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理念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曾会利 中共自贡市委党校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公平正义 发展 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 社会公平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曾提出了“和谐制度”、“共产主义公社”等设想,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把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同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的解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构筑未来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和基石,人的劳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人民是社会发展、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的主体力量。
二、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
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社会制度的不公正,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农村体制等的思考,都包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系,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
下面,我们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 富强: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目标,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
实现国家富强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
2. 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代表了人民的权利和政治体制的优越性。
实行民主制度,促进人民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使国家发展具有合法性和稳定性。
3. 文明: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强调道德伦理建设、文化自信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 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体现了统一、和平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1. 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之一,体现了人民的自由选择和人权的尊重。
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权利保护,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与幸福。
2. 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强调人民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3. 公正: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
包括经济公正、教育公正、就业公正等各个方面的公正,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
4. 法治: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公正,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 爱国: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
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感,倡导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2. 敬业: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代表了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倡导全体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3. 诚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诚信意识。
公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龙源期刊网 公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者:来源:《月读》2014年第08期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存在着根本对立的矛盾且不可调和,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最终消灭经济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归根结底是为了消除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从本质上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将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公平正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领导人民推翻压制公正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促进社会公正创造了根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和建设,都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而将公平正义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此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持续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了“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论述都在表明一个主旨,那就是公平正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臾不可分的特征和要求。
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组基本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旨在引领全社会形成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七个方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表明要建设富裕、强大、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
地位和权利,注重法治的保障和引导。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提倡全民心怀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奉
献于国家和社会。
4.人民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地位应得
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鼓励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6.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全体人民
的根本利益,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7.文化传承创新。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承、弘扬和发展。
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旨在通过价值观的引领,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经验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首先,富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富强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民主是一种政治权利,也是一种社会文明。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只有实现了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次,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文明是国家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文明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风尚。
只有实现了文明,才能提升国家的文化品位,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
此外,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和谐是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和谐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氛围。
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另外,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属性。
自由是一种人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只有实现了自由,才能保障人民的个人权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平等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理念。
只有实现了平等,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
公正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社会理念。
只有实现了公正,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者,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汇报人:日期:•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概述•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公正•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公正目录•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公正•结论与展望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概述01CATALOGUE公正观的定义与内涵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公正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内涵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公正问题,核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正实践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为消除社会不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正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重视社会公平,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公正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中庸”等理念,为社会公正提供了思想基础。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平等原则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保障当代人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代际公正。
可持续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经济领域的公正实践政治领域的公正实践社会领域的公正实践文化领域的公正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文化多样性。
公正观的实践路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公正02CATALOGUE公平竞争环境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经济体制被视为实现经济公正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竞争,避免行政干预和权力寻租,从而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经济进步。
消除贫富差距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公正观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三个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个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个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重要观念。
这三个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分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只有国家经济强大,社会民生改善,才能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只有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而文明就是让社会更加文明素养,使人们更加文明礼貌,保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只有各阶层人民之间和谐共处,才能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自由和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要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只有依法治国,实现公正公平才能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法治是国家治理之本,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只有热爱祖国,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敬业是全体人民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只有敬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诚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建设,只有信守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健康发展。
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追求,只有互相友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个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的重要观念。
在新时代,我们要牢记这三个价值观,积极践行,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个人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精神灵魂,是我们党实现社会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三个价值观,时刻践行于日常生活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法治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原则:
1. 法律至上: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准则,约束着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 公正公平:法治道德要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
无论是法律的制定、司法的实施,还是社会治理和资源分配,都要保证公正,排除任何歧视和不公平现象。
3. 尊重人权:法治道德强调保护和尊重人权。
个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障,任何违反人权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4. 诚信守法:法治道德鼓励个人和组织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也是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
5. 社会责任:法治道德要求个人和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这些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中国社会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公正、有序、法治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引导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集中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价值观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强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作为公民,要有报效国家、建设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民主是指人民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
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作为公民,要维护民主法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文明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文明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作为公民,要注重文明礼仪,提倡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自由是指个人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自由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平等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人们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公正是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作为公民,要珍视自由权利,尊重他人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正。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爱国是指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敬业是指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诚信是指守信用、讲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三重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三重逻辑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逻辑分析。
一、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角度看,社会公正需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福祉三者相协调的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第一层逻辑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落实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明确将经济建设作为根本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正。
二、从社会关系的合理性和平衡性角度看,社会公正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第二层逻辑是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开展扶贫工作,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增强社会公正感和社会凝聚力。
三、从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角度看,社会公正需要实现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第三层逻辑是要建立公正的权力和资源分配机制,防止权力和资源的滥用和偏私。
权力分配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加强权力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资源分配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调节分配关系、改革税制等手段,促进资源的公平利用和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三重逻辑,即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和权力资源的公正分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公正分配的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快速背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快速背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
这24
个字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
础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并深入民心,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和共识。
它们既有个体素质的要求,也有国家整体发展的方向,是一种以
人为本、以民生为先、崇尚人文关怀、注重公共利益、推崇社会公义、倡导和谐生活的真正价值观。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基础和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民道德思想的灵魂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行,不仅是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
强大动力。
全社会要一起用实际行动贯彻这些价值观,让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内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公正之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内容起源学号姓名学院专业导师时间 2015 年 6 月 8日论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正之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起源第一章引言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崇高目标,自古便成为世界各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
古代雅典城邦的梭伦改革以“中庸”试图平衡社会各政治力量间的平衡,无过无不及以求公正;柏拉图则在著作《理想国》中以正义为引子,探讨具有规范性的最高道德价值的政治生活。
而在古代中国,同样有孟子所言“义,人之正路也1”。
作为四德之一的“义”,其所衍生出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之辩,如“义利之辨”和“公私之辨”等,都阐述了儒学对于公平与正义的主张:先义后利,正其身,以平等待人接物。
世界的各主要宗教中亦有与公正相关的经文阐释,可以说公正是一种所有人都寄予希望的美德。
然而,以往理论中的“公正”多以道德价值出现,而并没有在社会本质层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即使是相关的社会实践如政治改革,其“公正”的理念亦最终变成了糖纸,成了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
这一切之原因便在于它们均没有认识到真正的“公正之义”源于何处,又将以怎样的形式为社会所接纳,而我将在之后的篇幅中尝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并证明其为真正的“公正之义”。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公正理念起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公正观16世纪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扩大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激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事件便是“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流落城市街头。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如托马斯▪莫尔等便开始著书立说批判“原来社会各种罪恶的根源竟是财产私有制度2”,认为唯有公有制才能保障人类的理性和公正。
虽然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大都对“公正”的理解保有宗教式的禁欲,财产乃至妻子的公有以及平均主义等饱受社会批判的思想,但他们努力阐释私有制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幸福的破坏和推崇公有制则为后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什么是“公正”?我认为:公正就是不偏颇任何一方。
这是在学校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明确地说,是从老师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中悟出来的。
一天午休,同学们有的在干着完成作业,有的在看书,有的伏在课桌上闭目养神,也有小声聊天的。
教室里虽不是很安静,但也很有秩序。
忽然,“嗖——”的一声,一个纸团落在小松的作业本上,小松吓了一跳。
打开一看,原来是小胜约小东上厕所的。
小松就对小胜埋怨了一句。
小胜也顶了一句:“就没长眼,你把我怎样?”说完,一个纸团又飞来,正中小宋的脸。
小松受不了了,去找老师评理。
同学们心想:小宋啊小松,你平时学习不咋样,人家小胜可是班长,老师会向着你?算了吧。
可后来,老师不仅批评了班长不该打扰同学的学习,还在班级教育会上让小胜公开向小松认错。
事后,同学们都为老师批评教育同学不偏不倚,平等、公正而叫好。
这件事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公正。
“平等、公正”合起来讲,就是公平,就是大家在权利和义务的享有上是平等的,。
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排演一出历史剧,以所得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
小周是该剧组的导演,他对组内的几名同学做了分工:小伟扮演配角,可排练了几次小伟觉得不是很满意,他要求换个角色,小周同意了,于是小伟退出了。
小松本来负责服装,小伟推出后,他主动承担这个配角。
小东配乐,但他常以自己有事得请假,他的工作只好由别人顶替。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阮艳倩公正不仅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也是集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改革瓶颈的关键因素。
作为核心价值的公正人们关注公正,主要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给每个人所应得。
公正强调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表现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每个人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
真正的公正要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公正涉及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凡是涉及到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一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占有的关系,就都存在着对这种分配和占有是否公正的追问。
公正最终指向人们对各自权利与利益的衡定。
在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承受力逐渐下降,这导致了以维护利益为核心的各类冲突的快速增加。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其中,公正则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只在于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体现于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上。
但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发展“病症”也越来越严重,各种社会不公频现。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我们的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现阶段,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共享式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公正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而公正占据着基础地位。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它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共同认同、坚守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强调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以下12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是指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主是指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以及民主法治的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文明是指推崇文明的品质和行为,倡导社会文明进步和道德观念的提升。
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自由是指人民享有的自由权利、自由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平等实现。
平等是指人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
公正是指社会的公正分配和公正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追求社会公正和正义法治是指依法治国的原则,强调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爱国是指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业是指努力工作,追求事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义道德,提倡公正透明的社会风尚。
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和互助合作,弘扬友善的态度和行为。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倡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价值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激励人民群众坚定信念、增强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它有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可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秩序的建构,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论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2018·01摘要:中共十九大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总体布局中,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出以社会主义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为此,要澄明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学理前提,解读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维度。
确立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公正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排除各种错误认识的干扰,协同创新,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学理澄明;逻辑解读;创新维度;唯物史观作者简介:钱广荣,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徽芜湖24100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研究”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1-0010-06论以公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钱广荣一、绪论党的十九大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总体布局之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仍心存“核心多”、“难记全”,不知“哪一项更重要”的“困顿”,理论和宣传教育界对此也一直未能针对“解困”给予说明和指导,致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进程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的一种制度及发展道路,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成为了重要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内涵和实践,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公平正义倡导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念,旨在构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利益的平衡。
首先,公平正义表现在政治体制和司法系统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平与司法公正,建立了独立、公正、廉洁的司法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保障。
通过反腐倡廉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效地打击了腐败现象,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公平正义还体现在经济领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共同富裕,追求社会的经济公平。
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缩小了贫富差距,增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最后,公平正义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普惠教育,通过扩大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推动了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努力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
二、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旨在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使人们享有社会安宁和幸福。
首先,社会和谐表现在社会稳定与社会治安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推动法治建设,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的不断改善。
政府加强了对公共安全的投入,有效预防和打击了各种犯罪行为,保障了人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人身安全。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

04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价值追 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终极目标。它强 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 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在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指导下,社会应为每个人提供平等 的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03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路 径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正实施
法律法规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公正的标准和实施 程序,确保公正得到有效实施。
制定公正的法律法规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民意,增强法 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公正 观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既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韧性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创业等方面的机会。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提 供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人们通 过自身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
价值。
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是指每个人都应遵循 相同的规则和标准,不受特殊 待遇或歧视。
在规则公平的实践中,应建立 公正、透明、科学的制度和规 则,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同样的 条件下竞争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监管和执法 力度,防止权力滥用和利益输 送,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
作用
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 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的三个维度

和实践视 野 中的公 平正义作 出了界定 、 阐述 和分 析。他 在讲话 中指 出, 公 平正 义是 和谐 社会 的重 要特 征之 一 , “ 公平正义 , 就是社会各方 面 的利益关 系得到妥善 协调 , 人 民内部 矛盾和其 他社会 矛盾得 到正 确处理 , 社会公 平 和正义得 到切实维 护和实现 ” … 。维 护社会公平是 一个事关改 革发展全局 的问题和一项 长期 奋斗 的任务 , 要 求 高举公平 正义 的旗 帜 , 建立 以“ 权利公 平 、 规则公 平 、 机会公 平 、 分 配公 平 ” 为基本 内涵 的社 会公 正保 障体 系 , 全
・
8 0・
颜广 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 正的三个 维度
坚持以人为本 , 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 目标都与以人为本息息相关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就 是 要 以实现 人 的全 面发展 为 目标 , 从人 民群 众 的根本 利益 出发谋 发展 、 促发展 , 不断满 足 人 民 群众 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切 实保障人 民群众 的经济 、 政治 和文化权 益 , 让 发展 的成 果惠及 全体人 民。 ” [ 4 从“ 权利 公平 、 规 则公 平 、 机会 公 平 、 分配 公 平 ” , 到“ 权 为 民所用 、 情 为 民所 系 、 利 为 民所谋 ” , 从“ 让 发 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到“ 尊重劳动 、 尊重知识 、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 , 再到努力使全体人 民“ 学有所教 、 劳有所得 、 病有所医 、 老有所养 、 住有所居” , 无不彰显着对人的关注关怀 , 对人 的尊重重视 , 对人性光辉的褒
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向心力,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套基本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富强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民主是富强的保障和实现途径,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是各个领域及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这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要富强,社会要稳定,人民要富裕,并重视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强调个人的发展自由和权利平等,要求社会的分配与公平正义相统一,以及法治的普及和健全。
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础要求,公正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手段。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强调公民应有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标准。
爱国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正确认识,敬业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追求卓越,诚信是个人品德和社会信用的基本要求,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宣布,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宣布,有助于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持。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更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内涵,都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仁爱、和谐、中庸、君子等。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将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和广泛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理念郝立新2013-5-4 5:55:22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4日 11 版)郝立新公正,是人们用以评价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及其结果的价值尺度,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目标。
公正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制度或体制下,人们对公正的理解和践行是不同的。
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既继承了人类历史上进步的公正思想的精华,又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制度特征。
公正是人们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公正一般被理解为公平和正义的复合词。
公正主要是指社会大多数人愿望或需要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制度应该奉行的合理准则或价值标准。
它包含公平和正义两层含义。
公平通常指一种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而对待人和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
例如我们通常说的“要一视同仁”、“买卖要公平”、“一碗水要端平”、“孩子们同在蓝天下要享受同样的教育机会”、“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在机会、权利和规则上的公平。
正义则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特别是法律的尊严的体现相联系,主要指制度和行为结果中应然体现的原则。
在现实中,公平和正义常常难以分开。
中国历史上的铁面无私、公正办案的黑脸包公,以及西方一手握天平、一手持利剑的庄严女神的画像或雕塑,形象地表明了维持公平和守护正义是不可分割的。
公正通常也被作为公平或正义的同义语。
公正思想古已有之。
中国古代思想家具有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
在古人设计的理想社会中,往往把财富平均或分配公平视为重要内容。
《礼记》中记载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主张在教育上“有教无类”。
韩非子明确使用过“均贫富”概念,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的“兼爱”,提倡利益共享,惠及人人。
这些道德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用公平正义原则来调节社会矛盾、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西方,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公平正义思想。
例如,从古代以基督教《圣经》提出的“上帝创世”说和“人类原罪”说为前提的公平观,到近代以人的自然权利为基础的正义观;近代从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为代表的基于契约论的公平正义思想,到以边沁、密尔等人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公正观;现代从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论”到诺齐克的“持有的正义论”等等。
特别是当代西方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在社会基本结构或社会制度中体现正义,或按照正义的原则来设计社会制度,以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西方自近代以来的公正观,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具有反对封建社会不公正的历史进步性。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或阶级的局限,以及受到抽象的人性或权利理论的局限,这些公正思想既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公正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公正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推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公正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阐明了社会公正的思想。
其主要观点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阶级剥削的产生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并体现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公正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健康和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真正的公正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强调分配公平,反对两极分化,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的。
毛泽东思想强调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破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建立起新中国的公平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理论提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主张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要坚持先富与后富、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经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
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正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这种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社会制度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
从指导思想看。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公正观。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把社会公正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执政为民”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持续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思想,都蕴含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看。
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人类社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应该继承或借鉴全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基本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有本质区别,二者在公正观念上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实质上的区别。
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不是诉诸抽象的自由和权利,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上,建立在对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之上;在经济上,要求在阶级平等基础上发展生产和实现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物质需要;在政治上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使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的的价值目标,应该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公正,也是能够具备实现途径的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而发展的,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上,注意吸收古今中外在公正观念和公正实践方面的优秀成果,理直气壮地宣示和践行公正的理念。
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我们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社会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一些社会制度或体制相对滞后。
在全球化不断扩展,社会改革日益深入和社会体制处于转型期这一大背景下,社会资源配置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矛盾比较突出,公正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
公正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制度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范畴,社会公正要求社会对权利和义务的合理配置,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能否坚持公正思想,在实践中解决好公正问题,关乎执政党党和国家发展的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公正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而艰苦的努力。
强调公正意识,促进公正实现,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知行统一中培育和践行公正观公正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在培育和践行公正观的过程中,一要坚持辩证理解,二要做到知行统一。
培育和践行公正观,首先要对公正作辩证的理解,即把公正作为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范畴来理解,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阐释和宣传公正观时,要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把公正放在理想与现实、近期和长远、个人与社会的的辩证统一中来加以理解。
公正既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目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嗟来之物。
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社会公正目标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经过不断奋斗而逐渐全面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
社会公正的实现不能光靠热情,更不能靠幻想。
社会主义的公正,既不是贫穷基础上的公正,也不是搞平均主义。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一定阶段上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一定范围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就应该把公平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视解决“先富”和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平和效率的矛盾。
对待这些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急于求成。
公正是一个价值概念,同一定的主体利益和愿望相联系,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公正是完全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正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总体的长远的利益,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制度的要求等等。
培育和践行公正观,还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善于对国内外社会实践中有关公正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开阔视野,增强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帮助群众和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公正方面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强化公正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在公民中,特别是领导干部、行政人员、执法人员中大力倡导公平做事、公正做人、维护正义的风尚。
不能把公正的口号束之高阁,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政策上、制度上。
公正理念应成为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价值底线。
政府要努力加大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的力度,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公平公正。
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
要让公正理念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社会主义理念,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确立和维护社会公正的行动中去。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