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茨伯格谈战略:蜜蜂和苍蝇的隐喻
蜜蜂与苍蝇的启示
蜜蜂与苍蝇的启示发布:2011-7-23 11:30:05 来源:模具网 编辑:佚名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
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
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上面所讲的故事并非寓言,而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转述的一个绝妙的实验。
韦克是一个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著有《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等书。
韦克总结到:"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他进一步说:"我从大企业中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每人都遵循规则时,创造力便会窒息。
"这里的规则也就是瓶中蜜蜂所坚守的"逻辑",而坚守的结局是死亡。
当众多的企业高举“定位”的大旗,忙于规划企业五年十年规划时;以当下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来规划企业未来的道路;其结果却是让企业走入了一条“不归路”。
理论界家们可以高谈“市场聚焦”“竞争优势提炼”等华丽的理论;但企业家而言却应该像“无头的苍蝇”,时时寻找新的突破点。
企业的执着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有志者往往事竟不成;成功者无不是嗅觉灵敏,反映快捷之辈。
决策需要转化为行动
决策需要转化为行动决策需要行动,决策更依赖于行动。
没有行动的决策只能是一种想法,不能借助于行动的决策等于没有决策。
在我们的管理生涯中,有多少决策胎死腹中,有多少决策无疾而终,有多少决策不了了之,有多少决策痛失良机?有多少决策夭折在我们的争论中,有多少决策消磨在我们的等待中,有多少决策葬送在我们的迟疑中……有了决策就马上去执行,有了决策就马上去行动,决策必须转化为行动,因为只有行动可以证明决策的价值。
美国麦当劳创始人雷蒙·克罗克的行为准则是“一旦决定了就赶快行动”,他的创业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理念。
1954年的一天,克罗克驾车去一个叫圣贝纳迪诺的城市。
他看到许多人在一个简陋的麦当劳餐馆排队,他也停车排在后面。
人们买了满袋的汉堡包,纷纷满足地笑着回到自己的汽车里。
克罗克上前看个究竟,原来该餐馆是经销汉堡包和炸薯条的快餐店,生意非常红火。
此时,克罗克已经52岁了,还没有自己的事业,他一直在寻找自己事业的突破口。
他发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要到来,这种快餐的经营方式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大有可为。
于是他毅然决定经营快餐店,他向经营这家快餐店的麦当劳兄弟买下了汉堡包摊子和汉堡、炸薯条的专利权。
克罗克搞快餐业的决策遭到家人及朋友的一致反对,他们说:“你疯了,都50多岁了还去冒这个险。
”然而,克罗克一旦决定就毫不退缩。
在他看来,决定大事,应该考虑周全;可一旦决定了,就要一往无前,赶快行动。
行与不行,结果会说明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
克罗克马上投资筹建他的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罗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把他与名震一时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车大王福特、钢铁大王卡内基相提并论。
倘若克罗克在亲友的劝说下,放弃了他的决策,我们今日怎么可能见识到辉煌的麦当劳帝国呢?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好点子,唯独缺少行动。
克罗克的创业历程告诉我们,如果你相信你的决策,那就马上去行动,等待只会丧失机遇,而犹豫则会失去勇气!行动就要坚持,就要百折不挠,就要不畏艰险,就要勇往直前!比尔·盖茨一再要求他的下属,行动必须快速,要像圣战一样去工作!如果说决策需要理性地面对,那么实现决策的行动就需要激情去点燃!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只有窗户打开的半密闭的房间里,将6只蜜蜂和同样数目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把瓶子平放在桌上,瓶底朝着窗户。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1)
2003 年 1 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逻辑问题分析】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
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
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
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
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
2003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逻辑问题分析】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
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
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
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
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
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这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思考:
1、在材料中,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方面?
2、如何正确面对思维定势?。
寓言故事苍蝇和蝇和蜜蜂的读后感
寓言故事苍蝇和蝇和蜜蜂的读后感The fable of the fly, the housefly, and the bee is a profound tale that resonates with multiple layers of meaning and wisdom. It tells the story of three distinct insects, each with their own unique way of life and approach to existence.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s and contrasting behaviors, the fable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values of hard work, perseverance,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dleness and greed.At the outset,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 represent those who are content with a life of ease and leisure. They view the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seeking only to satisfy their basic needs with minimal effort. The fly, for instance, spends its days flying aimlessly, feasting on whatever happens to cross its path. Similarly, the housefly finds comfort in the familiar surroundings of the human dwelling, content to scavenge for scraps and remnants.In contrast, the bee stands as a symbol of industriousness and dedication. It spends its days laboring tirelessly, collecting nectar and pollen to create honey, a valuable resource that not only sustains its own colony but also benefits others. The bee's existence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hard work and the rewards it can bring.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characters reveal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life. When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 observe the bee's diligent labor, they mock its efforts, mocking its "foolish" ways. They scoff at the bee's seemingly endless toil, preferring their own lazy and indolent lifestyles. However, the fable reminds us that such mockery is misplaced and short-sighted.The bee's hard work eventually pays off. Its colony thrives, and it enjoys the fruits of its labor. In contrast,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 find themselves in a precarious situation. Their lazy ways have left them without any means ofsustenance during lean times. When the tables turn and they find themselves hungry and desperate, they approach the bee, begging for food.The bee's response is both compassionate and wise. She offers them honey, but only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y work for it. This condi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arning one's keep and the dignity of labor. It underscores the fact that true sustenance and fulfillment come from one's own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not from begging or scavenging.The fly and the housefly's initial reluctance to accept the bee's offer reveals their deep-seated aversion to hard work. They are unwilling to change their ways, preferring to cling to their lazy habits even in the face of hunger. However, as their desperation grows, they eventually agree to work for the honey. This transformation, albeit forced by necessity,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change, though difficult, is often necessary for growth and survival.The fable ends with a poignant lesson: those who rely solely on chance and luck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mselves wanting.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hard and persevere will enjoy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and find true fulfillment. This message is not just applicable to insects but also to human beings. It speaks to the universal truth that hard work, dedication, and perseverance are essential for success and happiness.Moreover, the fable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umility and gratitude. The bee, despite her obvious superiority in terms of hard work and resourcefulness, does not lord it over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 Instead, she extends a helping hand when they are in need, offering them a chance to redeem themselves through work. This displays a profound sense of compassion and understanding, which is another valuable lesson for us to learn.In conclusion, the fable of the fly, the housefly, and the bee is a powerful tale that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values of hard work, perseverance, humility, and gratitude. It reminds us that success and happiness are not accidental but the result of our own efforts and choices. By embracing these values and applying them to our own lives, we can overcome obstacles, achieve our goals, and leadmeaningful and fulfilling lives.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s fable's message are remarkable. It speaks not only to the individual's relationship with work and success but also to broader societal issues such a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nd mutual support. The bee's willingness to help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 despite their previous mockery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compassion and forgivenes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Furthermore, the fable challenges our assump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life." The fly and the housefly's initial mockery of the bee suggests that they view a life of leisure and ease as superior to one of hard work.。
哲理故事之蜂死蝇生的思考
蜂死蝇生的思考
哲理故事虽小,但是却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段段的故
事组成的,只有你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故事就能为你所用。
阅读这些具有哲理意义的小故事,那是别人走过的路,也是你未来人生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来分享哲理故事中的蜂死蝇生的思考。
精彩故事内容:
大自然给予两种昆虫——蜜蜂和苍蝇以相同的生存条件。
然而蜜蜂和苍蝇却不
是一个活法。
蜜蜂积累财富无止无休,它们恨不能把天下的蜜、粉都采集到巢中,所以,只要外界还有蜜有粉,它们就不会休息。
疲惫不堪、早衰和过劳死的现象,是
它们无法排解的尴尬和不幸。
苍蝇,饿则求食,饱则安息,它们虽无丰厚之积累,却能养精蓄锐,活得自在。
蜜蜂一旦分居,便将同类视为异己。
它们常会因食源短缺而你争我夺,战
事迭起,弄得两败俱伤。
苍蝇不然,它们共食而不争食,更不会去东征西讨。
穷日子,反让它们太太平平地活个够。
蜂不改向,蝇寻生路。
有人做过试验,将数量相等的若干只蜜蜂和苍蝇放
进一只透明的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光源,将瓶身与瓶口置于黑暗
之中。
结果,瓶中的蜜蜂只只都朝着光源挣扎而死,而苍蝇却都从背着光源的
瓶口飞走了。
善良的人们永远热爱蜜蜂,赞赏蜜蜂的勤劳和勇敢,批评苍蝇的自私与懒惰,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蜜蜂的种种积重难返,实在是生命的一大悲哀。
蜜蜂和苍蝇的寓言故事
蜜蜂和苍蝇的寓言故事
房里有蜂蜜漏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
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
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
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故事寓意:
苍蝇因为贪吃蜂蜜,贪图蜂蜜飞美味之后就被蜜给黏住再也飞不走了。
苍蝇与蜜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是大不幸,贪婪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灾祸的根源,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贪婪,收敛自己野心,有时候要学会知足常乐。
故事和启示
故事:美国密执安大学韦克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各自装在一个玻璃瓶中,然后瓶底朝向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在瓶内到处乱飞,却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引申:职场;启示:有时你需要把经验搁在一旁。
人总有一段时间就像被关在瓶子的蜜蜂那样茫然失措,要紧的并不是急于找到摆脱困境的突破口。
当你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时,横冲直撞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周围的那些成功者,都是在横冲直撞的尝试中寻找到机会的,虽然经常被撞得头破血流,但最终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和空间。
(有时横冲直撞才是最佳选择)故事:一天夜里,饥饿的耗子溜出洞口,潜入一户人家的厨房偷食,被这家的狗逮住。
第二天,狗的壮举得到主人的充分肯定,还有一根大骨头的奖赏。
新闻界借此大加炒作,“狗咬耗子不是多管闲事”的报道铺天盖地。
猫听说很不乐意:“你真是的,不好好看门,抓什么老鼠,害的我天天遭主人白眼。
”狗不以为然,依然沉醉在“如何不更多的老鼠,得更多奖赏”的伟大构思之中。
令狗意外的是,它虽然很努力,但再也没捉到老鼠。
没过几天,主人突然对狗说:“看在你为我捕过一只鼠的面子上,就不修理你了,你走吧!”狗不解:“怎么了主人,我做错了什么?”主人说:“家里失窃,丢失了很多贵重物品。
”狗一脸茫然地离开主人。
从此,街上多了一条流浪狗。
引申:职场;启示:模仿别人不如做最好的自己话说那次狐狸凭着谎言巧脱虎口,在百兽面前大大微风了一把,羊啊,兔啊,甚至小狼都对它崇拜万分,碰见它就送秋波,想套它的话,但这狐狸是何等的精明,它牢记“祸从口出”的古训,面带“狐笑”守口如瓶。
所以等老虎知道这件事真相之时,已是十年后。
它一想到这件事,就恨不得马上抓住狐狸撕个粉碎。
但过后冷静下来一想,那种逮谁吃谁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时代变了,森林王国经过鹿哥,马叔,熊爷的流血牺牲,已很具民主风气,老虎每月五百只山鸡的俸禄,再也不能乱开杀戒了。
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认为: 学习学派认为:
1. 断续渐进主义
• 代表人物:查理·林德布鲁姆 代表人物:查理· •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 政策制定——“系列的”、“补救性质的”、“零碎的”过程 政策制定—— 系列的” ——“ 补救性质的” 零碎的” – 决策——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计划 决策—— ——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计划 – 很多个体参与了这个过程,但没有核心权威的协调,人们站在不 很多个体参与了这个过程,但没有核心权威的协调, 同视角分析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 政策制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任何 政策制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问题都只能一点点“啃”而不能一口吞下。 问题都只能一点点“ 而不能一口吞下。
• 内部风险研究:鼓励创新 内部风险研究:
• 约瑟夫 鲍尔:关于资源配置过程的论述 约瑟夫·鲍尔: 鲍尔
– 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资源分配是一个涉及组织多个层次、经历很长 资源分配是一个涉及组织多个层次、 时间的学习、谈判、 时间的学习、谈判、说服和作出选择的过程 – 是一个“工作中的实质性分离过程” (P148) 是一个“工作中的实质性分离过程”
• 结论:战略发起是: 结论:战略发起是:
• 在组织层次深处产生 • 经中层经历倡导或推动
• 鲍尔 伯格曼战略决策过程模型 鲍尔—伯格曼战略决策过程模型 • 提出:诺达和鲍尔,1996 提出诺达和鲍尔, • 内容:战略形成过程涉及: 内容:战略形成过程涉及:
学习学派概述
产生背景
• 计划学派的战略过程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实 计划学派的战略过程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实 ——战略实施—— 现的过程。 现的过程。 • 研究发现,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组织预先制定的战略并未 研究发现,在现实中, 得到实现, 得到实现,却实现了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制定过程而自然显 现的战略。 现的战略。
路途上的明灯
地位不高是因为没做到为人师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扎进被窝,心里还想到学生。
”林崇德说,老师其实很幸苦,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总结中国教师的特质:物美价廉,经久耐用。
林崇德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基础教育,参加了国家众多教育方案策划。
他说,教育的明天就在全国教师是否能提高专业水平上,“教育部通过此次的改革与发展纲要后,未来我们国家将有一种职业叫做…教师公务员‟,让教师的地位提高,享受和公务员的同等待遇。
”但他同时认为,如今教师地位并不太高,这不是社会的原因,而是个别老师没有做到为人师表,比如女教师穿吊带裙、男老师穿背心去上课,“这违背了基本的职业规范!”未来20年择校不可能被消除“纵观所有职业,没有一种像教师职业那样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决定了家长想要挑选更好的老师来使自己的孩子更富竞争力。
”林崇德说,如今的择校热至少在未来20年内都解决不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正常现象,而择校也不是择学校,而是择老师。
”他告诉在座的教师:“我们是干什么吃的,我们是教书的,如果书都教不好,何谈优秀教师和选择学校。
”不仅学生择校,老师也择校。
林教授感叹,如今高校抢教授、抢尖子生,这让各地的教育均衡受到了严峻考验。
“可叹孔雀东南飞,教师们走到了北京、上海,西部教育更应发展,留住教师壮大教育。
”他认为,年轻教授应该懂得“爱岗敬业”,不要轻易跳槽。
只管课堂将是教育发展的阻碍林崇德批评了国内大学教师教学的态度,认为教师只管课堂将是教育发展的阻碍。
“大学的老师们,你们关注学生的7子了吗?”即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帽子——学位,学生的位子——何时升官,学生的票子——经济水平,学生的牌子——公司科研,还有学生的房子、内子和孩子。
“教师不要嫌弃学生成绩差,天生其才必有用,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这是一种只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
”据了解,下个月《四川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即将在我省出台,教师素质培养亦是其中大项目。
今日,教师们将继续参与赛课,重点在教师素质上展开讨论和学习,落实全国教改纲要的师范培训要求。
苍蝇和蜜蜂的道理
苍蝇和蜜蜂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苍蝇和蜜蜂的身影。
虽然它们都属于昆虫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苍蝇和蜜蜂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道理。
首先,苍蝇和蜜蜂的饮食习惯不同。
苍蝇喜欢在腐烂的食物和垃圾上进食,而蜜蜂则是采集花蜜和花粉来维持生活。
这很好地诠释了人们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道理。
我们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其次,苍蝇和蜜蜂的作用不同。
苍蝇是一种传播疾病的昆虫,对人类健康有害;而蜜蜂则是重要的天然授粉者,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这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
再者,苍蝇和蜜蜂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
苍蝇飞来飞去,难以捉摸,而蜜蜂则遵从规律,组织有序。
这让我们想起了“纪律就是力量”的道理,只有遵守规则,与他人协同合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苍蝇和蜜蜂的生活状态也有不同。
苍蝇具有短暂的寿命,只能活上几天到几周的时间,而蜜蜂却能够生活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启示我们,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和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有意义。
总之,苍蝇和蜜蜂的区别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蜜蜂和苍蝇》读后感
《蜜蜂和苍蝇》读后感《蜜蜂和苍蝇》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蜜蜂和苍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蜜蜂和苍蝇》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蜜蜂与苍蝇》这虽然是一篇童话故事,但我读了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故事主要写:有两只苍蝇一起在垃圾箱住了下来,可没过多久,垃圾箱被搬走了,它们只好四处流浪。
它们来到了乡下,不但是人不欢迎它们,就连蜘蛛也不欢迎。
它们只好去令外一个国家。
蜜蜂知道后,觉得它们会对别人无益,自己还是决定不去,还给苍蝇讲了一些道理的事。
“不过,我劝你们,如果对别人无益,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样,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护的。
”这句话就是蜜蜂教导苍蝇时说的。
它告诉我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做一些对别人无用的事,无论我们去到哪,别人都不会欢迎你,反而会瞧不起你。
不劳动是没有好结果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一次小测验前,我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就没认真复习,结果考得很不理想,那红红的分数给我了个教训:不要希望天上掉馅饼。
这篇童话也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真正做出贡献,对祖国和人们有益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也不会轻易离祖国而去,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对祖国和人民什么也没贡献过,却向往着得到人民的回报,这些人到哪里都不会如愿以偿的。
除此以外,我还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蜜蜂和苍蝇》读后感篇2蜜蜂与苍蝇谁更聪明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口而出:“当然是蜜蜂”然而,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做过的这个实验却发人深思: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长筒型的玻璃瓶中。
然后,将瓶子横放,瓶底对着亮光口,瓶口朝着黑暗处,打开瓶口。
不一会儿,6只苍蝇便从瓶口“胜利逃亡”。
而6只蜜蜂呢,却一直在朝着亮光处的瓶底一端苦苦寻找出路,直到全部累死或饿死在瓶中。
为什么智力较高的蜜蜂反不如那些愚蠢的苍蝇聪明呢?因为蜜蜂在生活中从没遇到过玻璃这种超自然的东西,以它们的智力和经验,出口只可能在光线最亮的地方,所以它们压根儿就没想到要去别的地方试探一下。
蜜蜂与苍蝇
蜜蜂与苍蝇作者:肖知兴来源:《人力资源》2010年第12期上一次见到明茨伯格先生还是在2009年5月,当时他到苏州参加刚启动的“中国实践管理硕士课程”开班典礼,并亲自授课。
他在课堂上举过的一个例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如果在一个玻璃瓶里放进六七只蜜蜂和六七只苍蝇,然后把瓶子横放,底部朝着窗户,你会发现蜜蜂们会努力坚持想要在窗户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出口,直到它们因为筋疲力尽或饥饿而死。
而与此同时,苍蝇们却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纷纷从与窗户相反方向的瓶口中逃脱了……蜜蜂对光明的“热衷”是它们高明于苍蝇的表现,但它们的才智正是在这个试验中失败的主要原因。
蜜蜂想必以为任何“监狱”的出口一定是在光照最亮的地方,于是它们这样做了,它们的行为太符合逻辑了。
对于蜜蜂,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以,蜜蜂越是聪明,它们面临的这个奇怪障碍就会越是显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
而愚蠢的苍蝇,根本不遵循什么逻辑,疯狂地拍打着翅膀,东一头西一头,这里碰碰那里撞撞,反倒是傻人有傻福,竟然会意外地找到让它们重获自由的出口。
前些年,明茨伯格先生告诉我他准备重写他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实质》(1973年发表的成名作),我以为他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想做一些简单的修订和整理而已。
毕竟,从功利的角度看,当一本书的主要观点都已经进入了几乎所有管理学的教科书之后,再去做什么实质性的调整,好像是有点得不偿失了,但当这本书出版后,我却发现在手上拿到的却是一本几乎“全新”的书。
在对管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承经验主义的认知传统。
从实践出发的明茨伯格,何尝不是这样的“苍蝇”。
在充斥着自以为是、自我包装、自我神话的名利之徒的管理界和管理学界,愿意这样脚踏实地、以学术为生命的明茨伯格确实是一个“异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异端”;一个举世滔滔、伊人独憔悴的“异端”:一个自我放逐、寻求一个能够撬动世界遥远支点的“异端”。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异端”的存在,才有我们每个个体安之若素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的寻常生活的灿烂。
从苍蝇与蜜蜂的对比中探析团队协作与个体奉献的哲理
从苍蝇与蜜蜂的对比中探析团队协作与个体奉献的哲理Introduction:In nature, both flies and bees are fascinating creatures that exhibit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s. By comparing these two insects, we can gain insights into the philosophy of team collaboration an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flies and bee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eamwork and individual dedication.Body:1. Flies:Flies are known for their independent nature and their ability to survive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They are opportunistic and adaptable, often focusing on their own needs rather than working together as a team. Flies tend to act individually and prioritize personal gains over collective goals. While they can be efficient in accomplishing tasks individually, their lack of cooperation limits their potential for achieving greater outcomes.2. Bees:Bees, on the other hand, are highly social insects that thrive on teamwork and collaboration. They live in organized colonies where each individual has a specific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Bees work together harmoniousl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entire hive. Their selfless dedication to the collective allows them to accomplish complex tasks such as building intricate honeycombs, foraging for food, and protecting the hive from predators. Bee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and sacrifice personal needs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colony.3. Team Collaboration:From the comparison of flies and bees, we can infer that team collaboration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significant results. Just like bees, successful teams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coopera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synergy. By pooling together their skills,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team members can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 tasks more efficiently. Collaboration fosters creativity, encourages diverse perspectives, and enhances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4. Individual Contribution:While teamwork is crucial,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also playsa vital role in achieving success. Flies teach us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liance and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Each team member must take ownership of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their individual roles. By maximizing their skills and expertise, individuals can mak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overall team effort.Conclusion:The comparison between flies and bee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hilosophy of team collaboration an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While flies emphasize self-reliance, bees exemplify the power of teamwork and selflessness. Successful teams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dedication and collective collaboration. By embracing the principles exhibited by bees, teams can foster a culture of cooperation, shared goal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greater success.标题:从苍蝇与蜜蜂的对比中探析团队协作与个体奉献的哲理介绍:在自然界中,苍蝇和蜜蜂都是令人着迷的生物,展示出独特的特点和行为。
领导力如何提高的
领导力如何提高的领导力如何提高的范文引导语:领导力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它不仅仅包含了各种具体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也囊括了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等更诸多要素。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领导力如何提高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领导力如何提高的范文方法/步骤领导力其实是分三个层面,首先是领导自己,其次是领导他人,还有就是领导组织。
那么什么是“领导”呢?这两个字拆开来说,“领”代表着引领和拉动,要用力完成,要用很多管理的技巧,领着一群人能够实现一个目标。
“导”就是说尤其当这个目标是比较高远的,比较虚的,不太容易看到的,前面那个地方是大家没有去过的一个地方,这个时候需要做一些激发、推动和导向工作的沟通,这是需要用心完成的,包括你影响的也是员工的心,所以我把这个领导简单的做这样一个分解。
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部门权力环节蔓生,严重到影响到信息和问题的上传下达,导致神经末梢感应不灵,从而降低了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程度;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职能机构增多,加深了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滋生出官僚主义和部门小团体主义等不良现象;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为了对日益膨胀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越来越多,打击了员工努力工作的意愿和热情。
对领导力的培训要系统,使领导者更清醒的更系统的认识自己的工作、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思想、认识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的团队、认识自己的事业等等,在认知的同时掌握控制和驾御的技巧。
企业都在说要向管理要效益,更深刻的认识就是要向领导力要效益。
同样的战略交给不同的人执行,结果也不同。
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关键因素,人是的领导力是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以弱胜强的法宝;人是的领导力是帮助企业在发展中由小做大的突破口,人是的领导力是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快更好更强的事业基础。
对领导力的培训要系统,使领导者更清醒的更系统的认识自己的工作、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思想、认识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的团队、认识自己的事业等等,在认知的同时掌握控制和驾御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灵顿勋爵曾经对此有个这样一个比喻,“他们计划那些活动就像你做一个非常漂亮的安全结。看起来不错,用起来也好,直到它破了;然后你也完了。现在我用我的绳子,如果中间出了问题,我系一个结然后继续”,而组织理论家卡尔。维克则评论道,“我们常常在做事的时候得到新的思路,却不常在思考的时候找到新的做事的方法。”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对于战略规划讲解,以一位英国学者的一个实验开篇的:如果你在一只瓶子里放几只蜜蜂和几只苍蝇,然后把瓶子放平,把瓶底对着窗户,你会发现蜜蜂会坚持不懈地想去找到办法穿过玻璃,直到他们精疲力竭的死去或者饿死;而苍蝇,在不到2分钟内,会从相反方向的瓶口飞出去。
如果人们与一群年轻的从未担任过管理工作的MBA们一同坐在桌前讨论事宜,他们可能并没有什么可说,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实际经验。而当来自不同公司的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们共聚一桌时,他们会有非常多东西可供分享与讨论。与以往一样,明茨伯格强调,管理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洞察力)、科学(分析)与手艺(经验)的实践。
然而,“规划模型”有三方面的问题所在:规划依赖的“预测”(Prediction)非常困难;无论在战略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还是“硬性信息”与“软性信息”之间,都存在的“分离性”(Detachment);容易形式化(Formalization)
预测方面,许多政商名人都有不少有意思的记录:IBM总裁托马斯。沃森在1948年说,“我想这世界能卖出五台计算机”;温斯顿。丘吉尔则在1939年声称,“原子能可能会和我们今天的炸药一样好,但不大可能产生更大的危险”;最有趣的是,维尔伯。莱特在1901年预测,“在一千年之内人类不可能飞行”,两年后他和弟弟奥维尔。莱特实现了人类第一次飞行。
关于战略的形成,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的形成不是分析推理而来,战略制定应该像手艺人一样,行动推动思考,战略自然形成,对此,他有两个比方,一种情况战略像草根似的生长,自然而生;另一种是有意构思,就像温室栽培一样。
按照战略形成的“草根模型”(Grass Roots Model),战略起初就像花园中的杂草生长着,他们不像番茄那样在温室中被精心培育;这些战略在那些有能力学习并且能获得资源去支持这种学习能力的人们中间扎根;当创新行为在组织中散布,他们变成战略。这个散布的过程可能是自发的,或者是被有意识地管理着;在后面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倡议人会推进这个战略,将它和其他战略融合,一个时段你播种战略,另一个时段你收获他们。因此,管理这个过程不是去预先形成战略,而是在它们出现的时候认出它们来,并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干预。
那么,战略是如何形成的?其中一种方式是“有意”的战略规划,就像迈克尔。波特在1987年《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指出的一样,“我倾向于使用一系列的分析技术去制定战略”。在战略制定的“规划模型”(Planning Model)中,其核心的原则包括以下四方面: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完全有意识的、受约束的思想过程;可以通过清楚的步骤和技术来完成;CEO是战略的构筑师,但具体制定由战略规划人员来履行;这样制定出来的战略没有瑕疵,十分明确,然后正式地去实施。
管理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烹饪,“菜谱不是说一定要完全照搬——它是一个你可以在上面刺绣的画布。在上面加上一两滴的热情,一点别的什么,让你的口味和舌头,你的眼睛你的心来引领你。换句话说让你对食物的热爱引领你然后你就会烹调了。”一位厨师如是说。
有位英国驻外办公室的研究人员(1903-1950年驻外),有一个观察,“年复一年的,杞人忧天者常常跑来跟我说他们关于战争爆发的可怕预测。每次我都拒绝相信……我只错了两回。”
区别于计划模型,存在第二种“构想模型”(Visioning Model),其模型的含义为:最多只有半清醒的状态中创造战略;深厚的经验和创造性的洞察力使有远见的人形成一个愿景——战略为视角——关于组织将要往何处去;那个愿景就像一把伞,特定的决定和详细的战略将在它的范围下产生;愿景必须是非正式的和个人的,从而可以保持丰富和灵活。
蜜蜂热爱光亮,这是它们的智慧,但同时也是英国学者实验中导致他们死去的祸根。显然,他们想象着任何监狱的出口都一定是通往最光亮的地方;它们按照这个想法做了,坚持了这一太过合乎逻辑的行为。而愚蠢的苍蝇,不在乎逻辑,到处乱飞,却在这里撞上了简单的好运,最终发现了这扇让它们重返自由的友好的大门。
关于战略,明茨伯格强调人们已知的事项包括:CEO是战略家(或者战略的“首席构筑者”);战略是“达成一个目标或者优势的详细计划”;战略必须仔细(通过分析)去制订,清晰明确地表达,这样才能去系统地实施(的确,真正的问题在于实施);战略性的思想要靠朝上看(形成“整体图景”)和朝前看;要想有好的战略,必须得常常思考战略(也就是说,有一种东西叫做“战略管理”。)
而战略愿景并非来自仔细的计算,它是一种清晰的想法,在一次听到的时候,就不会忘记;受到独一无二的灵感启发;代表着一种决心,抑是一种偏执的狂热。就像毕加索说的,“我九岁的时候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画画儿。但我却穷我一生来学习如何像孩子那样去画画儿。”
还有一种战略制定模型则是“试验与学习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部分有意识的思想控制下,战略产生于一个学习的过程;组织中的任何个人,只要掌握一定的信息,都可以对战略的形成发挥作用;战略通过非正式方法浮现出来,有时是逐渐地,有时是自发地,但通常是集体行为;战略制定和实施紧密交织,如果分开两者就没有意义。
与之相对,则是战略形成的“温室模型”(Hothouse Model)。在温室模型之下,只有一个战略家,可能是CEO,下辖一个规划团队,这个战略家通过有意识的,有控制的思想过程来制定战略,就像在温室里培育番茄;这样形成的战略发展完善,正式明确,就像成熟的番茄被采摘拿到市场上;这些明确的战略得到正式的实施,有他们的预算和实施方案等等;管理这个过程就是去分析合适的数据,预想好有远见的战略,很小心的培育它们,照顾它们,最后看着它们按照日程表成长。
明茨伯格说,管理并非一种科学。物理学是一种科学,是一门探寻真理,竭力去接近真理的学科,然而管理并非是做研究,而是关于如何系统性地安排、完成工作。管理虽然不是科学,但需要像医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它的过程需要大量运用科学。
管理也并非一种专业,不能像取得从医执照那样取得管理执照,许多大家所熟知的最优秀的管理者甚至从未学过管理。人们不会去一家医生从未学过医药学的医院就诊,但可能进入一家其CEO从未学过管理的公司工作。这是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而实践主要基于手艺(Craft)。手艺(Craft)这个词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时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其核心的含义是植根于亲身体验,你通过自身实践来学习管理。这便是为什么明茨伯格认为人们只有真正进入管理过程才算获得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