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于幼军

2008年01月30日10:5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同志面前,并在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进一步对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对此,我们要全面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从以下6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历史上一些文明古国的衰亡,都同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息息相关。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领会把握。

(一)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后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

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力争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生态条件。如果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将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一再说明了这一点。

(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今后十几年,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始终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

三、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

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一)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计税方法,适时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种,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继续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

(二)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编制实施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原则。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绿色产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