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概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2.难点: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中国国庆阅兵仪式【讲授新课】回顾:斯大林眼中的社会主义引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对比东欧和中国的道路一、面对的考卷赫鲁晓夫:经济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粮食严重短缺、脱销人民生活水平、劳动报酬低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50年至1970年间的5%至6%下降到1971年至1975年间的3.7%,进而又下降到1976年至1980年的2.7%。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案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借助时间轴、地图,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苏联模式及苏联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
2.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变、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
3.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1.重点:苏联、东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在这两幅图片中,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沉重打击。
让我们进入历史,通过苏联、东欧、中国三个窗口,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表现。
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包括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越南、朝鲜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些国家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
【讲授新课】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教师过渡:介绍苏联最高领导人。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总结提升: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规律性和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表现、合作能力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终结性评价:通过书面测验、课堂报告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5.观看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改革开放》、《苏联解体》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500字左右),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2.作业提交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借鉴,提高作业水平。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制度特点、改革举措以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难点:
-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发展与变化,尤其是中国、苏联(俄罗斯)、古巴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政治体制的改革、民族问题等挑战。
2.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中国、苏联(俄罗斯)、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制度特点、改革举措及成果。
3.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政治体制的改革等,并探讨解决途径。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比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例,分析其发展道路、制度特点、改革举措等。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本节课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注重课堂总结与作业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此外,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完成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5.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球视野的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变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斯大林逝世后各地的哀悼情况,与《国家葬礼》中的描述加以佐证,提出问题: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遗产?【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斯大林在位期间,苏联的国力明显增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二战后的发展。
【材料二】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
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农业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苏联国民经济》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说明二战后苏联取得成就之外,社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梳理材料所呈现的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概括苏联改革的历程。
【材料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总值、国防、农业、工业等方面总结苏联二战后的成就。
阅读课本,理清苏联各个领导人改革的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赫鲁晓夫为掘墓人?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称其为掘墓人。
【材料四】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
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
”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
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 。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路
南斯拉夫
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突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为后来国 破
家分裂埋下隐患。
苏
联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扼 杀改革。
模 式
波兰、匈牙利、
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快速增长。
束 缚
迷 失 社 会 主 义 方 向
民主德国
思考:请概括东欧各国改革结局的异同点?
1989-1992年东欧国家的变化形势示意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 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 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戈尔巴乔夫 (1987年6月)
思考:结合教材,指出 戈尔巴乔夫“不怕犯错” 的表现有哪些?效果如 何?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 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 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 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1:1947年,苏联取消了粮食、 日用品的配给制,随着食品供应紧 张状况的缓解…城市和工人修建住 房1亿多平方米,农村建房270多万 所。…职工的实际工资和集体农民 收入均有所提高,教育也获得发 展。——《教师教学用书》
1.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
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
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2020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 (2)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3)中国以 农村 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2.成就 (1)2010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二 位。到 2018 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 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 基础设施 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 6 579 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活力和 创造力 。
②结果: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 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 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打破了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 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 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 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 日趋严重;各项工作 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苏联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 苏联模式 ,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教学设计】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1.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苏联解体的原因;2.东欧剧变的原因;3.中国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学习重难点】1.重点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掌握和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了解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还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
师: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工业——陈之骅吴恩远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师:根据材料,分析二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生:国防成就突出、重工业恢复发展迅速小结(1)成就:①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科技: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③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材料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
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
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师:根据材料,分析二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生:国民经济发展失衡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内容材料 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赫氏改革 (1953 开始)
内容:政治上,平凡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上,加大农业 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评价:①注入市场成分,有些成效;②没突破计划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内容:①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
4.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毛泽东说
斯 大
赫鲁晓夫 “揭了盖
赫 鲁 晓
林
子,捅了
夫
逝 世
篓子”。
材料2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
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
……这个人(斯大林)似乎缺无乏所全不能面,科洞学察的一分切析,能代替所有人的思考,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1982-1985的过渡期
安德罗波夫
契德罗波夫继任。安德罗波夫认识到必须对国民经
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他也富有魅力——有教养、亲民、反奢侈、工作勤奋、
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进行了经济改革,也掀起了反腐、肃贪的运动。
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
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
军事超级大国。他派军
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自封为苏联元帅,侵略
阿富汗。
他曾经被毛泽东斥
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
勃勋列章日涅涅夫夫
徒集团”的首脑。
对点训练
1.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
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用好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精品教学课件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 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 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__苏__联__模__式___,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一些东 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较项
时间
不 侧重
同 点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3-1964 农业
1964-1982 重工业
1985-1991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 会主义方向
波兰、匈牙利、__保__加__利__亚__和阿尔巴尼亚的图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
冲突,_民__主__德__国____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__南__斯__拉__夫___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问题探究:分析造成苏联解体、东 欧剧变的多种因素(答案参考教参)
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顺利 走上了苏联权力的最高峰,年富力强, 改革壮志积压在胸中多年,终于到了一 展抱负的时候……
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的改革政策也使 得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__1_9_8__5__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___经__济__改__革__,承认_市___场__调__节___在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戈尔巴乔夫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政__治__领__域__,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社__会__主___义___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多___党__制___,在 _意__识__形__态__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 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__1__9_9_1__年12月12日,苏联解体。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分别在1949年和1953年(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2)影响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苏共二十大(1)时间:1956年。
(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引发社会主义内部思想混乱4.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5.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成就与挑战等。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了哪些挑战?”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感情,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国际关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为主题,结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变化,培养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教学目标定位(一)课标分析1.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课标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课共分为三个学习要点,第一个是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第二个是东欧的建设、改革和剧变,第三个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课标所提出的是要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探寻建设社会主义之路。
(二)教材分析1. 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分别是“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个子目在时间上呈现线性关系,在逻辑上也有着清晰的关系: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东欧各国依靠苏联模式发展,恢复了战时损耗的国民经济,但是也落入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东欧发生巨变。
同样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本课地位:本节课是《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三节。
本单元共有四课,前两课介绍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发展与变化,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并不一样。
本课通过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探究。
3.教材处理:第一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概况,以及苏联解体的过程。
第二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主要讲述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改革和剧变的概况。
第三子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成就,叙述简明扼要。
其中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1. 知识方面本课类型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经历初中阶段世界史板块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有着基本史实层面的认知。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历史观念。
2.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合时事政治,将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注度和历史敏感性。
2.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建立课后学习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团队合作的能力。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图片,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等。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评价其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讨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利弊得失,思考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国家的起源和发展。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仍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可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误解或偏见。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客观评价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掌握评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状况的基本方法,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讲授新知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苏联的成立开始,介绍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如东欧剧变、中国的改革开放等。分析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特征: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等制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策略:分析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策略,如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策略选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共22张PPT)
3.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 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 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 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違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 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苏 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么在不能突破旧体制, 要么在改革的根本方向上出现重大错误,导致改革失败。 答案】C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经历的曲折过程:1978年, 中共召开十ー届三中全会, 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复兴号高铁
深圳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之城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 就: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
位;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万亿 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 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 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 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 设成果丰硕。
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改革大事记 材料三: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苏两国重要转型期……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
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
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
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
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
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
毙。”
质: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 党或工人党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 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急剧变化。
特点:波兰、匈牙利、保加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概述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研究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2.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3.熟悉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4.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研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2.熟悉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3.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研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引入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例如,列举几个已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有趣地呈现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不同。
第二步:讲解概念教师需介绍社会主义制度和初级阶段理论的概念,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规律等。
第三步:讨论案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第四步:课堂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总结出其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和特点。
教师还应着重介绍和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实践,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从而不断地促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在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情况,尽可能引导学生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 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 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 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 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 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 制、总统制和 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 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1)1990 年, 立陶宛 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 (3)1991 年 8 月 19 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 分裂,很快失败。 (4)同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4.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 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 历史现象。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向发展。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 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 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 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苏联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 苏联模式 ,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 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 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2)史料二中的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 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尝试解答]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 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 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 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 有土地的所有权。
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 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 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 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 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 (2)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3)中国以 农村 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2.成就 (1)2010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二 位。到 2018 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 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 基础设施 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 6 579 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活力和 创造力 。
(3)表现 ①波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 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 联邦德国 。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捷克 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易错提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 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1983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 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 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还是公有的。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知识点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成就 ①爆炸了原子弹和 氢弹。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 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改革 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 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一、全面认识二战苏联的改革
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
体制
体制
理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 产业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
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 结构 业和农业落后
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当堂 达标 固双 基
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 1958 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 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 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 [思考]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解读] (1)“但是”作为转折词,把史料一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夫是 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 (2) 史 料 二 中 “ 把 外 面 的 烂 叶 子 剥 掉 , 就 会 有 里 面 的 好 心 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失败。
[尝试解答] (1)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 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 革,改革不会成功。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到组。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 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 得到大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城市经济体 制的改革。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 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 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 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 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 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 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3.实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中共十九大召开 (1)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2)意义 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坚定地走 下去。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 制度下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 权和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落后的面貌 得到改变。
答题术语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 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2.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了巨大挫折,最终发生了制度剧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 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