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吴育林)2011-01-12 19:32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试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
关于实践,马克思曾用“人的感性存在”或“感性活动”、人的“改变世界的活动”等方式来表达,并强调它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为“实践”下一个这样的基本定义: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本质形式。
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不依赖于的客观物质世界,这是人的活动和生活的前提;
(2)人们能够认知和解读的世界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对人而言只能是想像的、可能的、未知的世界;(3)世界万物的性质、功能和意义依赖于人的实践水平、需要和目的。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的特征:
⑴从“实体思维”进入“实践思维”;
⑵从客体性思维进入主体性思维;
⑶从单向的认知模式走向全面的反映论;
⑷从静态的直观思维进入动态的变革思维。
2.什么是可能性?如何从哲学角度分析可能性情况?
可能性是指指包含在现实事实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从质和量两个层面对可能性进行分析。
就质的角度而言,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可能和不可能;二是分析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是分析是好与坏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从量上分析可能性就是分析可能性的大小。
3.什么是真理?联系实际分析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的可能性情况。
真理是指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则是主观的。
所谓客观真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所特有的适用范围,超出其适用范围,真理就可能变成了谬误;二是真理是发展的,真理必须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展,否则真理
也有可能变成谬误;三是真理是全面的,即任何真理都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其中的每个观点、每个思想相互之间都具有逻辑的统一性,如果割裂其中的联系,断章取义地理解真理,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
4.什么是生产方式?怎么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这是人类其它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发生的基础;其二、它是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的根本途径;其三、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其四,它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起制约作用。
二.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18分)(论述题这个字数多少取舍哪些自己决定咯~)
1.联系实际,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建构价值。
一.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
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智,最终都将被埋没。
三.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
“物”不仅是指看得见具体的东西,它更广泛的意义是指事物产生的各种制约因素,如环境、情势、知识背景、生理状况、阅历、家庭背景、身份地位等,人作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是由这些因素综合决定的。
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管子讲:仓禀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誉。
俗语云:饱汉不知饥汉饿。
马克思讲: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选》V1P73)。
辩证法就是要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研究事物分析问题。
四.对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批判与建构价值:
1、批判价值:政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指向最根本的是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直接对象是资本及其维护资本权益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建构价值:对世界人类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价值:一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要体现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必须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正义,有促于贫富差距的消除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的保障,不仅有促于消除人的物质生活的匮乏,而且有促于消除人的精神生活的匮乏,提升人的道德自律品质;三是社会的进步最终要通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表现出来。
2.联系实际,概述并分析欧洲大陆理性主义关于现代科技理性的狂飙突进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困境思想理论。
大陆哲学则主要从人文主义视角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
它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如下困境:
第一,社会与人的物化和单面化。
马克思、尼采、韦伯、席美尔、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等都对此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
出“商品拜物教”思想,为卢卡奇等人的物化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全面的异化,这就是社会被物化。
在这个社会中,人自身的活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东西与人相对立,人的劳动开始成为控制人的外在力量。
这种情势,一方面表现为在人的面前矗立着一个商品化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物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而是服从某种外在的力量强迫性的活动。
第二,劳动过程和活动领域的片面化、原子化。
合理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工业大机器生产和严格的劳动分工,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丧失和严重的主体间疏离。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成了整个生产过程中个别的零部件,每天按照机器的运转规律不断地重复着单调的、固定的动作,工人不再与自己的产品相联系,成为生产过程的局外人。
长期的这种工作,使主体由于为机械系统所支配和强求,心理特性与人格相分离,工人的人格丧失了完整性。
劳动者不断彼此疏离,从而使他们丧失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的能力,使人陷于孤独、冷漠和闭锁的境地。
第三,社会生活的模式化和齐一化。
(标准化、形式化、程序化)这种模式化既表现为劳动过程管理过程(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如文官公务员制度),也包括对人的教育培养模式和生活状态。
泯灭人的主体个性。
第四,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化。
人的行为、人的思想要符合技术性系统物工具系统,(把我们要做的变成他们想做的,如广告、商业炒作就做到
了这一点。
其实这些东西是附载着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并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断地消解人们的自我批判精神,沉湎于现实舒适、奢华却有秩序的生活之中,成为现实社会制度的实际拥护者。
同时,科学技术使所有的行政管治程序化,表现为强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形式上非常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