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

合集下载

媒介产品的公共性名词解释

媒介产品的公共性名词解释

媒介产品的公共性名词解释现代社会,媒介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印刷品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各种媒介产品的涌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媒介产品以其特殊的特性被赋予了一种公共性,本文将对其进行解释与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媒介产品的定义。

媒介产品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形式传播的信息载体。

这些信息载体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或多媒体等形式,通过媒介产品,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和娱乐内容。

当今社会,无论是传统的报纸杂志,还是网络新闻、电视节目、音乐影片等,都属于媒介产品的范畴。

媒介产品的公共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媒介产品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小。

无论是通过纸质媒介还是网络媒介,媒介产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通过媒介产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新闻,获得丰富的文化和知识。

其次,媒介产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媒介产品的获取渠道。

无论是传统的报刊雜志,还是现代的互联网媒体,人们都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接触和获取媒介产品。

其次,媒介产品的内容也具有开放性。

不同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媒介产品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平台。

这种开放性使媒介产品成为了民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

此外,媒介产品还具有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媒介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在早期的媒介形式中,如报纸和电视节目,用户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产品变得越来越具有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与媒介产品进行互动,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参与到舆论和社会话题的讨论中。

然而,媒介产品的公共性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媒介产品的普及和多样化,各种信息涌现,其中不乏虚假和误导性的信息。

人们常常面临着信息过载和无法辨别真伪的困扰。

中国大众 传媒的公共性

中国大众 传媒的公共性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往往需要若干职业传播者组织成的群体才能够展开工作,同时,大众传播也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职业活动,媒介组织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制约着传播者的成份与规模,并使大众传播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大众传播者根据媒介的特点,按照不同人的设置,组成一个相当独立的传播机构。

在当今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有传媒组织主导者中国大部分市场,其媒介活动受宣传目标和公共性、公益性制约的程度比较高,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尽管当时的国营媒介收到宣传目标和公共性的制约比较大,但是也不能完全地体现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只能说是相对而言,一般,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体现在:一、传媒的服务对象是受众。

二、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

三、传媒的使用和应用必须公开。

国营媒介的受众可以说是整个人民群众,但是其媒介所宣传的内容必须经过“选择”,收集的很多本该是很重要的信息可能因为不符合党政人的利益而被删除掉,公众也就无从了解这些信息。

其次,信息的一条重要来源是党政要人,这就使得信息在传播开始就掺杂着个人的主观看法,不能够真正地体现言论的客观性,也有可能会导致受众夸大或是淡化对事实的注意力。

所以,往往媒介的信息源不同,其本质也就存在差异,这回事的该播报的新闻不播报,近年来的很多电视台出在着报喜不报忧,片面强调经济如何地快速增长,而忽视对于弱势群体生活的关注,可以看出,中国的大众传媒并非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所提倡的公共性与公益性也只能是相对而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地推进,中国许多传媒开始出现产业化和营销化地趋势,经营在传媒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众传播组织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成为维持传媒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传媒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提供为消费者所广泛接受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近年来,中国很多电视台开设娱乐频道,自制拍摄电视剧,进行声势浩大的广告招标,并且引起各电视台纷纷效仿,电视中的广告和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多,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通俗的广告和娱乐性节目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同时也在麻痹着大众的神经,过度的沉溺于娱乐所宣传的通俗文化中,会导致大众忽略现实,让大众对现实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不仅在导致社会风气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介已经把重心向经营目标转移,着势必会导致大众传媒公共性的减弱,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植入大量的广告,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大众传媒能否做到真正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文化传播的公共性和商业性

文化传播的公共性和商业性

文化传播的公共性和商业性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生活,是一种特定历史、地域背景和文化传承的综合体现。

文化传播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活动,它有着公共性和商业性两个方面。

一、文化传播的公共性文化传播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是公共财产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它不像商品一样可以私人占有和流通,而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

文化的传播需要公共媒介的支持,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等,这些公共机构为公众提供了文化体验的机会,并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

2.文化是集体记忆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综合体现,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它时刻提醒人们珍视和传承文化遗产,维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文化是社区认同文化是一个社区或地区的文化身份认同,它建立了一个集体身份和文化语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

文化的传播需要不同的社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二、文化传播的商业性文化传播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是商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它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交易,而且这种交易是双向的,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商业化的文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

2.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包括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

文化产业需要商业化的运营方式,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

3.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它成为小而美、集约型、高附加值的产业。

综上所述,文化传播既有公共性又有商业性,公共性和商业性两种因素需要兼顾,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化传播中,需要公共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媒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

传媒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

如何认识传媒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姓名:刘娜学号:T专业:新闻系关于传媒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讨论,主要是建立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上。

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因此得到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即在对一个物品的消费中,不存在我消费了你就不能消费的情形,或者我消费多一点你就要消费少一点的情形,其实质是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中,该物品不存在损耗或减损状态。

所谓非排他性,即在对该物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中,很难排除一些不付费来消费的所谓“搭便车”者,或者要排除他们成本太高,已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而只能放弃。

另外,在公共产品概念中,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物品是私人产品,而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者其一的则是准公共产品。

产生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一个人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换言之,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供给,并不需要增加成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不相互干预和影响。

而私人产品是为个人或机构所独占、独享的产品,是其所有者可以禁止其他人使用,非所有者只有在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并且通常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可使用的产品。

私人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消费的竞争性,就是说,在产品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私人产品的消费人数增加会减少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数量或者消费机会。

二是消费的排他性,例如一个商品,一个人消费了,就排除了其他人再去消费的可能性。

明确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传媒产品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

传媒产业的产品包括内容产品和广告资源。

内容产品是由传媒提供的信息及其载体合成。

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网络信息、电子出版物;广告资源即印刷媒体的广告版面、电波媒体的广告时段以及互联网的空间。

就内容产品本身所具备的物理特性而言,有非损耗性。

非损耗性也即“精神不灭”。

内容产品只要其物质载体得以延续或能够替换,则可以重复消费,可以无数次满足需求,每次的消费量都一致,其产品最重要的部分或称为内核是永不减损或消失的。

传媒产业产品的定义与特性

传媒产业产品的定义与特性

1、内容产品的一般特性:
〔1〕商品属性。 政治经济学。
有商品属性的原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双重属性。
使用价值——满足人的需要。
价值——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 〔体力、脑力〕消耗——交换时的衡量 标准。
内容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消耗人在 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力〔脑力为主〕— —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等。 “公共品〞提出的意义:
作为专题系统研究、并得出明确结论的少 二、传媒产业产品的特性
六月-2121:51:4221:5121:51六月-21六月-2121:51
; 非排他性——在对该物品或效劳的消费中,很难排除一些“搭便车〞者。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双重属性。 1、内容产品的一般特性
——只要是销售的内容产品,就具有非 竞争性、排他性——都是准公共品。
非销售的内容产品——无线播送电视播 放的内容产品?
无线播送电视播放的内容产品被广泛认 为是“公共品〞——只要有接收终端也即 收音机、电视机等,就可以免费消费, 消费者要想全部收费很难——具有“非排 他性〞——无线播送电视内容产品具有 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公共品。
——具有商品属性。
〔2〕意识形态属性。
精神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 提供它的社会利益集团的所想所求,反 映该社会利益集团的经济根底。〕
〔3〕精神“内核〞非损耗性——精神“内 核〞不灭,可无数次消费;理论中只要 物质外壳存在,可重复消费。 〔——假 设内容产品价格过高——销售量下降, 传阅率进步。〕
?? 价值大小不能简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定。
可以为政府分配“任务〞。
什么是公共品?
公共品——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 他性。

浅析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浅析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浅析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作者:林素真石海莹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1期【摘要】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产品的属性也发生变化。

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介产品兼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属性,即媒介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本文简要分析了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关键词】媒介产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排他性从1978年传媒经营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业逐渐步入市场化轨道,并逐渐形成了传媒产业链,传媒生产的内容也因此具有了产品属性。

随之,传媒产品的属性问题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对此问题的观点不一,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媒介产品是一种私人产品,而一些社会学家则普遍认为,媒介产品是公共产品。

笔者看来,媒介产品应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行列。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特征。

一、媒介产品概念产品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或者是欲望的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有形的产品是指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无形的产品是指服务这种形式。

媒介产品是指媒介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制作能满足媒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媒介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广义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版面、文字版面和广告版面,节目和广告时段。

狭义的媒介产品指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

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娱乐服务、提供各门类知识,受众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来读报、收听、收看节目。

①通过媒介产品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产品具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性,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提供一种咨询和信息,消除人们不确定的信息。

比如说,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了一些新的政策,报纸、电视或者是网络等媒体通过详细的分析,推免情况、考试时间以及报考注意事项等,让公众对这些新政策更加了解。

媒介产品的服务提供信息咨詢的服务功能十分明显。

二、媒介产品准公共产品属性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形式,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

第五讲传媒的性质

第五讲传媒的性质
2020/5/5
2、公有制:公众导向
公共媒体(公
共利益型媒体 )
权力:管理委员会
内容:严肃新闻多,重视教化功能
目的:为公众利益服务
经济来源:视听费
立场:公众
与政府关系:名义独立,重大问题与政府保持一 致
国别 每台电视机每年收费标准
视听费收入
彩色电视机 黑白电视机 视听费总收入 占全年总收入 %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第五讲 新闻传媒的性质
2020/5/5
2020/5/5
2020/5/5
2020/5/5
2020/5/5
一、新闻传媒的共性
(一)角色
1、新闻传媒是真实、及时反映世界变动的大众传 播工具。 2、新闻传媒(媒体)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 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020/5/5
(二)特征
1、新闻传播为主 2、专门化活动:职业传播者从事的信息采集和发送活动。 3、开放性:公共平台 4、影响力:非强制性,来自于舆论
(企业家经营)
2020/5/5
五、新闻传媒的类别(以报纸为例)
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 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同时,作为经济实体又属于信息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 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商品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单位:体制保证党和国家领导 (政治家办报、台) 企业化管理:经营、管理按市场规则运作
ABC公司总部在纽约。公司经营座电视台,分别在纽约、芝加哥、底 特律、洛杉矶、休斯顿、费城、弗雷斯诺和旧金山,并有220座附属 电视台。公司还经营调幅和调频广播电台,并有多座附属广播电台。 2019年,该公司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收购。

媒介的三重属性

媒介的三重属性

什么是媒介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公共属性?试论三者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三种属性的问题和困难.这一问题对于媒介属性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术界争论比较多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对于媒介属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加深的。

政治属性:表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是事业单位。

经济属性:表现在作为信息产业,生产信息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公共属性:表现在作为“社会公器”代表公众利益。

我国对于媒介属性的认识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单纯的“无产阶级宣传工具,党和政府的喉舌”到“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双重属性认识,再到“社会公器”代表公众利益的公共属性的认识。

从我党的第一份《向导》周刊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我国的媒介属性问题,即“只做宣传,不事经营”,就是把媒介单纯当做宣传工具来看,抹杀了媒介能提供信息消除人们不确定性的特性,把媒介当做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用来进行思想宣传。

(《向导》喉舌论的确立)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标志着我国党报坚持党性原则的开始。

党性原则不仅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制度安排,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都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并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令法规以及政府的施政举措;其二,党管媒体,包括媒体组织机构内主要领导人员的任命、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资产的配置、播报内容的审核,并以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确保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与媒体组织的正常运转。

(《解放日报》喉舌论的强化,党性凸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为契机,我国对于媒介的认识开始改变,开始进行市场化的初步运作。

八十年代,随着“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讨论,对于媒介的属性有了初步理性的认识,即媒介即具有”形而上学精神产品生产的属性,也具有形而下学信息产业的属性实际上是承认了媒介也具有经济属性,可以作为企业赢得利润,所谓“事业单位,企业经营”就是这样。

传媒公共性_概念的解析与应用_许鑫

传媒公共性_概念的解析与应用_许鑫
象而弱化 了其 公共性
我国学者 常根
据 研 究需 要 简单 套 用 其 中一 种含 义 来 分析 中 国问
传媒公共性的界定
传媒公共性 的 内涵与公共性 内涵一 样 , 尚存争
议 作为第一位 系统论述 公共领域 的学者 , 哈 贝马斯 没有正面论述 传媒的公共性 问题 , 只是指 出 : 到 了
大众传媒领域 , 公共性的意 思无疑又有 所变化 , 它从
63
公共性的概念辨析
公共性 (Public it y )是西方 哲学 与政 治思想 中的一
个 内涵复杂 的概 念 , 公共性 的研究 文献 丰富 , 其理论 资源 最早可以上溯 到古希腊 的亚里士 多德对 雅典城 邦政 治的有关论述 , 随着不 同时代 不同学科 理论家 的 阐释 , 公共性 的概念也在 不断变化 , 因此要 归纳 出
国际新 闻界 加1 1. 5 0 了更加 宽泛 更加 多元的广义 公共领域 概念 , 公共领
域 被 作为一种 用来交 流信息 和 观 点的 网络 , 这种
网络能 够把 私 人 世界 的 经验 和 政 治 系统联 系在 一 起 , 各种公共利益集 团和 各类专 业人士是 公共领域 内的积极分子 , 他们 的介入能够使 批判性 的辩论联 合并 生成各 种 有 关特 定话题 的 公共意 见 , 对政治 系统 构成持续的压 力并 迫使其做 出谨 慎的 回应 4 显 然 , 哈 贝马斯 的 多元 公共 领域模式 比其资 产阶级 公 共领域 模式更加符合现 代社会特点 不过 , 由于 其广 义公共领 域概念过于宽泛 , 削弱 了公共领 域理论 所 具有 的价 值批判意义 尽管哈 贝马斯的 资产阶级 公共领域 思想 遭受各 种批评 , 但其 蕴涵的平等 开放 自由讨论 理性批 判 关注普遍利益 达成共识等 思想原则具 有普世价 值 , 并 可被置于任一具 体语境 中进行 探讨 现代意义

浅谈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浅谈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

浅谈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B10100312 陈曦瑶关于讨论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大众传媒和公共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大众传媒,传播学书中吸取各种定义总结为: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所谓公共性,则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通过进入公共场合、公共空间儿获得可见性、公开性、透明性;二是与公共利益的价值关联,这个意义上的公共事件就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这个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就是属于公共所有的物品。

传播学书中提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下面就每个方面逐一进行说明。

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大众传播组织通过各种传播技术方式对信息进行广泛而深远的传播,使得大量的信息被受众所了解,同时充分的提高了社会大众对信息需求方面的满足感,是人们更加全面的体验公共生活、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与认知,这种公共性起到了一种真正为大众社会服务的作用。

2、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大众传播生产的信息涉及各个方面,在政治上,民众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了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使得政府职能能够更好的在群众面前展现出来,增加的透明度,例如“红头文件”的信息透明,领导人的会面,国家事务的进展过程,都使得公众与政府更加亲密的接触,同时政治信息的传播也有利于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得民众更加频繁的关注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有利于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影响政治在群众中的受关注度。

在经济上,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内各种国有和公共媒介都取得了颇高的经济效益,从多个方面都对经济造成的有力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方面,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使得参加社会交流更加平凡简单,例如网络媒介,促使了网民的诞生,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改变的社会文化的结构。

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属性

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属性

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属性尽管各家之言言之有理,但笔者仍认为,因公共性定义的流动性,对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作出永恒而固定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是用一些属性来对新闻媒体公共性的阐述作出框定。

1.从政府体制方面看,我国媒体的所有权由政府所有,代表人民对传媒体制进行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民主共享性。

一方面媒体的公共性并不孤立存在,它必须和一些不可撼动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探讨,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另一方面就媒体体制而言,它是一种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强调最大范围的均有和最大公约数的利益满足。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适当独立性。

对新闻自由的呼唤由来已久,无论中外媒体,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均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政府。

但就世界范围来看,新闻自由已经取得了相当进步,媒体作为政府的牛虻,其批判和监督职能日益得到发挥和重视;其自主经营权也得到一定范围的拓展。

2.从受众服务方面看,数量巨大,是媒体服务的对象,且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意识正在觉醒,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公众性现代媒介社会已经逐渐由传者中心本位转变为受者本位,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公众,维护的是最广泛的公众利益,而公众的思考力、辨别力和批判力在逐渐增强,公民意识和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

3.从媒体操作方面看,媒体的公共性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最终落实于新闻媒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实践活动中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公开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外部世界变动的新闻和信息,以有利于澄清和引导人们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使之观念混淆。

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决定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实践性。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话语实践和文本呈现等具体实践活动维护和确保公共利益,“评判某一媒体对于公共利益的贡献,其在本质上参与的公共利益事件,而不是其所获得的私有经济利益。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多样性。

浅析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浅析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一味的强调媒介自身的价值,不仅不能为
4、
提高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日救国的宣传,为抗日军队募集了大量的
物资。1944 年患病期间,他仍然拖着羸弱
受众带来好处,还造成了媒介上的视觉污
《生 活》周 刊 之 所 以 能 够 创 下 当 时
147
NEWS WORLD
学子论文选登
公共产品的行列。本文旨在探讨媒介产品
介产品具有质的不可损耗性。媒介产品收
更加明显。比如说,央视“黄金三十秒”那
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特征。
益的非排他性,就是说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段时间的广告,成为各大广告商竞相争逐
一、媒介产品概念
对媒介产品并没有获得唯一享受权,其他
的对象,这其中的竞争性就可以很明显看
①邹韬奋:
《我们的立场》[ J ].《生活》
周刊第 6 卷第 1 期,
1930-12-13
5、
树立国家意识
两者的和谐统一,需要媒体人下些苦功
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夫,深入研究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变
下之乐而乐”,这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也正
换报刊的用词风格,真正让其贴近生活,
是邹韬奋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淞沪会
产品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或者
人也或者无形的东西,有形的产
实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准公共产品与私
只要是满足上面特征其一就可以被
品是指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
人产品相比较而得出的,消费上的排他性
看做准公共产品。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
无形的产品是指服务这种形式。
是准公共产品相较于公共产品来说的。准
以看出,媒介产品如,广播、电视、报纸、版
媒介产品是指媒介根据市场的需求,

新闻传播中的公共性与私有性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公共性与私有性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公共性与私有性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众多传媒机构竞相报道新闻、博取眼球。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传播涉及到公共性和私有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既体现公众利益,也具有商业特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公共性是新闻传播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指新闻传播的信息和内容涉及公众利益,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影响。

比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都涉及公共性问题。

新闻媒体为公众传递信息、反映社会事件、呈现公共问题的特征,使得新闻传播具有公共性。

新闻传播的公共性体现在不同方面,包括媒体的编辑和发行过程、新闻的选择和排版、新闻的宣传和评价等方面。

媒体编辑和发行过程必须遵循公共利益原则,而不是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此外,新闻的选择和排版也必须基于公共利益原则,媒体不应该刻意选择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而忽略其他新闻。

新闻的宣传和评价也必须公正客观,以符合公共利益。

二、新闻传播的私有性新闻传播的私有性是指通过新闻来获取经济利益,新闻媒体存在赢利的商业属性。

大多数新闻媒体都是为了获得广告收入而存在的,其中一些是上市公司,要考虑股东和证券市场的利益。

因此,新闻媒体需要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来吸引读者,从而从广告商那里获取财务收益。

在新闻传播的私有性方面,商业效益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传媒机构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营收模式,提高自身商业竞争能力。

新闻内容根据读者的群体特征、媒体受众人群和广告主的需求而确定。

三、如何平衡公共性与私有性如何平衡公共性和私有性这两种极端?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虽然新闻传播涉及到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但新闻机构也需要商业化运营,赢利和获取利益。

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

其一,媒体机构应该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和公正,以满足公众对真正信息的需求,这是公共利益的最终体现。

其二,新闻媒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对新闻市场的洞察力,以获取商业利益。

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

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

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关键词:传媒改革传媒公共性国家与社会民主公共利益[摘要]:本文以反思中国大陆的传媒改革入手,讨论三十年改革中遇到的部分理论问题,尤其是构成改革的目前困境的那些问题,由此引申出对传媒公共性的讨论,提出在此理念基础上,我们要重新确认改革目标,引领改革重新起步;传播研究也必须为改革的重新起步提供理论和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以这些观点构成一个整合专刊的思考框架。

AbstractCritically appraising China’s media refor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key theoretical issues surfaced in the 30-years of reforms, especially those that constitute the conundrum of the current media reforms.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explicates the public nature of the media, arguing that a well-understood publicness of the media must be the basis for setting new goals for the reforms and re-launching the reform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must offer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rejuvenation of the reforms. With these ideas, this article also offers a framework to integrate various pieces in the special issue.Keywords: media reforms, the public nature of the media, state and society, democracy, public interests本期专刊的稿件、组织、撰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前。

传媒业管理体制

传媒业管理体制

传媒业管理体制
传媒业的管理体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有制管理体制:在传媒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许多国家采取了公有制管理体制,即国家或政府拥有和管理传媒企业,例如公共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等。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传媒业的管理和控制较为严格,传媒企业的运作往往受到政府的指导和干预。

2. 私有制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传媒企业被私人或民间资本所拥有和管理。

在私有制管理体制下,传媒企业的运作更加注重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更加灵活和市场化。

3. 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体制:在一些国家,传媒业的管理体制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体制,即既有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传媒企业,也有由私人或民间资本管理的私营传媒企业。

这种体制下,公共传媒企业往往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角色,私营传媒企业则更加注重商业运作和经济效益。

4. 行业自律管理体制:为了规范传媒业的行为和保护受众利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行业自律组织和管理机构。

这些组织和机构负责制定行业准则和规范,监督传媒企业的运作和内容,维护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

总之,传媒业的管理体制可以从所有权、经营模式、市场竞争和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媒业管理体制各有特点。

新闻学概论9: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学概论9:新闻媒介的性质

如何显示新闻媒介的个性
首先进行市场调研,考察媒介市场,掌握受众 的需求,考察媒介产品内容、价格、渠道、沟 通等方面的缺失,
然后确定媒体的定位,并且努力围绕这个定位, 整合内外部资源,树立和维护品牌形象,打造 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
(3)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甚至是在事实发生的同时)反应现 实变动的,这使它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艺术;
(4)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这使它区别于 书信、内部简报、军事情报等。
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的、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 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P141
任何新闻媒介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公共性。
第七章 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第三节: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第四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事业的性质: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展现,并在 不同层次上展示出来的。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指整个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物的 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特指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 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 的基本特点。
但深入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作为观念形态的东 西,新闻事业不同于法律和政治制度,不能作为 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只能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 形态范畴。
A、新闻事业(或媒介)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同于国家机器和暴力机关,不 同于政治法律等机构。(强制性)(指挥性)
B、新闻事业以报道新闻,反映和影响舆论,从道义 和精神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不具有行政和司 法的强制力量,它是“批判的武器”(思想武器), 而不是“武器的批判”(物质的武器)。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传媒的公共性传媒公共性是在传媒体制规训下传媒实践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理念所产生的社会公器属性,包括”应然”和”实然”的双重含义,涵盖理念、体制和实践三个层面。

公众是传媒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一方面,传媒要实现资源消耗补偿与自身发展,必须依赖于作为信息传播接受者的公众。

传媒作为特殊的社会公众组织,又承负着巨大社会公共责任;另一方面,公众依赖传媒作为参与社会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又依赖传媒为其“代言”,行使对政府权力的监视,同时公众也依赖传媒实现其对多种信息需求的满足。

公共性需要一个公共空间和共同价值,而传媒作为依赖于大众的公共领域,可以承担这一角色。

社会学学者潘忠党认为,传媒的公共性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

他进一步解释说,“它体现在3个方面:(1)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2)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3)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传媒的现状作为信息传播的既定社会角色和独立社会组织,传媒成为社会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并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系统结构的互动依赖关系之中。

公众与政府是社会的两大构成,而传媒又是社会发展的衍生品,因此在公众、政府与传媒的三角构成中,传媒这一原本作为社会子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组织之于社会有着种种复杂的关系。

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关系,导致公共性被定义为传媒的一大特性。

·传媒公共性的缺失我认为,传媒公共性的缺失,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基于世界角度的缺失,即在世界范围内,传媒的公共性都在被慢慢的消解;另一层是基于我国国情下的缺失,指的是从一开始媒体的公共性就未得到确认,存在事实缺位。

在第一层含义下传媒公共性缺失主要是指传媒在很多情况下是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制约的。

政府以及政治集团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或者出于对自身宣传的需要,往往会对传媒进行控制,限制传媒的宣传方式及内容,要求其为自身服务。

浅议媒体产品的公共属性、私人属性及其经营策略

浅议媒体产品的公共属性、私人属性及其经营策略

浅议媒体产品的公共属性、私人属性及其经营策略
束开荣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传媒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效应物称为媒体产品。

媒体产品具有特殊性。

在厘清媒体产品性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媒体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媒体产品的不同属性,重点讨论它们的经营策略。

【总页数】2页(P168-168,170)
【作者】束开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
【相关文献】
1.论医疗服务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 [J], 杨伟民
2.试论师幼关系的公共属性 [J], 胡福贞;游显云
3.浅议水运平台的公共属性 [J], 谢燮
4.开漳圣王信仰的槟榔屿境遇——宗姓公共属性与民间公众属性互牵下的演变 [J], 王琛发;;;
5.浅析寻衅滋事罪视角下网络空间的公共属性 [J], 潘子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大众传媒的三重属性-2019年精选文档

现代大众传媒的三重属性-2019年精选文档

现代大众传媒的三重属性现代信息社会,以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大众传播业,日益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引起我们对于现代大众传媒属性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代大众传媒的政治属性美国控制问题研究者布里德调查了美国的几十家报社,访问了一百多位记者,从中发现:在报社内部存在一张十分微妙而强劲的控制网络。

他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称之为“潜网”,而这种所谓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反之,任何处于特定社会控制体系中的大众媒介也同样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曲方传媒普遍认同的“沟通社会的作用”、“第四种权力”以及我国的“耳目喉舌”理论,无非都是强调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传播史上的四种大众传播理论也无不体现了这个现实性的根本命题。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即意识形态的一致和完整。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对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控制”?大众传媒“译码”、“释码”、“编码”以及“复制”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输入原始信息和输出加工信息,以加工信息的轰炸来影响和控制受众观念、意识的过程。

其信息载体在经过层层“把关”后自然成为带有倾向性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这是因为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提供娱乐、介绍文化成果、实行社会监督的过程中,总是要肯定一定的社会主体价值体系,这本身就贯穿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

即使是娱乐节目,也总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果背离了主体价值体系,就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匡正。

因此,我们习惯上把大众传媒定位在上层建筑范畴内,而政治属性为其本质属性。

我国的大众媒介历来强调政治属性,是有着深层的现实基础的。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下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心理学家霍夫曼提出的“一面理”和“两面理”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能够依据自身知识结构对信息做出是非判断的受众,传媒的控制者就应该向他们传播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传媒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姓名:刘娜学号:T00814166专业:新闻系
关于传媒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的讨论,主要是建立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上。

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因此得到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即在对一个物品的消费中,不存在我消费了你就不能消费的情形,或者我消费多一点你就要消费少一点的情形,其实质是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中,该物品不存在损耗或减损状态。

所谓非排他性,即在对该物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中,很难排除一些不付费来消费的所谓“搭便车”者,或者要排除他们成本太高,已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而只能放弃。

另外,在公共产品概念中,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物品是私人产品,而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者其一的则是准公共产品。

产生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一个人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换言之,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供给,并不需要增加成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不相互干预和影响。

而私人产品是为个人或机构所独占、独享的产品,是其所有者可以禁止其他人使用,非所有者只有在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并且通常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才可使用的产品。

私人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消费的竞争性,就是说,在产品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私人产品的消费人数增加会减少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数量或者消费机会。

二是消费的排他性,例如一个商品,一个人消费了,就排除了其他人再去消费的可能性。

明确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划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传媒产品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

传媒产业的产品包括内容产品和广告资源。

内容产品是由传媒提供的信息及其载体合成。

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网络信息、电子出版物;广告资源即印刷媒体的广告版面、电波媒体的广告时段以及互联网的空间。

就内容产品本身所具备的物理特性而言,有非损耗性。

非损耗性也即“精神不灭”。

内容产品只要其物质载体得以延续或能够替换,则可以重复消费,可
以无数次满足需求,每次的消费量都一致,其产品最重要的部分或称为内核是永不减损或消失的。

另外,内容产品这种物理上的特性,决定内容产品对于其消费者而言,具有非竞争性,也即对于这个产品的消费来说,所有消费者不存在竞争关系,不存在你消费了我就不能消费、或者你消费多了我就消费少了的关系。

相对于内容产品的非损耗性及由此带来的消费的非竞争性而言,广告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也即消费者在对其进行消费时存在竞争关系,你消费了我就不能消费、你消费多了我就消费少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的划分上,可以得出,传媒产品在内容产品上属于公共产品,而在广告上属于私人产品。

但是这样说并不严格,例如报纸,消费者如果要阅读其内容产品,就必须向生产者付费,否则,消费者就不可能阅读。

纸质媒体具有排他性,即便是一些免费发行的报纸,也只是这些经营者放弃了这种排他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其建立排他性。

所以根据产品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没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没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根据这四种类型,可以看出传媒私人产品属性表现为,首先部分有形媒体产品的私人产品性,例如受众购买的报纸、杂志、图书、光盘的产权归购买者所有。

其次,部分传媒内容产品的私人产品性。

例如媒体发布的一些商业信息、经济信息、拍卖广告、房产广告、紧俏商品供销广告、招生招工广告只能供给少数抢占先机的人消费。

传媒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如下四类产品:
一是政治类产品。

举凡有关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国家和地方政府新制定的法律法规类信息等等,都应当是公共产品。

这些内容涉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对此,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二是民主权利类产品。

我国实行的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我国的宪法明文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直接参与或委托代表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务和文化事务,一切事关国家、地区、社区的大政方针,在确定之前,公民都可以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民群众可以依法行使监督权、批评权,予以考评等等。

三是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类产品。

媒体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政府和社会团体公共管理信息的职责。

例如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国家和地方公务员以及大中专学校的招考录用事项的信息;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节假日安排;航班车次的调整安排;较大范围的天气预报等等。

四是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类产品。

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培育社会公德、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媒体不能仅仅追逐商业利益而放弃自己传播文化培育公德提高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的社会责任,要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

但媒体产品更多地属于准公共产品。

这表现为,
第一,媒体产品的内容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但是从媒体产品的物品形态来说,它又具有独占性、排他性。

第二,从供给方面看一些媒体产品具有公共性,但从消费方面看却具有私人性。

第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一种产品可能属于公共产品,条件一旦变化,这种产品又属于私人产品。

第四,一种传媒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产品属性。

传媒产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合体,它既表现出公共产品属性,有具有私人产品属性,而随着广播电视传媒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并且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