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单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和应用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专家)三、项目简介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分子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是认识各种生化反应和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研制新型材料与药物、以及发展疾病诊疗新技术的基础。
由于分子间作用往往是一个在纳米尺度上的动态、可逆的弱相互作用过程,发展高时空分辨的单分子研究方法,揭示被系综研究平均化所掩盖的分子特性,是阐明分子间相互作用本质和规律的关键。
本项目针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需解决的三个基本科学问题:即单对分子特异识别的作用力基础、多分子组装体系的分子协同作用机制和复杂生物体系的分子间动态相互作用规律,系统地发展了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及其与荧光显微成像联用的单分子分析表证新方法,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1.建立了定量表征单对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强度的AFM单分子力谱法,揭示了核酸适体与靶蛋白特异识别的作用力基础。
通过测定单对核酸适体和蛋白质分子间非共价键断键力,发现化学抗体核酸适体和靶蛋白相互作用力可强于天然抗体与靶蛋白相互作用力,为核酸适体作为新型分子识别探针在生化分析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基于核酸适体的血清中疾病相关生物分子免标记检测新方法,促进了核酸适体分析化学的发展。
2.通过对分子组装体系中分子间协同相互作用的高分辨STM研究,提出了调控表界面功能分子形成可控均一组装结构的新方法。
揭示了利用多氢键效应由非手性分子组装产生单一的表面手性及其手性传递、放大的分子机制,发现手性组装过程“多数原理”;通过调控动态共价键的热力学平衡及形成动力学过程,实现了稳定均一的二维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在研究手性识别分离、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了多参数表征活细胞中单分子动态相互作用的单分子荧光成像及其与AFM联用新技术,发现细胞膜上转化生长因子受体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单体形成二聚体激活的信号转导新模式。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3)Nature 的 Asia Materials 的〈research highlight〉栏目以“Carbon cubes” 为题用一个版面对该项目新型碳纳米结构的工作进行了评述:“这种碳纳米结构 是第一次被观测到”、“发光特性使得这些纳米碳方块在兰-紫色纳米发光器件中 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附件:其它 2);国际著名光学材料学家国际 Otto-Schott 奖和美国陶瓷学会 G. W. Morey 奖获得者浙江大学“长江”“杰青”邱建荣教授 在 Nanoscale 中 评 价 :“ 杨 研 究 组 在 新 型 碳 纳 米 结 构 领 域 做 出 了 先 驱 性 (pioneering)的贡献,他们通过液相激光熔蚀技术合成多种碳纳米结构,并提 出了相应的合成机理”(代表引文 3)。
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二、提名单位意见:该项目致力于激光冷却原子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的研究,使中国成为少数最先实现BEC国家之一,取得如下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 提出并建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积模型,预言分数量子涡旋态并被实验证实。
2) 提出有限温度量子隧穿的周期瞬子方法,发现非阿贝尔约瑟夫森效应。
3) 建立团簇动力学平均场理论,发现超逆流凝聚态。
建立了光晶格中冷原子平台,提出了光晶格钟的理论模型,获得了影响精度的各种参数。
该项目8 篇代表性论文被SCI 他人引用886 次,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 篇入选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多个著名科学期刊如Rev. Mod. Phys.、Phys. Rep.、Science、Nature等发表专题评价他们的工作。
2010 年被邀请在第22 届国际原子物理学大会(ICAP)作大会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这个大会上作邀请报告。
项目建立了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基本理论,首创国内冷原子钟、原子芯片等核心技术,引领并推动了冷原子物理及精密测量相关领域的发展,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该项目属物理学中的原子分子物理学领域。
激光冷却原子并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是20世纪末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997年以来已有4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与冷原子和精密测量相关的科学家(1997、2001、2012、2018年)。
超冷原子BEC具有独特的量子力学波动性、宏观量子相干性及人工可调控性,是研究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原子钟、原子芯片等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意义,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抢占的制高点。
(1). 提出并建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可积模型,预言分数量子涡旋态并被实验证实。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统计相关信号欠定盲分离理论与方法
二、提名意见
作为一门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其 中,统计相关信号欠定盲分离是长期以来的国际难题。项目组通过多年攻关,取 得如下成果:
发现点 1:揭示了源信号数目估计、盲辨识与平行因子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了“源信号数目估计”和“概率聚类”的全新理论框架和方法,有效的解决 了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Amari 等提出的“低稀疏度欠定盲辨识问题”;
第一完成人因其在盲分离领域的成就入选 IEEE Fellow 并先后担任 IEEE TNNLS 和 IEEE SMC 副主编,主持了基于盲信号分离的复合材料检测重大仪器专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成果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3 项、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3 名、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 人。部分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 步一等奖。
8 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他引 576 次,总他引 1032 次;3 篇论文入选 ESI 前 1% 高被引论文,1 篇论文入选 IEEE CIS 计算智能社区热点论文。5 篇论文入选 所在刊物的年度特色论文(Featured Paper)。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得到包括美、 英、加等 10 余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四、客观评价
1.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首席教授 C. L. Philip Chen(IEEE Fellow)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Changyun Wen 教授(IEEE Fellow)联合撰文指出:代表性论文 1 在非平稳欠定盲分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As reported in [71], the developed approach in it can recover exactly the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低维量子结构的物性调控及其原理性应用二、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该项目围绕功能纳米量子结构的组装与物性调控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
在结构组装及生长机制方面,通过改变功能分子末端官能团等手段在固体表面实现了纳米结构的可控组装,发展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单一溶剂中制备单分散贵金属及合金纳米粒子的组装方法等。
相关成果对三维有序组装和纳米功能器件的构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物性调控方面,首次通过改变功能分子吸附位置实现了单分子自旋量子态的可控调制,首次在金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利用单分子自旋可逆“开关”的近藤效应,首次实现了对单个自旋量子态的可逆控制等。
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被选为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Editors' Suggestions”,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英国物理学会PhysicsWorld、英国皇家化学会、Nature-Asia和Nature China等进行了亮点报道,称相关工作是“实用的单分子转子、单分子发电机/无线电辐射器构造组装的重要研究”和“原理上证实了实用化单分子器件的构造”等。
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 他引867次。
该项目的一系列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评价,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提名材料属实,符合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低维纳米量子结构的可控制备、物性调控及其原理性应用是凝聚态物理领域前沿研究的重要方向。
该项目主要是在单个原子或单个分子层次上直接“观察”纳米量子结构,结合理论计算深入理解其组装机制,进而实现对其结构与物理性质(如自旋特性)的调控,追求功能化,为在未来功能器件中的原理性应用奠定基础。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功能纳米量子结构的组装及机制和功能纳米量子结构的物性调控及其原理性应用两个方面。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公示
2. 针对发现点 2,IEEE Fellow、“IEEE 计算智能学会”会刊主编 Kay Chen Tan 教授,在其论文中使用整段篇幅,介绍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神 经网络学会会刊 Neural Networks 上的论文,评价本项目提出的“基于局部抑 制的„不变集‟方法对多稳定分析非常有效”; IEEE Fellow、 悉尼科技大学 W. X. Zheng 教授,发展了本项目提出的方法,在 IEEE TNN、Neural Networks 等 神经网络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上陆续发表 4 篇论文,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神经网 络的多稳定性。 3. 针对发现点 3,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 Newsletter 副编辑、澳大利 亚西澳大学 Herbert Iu 教授指出本项目研究的不变集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 IEEE Fellow、UIUC 的 Meyn 教授评价本项目在 Oja 子空间学习算法收敛性 的工作完成了“复杂的证明”。IEEE Fellow、加拿大 Concordia 大学著名神经 网络专家 Swamy 教授,在 2014 年出版的专著中用一整段评价本项目提出的 方法 “ 保证了 GHA 的全局收敛性,显著地加速了学习算法收敛 ” 。 IEEE Fellow、AIMBE Fellow、IAPR Fellow J. Tian 教授发表在国际会议 IAPR ICB 上的论文以 31 行篇幅引用并采用本项目提出的方法用于指纹图像处理。
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神经网络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研究 四川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 该项目重点对神经网络的收敛性、周期性振荡等动力学行为,子空间学习算 法的收敛性以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增强本质机理等若干关键基础理论问题进行 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若干集解决思路、研究方法和分 析技巧为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 深刻揭示了神经网络的收敛性、稳定性等本质特 征 。 项 目 代 表 性 成 果 论 文 全 部 发 表 在 该 领 域 的 国 际 一 流 学 术 期 刊 IEEE Transactions 系列上,得到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数十个国家的研究学者的引用和评价, 为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理 论基础, 对于促进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取 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情境驱动 3D 表情动画、多 神经网络融合的入侵检测方法、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印章识别上,获得了多项国 家发明专利。 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 等奖。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项目名称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提名者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名意见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
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
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
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
2019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涉水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区域滑坡敏感性测评的整体方法提名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提名意见:针对降雨和库水位变动引起的边坡(高坝)稳定性分析、区域内的滑坡敏感性测评展开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 建立了边坡地下水渗流的Signorni型变分不等式模型。
该模型消除了出渗点的奇异性,非线性弱于其他变分不等式,其适定性已被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学家所论证,并已在水利、堤防和港口建设中取得应用。
2. 发现并证明了适用于岩土类材料的Phi-Nu不等式,已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并被一些大型商用软件(如Abaqus)所采纳。
3. 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整体方法,实现了三维稳定性分析的严格极限平衡法,解决了解的不收敛问题。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了年概率暴雨条件下滑坡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可对区域内的滑坡敏感性做出测评。
研究始于1996年香港政府RGC项目:自然边坡失稳与泥石流机制;2002年研究领域扩展至三峡库区边坡和高坝稳定性分析,并陆续获得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多个自然科学基金和部门基金的资助。
八篇代表性论文SCI严格他引984次,其中一篇获2015年Elsevier最佳论文奖;相关论文81篇,SCI严格他引2830次,其中一篇中文期刊论文CNKI严格他引744次。
部分成果于2008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个自然科学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采用确定性分析和概率统计方法,针对与降雨/库水位变动有关的边坡(高坝)稳定性分析和区域内滑坡敏感性测评展开研究。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 建立了边坡地下水渗流的Signorni型变分不等式模型,该模型消除了自由面出渗点的奇异性,非线性弱于其他变分不等式;基于该不等式的有限元法可在固定网格上求解无压渗流场,其适定性和良好的数值特性已被Monash大学数学家Alnashri和Droniou发表在数值分析顶尖刊物上的论文详细论证。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癌症诊断的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调控 二、提名单位意见: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下,该项目 以癌症早期诊断为研究背景,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磁性氧化铁纳米晶体和荧光量子 点等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及性能调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选用 2-吡咯烷酮这 一高沸点强极性溶剂,建立了高质量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 非水相高温热分解“一锅”反应制备方法;发展了肿瘤特异性探针的构建及活体成 像应用方法;发展了高荧光效率水溶性量子点的巯基羧酸合成路线,获得了多种 肿瘤标志物体外检测用荧光材料。
1、水溶性 Fe3O4 纳米颗粒的非水相高温热分解制备研究的引领作用 代表性论文专著 1 于 2004 年 4 月 20 日刊出后,迅速得到了大量科学家的追 踪引用,如美国普渡大学的 A. Ivanisevic 旋即采用上述方法合成了水溶性氧化铁 纳米颗粒,开展了纳米颗粒与 DNA 的相互作用研究,同年 10 月 8 日投稿,于 2005 年刊出了他们的结果(J. Am. Chem. Soc., 2005, 127, 3276)。该作者随后依 据上述合成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发表了 10 余篇相关论文(Langmuir, 2007, 23, 3886; ChemPhysChem, 2008, 9, 2203;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0, 2, 1407; J. Phys. Chem. C, 2010, 114, 22508; Nanotechnology, 2010, 21, 245103;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1, 3, 1282; Small, 2011, 7, 2021)。这充分说明了上述重要科学发 现对磁性纳米颗粒及其生物应用研究的推动作用。 M. Niederberger(Nanoscale 创刊编辑、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1 年位列世 界前 100 名材料科学被引用作者)对 Fe3O4 在非水相体系中的形成机理研究评价 道:“Li 等人报道了新颖(novel)的 Fe3O4 纳米晶体的非水相合成,在 2-吡咯烷 酮中分解 Fe(acac)3 形成 Fe3O4 的过程被简单称作‘热分解’,并没有解释对于形成 Fe3O4 至关重要的 Fe2+的来源。然而,他们在后续工作中对上述合成稍加改动, 开展了机理研究”,“该研究凸显了有机物在合成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ChemEur. J., 2006, 12, 7282,详见其他证明附件 6)。 J. Santamaria(西班牙微纳联盟副主席)在其论文中指出:“尽管高温热分解 有机前驱体方法在氧化铁纳米颗粒尺寸控制及胶体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出色的结 果,但颗粒表面的疏水性配体限制了其生物应用。为了克服上述问题[32],Gao 等 人采用强极性有机溶剂作为还原剂和表面稳定剂合成了在水中稳定分散的颗粒”, “其他作者依照类似方法开展了后续研究”(Ind. Eng. Chem. Res., 2012, 51, 8348, 详见其他证明附件 7),所引文献 32 为代表性论文专著 1。 N. A. J. M. Sommerdijk(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多尺度电镜中心主任)继续 评价道:“高温热分解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表面活性剂稳定的疏水性纳米 颗粒的制备,除非将合成在 2-吡咯烷酮这一极性溶剂中进行[164-166]”(Chem. Soc. Rev., 2016, 45, 5085,详见其他证明附件 8),所引文献为代表性论文专著 13。 2、生物相容性 Fe3O4 颗粒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研究应用价值巨大 德国马普学会副会长、马普煤炭所所长 F. Schüth 在其综述中首先就代表性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宣益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渗流模型;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强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方法;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作用。
3. 构建并验证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系统。
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SSY ; Chan, RCK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discriminate schizophrenia from
赵晴,马燕
major depression but not bipolar
桃,刘文华
disorder/PROGRESS IN
,徐婷,于
2013 年
NEUROPSYCHOPHARMACO 2013 年
(2)阐明了神经软体征的脑结构和功能基础,挑战了神经软体征没有特定 脑区负责的传统观点,说明神经软体征并不“软”,澄清其本质特征;
(3)证明施测仅需 10 分钟的神经软体征和施测需要 2 小时的传统认知测验 具有等价的测量结构效度;而神经软体征测试易实施、所需时间短,为临床上进 行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提供了操作上的极大便利;
2014 年
2013 年
陈楚
,黄佳,严
3 Meta-Analysis/SCHIZOPHRENIA 40 卷
05 月
赵晴
44
44
是
侨
超,张复炽
BULLETIN/Zhao, Q; Li, Z;源自626-641 页 13 日
,陈楚侨
Huang, J; Yan, C; Dazzan, P ;
Pantelis, C ; Cheung, EFC ; Lui,
与早期识别研究的关键切入点。神经软体征是个体神经发育时产生的细微损伤外 化出的功能特征。该项目通过系列研究,揭示了神经软体征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 型之一,推动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领域的发展。主要科学发现点如下:
(1)在国际上较早提出神经软体征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在原基础上新 增内表型概念的第六条标准,并提供系列实证数据,证明神经软体征符合内表型 的定义标准;
2019年度拟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拟提名国家⾃然科学奖项⽬公⽰内容2019年度拟提名国家⾃然科学奖项⽬公⽰内容⼀、项⽬名称多源动态信息融合理论及在监视预警中的应⽤⼆、拟提名单位及奖种拟提名单位:西北⼯业⼤学、⾹港理⼯⼤学拟提名该项⽬为国家⾃然科学奖。
三、项⽬简介信息融合是⽣物体固有的本质特征,作为在⼀定准则下对多源信息进⾏关联分析和优化综合的现代信息处理基本⼿段,在军事信息系统——战略监视预警中具有不可替代作⽤。
近年来,信息技术呈现异构多源、⾼动态、⽹络化等新趋势,对信息融合发展带来⾼冲突、时变性、低分辨等重⼤挑战。
近⼗年来,在国家⾃然科学基⾦重点项⽬、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等项⽬的持续⽀持下,项⽬团队⾯向我国战略监视预警信息融合理论与应⽤,围绕雷达、光学等多源多时空⾼层信息融合问题开展研究,取得如下重要进展:(1)提出了⼴义信任学习模型,建⽴了开放空间动态证据推理框架,定义了柔性证据冲突度量,解决了多源⾼层信息融合中国际主流⽅法难以处理的局部不精确信息识别错误率⾼、动态时变⽬标信息⽆法有效利⽤等难题,在战略预警某部的雷达⽬标分类系统中使识别准确率提升⾄90%以上。
国际信任函数理论及应⽤协会主席Thierry Denoeux教授指出本研究的“信任分类解决了重叠数据的分类问题,具备区别分类局部不精确性的能⼒”。
(2)建⽴了量测缺失下多速率信息融合模型及闭环特性估计与辨识联合优化新体制,解决了监视预警雷达主信源信息融合中数据缺失导致的最优性丧失等问题,为中电14所某战略预警型号雷达复杂⽬标跟踪提供了核⼼技术。
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UTRC)⾸席科学家Speranzon认为本研究是“分布式Kalman滤波与信息传播机制的最新结合”。
(3)构建了多约束融合的⾼分遥感影像联合处理理论,解决了新型图像信源信息融合中利⽤多幅低分辨率图像重构⾼分辨率清晰图像的问题,突破了中航613所等异构图像匹配“看得清”与“辨的明”等难题。
美国国家⼯程院院⼠、⼩波理论奠基⼈Stéphane Mallat,加拿⼤科学院院⼠、IEEE Fellow Eric Dubois等认为“提出的⽅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同步的去马赛克和去噪声”。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第二 完成人
第三 完成人
姓名 许家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教授
瑞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对发现点 1-3 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作 1、3-5、7 和 8 的通讯
作者之一
姓名 张艺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教授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对发现点 1-3 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作 1-4 的通讯作者之一
2
文专著 2 部;申请专利 22 件,授权专利 10 件。成果完成人也因此在国内国际 学术会议做了多次邀请报告。培养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近 40 名。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第一 完成人
姓名 池振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教授
国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对发现点 1-3 做出重要贡献,是代表作 1-8 的通讯作者之一
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分子设计,开发出基于荧光-磷光双发射、荧光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双发射、荧光-长余辉双发射、力刺激荧光-磷光双发射直 接发光等新型力刺激发光响应 AIE 材料,把 AIE 材料的力刺激发光响应从单发 射拓展到双发射。
本项目的科学价值在于:发现了 AIE 材料的力刺激发光响应共性问题,首 先提出了力刺激发光变色聚集诱导发光(PAIE)材料的概念,把力刺激发光响应从 荧光单发射拓展到多种类型双发射 AIE 材料,不但实现了多重响应提高了响应 的级别,而且克服了单发射的力刺激发光响应 AIE 材料受力刺激作用前后,发 光波长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导致观察的灵敏度和响应信号的输出不够理想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在实质上解决了力刺激发光响应智能材料稀少的问题,为力刺激发光 响应智能材料在商标防伪、信息存储、应力传感和发光器件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名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POLARBEAR 合作组在研究对 CMB 偏振旋转角的测量文章, 即【代表性引文 5】中提到:“在文献[65]中,两点实空间相关函数 被用于探测各向异性的旋转(角)”,这里[65]即【代表性论文 5】 。 BICEP2 与 Keck Array 合作组在分析他们最新数据对 CMB 各 向异性旋转角的测量文章,即【代表性引文 6】中一共引用了项目 组的 5 篇论文( 【代表性论文 5】与另外四篇项目组论文) 。其中提 到: “现在已经存在 CMB 对宇宙双折射的各向异性的限制。 文献[11] 提出的对宇宙双折射各向异性的限制是基于对 WMAP7 数据中的 TBTB trispectrum 的运用,而文献[22-24]用的是两点相关函数”,这 里[24]即为【代表性论文 5】 ,[23]也是项目组论文。 英国著名宇宙学家 Joseph Silk 教授(英国皇家学院院士,2011 年 Balzan 奖获得者)领导的小组做了类似的研究(Phys.Rev.D76, 123014,即【代表性引文 7】 ) ,一共引用了该项目组 6 篇文章(即 【代表性论文 1,2,3,4】及另两篇项目组论文。尤其是对【代表性论 文 2】有多处引用。其中写道:“...但是可观测的 CMB 谱被改变为 [16,20]….在[21]中,WMAP3 测到的 TT 和 TG 功率谱与 B03 测的 所有六种功率谱一起被用于整体拟合中,显示出一个非零的旋转角 被探测到的温和迹象”,这里[20]即【代表性论文 1】 ,[21]为【代表 性论文 2】 。 著名宇宙学家 Marc Kamionkowski 教授 (现为 《Physics Reports》 主编)在【代表性引文 8】中提到:“使用当前数据的搜索已经将这 种均匀的旋转角限制为不超过几度[8,9]”,这里[8]中的第一、三、 四篇引文即【代表性论文 2, 4, 3】 。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客观评价
胆固醇是生命活动必需的脂类物质,并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的发生 密切相关,胆固醇代谢是生物医学的前沿领域和药物研发的关键基础。该项目集中于胆固醇 代谢调控及代谢性疾病研究,在细胞内胆固醇运输途径、人体小肠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合成 途径等方向开展探索,取得原创引领性研究成果。 胆固醇是一种极度疏水的小分子,它如何在细胞内特异运输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科学难 题。该项目研究发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形成膜接触进行胆固醇运输的新方式,并揭示详 细分子机制。该突破性成果开拓了胆固醇运输研究领域,同期 Cell 配发专评指出该成果:揭 示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方式、发现过氧化物酶体的新功能、提供全新的思路用于治疗临床相 关疾病;该成果先后被一些著名期刊如 Mol Cell,Nat Chem Biol,Nat Cell Biol,Nat Genet, Nat Plants 等的科学研究论文所引用。也被一些著名期刊的综述文章引用评论,如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 次) ,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4 次) , Trends in Cell Biology(3 次) ,Physiological Reviews 等。F1000 将其评为“Exceptional”并进行了推 荐;该工作还入选“2015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并在 2016 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 上展示。 胆固醇吸收过量是导致高脂血症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该项目对小肠 胆固醇吸收进行长期探索,从分子层面阐明了胆固醇吸收的机制并鉴定了一系列重要蛋白, 目前学术界对胆固醇吸收的认识主要就是基于该项目成果。如代表性论文 5(他引 265 次)作 为 Featured Article 发表于 Cell Metab 并被同期杂志专评介绍;该论文还获得 F1000 推荐,认 为该项工作“不仅揭示胆固醇吸收机制,而且开辟脂代谢研究的新领域,为抑制胆固醇吸收 的新药研发奠定重要基础” 。 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通路主要有 2 个,其中合成限速酶 HMGCR 的降解机制主要由 第一申请人完成。 该项目研究发现 HMGCR 的泛素连接酶 gp78 的激活因子 Ufd1 (代表论文 6) 。 同时,揭示 gp78 调控肝脏脂质合成与脂肪能量代谢的生理功能和分子机制(代表论文 3) ,研 究成果受到 Nature China,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F1000prime Reports,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介绍推荐。 我国约有 40%的人血脂异常,他汀类降脂药物长期位于药品销售榜首,但心脑血管疾病 仍然呈上升趋势,因此发现降胆固醇的新靶标或新化合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该项目的创新成果,为新型降胆固醇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标。特别是针对脂质合成途径,获 得能同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活性化合物白桦酯醇,提出了降脂药物研发的新策略(Cell Metab, 2011, 代表性论文 4, 他引 221 次) 。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和 Science-Business eXchange 发表同行专评,认为其“发现了比现行策略更具优势的治疗高脂血症的新手段” 。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中文名称:复杂氧化物低维体系激光法制备及其电磁光新奇物理特性研究英文名称:Physical property study on low dimensional perovskite oxide二、提名者:中国物理学会提名意见:项目主要完成人自1998年起致力于“复杂氧化物低维体系激光法制备及其电磁光新奇物理特性研究”。
该项目组主要科学发现和贡献为:1)发展了具有原子级明锐界面的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可控生长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多种钙钛矿氧化物薄膜和异质结的外延生长。
提出的生长方法获得了包括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Plummer院士和劳伦兹伯克利实验室Ramesh院士等同行的多次引用,并在研究中使用。
设计的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已经被美国、新加坡及国内的2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采用,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2)首次发现了基于铋铁氧薄膜的具有二极管反转特性的铁电存储效应,将传统的极化读写模式推进到电阻读取层次。
国际铁电存储器之父Scott教授在题为“新兴存储器”的综述中高度评价该发现为“电阻存储器上的最新突破”。
美国Ramesh院士在综述中评价,该发现为发展新的读写原理存储器提供了机遇。
推进了氧化物物理到存储器件实现的进程。
3)首次发现了氧化物异质结中新奇的正磁电阻和超快光电效应,揭示了界面诱导其新奇物性的内在物理机制。
提出的理论成为国际同行研究低维氧化物新奇物理现象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次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钙钛矿氧化物可见盲和日盲光电探测器。
美国《激光聚焦世界》在新突破中报道了项目组首次研制出钙钛矿氧化物的光电探测器。
项目组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人引用800余次。
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80余次;受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综述性文章30余篇;获得新材料、新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的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项目组成员因此曾获得多种荣誉;部分早期工作获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鉴于此,中国物理学会郑重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泌尿系统肿瘤多组学信息挖掘、特异性识别与干预的研究二、提名意见该项目研究了泌尿系统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利用新靶点人工合成基因线路,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识别与干预;研制“工程化”细胞开展多种实体瘤治疗的临床试验,是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并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首次在膀胱癌中发现染色质重塑基因的失活突变率高达59%,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
《Cell》杂志认为该发现揭示了肿瘤发生的“染色质重塑-肿瘤抑制”理论。
首次发现肾癌细胞具有多克隆起源特征,为解释肾癌放化疗耐受提供了证据。
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
首次在膀胱瘟中发现迄今为止突变率最高的TERT基因。
该成果在泌尿外科最有影响力的杂志《European Urology》以封面文章发表,诺贝尔奖得主Thomas Cech认为,TERT“可以作为尿液诊断膀胱癌的新标志物”。
利用新发现的靶点构建人工基因线路,设计有多种功能“工程化”细胞,精准识别和干预癌细胞。
开展世界首批CAR-T和首批TCR-T技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难治性、复发性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项目发表SCI论文84篇,总影响因子596分。
8篇代表论文中,包括《Cell》1篇、《Nature Genetics》3篇、《European Urology》2篇、《Nature Communication》1篇,总影响因子170.39分,被引1236次。
该项目获2014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综上,我们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肿瘤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
本课题组在国家973、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应用系统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技术,挖掘泌尿系统肿瘤多组学的生物信息,阐释了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利用新发现的靶点构建人工基因线路,特异性识别和干预癌细胞,取得重要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二、提名单位意见: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
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
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
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
考虑分子间的化学作用力调控,研究了分子结构、聚集态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获得大吸光截面、高荧光亮度以及稳定性好的蓝、绿、红三基色离子型共轭聚合物。
发展了基于聚合物荧光探针的DNA构象与甲基化检测新体系,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
(2)通过共轭聚合物识别信号调控,实现了蛋白质高灵敏与高选择性传感,开创了快速、可视化蛋白检测与药物筛选新思路。
通过构建共轭聚合物/酶底物分子体系,利用酶分子作用前后聚合物的光信号变化,成功用于酶活性的高灵敏与高选择性检测,并实现了对酶抑制剂的高灵敏筛选。
(3)利用共轭聚合物高效能量转移机制,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
设计合成了新型水溶性聚噻吩,通过其与卟啉受体分子的高效能量转移,提高了产生活性氧的效率及其杀菌效果。
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通过组装与解组装过程,抗菌治疗时“开启”抗生素活性,治疗后“关闭”其抗菌活性。
这些研究为发展新型的高效抗菌体系以及克服药物的耐药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Chem. Soc. Rev.(1篇)、J. Am. Chem. Soc.(3篇)、Angew. Chem. Int. Ed.(2篇),Adv. Mater. (1篇),SCI他引1164次。
论文多次被同行在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Soc. Rev.、NPG Asia Materials等学术杂志以及Nature China、RSC Chemistry World、Wiley Materials Views等学术网站作为亮点报道。
项目成果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获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ure Protocols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Soc. Rev.、Adv. Mater.、Small以及Chem. Rev. 等期刊上撰写综述文章8篇。
8篇代表性论文共被SCI他引1164次。
撰写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1部(Functionalized 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 Desig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化学工业出版社中文专著1部(《纳米生物材料》),参与撰写其它专著英文及中文6章节,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及邀请报告60余次,论文多次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Soc. Rev.、NPG Asia Materials以及Nano Today等学术杂志以及Nature China、RSC Chemistry World、Wiley Materials Views等学术网站作为亮点报道。
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系统性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 对于科学发现点1的评价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Kirk Schanze教授在其撰写的综述中(Journal of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 2009,10,173-190, 见代表性引文1)对该项目中共轭聚合物的DNA甲基化检测研究给予了评述,指出“Feng et al. designed a FRET-based assay to quantify DNA methylation status at CpG islands [102]. This assay takes advantage of single nucleotide base extension reaction of DNA probes…”。
该项目发现积累分析多个启动子甲基化变化能较大程度的提高结肠癌检测的精确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3,1206。
工作发表后,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以Research Highlight发表了题为“The help of epigenetic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专门评述(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3,10,3,见代表性引文2),指出“…Shu Wang and collaborators were interested in describing the cumulative effect…on tumou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A combination of two to three genes allowed a correct-classification rate of 86.3% of patients with colon adenoma and precancerous carcinoma”。
麻省理工大学的Timothy M. Swager教授,在其撰写的综述文章(Chem. Rev. 2007,107,1339-1386,见代表性引文3)中详细介绍了该项目中DNA构象转化以及钾离子检测研究工作,并指出“…in 2005 Wang and co-workers reported a K+ sensor based upon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water-soluble cationic polyfluorene 13 to a dyelabeled DNA G-quadruplex …, This sensory methodology was selective for K+ over Na+, NH4+, Li+, Mg2+, and Ca2+…”。
大连理工大学的赵慧敏教授在他们的文章中(Chem. Commun. 2012, 48, 564–566)指出“…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great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conjugated polymers (CPs) as efficient platforms for capturing unmodified dsDNA…thus providing powerful elements in nuclease activity assaying…and drug release monitoring…”。
2. 对于科学发现点2的评价加拿大拉瓦尔大学Mario Leclerc教授在综述文章(Acc. Chem. Res. 2008,41,168-178, 见代表性引文4)中对该项目基于聚噻吩变色效应的DNA/核酸酶相互作用检测工作进行了详细评述,“…a new method has been recently developed for the label-free, convenient,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cleavage of single-stranded DNA by single-strand specific S1 nuclease and hydroxyl radical based on polymer …”。
佛罗里达大学Kirk Schanze教授在其综述文章中(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4300-4316, 见代表性引文5)对该项目基于共轭聚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进展给予了评述,并指出“该方法用于酶动力学的检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Detection of enzyme kinetics and/or prote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has been of particular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