求生拯救 ,生矢共生死。 “ 乃使仗剑于门 , 嘱 日 :雷霆 轰击 , ‘ 勿动 也 !’ 如所教 ” 方错愕 问 , 生 。“ 霹雳 一声 , 摆

聊斋《娇娜》分析

聊斋《娇娜》分析

艳妻或腻友,爱情或友情——《聊斋娇娜》中狐女娇娜形象分析《娇娜》是《聊斋》中极为特殊的一篇故事,作者蒲松龄抛开传统的男女爱情模式,写了一对在爱情与婚姻中徘徊的男女:孔生与娇娜.两人从始至终没有真正的结合,但是他们在心中却似乎又没有真正的忘记过对方,在一种似爱情似友情的关系中挣扎。

蒲松龄给读者留下了两个难题:婚姻和爱情是可以割裂的吗?爱情过后可以变成友情吗?孔生与娇娜第一次见面是在皇甫公子府中。

孔生为圣裔,但是已经家道中落,在寺院以抄经书为生。

偶然遇到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

皇甫公子热情好客,每次与孔生畅饮都让婢女香奴为他们弹琵琶助兴。

席间,皇甫公子想为孔生娶妻,孔生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

但是皇甫公子却认为孔生少见多怪,“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似乎皇甫公子另有人选。

之后孔生生病,胸口“肿起如桃”,皇甫公子让妹子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到此为止,娇娜都没有出现正面形象.香奴衬托了娇娜的美貌,皇甫公子的话似乎在说明娇娜有神通,不似寻常人。

这一大段的衬托,令娇娜的形象变得神秘,又富有诱惑力,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影影绰绰,嗅其芳香,观其身姿,但又不见庐山真面目。

在这里孔生和娇娜的关系并没有明确,让读者感到困惑,这个神秘女子将会引出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千呼万唤始出来,娇娜的出现令孔生眼前一亮:“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短短几个字掀开了娇娜的面纱,一个明媚艳丽的女孩出现在孔生眼前,“生望见艳色,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甚至在娇娜为孔生割肉疗伤时,“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

此时,孔生对娇娜一见钟情.这种感情首先是由外貌产生,随后建立在肉欲上的爱.但是作者没有给我们描绘娇娜的情感,孔生会不会是一厢情愿?这又给读者留下疑虑.随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悬想容辉,苦不自已。

自是废卷痴坐,无复聊赖".他的这种变化,自然被皇甫公子看在眼里,他提出为孔生婚配,但对象并不是娇娜,而是表妹阿松,理由是娇娜“齿太稚",而阿松也“颇不粗陋”。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婚嫁风俗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婚嫁风俗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婚嫁风俗作者:孙文花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6期摘要:自古以来婚丧嫁娶就是人民生活的大事。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与日常生活大事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书中以爱情为主的很多篇目向我们介绍了婚丧嫁娶的民俗。

从这些婚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世俗化,真实的世界。

《聊斋志异》的婚嫁不仅有自由婚姻的写照而且更多的是涉及正统的六礼风俗的婚嫁。

关键词:《聊斋志异》;婚俗;六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国,重视各种礼仪制度。

古代社会更是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甚至涉及到生活的衣食住行,上至政治制度,朝廷祭祀下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一不有。

众所周知,《周礼》《仪礼》《礼记》被称为“三礼”是国家礼仪制度的典范。

礼仪制度可以说深入人心,与古代人民的生活不可分割,密切相关。

通过阅读《聊斋志异》,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种许多篇目涉及了关于婚嫁礼的风俗,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古代人民的婚礼生活习俗,有些礼仪至今也保留在生活中,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写神仙狐鬼精魅的奇异的故事,但是却与世俗化的生活密切相连。

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相倾,相爱,相思无不带有现实中日常男女之情,大多数的男女主人公的婚嫁也是按照传统礼仪进行。

虽然蒲松龄也写男女之情无媒妁之言,无婚姻形式,私定终身,但我认为这是反映当时社会出现的自由婚姻,以爱而婚,男女自由个性的写照。

蒲松龄自身的爱情观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结合无论符合还是不符合礼法,礼教大都以情为基础,因情而让读者觉得合理。

《聊斋志异》中作者不仅保留了结婚仪式中传统词语,而且婚礼仪式的描写也生动形象。

一、婚前之礼:用雁之礼《礼记·昏仪》记载:“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这是对于婚礼之前礼仪的描述,用雁之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聘,请期。

婚前之礼的习俗讲究颇多,这些礼仪在男女双方结婚之前进行,在古代等级森严,礼教束缚这关系到男女双方婚礼是否能够顺利举行,甚至关乎是否能够以后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娇娜赏析

娇娜赏析

简介聊斋志异中的《娇娜》大家好,趁老师还没有开始讲到,今天我先推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娇娜,鉴于电视上播出很多版本的聊斋,相信大家对聊斋都有所了解印象深刻,对这部作品的一些故事也肯定有所了解。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座丰碑,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写到本书“虽不外描写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化之状,如临其境,有时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亦多为简,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我们可以看到聊斋写的虽然也是神怪之事但是其结构,描写手法也与以前的有了巨大的飞跃,对后世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下面我们。

我选的的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娇娜》,其行文长度在全书中罕见,故事结构复杂,内容完整,详略得当,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是讲述了孔子后人孔生在一次旅途中滞留,偶遇皇甫公子,并被请到他家教书,从而认识了他的家人,包括娇娜,然后写孔生迎娶了松娘,娇娜也嫁人了。

孔生回到家乡,有一天又遇到黄埔公子这时他才发现其是狐仙,但是遇上大难需要孔生去救助,孔生便毫不犹豫的赶去,在这期间又遇到娇娜,更是舍命救下了她。

但是本文以孔生的经历为主线,叙述了整个传奇,除描画了孔生的心路历程,还绘声绘色的刻画了娇娜这一可爱动人的形象。

我觉得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不仅仅是文章描写的细腻,情节的丰富,其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它不像我们以前读过的像莺莺传,霍小玉传等描写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纠葛,它带给我们的是关于一段友情爱情模糊不清的情感,我觉得也应该算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文中男女主人公并没有在一起。

孔生虽然表现出对娇娜的喜爱,但是他却在黄埔公子的介绍下取了他家的另外一位女性-松娘,而娇娜也嫁给了他人。

他们之间并没有向对方表示。

而且双方都与其另一半相处都很幸福。

但在娇娜遇到巨大的危险时可以孔生冒死去相救,娇娜也在孔生因此性命难保时也毫不犹豫不顾礼节舍命相救。

聊斋里最好的故事有哪些

聊斋里最好的故事有哪些

果然,冯生和十四娘结成秦晋之好。
后冯生几翻得罪楚银台的公子被害下狱,在辛十四娘的努力下才得以脱险。但经此事后,十四娘对冯生很失望,看透尘缘。第二天容光大变,日渐衰老,半年后像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婆了。尽管冯生照顾的很好,还是一病不起,溘然逝去。留下丫头做了冯生的妻子。
后来,老仆人在太华山见到辛十四娘骑着一头青骡子,对老仆人说“冯郎还好吗?回去告诉他,我已名列仙藉了。”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公孙九娘》
顺治年间,莱阳的书生到济南去祭拜自己的亲友,遇见死去的同县的朱生央求他给自己做媒,把同样是鬼的莱阳生的侄女嫁给他。莱阳生同意后,在侄女家,他邂逅了天仙一般的公孙九娘。由朱生牵红线,人鬼结合。
一天,九娘哭着要求莱阳生把自己的尸骨重新迁到母亲的坟旁,并告诉他,人鬼殊途,不宜久留,别了送给他一双罗袜。
《连城》中,连城和乔生同赴鬼蜮,又凭借爱情同还人间的故事不正是《牡丹厅》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续篇吗?
当然其中也有很浓郁的感伤情怀。
《公孙九娘》的结局是莱阳生和九娘的人鬼决绝。
《香玉》的结局是是黄生死后,香玉和绛雪双双殉情而死。
《娇娜》的结局虽然没有用死来让人刻骨铭心,但这种明明靠近着,却又咫尺天涯的无奈更让我们久久叹息。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聊斋里最好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婴宁》
一个叫孔雪笠的书生,性情文雅仁厚,善作诗。一次路过一家大门,被请进去做客,还做了这家公子的老师。过了半年,正当夏天,孔雪笠的胸口上长了一个碗大的脓疮。公子让表妹娇娜前来医治。娇娜美貌的面容让孔雪笠惊为天人,一时竟忘了疼痛。经过娇娜的医治,孔雪笠的病也日渐好转,而孔雪笠也对娇娜暗生情素。孔雪笠对娇娜思念之情渐渐难以抑制。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小说。

蒲松龄创造性地继承我国志怪小说的优良传统,驰骋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幻化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生活,从而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赋予《聊斋志异》以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丰富多彩。

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善于抓住他们最本质的性格特点,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情的语言和行为、神秘魔幻的故事情节来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女性形象的塑造尤其成功。

既写出了她们表面的相似,又刻画了她们性格的歧异,使得一个个心地善良、才貌双全而又各有千秋的女子跃然纸上,正如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所说的:“《聊斋》之妙,同于化工赋物,人各面目。

”[1]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其所具备的优秀个人品质,超越和颠覆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

一、独具风格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类:人(如芸娘),物(花妖狐媚如青凤、葛巾),鬼(如聂小倩),仙(如翩翩)。

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其所具备的优秀个人品质,超越和颠覆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

(一)神鬼狐妖:在民间信仰风俗中,狐狸是狡猾的动物。

《说文》中日::“狐,妖兽也,鬼所乘之”。

[2]宋代罗愿《尔雅翼·释兽四》日:“狐,妖兽⋯⋯说者以为先古淫妇所化,善为魅惑人,或称狐媚。

”[3]狐与以色祸人分不开,这便是人们给狐妖所限定的角色。

翻翻《太平广记》,可知狐妖祸人故事在众多志怪小说中是不绝如缕的。

不写狐妖祸人,而将其赋予美好的人性却很少见。

最为著名的要数唐传奇中的《任氏传》。

另外,宋人话本中的《李道达》、《西池春游》这屈指可数的几篇小说中,才看到狐女美好的形象。

与狐女相比,神女与鬼女的形象则要单调很多,我们所说的神女,大多可称为仙女,容易联想到的是嫦娥、织女等。

因为神女所反映的是方士,神仙家们的集体意识,个人创造的因素较小,所以神女的面目大多雷同,行为也大受限制。

论《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情感层次

论《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情感层次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8)03⁃0063⁃15论《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情感层次汪胜(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重要题材。

据本文统计,此类故事近70篇,约占全书篇目的七分之一。

书生与狐魅花妖在不同的故事中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与经历,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关系,呈现出四种不同的情感层次。

四种层次的情感书写各有特点,从不同侧面体现出蒲松龄女性观念的复杂性,也间接揭示了蒲松龄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成分及其个人思想之先进性所在。

蒲松龄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美好感情的赞美与向往,展现了对女性与女性道德的积极思考,同时描绘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理想蓝图。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魅花妖;女性观念;家庭伦理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使用大量笔墨构筑了一个神奇多彩的狐魅花妖世界。

在他的笔下,书生与狐魅花妖相遇,或享受露水情缘一度春宵,或眷恋不舍却被迫分离,或历经磨难而终成眷属,演绎了众多情节曲折、感情复杂的故事。

在该题材近70篇故事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遭遇各不相同,关系有近有远,感情有浅有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萍水相逢,贪图风月之情,甚至存在欺诈和谋杀;收稿日期:2017⁃11⁃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近代回族报刊文学研究(13XZW015)作者简介:汪胜(1993-),男,河南信阳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有的历经险阻,为爱情奋不顾身,只求能够相依相伴。

众多复杂的故事表现出的不同关系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却也有着潜藏的共性。

历年来,学者们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细致地探讨和研究,关于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故事的研究也偶有涉及,在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女性观、爱情婚姻观等方面对狐魅花妖的形象、作者的内涵、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

周晓京的—也谈〈聊《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女性美》、马振方的《仙性、鬼性与人性——斋〉的鬼狐女性》、王鑫炀的《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等论文从神、鬼、狐、妖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异类形象的特殊性,揭露蒲松龄的审美思想和女性观念。

聊斋志异5个狐鬼的故事

聊斋志异5个狐鬼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狐鬼的故事。

以下是五个典型的狐鬼故事:
1. 《青凤》:讲述了一位书生与狐狸精青凤之间的爱情故事。

书生在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狐狸精青凤,并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最终,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波折后得以圆满。

2. 《聂小倩》:讲述了女鬼聂小倩和书生宁采臣的悲剧爱情故事。

聂小倩是一个被恶灵控制的女鬼,她试图通过帮助宁采臣来获得救赎。

然而,两人的命运却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3. 《娇娜》:讲述了书生孔雪笠与狐狸精娇娜之间的友情与爱情。

孔雪笠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狐狸精的帮助,他们之间发展出了深厚的情感。

4. 《胡四娘》: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胡四娘的狐狸精如何帮助一位穷书生改变命运的故事。

胡四娘以她的智慧和勇气帮助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

5. 《莲香》:讲述了美丽的狐狸精莲香与书生王慕贞的爱情故事。

莲香为了保护王慕贞不受到邪恶势力的伤害,勇敢地面对各种危险。

这些故事中的狐鬼角色通常都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展示了她们情感丰富、性格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也揭示了人性的各种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作者:邹宗良来源:《浦松龄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从真实作者的层面看,《聊斋志异·娇娜》篇反映的是蒲松龄自身情感的一种心理折射;从隐含作者的层面看,这篇小说则在当时社会传统的婚姻关系之外,揭示并撰写出了后来被恩格斯称为现代性爱的人类爱情的新质因素。

这是蒲松龄写人类心灵的伟大之处,也是这篇小说足以流传千秋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隐含作者;真实作者;蒲松龄;娇娜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西方的诠释学理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隐含读者”(derimplizi?鄄te leser)的概念。

按照诠释学的观点,对每一个诠释者来说,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别有所解的。

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沃尔夫岗·伊塞尔,西方诠释学的倡导者们总在强调诠释者可以从作品的文本中抽取某种“新的意义”。

伊塞尔认为作品的文本结构中存在着隐含读者,其本身就蕴含着无数个可以解读的可能性。

每一个读者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都体现了对作品中隐含读者某一方面的理解。

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诗无达诂”,西方人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诠释现象的丰富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读者,都有可能从一部文学作品中读出和别人的理解不同的全新的意义。

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则是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1961年,美国学者韦恩·布思出版了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小说修辞学》[1],首次提出了隐含作者这样一个全新的叙事学概念。

布思认为,在一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是隐含着作者的形象的,这样一个在作品的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作者形象,和实际生活中的作者本人并不等同。

作者本人的形象,也就是真实作者,是研究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而建构起来的一个形象。

比如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我们说他色黑(肤色比较黑),微胖(身材多少有些发福),喜欢喝酒,性情爽快,生活困顿,英年早逝等等,这是《红楼梦》的研究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所复原的作者的形象,也就是生活中的真实作者的形象。

《聊斋志异?娇娜》中的第四种关系

《聊斋志异?娇娜》中的第四种关系

作者: 叶润青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69-7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第四种关系;知契
摘要:�聊斋志异?娇娜》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两性之间的理想模式,即“第四种关系”。

孔生与娇娜之间的情愫处于爱恋与友谊的边缘,灵与肉的临界,但却比前三种关系来得更加紧密和深刻,甚至超越了时空和生死,结为知契的“腻友”,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永恒性。

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第四种关系”,把握作者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娇娜》与蒲松龄的情感经历(资料)邹宗良西方的诠释学理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隐含读者”(derimplizite leser)的概念。

按照诠释学的观点,对每一个读者、每一个诠释者来说,他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别有所解,和别人不一样的。

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沃尔夫岗•伊塞尔,西方许多诠释学的倡导者都在那里强调,每一个诠释者都可以从作品的文本中读取、抽取某种“新的意义”。

他们认为,在作品的文本结构中存在着隐含的读者,也就是说,作品本身是蕴含着无数个可以解读的可能性的。

这样,每一个读者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都体现了对作品中隐含读者某一方面的理解。

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诗无达诂”,西方人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诠释现象的丰富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读者,都有可能从一部文学作品中读出和别人的理解不同的全新的意义。

“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则是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1961年,美国学者韦恩•布思出版了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小说修辞学》([美] 韦恩•布思著,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布思在书中首次提出了隐含作者这样一个全新的叙事学概念。

布思认为,在一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是隐含着作者的形象的,但是,之所以要把作品中的作者形象称为隐含作者,这是因为,在作品的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和实际生活中的作者本人并不是等同的。

作者本人的形象,也就是真实的作者,这是研究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而建构起来的一个形象。

比如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我们说他色黑(肤色比较黑),微胖(身材多少有些发福),喜欢喝酒,性情爽快,生活困顿,英年早逝等等,这是《红楼梦》的研究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所复原的作者的形象,也就是生活中的真实作者的形象。

蒲松龄这个人的形象,人长得很瘦削,很清癯,因为生活比较艰难,愁苦是表现在他的脸上的。

他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不是很强,和人说话的时候往往是讷讷若不出诸口,不很会说话,不善言谈,但是他为人生性峭直,敢于替公众说话,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惜去得罪达官贵人。

但这样的作者的形象,并不是我们在读《红楼梦》、《聊斋志异》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作者的形象。

曹雪芹也好,蒲松龄也好,他们在《红楼梦》或者《聊斋志异》中有意无意地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形象,在小说中表露了怎样的创作心态,这是需要我们通过对小说文本的阅读、评析来进行推导和建构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聊斋志异》来分析蒲松龄在作品中所表露的思想,来分析他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态,但这样推导出来的作者形象和作者本人,也就是真实作者,那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的。

蒲松龄本人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他在生活中所表露的是他的全部思想,这是一个原原本本的人。

但是在他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他只是在小说的文本中部分地表露了他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评价,我们通过小说的文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作者,并不是这个社会中人的全部。

换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作者在《聊斋志异》里所展示的并不是他的全部思想,他所表露的只是那些和他所描述的内容相关的思想。

我们透过作品所看到的作者和实际生活中的作者的这种不同,也就是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不同。

在文学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文学作品是公开地面对读者的,在作者的潜意识里,创作、出版作品就是向读者大众袒露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一部小说的作者都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思想。

自明代后期到清代前期,曾出现过很多的风月小说,直白一点说就是色情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者,一面在那里对性的内容津津乐道,但绝大部分的这类小说却都要对书中的人物提出道德意义上的谴责,或者说他们的行为有伤风化,或者让小说中的人物因为纵欲而得到报应。

透过这一类作者在作品文本中表露出来的这种自相矛盾的创作态度,对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与区别会看得更为清楚一些。

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展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布思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也经历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发展变化。

布斯是一个传统型的学者,他比较注重作品的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但在他写《小说修辞学》的时候,正是西方文学批评强调研究文本,强调抛开作者,只研究独立自足的文本本身的时候。

在这样一种批评趋势之下,布思坚持认为叙事学研究如果只研究文本是并不全面的,他不愿意抛开作者一极而只去研究文本,但是又担心由于对作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时人的批评,所以只好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提出隐含作者这样一种说法,希望人们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不要忘了与文本的生成关系密切的作者一极。

在上世纪的60年代,布思隐含作者的提法不过是一种以研究文本为主而兼顾作者的权宜之计而已。

但让布思没有想到的是,90年代出现的后经典叙事学又重新关注起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的命题,在几十年以后又受到了西方叙事学家的重新审视。

2000年,西方的叙事学者就布思提出的隐含作者命题进行过一场网上的对话与讨论,结果是很多人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肯定了布思这一提法的正确性,并且对布思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新的补充。

比如,在同一个人的作品文本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隐含作者。

换句话说,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文本中,可能会有一些前后不同或者自相矛盾的思想出现。

再比如,有的美国学者在讨论中就举出了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它是先后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小说,研究者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文本来考察、分析两位不同的隐含作者在小说中所表露的思想和心态的不同。

就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而言,隐含作者这样一个概念的引入,其基本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深化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以前我们的评论也关注作品和作者的关系问题,但考察较为笼统,不够深入细致。

引入隐含作者这样一个概念,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入的层次上来分析作家和作品文本的关系,这样的分析有可能会比以前的分析更加深入一层。

作为一个研究的尝试,下面我们以《聊斋志异》中的《娇娜》篇及相关的作者背景材料为例,从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蒲松龄在这篇作品中表露出来的创作心态。

《娇娜》是《聊斋志异》中的篇名,也是小说中的人名。

娇娜这个人物并不是普通的社会中人,而是一位由狐狸幻化而成的美丽的少女。

也就是说,《娇娜》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人和狐女相恋的故事。

但是和《聊斋志异》中一般的人狐恋爱的故事又不相同,那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虽然念念不忘娇娜,但却没有和她结为眷属,他娶为妻室的女子并不是娇娜本人,而是娇娜的表姐,一位名叫松娘的美丽的狐女。

这样,在小说的男主人公和狐女娇娜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微妙又十分特殊的关系:他们两个人之间有着过命的交情,这种交情的亲密程度已经接近于或者不下于夫妻之爱,但是两个人物却并没有因此而结为夫妻的姻缘,在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一直是一种朋友和亲戚的关系。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两个人之间存在的这样一种关系,是友情还是爱情?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展示出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那种“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红楼梦》中形容宝黛关系的话)的非同寻常的关系,却又不让这样两个有情人竟成眷属呢?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是蒲松龄内心里隐藏着的一种什么样的隐秘的情感?或者说是蒲松龄在当时普遍存在的婚姻关系之外,又怎样从当时社会的现实交往中发现了婚姻关系之外的爱情的因素?这篇小说所反映的这样一种作者的情感与心态,是真实的作者,也就是蒲松龄本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希望呢,还是属于隐含作者这样一个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是蒲松龄在特定的语境之下受到限制的某种心态的表露?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娇娜》这篇小说的探析,来看一看其中所包藏、所蕴涵的这些意义,这样一些在人类心灵中生成的隐秘现象。

《娇娜》的故事是从男主人公漂泊外乡开始的。

主人公是山东人,姓孔,叫孔雪笠。

蒲松龄说,“孔生雪笠,圣裔也”,这个人是孔子的后代。

读这篇小说,“圣裔也”这三个字我们不可轻轻放过,这里面其实是包含了深意的,那就是说,即使是孔子的后代,他在当时社会中正常的婚姻关系之外,也还是需要爱情的,或者说,是需要精神这个层面的爱情的。

所以,我们认为,蒲松龄在这里揭出小说的男主人公是圣裔,是孔子的后代,这是隐含作者的一个层面,他隐含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就是在为这篇小说所写到的孔雪笠和娇娜的这种关系张目,是为了表现这种关系存在的合理性,才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安排了孔子这样一个倡言礼教的祖宗。

从作者所给出的这位男性主人公的字或号来看,“雪笠”二字当是出自柳宗元《江雪》的意境。

从隐含作者这一层面推考,我们认为“雪笠”这样一个字号所昭示的,是他对小说所写到的男女之间感情和精神交往的一种认识,那就是孔雪笠和狐女娇娜之间产生的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在当时的社会中无异于一种寒江独钓式的空谷足音。

蒲松龄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认为,就是圣人的后代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层面的爱情,这样一种婚姻之外的爱情关系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那么,为什么说在社会正常的婚姻关系之外,存在这样一种婚姻之外的精神层面的爱情、爱恋竟然会是合理的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解释,是需要我们通过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婚姻关系来加以说明的。

以这篇小说的真实作者蒲松龄为例,他的妻子刘氏,是淄川县丰泉乡道口庄一个乡村秀才的女儿。

在蒲松龄十几岁的时候,两家的老人为他们订了婚姻,到蒲松龄十八岁、刘氏十五岁的时候,两个人结为眷属。

刘氏这个人是很贤惠的,对公婆尽孝道,对丈夫很疼爱,从年轻的时候就纺线织布搓麻线,落下了胳膊疼的毛病,但到年纪很大了仍然不舍得停止这项可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劳作;在这样一个贫寒的儒素之家,平时是难得见到鱼、肉的,偶尔因为招待客人买一点肉,刘氏自己从来舍不得吃,要留着等在外面教书的丈夫回来,所以常常是留着留着就腐败了。

刘氏和蒲松龄一起生活了五十六年,她去世的时候,蒲松龄非常伤心。

应该说,蒲松龄对这样一位妻子是十分满意的,这当然是从生活方面说的。

如果从精神方面考察,两个人应该说还是存在不小的文化距离的。

刘氏是一个很贤惠、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不识字,所以虽然蒲松龄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著作,在《聊斋志异》之外还有《聊斋俚曲》,还有诗、文、词和许多的杂著,但是在文化的层面上,在精神的层面上,他都不可能和刘氏进行交流。

而且,我们从蒲松龄的生平经历中看到,他后来确实又认识了一个有文化,会吟诗和写诗的美丽而且聪慧的女子,这样的经历也就激起了蒲松龄和知识女性进行精神的交流的涟漪,在男女之间的精神交往中产生了一些认识、感悟和生活的体验。

所以我们说,《娇娜》这篇小说所反映的这种青年男女之间精神上的交往,这种在男女之间所发生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其实正是蒲松龄自己的人生体验。

在那样一个绝大多数存在婚姻关系的男女之间缺乏精神交流的时代,蒲松龄把自己的这段人生体验、感悟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从而也就使我们读到、感受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这样一种经历,感受到了人类心灵世界中那些复杂、丰富和隐秘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