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二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
教师展示甘薯、玉米这些常见的粮食作物,问一问同学们平时吃这些东西吗?味道如何?知道这些作物产自哪吗?
导入方法二
教师展示“广州十三行”的照片,向同学提问,由此引出本课。

导入方法三
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明清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解
讲解方法一
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

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问题就尤其突出。

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师: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师: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答: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师:对。

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

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工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纺织、陶瓷、采矿、冶金等18种手工业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当时欧洲还未发明呢!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的录像资料。

师: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

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
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
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

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师: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一、商品种类增多。

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二、城市繁荣。

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

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请看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皇都积胜图》(教师略释)。

再请看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景物图》,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哪些产品?答: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

师:再请仔细看《南都繁会景物图》,有一个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万源号通商银号”及其他的银号、当铺等,这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师: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受人欢迎的物品,如惠山泥人、清水油面筋、酱汁排骨等,其中米和布的商业贸易尤其发达,四方客商,云集无锡,交易繁忙,使当时的无锡享有了怎样的称誉?
答:“米码头”和“布码头”。

师:无锡的“米码头”和“布码头”造就了大抵精明的无锡商人,但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商人却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答:明朝中期以后。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
答:机房。

师: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师: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
2.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3.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现请思考一下,机户雇佣机工替他生产,付他工资;机工们干了一天的活从机户那儿领取工资,是否合理、公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师: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

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师: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
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
答: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
来,不与外国交往。

“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

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经济策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所具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
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答: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答: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答:中国。

师: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讨论总结:
师: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

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
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师: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只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讲解方法二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教师讲解: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

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问题就尤其突出。

提问: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教师展示甘薯的图片,讲解甘薯之父陈振龙的故事: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

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

1593年夏,福州一带大旱,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同意试种,但提出要“秋皇算帐”:就是到收成时要验收。

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出境外传,陈振龙就悄悄买了薯苗,封装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边,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经厦门带回福州。

7月份种下去,11月就收成果。

金学曾派人验收后很满意,感谢陈振龙为饥民度过荒年做出贡献。

第二年,金学曾就让各地推广,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之功,人们改称“金薯”。

后来甘薯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

陈振龙五代陈世元,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

国际上将振龙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教师展示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图片,提问: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教师请学生看课本,提问: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因为它们的成
熟周期短、产量高。


教师补充: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

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2、手工业
(1)棉纺织和丝织业
教师展示图片《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讲解:明朝的手工业,一是棉织业的由南向北移动。

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

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

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

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

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

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

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达十万多匹,送入宫廷的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染上大红、深紫、赭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

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的银子。

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部分内容,判断“动脑筋”中小男孩和小女孩谁说的对?
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

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教师讲解: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

当时,苏州全城拥有织机三万多张,其中缎机通常由132个部件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达9000根,有的多达17000根。

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


(2)瓷器
教师展示《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等瓷器,讲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为宣德年间产品,瓶上的画面,表现一条矫健的巨龙,正在苍茫无际的海洋里翻涌,似有翻云覆雨的气势。

深蓝的海浪和白色的龙身,充满着动感和活力。

3、商业发展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概括明清商业的发展状况。

明清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商业城市,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其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教师讲解:关于明清的商业发展,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是“票号”的产生,二是《皇都积胜图》。

票号的产生过程:明清时代,商业逐渐繁荣。

两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买和卖,都是用现钞白银交换,十分不便。

易地采货购物,常常身带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上路,很不安全。

只好请镖局派武艺高强的镖师,在旅途上护送。

走到荒僻处,有时仍难免要遭抢劫。

当时山西平遥县商人李大全,开了一规模庞大的颜料店,全国各地有若干分店。

因为他的资本雄厚,在北京的有些平遥同乡商人把银子托付给李老板北京分店的经理雷履泰,请他写信回去,以便在平遥李老板的总店支取。

这件事,给头脑十分灵活的雷履泰很大的启发,他立即向李老板建议,白银在途中,商人们总是担惊受怕,何不将颜料店转业,专营白银的异地汇兑业务。

精明的李老板算盘一敲,主意打定,立刻拿出30万两银子,请雷履泰经办此事。

异地凭票兑银,商店取名叫票号,“日升昌”票号,他们当时大概并没有意识到,“日升昌”票号,这便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现代金融业的开路先锋,时为1823年。

接着,若干平遥大商人,看到此新兴行业有厚利可图,也跟在雷履泰后边转产,专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等信贷业务。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整整100年间,全国各城市,共开设了资本雄厚的票号51家。

小小的平遥县城,就有22家总号,400多处分号。

平遥票号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商埠,远及海外一些城市。

洋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平遥票号,统称为“山西银行”。

平遥票号,开头只是商号间的业务往来。

后来,各省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宗税银,也委托票号,代为汇入北京的皇库;帝国中央兵部,发往各处的军饷,也委托票号代领代发。

商业银行,又兼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

现在的平遥城内,在当年“日升昌”票号原来的那几十间大店里,办了一个票号博物馆,展现平遥票号的发家史。

现金往来,闪失不得,此处展览有票号种种精密的科学管理方法。

教师展示《皇都积胜图》局部,讲解:此图是16世纪80年代(隆庆至万历初年)的作品。

图卷以正阳桥至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一带为中心,描绘了明代北京的繁华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

在北京的郊区,画面上展现一条大道,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络绎不绝。

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画面上出现了布棚高张、夹道纵横的情景,货摊一个紧挨一个,冠巾靴袜、衣裳布匹、绸缎皮毛、折扇雨伞、木梳蒲席、刀剪锤头、陶瓷器皿、灯台铜锁、马镫马鞍、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彝鼎佛像、古磁雕漆、珠宝牙玉以及
草药、线香、纸花、玩物等等,可谓应有尽有,百货齐全。

正像当时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首天外分晴晦,路窄行人接踵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4、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展示资料:(施复)夫妻两口,别无男女。

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

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出丝来,细圆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细不均的。

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能缫出许多丝来。

照常织下的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

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机,家中颇颇饶裕……
且说施复是蚕丝利息比别年更多几倍,欲要又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大凡人时运到来,自然诸事遇巧。

施复刚愁无处安放机床,恰好间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嫌道住居风水不好,急切要把来出脱,正凑了施复之便。

……(施复)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

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教师讲解:这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一篇《施闰泽滩阙遇友》里的故事梗概,描写了嘉靖年间吴江县盛泽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

这虽然是篇小说,但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它通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丝织业中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像施复那样,因为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起数千金的资产,由三、四张织机扩充至三、四十张织机,雇佣众多机工(即“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教师请学生看课本上相关内容,并结合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提炼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

体现在中国明朝时期的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基本情况: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的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教师讲解: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

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雇佣工人来替他生产,靠剥削工人来发财,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谋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

特别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阻碍了它的进步。

什么是“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政策?这是我们下面将要学到的内容。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犯两方面的影响。

统治者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政策以及统治者的妄自尊大也是主要的两点。

2、过程
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一个过程先是禁海政策,继之是四口通商,然后由四口降为一口,由十三行管理。

教师讲解: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

后又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到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

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担心澳门故事重演,又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

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

乾隆年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3、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二是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逐渐落后。

教师讲解: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

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

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

清朝的闭关锁国,还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

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容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提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1)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2)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3)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教师请学生对比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