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媒体总论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媒体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 理解新媒体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4. 能够分析和评价新媒体的应用案例;5. 具备新媒体运用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新媒体概念与发展1.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3.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单元:新媒体技术与应用1. 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电子商务等;2. 新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功能;3. 新媒体应用案例剖析和分析。
第三单元:新媒体与社会变革1. 新媒体对社交关系的影响;2. 新媒体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影响;3. 新媒体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4. 新媒体对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第四单元:新媒体与传媒教育1. 新媒体对传媒教育的挑战;2. 新媒体对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影响;3. 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解读文献、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新媒体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发展;2. 实践操作:通过课堂演示、讨论和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新媒体技术;3.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教授的案例和资料,撰写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教材:1.《新媒体概论》,作者:XXX2.《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作者:XXX参考资料:1.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教育》,作者:XXX2. 《新媒体与公共关系》,作者:XXX六、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参与讨论情况;2. 期末考试占6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小组项目和学术报告等形式。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课程介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介绍第二周: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第三周: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第四周:社交媒体的原理与应用第五周:移动应用的原理与应用第六周:电子商务的原理与应用第七周:新媒体与社交关系第八周:新媒体与信息获取与传播第九周:新媒体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十周:新媒体与经济发展与商业模式第十一周:新媒体对传媒教育的影响与挑战第十二周:新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第十三周:学生报告和总结第十四周:期末考试及课程总结以上是《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101902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教研室:新闻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尤其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二,通过对新媒体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新媒体产业运营模式的了解。
总之,这门课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了解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新媒体运作方式和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综合成绩构成为:灵活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明确媒体的发展历程;掌握新媒体的本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媒体、新媒体、各种传统媒体的定义,了解各种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新媒体的本质及其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新媒体的定义和媒体的发展。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准确理解新媒体的本质。
4.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体及新媒体的定义一、媒体的定义二、新媒体的定义三、新媒体与媒体的关系第二节媒体的发展一、第一媒体报纸二、第二媒体广播三、第三媒体电视四、第四媒体互联网五、第五媒体新媒体第三节新媒体的本质一、新媒体的本质二、新媒体的特征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与传播学相关概念;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与影响。
现代媒体总论图表式
绪论
第一章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
第二节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
第二章第二节报纸的运行方式
第二章报纸第一节报纸简史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报纸印刷与发行
第三章广播
第二节广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第三节广播媒体的运行方式
第四节广播节目系统
第四章电视
第一节杂志
第七章媒介组织
第八章媒体规范
第九章媒体与受众
第十章媒体传播效果(看书)
传播者与说服效果:权威的专业知识与诚实可信的人格是传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对广大公众最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的扩散中,口头传播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媒体运用。
现代媒体总论
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体:一般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较为具体,甚至有时直接指称某个具体的媒介机构。
媒介构成要素:A物质实体、B符号、C信息。
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A实体性B中介性C承载性D还原性E扩散性媒体的基本类別:A书写媒体B印刷媒体C电子媒体D互动媒体媒介的基本功能:1、个体功能2、组织功能:告知、表达、解释、指导、3、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于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慣模式。
第一章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第一节口语产生前的传播媒介与语言传播最早的书写的信息传播媒介:洞穴壁画一、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1、汪汪理论即模仿说2、呸呸理论即情感说3、嘿呵理论即劳动说二、语言传播带来的好处:1、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有效率,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收集、处理和扩散实用信息,结成更大的群体,有组织地处理复杂的难題。
2、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也为人的内部沟通,为人类的内省思考提供了更有效的媒介。
3、为人类提供了将知识、经验、信仰和文化相互共享,并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
三、语言传播的缺陷:1、依靠口头传播,传递速度很慢2、口语传播会发生信息失真四、文字传播的优势:1、使口头语言和文化获得了高度的稳定性2、书面信息的交换,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同时出现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传播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3、书面文献使得思想可以在原创者逝世之后得以保存,并且可以使共享这些思想的范围大大扩展。
第二节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提高书写效率和降低纸张成本成为文字媒介普及所要解決的两个重要問題。
一、印刷书籍的特点:1、直到今天为止,它仍然是传播一个社会最重要思想的媒介,是对促进变革最有用的传播媒介,也是对教育最有用的传播2、书籍中的信息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3、虽然有了数字化技朮,但书籍仍然是保存信息最便利和最持久的途径4、书籍的内容越来越大众化5、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的交叉使用成为普遍现象6、书籍的传播具有人性化特征電影发明的三个前提:A放映朮的发明B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覺C摄影朮的发明唱片的特点:A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B受控制程度低C高度国际化D青年受众成为主体E市场细分化第三节互动媒体一、互动媒体的传播特点: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2、多媒体化3、媒介功能融合4、媒介资源丰富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第四节媒介演进的规律媒介形态变化:即传播媒介的转换,通常是由于社会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
现代媒体总论
现代媒体总论P3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P4填媒介构成要素:物质实体、符号、信息P5简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承载性、还原性、扩散性P6人们较多地从媒介技术演变的前后顺序和性能特点的角度来划分,大体上把媒体划分为以下几类: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
P8论媒介的基本功能: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三种。
个体功能:传播媒介有的是仅供个人通讯使用的,如书信、电话、手机。
但媒介的个体功能,指的不仅仅是这方面,二是指媒介在使用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P8简组织功能:媒介及其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叫组织功能。
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1告知功能:是指迅速、真实、准确地告知或报告信息,是人类借助媒介警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表达功能:是指人们通过媒介和符号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3解释功能:是对告知和表达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指导功能:是指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一定的方向性指点和引导的作用。
P9简社会功能是指媒介的传播使用过程,即进入社会进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也产生了社会功能。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功能。
人类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活动,首先就反映在政治领域,借助媒介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和参与政治。
(2)经济功能。
媒介的经济功能,首先表现在传播媒介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
其次表现在传播媒介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第三表现在媒介自身的产业功能上,新闻媒介、传播产业是国家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某些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的部分作用;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创造一种重视教育、具有强烈教育意识的社会环境,它能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逐步推广和积聚知识,并直接传播知识。
新媒体概论大纲
新媒体概论大纲第一章新媒体概述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内涵)特征:(国外学者的见解)1.digital 2.interactive 3.Hypertexual4.Virtualworked本书的意见:1. 交互性与即时性2. 海量性与共享性3.多媒体与超文本4. 个性化与社群化第二节新媒体的类型(外延)一、网络新媒体(一)门户网站(二)搜索引擎(三)博客, 播客(四)社交网站(SNS)(五)维基百科二、手机新媒体(无所不在)(一)手机报纸(二)手机电视三、电视新媒体(一)IP 电视, 第三节新媒体的技术推动,一、web3.0 和3G技术, 二、新媒体技术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融合(convergence), (一)技术融合, (二)媒介融合, (三)消费融合, (四)角色融合, 第四节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略)第二章新媒体在政治领域内的影响第一节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一、什么是公民新闻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重构(较重要)第二节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一、什么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第三节影响舆论与监督政府一、基本理论依据: 长尾理论(较重要)(一)长尾理论内容(二)长尾理论认为传播的力量来源于三个方面二、影响舆论与监督政府的方式: 聚合民意(一)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点击率与第一时间(二)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领袖(三)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范围: 再部落化第三章新媒体在经济领域内的影响, 第一节新媒体产业一、新媒体产业发展前景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一)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大众传播商业模式)(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互动传播商业模式)三、新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 第二节创意产业一、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征二、新媒体时代的创意产业第四章新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一节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文化一、什么是参与文化(二)参与文化的特征四、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文化的表现六、对新媒体环境下参与文化的评价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文化的理论、含义及特征四、对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文化的评价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文化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一)视觉文化的含义(二)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二、当代视觉文化的特点三、视觉文化兴起的原因四、新媒体环境下视觉文化的新发展第五章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略)第一节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权管理一、什么是隐私权(一)什么是隐私(二)什么是隐私权二、网络隐私内容三、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现状四、展望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
XXXX年现代媒体总论复习
XXXX年现代媒体总论复习第一节杂志1、杂志的传播特点:可读性强;传播质量高;使用价值大。
2、杂志社内部的组织架构传统上分成四大部分:编辑、广告经营、发行和生产。
在独立经营的情形下,发行人对杂志能不能赢利负最终责任。
杂志的业务流程包括:制定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处理稿件;处理图片;形象设计。
其中,杂志选择图片的注意事项包括:图文相符;注意图片的构图和艺术表现力;选用图片要适合特定的用途。
杂志的形象设计有三个要求:一是要和杂志的定位以及内容相符合;二是形象设计还要尽量有特点;三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为读者着想。
第二节电影3、电影以影片为具体产品形式,通常划分为纪录片、科教片、故事片、美术片四大片种。
电影自1895年12月18日产生后,其进展历程包括:一是无声电影;二是有声电影;三是彩色电影,1935年美国拍照的《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显现;四是数字电影,70年代末的《星球大战》标志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方式。
4、电影媒介的传播特点:画面传播,一看即明白;视听兼容,立体感受;形象生动,优美感人。
电影传播的缺点是:不便重复,阻碍逻辑思维,易造成负面成效。
第三节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5、有线电视的定义及传播特点:有线电视,是经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截了当传送给用户接收的一种区域性电视方式。
有线电视的兴起和进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天线有线电视时期、电缆电视时期、光纤双向传播有线电视时期和卫星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的传播特点:节目容量大,便于分众化传播的实现;节目质量高;具有双向传播的可能;可提供多种服务;可成为一般公众上网的工具之一。
6、卫星电视带来的咨询题:1984年,国产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掀开了我国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的序幕。
1992年起,我国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对外电视节目。
卫星电视节目带来的咨询题要紧有:最直截了当、最明显的咨询题是本国传播业如何与外来电视相适应;卫星电视的跨国传播咨询题;卫星电视的显现使得信息单向传播咨询题更趋严峻和明显;卫星电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阻碍同样不可忽视。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3.新媒体的传播特性4.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四)教学要求1.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依托2.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社会影响3.能够对新媒体进行宏观总体的介绍第二章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一)教学目的介绍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作用,掌握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优化技巧。
二)教学时数:4理论讲授学时:2实践操作学时:2三)教学内容1.门户网站的概念和作用2.搜索引擎的概念和发展历程3.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4.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优化技巧四)教学要求1.了解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3.了解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优化技巧第三章虚拟社区一)教学目的介绍虚拟社区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方法。
二)教学时数:4理论讲授学时:2实践操作学时:2三)教学内容1.虚拟社区的概念和特点2.虚拟社区的作用和发展历程3.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方法4.虚拟社区的管理和维护技巧四)教学要求1.了解虚拟社区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方法3.了解虚拟社区的管理和维护技巧第四章RSS一)教学目的介绍RSS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掌握RSS的订阅和发布技巧。
二)教学时数:2理论讲授学时:2三)教学内容1.RSS的概念和作用2.RSS的订阅和发布技巧3.RSS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四)教学要求1.了解RSS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RSS的订阅和发布技巧3.了解RSS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第五章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一)教学目的介绍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营销技巧。
二)教学时数:2理论讲授学时:1实践操作学时:1三)教学内容1.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概念和特点2.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方法3.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4.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营销技巧四)教学要求1.了解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方法3.了解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应用4.掌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营销技巧第六章博客/播客一)教学目的介绍博客和播客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博客和播客的营销技巧。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 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一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 )的运营能力每18 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现代媒体总论》必考考点复习大纲
《现代媒体总论》必考考点复习大纲绪论1.媒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构成媒体的基本要素有3个:物质实体、符号和信息。
媒介是人的精神信息的载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即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实体性;中介性;承载性;还原性;扩散性。
3.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
印刷媒体的诞生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互动媒体指的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动,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互动媒体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4.媒介的基本功能:(1)个体功能。
(2)组织功能。
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指导功能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之中。
(3)社会功能。
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5.传播媒介的基本流程:从采制传播内容开始,以播发传播内容产品结束。
流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稳定的信息来源和大致稳定的传播对象。
媒体与传播对象产生双向互动的关系。
6.媒介生态: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媒介生态”一词。
波兹曼是首位将媒介生态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块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因素和环境因素。
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7.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第一章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第一节口语产生前的传播媒介与语言传播1、口语产生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最早的书写信息传播媒介,是发现于15000千年前左右绘制的洞穴壁画。
2、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汪汪理论(模仿说);呸呸理论(情景说);嘿呵理论(劳动说)。
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
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媒体专业教学大纲课程代码:MED2001学分:3先修课程:媒体与传播基础教师:XX课程描述: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新媒体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媒体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学生还将学习新媒体的制作工具和技术,并熟悉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的相关技巧和策略。
课程目标:1. 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2. 熟悉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和相关产业。
3. 掌握新媒体制作工具和技术的基本操作。
4. 学会使用新媒体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
5. 培养新媒体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联系第二单元:新媒体应用领域- 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 在线广告和营销- 移动应用和互动娱乐第三单元:新媒体制作工具和技术- 图像和视频处理软件- 网站建设和设计工具-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第四单元:新媒体内容创作和传播- 内容创作原则和技巧- 社交媒体管理和运营- 网络营销和推广策略第五单元:新媒体创新和实践- 创新思维和创业机会- 新媒体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 新媒体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实际的新媒体项目,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
评估方式:学生将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作业和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评估。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课堂作业和实践项目占总评成绩的50%。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资料
现代媒体总论复习资料
引言:
现代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已经成为连接世界各个角落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娱乐。
了解现代媒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供现代媒体总论的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现代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1.1 媒体的定义
媒体是指将信息传递给大众的工具和渠道。
它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
1.2 现代媒体的特征
现代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互动性:与传统媒体不同,现代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创作和传
播内容。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为用户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空间。
(2) 即时性:现代媒体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信息,使人们可以迅
速获取最新的新闻和事件。
(3) 多样性:现代媒体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用户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4) 全球化: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现代媒体已经实现了跨国界的
传播,使得信息可以迅速流动到世界各地。
二、现代媒体的发展历程
2.1 传统媒体时代
在现代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这些媒体通过纸张或电波向公众传递信息。
2.2 互联网时代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新媒体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同时掌握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新媒体挑战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新媒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2、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掌握新媒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掌握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2、2新媒体的种类和类型3、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2、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1、2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式211、3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第三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3、1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和策略31、2新媒体营销的技巧和方法311、3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和挑战第四章:新媒体实践操作4、1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41、2新媒体实践操作的案例分析411、3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实践项目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新媒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项目: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一、新媒体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新媒体是指以数字化为基础,融合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媒介形式。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迅速崛起,在传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1. 互动性: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与媒介的双向交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
2. 即时性:新媒体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用户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3. 可视化:新媒体利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信息更加生动有趣。
4. 多样性:新媒体形式众多,包括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移动应用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5. 跨时空: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新媒体的影响与挑战1. 传播方式的改变: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加速了信息流通的速度,降低了信息的门槛。
2. 媒体产业的变革:新媒体的发展让传统媒体面临了生存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转型升级。
3.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数量急剧增加,用户需要具备辨别和筛选的能力。
4. 隐私与安全问题: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网络安全的管理。
5. 精神生活的变化:新媒体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特点,可能对用户的思维和精神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新媒体的应用领域1. 媒体传播:新闻媒体、广告传媒等领域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传播。
2. 商业应用:电商、在线支付等利用新媒体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3. 教育领域: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利用新媒体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4. 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5. 文化娱乐: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在线音乐等娱乐内容的传播与消费。
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移动化:新媒体将更加倾向于移动端的发展,手机成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工具。
2. 多媒体深度融合:音视频、VR技术等与新媒体融合,增加用户体验。
3. 大数据应用:新媒体借助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与实训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时:XX 学时4、课程学分:XX 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新媒体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类型、传播规律以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新媒体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
(2)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受众特征和效果评估方法。
(3)熟悉新媒体相关的技术基础,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4)学习新媒体内容创作与策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新媒体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新媒体内容创作和策划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新媒体实践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新媒体传播中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新媒体概述1、新媒体的定义与内涵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二)新媒体的类型1、网络新媒体(如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2、移动新媒体(如手机媒体、移动应用等)3、数字新媒体(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三)新媒体的传播模式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新媒体的传播渠道3、新媒体的传播效果评估(四)新媒体的受众1、新媒体受众的特征与需求2、新媒体受众的行为分析3、新媒体受众的互动与参与(五)新媒体的技术基础1、网络技术(如互联网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2、数字技术(如数字编码、数字压缩等)3、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六)新媒体内容创作与策划1、新媒体内容的选题与定位2、新媒体文案的写作技巧3、新媒体视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4、新媒体的营销与推广策略(七)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1、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2、新媒体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3、新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系统传授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现代媒体总论大纲
绪论0.1.媒介与媒体:媒介一般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抽象和概括;媒体一般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较为具体。
0.2.媒介构成要素:物质实体;符号;信息0.3.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是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散性0.4.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0.5.媒介的个体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0.6.媒介环境0-1.媒介构成三要素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信息是传播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承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0-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的表现0-3.媒介的基本功能的理解0-4.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流程内容110-5.媒介环境的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程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核心第一章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1.1.口语前时代使用的媒介1.2.文字的产生171.3.手抄新闻媒体的出现18:报纸的雏形《罗马公报》;唐-邸报;意大利-新闻信1.4.书写效率的提高与纸张成本的降低191.5.现代报纸的产生: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的德国1.6.现代报纸的特点1.7.杂志的产生21:最早的杂志纯粹是法国书商仓库的存货单。
18世纪早期,杂志是少数精英的出版物。
最早《绅士杂志》1.8.电影发明的三个前提:①放映术②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③摄影术的发明1.9.电影的发明过程: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机”1.10.录音设备的发明与改进:1877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爱弥尔·柏林将筒式唱机改成盘式唱机;20c40s,美国改进了德国的磁带录音机1.11.唱片产生的特点:①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②受控制程度低③高度国际化④青年受众成为主体⑤市场细分化1.12.有线电报与无线电报产生的社会条件24:控制革命1.13.广播的发展与管理25:1.14.电视的发明261.15.有线电视的产生1.16.卫星电视的产生1.17.计算机的发明1.18.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19.中国互联网的历史1.20.移动通信的产生1.21.中国移动通信的历史1.22.媒介形态变化1-1.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①汪汪理论(模仿说)②呸呸理论(情感说)③嘿呵理论(劳动说)1-2.语言传播带来的好处:①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②为人类的思考提供了有效媒介③有效传递给下一代1-3.语言传播的缺陷:传送速度较慢、范围有限、稳定性较差1-4.文字传播的优势:①使口头语言和文化获得了高度的稳定性②不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处于同一时空,传播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③可记录更多信息④使共享范围扩大1-5.印刷书籍的特点:①至今是对促进变革及教育最有用的传播媒介②有较高的权威性③保存信息最便利、最持久④内容越来越大众化⑤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交叉使用⑥书籍的传播具有个人化的特征1-6.杂志的特点: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杂志是最具多元化特点的媒介。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1、数字化;2、多媒体;3、互动性;4、网络化;5、个性化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第二章新媒体类型★第一节网络媒体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0.1.媒介与媒体:媒介一般侧重于信息中介的技术层面,较抽象和概括;媒体一般侧重于信息中介体及其所传送的信息,较为具体。
0.2.媒介构成要素:物质实体;符号;信息0.3.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是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散性0.4.媒体的基本类别:书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互动媒体0.5.媒介的个体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0.6.媒介环境0-1.媒介构成三要素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信息是传播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承载符号的物质实体。
0-2.传播媒介的基本性能的表现0-3.媒介的基本功能的理解0-4.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流程内容110-5.媒介环境的关系如何理解媒介的进程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核心第一章媒介演进与人类社会1.1.口语前时代使用的媒介1.2.文字的产生171.3.手抄新闻媒体的出现18:报纸的雏形《罗马公报》;唐-邸报;意大利-新闻信1.4.书写效率的提高与纸张成本的降低191.5.现代报纸的产生:最早的现代报刊出现于17世纪的德国1.6.现代报纸的特点1.7.杂志的产生21:最早的杂志纯粹是法国书商仓库的存货单。
18世纪早期,杂志是少数精英的出版物。
最早《绅士杂志》1.8.电影发明的三个前提:①放映术②如何使人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③摄影术的发明1.9.电影的发明过程: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机”1.10.录音设备的发明与改进:1877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爱弥尔·柏林将筒式唱机改成盘式唱机;20c40s,美国改进了德国的磁带录音机1.11.唱片产生的特点:①多种录音和传播技术并存②受控制程度低③高度国际化④青年受众成为主体⑤市场细分化1.12.有线电报与无线电报产生的社会条件24:控制革命1.13.广播的发展与管理25:1.14.电视的发明261.15.有线电视的产生1.16.卫星电视的产生1.17.计算机的发明1.18.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19.中国互联网的历史1.20.移动通信的产生1.21.中国移动通信的历史1.22.媒介形态变化1-1.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①汪汪理论(模仿说)②呸呸理论(情感说)③嘿呵理论(劳动说)1-2.语言传播带来的好处:①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②为人类的思考提供了有效媒介③有效传递给下一代1-3.语言传播的缺陷:传送速度较慢、范围有限、稳定性较差1-4.文字传播的优势:①使口头语言和文化获得了高度的稳定性②不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处于同一时空,传播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③可记录更多信息④使共享范围扩大1-5.印刷书籍的特点:①至今是对促进变革及教育最有用的传播媒介②有较高的权威性③保存信息最便利、最持久④内容越来越大众化⑤书籍与其他媒介之间交叉使用⑥书籍的传播具有个人化的特征1-6.杂志的特点: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杂志是最具多元化特点的媒介。
1-7.电影的特点1-8.控制革命24:19c40s随着铁路与海洋运输的发展,为了维持与远距离控制相联系的问题,激发了一系列涉及信息加工、官僚控制和传播方面的控制革命1-9.互动媒体的传播特点: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②多媒体化③媒介功能融合④媒介资源丰富化⑤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增强,管制程度降低1-10.多媒体1-11.媒体功能融合1-12.媒介形态变化的六原则31:①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②形态变化原则③增值原则④生存法则⑤机遇和需要原则⑥延时使用1-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35媒介形态变化中的四要素1/2. 媒介演进的模型第二章报纸2.1. 报纸发展简史及其传播特点2.2. 报纸的主要特点2.3. 报纸的传播劣势2.4. 报纸的运行方式中,新旧采编体制的2.5. 报纸的业务工作流程2.6. 印刷与发行的重要性2.7. 印刷质量要求2-1. 报业集团化的历史、现状及展望2-2. 报纸发展的趋势2-3. 报刊特有的传播特点给受众带来的影响2-4. 技术进步对报纸印刷的影响2-5. 媒体竞争对报纸发行的压力2/1. 中外报纸发展的异同2/2. 如何让报纸“扬长避短”,从而使其在媒体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中独树一帜2/3. 报纸发行的创新第三章广播3.1. 广播的诞生3.2. 我国广播电台的出现3.3. 声音符号系统3.4. 语言3.5. 音响3.6. 音乐3.7. 商业型广播电台3.8. 国有型广播电台3.9. 公共事业型广播电台3.10.中短波调幅广播3.11.调频广播3.12.卫星广播3.13.系统的概念3.14.节目的概念3.15.节目系统的概念3-1. 我国广播发展的大致过程3-2. 广播的发展现状3-3. 我国广播媒介的专业化改革3-4. 广播传播符号上的比较优势与劣势3-5. 广播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上的比较优势与劣势3-6. 广播传播内容上的比较优势与劣势3-7. 广播传播形式上的比较优势与劣势3-8. 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3-9. 线性编辑3-10.非线性编辑3-11.直播3-12.录播3-13.转播3-14.广播电台的机构设置3-15.广播电台的管理体制3-16.顺时性系统3-17.历时性系统3-18.共时性系统3-19.新闻类节目3-20.社教类节目3-21.文艺类节目3-22.服务类节目3-23.个体节目3-24.板块节目3/1. 节目系统的构建3/2. 节目系统的构建原则第四章电视4.1. 电视的定义4.2. 电视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4.3. 电视传播符号的种类4.4. 电视传播符号的作用4.5. 电视体制的定义4.6. 私营商业制4.7. 公共服务制4.8. 公有国营制4.9. 电视节目的制作系统4.10.电子新闻的采集方式4.11.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方式4.12.电子演播室(或内景)制作方式4.13.电视节目的分类4.14.电视节目的制作系统4.15.电子新闻采集方式4.16.电子现场(或外景)制作方式4.17.电子演播室(或内景)制作方式4.18.电视节目制作流程4-1. 传播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4-2. 电视发明在传播史上的意义4-3. 电视事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4-4. 国外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4-5. 电视的媒介特性4-6. 电视传播的优势4-7. 电视传播的劣势4-8. 电视台内部结构4-9. 电视台专业人员设置4-10.不同类型节目的区别4-11.电视制作流程4/1. 灵活运用不同的电视符号,发挥电视传播优势,弥补电视传播的劣势4/2. 电视机构运行方式第五章网络媒体5.1. Internet5.2. ARPANet5.3.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5.4. 新媒体5.5. 网络媒体5.6. 数字媒体5.7. 第四媒体5.8. 万维网站5.9. 新闻组的7大类5.10.电子邮件5.11.约翰·帕维里克的对网上新闻传播内容三个阶段的划分5.12.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5.13.网络媒体不利因素5.14.网络媒体的特性5.15.个人网站5.16.政府网站5.17.门户网站5.18.垂直门户网站5.19.中国网络新闻媒体传播体系的三个梯级5.20.八大重点新闻网站5.21.16字方针5-1. 世界互联网的兴起过程5-2. 中国互联网的引入和发展过程5-3. 电子邮件报刊5-4. 电子公告板5-5. 计算机讨论小组5-6. 新闻组5-7. 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5-8. 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5-9. 星形结构信息传播网络的特点5-10.数型结构信息传播网络的特点5-11.环型拓扑结构的特点5-12.德拉吉报告5-13.中国网络媒体管理的相关举措运用本节内容,能够正确区分上网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网络媒体形态第六章其他媒体6.1. 杂志的传播特点6.2. 电影的特点6.3. 有线电视6.4. 有线电视的传播特点6.5. 卫星电视6.6. 数字音频广播6.7. 数字多媒体广播6.8. 交互电视6.9. 交互电视的基本特性6.10.网络广播的特点6.11.网络广播6.12.网络广播的优势6.13.图文电视6.14.第五媒体6-1. 杂志的地位与作用6-2. 电影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6-3. 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6-4. 卫星电视带来的问题6-5. 数字多媒体广播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6-6. 数字广播对广播事业的影响6-7. 交互电视的应用6-8. 网络广播的主要播放形式6-9. 制约网络广播发展的主要因素6-10.图文电视的发展现状6-11.手机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6/1. 杂志的运行方式6/2. 中外电影发展对化6/3. 中国卫星电视的发展及管理办法第七章媒介组织7.1. 媒介组织的概念与特点7.2. 媒介组织的行政管理7.3. 媒介组织的内部管理7.4. 媒介组织的经营7.5. 媒介组织经营的必要性7.6. 媒介组织经营的基本规律:传播网络论;双重出售理论7.7. 媒介组织经营的主要内容7.8. 媒介组织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7.9. 媒介组织的公共关系特点7.10.媒介组织如何开展公共关系7-1. 媒介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异同7-2. 媒介组织的行政管理与其他行业管理的异同7-3. 我国三种报业管理体制的优点和缺点7-4. 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系特点和弊端产生的原因7-5. 四大要素(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受众和广告客户)在广播电视台经营管理中的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体现最佳效率7-6. 媒介组织的内部管理如何优化7-7. 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7-8. 媒介组织在公共公共关系中的角色扮演与利益实现7-9. 媒介组织公共关系在当今存在的问题7/1. 对中国媒介集团化的认识7/2. 媒介组织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行政管理7/3. 中外知名媒介集团运营模式的考察7/4. 媒介是否需要多元化经营,如何规避风险7/5. 如何实现媒介组织资源使用效率与价值增值7/6. 中外媒介组织进行公关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7/7. 媒介组织内部公共与外部公关重要性的及相互关系7/8. 中外危机公关的案例分析第八章媒体规范8.1.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8.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8.3.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8.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苏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8.5.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8.6. 报纸期刊的管理8.7. 广播电视的管理8.8. 互联网媒体的管理8.9. 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8.10.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8-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8-2.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8-3. 我国新闻法规的层次8-4.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8/1. 媒介内部规范理论: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8/2. 我国新闻法规的完善第九章媒体与受众9.1. 受众的主要特点9.2.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概念9.3.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概念9.4. 受众的基本权利9.5. “使用满足”过程模式的基本含义9-1. 受众的概念9-2. 大众媒体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观点9-3. “电视人”理论9-4. “容器人”理论9-5.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内容9-6. 作为市场的受众观内容9-7. “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局限性9-8.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内容9-9. 媒介接近权的影响9-10.“使用满足”理论下的受众观内容9-11.“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9-12.报刊读者的动机表现9-13.报刊读者的现状9-14.广播听众的主要特点9-15.广播听众的收听动机9-16.电视观众的主要特征9-17.电视观众的收看动机9-18.观众对电视使用特点的基本类型9-19.网民的主要特征9-20.网民使用网络的心理9/1. 从大众传媒的受众角度理解受众与媒介的相互关系9/2. 从传播学的角度综合思考受众观9/3. 从受众的具体状况和变化分析媒体如何进行改革第十章媒体传播效果10.1.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在兴起的原因10.2. 魔弹论及其理论支持10.3. 佩恩基金研究10.4. 伊里研究及其结论10.5. 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10.6. 耶鲁项目10.7. 使用与满足理论10.8. 受众使用媒体的五类动机10.9.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新特点10.10.传播者与说服效果10.11.休眠效果及其原因10.12.恐惧诉求的效果10.13.明示观点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10.14.一面说理与两面说理10.15.受众的智力水平对说服效果的影响10.16.群体归属对说服的影响10.17.受众个性因素对克说服性的影响10.18.对象是否主动参与对说服的影响10.19.传播效果的持久性10.20.适合于扩散的创新的特点10.21.创新的S形曲线10.22.意见领袖及其特点10.23.创新扩散中接受者的类型10.24.接近性和冗余度对信息扩散的影响10.25.流言扩散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10.26.议程设置的第一层10.27.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与政治议程的关系10.28.议程设置的第二层10.29.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10.30.沉默螺旋理论10.31.意见环境10.32.中坚分子10-1. 说服研究的理论模型10-2. 说服研究的特点10-3. 创新扩散中的人际影响10-4. 影响流与信息流10-5. 知沟假说及其产生原因10-6. 民意10-7. 符号互动理论10-8. 李普曼的民意理论10-9. 拟态环境10-10.刻板印象10-11.拟态环境的环境化10-12.议程设置理论10-13.沉默螺旋理论10-14.大众传播在营造意见环境中的效果10/1. 运用说服研究结论预测传播效果10/2. 运用本节内容判断新闻的扩散情况10/3. 如何运用大众传播影响民意第十一章媒体运用11.1. 公众的构成11.2. 两种媒体细分11.3. 两种媒体聚合11.4. 建立良好媒体关系的原则11.5. 与媒体沟通的具体方法11.6. 消费者感知11.7. 接触点11.8. 整合营销传播的层次11.9. 整合营销公关的概念及出现原因11.10.危机的新特点11.11.危机管理的概念11.12.危机管理的分类11.13.危机管理的出现与发展11.14.商业危机的产生原因11-1. 大众传播受众差异的三种理论11-2. 受众流失的原因11-3. 媒体细分及其原因11-4. 媒体聚合及其原因11-5. 整合营销传播11-6. 公关与其他媒体运用的配合11-7. 危机中的公众心理及对策11-8. 大众媒体在政治危机中的作用11-9. 政治危机中处理媒体关系的原则11-10.商业危机中的媒体策略11/1. 大众媒体发展的趋势与媒体运用的策略11/2.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理解公关传播11/3. 政治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的媒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