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合集下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5)三、中成药安全性 (5)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7)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7)二、联合用药原则 (7)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第三部分各论 (9)一、解表剂 (9)二、泻下剂 (9)三、和解剂 (9)四、清热剂 (10)五、祛暑剂 (11)六、温里剂 (11)七、表里双解剂 (11)八、补益剂 (12)九、安神剂 (12)十、开窍剂 (13)十一、固涩剂 (13)十二、理气剂 (13)十三、理血剂 (14)十四、治风剂 (14)十五、治燥剂 (15)十六、祛湿剂 (15)十七、祛痰剂 (16)十八、止咳平喘剂 (16)十九、消导化积剂 (16)二十、杀虫剂 (17)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8)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9)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由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一种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但是其应用指导原则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成药应用指导的原则,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体化应用原则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

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种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二、对症治疗原则中成药的应用应以病因病机为依据,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对于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健胃消食的中药。

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三、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中成药,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需要遵循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不能过长或过短。

另外,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四、重视安全性原则中成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中成药应用中,安全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风险等情况,在选择用药时要量力而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同时,要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随意更换药品。

五、定期复查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与医生的指导和监测相结合。

在用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与患者进行复查,了解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一些中成药应用时间较长的情况,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无异常。

六、科学信用原则中成药的应用要具备科学的依据和信用,不应过度推销和滥用。

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参考药品的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证据,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了解药物的用途和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中成药合理应用

中成药合理应用
应根据具体急情况性酌情咽掌握。炎等疾病的中成药,它仅适用于实热型咽候 疼痛的患者,风寒型的咽喉疼痛则不宜服用。所以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苏灵⑷,红霉素⑸,10%葡萄糖酸钙⑹
患者和医生都要针对病证的特点,对证选用中成药,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龙虎丸中巴豆霜、砒霜是主要成分,九分散中马钱子含量占处方总量1/4,应严格控制用量和服用时间,否则极易引起中毒。
者却加重病情。如咳嗽,由肺热引起就应选用清肺 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膏粱厚味等辛热助阳之品;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⑴~⑶颜色变深,即刻出现浑浊
如同为治疗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和桑菊感冒颗粒, ❖ 中成药之问的配伍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成药合理应用文档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 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 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内经》云:“合人形 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之”。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 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 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 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经 辨证,盲目用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 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 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 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 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 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 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 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
2.颗粒剂

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 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 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 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 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 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 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

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 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 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 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 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 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 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 物。
9.丹剂

系指由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 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 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剂型含汞,毒性较 强,只能外用。
10.贴膏剂

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 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 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包括橡胶膏剂、巴 布膏剂和贴剂等。贴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 内治的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膏剂,是以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 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 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 给药剂量较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较稳定 、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一)固体制剂1.散剂2.颗粒剂3.胶囊剂4.丸剂5.滴丸剂6.片剂7.胶剂8.栓剂9.丹剂10.贴膏剂11.涂膜剂(二)半固体剂型1.煎膏剂2.软膏剂3.凝胶剂(三)液体制剂1.合剂2.口服液3.酒剂4.酊剂5.糖浆剂6.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气雾剂二、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临床应用知道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知道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知道原则培训医师姓名:培训时刻:参加培训人员姓名:内容:中成药临床应用差不多原则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按照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按照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按照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关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纳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1)用药前应认真询咨询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讲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讲明书举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慎重联合用药。

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刻间隔。

(5)加大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紧密观看用药反应,发觉专门,赶忙停药,必要时采取主动救治措施;专门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专门等专门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大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能够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差不多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幸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纳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包括中成药特点、剂型、分类、安全性;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中成药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某一疾病具体给药方案。
(5)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赋形剂经加压制成的片状制剂。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中药材的处理过程可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6)胶剂: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取胶汁,经浓缩干燥制成的胶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4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4
二、联合用药原则... 15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7
第三部分 各论... 19
一、解表剂... 19
二、泻下剂... 20
三、和解剂... 21
十六、祛湿剂... 34
十七、祛痰剂... 35
十八、止咳平喘剂... 37
十九、消导化积剂... 3பைடு நூலகம்
二十、杀虫剂... 38
第四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40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40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41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42
(10)膜剂:系指由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临床使用中成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应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2. 辨证用药:即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是中成药应用的主要原则。

传统品种中成药的药物说明书,以中医辨证用药作为适应证的居多。

3. 辨病用药:即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

如部分临床应用中成药品种的药品说明书是以西医疾病(或某状态)来制定药品适应证的,对于此类中成药,可以依据西医疾病(病理状态)来用药。

4.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即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目前上市的中成药有不少品种在西医病名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适应证,对此类药物可按此原则选药。

5. 中成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使用。

6. 中成药剂量确定原则:对于明确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剂量应取偏小值。

7. 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2)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超出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和疗程的应经临床病例讨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4)加强用药监测。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二、联合用药原则(一)中成药联合用药基本原则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全文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最新整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最新整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全部内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

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3. 剂型的选择 煎膏剂: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
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适用于慢 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 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3. 剂型的选择 酊剂:系指将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而 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剂 量小,不易霉败.小儿、孕妇及酒精过敏者不宜 服用.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 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 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 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 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 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 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 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 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 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 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 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 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 禁忌.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 中 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 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z]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z]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概述中成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临床验证,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内容,旨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二、适应症中成药的适应症是指该药物适合用于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需要明确药物的适应症,避免滥用或误用。

不同的中成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比如板蓝根颗粒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参苓白术散适用于治疗湿热病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疾病症状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禁忌症中成药的禁忌症是指对该药物存在禁忌的情况,即患有某些疾病或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该药物。

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在怀孕或哺乳期间不宜使用某些中成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中成药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对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因禁忌症造成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四、用药剂量中成药的用药剂量是指使用该药物时需要遵循的剂量范围和用法用量。

用药剂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芳龄、病情、病史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

五、不良反应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该药物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临床上,一些中成药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认为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使用中成药时,严格遵循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原则,是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我也认为中成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管理,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结回顾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环节,包括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成药临床应用须遵循基本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须遵循基本原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4⽇发布《中成药临床应⽤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成药临床应⽤基本原则,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中成药临床应⽤的管理等。

我国现有中成药8000余种,随着中成药的⽇益普及,其不合理应⽤亦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辨证不准、⽤法⽤量不当、含毒性药材中成药的不合理应⽤、联合⽤药不合理、疗程不明确、中药⽆毒随意⽤、滥⽤滋补性中成药等。

近年来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有相当⽐重。

《指导原则》提出了中成药临床应⽤的基本原则: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进⾏剂型选择;在确定中成药剂量时,对于明确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对于有剂量范围的,⽼年⼈剂量应取偏⼩值;中药注射剂禁⽌超功能主治⽤药,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药品,临床应⽤中药注射剂超出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和疗程的应经临床病例讨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过敏体质者应慎⽤。

在中成药临床应⽤管理⽅⾯,《指导原则》提出,要逐步建⽴完善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特别要加强中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监测,建⽴中成药应⽤点评制度。

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试题1.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A.辨证用药B.辨病辨证结合用药C.剂型的选择使用和剂量的确定D.合理选择给药途径E.以上答案都是(正确答案)2.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是()A.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B.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C.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D.加强用药监护E.中药注射剂可以混合使用(正确答案)3.儿童用药剂量错误的是()A.1岁以上小儿可用成人量的1/4B.2-5岁儿童用成人量的1/3C.5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1/2D.5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正确用E.成人用药不能随意让儿童服用4.一般情况下,下列哪种药物不能与附子一同使用()A.半夏(正确答案)B.生姜C.干姜D.人参E.甘草5.下列哪项不是妊娠禁忌药()A.巴豆B.水蛭C.附子D.薄荷(正确答案)E.大黄6.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A.偏小值(正确答案)B.偏大值C.偏中值D.偏高值E偏低值7.一般3-5岁以内的儿童服成人量的()A.1/2B.1/4C.2/3D.1/3(正确答案)E. 1/58.以下开具处方错误的是()A.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8.中成药注射剂不需单独开具处方(正确答案)C.中医诊断应写明病名和中医证型D.给药疗程一般不应超过7天用量。

如需延长,医师应当注明利用E.处方中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和超剂量使用药物时,应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确认(双签名),如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9.下列哪种中成药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A.风寒感冒颗粒B.鳌香正气丸C.牛黄清感胶囊(正确答案)D.玉屏风颗粒E.四季感冒片10.中成药的特点是OA,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B.易于保存、携带方便C.方便急危、长期治疗患者D.配方已定,不能随症加减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以下不是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的是()A.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B.成人药品儿童可以随便使用(正确答案)C.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D.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E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使用12.以下那些药材不属于毒性药材范围()A.紫布(正确答案)B.朱砂C.北豆根D.雄黄E.蟾酥13.以下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是()A.速效救心丸B.银杏叶滴丸C.稳心颗粒D.复方丹参滴丸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14.妊娠人群中成药应用原则错误的是()A.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B.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缩短服药疗程C.优先选用中成药注射剂(正确答案)D.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的为妊娠禁忌药E.可能导致流产等副作用为妊娠慎用药1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慎用是初级警告,意思就是“吃药前再仔细想想”B.忌用就是指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明确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 用。有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 人剂量应取偏小值。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使用中药注射剂原则
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 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 2超功按能照主药治品用说药明。书的推荐剂量、 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 用药品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 3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加强用药监测。密切观察用药 4 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02 联合用药原则
中成药联合用药基本原则
02 联合用药原则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基本原则
1 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
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 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 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
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问题。
3 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
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原则 遵循谨慎联合用药的原则。如果
中西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 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 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 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数择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 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整射用、药。 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 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 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 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辨病用药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 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 相应中成药。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 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 中成药。
选择合适的剂型
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 及各种剂型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 使用。
中成药剂量确定原则
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 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 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 和用药方法,达到预期 治疗目的。
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 性和安全性,儿童专用 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 书都列有儿童年龄与体 重相应的对照量表,应 根据对照量表选择相应 药量。
直接选用儿童专用药最好, 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 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 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 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 药量。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2 联合用药原则 #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4 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遵循能口服给药不采用注射给药; 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 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
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 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 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THANK YOU
该类药物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 砒麝香、附子、三棱、莪术等。
2019/8/17
含有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有对胎儿 致畸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视为妊娠慎用的 药物。
慎用药包括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三 七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硫磺等; 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等。
04 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0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 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 中成药。
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 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 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 时减量或停止使用中成药。
2019/8/17
0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含有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有对胎儿致畸 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视为妊娠禁忌使用的药 物。
04 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 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 它治疗药物或方法的疾病必须使用外, 其它情况下儿童不应使用。
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 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 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 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 注射剂不宜2个或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02 联合用药原则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
给药时间 给药剂量 给药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 可以联合应用,相同给药途径时 应分开使用。
2.中成药与西药联用应避免副 作用相似的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
02 联合用药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