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熟小麦真菌病害流行趋势与防治建议讲述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分析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分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然而,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病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小麦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危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因此,对小麦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策略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这种病害由真菌引起,其主要症状是小麦秆变黑、粒腹变灰。
严重时,还会导致小麦数量减少、品质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小麦的产值。
防治策略:小麦赤霉病属于难以治愈的病害,所以在种植小麦时,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小麦品种,并前期施肥、管理细致,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2)在小麦禾本科出现初芽或第二叶节点时喷药,采用普通名为镉锌或其它铜锰类等广谱杀菌剂,去除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3)定期清理田间杂物,及时管理防治小麦病害的隐患。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严峻的条锈病还会导致小麦减产,粗粮糠多,品质降低,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策略:为了防治小麦条锈病,应采取以下策略:(1)增施无机肥料,喷施磷酸二铵等钾肥,增强小麦的养分含量,提高其抗病能力。
(2)及早发现病害的症状,及时采取打药的措施,喷雾滴灌采用长效杀菌剂,中东、亚洲地区小麦的条锈病一般使用融合蛋白或烟硫杆菌素等;(3)定期清除田间杂物,避免病原体的积累。
小麦赤足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的病害,其特点是将小麦轴突部分变成赤褐色,最终将壳全部脱落,芽梢表面变成深色并易折断。
小麦赤足病会使小麦生长缓慢,极大地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策略:为了防治小麦赤足病,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选用抗病品种,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增强在病起初期的病原体抵御能力;(2)定期喷撒杀菌剂,加强紫外线消毒,控制病害的发展;(3)及时淘汰被感染的种植主要,及时清理感染的田间杂物。
综上所述,小麦的病害防治是一个综合的工作,需要从外部环境和自身抗病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策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和种植方式等多种原因,小麦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
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简要谈谈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赤霉病:这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小麦常见病害,最常见的症状是小麦叶片上出现红色或深褐色斑点,其次就是穗部出现黑色霉点,需主要防治。
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治:①进行适度的清耕和灭草,清除病源和根系残余。
②采用适当的肥料,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③选择高抗病性品种。
④及时进行药浴和施药。
2、白粉病:这是一种小麦常见的真菌病害,常出现在小麦叶片上。
白粉病的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叶片变脆,最后会死亡。
以下是其防治措施:①采取适当的灭草和清耕。
②在播种后的7-10天内,及时施药。
④注意防寒,减少病菌感染。
3、淹水病:这种小麦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为小麦茎基部出现黄色水浆状,随后会出现褐色病疫,导致小麦死亡。
以下是防治该病害的措施:①要选择排水良好的田地种植小麦。
②在播种前调整土壤pH值,使其适合小麦的生长。
③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及时施药防治。
1、小麦象:它是主要危害小麦的害虫,它们卵生于秸秆、薄糠等中,生活在土壤中,会咬食小麦的田间根系。
以下是其防治措施:①对种植小麦的田地进行适度的清理和清扫,减少种蝇的存在。
②提供充足的水和氧气,保持土壤湿润。
③及时施药防治,例如采用敌百虫等杀虫剂。
2、小麦大斑蝥:这种小麦害虫分布在我国许多地区,会咬食小麦茎,导致小麦节失控,造成枯死。
以下是其防治措施:①提高小麦的抗虫性,选择抗虫品种。
②在小麦生长期内,及时进行农药喷施,达到防治效果。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防治小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充分保护小麦,确保农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分析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分析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主要分析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
小麦的主要病害可以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大类。
真菌性病害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和秧黑穗病等。
白粉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白粉菌引起。
白粉病主要在温度、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生,病原菌通过风传播。
防治白粉病的主要策略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培育抗病土壤等。
锈病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分为黄锈病、褐锈病和黑锈病三种。
锈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通过风传播。
防治锈病的关键在于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排水、间断播种等。
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严重的病害,由赤霉菌引起。
赤霉病一般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病原菌通过种子、土壤和霉质植物等途径传播。
预防赤霉病的策略包括选用病种子、种子处理、适时灭菌等。
细菌性病害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少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淡绿轮纹病和叶斑病等。
淡绿轮纹病是由淡绿轮纹细菌引起的,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预防淡绿轮纹病的策略包括使用病种子、种子处理、间断播种等。
叶斑病是由叶斑病菌引起的,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预防叶斑病的关键在于选择抗病品种、注意播种季节和栽培密度等。
病毒性病害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另一类常见病害,主要包括小麦条纹病、小麦花叶病和小麦畸形花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通过介体虫传播,现有的主要防治策略主要是通过防治介体虫来控制病毒的传播。
小麦的主要病害主要是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大类。
针对不同的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旋作间断种植等。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卫生,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建议
锈病的发病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流传播,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多雨、潮湿的条件下 容易发生和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锈病
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 害,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 和秆锈病三种类型。
赤霉病
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 在小麦抽穗期和扬花期侵染, 导致麦穗腐烂或产生毒素。
吸浆虫
吸浆虫是小麦产区的一种害虫 ,以小麦花器或籽粒为食,导 致小麦减产或品质下降。
小麦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01
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害会 导致小麦减产,严重时甚至可能 导致绝收。
小麦蚜虫的发生情况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害虫 ,主要以吸取小麦汁液为生。
蚜虫主要在小麦叶片和穗部为害,导致 叶片出现黄色或绿色的斑点,穗部发育 不良或枯死。同时,蚜虫还是病毒病的 传播媒介,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常 在春季和夏季温暖、干燥的条件下容易
发生和传播。
02
蚜虫和吸浆虫等害虫会吸食小麦 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 下降。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有效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小麦 品质。
及时防治病虫害可以保护小麦生长环 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
02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小麦锈病的发生情况
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类型。
农民防治意识的提高
随着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的加强,农民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断提高,防治技术得 到广泛应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2016年夏熟小麦真菌病害流行趋势与防治建议
小麦真菌病害流行趋势与防治建议一、发生趋势1、趋势预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高于上年。
江苏省农委:小麦赤霉病、麦类白粉病偏重及以上发生;麦类纹枯病局部将偏重发生。
麦类纹枯病。
预计发生程度3级,淮北、沿淮、里下河等地4级,略轻于2015年。
麦类白粉病。
预计发生程度4级,沿淮局部5级,与2015年相近。
麦类赤霉病。
预计发生程度4级,苏南、沿江、里下河及沿淮局部5级,淮南地区比2015年+1级;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高温高湿或雾霾天气多,发生程度还将加重。
2、依据2.1、气候春季气候利于喜湿型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蔓延。
气候预测,2016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降水偏多,其中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偏多2~5成,有利于白粉病侵染,对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
2.2 菌源稻麦连作及秸秆全量还田,利于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稻瘟病菌等菌源积累。
2.3 作物抗病性差、生境有利发病较感赤霉病、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比例高,尤其是江淮北部与淮北地区高感赤霉病品种多。
生产上主栽品种多为感病或抗病差品种,除扬麦、宁麦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较好抗性外主推品种多为赤霉病感病品种。
品种跨区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表现差。
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利于白粉病、赤霉病发生。
小麦秋播迟、出苗迟,小麦春季容易感白粉病,用种量大,群体密度大、小气候有利,迟播麦白粉病往往特别严重。
抽穗扬花期推迟,易增加抽穗扬花期遇雨概率,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小环境、增加赤霉病流行几率;2.4 病菌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在部分地区对部分常规防治药剂抗性增加,影响防效。
二、防治对策1、小麦纹枯病:种子处理为基础,春季适时接力防治。
1.1、种子处理农业部登记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品种有69个,其中66个是种衣剂或悬浮种衣剂,用于种子处理,预防发病,降低(前期)返青期发病基数,成分包括戊唑醇(立克秀)、灭菌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三唑醇、多菌灵、丙环唑、烯唑醇等。
小麦主要真菌类病害防治方法
小麦主要真菌类病害防治方法
夏建荣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24()4
【摘要】本文结合甘肃省高台县生产实践,主要针对小麦常见的几种真菌类病害进行症状识别、成因分析以及综合防治方法的归纳总结。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夏建荣
【作者单位】高台县宣化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
【相关文献】
1.互助县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2.小麦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3.小麦主要真菌类病害防治方式探析
4.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5.石硫合剂防治小麦红蜘蛛和小麦主要病害效果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
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小麦的种植和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小麦种植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1. 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穗部和茎叶。
其主要特点是在病症初期,穗部和茎叶上出现红色或红棕色的霉斑,严重时可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减质。
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合理轮作: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和选择性,因此应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
(2)清淤施肥:在播种前应及时清除积水,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磷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播种前后可适量喷洒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条锈病性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抗病能力。
(2)疏苗间距:适当疏苗间距,保持透风通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化学防治:在病情发生初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2)清隔植株:在生长季节及时清除小麦地里的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害的传播。
2. 小麦螟虫(2)间套种植:适当间套种植辣椒等花卉,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害虫数量。
以上就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有所帮助。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外,还应注意科学施肥、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为粮食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但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小麦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给丰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病虫害,需要了解小麦主要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白粉病白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低风的环境下。
初期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呈白色粉状,后期演变为小灰褐色或黑褐色的小麦穗或叶片的部分或全部。
主要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及时清除枯黄的废弃物等。
2.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
该病的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以后逐渐扩大并形成不规则形状,轻微的病斑会逐渐下沉,形成白色或黄色的霉状覆盖物,严重的病斑会扩大形成褐色坏死。
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冬灌、禁止农作物连种、及时清除枯叶、草、根等。
3.条锈病条锈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在6月份至8月份的湿度高、气温高的季节发生。
初期症状为叶面上出现橙色条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变得更加明显,呈现为墨绿色或棕色,严重时病斑可以扩大到整个叶面并致死。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条锈病品种、及时下药和移栽等。
4.稻瘟病稻瘟病是小麦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湿度和低温度的环境下。
该病的初期症状为叶面出现小由黄色到白色的水疱,严重时水泡逐渐扩大变成棕色或灰色,后期会形成黑色或棕色死亡的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生长。
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选用抗稻瘟病品种、农田吸湿、科学施肥、及时除草等。
1.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上常见的害虫,主要在春季至夏季季节发生。
该虫的初期症状为在小麦叶片上出现浅绿色的小蚜虫,严重时蚜虫会引起叶片变黄,影响小麦的营养。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增加天敌、及时除草等。
2.小麦螟小麦螟是小麦上比较常见的害虫之一,在秋季至冬季发生,它的危害还比较严重。
该虫的初期症状为在小麦的上部和叶片突然出现很多黑色小点,随后这些小点逐渐变成黑色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变色,病斑加重后叶片会逐渐干枯。
小麦主要病虫害讲述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
白粉病
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小麦 的叶片和穗部,造成叶片枯黄 、早落和穗部畸形。
小麦蚜虫
一种常见的害虫,以吸取小麦 汁液为生,造成叶片发黄、植 株矮小和产量下降。
赤霉病
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小麦 的穗部,造成枯白穗、产量下 降和品质受损。
锈病
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影响小麦 的叶片和茎秆,造成叶片和茎 秆上出现黄色或红色的锈斑。
防治地下害虫的主要方法是使用 农药进行土壤处理,同时也可以 通过农业措施如深耕、除草等来
降低害虫密度。
04
小麦病虫害防治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计划, 避免连续种植小麦,降低 病虫害发生概率。
精选种子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从 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 抗之一,它们主要吸食小麦的穗
粒,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吸浆虫的幼虫会在小麦的颖壳内 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再孵化成幼
虫危害小麦。
防治吸浆虫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农 药进行喷雾防治,同时也可以通 过农业措施如轮作、深耕等来降
低害虫密度。
麦蜘蛛
麦蜘蛛以吸取小麦汁液为生,导致小 麦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甚至整 株死亡。
防治麦蜘蛛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农药进 行喷雾防治,同时也可以通过农业措 施如深耕、除草等来降低害虫密度。
麦蜘蛛的繁殖速度很快,一旦发生, 如果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蔓延到整 个麦田。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 导致小麦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下降,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
量。
常见的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蝼蛄 等。
小麦主要病虫害讲述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
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应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控工作,并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本文对小麦的病虫草害发生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增产保质,提高小麦种植效益,推动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小麦锈病1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1.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也称作黄疸病,是目前我国小麦生产中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此病致病机理为病菌危害小麦的叶片,破坏小麦的叶绿素,从而影响其光合作用,使得麦苗生长发育受阻;在小麦生长到灌浆期时,灌浆受到影响而使千粒重降低,出现小麦产量降低的现象。
此病害具有传播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特别广和产生危害比较大的特点。
小麦锈病包括秆锈病菌引发的秆锈病、条锈病菌引发的条锈病和叶锈病菌引发的叶锈病这3种主要类型,其中条锈病是发生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类锈病。
小麦锈病发生后,常造成小麦麦粒出现干瘪现象,轻症者通常会出现5%~15%的减产,重症者小麦减产可达35%以上,更严重者会造成小麦枯死,无法抽穗,发生小麦绝产的情况。
1.2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俗称蜜虫,是当前常见的小麦虫害之一,也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强的虫害之一,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和繁育能力,造成的危害范围广。
此种虫害通过刺吸小麦的茎叶及嫩穗汁液为生,为害麦苗的叶片及嫩穗,而其排放在麦苗叶片上的蜜露则会严重阻碍麦苗的光合作用,促使小麦的产量出现大幅降低。
在虫害前期,受到蚜虫为害的麦苗会出现发黄的现象,生长受到影响,在虫害后期叶片变黄,麦粒不饱满,更严重者整株死亡。
小麦蚜虫的间接危害为传播病毒病,如小麦黄矮病病毒。
无论直接为害或者间接危害均会影响小麦的生长,造成减产。
1.3小麦草害。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对麦地的重视不足,未做好杂草的防控工作,使得麦地的杂草不仅种类增多且杂草面积也越来越大。
2016年小麦病虫害趋势分析及防治措施 (1)
2016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其防治措施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6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7亿亩次。
其中,虫害4.9亿亩次、病害4.8亿亩次。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西北、西南麦区重发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虫口密度大,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高产麦区发生普遍,叶锈病上升趋赤霉病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江苏沿江和苏南、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大流行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华北和西南等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条锈病湖北江汉平原及西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四川东北部沿江河流域、河南南部、新疆伊犁河谷东部及塔城盆地局部地区偏重流行,西南其他麦区、甘肃大部、陕西其他地区、河南大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其他麦区中等流行,安徽沿淮及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和半岛地区、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麦区偏轻发生。
白粉病江苏沿淮、河南东部和中北部、山东中西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纹枯病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和沿淮、沿江麦区,以及河南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或轻发生。
叶锈病黄淮、江淮和华北南部偏重发生。
蚜虫山东、河北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四川、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部、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河南西部、山东中南部、山西南部等地偏重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江淮、西南大部麦区偏轻或轻发生。
吸浆虫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河南北部及南阳、天津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北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现状及对策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现状及对策作者:蔡冬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2期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供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而在其生长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蚀,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当前阶段我国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现状,以及面对小麦病虫害时应该如何应对。
我国在农业方面受病虫害侵袭的现象极为严重,病虫害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起较大阻碍作用。
其中,小麦病虫害造成的问题尤为突出,病虫害使得小麦的产量及质量都有所下降,对我国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小麦病虫害发生现状现阶段,我国小麦病虫害主要分为如下几种,即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蚜虫。
其中,小麦锈病发生时间大多在小麦变青后的两个月之内,主要显示症状为小麦叶子上逐渐出现大红斑,起初依附于单个叶子,后以病叶为中心向四周大面积扩散,最终使全田受害。
而小麦纹枯病作为最常见的小麦病虫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田间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发病趋势也逐渐加重。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旺盛时期多为小麦拔尖时,该病害一般侵害小麦的茎秆与叶鞘,随时间推移,受到侵害的小麦会逐渐变黑,最终腐烂,因而许多小麦在初期就已经死亡。
最后提到的麦蚜虫,即为大家俗称的“腻虫”,腻虫的发病时期不固定,在小麦生长的整个期间均有可能,而其发病特点也随着小麦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在小麦尚在苗期时多位于小麦叶鞘、背面以及心叶部分,待到小麦拔穗阶段,便转移到小麦茎秆处和麦穗处进行危害。
受到侵害的小麦起初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后来逐渐扩大,严重时导致整棵小麦死亡。
腻虫排出的物质也极重影响着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严重抑制小麦生长。
2、小麦病虫害防治现状①防治方式少多数农民对于小麦病虫害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够了解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对发生的病虫害中的病虫种类分辨不清,无法做出多样积极对策,只能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
且多半采用化学方法,即为大量使用农药在田间喷洒,短时间内解决了病虫害的威胁,但有效期短,且农药对于小麦农作物的危害更为严重,部分农民使用农药杂乱,不能对症下药,时间一久,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加重,并且容易出现病虫害尚未根治,小麦已经受到农药毒害的局面,得不偿失。
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地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非常重要。
本文将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希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病害小麦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侵染设施广泛,病原菌易在土壤中越冬,因此在连作地区易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气温湿度对病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例如白粉病在14-2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生。
2. 虫害小麦的主要虫害有蚜虫、螟虫、绿飞虱等。
这些虫害主要通过卵、幼虫、成虫等不同阶段的昆虫来传播,它们以小麦植株为食,对叶片、茎秆等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虫害的孳生和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技术(1)抗病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2)病害间套种:将小麦和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可以打破病害菌株和寄主的连续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是要遵循使用剂量、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等原则,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真菌等生物资源进行病害的防治,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2. 虫害防治技术(1)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通风透光,减少昆虫的孳生地。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性昆虫等进行虫害的防治,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3)化学防治:在虫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但同样要注意使用剂量、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避免产生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四、蚜虫防治技术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吸食植物汁液会导致小麦植株叶片皱缩、萎缩,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
针对蚜虫的防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物理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采用高压水冲洗植株,将蚜虫冲落植株,减少害虫孳生。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饮食来源。
但是,在小麦生长、发展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问题,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小麦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主要病虫害1、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普遍的病害之一。
一般来说,产生病菌的条件有两种:一是在生长阶段,温度适宜和湿度高;二是在收割后,孢子在土壤和残留物中存活。
小麦赤霉病可以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
2、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另外一种常见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出现,由真菌引起。
当温度、湿度、空气流通不良等因素适宜时,病害容易大量繁殖,对小麦的形态、质量有严重影响。
3、小麦条锈病:也是小麦生长期间经常遭遇的病害之一,由真菌引起。
在適宜的潮湿環境,病菌快速擴散繁殖,會削弱小麥產量和品质。
4、小麦螟:是小麦常见的害虫,危害严重。
小麦螟以小麦的幼苗为食物,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发育。
1、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采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对小麦进行治疗,防止病菌、虫害的侵袭。
但是,特别是在过度使用杀虫剂、除草剂时,也容易导致对环境危害,加重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
2、生物防治:是一种相对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
通过调节作物的生态平衡,增強植物的抗病力、抗虫力,利用昆蟲、霉菌、细菌等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危害,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果蔬的伤害。
3、生理防治:通过调节小麦生长、生理特征,提高作物的抵抗力,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合理施肥、选择抗病、抗虫的品种、调整合理的灌溉等。
1、轮作制度:小麦的连续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寄生体严重滋生,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的风险。
实行年间轮作制度,不仅可以减少病害的侵袭,还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谈谈小麦生长中各个时期的病虫害的防治
谈谈小麦生长中各个时期的病虫害的防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期间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丰收,农户们需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小麦生长中各个时期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播种前的防治在小麦播种前,要确保播种的种子种质优良,避免携带病害。
在土壤里要进行深翻和翻耕,清除病虫害源。
对于水淹地,应提前排水,杀死害虫幼虫和病菌。
可以在田地里喷施消毒药剂,如甲基溴农溶液、氧化钙等,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卵。
在播种期,要选择健康的种子,避免携带病害。
播种时要注意密植和浅播,使小麦苗茁壮成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可以喷洒药剂,如敌百虫、杀虫威、杀菌全等,防治田间害虫和病菌。
三、苗期的防治在小麦苗期,病虫害往往是由于土壤湿度过大、气温过低而引起的,这时要加强通风和排水工作,保持田间环境干燥。
还可以喷洒杀虫灭菌的药剂,如敌敌畏、多菌灵等,防治叶斑病、锈病等真菌病害。
拔节期是小麦的重要生长阶段,这时要注意防治小麦秆蛆、蚜虫等害虫。
可以喷洒各种防虫药剂,如杀虫威、马拉硫磷等,及时清除田间的害虫。
还要注意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五、拔节后的防治在小麦拔节后,要及时防治癣病、条锈病、叶锈病等小麦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可以喷洒各种杀菌剂,如华丽菌灵、环菌酯等,控制病害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灌水管理,避免田间积水,减少病害的发生。
灌浆期是小麦结实的重要时期,这时要防治赤霉病、蚜虫等病害。
可以用农药喷洒,如杀菌宁、甲维敏等,控制病害的发展。
同时要适当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病害的发生。
在小麦收获期,要防治螟虫、田螟等害虫,以及真菌病害。
可以喷洒农药如敌敌畏、多菌灵等,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要做好收获后的田间环境清理工作,清除田间杂草和残茬,减少病害的滋生。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浅谈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它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这些病虫害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1.叶锈病防治:叶锈病是小麦叶片上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会使叶片受损,并最终导致小麦死亡。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具有对抗叶锈病毒力较强的小麦品种。
(2)早期防治:在小麦生育的早期,对可能受到叶锈病侵害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药物防治:可选用防治叶锈病的药剂,如代森锰锌、氧化锅、异肼脒等。
2.赤霉病防治:赤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会使小麦籽粒受损并降低产量。
以下是防治赤霉菌的主要措施:
(1)除湿通风:保持小麦堆积场所的通风,避免麦粒及时产生霉变。
(2)卫生防控:对小麦收割后进行精细分类和保洁,将受感染的小麦不予存放,以减少感染源的扩散。
1.草地螟防治:草地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会对小麦幼苗造成损害,因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2)机械防治:在发现草地螟危害时,可借助机械手段进行杀虫,如利用灭虫灯和杀虫器等。
2.蚜虫防治:蚜虫危害严重,可使小麦叶片受损并导致减产。
以下是防治蚜虫的主要措施:
(1)积极清除感染源:将受感染的小麦清除,避免虫卵扩散传播。
(2)引入天敌:采用引入天敌的方法进行防治,如斑潜蛾、蚜茧蜂等。
综上所述,对于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选择药剂时,必须严格遵循药剂使用规定,以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
平顶山市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河南农业2017年第1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小麦赤霉病是平顶山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小麦受害后,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上。
另外,有病麦粒对人畜有害。
人吃了病麦后,会引起四肢无力、头晕、发热、腹胀、腹泻和呕吐等中毒现象。
1985年大发生,发生总面积万 hm 2,当年2012年再次大面积发生(发生万 hm 2)。
2016上的第3个重发年份,发生总面积7.79万 hm 2,损失小麦重的田块后期侵染麦穗下部节间, 全市穗下节感病的比例占病穗率的26.15%。
发生程度重于常年,轻于1985年和2012年。
(三)品种抗性有差异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
49-198,麦1号、农416病22、矮号、漯麦8号、等,病21是造成日、23— 日、日和528日、这种多雨和大雾天气对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极为有利。
(三)品种抗病性差据调查,2016年,平顶山市大部分小麦品种不抗病,只有极个别小面积品种如洛麦21表现抗病,大多数品种都表现为感病。
(四)农民预防意识差由于农村劳动力奇缺,农户无法经常到田间检查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常常是见人家打药才打药,而且是重治轻防。
而防治小麦赤霉病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病,防治效果很差。
三、防治对策(一)选用抗病品种由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目前选用抗病品种仍然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二)清除病残体清除前茬作物秸秆,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要及早翻耕灭茬,将作物秸秆埋入地下,这样可大大减少病菌的初侵染菌源。
(三)加强预测预报加大田间小麦苗情、生育进程与病虫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准确掌握小麦生育状况及天气情况。
及时发出预防警报,科学指导农民预防赤霉病。
(四)提前喷药预防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一防治适期,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应赶在雨前喷药预防。
用药后如遇连阴雨天气,要隔5~7 d 再用第2次药,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作物之一。
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病虫害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于小麦的种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等。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和茎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叶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穗部变黑,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穗部,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穗粒变黑,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一、合理选种在小麦种植前,应选用病虫害抗性好的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方式,培育出对病虫害抗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二、土壤管理在小麦种植前,应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增强小麦的抗病虫能力。
三、合理密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和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过密种植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容易发生病虫害。
四、轮作制度在小麦种植地轮作其他作物,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适生环境,减轻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五、合理施药在小麦生长期间,应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施用农药,选择对目标病虫害有特效、低残留的农药,遵循农药使用原则,严格控制施药剂量和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过高导致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六、物理防治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修剪病叶、清除病株、清除病虫害寄主植物等物理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可以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性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小麦的害虫数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减少对农药的过度依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真菌病害流行趋势与防治建议一、发生趋势1、趋势预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赤霉病重发风险高于上年。
江苏省农委:小麦赤霉病、麦类白粉病偏重及以上发生;麦类纹枯病局部将偏重发生。
麦类纹枯病。
预计发生程度3级,淮北、沿淮、里下河等地4级,略轻于2015年。
麦类白粉病。
预计发生程度4级,沿淮局部5级,与2015年相近。
麦类赤霉病。
预计发生程度4级,苏南、沿江、里下河及沿淮局部5级,淮南地区比2015年+1级;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高温高湿或雾霾天气多,发生程度还将加重。
2、依据2.1、气候春季气候利于喜湿型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蔓延。
气候预测,2016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降水偏多,其中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偏多2~5成,有利于白粉病侵染,对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
2.2 菌源稻麦连作及秸秆全量还田,利于赤霉病菌、纹枯病菌、稻瘟病菌等菌源积累。
2.3 作物抗病性差、生境有利发病较感赤霉病、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比例高,尤其是江淮北部与淮北地区高感赤霉病品种多。
生产上主栽品种多为感病或抗病差品种,除扬麦、宁麦等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较好抗性外主推品种多为赤霉病感病品种。
品种跨区域种植,使得品种抗性表现差。
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利于白粉病、赤霉病发生。
小麦秋播迟、出苗迟,小麦春季容易感白粉病,用种量大,群体密度大、小气候有利,迟播麦白粉病往往特别严重。
抽穗扬花期推迟,易增加抽穗扬花期遇雨概率,形成高温高湿的田间小环境、增加赤霉病流行几率;2.4 病菌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在部分地区对部分常规防治药剂抗性增加,影响防效。
二、防治对策1、小麦纹枯病:种子处理为基础,春季适时接力防治。
1.1、种子处理农业部登记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品种有69个,其中66个是种衣剂或悬浮种衣剂,用于种子处理,预防发病,降低(前期)返青期发病基数,成分包括戊唑醇(立克秀)、灭菌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三唑醇、多菌灵、丙环唑、烯唑醇等。
报道可以进行种子处理的还有氟酰胺、噻呋酰胺。
1.2、田间药剂防治(1)药剂品种登记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品种只有3个品种(3个厂家),丙环唑(先正达)、20%井冈霉素(武汉)、1.5%、3%多抗霉素。
生产上防治不能局限登记品种。
维普检索,小麦纹枯病生物活性测定、种子处理、田间药效的文献不少。
效果高且稳定的,噻呋酰胺,24%制剂用量10-20毫升/亩,持效期15-20天,所有含噻呋酰胺药效试验,它效果最好;三唑类氟环唑、烯唑醇较好,苯甲丙环唑、丙环唑、己唑醇、三唑酮评价不一致,多数防效高于井冈霉素,防治2次。
井冈霉素较低,一般在60%以下,5%制剂用量400ml/亩,减少枯白穗需防治2次,间隔期10天。
报道对小麦纹枯病药剂有防效的其它药剂有:10%氯啶菌酯(30ml/亩)、烯肟·戊唑醇、80%乙蒜素等。
(2)防治时间、次数淮安农科院以噻呋酰胺为试验药剂,防治时间为处理,每个处理推迟10天防治。
进入拔节期前(3月底前)防治效果高,最高增产18%,4月5日以后防治控病效果下降。
不同防治次数比较,2次好于1次,发病较重的,井冈霉素、三唑杀菌剂防治2次是必须的,否则到不到控病目的。
(3)施药技术徐州农科所相同药剂不同喷液量:40kg/亩、80kg/亩、120kg/亩。
40kg/亩效果不理想,80kg最好,120kg次之。
比较理想的是植保机械施药,水量有保证,喷雾均匀,人工喷雾可在降雨后喷药。
2、小麦白粉病把握适期2.1、防治药剂醚菌酯、三唑类(氟环唑、三唑酮、烯唑醇);吡唑醚菌酯活性最高,目前正在登记,嘧菌酯持效期偏短。
2.2、防治时间发病初期,三唑类一定要在流行最初期预防,品种之间活性、效果有差异,病株率超过5%效果明显下降下降,药后发病继续加重,只是发展速度慢于对照。
醚菌酯在流行早中期防治,早期防治用药量低(30%制剂20毫升/亩),效果好(90%以上),推迟防治增加剂量至30-40毫升/亩。
2.3、防治技术喷雾均匀。
三唑类间隔10-14天防治第二次,重发品种、田块根据病情发展决定下一步措施。
醚菌酯第一次时机把握准确,一般防治一次,后期结合赤霉病兼治。
3、赤霉病预防为主,选好药剂,见花施药,全程保护。
3.1、药剂(1)在抗性不明显地区,多菌灵类最有效、最经济。
(2)抗性严重的地区,多菌灵几乎失去使用价值。
50%多菌灵150克/亩,防效低于30%,外观与不防治对照没有明显区别。
继续应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意义不大。
从几年药效试验看,目前可以大面积应用的药剂惟有氰烯菌酯,配套使用技术还待完善,杀菌谱过窄,后期其它病害严重,雨水偏多时颖枯病、叶枯病严重,结实减少,粒重降低,增产不明显。
其它杀菌剂如NAU-1还在开发中,咯菌腈在实验室活性高,田间效果不稳定。
垦区多菌灵抗性频率测定结果(流行结束采样)(3)垦区各分公司应根据病害流行程度、抗性水平及目前多菌灵防治有效性综合确定防治用药方案。
已知抗药性病菌在扬花期遇到低温时可以被多菌灵控制,但仍可潜伏侵染麦穗。
在后期遇到雨水会爆发危害。
一般抗药性病菌在群体中达到5%以上,多菌灵防效会显著下降。
a.抵抗性水平(稻桩带菌抗多菌灵菌株比例5%以下)、或抗性不明确但多菌灵有效,以多菌灵为主要防治用药,成本最低,2次药剂成本5-6元/亩。
b.抗性水平(5%-10%),耐病性强发病较轻可用多菌灵防治,发病重的应与戊福、戊唑醇等混用。
c.抗性水平高(10%以上),流行程度低(发病轻的年份),多菌灵效果还可,但4级(偏重)以上流行效果明显下降,应限用多菌灵。
抗性水平特高,超过20%(15%),多菌灵应停止使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多菌灵使用价值不大。
推荐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戊福混用。
根据白马湖几年多菌灵防治前后抗性菌株频率变化,有流行后发病穗致病菌抗性资料,可大概估计本地区防治前自然带菌抗性情况。
白马湖防治后抗性频率变化三、2016年小麦病害防治建议1、原则:有效、节本、增效。
采取的措施手段要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成本不能单看药剂价格,一次防治成本包括一次药剂成本一次机械+人工作业费用,考虑防治次数。
以白粉病为例,用三唑酮2次,即使药剂价格再低,成本一定高于高效药剂一次控制病害的代价;综合考虑增产、增效。
2、根据小麦3种主要病害发病特点、流行规律,按时间应该是:2.1小麦纹枯病,一般分蘖高峰到拔节发展最快,拔节后湿度大向上发展并侵茎造成严重危害。
①查清病情确定对象田,有的放矢;②结合化控、化学除草一起施药,减少人工或机械喷药成本;③药剂:病情不重,后期不会严重侵茎,不防治,或用三唑类,白粉病、纹枯病一药两治;返青后发病重,或历史上就是重病田,噻呋酰胺适期防治。
建议不用井冈霉素,持效期太短,可结合白粉病防治混用。
2.2小麦白粉病,①加强调查,在感病品种发现发病中心后,及时进行面上普查,根据病情指导防治;②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病情发展程度确定防治措施。
相对抗病的,病田率超过50%(多数麦田发现发病),三唑类立即防治。
当病株率达到或超过5%,三唑类效果下降。
感病品种建议醚菌酯防治,在病株率5%左右防治,一般4月上旬防治结束。
③药后跟踪调查。
发病早、流行时间长,往往发病较重,防治上第一次用药较早,距离抽穗期防治时间较长,药后调查病情发展情况,病情重新抬头,田间环节又适合流行,需开展第二次防治。
三唑类正常要防治2次。
2009年以来,白马湖一般在病株率1%以下防治,一个季节防治一次,效果特别好。
2.3赤霉病,综合防治,药肥混喷,主治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枯病、锈病。
①预防为主,不要纠结天气预报,立足预防为主,不管发病轻重,先在最感病阶段立足喷药保护,感病品种至少做2次准备。
②配方,鉴于多菌灵抗性已在全省不同程度存在及氰烯菌酯必须混用的实际,不论赤霉病采样那个配方,都建议与戊唑醇(43%,20-25ml)、戊福(35%,75-90ml)、咪鲜胺(25%,40ml)等广谱性杀菌剂混用。
为降低成本,复配防治,多菌灵亩有效成分不低于40g,氰烯菌酯感病小麦品种亩有效成分25g (100ml),耐病发病较轻的,用量15g(60ml)。
③根据天气适当调整防治措施。
第一次见花施药,如果天气晴好,可以适当推迟,必须保证在降雨来临前第一次防治结束;间隔期6-7天,多降雨缩短间隔期(雨后2天防治最好);全程保护,扬花期特别长,或高感品种在灌浆初遇(连阴)雨,增加一次防治;氰烯菌酯试验技术还不成熟,还待进一步试验。
④保证喷药质量,最好植保机械施药,不能漏喷。
2.4其它锈病:发生流行上缺乏资料,防治上缺乏经验。
基本规律是,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远程气传病害。
寄主叶片上有水膜的条件下,夏孢子(2℃以上)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芽管遇到气孔侵入,长出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通过吸器伸入叶肉细胞营寄生生活。
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
到发现锈病,病害已经悄悄在麦田流行20天以上,并已经繁殖一代。
措施:去年发病重的,或者确定是感病的品种,见病后立即防治,药剂以三唑类为主。
建议在纹枯病、白粉病防治时选择三唑类或添加同类药剂混用。
可以关注一下噻呋酰胺,这一类杀菌剂(萎锈灵、卫福)主要防治担子菌(叶面处理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菌引起的病害),杀菌谱包括柄锈菌属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