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g到5g各代技术及标准
1g到5g各代技术及标准一、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1G是一种模拟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使用频分多址(FDMA)技术。
该系统只能提供语音通话服务,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在标准方面,全球主要采用美国TIA-EIA的IS-95标准。
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2G引入了数字技术,提高了信号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相比1G,2G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包括语音、短信、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等。
主要采用的无线协议包括TDMA、CDMA和GSM等。
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国际标准包括ETSI的GSM以及IS-95的升级版CDMA ONE等。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3G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语音质量。
相比2G,3G引入了更先进的调制和编码技术,如OFDM和OFCDN等,使得数据传输更快、更可靠。
主要的国际标准包括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4G是更先进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语音质量。
相比3G,4G引入了更先进的调制方案,如OFDMA,并采用了更先进的信道编码和调制策略。
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国际标准包括LTE-A(包括FDD-LTE和TD-LTE)、WiMAX 2.0和HSPA+等。
五、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5G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连接。
相比4G,5G引入了更先进的网络架构和技术,如大规模MIMO、毫米波通信、网络切片等。
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国际标准包括3GPP的5G NR(新无线电)和IMT-2020(5G)等。
六、各代技术的比较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具体比较如下:1. 语音质量:随着技术的进步,语音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第一代的模拟信号到第五代的数字信号,语音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2. 数据传输速率: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用户可以更快地下载和上传数据,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支持多媒体应用和服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移动经营网络
01 产生背景
03 分类
目录
02 历史发展 04 特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有效地将手机从模拟通信转移到数字通信,是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移动经营网络。技术 引入了被叫和文本加密,以及SMS,图片消息和MMS等数据服务。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 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
产生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短短的十年,其用户就 超过了十亿。在中国,以GSM为主,IS-95、CDMA为辅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发展了近2.8 亿用户,并超过固定**用户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经营网络。
历Hale Waihona Puke 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加速开发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其中采用TDMA多址方式的代表性制式有泛欧 GSM/DCS1800、美国ADC和日本PDC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分类
当今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D-A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CDMA等,均仍 然是窄带系统。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的GSM和CDMA为主,采用GSM GPRS、CDMA的IS-95B技术,数据 提供能力可达115.2kbit/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采用增强型数据速率(EDGE)技术,速率可达384kbit/s。
特征
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 并为用户提供无缝的国际漫游。具有保密性强、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主要业务是语音, 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 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移动通信发展简史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最早的1G技术采用了模拟通信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和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
这些系统使用了较低的频率范围和较大的信号功率,导致了通信容量的限制。
此外,1G的网络基础设施也相对简单,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2G技术采用了数字通信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的推出标志着数字通信时代的开始,它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多的用户容量。
2G技术的发展还引入了短信、彩信和互联网接入等新功能。
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出现在21世纪初,标志着移动通信进入了宽带时代。
3G技术以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000)为代表。
这些技术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丰富的多媒体应用,如视频通话和高速数据传输。
3G技术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并催生了各种移动应用和服务。
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在2000年代末和2010年代初出现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LTE(Long-Term Evolution)技术。
相比于3G技术,4G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这使得4G技术能够支持更丰富的移动应用和服务,如高清视频流媒体、在线游戏和实时交互。
4G技术的普及也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热点话题。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2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开始
推出。
1G技术采用了模拟信号传输,通信质量不稳定并且容易受到
干扰,通信容量有限。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2G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出,采用数字信号传输。
2G技术的引入带来了数字语音和短消息服务(SMS),同时通信质
量和容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2.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3G技术在21世纪初开始推出,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
更多的移动应用。
通过3G技术,用户可以进行视频通话、上网、等
更多功能。
2.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
4G技术在2010年开始推出,提供更高速的数据传输和更低延迟。
通过4G技术,用户可以享受高清视频和在线游戏等更多高质量的移动应用。
3、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1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5G技术正式开始商用于2019年,其主要特点是超高速、大容量、低延迟和多连接。
5G技术将为人们带来更快速的移动互联体验,促进了物联网和的发展。
3.2 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通信技术将继续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如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
附件:
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
2G 移动通信原理
2G 移动通信原理2G 移动通信原理1. 简介2G移动通信(第二代移动通信)是指数字化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G系统具有更高的容量、更好的音频质量和更强的数据传输能力。
本文将介绍2G移动通信的原理。
2. 2G移动通信技术2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信号替代了模拟信号,主要使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2.1 TDMATDMA(时分多址)是一种多址技术,将时间分成多个时隙,每个时隙都可以用于一个通信用户的数字信号传输,以实现多个用户传输数据。
2.2 FDMAFDMA(频分多址)是一种多址技术,将频谱分成一系列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都可以给一个通信用户使用,以实现多个用户进行通信。
2.3 CDMACDMA(码分多址)是一种多址技术,通过在信号中引入编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实现多个用户使用同一频率进行通信。
3. 2G移动通信网络结构2G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3.1 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多个基站(BTS)组成,BTS 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BSC负责对多个BTS进行管理与控制。
3.2 主控制器(MSC)主控制器是网络的核心节点,负责处理用户的呼叫、系统间的信令传输等。
3.3 数据库数据库存储用户的注册信息、呼叫记录等。
4. 2G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2G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如下:4.1 首次接入当一个移动设备首次接入2G移动通信网络时,需要进行注册。
设备向网络发送注册请求,网络接收到后,将设备的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为设备分配一个临时标识。
4.2 呼叫过程当用户发起呼叫时,移动设备会向网络发送呼叫请求,网络接收到后,查找目标用户的位置,并将呼叫请求转发给目标用户所在的基站。
基站接收到呼叫请求后,向目标用户发起寻呼,当目标用户接听时,呼叫建立。
4.3 呼叫结束呼叫结束时,设备和网络会进行一系列的信令交互,最终释放呼叫资源。
5. 2G移动通信的优缺点2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高容量:2G系统支持多用户通信,提供更高的容量。
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021整理)
中文索引平安超文本传输协议 (134)平安等级 (173)平安广域网 (128)平安认证 (173)平安业务 (129)按需 (59)按需分配多址 (37)半双工传输 (68)保密机 (132)报表生成器 (123)背投电视 (119)本地网 (90)本地多点分配业务 (89)比特 (15)比特过失率 (14)比特率 (15)编译型语言 (32)标签语言 (91)表示层 (116)博客 (16)薄膜二极管半透式液晶 (150)薄膜晶体管 (150)不间断电源 (157)操作系统 (109)层次型计算机网络 (69)查询语言 (121)差分移相键控 (44)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 (141)产业信息化 (174)长波通信 (91)长途网 (152)场致发射显示器 (133)超高频 (133)超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155)超精高亮液晶屏 (155)超宽带 (159)超媒体 (73)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 (141)超文本标识语言 (72)超文本传输协议 (72)闯入者 (35)承载业务 (14)城市传输网 (93)城市传送网 (94)城市宽带网 (93)城域网 (91)程控交换机 (119)程序设计语言 (119)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 (13)传输层 (153)传输控制协议 (145)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145)传输网 (153)传送网 (154)存储转发 (61)通信 (55)串扰 (35)创作语言 (11)打印机控制语言 (111)大灵通 (174)带宽 (12)单边带电台 (135)弹性分组环 (127)等离子显示器 (113)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47)低级语言 (89)地理信息系统 (63)地球站 (47)地址解析协议 (8)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第三代合作伙伴方案 (2)第三代合作伙伴方案2 (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3)第四代语言 (4)点对点通道协议 (118)点对点网络 (117)电报通信 (148)电传打字机 (149)电磁辐射 (49)电磁干扰 (50)电磁兼容性 (50)电缆调制解调器 (20)电力线通信 (117)电路交换 (28)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76)电信参考网 (128)电信管理网 (151)电信普遍效劳 (174)电信支撑网 (148)电影电视 (175)电子公告板 (13)电子化效劳 (54)电子签名 (175)电子商务 (48)电子数据交换 (49)电子邮件 (49)电子邮件中的@ (175)电子政府 (176)电子政务 (176)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 (177)调幅无线电台 (6)调频电台 (58)调制解调器 (98)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40)端局 (147)短波通信 (134)对称电缆 (144)对等网 (177)对地静止地球轨道卫星 (66)对象操纵语言 (108)对象定义语言 (107)多对象传播 (100)多链路点对点协议 (99)多路通信 (101)多媒体通信 (100)多媒体信息效劳,也称“彩信〞 (97)多入多出 (95)多信道多点分配业务 (96)多业务传输平台 (100)多用途Internet 邮件扩充协议 (95)多载波调制 (92)多址联接 (101)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 (14)二进制同步协议 (15)发光二极管 (89)防火墙 (57)仿真局域网 (49)访问位置存放器 (16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5)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 (158)分布式网络 (42)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 (39)分组交换 (110)分组交换数据网 (119)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协议之一 (171)分组交换网络 (110)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比 (111)蜂窝地理效劳区 (27)蜂窝数字分组数据 (24)蜂窝小区 (25)蜂窝小区切换 (25)蜂窝移动系统 (26)效劳器解析超文本链接标签语言 (134)效劳器托管 (177)效劳质量 (121)附加网 (54)高级研究规划局网络 (8)高级语言 (70)高空平流层电台 (68)高频对称电缆 (69)高清晰度电视 (68)高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 (68)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 (63)高速电路交换数据 (71)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71)个人识别码 (115)个人手持设备系统 (114)个人数字助理 (112)个人通信网 (111)个人通信系统 (112)工程数据库 (51)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 (33)公共管理信息协议/效劳 (29)公共交换网 (120)公共密钥结构 (115)公共网关接口 (27)公共无线局域网 (121)公共信道信令网 (22)骨干网 (12)关系模型 (123)光通信 (89)光同步传送网 (109)光纤 (107)光纤到户 (62)光纤到建筑物 (62)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56)光纤分布数据接口2 (56)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108)光纤接入网 (55)光纤通道 (55)光纤通信 (58)广域网 (165)国际标准化组织 (85)国际电信联盟 (85)国际多媒体远程会议集团 (78)国际互联网 (81)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 (76)国际移动电信2000 (78)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 (106)国家信息根底结构 (105)海底光缆 (142)核心网 (34)黑客 (67)红外线通信 (80)呼叫中心 (21)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29)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储器 (30)互动式语音应答 (86)互联网平安协议 (82)互联网效劳提供者 (85)互联网内容提供者 (74)互联网协议、网际协议 (82)话务量 (153)环型拓扑 (124)汇编语言 (10)汇接局 (152)会话启动协议 (135)会议电视 (161)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69)混合型拓扑 (96)活动图像专家组 (99)机顶盒 (141)机器语言 (96)根本输入/输出系统 (14)根本速率接口 (18)基带 (13)基带网络 (13)基于互联网协议的 (162)基站 (12)激光通信 (88)即插即用网 (117)即时通讯 (77)集成电路 (74)集成电路卡 (74)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 (75)集群通信系统 (146)集线器 (72)计算机平安 (177)计算机病毒 (178)计算机集成 (36)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20)计算机语言 (33)加速图形端口 (5)家用无线电 (70)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36)简易信号通信 (135)鉴权中心 (11)交互式网络电视 (82)交换机 (54)交换网 (144)交换以太网 (144)脚本语言 (131)教育信息化 (178)接入点 (7)接入网 (6)结构化查询语言 (140)解释性语言 (81)金融电子化 (178)晶片 (164)镜像频率 (78)镜像站点 (96)局域网 (87)局域网标准 (178)军用网 (95)开放的组件标准 (31)开放式集群架构 (63)开放式数据库接口 (106)开放系统互连 (110)可视化Basic (161)可用比特率 (4)客户 (28)客户/效劳器模式 (29)客户机/效劳器网络 (28)空分多址 (131)空间无线电通信 (139)快速以太网 (55)宽带〔broadband或wideband〕 (179)宽带CDMA (166)宽带ISDN (14)宽带接入网 (18)宽带无线接入 (19)馈线 (57)扩频通信 (140)扩展标记语言 (172)垃圾邮件 (180)蓝牙 (16)雷达 (122)立体电视 (151)联合图像专家组 (86)令牌环形网络 (152)流媒体 (142)陆上集群无线电系统 (149)路由表 (125)路由器 (125)绿色上网 (180)码分多址 (23)脉冲编码调制 (111)漫游 (124)每用户平均收入 (8)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7)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56)美国通信工业协会 (151)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 (9)门户网站 (180)密集波分复用 (47)密码验证协议 (110)密钥 (87)免费软件 (61)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语言 (108)面向效劳的体系结构 (137)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 (31)面向数据位协议 (15)面向字节的协议 (19)命令语言 (31)模拟通信 (6)目录效劳系统 (45)内联网、企业内部网 (81)农业信息化 (181)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52)片上系统 (137)频分多址 (56)频谱利用率 (181)企业信息化 (181)企业信息根底设施 (182)企业资源规划 (52)千兆比以太网 (62)强制存取控制 (91)请求注释 (124)全光网络 (7)全球定位系统 (64)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65)全双工传输 (62)扰码 (130)人工智能 (5)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 (154)软件无线电 (132)软交换 (138)三网融合 (182)散射通信 (130)闪存 (58)闪存卡 (58)闪联 (182)闪邮 (183)社会信息化 (183)社会性网络效劳 (137)身份密钥 (75)神经元网络 (104)甚长波通信 (102)甚高频 (161)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线 (160)甚小孔径卫星通信系统 (164)声明性标签语言 (43)时分多址 (146)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147)实用摘要和报表语言 (114)世界电信日 (183)市民卡 (186)市内通信电缆 (90)视频点播 (162)视频输出格式 (11)树形网络 (154)数据 (37)数据仓库 (46)数据仓库管理系统 (47)数据操作语言 (43)数据定义语言 (39)数据库 (38)数据库管理系统 (38)数据库管理员 (38)数据库任务组 (39)数据库系统 (38)数据链路层 (38)数字电视 (46)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0)数字光处理器 (42)数字视盘 (46)数字数据网 (39)数字通信 (41)数字微波 (42)数字信号处理器 (45)数字用户线宽带接入技术 (45)数字增强无绳通信 (40)刷新频率 (186)瞬间通信 (80)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 (122)特别兴趣小组 (134)特高频 (156)跳频 (57)通信光缆 (31)通信海缆 (143)通信密钥 (31)通信线路 (147)通信协议 (32)通信终端协议 (36)通用标签语言标准 (133)通用个人电信 (157)通用个人电信号码 (158)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64)通用无线通信接口 (159)通用无线通信协会 (160)通用移动电信系统 (156)同步动态存储器 (132)同步码分多址 (130)同步数字序列 (131)同步网 (145)同构网络 (71)同轴电缆 (30)统计数据库 (141)统一建模语言 (156)投影电视 (149)图像通信 (77)图形交换格式 (63)拓扑结构 (152)万维网 (171)万维网联盟 (164)网格计算 (65)网关 (67)网际包探测器 (115)网络 (102)网络层 (103)网络计算机 (102)网络接入效劳器 (102)网络时间协议 (106)网络体系结构 (103)网络协议 (103)网络寻呼机 (75)网络语言 (102)网桥 (18)微波存取全球互通 (167)微波接力通信 (94)微波通信 (94)卫星通信网 (129)卫星移动通信 (98)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 (60)文件传输协议 (61)无线保真 (166)无线本地环路 (168)无线电频 (123)无线电通信 (122)无线个域网 (170)无线公开密钥体系 (170)无线交换机 (122)无线接入 (167)无线局域网 (168)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根底结构 (165)无线路由器 (167)无线射频识别 (124)无线网状网 (169)无线应用下载 (17)无线应用协议 (165)物理层 (116)物理网络 (115)下一代互联网 (104)下一代网络 (105)显存 (163)相移键控 (119)小灵通 (187)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 (139)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网络 (131)小型快闪卡 (26)协议 (119)芯片 (27)信令 (134)信息 (79)信息产业 (187)信息和通信技术 (75)信息化 (187)信息根底设施 (79)信息技术 (85)信息交换 (188)信息社会 (188)信息网 (79)星形网络 (140)虚拟家庭环境 (161)虚拟网络 (161)虚拟网络运营商 (162)虚拟现实技术 (163)虚拟现实模型语言 (163)虚拟专用网络 (163)遥测技术 (148)遥感 (127)业务节点接口 (136)业务提供者 (139)页面描述语言 (113)液晶显示器 (88)一号通 (189)一键通 (120)铱星 (84)移动辅助切换 (97)移动交换中心 (100)移动台 (98)移动台 (99)移动通信 (97)以太网 (52)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51)异步传输模式 (10)异构网络环境 (69)音视编码标准 (12)应用程序接口 (8)应用开发语言 (4)英特尔架构 (73)影像光盘 (160)用效劳提供商 (10)用户DSL (25)用户识别模块 (135)用户数据报协议 (155)用户网络接口 (136)用户网络接口 (157)用户小交换机 (111)用户驻地网 (34)邮件炸弹 (49)邮局协议 (117)邮局协议版本3 (118)有机发光显示器 (108)有线电视网 (21)有线通信 (167)域名 (44)域名效劳器 (43)域名系统 (43)元数据 (93)原籍位置存放器 (70)原始设备制造商 (107)远程登录 (149)远程授权拨入用户认证效劳器 (127)远程数据库访问 (123)远端用户模块 (123)月使用数或使用分钟数 (99)载波通信 (21)增强型短消息效劳 (50)增强型多用数字激光视频光盘 (53)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 (48)增值网 (160)真正简易的聚合 (127)正交频分复用 (107)正交相移键控 (121)正交振幅调制 (121)证书管理机构 (20)帧中继 (60)支撑网 (144)只读光盘存储器 (25)指令缓存 (80)智能化小区 (189)智能交通 (190)智能卡 (136)智能天线 (129)智能网 (79)中波通信 (92)中低轨道地球卫星 (9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0)中国教育科研网 (26)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 (27)中继器 (126)中继站 (123)中间件 (95)中间语言 (80)中枢主播网 (92)中文索引 (193)中央处理器 (34)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110)主动数据库 (4)主页 (71)专用网 (120)专用集成电路 (9)专用网 (117)专用线路 (40)准同步数字系列 (112)子网 (143)字节 (19)自动交换光网络 (9)自动请求重发 (9)自恢复网络 (133)自己动手 (42)自然语言 (106)自由空间光通信 (61)自主存取控制 (37)自组织网络 (139)综合光缆 (32)综合数字网 (76)综合业务数字网 (84)总线 (18)总线网络 (18)。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移动通信发展简史一、引言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创新。
本文旨在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第一代移动通信(1G)第一代移动通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模拟信号为基础。
这个时期,移动通信仅提供语音通信功能,通话质量不稳定且容易受到干扰。
1-1G技术特点●模拟信号传输●低容量●通话质量不稳定2-1G发展历程●1979年,率先商用1G移动通信系统●1983年,美国正式启用1G移动通信网络●1987年,全球首个数字式1G移动通信系统上线三、第二代移动通信(2G)第二代移动通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并采用了数字信号技术。
这个时期,方式不仅能传输语音信息,还能够发送简单的文字和图片。
1-2G技术特点●数字信号传输●高容量●支持基本数据传输功能2-2G发展历程●1991年,芬兰率先推出GSM网络●1992年,全球首个商用GSM网络在芬兰上线●1998年,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推广2G移动通信网络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三代移动通信在21世纪初开始普及,主要通过增加数据传输功能来提升用户体验。
这个时期,移动通信开始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视频通话和互联网接入。
1-3G技术特点●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支持视频通话和互联网接入●引入了分组交换技术2-3G发展历程●2023年,南韩率先在全球推出商用3G移动通信网络●2023年,推出了基于CDMA2023的3G网络●2023年,全球范围内3G移动通信网络迅速推广五、第四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在2023年正式发布,是目前普遍应用的移动通信标准。
4G的出现,使得移动通信能够支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通话和高速互联网接入。
1-4G技术特点●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高质量的视频通话和高速互联网接入●引入了OFDM技术2-4G发展历程●2023年,瑞典率先在全球发布商用4G网络●2023年,美国、等国家开始大规模推广4G网络●2023年,4G网络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六、第五代移动通信(5G)第五代移动通信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被称为“超级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一、移动通信的起源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通信的一种方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当时军方开始使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通信。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开始进入市场,成为一种普遍的通信方式。
二、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1G,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技术标准。
此时,移动通信主要以模拟信号为基础进行传输,通信质量较差,容量有限,主要用于语音通信。
三、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2G,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的技术标准。
2G技术引入了数字信号传输,提供了更好的通信质量和容量,除了语音通信,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传输,如短信。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3G,是21世纪早期的技术标准。
3G技术实现了更高的传输速率,使得移动设备可以进行更快速的数据传输,可以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如视频通话、移动互联网等。
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4G,是21世纪中期的技术标准。
4G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传输速率,使得移动设备可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4G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视频的流行等。
六、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5G,是目前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5G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将为各种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如物联网、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
七、移动通信的趋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趋势将是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
移动通信将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如、大数据等,形成更为智能化的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将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随着移动通信应用的普及,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将得到更多的关注,通信系统需要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移动通信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将继续朝着更高速率、更低延迟和更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移动通信发展五个阶段
移动通信发展五个阶段移动通信发展五个阶段:1.第一代移动通信(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并在整个9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是模拟信号传输和窄带语音通信。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AMPS(美国模拟方式系统)和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等早期标准。
虽然1G主要用于语音通信,但数据传输速率较低且不稳定。
1G时代的方式主要是大型便携设备,只能在固定基站覆盖范围内使用。
2.第二代移动通信(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并在进入21世纪之前得到普及。
主要特点是数字信号传输和窄带数字通信。
2G 引入了新的数字技术标准,如GSM(全球系统移动通信)、CDMA (代码分割多址)和TDMA(时分多址)。
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语音质量和信号传输稳定性,并开始支持简单的数据传输,如短信和基本的互联网接入。
3.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1世纪初开始发展,并在2000年代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特点是宽带数据传输和高速互联网接入。
3G引入了新的技术标准,如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CDMA2000(基于CDMA的3G技术)和WiMAX(全球互通微波接入)。
这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和互联网接入质量,使移动设备具备了更多功能,如视频通话、实时流媒体和高速互联网浏览。
4.第四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10年开始商用,并在201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是全IP网络和高速移动宽带通信。
4G引入了新的技术标准,如LTE(长期演进)、WiMAX 2和TD-LTE(时分长期演进)。
这些新技术改善了网络延迟、传输速度和容量,使移动通信达到了接近固定宽带网络的能力,促进了视频、游戏和云服务等应用的快速发展。
5.第五代移动通信(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19年开始商用,目前正处于快速推广阶段。
主要特点是超高速率和低延迟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与新一代标准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与新一代标准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方式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最早的模拟信号传输到如今的数字信号传输,移动通信技术在速度、可靠性和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并介绍新一代标准。
一、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信号传输技术,代表性的标准有NMT(北欧模拟电话)。
2.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质量、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度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通信容量有限,易受干扰。
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1. 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技术。
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CDMA(码分多址)。
3.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质量、频谱利用率以及传输速度方面较第一代有显著提升,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互联互通。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1. 本世纪初,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逐渐普及,实现更高速度的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
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WCDMA(宽带码分多址)和CDMA2000。
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更高的速度、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持了包括手机上网、视频通话等多种功能。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08年开始商用,主要特点是实现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LTE(长期演进技术)和WiMAX(全球互操作微波接入)。
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第三代,在速度、延迟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大大拓宽了通信应用的领域。
五、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1.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网络连接规模。
2. 5G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高速率、大容量、低延迟、广覆盖和多连接等。
移动通信技术各个阶段的特点
移动通信技术各个阶段的特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分别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采用模拟信号传输,通信质量较差,信号容易受到干扰,通话质量不稳定。
1G的典型代表是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和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由于技术限制,1G的通信容量较小,无法实现数据传输,只能用于语音通信。
1G时代的手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仅少数人能够使用。
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1G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采用了数字信号传输,解决了通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2G的典型代表是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2G技术提供了更高的通信容量,可以实现语音通信和短信传输。
同时,2G还引入了SIM卡,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切换手机和运营商。
2G时代的手机开始变得小巧轻便,价格逐渐下降,普及率不断提高。
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2G的基础上引入了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初步应用。
3G的典型代表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
3G技术提供了更高的通信速率,可以实现语音通信、短信传输和基本的互联网访问。
3G时代的手机拥有更多的功能,可以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和观看视频等。
3G技术的推出促进了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它在3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通信速率和容量。
4G的典型代表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实现的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自从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以来,移动通信行业经历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及其的趋势:1. 第一代移动通信(1G)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实现的。
这一时期,使用的是模拟信号传输,主要特点是语音通信。
1G移动通信系统不具备数据传输功能,并且在信号质量和通信容量方面存在局限性。
2. 第二代移动通信(2G)第二代移动通信在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期出现。
2G的核心是数字通信技术,支持数据传输和短信功能。
2G通信网络的容量和信号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三代移动通信在2000年代初开始,采用WCDMA技术或CDMA2000技术。
3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速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的支持,如视频通话和移动互联网。
3G的发展为移动通信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 第四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于2010年代初出现。
4G采用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4G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宽带和多媒体传输的发展。
5.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第五代移动通信是当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步商用化。
5G技术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低延迟和大容量的特点。
它将成为促进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6. 趋势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朝着更高速率、更低延迟和更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将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移动通信行业也将面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新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以及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移动通信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的数字化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移动通信技术也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
新的技术和应用正在不断涌现,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先来回顾一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出现了,这一技术主要是采用模拟信号的方式进行语音通信,信号质量不够稳定,且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听,而且信号也不够稳定。
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逐渐被广泛应用。
这一技术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通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还能够实现信息加密,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则进一步发展了数字通信技术,实现了更高速的通讯和更丰富的应用。
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四、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用户不仅能够更高速地进行语音和资料传输,还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等方式,更加便捷地进行互动和沟通。
五、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目前完全成熟,并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铺开。
5G 技术通过更高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在通讯、物联网、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G技术除了可以提供更快更可靠的无线网络,还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定位服务、更快速的相互连接和更智能的数据交互,从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业的生产。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5G技术可以实现更快捷的病人信息交流,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在工业生产领域,则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更加智能的互联和定期的维护,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稳定性。
未来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未来,我们可以期望看到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应用的涌现,如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将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移动通信技术-学习项目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资料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GSM系统概述 • GSM网络结构 • GSM信道类型及特性 • GSM关键技术解析 • GSM业务与应用场景 • GSM系统性能指标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GSM系统概述
GSM发展历程
01
第一阶段
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会议提出 GSM概念及初步系统构想。
企业应用
GSM系统在企业内部通信、移动 办公、远程监控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 员工生产力。
公共安全
GSM系统在公共安全领域也有广 泛应用,如警务系统、消防应急 通信等,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快速 、可靠的移动通信支持。
06
GSM系统性能指标评价
覆盖范围评估方法论述
基于场强预测的覆盖范围评估
GPRS业务
GSM系统通过GPRS技术提供分组数据业务,支持更高速率 的数据传输和更丰富的移动数据应用。
WAP业务
GSM系统支持无线应用协议(WAP),用户可以通过手机 访问WAP网站,享受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服务。
人移动通信的主 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个人语音通 话、短信交流和数据传输等场景 。
输标02入题
基站子系统(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 站收发信台(BTS),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和处理。
01
03
操作维护子系统(OMS):负责网络的操作和维护。
04
网络子系统(NSS):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等,负责移动通信网络的交换、管理和控制。
根据历史话务量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话务量需求。
论述移动通信技术
论述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和信息的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对通信需求的增加,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和未来趋势。
发展历程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主要采用模拟传输技术。
1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语音通信,通信质量较差且容量有限。
著名的1G技术标准是NMT和AMPS。
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以数字传输为基础,通信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2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数字通信和短信功能。
最为著名的2G技术标准是GSM,它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网络。
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1世纪初引入,实现了宽带数据传输和多媒体通信。
3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速数据传输和移动互联网应用。
著名的3G技术标准是CDMA2000和WCDMA。
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2010年开始商用,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容量。
4G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速宽带无线接入和高质量视频通话。
最为著名的4G技术标准是LTE。
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它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
5G 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超高速数据传输、低延迟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5G将支持更多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城市、自动驾驶和远程医疗。
应用场景1. 移动电话移动通信技术最初的应用场景是移动电话。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语音通话、短信发送和互联网浏览。
2.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移动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并使用各种应用程序。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娱乐选择。
3. 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将各种设备和物品连接起来的网络。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呼叫流程 移动用户至固定用户出局呼叫流程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呼叫流程 固定用户至移动用户入局呼叫流程
课程内容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GSM系统结构 GSM系统接口 GSM寻呼流程 CDMA系统组成 CDMA 基本特点
MSC从三种数据库——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和鉴权中 心(AUC) ——中取得处理用户呼叫请求所 需的全部数据。反之,MSC根据其最新数据 更新数据库。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系统结构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HLR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贮着该 HLR控制的所有存在的移动用户的相关数据, 一个HLR能够控制若干个移动交换区域或整 个移动通信网,所有用户的重要的静态数据 都存贮在HLR中,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 访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数据。 HLR还存储且为MSC提供移动台实际漫游所在 的MSC区域的信息(动态数据),这样就使 任何入局呼叫立即按选择的路径送往被叫用 户。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 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它是在扩频通信技术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 通信技术。
CDMA技术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更高质量无 线通信的需求。
课程内容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GSM系统结构 GSM系统接口 GSM寻呼流程 CDMA系统组成 CDMA 基本特点
Um接口: BTS与MS之间的接口 A接口: BSC与MSC之间的接口 Abis接口: BSC与BTS之间的接口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
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不断带给人们便利与创新。
本文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革新的历程、应用和未来展望。
一、发展历程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以模拟信号传输为主。
1G移动通信技术在传输速率、通信质量以及通信范围方面存在较大限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在1G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改进,引入了数字信号传输技术。
2G技术的问世使得通信质量大幅提升,同时支持了短信服务和基本的数据传输功能。
然而,由于技术局限性,2G通信在数据传输速率和连接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问世彻底改变了移动通信的面貌。
3G技术以增强数据传输功能为目标,实现了高速网络连接和更稳定的通信质量。
人们可以通过3G网络方便地进行音频、视频通话,同时享受到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以LTE(Long Term Evolution)为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4G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稳定性以及网络延迟方面进行了大幅改进,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速、稳定和流畅的移动通信体验。
此外,4G技术也进一步支持了高清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等应用。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视为未来通信领域的下一个革命性突破。
5G 技术将在传输速率、延迟、连接密度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为人们带来更加智能、高效的通信体验。
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催生产业升级和创新,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应用领域2.1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3G、4G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查阅资讯、使用各类应用程序。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 系统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出现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其中,GSM 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更是 2G 时代的代表,为人们的通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GSM 系统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频谱利用率低、通话质量不稳定、系统容量有限等。
GSM 系统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相较于1G 的模拟通信,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丰富的业务功能。
GSM 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移动台(手机)、基站子系统(BSS)和网络子系统(NSS)。
移动台是用户直接使用的设备,具备通话、短信、数据传输等功能。
基站子系统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包括基站收发信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网络子系统则主要负责移动性管理、呼叫控制、用户数据管理等功能,由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等组成。
在通信原理方面,GSM 系统采用了时分多址(TDMA)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频段的频谱资源按照时间划分成多个时隙,每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隙上进行通信,从而实现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段的资源。
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使得系统能够容纳更多的用户同时通信。
GSM 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其良好的漫游能力。
无论用户身处何地,只要有 GSM 网络覆盖,就能够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通信。
这得益于其完善的用户数据管理和移动性管理机制。
当用户从一个网络区域移动到另一个网络区域时,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用户数据的切换和更新,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在业务功能方面,GSM 系统除了支持基本的语音通话和短信服务外,还逐渐发展出了一些增值业务,如彩信、WAP 上网等。
虽然这些业务在如今看来可能已经显得十分简陋,但在当时却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中文索引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134 安全等级173安全广域网128安全认证173安全业务129按需传真59按需分配多址37半双工传输68保密机132报表生成器123背投电视119本地电话网90本地多点分配业务89比特15比特差错率14比特率15编译型语言32标签语言91表示层116博客16薄膜二极管半透式液晶150 薄膜晶体管150不间断电源157操作系统109层次型计算机网络69查询语言121差分移相键控44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141 产业信息化174长波通信91长途电话网152场致发射显示器133超高频133超高速数字用户环路155 超精高亮液晶屏155超宽带159超媒体73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141超文本标识语言72超文本传输协议72闯入者35承载业务14城市传输网93城市传送网94城市宽带网93城域网91程控电话交换机119程序设计语言119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13 传输层153传输控制协议145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145 传输网153传送网154传真存储转发61传真通信55串扰35创作语言11打印机控制语言111大灵通174带宽12单边带电台135弹性分组环127等离子显示器113等效全向辐射功率47 低级语言89地理信息系统63地球站47地址解析协议8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1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3 第四代语言4点对点通道协议118 点对点网络117电报通信148电传打字机149电磁辐射49电磁干扰50电磁兼容性50电缆调制解调器20电力线通信117电路交换28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76 电信参考网128电信管理网151电信普遍服务174电信支撑网148电影电视175电子公告板13电子化服务54电子签名175电子商务48电子数据交换49电子邮件49电子邮件中的@175电子政府176电子政务176电子政务数据交换中心177 调幅无线电台6调频电台58调制解调器98动态主机配置协议40端局147短波通信134对称电缆144对等网177对地静止地球轨道卫星66 对象操纵语言108对象定义语言107多对象传播100多链路点对点协议99多路通信101多媒体通信100多媒体信息服务,也称“彩信”97 多入多出95多信道多点分配业务96多业务传输平台100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充协议95 多载波调制92多址联接101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14二进制同步协议15发光二极管89防火墙57仿真局域网49访问位置寄存器16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5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158分布式网络42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39分组交换110分组交换数据网119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协议之一171 分组交换网络110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比111蜂窝地理服务区27蜂窝数字分组数据24蜂窝小区25蜂窝小区切换25蜂窝移动电话系统26服务器解析超文本链接标签语言134 服务器托管177服务质量121附加网54高级研究规划局网络8高级语言70高空平流层电台68高频对称电缆69高清晰度电视68高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68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63高速电路交换数据71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71个人识别码115个人手持设备系统114个人数字助理112个人通信网111个人通信系统112工程数据库51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33 公共管理信息协议/服务29公共交换电话网120公共密钥结构115公共网关接口27公共无线局域网121公共信道信令网22骨干网12关系模型123光通信89光同步传送网109光纤107光纤到户62光纤到建筑物62光纤分布数据接口56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256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108 光纤接入网55光纤通道55光纤通信58广域网165国际标准化组织85国际电信联盟85国际多媒体远程会议集团78 国际互联网81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76国际移动电信200078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106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105海底光缆142核心网34黑客67红外线通信80呼叫中心21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29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随机存储器30 互动式语音应答86互联网安全协议82互联网服务提供者85互联网内容提供者74互联网协议、网际协议82话务量153环型拓扑124汇编语言10汇接局152会话启动协议135会议电视161混合光纤/同轴电缆69混合型拓扑96活动图像专家组99机顶盒141机器语言96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4基本速率接口18基带13基带网络13基于互联网协议的电话162 基站12激光通信88即插即用网117即时通讯77集成电路74集成电路卡74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75集群通信系统146集线器72计算机安全177计算机病毒178计算机电话集成36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20 计算机语言33加速图形端口5家用无线电70简单网络管理协议136 简易信号通信135鉴权中心11交互式网络电视82交换机54交换网144交换以太网144脚本语言131教育信息化178接入点7接入网6结构化查询语言140 解释性语言81金融电子化178晶片164镜像频率78镜像站点96局域网87局域网标准178军用网95开放的组件标准31开放式集群架构63开放式数据库接口106 开放系统互连110可视化Basic161可用比特率4客户28客户/服务器模式29客户机/服务器网络28空分多址131空间无线电通信139快速以太网55宽带(broadband或wideband)179 宽带CDMA166宽带ISDN14宽带接入网18宽带无线接入19馈线57扩频通信140扩展标记语言172垃圾邮件180蓝牙16雷达122立体电视151联合图像专家组86令牌环形网络152流媒体142陆上集群无线电系统149 路由表125路由器125绿色上网180码分多址23脉冲编码调制111漫游124每用户平均收入8美国国家标准学会7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56 美国通信工业协会151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9 门户网站180密集波分复用47密码验证协议110密钥87免费软件61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语言108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37 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31面向数据位协议15面向字节的协议19命令语言31模拟通信6目录服务系统45内联网、企业内部网81农业信息化181欧洲电信标准协会52片上系统137频分多址56频谱利用率181企业信息化181企业信息基础设施182 企业资源规划52千兆比以太网62强制存取控制91请求注释124全光网络7全球定位系统64全球移动通信系统65 全双工传输62扰码130人工智能5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154 软件无线电132软交换138三网融合182散射通信130闪存58闪存卡58闪联182闪邮183社会信息化183社会性网络服务137身份密钥75神经元网络104甚长波通信102甚高频161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线160 甚小孔径卫星通信系统164 声明性标签语言43时分多址146时分-同步码分多址147实用摘要和报表语言114 世界电信日183市民卡186市内通信电缆90视频点播162视频输出格式11树形网络154数据37数据仓库46数据仓库管理系统47 数据操作语言43数据定义语言39数据库38数据库管理系统38 数据库管理员38数据库任务组39数据库系统38数据链路层38数字电视46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40数字光处理器42数字视盘46数字数据网39数字通信41数字微波42数字信号处理器45数字用户线宽带接入技术45数字增强无绳通信40刷新频率186瞬间通信80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122特别兴趣小组134特高频156跳频57通信光缆31通信海缆143通信密钥31通信线路147通信协议32通信终端协议36通用标签语言标准133 通用个人电信157通用个人电信号码158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64通用无线通信接口159 通用无线通信协会160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156 同步动态存储器132 同步码分多址130同步数字序列131同步网145同构网络71同轴电缆30统计数据库141统一建模语言156投影电视149图像通信77图形交换格式63拓扑结构152万维网171万维网联盟164网格计算65网关67网际包探测器115 网络102网络层103网络计算机102网络接入服务器102 网络时间协议106 网络体系结构103网络协议103网络寻呼机75网络语言102网桥18微波存取全球互通167微波接力通信94微波通信94卫星通信网129卫星移动通信98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60 文件传输协议61无线保真166无线本地环路168无线电频123无线电通信122无线个域网170无线公开密钥体系170无线交换机122无线接入167无线局域网168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165 无线路由器167无线射频识别124无线网状网169无线应用下载17无线应用协议165物理层116物理网络115下一代互联网104下一代网络105显存163相移键控119小灵通187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139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网络131 小型快闪卡26协议119芯片27信令134信息79信息产业187信息和通信技术75 信息化187信息基础设施79信息技术85信息交换188信息社会188信息网79星形网络140虚拟家庭环境161 虚拟网络161虚拟网络运营商162虚拟现实技术163虚拟现实模型语言163 虚拟专用网络163遥测技术148遥感127业务节点接口136业务提供者139页面描述语言113液晶显示器88一号通189一键通120铱星84移动辅助切换97移动交换中心100 移动台98移动台99移动通信97以太网52以太网无源光网络51 异步传输模式10异构网络环境69音视编码标准12应用程序接口8应用开发语言4英特尔架构73影像光盘160用服务提供商10用户DSL25用户识别模块135 用户数据报协议155 用户网络接口136 用户网络接口157 用户小交换机111 用户驻地网34邮件炸弹49邮局协议117邮局协议版本3118 有机发光显示器108 有线电视网21有线通信167域名44域名服务器43域名系统43元数据93原籍位置寄存器70原始设备制造商107远程登录149远程授权拨入用户认证服务器127 远程数据库访问123远端用户模块123月使用数或使用分钟数99载波通信21增强型短消息服务50增强型多用数字激光视频光盘53 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48 增值网160真正简易的聚合127正交频分复用107正交相移键控121正交振幅调制121证书管理机构20帧中继60支撑网144只读光盘存储器25指令缓存80智能化小区189智能交通190智能卡136智能天线129智能网79中波通信92中低轨道地球卫星9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30中国教育科研网26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27 中继器126中继站123中间件95中间语言80中枢主播网92中文索引193中央处理器34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110 主动数据库4主页71专用电话网120专用集成电路9专用网117专用线路40准同步数字系列112子网143字节19自动交换光网络9 自动请求重发9自恢复网络133 自己动手42自然语言106自由空间光通信61 自主存取控制37 自组织网络139 综合光缆32综合数字网76综合业务数字网84 总线18总线网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