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60年中国城市的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一、前言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久远, 现状依旧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程及现状,旨在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规划的历程1. 1906年至1949年:时代背景和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引进,中国开始了城市规划的探索。
各地建立城市改造委员会、北洋政府、城市规划局等部门,以治理城市的混乱和不协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是由西方思想影响下参照欧美模式建立合理化城市,大都取消指压坊、街巷改善、新市扩建等。
此时期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为了列强跋扈而建立的,为了提高治外法权地区的生产力和战略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特定城市,如在上海制定了倡导国际化的南滨江规划,这为后来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2. 1949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
陈云、邓稼先、刘少奇等领导推进了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三反、五反及“大跃进”使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陷入了相对低谷。
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和工具箱,确立了城市规划重工业示范和绿地公园网、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块综合利用等规划标准。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1978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扩大规模,普及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城市项目的财政性、市场性、境外投资的明显增强,城市建设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转向市场机制。
中国15年规划和2020城市总体规划给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陆续建立规划设计院、城市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
三、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预计中国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
以下是其中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1950年代-1960年代:重建和调整阶段。
在解放战争和新中
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重建战争中受损的城市,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上。
同时,为了调整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配置,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农民流入城市,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等。
2. 1970年代-1980年代:城市化加速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开
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也得到大幅提升。
3. 1990年代-2000年代:城市化进一步扩张。
中国政府提出了
城市化进程的新目标和策略,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广州等。
同时,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4. 2010年代至今:城市化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中国政府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政策逐渐成熟,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体而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重建和调整阶段、加速阶段、扩张阶段和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城市贫困问题、城市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成为了今后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城市建设年表
城市建设年表19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城市建设开始迎来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复兴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新的工厂、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上。
1960年代,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化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城市建设着重发展重工业、采矿业和冶金业。
许多重要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开始建设更多的工业园区和住宅区,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
197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给水管道、排水系统等。
此外,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重心逐渐转向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的商业中心逐渐崭露头角。
1990年代,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规模得到了迅猛扩张。
同时,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各个城市开始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0年代至今,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时期。
中国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智慧环保等开始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在这个时期,城市设计也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节能性成为选址和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的目标。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发展变化历程介绍本文档将讨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变化历程。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的规划工作,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历史回顾1949年以前:基础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此时的城市规划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布局的规划,如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1950s-1970s:战略规划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宏观策略和长期规划。
城市规划的目标转向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着重于工业布局和城乡结合部规划。
1980s-1990s:改革开放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开始注重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均衡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政策强调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住房改革。
2000年以后: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规划政策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政策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政策也注重了城市创新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基础阶段到战略规划阶段,再到改革开放阶段,最后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重点,但总的来说,城市规划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历史
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
“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
例如为配合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地对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等8大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安排,一批建设条件好的如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城市也开展了当时被称之为初步规划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原苏联模式”是一种理想蓝图式的规划,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调控管理,具有“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保证作用。
这种规划是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带有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缺乏人情化。
但在当时中国内地大规模物质建设的特定环境下,富有许多实际的意义,规划较好的配合了工业建设,也为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动荡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起伏波动较大,因此也必然影响城市规划的发展。
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规划界提出普遍开展简化内容的“快速规划”。
到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城市规划被迫处于停滞状态。
只有为了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在一些山沟里出现了新型山区城市规划。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以“干打垒”式的节约为主题,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采取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未能脱离旧模式的框架。
结果是造成全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7)这一时期是中国内地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农村。
7新中国城市规划
6、开展城镇体系规划 背景: 80年代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它的一项重要 任务就是打破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封闭式的城 市经济管理体制,代之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 用,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城市为 依托的、不同网络型的经济区。此外,随着“市 带县”体制的推行,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协调 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建立。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广泛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 从区域范围来研究安排城镇的发展和布局。这是 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大发展。
5、更新规划观念与改革规划程序 背景: 1980年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城市规 划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以公 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城市中全民经济、 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同时并举,加上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就要以新的观念、新 的章法来分别对待,以适应和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发 展的需要。 二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 是城市的流通职能进一步突出,城市的多功能作用日益加 强。这些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城市规划 的内容和范围也更加广泛。
三是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业的兴起,特别 是城市土地有尝使用制度的实施,对城市 规划和规划管理工作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 市规划运行机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利 用,各类建设项目各得其所,城市环境不 断改善,以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总之,城市规划的依据,不再完全靠国民经济计划,要改 变静态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动态的市场经济观念;城市 规划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布局,要树立全面研究 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综合观念;城市规划的视野, 不能光集中在市区本身,要树立从一定地区范围来研究城 市发展的区域观念。所有这些变化,使原有的城市规划的 技术、方法不完全适用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规划的程序、内容有所变化,并形 成了新的规划系列。 一是普遍开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是大中城市较普遍地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开展分区规划, 在编制详细规划之前增加一个新的工作层次。 三是详细规划分为两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划。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3) 城市规划法制建设:
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 是新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城市规划立法。同时,还颁布了 《国家基本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二、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的波动阶段(58年——77年)
1、“二五”时期(58年——60年)
(1)“大跃进”运动:
1958年,在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确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号召跑步 进入共产主义,出现了城市化的短暂高潮。
(1)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
1961年中共第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动员 2000多万人返乡,提高建制镇标准,撤消不够条件的市 镇建制,加强城市设施养护。
城市数量由1961年的208个压缩到1965年的171个,城市 化水平也由19.8%下降到16.8%。
(2)“大跃进”时期的城市规划:
许多大中城市对“一五”期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根据 工业“大跃进”的指标进行修订。城市规模过大、建设 标准过高;人口迅速膨胀,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紧张, 同时征用了大量土地。
60年11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草草宣布“三年不搞城 市规划”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探究(1949-1965)1949年至1965年是中国城市规划进步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重建和经济建设阶段,城市规划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战略。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进步进程和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城市面临着广泛的毁坏与贫困。
为了重建城市、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实行了以北京为代表的苏联风格的中央主导的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集中规划、大力推行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进步。
然而,这样的规划模式轻忽了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和进步需求,往往导致城市规划与人民生活之间的脱节。
到了1950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城市规划需顾及人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
此时,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实践探究。
大力进步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为居民营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设立社区卫生、文化和教育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中国还在城市规划中重视了生态环保和历史保卫,保卫传统文化和建筑遗址。
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模式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1960时期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规划中,中国重视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推动农业工人向城市转移。
同时,中国还鼓舞国内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
通过国际沟通,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不息吸纳和借鉴国外的阅历。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综合规划,更加重视城市的可持续进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进步可谓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成就。
此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在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市的规划布局、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和居住区等方面也有了较好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在保卫传统城市和文化遗产、应对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第一部分:关于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一、摆脱城市落后状况: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基础设施单薄,城市家庭几乎没有大量的物资,城市周边劳动力充裕但是城市中劳动力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条城市建设方针的诞生,成为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二、一大、二大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在“一大、二大”的城市规划中,新中国开始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设施的工作。
确定大型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建立大型城市绿化区域,规划城市交通运输网络,解决住房和卫生问题。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经过初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后,迅速进入了城市工业化时期。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的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功能分工明显,重点发展产业经济。
四、四化建设时期:城市全面发展在“四化”建设时期,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高峰。
城市规模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向全方位和多层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五、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城市转型升级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强,深化经济改革,逐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城市建设已不限于硬件建设,更应该把发展城市作为优化发展机遇、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交流合作,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一、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广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从改革开放前的小渔村到现在中国地形和产业经济增长的重心,广州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转型。
在开放的过程中,广州加大对城市软件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房价,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通过一系列的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广州成功地实现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嬗变。
二、上海市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
上海市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
50年城镇建设大事记
50年城镇建设大事记1949年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开始了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奠定了制定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中明确规定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基本方针。
1951年3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整理城市地方财政的决定》,规定了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范围,并允许其用于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建。
1952年9月,中央财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
会议对几年来城市恢复和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强调今后要根据国家长远建设计划,分别对不同性质的城市进行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和新建,加强规划设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强调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工作。
1954年,国家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
同年建工部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会议提出“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继续和具体化”,“城市规划要贯彻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原则。
1955年,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城市建设总局。
当年根据中央部分高层领导的指示,国家建委还做出了一项至今仍影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决定,即“今后新建的城市原则上以建设小城市及工人镇为主,并在可能条件下建设少数中等城市,没有特殊原因,不建设大城市”。
1955年6月,国务院规定了新设立行政市和镇的条件,促使城市规划工作的大量开展。
1956年,城市建设总局改为城市建设部。
同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国家建委正式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1957年,经过专家认真研究,万里同志在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上提出一般城市的远景规划,每人居住面积应采用9平方米来考虑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但在旧城市或某些土地面积狭窄的新城市中则不能机械采用。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为根据地的战争时期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和平日期建设。
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所以子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大量的援助,城市发展学习苏联发展模式。
同时,由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源城市得到极大地发展。
具体事例1.195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开展”等议题2.“一五”时期的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较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4.1954年8月,建工部城市建设局改为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负责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5.1954年11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成立6.1956年5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将城市建设局划分为3个局,城市规划局,区域规划局,民用建筑局7.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带有城市规划立法性质的文件8.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及防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中浪费现象的通知》以上部分内容摘自李益彬《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二、“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在“大跃进”中,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指导,城市规划暴露大量问题。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中央政府主管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部门停止了工作,许多相关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大量城市规划图纸资料被销毁。
城市规划受到毁灭性打击。
具体事例1958年至1967年“二五”、“三五”大起大落阶段,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苦难,结构失衡。
1958~1959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全民办钢铁,全民办公业的做法,导致了城市布局混乱,污染四起的情况,并且影响至今。
08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2)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二)现代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 — 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规划:曲折、徘徊 —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恢复、前行 —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1、早期受苏联影响的城市规划体系(1)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式城市规划思路 (2)初期的规划体系(主要有哪些规划层次?) 三阶段: 初步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 拟定近期和远期人口发展规模 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拟定各项用地的经济技术指标 住宅、公共建筑和公用事业设施(如单位制社区)4补充资料1:什么是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 基础上,按照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 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 通运输系统,明确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综合防灾等方 面的要求,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
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发展建设最为基 础最全面的系统计划。
补充资料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 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在总体规划编制与审批阶段:字斟句酌,简短精炼 扬州(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 市和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苏州(2006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 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1950年代城市规划的作用、特点与实施(1)解放初城市规划的作用服务于战后经济恢复,服务于大规模工业建设,政府主导的管理手段 一五期间(1953—1957) 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兰州、成都、西安、洛阳、株洲、包头、太原、沈阳、哈尔滨、抚顺、 长春等最早开展以工业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规划(2)解放初城市规划的特点 重视利用和改造原有城市基础,尽量节约资金 采用一整套规划定额指标,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学习苏联(3)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效果150个城市编制了初步规划或总体规划 行政指令,实施效果较好,依托旧城,填空补齐,统一规划建设新区 73、双城记——北京和巴黎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封建社会的两个城市 中西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两个城市,首都,古城,轴线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思路上的不同选择 两个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1950-1960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的得与失
1950-1960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的得与失张姚俊上海的卫星城建设发端于1958年。
在“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建设方针的指导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的产业定位、规划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基本符合当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规划建设方式亦行之有效。
在最初的五大卫星城中,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具备典型性,运行亦相对成熟,堪为范本。
然而,包括闵行卫星城在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规划建设过于强调主业发展,忽视主辅产业的多元化协调发展;加之,由于种种因素造成规划建设出现断层,导致卫星城发展停滞,难以发挥产业密集的优势,人口聚集的“反磁力”效应也大打折扣。
这些得失在当代上海郊区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值得借鉴和警示。
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之道闵行卫星城位于申城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距市中心约32公里,是上海最早规划并实施建设的两个卫星城之一(另一个是吴泾)。
1958-1959年,闵行卫星城共新建工业建筑21.1万平方米,住宅18万平方米,铁路36.9公里,公路50公里,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各一座,建设成就斐然。
总体而言,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之道大致有以下三点:首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闵行地区的原有基础,并适度控制发展规模。
一般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卫星城有两种建设开发模式,即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和纯现代工业化型。
闵行卫星城属于前者。
传统元素方面,闵行卫星城的主体区域是闵行镇。
闵行镇为上海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小上海”之称,在解放前后曾两度作为县治所在地。
解放之初,闵行镇各业店铺行号达300家,占上海县商户总数的18.4%。
工业方面,1933年,董荣清等在闵行镇创建了上海第一家民族化工染料生产企业-中孚染料厂。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在当地设立制造厂。
闵行卫星城的发展有其先天的历史底蕴和根基。
解放后,闵行镇区域的工业生产更是有了长足发展。
早在1950年代初,原设于闵行镇的华东工业部上海通用机器厂(1953年更名为上海汽轮机厂)、中孚化工厂先后扩建;上海电机厂也从市区迁至闵行建造新厂。
中国主要城市规划
中国主要城市规划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国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主要城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以及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中国的城市规划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规划对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1.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此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起步阶段。
重建和改造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布局注重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住需要,同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代表作品有北京市的《中央城区总体规划》等。
2. 第二阶段(1978年-1990年)此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规划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规划从基本覆盖全国到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规划更加深入。
代表作品有上海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
3. 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此阶段是城市规划进入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期。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代表作品有广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等。
三、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现状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一方面,中国主要城市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上海的环保绿地建设和交通绿化。
此外,城市规划还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和空间布局优化,以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四、中国主要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未来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出行和能源利用等方式,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生活环境。
2. 智慧城市中国主要城市规划将逐渐发展为智慧城市。
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从古代的城墙到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国的城市规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
一、古代城市规划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一些城市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那时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依据天文地理知识来进行的。
例如,建造城墙时要依据一些风水原则,例如城门的朝向、城墙的高度等。
到了宋代,当时的首都东京(今天的开封)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城市规划。
那时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中不仅考虑了城墙和城门的位置,还考虑了市民的居住、商业和娱乐的位置。
京城的城墙周长72里,分为东、西、南、北四区,每个区都有25条街道,安排了10万户人家,按人口密度和居民职业进行区分。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清代。
清朝建立时开始规划北京。
当时的北京城是污染严重、人口密集,因此,清王朝开始对其进行改造。
道路宽度和排污系统也得到了显着的改进。
到了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
城市建设愈加庞大,曾经的天然的城市规划,逐渐失去了它的用处。
1927年至1937年,上海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城市规划。
当时引入了西方的一些设计理念,提出了方法,例如破旧立新、拆除重建和块状布局等。
这些方法也对当时的中国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49年人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
1950年12月,在中央人民政府西区办公楼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乡规划会议上,制定了全国的城市规划标准,其中规定了城市人口密度、规划面积等。
此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完善。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划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城市规划的背景下,城市新区和新城的建设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市民居住环境成为城市规划的新目标。
城市规划是一门极为复杂和综合的学科,不仅包括建筑、交通、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北京的城市骨架和道路布局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的。
局部修改
目前,北京的道路结构、铁路枢纽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布局,都是先后按照两 个方案建设的 。
城外派
梁陈方案
旧城区与新城区分开
城外派
梁陈方案
蝴蝶双中心双翅
现在的紫禁城
淹没在周围高层建筑中
总结:
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 过程的一个缩影,在现代难过的而城市规划史上具有要的地位和影响,这一 阶段的北京城市规划,既有有益的探索,也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历史文 化保护与新市区的建设发展方面,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第十九章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
主要内容
一
1950年—1960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
首都改造计划
(一 )
二
1960年—1970年三线建设
(二) 攀枝花的城市划与建设
历史背景
1949年:开国大典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0年:抗美援朝 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与人民公社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2年:公审刘青山、张子善
我认为,这一阶段由于当时国情与规划方面知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依 赖了苏联专家,采用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念,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发 展理念没有得到重视。我们也只能在失败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了。
1960年—1970年代的三线建设-----攀枝花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
谢谢观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
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
第一个五年计划—首都改造
首都改造的方案
一、城内派
有计划建设工业区,大 力兴建高等院校和科研 机构。适应政治中心需 求,将建设办公楼和使 馆区。成街成片建设住 宅区。建成一批商业、 文体卫设施和旅馆等。 完成了若干市政骨干工 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