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1.美国的货币制度(一)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
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
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
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
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目标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失灵 案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案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的货币政策都能够如期发挥作用,有时会出现传导机制失灵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典型案例。
在此次危机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和大规模的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具体来说,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低利率环境下进行了过度放贷,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日本失去二十年另一个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案例是日本失去二十年。
自1990年代初以来,日本一直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然而,尽管日本央行多次降低利率并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经济依然陷入停滞状态,通货紧缩问题也得不到有效改善。
这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日本的情况出现了失灵,甚至因为长期的失效,导致了“失去二十年”的现象。
四、原因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依赖于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当市场预期与中央银行政策的预期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容易导致传导机制的失灵,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传导通道更加错综复杂。
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也会影响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五、影响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会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
失灵的货币政策将无法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容易导致经济波动和通货紧缩。
失灵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另外,货币政策失灵还会削弱中央银行的政策信誉和市场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
六、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是一种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需要引起政府、中央银行和市场的高度重视。
美国的货币政策全解
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和个 人消费,在这个时期进一步推进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使得信用急剧膨胀。
政策效果: 1974年到1975年和80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危机期间,在 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 普遍大幅度上涨。
新经济时期
时间: 90年代初到现在
战后初期的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滞涨时期的政策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新经济时期的政策
战后初期
背景: 在30年代后半期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凯恩 斯主义,它主张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使 经济摆脱衰退状态。这一政策措施在当时存在大量失业资 源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 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军事开支有增无减,导致财政赤字上 升,这样,只能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缓和;加之战时的物 价管制放开,致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快。
政策效果: 1、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交替进行。总的趋 势: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带来了经济的衰退而低通 货膨胀率则是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原因: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滞涨时期
背景: 在经历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从60年代后 半期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时间: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 政策:
政策效果: 到1998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背景: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倒闭 措施:在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购买了1.725亿美 元资产,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 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市场影响:从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美股 标普500指数涨幅为37.14%。美国经济在2009年中期 触底反弹,当年后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 从负值逐步增至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陶健
●(本栏目编辑:曹敏)财政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陶健一、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
目前西方众多经济学者中,由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因素不同,使得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出现多流派的观点。
如果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角度,一般可以将货币政策传导分为货币渠道(包括利率途径、汇率途径以及资产价格途径等)和信用渠道两个主要途径,进而也就形成了“货币观”和“信用观”两种观点。
“货币观”最早被西方经济学者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传统的金融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都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仅仅是通过“货币途径”完成的(前者是货币价格-利率途径,后者是货币数量途径)。
该观点认为,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将银行贷款归为债券的一种,而且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投资水平和产出。
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主流,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完全信息的金融市场假设上,忽视了实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金融市场自身的结构缺陷。
“信用观”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提出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均衡信贷配给理论(JosephE.Stiglitz与AndrewWeiss,1981)和CC-LM模型(BernankeB.S与AlanS.Blinder,1998)。
该观点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证券、银行贷款三种形式,认为银行贷款是特殊的,债券不能与之相互替代,货币政策是通过信用影响局部投资水平,进而影响产出。
但是信用渠道也存在局限性:信用渠道影响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外部融资来经营,而大企业的自我融资能力较强,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对于大企业没有显著的影响。
二、西方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一)量化货币政策1、叙述性方法(NarrativeApproach)叙述性方法是指从中央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的历史事件中来确定货币政策的松紧态势,例如Romer夫妇(1989)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的会议记录中找出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点并认定为外生的货币政策,这些时点又被称为“罗默日期”(RomerDates)。
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
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二战后国际金融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受到战后恢复和冷战时期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金融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同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发展。
以下将分别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金融监管等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华盛顿共识和金融危机等阶段。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诞生。
该体系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围绕着固定汇率、开放贸易和国际金融合作展开。
然而,1971年美国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混乱期。
随后,推行自由化金融政策的华盛顿共识成为了主导思想,金融市场逐渐放开管制,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全球主导模式。
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等,这些危机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和调整。
其次,国际金融在自由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货币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性整合,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等方面。
自由化和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资金流动更加自由,金融创新更加迅速。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贸易不平衡、资本流动过度等问题,需要国际金融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推动了金融监管的全球化趋势,但是在全球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存在差异,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监管不力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国际金融制度需要加强国际性的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效能和适应性,以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挑战。
总的来说,二战后国际金融的演变趋势体现了自由化、全球化和监管的三大特点。
第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二)早期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模型:M→E→I→Y 2.解释:个人和公司持有一系列资产,既包括金融资 产,又包括实物资产, 主要有货币、存单、实物资 本、耐用物品,甚至人力资本。在同时考虑资产收益 与流动性的情况下,个人和公司保持资产结构均衡。 现在,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存量破坏了 均衡,开始的时候,个人和公司发现相对于股票、债 券、实物资本、耐用物品等资产来说,他们持有的货 币数量超过了他们愿意持有的水平。这种非均衡引发 了一轮资产替代,人们通过购买股票、债券、汽车、 住宅等在内的非货币资产减少了手头过多的货币。这 种替代一直进行到货币资产持有量与非货币资产持有 量恢复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时为止,经济才重新达到 均衡。总之,货币变动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2.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继续探索
(一)货币政策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1.利率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 M↑→i↓→耐用消费品支出↑→Y↑ 由于消费者用于耐用品的支出常常是通过 借贷进行的,利率降低,使这些购置支出的筹 资成本降低,从而鼓励消费者增加耐用消费品 支出。
2.财富效应 M↑→股票与债券价格↑→财富↑→消费 支出↑→Y↑ 3.流动性效应 M↓→资产结构流动性下降↓→财务困 难发生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 ↓→GDP↓
(二)其他资产价格途径 1.汇率水平对于净出口的作用 2.托宾的q理论 3.财富效应 (三)信贷或信用途径观点 1.银行信用的可得性 2.资产负债表途径 (1)股票价格、企业净值与银行贷款
(2)现金流途径 现金流是指现金收入与支出的差额。扩张 性货币政策会降低名义利率,短期债务的支出 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会 改善,银行会倾向于增加其贷款。此外,高利 率加剧逆向选择,而低利率有助于缓解,因为,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利率降低时,低风险偏好 的借款人将占据贷款总量的大部分,因此贷款 人乐于放款。 (3)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变动途径 在工业化国家中,债务总是以固定名义利 率计息的,意料之外的物价水平变动会降低企 业的实际负债,但是不降低企业的实际价值, 这样会增加企业的净值,引发银行贷款。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美国货币政策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执行的。
其目的是维护国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并保持通胀率与就业水平的合理平衡。
1. 美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演变美国货币政策源于美国金本位制。
在这一体系下,美国政府兑现金币,在另一个国家或者美国国内都能获得等量的黄金。
但是二战后,美国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导致贸易逆差和国际黄金储备的流失,最终导致了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黄金兑换,并将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制改为国际货币体系。
此后,美国货币政策运用杠杆效应以太平洋-东南亚国家货币风波、墨西哥披索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等一系列事件,使美国经济在这些风波中保持相对稳定,奠定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基础。
2. 美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美国货币政策可以使用的工具很多,最常用的是利率和货币政策回购。
同时,还可以进行外汇干预和控制储蓄利率等手段。
该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经济增长、低通胀率、高就业率和稳定汇率等。
其中,就业率和通胀率是美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3.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是由联邦公开市场业务(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和12个联邦储备行组成的。
其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而12个联邦储备行则负责实现货币政策并监督银行体系。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执行货币政策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向银行委托购买或出售美国政府债券;二是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三是透过调整直接向银行借贷的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
4. 美国货币政策的优缺点美国货币政策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快速响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并且可以改变政策,以保持经济的稳定。
但是,美国货币政策也存在缺点。
一是对于其他国家可能会产生相对负面的影响;二是在实现稳定汇率和高就业率目标时,通常会牺牲掉其他目标,例如稳定价格;三是美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经济波动变化,特别是那些美元依赖国家的经济。
7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四、赤字财政政策 (二)“公债哲学”与赤字财政的可行性(公债中 性还是非中性?)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赤字财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 是可行的。因为他们都相信所谓的“公债哲学”。即: 1、债务人是国家(政府),债权人是公众。在某种程 度上,政府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财政赤 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2、 一般说来,国家的政权是稳定的。政府以国家信用作担 保,因此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3、政府实行赤字财 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而经济发 展了,政府就有了足够的税收来偿还债务,以弥补财政 赤字。显然,“公债哲学”为赤字财政政策的可行性提 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之-----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AD)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非常注重需求管理。需求 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直接目标:AD=AS;
➢ 间接目标(终极目标):“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 AD<AS时,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AD=AS;
(二)内在稳定器发生作用的机理P156 1、经济萧条时期
GP↓→Tx↓
P I ↓→Tx↓ 失业↑→Tr↑
抑制了消费与 投资的减少
有助于减轻 ↓→Tx↓ 失业↓→Tr ↓
抑制了消费与 投资的增加
有助于减轻通 货膨胀的程度
(三)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
内在稳定器只能减轻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 的程度,并不能改变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 趋势。因而内在稳定器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 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相机抉择的财政政 策。所以,尽管经济中存在内在稳定器,但仍 然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来调节经济。
图中y’y1为利率上升的挤出效应减少 的收入,y0y1是增支政策增加的收入。 比较两图:IS曲线较陡,政府增支的挤 出效应较小,效果较大。
论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
论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张向群王朝晖1摘要2二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保护贸易的过程。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其本质是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
本文简述二战后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探讨了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启示。
1关键词2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公平贸易0政策单边主义在美国独立的200多年里,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始终表现为保护贸易主义与贸易自由化的交替,有时保护贸易主义占据主流,有时贸易自由主义取得优势。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保护贸易的过程。
一、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美国在历史上一直采用保护贸易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现了从保护贸易到贸易自由化的实质性转变。
1.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二战之后,美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原因有三。
第一,自由贸易是美国强大经济基础发挥优势的迫切需要。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18%;在资本输出方面,从1945~196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增对外投资120亿美元,其中70%左右来自美国。
在国际收支方面,美国是惟一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美元是惟一受欢迎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此外,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显然,巨额出口有利于美国经济繁荣和保持低失业率;巨额进口则有助于美国维持低物价和高生活水准。
而这一切只能靠大力推进整个世界的自由贸易来实现。
第二,自由贸易是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二战后,美国要将相对封闭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造成开放经济,以建立开放的商品、资本和货币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美国对以往保护贸易政策反思的结果。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5斯穆特2霍利关税法6,试图通过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但实际上未产生效果,反而挑起关税战,使世界贸易规模急剧下降,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案例[全文]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案例[全文]第二十章货币政策案例案例一: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998年、1999年两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损失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
2002年更是公开市场操作取得突破性的一年。
2003年以来,央行不仅将公开市场交易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了交易成员,扩大了交易范围,还建立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
与此同时,自2003年2月10日以来,为保持基础货币的平衡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相对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了20次的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到2140亿元。
但随着操作次数的频繁,央行到2002年底手持的大约2863亿元国债面值,除去20欠正回购占用部分,目前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回购的力度不断减弱。
而2003年3月末M2余额高达191></a>.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4200亿元,货币供应量充足有余,资金回笼的任务仍然艰巨。
为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继续回笼基础货币,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央行在2003年4月22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央行票据实施正回购的功能。
央行第一次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是2002年9月24日,央行宣布从当日起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91天、182天、364天三个正回购品种中的未到期部分置换为中央银行票据(1937.5亿元)/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公开市场上直接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截止2003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已贴现发行了24期央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累计发行已达到2750亿元。
从这些央行票据发行情况来看,央行根据近期正回购和央行票据到期及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加大了货币回笼的力度。
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期货日报/2011年/8月/18日/第004版国际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组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的时候功能只限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和信用,以及实施银行监管,即保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健康是美联储的最终目标。
直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联储开始管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并设立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这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成了美联储的职责。
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个框架和体系,它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等等。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保证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三大法宝。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已逐渐被各国放弃了,美联储也基本上不把它当作一项政策工具来使用。
1913年美联储创立后,贴现窗口放款曾是帮助成员银行应急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主要是对商业票据进行贴现。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它就能够影响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经济中的信贷总量。
目前美联储已经不再通过再贴现向银行发放贷款了,而是直接向银行提供贷款。
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是一个意外的发明,但自它产生之后,便迅速地成为了美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每次中介目标的变化背后都有一个货币金融理论的兴起。
即便是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制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化的。
货币理论的更迭与货币政策实践的兴衰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美联储成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一直在随着货币金融理论的变化而不断地演变。
但是美联储成立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直到马丁上台之后,美联储才开始关注货币市场情况。
第二任联储主席伯恩斯将货币供应量和联邦基金利率并举,执行新的货币政策。
沃尔克在1979—1981年中进行严厉的收紧以降低通胀;其后使用稳定的低通胀政策。
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探究
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探究一、简介美国中央银行(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美国政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央银行。
其主要职责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业和维护金融稳定。
本文将探究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负责。
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七名来自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理事和七名美国中央银行的理事。
该委员会每年举行8次会议,讨论并制定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制定的目标为维持物价稳定、实现最大就业和平稳经济增长。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使用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目标、资产购买和货币供应量控制。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利率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影响长期利率(例如抵押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如果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银行的贷款成本将降低,利率将下降,从而刺激借款和投资,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2.资产购买传导机制资产购买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资产来影响金融市场,并进而影响经济活动。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实施资产购买政策时,购买的国债和其他资产将增加中央银行账户上的货币储备,并增加银行的多余存款。
在银行的存款过剩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出售债券或加强放贷来使资产负债表保持平衡,从而增加贷款总额。
这将提高流动性,刺激经济活动和消费。
3.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价格和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或银行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货币价格将上涨,利率将上升,从而减少资本支出和投资,抑制通货膨胀。
四、结论总体来说,美国中央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短期利率、购买资产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长期利率和经济活动水平的。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按照传统经济学中的描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央行控制基础货币,进而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
当存在某种程度的价格粘性的情况下,名义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的变动进一步影响资本使用者的成本。
这种影响将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变化。
这个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is-lm模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言,存在着很多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以美国为例,其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可以细分为:狭义信贷渠道、广义信贷渠道、财富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等。
狭义信贷(或称之为银行贷款)渠道,是指:由于银行主要依赖储备性的活期存款作为贷款的资金来源,通过减少银行储备的总量,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可以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
由于大量的企业和居民主要依靠或只能依靠银行来筹集资金,银行贷款供给的减少必然会使总支出收缩。
广义信贷渠道,在美国,该渠道主要表现为抵押贷款(mortgage loan)。
根据利率与资产价格的关系,当利率上升时,资产价格会下降;反之,当利率下降时,资产价格则会上升。
在货币政策传导的广义信贷渠道中,资产的价格变得尤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决定了公司和消费者用于获得抵押贷款的抵押品的价值。
虽然抵押品价值的下降并不必然代表借款者偿债能力的下降,但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存在代理人成本的情况下,抵押品价值的下降将导致借款者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
这样,货币政策的效应通过广义信贷渠道得到了放大。
财富渠道,是建立在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安东(ando)于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这个理论,消费者是根据一生当中如何最优地分配消费的意图,来计划他们的长期消费和储蓄行为的。
消费者的收入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劳动收入,另一个是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收入)。
当货币政策变动导致利率发生变化时,消费者拥有的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 效应
11-3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 效应及其疲软的原因
•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尚未建立完善的 市场机制,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尚未市场化 ,各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均很高,对资本市 场、外汇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各自 独立性较强,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再贷款来控制 银行,调整利率来间接控制投资和金融资产的价格 ,调整汇率来调节进出口来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因 此,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模式以信贷传导 途径作为主机制,利率途径、汇率途径只是作为辅 助机制、补充机制而存在。然而,以信贷途径作为 货币政策传导主机制的模式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 弱效性。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 传导有效性的对策
1。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促进货币政策的规范化
2.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
3.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主体
5.有效约束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行为
谢谢大家的聆听!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小组成员:张祝堃 卫婷 张佳 张晓慧 刑好 张可嘉 闫建丽 张艳
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 目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 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 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法定存款贮备金政策、再贴现政 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目前应采用的 中间目标的考量
(一)我国可以尝试采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 首先,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 其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杠杆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引 起货币供应量的数倍扩张或收缩。 (二)现阶段我国应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 如果以零通胀率为调控目标,在流通速度保持基本不变的 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与实际GDP增长大致持平。实际结 果反映,货币供应量控制是合理的、适度的。而且,从目前 的情况看,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不具备条件。
中央银行学期末论文选题
中央银行学论文选题
(可以在现有题目上做调整,也可以另外选题,但要求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有关)
1.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关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问题的研究
3.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研究
4.我国货币政策货币传导机制和利率货币传导机制比较(需要做实证分析)
5.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需要做实证分析)
6.国际收支与货币供应量
7.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8.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
9.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10.关于我国房地产信用控制的思考
11.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工具的思考
12.次贷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
13.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14.关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思考
15.货币政策工具比较研究
1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综述
17.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18.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19.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20.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思考
21.金融监管体制比较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考察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考察
欧盟金融监管体制考察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考察;等等
22.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23.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24.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
25.中央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
26.论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基本原理
27.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研究
28.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报告主要精神及其点评)
29.其他自选题目(限定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方向)。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
课堂检测
A、国有企业私有化 B、压缩政府开支
1、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D)
C、削减政府福利 D、实行企业国有化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主要原因是( 主要原因是( )
3.
模式: 模式:
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 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
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
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实施产业政策, 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制定经济计划, 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4.
效果: 效果:
探究一: 探究一: 战后联邦德国为什么能够创造 经济奇迹” “经济奇迹”?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限制垄断行为, 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效果: 5、效果:
四、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确立起政府主导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型经济 特征: 2. 特征: 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
D
A、限制垄断行为 B、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水平 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D、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确立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3、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
B
A、市场调节
B、政府指导
C、自由放任
D、货币主义
二、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PPT课件
(3)现金流渠道
另一个资产负债表渠道通过其对现金流,现金 收入和支出差额的影响而发挥作用。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降低名义利率的同时,通 过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现金 流的增加,使得银行认为企业或家庭具有更强 的还贷能力,从而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 借贷和经济活动上升。 这种机制可概括如下:
货币供应量 (监测利率、汇率)
稳定货币、并以此促 进
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我国货 币政策传导 机制转轨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1、各经济金融主体行为不规范,使货币政策 传导受阻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使传导机制阻滞; 其他金融机构不受中央银行约束,贯彻落实货币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银行可能并不提高利率,而 是采取对某些企业实行限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紧 张的问题。因此,企业贷款可得性或银行可贷资金 数量是影响投资支出的重要因素。
M↑→银行准备存款↑→贷款↑→ I↑→ Y↑
银行信贷渠道的局限?
1、是否有相当比例的银行依赖性借款人。 2、银行信用供给的变化能否引致社会信 用供给总量的变化。 3、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地影响银行等金融 中介体系的贷款 4、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还受到金融监管 政策的影响。
(5)居民家庭流动性效应
居民家庭流动性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 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及其资产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 当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增大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耐用消 费品的支出,反之,则增加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当股票价格上升时,金融资产的价值也会上升,人们对发 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的估计会降低,会愿意增加对耐用消 费品的支出。这样,流动性效应的传递机制可以表述为: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
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20C90S
克林顿综合两者宏观调控 Nhomakorabea微观自主
进入“新经济时代”
“两极化”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间
主要总统
经济理论
主要经济政策
结果
原因
问题
二战后——20C60S末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充分就业
高度繁荣
(黄金时代)
①②③
财政赤字
高额国债
通货膨胀
赤字财政
20C70S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凯恩斯主义
紧缩财政
赤字财政交替
失灵
滞胀(原因)
20C80S
里根
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
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
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
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
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
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
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
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
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
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
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
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
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
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
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2000年2月2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
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
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
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
在这
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
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
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
因为,首先,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
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
其次,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
再次,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思考题:
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