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银行学》(全套课件)
![《货币银行学》(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b0fb282f60ddccda38a0e8.png)
42
第三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 存款结构的变化 其他负债业务
43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 贴现 贷款及其种类 贷款证券化趋向
44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我国的银行贷款与对企业的资金供给 信贷原则 西方商业银行的“6C”原则 证券投资 租赁业务
58
第九章 货币需求
教学要点: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59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MV PT
M d kPY
60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M M1 M 2 L1 (Y ) L2 (r )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通货膨胀对策 无通货膨胀成长和通货紧缩
72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 过去我国流行的通货膨胀定义 近年来对通货膨胀的观点
6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单位 价格 流通手段 货币需求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7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8
第四节 货币的定义
一般等价物 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 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法律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生产关系的体现
货币银行学课件第一章
![货币银行学课件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67a6f8770bf78a65295442.png)
第一章货币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货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货币的演变历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掌握货币的一般职能、货币供应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货币制度。
为后面的章节学习打下基础。
一、货币定义的方法1.货币=现金2.货币=财富3.货币=收入4.经济学定义货币的方法:理论分析法和经验研究法到底货币定义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本书认为应该从职能入手。
二、货币的一般职能1.交换媒介:是指货币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
2.价值尺度:是以货币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动价值的尺度3.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可以作为延期付款的手段但是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货币的购买能力不降低;买者应支付一定的利息;确保到期债务偿还。
4.价值贮藏手段:发挥的条件:货币的价值或者购买力稳定;流动性高;安全可靠。
三、货币的职能定义1.交易媒介论:主要是在于货币克服了交易双方的需求上、时间上、空间上不一致的矛盾。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佩赛克和萨文:货币必须是这样一些支付手段,这些支付手段是其持有者的财富,却不是其他人的债务,所以货币是社会净财富的组成部分。
纽伦和波特:货币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为支付手段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交换行为的两个阶段:W-G,G-W。
2.价值贮藏理论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货币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
英国财政部成立的货币体系运行研究委员会:货币就是流动性。
一、货币的演变 1.商品货币2.代用货币3.信用货币4.电子货币二、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标准(一)统计口径实际货币供应量: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名义货币供应量: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影响的货币存量。
1.我国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三个层次:M0 =流通中货币M1= M0+单位活期存款M2= M1+准货币(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证券公司的保证金(2001年修改加入)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统计手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货币与准货币。
货币银行学第1章
![货币银行学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ff192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1.png)
中国夏商周钱币史
商品货币
从远古直到1971年,每种主要货币都直接间接地 与一种商品相联系。
在历史上,许多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时间曾经被 用作为交易媒介:家畜、烟草、皮革、啤酒或酒 类,铜、铁、金、银、戒指、钻石、印第安人的 珠串或贝壳串、巨大的岩石和地形标记。
(3)能够避免实物货币流通遭受 磨损使价值不足而带来的麻烦
4、信用货币
是凭国家信用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不需要贵金属作 为发行准备,也不能与贵金属相兑换。现代社会使用的纸币 是典型的信用货币。
特点:
第一,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
第二,信用货币是一种债务货币。信用货币则主要是由现
金和存款组成,是银行债务的凭证。
货币的主要形态和特征
续表
续表
第四节 货币本位制度
一、基本概念
货币本位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 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 个有机整体。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1.货币材料;
2.货币本位;
3.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4.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程序; 5. 准备金制度。
金汇兑本位:又称“虚金本位制”.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无金币铸造和流 通,无金块可供兑换。 当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需要将黄金存放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国货币与
之实行固定比例率,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再兑换成黄金,
这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制度。
4 、布雷顿森林体系
3、金本位制的三种形式
金币本位:货币单位有法定的黄金含量,金币由政府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货币银行学第一篇 基础篇
![货币银行学第一篇 基础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37131b10a6f524ccbf85e5.png)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货币与经济主要内容:货币的涵义、功能、形式及演变、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定义货币的使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定义仍是经济学家现在经常争论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中货币的涵义:(对货币的误解十分普遍)1.货币通常是指通货(currency)——范围过于狭窄。
例如:“你带钱了吗?”“要钱还是要命?”2.把货币看作财富的同义词——范围过宽。
例如:“这人很有钱”(在一个点所测量的货币存量的概念)。
但财富不仅包含货币,而且还包含债券、股票、土地、房子、车子等财产。
3.把货币等同于收入——单位时间的现金流量。
例如:“他赚多少钱?”收入与货币的区别:收入是指一段时间中的流量;而货币是指某一时间点的存量。
二、货币的理论定义:经济学家对货币有不同的定义,有两种方法: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透过表象抓住能使货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实证的方法:从统计的角度给出货币存量的范围和数量。
首先看经济学家如何用理论的方法定义的货币。
1. 第一种定义根据马克思对于货币的分析给出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个定义强调了货币的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职能。
马克思分析的是金属本位制及以前的货币——商品货币。
“金本位制崩溃”以后,货币已不是特殊的商品,纸币与存款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 第二种对货币的定义归纳为:法律规定的由国家发行的作为交易媒介的物体。
一般情况下,这个定义适用。
但有时,国家发行的货币失去了购买力,人们在交易中也不会接受。
如恶性通胀。
因此法律规定并不是货币的本质特征。
3. 第三种定义是现代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给出的,他说:“货币是购买力的栖息所”。
所谓购买力指的是所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这里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问题是“栖息所”,各种存款是潜在购买力,甚至债券、股票都是潜在的购买力,但栖息时间长短不同,流动性不同。
栖息所隐含了价值储藏职能,这一职能并非货币独有。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2d660f79563c1ec5da7199.png)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1.货币: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2.金本位: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3.无限法偿: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不能拒接,本位币一般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4.商业信用:指工商业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贷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5.银行信用: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6.国家信用:指国家的负债,是由国家(政府)为债务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从国内筹资构成内债,从国外筹资构成外债。
7.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8.格雷欣定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在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量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量低的货币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充斥市场。
1.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一般认为货币主要有五种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延期支付的标准和世界货币。
交易媒介即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功能。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标准职能。
价值贮藏即货币退出领域而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延期支付的标准即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功能。
货币跨出国界,在国家之间发挥上述功能时就成为世界货币。
2.什么是货币本位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铸造、发行、兑换与流通等所作的有关规定,称为货币本位制度。
本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本位币的币材。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基本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3.为什么说纸币本位取代金本位是历史的进步?虽然金块本位仍以一定量黄金作为一国本位货币,但金币以不能自由铸造与流通,政府集中储存黄金,并发行纸币一代替黄金流通。
课程《货币银行学》课件第1章货币与信用课件
![课程《货币银行学》课件第1章货币与信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7a74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a.png)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 等。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市场,企业则 通过融资和投资活动参与市场。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中 介,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个人则通过储蓄和投资参与 市场。
详细描述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各方的行为都会对市场产生 影响。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市场的利率 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企 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融资,并使用这些资金 进行投资活动。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作为市 场的中介,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如贷款、证券交易等 。个人则通过储蓄和投资参与市场,实现财富的保值 和增值。
币和电子货币等。
货币的职能
03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衡 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能够使商 品和服务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 间流通。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的支付工具,能 够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税款等 经济活动。
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 ppt课件第1章货币与信用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货币的起源、定义与职能 • 货币的形态与制度 • 信用与金融市场 • 利息与利率的决定 • 货币供给与需求
01 货币的起源、定义与职能
货币的起源
货币起源于物物交
换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通过物物 交换来满足各自需求。随着交换 的频繁,某些物品逐渐成为交换 媒介,货币由此产生。
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财富的象征,能够被 人们贮藏以备未来使用或传承
给下一代。
02 货币的形态与制度
货币的形态
01
实物货币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a94dac5998fcc22bcd10de0.png)
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Money 与Currency的异同——••2. 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难找出与货币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和地方。
货币流通1. 个人有货币收支,经营单位有货币收支,财政、机关、团体有货币收支,金融机构有货币收支,有对内的货币收支,有对外的货币收支。
这些货币收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现实的货币收支。
2.这些收支紧密连结在一起,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连绵不断。
3. 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流,称之为货币流通。
货币对外交往——外汇1. 一切外国的货币都是“外汇”(foreign exchange, exchange) 。
2. 对于外国人来说,人民币RMB 是他们国家的“外汇”。
货币的权势1. 为什么“钱能通神”?•只要货币存在,货币的权势就是客观必然!2. 道德的、法律的约束,会把货币的权势约束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但约束并不可能使之消除;必然存在的只能是约束与反约束的持续较量。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古往今来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 主流观点:肯定物品交易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出现。
也多有人强调,货币是由睿智的统治者制定的。
但这样的论点也并不否定交换发展的背景。
2. 物物交易为什么必然演进到通过货币的交易?对此,有种种论证:3.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
基础理论:劳动价值学说;具体推导: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
4.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从交易社会成本角度的论证:出发点不是物物交易的困难,而是交易成本高的必然趋向交易成本低的规律。
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交易分别需要的交易网点数量(设n 指商品数量):只要是市场经济,就离不开货币1.一切企图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的将来!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有生就有死。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绪论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8171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0.png)
生活中提出的种种课题
• 金钱是万能的 • 宏观调控机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银行 • 有价证券 • 外汇 • 利率
金钱是万能的
• 《钱神论》-----其中精彩的片段如:“钱之
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 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 莎士比亚-----对金钱的描述:“金子!黄黄
• 与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在2013年整体呈回暖态
势:美国去年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从一季度的1.1%大幅攀升至4.1%;欧元 区终于摆脱了长达6个季度之久的经济衰退;日本则在“安倍经济学”的强力 拉动下结束了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2013年全球经济正在呈现新兴市场经济 疲软、发达经济体转向复苏的两极分化格局,这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或将 由新兴经济体转向发达经济体。
• 首先,横向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方面,G20集团剔除欧盟以外的其他
发达国家平均直接融资比重(即按广义口径计算的国债+股票+企业债/ 金融资产总量)为70%,美国这一数字为82%,即使是人均GDP尚不 如中国的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国平均亦为66%,而中国仅为42%。 其次,纵向比较来看,中国金融资产中过去五六年发生的一个变化是 银行融资占比从2007年的53%增长到现在的73%。
危机后,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 回首过去的2013年,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化与转折:美联储宣布启
动量化宽松(QE)退出计划、欧洲经济重回增长、日经指数突破16000大关, 发达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向好。然而,新兴市场国家却因贸易萎缩、流动性趋 紧等多重原因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困境。纵观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似有重新切换至发达经济体的趋势。
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 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 年,懦夫变成勇士……..”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和利率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和利率](https://img.taocdn.com/s3/m/12c5f7f8ba1aa8114531d900.png)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存在导致任何人都只能对一部分资源拥有所有权,要想获得别人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2、交换的两种形式:物物交换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物物交换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的演变物物交换存在的弊端1.需求的双重巧合2.交换系列的无限延长3.难以建立相互一致的交叉兑换比率4.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储存手段5.时间的双重巧合和地域的限制3、货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X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X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5.解决了需求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和时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拓展了交易的地域。
使购买力一般化,有利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货币选票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5、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价格标准:货币计量单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与其等分。
6、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区别:前者代表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代表一定的技术重量,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
前者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后者是由国家用法律加以规定的。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后者一经规定就比较稳定。
7、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着流通手段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c19b35c8d376eeafaa31b9.png)
保险的种类
财产保险 人身保险 责任保险 信用保证保险
信托
信托是一种为了一定的目的,将自己的资金或财 产委托他人代为运用或管理的行为
财产所有权发生转移 信托资产的收益归信托关系中的受益人 信托依据资产营运的实际盈亏状况分配收益和
返还本金
金融租赁
承租人对租赁资产和供货商有挑选的权 力和责任
2和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
以负债作为保证银行流动性的经营 重点
大力发展主动负债 实现流动性和实现盈利性并举
负债管理理论的意义
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资产调整为资产 和负债共同调整
为扩大信贷规模增加盈利创造了条件 通过主动负债形式扩大了资金来源和经
5 商业票据是可以转让流通的
银行信贷
银行存款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银行贷款 (1)自营贷款、委托贷款、特定贷款 (2)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 (3)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证券融资
证券融资是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 间以有价证券为媒介实现资金融通的金 融活动
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并能给 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财产所有权凭 证或债权凭证
自有资本是银行维持业务经营的基本前 提
要求银行经常保持充足的资本比率,便 于银行管理当局实施对银行的监督和管 制
存款业务
吸收存款重在提高稳定率 吸收存款要注重降低存款成本率 吸收存款要与资产安排相匹配 吸收存款要达到规模要求
其他负债业务
同业拆借 向中央银行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 回购协议 占用资金
货币的1 形具有态价值
2 便于让渡
3 普遍需要 1 易于分割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21 便银于行储券藏(可兑换) 32币材价政的值府价高纸值,币低便(于于不作携可为带兑货币 所代换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 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https://img.taocdn.com/s3/m/31832e9f852458fb760b562d.png)
(一)简单价值形式 由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生产的产品
只能有少量剩余产品偶然在部落之间进行交换。与这种物物 交换相适应,就产生了简单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就是 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以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它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如:1把铲子=1把石斧。
在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中,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
的信用并不能让异地的交易者相信金属块上的标记,于是要 求更具权威的标记。而权威最大的莫过于国家,于是国家开 始充当货币的管理者,对金属货币的铸造进行管理。这种由 国家印记证明其重要和成色的金属块就称为铸币。国家印记 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铸币最初产生时形状各异,如中 国最早的铸币有贝壳形的、刀形的、铲形的等,最后逐渐过 渡到了圆形,因为圆形是最便于携带的,也是最不容易磨损 的。中国最早的圆形货币是战国中期出现的圜钱(又称环 线),在全国流通的则是秦始皇为统一货币而铸造的“秦半 两”钱。这种铸币为圆形,中间有一方孔,以便用线穿起携 带,一直沿用至清末。西方国家的金属货币也为圆形,但中 间无孔,多在币面上铸有统治者头像。清末,受流入中国的 外国银元的影响,方孔铸币被圆形无孔铸币所取代,一直流 通到1933年。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要是货币产生的 前提。随着人们对货币本质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货币形态也从实物逐步演化成熟悉的纸币和电子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只生产整个社会分工体系
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却要靠多种多样的产 品来满足。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每个人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何时生产、怎样生产,都由自己来决定,生产出 来的产品也归自己支配,也就是说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这样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转化 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产品交换,而货币就是用于商品交换 的媒介。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5dece0f8c75fbfc77db255.png)
2.货币职能的内涵;
3.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4.货币的层次划分依据及划分情况
5.货币制度的基本种类及特点
1-2
本章结构
一、货币定义 二、货币职能 三、货币支付体系的演变 四、货币的计量 五、货币制度
货币的涵义
一、什么是货币
• 概念:在经济学家看来,货币是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 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 (Economists define money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money supply) as anything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in payment for goods or services or in the repanyment of debts.) • 特征: (一)价值稳定性(Stability of value) (二)普遍接受性 (General Acceptability) (三)可分割性 (Divisibility) (四)易于辨认和携带
1-10
货币单位的“值”:
• •
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或媒介的职能。 W---G---W' •作用: -克服了物物交换下的“需求的双重巧合”的弊端,降低交 易成本; -使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商品交换; -隐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特点: -现实的货币 -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或货币符号
1-9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特点 -货币在执行这一职能时,是想象中或观念中的货币
-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排他性
-价值尺度职能的技术规定——价格标准
价值标准——货币单位的“名”: 人为规定的货币单位名称及所包含或代表的价值量 • • • 一般规律:(国名)+(货币单位名) 中国货币的特殊叫法:“人民”币 货币单位的名称大多与衡制的单位名称有渊源关系,如中国的 “两”,英国的“镑”。 金属铸币时的“值” :含金量 黄金非货币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的货币 “值”: 购买力
《货币银行学》课件
![《货币银行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cd0b14c5da50e2524d7fa0.png)
5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v
古代的货币
贝壳、牛、羊、盐、烟草、可可豆。
v
币材
特征:(一)价值高(二)易分割 (三)易存放(四)易携带
v
铸币
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色块
v
6
v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可随时兑换金币、 银币。
49
第五节 存款保险制度
v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不尽相同: (1)官方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2)由官方和银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v
v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这一制度引进我国的问题
50
第六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v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牵扯着深层的体制问题
v
v
外汇管理与管制
外汇管理:政府对外汇的收、支、存、兑所进行 的一种管理。
16
v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v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17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v
汇率
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v
汇率牌价表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v v
v
v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
34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中央银行 (2)其他存款银行公司 (3)非存款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辅助机构 (5) 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35
第一章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银行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b60b26b4daa58da0114a9b.png)
1.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 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 贝·皮革·齿角·布帛·衣具等 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 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用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时,货币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特点: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必须是足 值的货币;独占性和排他性;通过价格标准这 个中间环节来完成。 ▲作用: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 ▲货币单位: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 ▲价格: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商品价值的 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而且是在
三个目标
熟知货币、信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内 在规律。 掌握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 学习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理论与方法。
四点要求
•不旷课,如迟到请安静的进来 •上课以听和看为主,注意记笔记 •手机静音,不讲闲话,注意力集中 •课后注意思考,多看课外参考书 附:可以参考的书目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迪恩 可罗绍《货币银行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现阶段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 体,如招商银行“一卡通”、工商银行“牡 丹卡”等。
◎电子货币的特点: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存储支付和流通; 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be6fc64b73f242326c5fb4.png)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关键概念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需商品,并表达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物物交换:即人们用各自拥有的货物去直接换取所想要的货物。
商品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又必须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
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实物货币: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存款货币:指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格雷欣法那么: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那么充满市场。
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思考题1.货币交换相对于“物物交换“而言,具有哪些优越性?答:〔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
〔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
〔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了根底。
〔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
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根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根底上产生的。
3.结合支付制度的演化理解货币形态的开展。
答:随着支付制度〔即经济社会中进行交易的方法〕的演化,其演变过程为以贵金属为根底的支付制度、纸币的使用、支票的使用、资金调拨电子系统。
货币的形式也在变化。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01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01](https://img.taocdn.com/s3/m/c8eade000740be1e650e9aeb.png)
学习是通向理想的坦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26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26
作用(金属货币):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 作用(金属货币):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 ): 流通量。 流通量。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时,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时,物价下 需求减少, 跌,需求减少,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 动退出流通而形成贮藏。 动退出流通而形成贮藏。 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时,物价提高, 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时,物价提高,货币 又会从贮藏进入流通, 又会从贮藏进入流通,使流通过程中的货 币量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 币量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 从而使贮藏成为蓄水池, 从而使贮藏成为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 流通量。 流通量。
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 价值形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 而是经常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上,而是经常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学习是通向理想的坦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10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10
3、 一般价值形式(实物货币), 一般价值形式(实物货币), 一种商品分离出来起着一般等价物 一种商品分离出来起着一般等价物 equivalent)的作用 的作用。 (universal equivalent)的作用。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1、中 国古 代货 币起 源说 先王制币说( 先王制币说(货币是先王 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 造出来的) 造出来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 (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 换的手段) 换的手段)
学习是通向理想的坦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4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4
2、西 方 货 币 起 源 说
创造发明说( 创造发明说(货币是由国 家或先哲创造出来) 家或先哲创造出来) 便于交换说( 便于交换说(货币是为解 决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 而产生的) 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 保存财富说(货币是为保 存财富产生的) 存财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问题:
• • • • •
1、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4、国际制度的演变过程; 5、现阶段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类型。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
•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目的 • 涵义: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 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 目的: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 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 自货币产生以后,人们不断对它的本质进行论证探讨,形 成了不同的学说。 • 一、货币金属说 •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即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金银是一 国真正的财富。国家和个人要想富强,就必须得到越来越 多的金属货币。 • 二、货币名目说 •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 念的计算单位
பைடு நூலகம்、金属货币
• 涵义: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如铜、银、金 等作为材料的货币。 • 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币材是在铜以后, 逐渐过度到银,最后过度到金。 • 以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 盛时期。
四、纸制货币 • 纸制货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 的,理论上称为银行券;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利发 行的,理论上称为纸币。 • 银行券和纸币都是纸制的货币符号,它们本身都 没有价值。 • 现实中各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与中央银行发行的银 行券是相同的和可并行流通的,都属于信用货币 。
•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及其 演变
•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涵义及其内容 • 涵义: • 国际货币制度亦称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 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 内容: • (一)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 (二)汇率制度的安排 ; • (三)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第四节
• • • • • •
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认为,典型的货币——黄金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一)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这是货 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品定价。 (三)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 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所以在量上就能比较。 (四)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给商品标价,这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只是观念上或想象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 • 涵义:流通手段是指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 介。 • 流通手段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 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三、储藏手段
• 涵义:储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或 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 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 货币产生至今,其形式已发生了不少变化 ,从定值货币发展到现在的信用货币;货 币储藏的形式也在变化,从足值货币金银 的形式储藏到当今信用货币———价值符 号的替身作为价值储藏的典型形态。
四、支付手段 • (一)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 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 (二)货币的这个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 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 • (三)在商品以赊销方式买卖时,卖者变成债权 人,买者成了债务人。
五、世界货币
• (一)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 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 (二)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 • 1、作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 支差额; • 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 •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 一、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 • (一)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已有百万余年的历史,货币只不 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出现的事情。 • (二)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货币的出现,是与 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 二、古代货币起源 • (一)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先王为解决 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供后人使用的。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一)确定货币材料 • 货币材料简称“币材”,是指用来充当货 币的物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 同的货币本位,如确定用黄金充当货币材 料就构成金本位。
(二)规定货币单位
•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 量单位。货币单位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确定货 币单位的“值”。
货币的起源
• (二)西方则提出过“创造发明说”“保存财富说”等学 说。 • (三)只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才科学完整地解释了货币 起源之迷。 •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 (一)马克思对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40年代,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在西 方一些主要国家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对 于商品货币的理论探索也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正是这样 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揭开了“货币之迷”。)
货币银行学
主讲:兰州商学院 秦领
《货币银行学》教学安 排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二、学习教材 三、教材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货币形式的 演变及信用货币形式,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 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规律。
重点问题 1、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2、货币形式的演化及信用货币形式; 3、货币的各种职能与作用; 4、货币流通的实质、形式和货币流通的规律.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 涵义:其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它是在“布雷顿森 林体系”退出历史舞台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 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 特点: •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它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 款构成; • 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 • 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
货币的起源
•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商品也 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 也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也就产 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商品的价值形式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式下,就 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是价值形 式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 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或等量白银。 • 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二)金银复本位制
• • • • 涵义:即指金、银两种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基本特征: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 金、银铸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国境,都有无 限法偿能力。 • 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大量金、银铸币进入流通,满足了 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这种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 在实行“平行本位制”下,出现金价、银价两种价格,引 起价格的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实行“双 本位制”下,又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五、存款货币
• (一)存款货币是一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 • (二)存款货币和现钞合称为“货币”, 它们属于M1的范畴。 • (三)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是货币 ,只不过不能直接转帐结算,它们称为准 货币,属于M2的范畴。
六、电子货币
• 涵义:电子货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储蓄 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 •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 达和银行转帐清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较传统货币 更为快捷、便利和准确。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一)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商品交换的发展进而分 析货币的起源从中抽象出货币的本质,得出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特殊商品的结论。 • (二)货币首先是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 (三)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它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是: • 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 • 货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一般的使用价值。货币商品从它的自然属 性来说,也有其专门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为饰物的材料,但更重要 的是它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
(三)金本位制
• 涵义:即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 类型: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三 种形式。 • 特点: • 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 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 金币。 • 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第二节
• 一、币材
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 涵义: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 特点: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易于携 带。 • 货币材料的演变: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以实物开始 ,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 —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
二、实物货币
• 涵义: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 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来充当货 币。 • 历史上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各国、各地各 不相同,但都是从一般物品中选择的。 • 实物货币的局限性
第四节
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 本节主要分析说明货币制度的涵义,内容及其构 成,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我国现行的 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区域性货币 制度。
基本概念 • 货币制度 主币 辅币 货币单位 无限法偿 格雷欣法则 金本位制 国家货币制度 布雷顿 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区域性货币制度
(五)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辅币都是国家铸造发行 的,但本位币即金属货币基本上实行自由铸造; 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 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