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练习(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1.1 《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基本要求: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理解文化的力量。
2.发展要求: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作用。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勇于挑战,全力以赴。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难点:文化的内涵
1.1《体味文化》
探究活动一: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特点有: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活动二:
(1)“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是文化现象。
依据是:文化是人创造的,纯粹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文化。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政治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成才之路】版高中政治第1课第1框体味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文化是什么?有人以为文化就是知识,有人以为文化就是艺术。
咱们今天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文化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B.文化包括人类全数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发展文化就是要繁荣文学艺术事业D.文化的发展应该离开经济、政治[答案] B[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数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B正确。
教育、文学艺术事业属于文化,但不是文化的全数,A、C说法片面;文化不同于经济、政治,也离不开经济、政治,D观点错误。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
这说明(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答案] B[解析] 不同地域的老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了文化的区域性,B正确。
A、C、D 皆与题意不符。
3.右图表明(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成心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答案] B[解析] 文字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慢慢发明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文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部份;D项观点明显错误。
4.在校内校外,咱们要参加各类课余文化活动;回抵家,咱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此刻咱们眼前。
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咱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非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答案] A[解析] B、C、D三项表述错误,咱们的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文化生活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反映,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5.读漫画《失德》,图中旅游者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功效和精神功效B.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C.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社会意识形态D.人类全数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答案] B[解析] 漫画中旅游者的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不文明的表现。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课件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建设书香社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①读书是我们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最为便捷的途径之一,②也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
国家应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③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读书是我们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最为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精神动力。
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2)国家应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答案:(1)①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基础巩固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7年央视元宵节晚会②2016年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举行会谈③2016年12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95 8 ④2016年11月15日,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因此①④属于文化现象;②属于政治活动,③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2.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社会实践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解析:题中材料表明了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特色,故A项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1课 文化与社会 第1框 体味文化课后素养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后素养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后素养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第1单元文化与生活第1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后素养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体味文化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无数中外游客,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C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解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C适合题意;A、B、D都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故选C.2.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D )A.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举行B.2016年9月,韩美再次举行联合军演C.2016年中央财政拨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D.2016年8月,巴西成功举办里约奥运会[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B、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C属于经济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故选D。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习题4、个人文化素养获得的途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5、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6、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②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点,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入持久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学案(教师版)
1.1体味文化学案【课标解读】1.了解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重点)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难点)【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预习导学】要求:1.课前认真阅读课本第一课第一框内容,并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部分。
2.①能够结合知识填空圈出本课学习内容的关键词、概念、重要语句等。
②自已在课前先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1.文化的特点:(1)文化现象不在,文化现象。
不同的,有不同的环境,也有不同的环境。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的产物;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2.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广义的“文化”与“”的含义相近,将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成果都称为文化。
3.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形式非常,如、理论、、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 力量,能够在人们 世界、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力量,对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 的成长历程中和 和 的历史中。
问题:你对文化及文化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课前通过从网络、报刊、书籍和新闻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要求: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惑或个人观点记录在下方,以备课内解决。
)【课堂探究案】分组探究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016年12月30日,由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全民悦读山西青少年悦读会、太原诗词学会和尚韵珠宝品牌联合举办的“爱在冬季”2017新年诗会在山西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诗会以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国情怀为主题,彰显了中华民族孝道敬老、夫妻恩爱、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令现场观众深深陶醉,纷纷称赞这是一场处处透着正能量,既大气又催人奋进的诗会。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故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什么“在政治上我 是块钢铁”这句话格外感人?
《长征》中写过一个人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 人公叫郑金玉,是红24团的一个小通讯员。有一天大家没有见到他,才知 道他生病了,最后病得不能走了,他的政委把马让给了他,他在马上都坐 不住,最后战友们用绳子把他捆在马上走。将要走出草地的前一天,他突 然在马背上说,我想见政委,我有话跟他说。政委跑过来了,他跟他的政 委说:“政委,我不行了。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 我坚持不住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革命胜利了。”说完这句话,他就死 在了马背上,那年他17岁。
二、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3.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 文化知识教育逐渐培养出来的。
文化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形式? 观点一: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观点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观点三:物质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价值观 观点四: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观点五: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 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 观点六: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 法律文化等等。 共识观点: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有文化,不同种族、不 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文化。
三、文化的形式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 现象,形式是非常丰富的
故事一:长征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小红军生生死死 要跟红军走?
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
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第一篇:人教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能力目标:(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重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启发式教学,多元互动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新课教学】: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学案1 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从时间上说,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从空间上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力量的表现: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属于文化。
( )提示错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提示错误。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既是社会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 )提示错误。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但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思考:文化都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吗?提示不是。
高中政治 第一课第一节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学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节体味文化【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和而言的,是指。
2.文化的范围:文化包括和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相当于“人化”或“人类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是的产物。
文化必须要具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是后天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特别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它们都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1)从静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等。
(2)从动态的角度上说,文化包括的过程。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没有毫无意义的文化。
3.认识文化的力量(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思考讨论】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这种说法对吗?2.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吗?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生活探究】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从事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的没错。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干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2020-2021学年政治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判断题1自然物一旦被赋予精神内涵,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2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二、选择题3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
这说明() ①生活即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说明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也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②③符合题意。
①把生活和文化等同起来,错误。
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观点错误。
4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茶文化。
这说明()A.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B.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就能不断培育和形成一定的文化C.文化依托于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D.茶文化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精神生活和追求答案A解析题中事例强调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茶文化,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培育和形成文化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B项观点错误。
题中事例强调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而不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
题中事例不仅涉及茶文化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还涉及茶文化与消费,D项与题意不符。
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这里的“文化”()①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既包括各种纯粹“自然”的景观,也包括人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③不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观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体味文化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①③都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
②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
④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
2.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
这说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答案: D解析:《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说明文化源于客观存在,D入选;A与题意不符;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排除;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 错误。
3.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
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
这最能说明()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答案: C解析: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C。
4.“圆我中国梦,传播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启动。
全国百家网站将运用专栏专题集中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利用微博、QQ群等方式刊发转载,吸引网民阅读品评,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答案: A解析:公益广告这种精神产品要通过微博、QQ群等物质载体予以传播,故选A。
5.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
这说明( )①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6.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自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并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表明城市雕塑()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B.是城市一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C.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D.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为城市形象与品位增色答案: B解析:题意强调城市雕塑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且塑造了城市形象,说明城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反映和体现城市的经济社会状况,B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说的重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C项中“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不是城市雕塑所具有的功能,说法错误。
D项“总能”说法不符合实际。
7.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③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此题易错选③,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①正确;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正确;通过《庐山图》展现庐山的自然美,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正确。
故答案为B项。
8.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这里的理想()①是文化的一种形式②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③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奋斗④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理想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性,也具有文化的一切共性,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奋斗,这是理想的特点,同时它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9.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漫画告诉我们()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文化现象无时不有C.文化产品丰富多彩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答案: D解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学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铁人”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兴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选D。
其余三项与漫画的主旨不符。
10.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文创产品两千多款,成为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
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析:材料中通过“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成为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传播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选A;③不选,因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与材料无关。
11.读漫画《失德》,图中旅游者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 ) A.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B .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C .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社会意识形态D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答案:B解析:漫画中旅游者的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不文明的表现。
所以,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与“文明”“礼貌”相近的含义。
因此只有B 项符合题意。
12.漫画《逛庙会》充分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一种艺术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C解析:漫画展示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项。
①材料体现不出,④说法有误应舍去。
二、非选择题13.材料一 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文明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无锡市民开展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大讨论……这些城市精神既有时代特色,又展现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大做强城市的强大推动力。
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文化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文化生活中的什么道理?①文化生活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
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这一点。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材料二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正说明这一点。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各级党委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②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统一,城市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重视“文化竞争力”,这样才能使一个城市不仅物质上富有,而且精神上富有,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解析:材料以江苏省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展示城市文化内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和理解。
第(1)问要求回答“是什么”,从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归纳出文化生活中的道理即可。
第(2)问要求回答“为什么”,先回扣文化的力量,然后分析其文化意义。
14.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与时代相融,“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的活动在山东济宁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济宁市的中小学,各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摆满了《中华经典作品选》《中华经典诵读》《新道德三字经》《经典故事连环画》《中华经典儿童歌曲集》等图书。
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市涌现出32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
中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的文章,题为《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墨韵沁心扉》等文集已陆续出版。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特点。
(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济宁地区作为孔孟之乡,经典文化资源丰富。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市涌现出32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在济宁市的中小学,各校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摆满了优秀图书,广大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