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号东篱,有“曲状元”之称。
二.创作情况。
(一)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与人合作);《误入桃源》存残曲一支。
(二)散曲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三.《汉宫秋》。
(一)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虽写君臣、民族矛盾,但重写家国衰败之痛和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与白朴《梧桐雨》似)。
1.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如毛延寿兴风作浪是乱世突出的征象。
2.文恬武嬉,招致政权的衰败。
3.汉元帝俨然是多情才子,“不自由”。
4.王昭君是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二)艺术。
1.浓郁的悲剧氛围,含蓄深沉地传达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2.揭示对历史人生的体悟,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哀。
3.以“秋天”为背景,突出萧瑟悲凉,笼罩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出对时代的体验。
马致远《汉宫秋》
《汉书· 匈奴传》 《后汉书· 匈奴传》 《西京杂记》
历史 真实
将王、毛矛盾改成民族矛盾 将汉强胡弱改为汉弱胡强 将匈奴请求和亲改为强索昭君 昭君投江殉国
艺术 创造
马致远《汉宫秋》
剧情:
汉宫 秋
汉元帝令毛延寿在全国搜选宫女, 王昭君被选中。因她不肯贿赂毛延 寿,遂被毛将她的画像“点破”, 打入冷宫。幽禁中的王昭君用琵琶 来寄托自己的孤独、哀怨之情,元 帝循琵琶声发现了美丽的昭君,封 其为贵妃,并下令捉拿毛延寿问罪。 毛潜逃至匈奴单于呼韩邪那里,献 上昭君画像。呼韩邪索昭君和亲, 否则不日南侵,使汉元帝陷于矛盾 与痛苦之中。昭君情愿和亲以息兵 刀,元帝只得忍痛送昭君出塞。昭 君在番汉交界处投水自沉,以表明 自己的气节。元帝思念昭君,梦见 她从匈奴回到汉宫,忽又惊醒,但 闻大殿上空雁鸣悲凄。
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
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汉族人,
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中原音
韵》中把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曲四大家”。 根据典籍记载及马致远的作品推断,他当 为大都人,生卒年当为1250年前后——1324 年之前。(元成宗,元贞:1295、1296年)
《汉宫秋》中元帝不但好色而且痴情, 对他的痴情剧中有很多描写: 1、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久不临朝; 2、在灞桥送行前夕,他想到昭君一到蕃国“饥 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害渴时喝一杓儿酪和 粥”,这个细节描写足以说明元帝对昭君的痴 情; 3、在灞桥送别一事上,尚书建议不让皇帝为昭 君送别,怕外夷耻笑,但元帝执意送行。
呼韩邪单于战败穷困,乃决计归汉。甘 露三年,呼韩邪亲到长安入朝宣帝。宣帝 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给他以帮助,使呼韩邪 部渐渐恢复发展。 汉元帝建昭三年,汉军与西域诸国联军 攻杀远逃别康居的郅支单于。
呼韩邪喜的是多年的对头已灭,怕的 是汉王朝下一个消灭目标指向自己。思来 想去,终于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入 朝长安,提出愿与汉室通婚结为亲戚。元 帝应允,即以宫女、待诏掖庭的王昭君赐 予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形象分析(重点)
1、貌美: 汉元帝第一次见到昭君感慨道“若是越勾 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 十年败国亡家”;汉元帝在见到昭君后曾说到 “一见得长寿”,这充分说明了昭君的美貌。
2、 性格耿直: 昭君不赂画师,这就说明她是个性情耿 直之人,这与《后汉书》记载有吻合之处, 《后汉书》说她长期得不到临幸,于是心中 积怨,乃自请掖庭要求合蕃。耿直之人往往 忠心耿耿,这也就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 忠于汉室、忠于元帝而又被迫远嫁蕃国,这 种矛盾只能使她一死方休。
马致远最著名的元曲
马致远最著名的元曲
马致远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元曲作品。
其中,他最著名的元曲作品包括:
1. 《汉宫秋》:这是马致远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描写了汉宫中的秋天景色,以
及思乡之情。
2. 《西华山》:这是一部山水田园风格的元曲,描绘了西华山的美丽景色和人物的故事。
3. 《南柯记》: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元曲,讲述了主人公在梦中遇到的美丽女子的故事。
4. 《汉宫秋月》:这是马致远另一部以秋天为主题的元曲,描绘了汉宫中的秋月景色和人物的情感。
5. 《鹧鸪天》:这是一部以离别与相思为主题的元曲,表达了主人公对离别之
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是马致远在元曲领域的重要贡献。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的背景,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讲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墙(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阙氏。
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后世吟脉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
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
马致远的《汉官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
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
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责的主要对象。
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
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官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
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
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你们乾请了皇家怿,着甚的分破帝王忧。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精选文档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
明人臧晋叔把它列在《元曲选》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
《汉宫秋》是一个末本戏,以汉元帝为主唱,他是一个从被蒙蔽到发现真相,处于难堪境地后更加凄怆孤独的人物。
但是,他的妥协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软弱个性等个人因素,使元帝陷入困境的也不仅仅是番王。
实际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未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胡、汉中的哪一家,而是将《汉宫秋》作为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图式,着意表现了一种困境,一种不可逆转的沮势,与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
在传统的阅读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王昭君形象的历史内涵;二是走进了民族矛盾的犄角,从而使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陷入了矛盾、尴尬的境地。
笔者以为《汉宫秋》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意蕴阐释,还在于作者对帝王形象的人性解读以及生存意识的觉醒上。
另外,作者对戏剧“情”的诗化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一、帝王形象的解禁汉元帝,这位自诩“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的堂堂汉室之胄,自以为外有安邦之武将,内有定国之文臣,四境太平,天下无忧,又有昭君这样的佳人相伴,该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可一旦呼韩邪单于来犯,满朝文武都成了“忘恩咬主贼禽兽”,“满朝中都作了毛延寿”,这才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空掌着文武三千万,中原四百州”,帝王的荣光威严和不可一世之尊在刹那间崩塌下来。
当他仅想做个怜香惜玉的情种,仅想和昭君做对小家子平民夫妻也不能时,这种原有的尊贵无比、美满无边的帝王感觉就破灭得更彻底,由此带来的惶恐、悲伤、凄怆就更强烈。
正像原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变得阴郁愁苦、忧心忡忡。
汉元帝也有相似的悲剧领悟。
当其独恋椒房旧纱窗,幻听到孤雁哀鸣,“丧失”的感觉就更深入骨髓了。
这种“丧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失其所爱;另一方面则是原来自足平衡的心理世界的丧失。
作为帝王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抗拒命运对人的播弄,无可奈何的他意识到了为人的悲哀,领悟到了尊贵繁华的帝王事业的虚假。
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
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马致远《汉宫秋》简介及赏析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1】《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其丰富精致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永存的印象。
一、故事情节概述楔子单于王势强欲和亲毛延寿谄帝选宫娃久居朔漠,独霸北方的胡人以其势力的不断增长对汉室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首领单于想通过与汉室和亲达到两国和平相处。
而此时的汉室奸佞当道,宵小之徒兴风作浪,中大夫毛延寿便是其中一员,他对汉元帝一味溜须,百般谄媚,为取得汉元帝的充分信任,对其提议筛选天下美女充裕后宫,汉元帝应允,并让毛延寿将选中者作画,他将按画中女子的样貌来选择临幸。
第一折毛延寿心狠使毒计王昭君冷宫巧封妃毛延寿领着圣旨,遍行天下筛选室女,他所选中的那些女子当中,唯有王昭君没有用金钱贿赂他,一因她家中贫困,二则是因为王墙本就是倾国倾城的样貌,不肯行贿。
而毛延寿却因此对王昭君怀恨在心,并将王昭君的美人图点上瑕疵,这使得王昭君被发配到冷宫中,无缘见到皇帝。
而在一天晚上汉元帝巡视后宫时,意外地听到从冷宫中传来哀怨惆怅的琵琶声并被其吸引,从而见到了屈居长巷的王昭君,两人情投意合,汉元帝对王昭君宠爱有加,并将她册封为明妃。
第二折韩单于仗势索明妃王昭君和番显大义由于在王昭君的美人图上作坏,毛延寿被汉元帝加刑惩罚,却被他逃了出去。
而此时,由于汉室公主年幼,汉元帝没有同意将公主和亲给单于王,单于王内心不自在,逃出去的毛延寿无处投奔,于是给单于献上王昭君的美人图,单于一眼便相中王昭君的绝色,在毛延寿的嗾使下,单于像汉室索要王昭君。
而此刻的汉元帝在进退两难之际,一面是自己的宠妃,一面是自己的江山,而文武百官的众口一词——都希望汉元帝能够割断情爱,以美人换取和平,这让汉元帝彻底陷入绝望之中。
另一边,王昭君在知这个消息之后如晴天霹雳,但她为了保住大汉江山,即使内心有千万中对汉元帝的不舍,也只能委曲求全,答应了和番。
第三折汉元帝苦恨别佳人王昭君念情投黑江汉元帝对自己的宠妃依依不舍,在灞桥上和王昭君依依惜别,并多声叮嘱王昭君爱护自己,一对金鸳鸯就此分开,汉元帝痛苦不堪,他想为昭君多留片刻,却也被身边的人阻止。
《汉宫秋》赏析
《汉宫秋》赏析
马致远的《汉宫秋》并不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马致远在戏中主要抒发了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摆弄的悲哀,表达出高高在上却无实际权力之君王的无奈和地位低下的宫女被权臣肆意欺凌的痛楚。
这是个乱臣贼子横行天下的时代,无论是君王还是奴婢,都是乱臣进行权利争斗、掠夺权利与名誉地位的政治筹码,徒有虚名的人士只能像棋子一样任人摆布或充当无为的看客。
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直接影射出元代君主的样貌。
作者在第四折写到了汉元帝对王嫱的思恋,进一步渲染他孤苦凄怆的心境。
在汉宫,只是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汉元帝对王嫱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王嫱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王嫱的姿色所倾倒。
但是汉元帝对王嫱的爱情并没有因其和亲而扩大和感动,对于王嫱的离别也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挽留,只是空谈地怅惘罢了。
他对王嫱没有特别器重的意味,这就反映了汉元帝对王嫱爱情的局限性,作者没有过分美化汉元帝对王嫱的爱情,只是简单勾勒了一笔“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
汉元帝的形象就此中和,恰到好处,既温柔多情于王又反映出汉元帝对于治理国家稳定朝政的无能。
无论是王嫱、汉元帝还是毛延寿,作者都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在剧中是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
剧末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束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 (2)
【课外阅读】《汉宫秋》悲剧艺术二题“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美的艺术力量,是任何别的艺术所难以替代的。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是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的。
在所有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戏剧中,《汉宫秋》被人称为“绝调”(焦循《剧说》),至今,仍以不可抗拒的魅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悲剧形象美的创造自汉代以来,王昭君的悲剧故事代代相传,以昭君悲剧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多不胜数。
但是,在《汉宫秋》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中的昭君形象能达到悲剧审美的要求,而马致远在《汉宫秋》的悲剧创作中,做了开拓性的艺术创造,第一个创造出具有悲剧形象美的昭君形象。
总结一下马致远创造王昭君悲剧形象的艺术经验,对于我们认识悲剧创作的艺术规律是有益的。
王昭君的形象是《汉宫秋》悲剧的灵魂。
她是悲剧事件的心人物,作为主唱角色的一切唱调——汉元帝的内心活动,主要就是围绕着王昭君而展开的。
更为重要的是,王昭君还是《汉宫秋》中唯一的一个被剧作家全面肯定的悲剧人物形象,有着强烈的悲剧美的感人力量,她使以往任何同类题材作品中的昭君形象相形见绌。
正是王昭君悲剧形象的美,使《汉宫秋》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马致远对昭君形象是怎样构思与创新的?这只有在昭君故事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才能看清。
昭君和亲出自汉朝,其事始见于《汉书》中的《元帝纪》和《匈奴传》。
但是,记载较详,并使昭君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
据《后汉书》记载,昭君是以民间“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待召掖庭的宫女。
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自请求行和亲,这一勇敢的带有反抗意味的行动,见出昭君是一个有个性、有见识的女子。
这是王昭君最初作为悲剧性人物出现时的本来面目,应该说,也是符合生活真实的面目,因为她的命运不仅概括了广大被压迫被损害者的命运,而且从她的性格行动当中,也体现出些那身处底层的人们要与命运搏斗的精神,而这正是生活的底蕴。
《汉宫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汉宫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汉宫秋》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浅析马致远《汉宫秋》的突出点
浅析马致远《汉宫秋》的突出点摘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他借“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并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改动和虚构,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剧把汉匈之间的民族斗争喻以宋元时期的社会现实,深化了主题,使全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
马致远还反常的提出了“误国者不是女人,而是庸臣”的新思想,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关键词:《汉宫秋》;“昭君和番”;主题;误国《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汉宫秋》是元杂剧著名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广泛影响的著作。
《汉宫秋》取材于西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但作者没有拘泥于历史事实的细节,而是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改动和巨大的独创,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别有风貌。
马致远还机智而巧妙的把自己的创作激情深深的融汇其中,淋漓尽致却有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
更提出了有悖传统的新思想,使读者读后深受启迪,留恋往返。
一、主题的深化马致远对“昭君和番”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某些历史真实的细节,增添了不少虚构成分。
但马致远毕竟不是在写一部史书,他写的是一部历史剧。
所谓历史剧就是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并由此达到借鉴历史的作用,那马致远对汉朝的历史如此的改动和虚构,他的动机何在呢?他想要读者从中借鉴到什么呢?这就要从马致远所处的时代出发。
马致远生活在蒙古统治者继灭金之后,不断挥师南下最终灭亡南宋的时期,也就是说马致远是南宋的遗民。
所以,他看到了和听到了不少元军入侵南宋的暴行,感受到了江南人民和南宋君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更为严重的是元朝统一后,蒙古统治者为了防范汉人,加强统治,把全国各族人民分成了四类。
将汉人和南人置于了社会的最底层,大力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元代文人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蒙古统治者还把人的职业分成了十等。
文人的地位只介于娼妓之下,乞丐之上,那文人的悲惨更是可想而知了。
《汉宫秋》的读后感
《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沉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汉宫秋》的过程中,我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
王昭君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但是,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始终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她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地被她所吸引。
同时,我也被剧中的悲剧情节所打动。
王昭君的一生,既有宫廷的权力斗争,又有个人的爱情悲剧。
这种深沉的悲剧情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此外,我还被《汉宫秋》中的主题所吸引。
这部作品通过王昭君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
这种深刻的主题,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汉宫秋》是马致远著名的历史剧,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
但作者并未拘于史实,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
作品改变汉元帝主动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的历史事实,突出毛延寿卖国投敌,唆便匈奴出兵威胁,强行索取王昭君,最后王昭君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
将汉朝的‚和亲‛之举视为国家衰弱的象征,写历史兴亡之感,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揭示了汉元帝昏庸软弱、贪淫好色的真面目。
当然,把汉元帝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天子,确是有意无意的美化。
此剧主要通过内容的精心安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国家安危,竟只靠一个弱女子出塞和亲来维系,她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是对昏君、庸臣和卖国者的抗议。
从具体的艺术表现说,作者在剧中用了许多声情并茂的唱词表现汉元帝失去昭君时的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字字含情,苍凉凄楚,极富艺术感染力。
马致远汉秋宫的表现特色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节曲折:该剧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人物生动:作者善于运用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使得人物形象
更加生动。
- 文化内涵丰富:该剧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心理,表达了人们对忠诚、贞节等价值的追求。
- 艺术元素独特:作品融入了一些元代特有的艺术元素,如散曲、套曲等,使得作品更具时代特色。
马致远汉宫秋故事简介
马致远汉宫秋故事简介我是汉元帝,这事儿啊,得从那王昭君说起。
我那天在宫中,就瞧见那昭君啊,长得那叫一个俊。
她那脸蛋儿,白里透着红,就像那刚熟透的水蜜桃儿,眼睛亮晶晶的,好似那星子掉进了里头。
她往那一站啊,身姿婀娜,像是风中轻轻摇曳的柳枝儿。
我当时就看傻了眼,心里想,咋宫中还有这等美人儿,我以前咋就没发现呢。
可这时候啊,那毛延寿那厮,坏得很。
他在旁边,眼睛滴溜溜转,满肚子坏水儿。
他就想从昭君那儿捞好处,昭君呢,是个倔脾气,就是不给他。
他就使坏,把昭君画得那叫一个丑,就跟那夜叉似的,还把画像拿给我看。
我一看,这模样,可不得把我吓着,就没把昭君放在心上。
后来啊,匈奴那边来人了,说要和亲。
我这心里就犯难啊,我哪舍得把咱大汉的公主嫁到那偏远的地方去呢。
这时候啊,那大臣们就在旁边瞎起哄,说啥为了两国和平,得赶紧找个公主嫁过去。
我就寻思着,那就从宫女里挑一个吧。
谁知道啊,这一挑就挑中了昭君。
那昭君被带上来的时候,我当时就愣住了。
我就想啊,这哪是画像上那丑模样啊,这分明就是天仙下凡啊。
我这心里就像被猫抓了一样,难受得很。
我就问她:“你咋在宫女里头呢?”她就眼泪汪汪地看着我,说:“陛下,那毛延寿把我画成那样,我有冤啊。
”我一听,这还了得,就想把毛延寿那厮给斩了。
可是啊,这时候匈奴那边催得紧。
昭君就跟我说:“陛下,为了两国和平,我愿意去和亲。
”我看着她,心里是一万个舍不得。
我就跟她说:“昭君啊,你这一去,可就难再回来了。
”她就咬着嘴唇说:“陛下,这是我的命。
”我这心里啊,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
那送亲的那天啊,风呼呼地刮着,那沙子都迷了眼。
我站在那,看着昭君一步一步地走远。
她穿着那一身红嫁衣,就像一团火,可那火啊,却慢慢地离我远去。
我这眼泪啊,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就想啊,我这皇帝当得可真窝囊,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留不住。
这事儿啊,就成了我心里头一道过不去的坎儿,每每想起来,心里就跟针扎似的难受。
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
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
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是马致远的《汉宫秋》,这部作品生动地刻
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朝盛世的金碧辉
煌和后宫的宫廷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摧残。
《汉宫秋》以曲艺形式展现,通过唱词、舞蹈、音乐等多种表现
手段,深入人心地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激情澎湃、命运多舛的
爱情故事。
马致远巧妙地运用了白描、侧描与对比等手法,将两位主
人公的个性和命运巧妙地描绘出来。
杨贵妃聪明、美丽而又妖娆,她
以自己的风情吸引了唐玄宗,成为宫廷中备受景仰的贤良淑德的代表。
而唐玄宗则是一个深情厚意、英勇果断的皇帝,他在与杨贵妃的爱情
中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法抗拒的欲望。
这两个角色形象具有鲜明的
个性,使观众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无法抵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致远在《汉宫秋》中还把重心放在了唐朝盛世和后宫生活的描
绘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而繁荣的朝代之一,马致远通过描绘王
朝的盛世景象以及宫廷的繁华富丽,向观众展现了唐朝盛世的壮丽景象。
同时,他也深入刻画了后宫生活的残酷和无情,通过杨贵妃的悲
剧命运,警示人们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和妇女的悲惨命运。
《汉宫秋》是一部内容生动、全面并具有指导意义的作品。
它通
过对爱情、人性、权力等主题的巧妙描绘,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它还通过对后宫生活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告诫人们不能被物质欲望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尊。
因
此,马致远的《汉宫秋》不仅是经典的艺术作品,更是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警示,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汉宫秋内容及简介
汉宫秋内容及简介内容:楔子(冲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诗云)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
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
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
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
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
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
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
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邪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
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
(下)(净扮毛延寿上,诗云)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
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
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
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
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道犹未了,圣驾早上。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诗云)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
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某,汉元帝是也。
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
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
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驾云)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
待卿成功回时,别有区处。
(唱)【仙吕·赏花时】四海平安绝士马,五谷丰登没战伐,寡人待刷室女选宫娃。
马致远和《汉宫秋》
2、文人歌咏:
▲东汉文学家蔡邕yōng
《琴操》记载, 昭君嫁到匈奴后,心思不乐,作下了一 首诗歌,后人称为《昭君怨》。因不肯 从胡俗嫁前妻之子而自杀。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把元帝时 代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 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 和的表现。昭君出塞后思念家乡,愁病 而亡。
据其现存的散曲,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青年:追求功名,济世报国
“当日事,到此岂敢夸,气概自来诗酒客, 风流平昔富豪家,两鬓与生华” 青年的马致远对功名利禄充满了渴望并 抱有济世之心,在京城二十年后,从北方到 南方担任过江浙行省务官.
2.中年:宦途多艰,牢骚满腹
此时的马致远已届中年,官场的黑暗与险
《青衫泪》,《戚夫人》,《孟浩 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庾天锡)
马致远所著杂剧有十五种,今存七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 《半夜雷轰荐福碑》(张镐)、《邯郸道省悟 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马丹 阳三度任风子》、 《西华山陈抟高卧》、, 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残存一种《刘 阮误入桃源洞》,仅存剧目的有四种《吕蒙正 风雪斋后钟》、《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孟 朝云风雪岁寒亭》、《刘伯论酒德颂》。散曲 集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和 《汉宫秋》
马致远:
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汉族人,
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中原音
韵》中把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 曲四大家”。 根据典籍记载及马致远的作品推断,他当 为大都人,生卒年当为1250年前后——1324 年之前。(元成宗,元贞:1295、129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比较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
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就这点而言,《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这是乱世突出的征象。
在《汉宫秋》中,作者写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他百般巧诈,一味谗谀,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他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王昭君就是因为不肯行贿,遭到他的暗算,结果发配永巷,长居冷宫。
后来,毛延寿还勾结番邦,背叛朝廷,致使朝中君臣一片恐慌,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
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总之,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
显然,马致远对历史的认识,和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室奸佞当权,阻塞贤路,外族凭陵,危机四伏,可是汉元帝完全被蒙在鼓里。
《汉宫秋》楔子写他一上场就说:“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既然天下太平,便只以“后宫寂寞”为念。
他在巡视后宫时,意外地见到才貌出众而困居长巷的王昭君,从昭君的琵琶声中听出哀怨之情,心生爱怜之意,表示“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第一折〔油葫芦〕)。
他宠爱昭君,更多的是着意于情感的契合。
他称自己与昭君的姻缘是“五百载该拨下的配偶”(第二折〔梁州第七〕),在这里,马致远写汉元帝对昭君爱得如痴如醉,俨然是个怜香惜玉的多情才子。
然而,汉元帝如此珍惜的姻缘,转眼间便成为泡影。
他本以为,处置欺君的毛延寿易如反掌,谁知道,竟招致毛延寿献图、呼韩邪单于“索要昭君娘娘和番”的被动局面;而满朝文武碰到危难,了无良策,却众口一词,劝他割恩断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这一来,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
他痛苦地认识到:“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
”(第二折〔斗虾蟆〕)这绝望的呼喊,道出了汉元帝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情怀。
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实际上,许多事情身不由己,一直受人摆布,甚至在送别昭君时,本想多留昭君片刻,尚书即横加干预道:“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
”汉元帝悲从中来,痛苦不堪地唱道:“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第三折〔七弟兄〕)连多看昭君一眼、略诉衷情的自由也没有,只能酸酸楚楚地“割恩断爱”。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汉宫秋》多种版本,题目正名都有“汉元帝不自由”一句。
在汉元帝被迫舍弃昭君时,作者又让他恨恨地唱:“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这“不自由”三字,力重千钧,颇能体现出剧作家塑造汉元帝形象的苦心孤诣。
说汉元帝“不自由”,当然只是出于作者的虚拟,是一种无史无据的艺术创造。
不过,中唐以后,随着作家对人生思考的深化,已经有人看到掌握极大权力的帝王,也会出现极不自由的局面,李商隐曾经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对帝王身份的尊贵提出怀疑。
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构拟了帝王“不自由”的戏剧情境,还让他在灞桥送别时感慨“小儿家出外也摇装”,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羡慕。
随着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由于“不自由”的汉元帝毕竟头戴冕旒,这华贵的枷锁
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寻常的压力。
在脍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他唱道:“……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幽深的宫苑,与汉元帝落寞的心情互相衬托,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一个空有尊贵名分却又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内心的悲凉与哀伤。
作者在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他孤苦凄怆的心境。
在汉宫,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亿,朦胧间昭君入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是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整个戏,就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结束,含蓄而深沉地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元帝一样,受到命运的播弄。
她空有才情与美貌,但事事总不如意。
皇宫选美,使她离乡别井;毛延寿弄权,她被打入冷宫;偶然间得遇恩宠,却又好景不长,被迫和番;后来身入异邦,她眷恋汉朝,义不受辱,投江自尽。
在《汉宫秋》里,作者对王昭君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依然写得相当突出。
她是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
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