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蛙 的 消 化
系 统
• 发达的舌 能迅速伸 出掠捕食 物,口腔 腺能湿润 食物
蛙类的捕食及食物
六、呼吸系统
•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 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 2.陆生种类的成体以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脊椎动物学
两栖动物(Amphibian)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复习
•鱼
鱼是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化类群
泥盆纪的沧海变“桑” 田
古总鳍鱼
鱼石螈
现代两栖动物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什么是两栖动物?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 初步适应 • 1.出现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
身体爬行。 •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
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 3.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 4.发展了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
• 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 蛙具有犁鼻器. •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课后思考
• 五趾形附肢的出现使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巨大飞 跃,请比较鱼鳍和五趾形附肢的结构,分析五趾 形附肢出现的意义?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 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鳍型 附肢
五趾型 附肢
五趾型附肢出现的意义
• 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统,淋巴系统
• 不完全的双循环:
• 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 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 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 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 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 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 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 2.骨骼主要为硬骨骼,脊柱分化为颈椎、躯 椎、荐椎和尾椎,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 肋骨短或无,不与胸骨相连。在头骨部分 出现了中耳,内有耳柱骨。头骨的枕髁一 对,与颈椎相关节。
• 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 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 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 终生保留鳃;
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 生活的动物吗?
一.两栖动物的定义
•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 的变温脊椎动物。
• 两栖动物的关键性状: • 个体发育有一个变态过程 • 幼体以鳃呼吸、生活在水中 • 成体主要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
• 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无尾类
有尾类
蚓螈类
◆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从水生到陆生的 过渡类型。
,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
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 应和不完善性
不完善性:
• 1.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 ,运动能力不强。
• 2.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 3.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
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 4.水中繁殖,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 5.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 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 (2)呼吸空气中的氧: 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 体表裸露——角质化 (4)在陆地上繁殖: 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调节:变温——恒温
(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助水晶体牵引肌 的调节
• 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 A.首次出现了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 源)
•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 卵圆窗
•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有感 受音波的功能,这样,两栖类的内耳除 了平衡觉外还有听觉功能。
• C. 还没有外耳,鼓膜裸露在外面。
4.咽式呼吸
• 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 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 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
空气进入口腔
空气压入肺内
气体 交换
空气被压出体外
七、循环系统
• 蛙的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四 部分组成。
• 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不完善性
主要特征
不完善性
1.具五趾型附肢
支持力弱,位体侧
2.成体为肺呼吸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3.皮肤初步角质化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幼体单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 脑半球分开
水中繁殖
• 两栖动物未彻底摆脱水对它的束缚,只能局 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或重返水域生存,并且高盐 环境中也无法生存,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 类较少、分布最狭窄的动物。
③头骨:
• a.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 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 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
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 • 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
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2.附肢骨骼
八、泌尿生殖
• 1.排泄系统 1对肾(中肾),尿液经输尿管入泄殖腔,其腹面有膀胱 。尿液经泄殖腔倒流入膀胱,膀胱除储存作用外还有重吸 收水分的功能。
2.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
储精囊——泄殖腔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九、神经系统
•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 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
丛. •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
的副交感神经.
十、感官
• 眼: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 •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
• 消化腺 包括:肝脏和胰脏
• 口咽腔:结构较复杂,具牙齿,舌,唾液腺,青 蛙上下颌有齿(多出性同型齿),口腔里有一对 内鼻孔,一对耳咽管孔,有1个喉门和1个食道的 开口。唾液腺无消化酶,仅湿润食物。部分种类 的雄蛙在口咽腔靠近两口角处有一对声囊,为发 声的共鸣器。眼球和口腔之间没有骨片相隔,有 助推动食物下咽。
• 肩带:不与头骨相连。包括上肩骨,肩胛骨,锁骨,乌喙 骨
• 前肢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腕骨6,掌骨5和指 骨4组
• 腰带:与荐椎相连。骼(qia)骨,坐骨和耻骨 • 后肢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跗骨5,蹠骨5,趾骨
5组.


后 附





四、肌肉系统
• 1.原始分节现象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 均愈合并经过移位,形成身体上一块块的肌肉
• 1.湿度差异巨大 • 2.空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 3.空气中O2含量比水中充足 • 4.陆地上温度变化剧烈 • 5.陆地环境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
参 差 型 (
黑 斑 蛙 )
椎体类型
•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 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 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 。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 树蛙科及姬蛙科。
•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 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 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 科。
• 鱼类的偶鳍结构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 ,肩带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完成单一的 转动动作。
• 五趾型附肢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 节。肩带游离,前肢摆脱头骨的限制,增大了活 动范围,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 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 骨相关节 ,既能承受体重又能推动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
• 鳃呼吸——肺呼吸
草鱼的鳃
牛蛙的肺
(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
• 体表裸露——角质化
鲤鱼的皮肤
蛙的皮肤
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
二、皮肤
• 组成: • 表皮:由数层细胞构成,表面轻微角质化,防
止水分过度蒸发,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较表皮厚,皮肤内有皮肤腺(粘液腺和 毒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下与肌肉间有很大的淋巴间隙。
特点:表皮具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 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
• 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 脑神经10对;
• 6.具有五指型附肢,后肢的带骨与荐椎相连 ;
• 7.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8.卵生,卵小,卵黄少,没有硬的外壳。多 数体外受精,个体发育须经变态。
一、体型
• 1.蚓螈型(蠕虫型),鲵螈型,蛙型
• 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
三、骨骼
肩带 前肢 腰带 后肢
• 1、中轴骨骼 • ①脊柱:分化为颈椎(1)、躯椎(7)、荐椎(1
)和尾杆骨(1); • A.颈椎一枚呈环状,称寰椎; • B.躯椎7枚其结构为: • a.椎体: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
骨的椎体为前凹型 ;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 ,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型椎体 。 • 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 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 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 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
• 2.躯干肌可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 3.附肢上发展了强大而复杂的肌肉,后肢的肌肉
尤为发达
• 4.附肢肌肉除去外生肌(起于躯干 ,止于附肢骨 骼)以外,还发展了内生肌(肌肉的起点和止点 都在附肢骨骼上),使得附肢各部可以彼此作相 对应的局部运动。
• 5.鳃肌退化,咬肌发达
五、消化系统
• 1.消化道 包括:口、口咽腔 、 食道、胃、小 肠、大肠、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
• 组成:静脉窦、心房(2)、心室(1) • 无尾类还有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 • 传统观点:具有分流作用 • 最新研究:混合血与分流无关
心脏
动脉系统
• 演化:1、2、5对动脉弓退化 第3对动脉弓——颈总动脉 第4对动脉弓——体动脉弓 第6对动脉弓——肺皮动脉
淋巴系统: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
有没有可以在海水中生存的两 栖动物?
Rana cancrivora 中文名:海蛙 俗名:食蟹蛙
海蛙分布于中国广西及海南岛、台湾、澳门,国外 见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印 尼、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第三节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概述
•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1.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粘液腺和毒腺)
1. 水、陆环境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异? 2.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哪些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 3.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有哪些初步适应和不 完善性?
主要内容
1 两栖动物的定义 2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3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4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二.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