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内容简介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A)?二、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请回答(B):标题:导语: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1)(2)- 2 -人教版高中语文(3)(4)(5)(6)结尾:小结:三、问题探究(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C):(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C)?(3)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C)?四、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D)人教版高中语文- 3 -参考答案一、内容简介: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二、整体把握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 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主体:(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二、重点难点1、朗读和字词训练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3、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

三、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四、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着.陆摘星揽.月..诞.生乾坤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扭转乾坤:尘封:一鼓作气:横亘:翌年: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⑴A、披露B、透露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学习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自主预习案1.知识链接(1)新闻常识: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

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2.给下列黑体字字注音:运载()橘红()角落()翌年()开辟()乐曲()酝酿()横亘()着陆()3.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4.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课中合作探究案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理清文章的脉络标题:导语: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A.B.C.D.E.F.结尾:小结:(2)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为什么在开始和结尾都叙述了“神州”五号的发射情况?(3)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部编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熟悉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相关链接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词:①杨利伟【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 351 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K12学习】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K12学习】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目标择定】、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师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第一部分【自主预习】知识链接:1: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

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能结合文本分析新闻标题的意义和价值。

3.能运用多种工具和参考资料,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预习案】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分析它的含义。

并说一说,你觉得标题对于新闻有什么价值呢?【探究案】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通过你能利用到的工具查找相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博观约取】目击飞天时刻(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 杨虹 ) 离发射还有60 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一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 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 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 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 ”消失在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 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飞向太空”为主题,介绍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和未来,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以及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初步分析和推测;3.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认识到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1.1 人类探索宇宙的初步尝试在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认识一开始是基于至观的。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流星等天体运动,认识到天体与时间、季节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日历。

但人类真正从地球上升空进入太空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2 航天器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人们对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想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必须研发新的航天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1.3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全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的航天技术,太空活动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太空探索的最大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登陆和定居在其他星球,这将会是另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第二章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2.1 航天器的类型根据用途和载荷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多种类型。

各类航天器都由特定的结构组成,以实现其功能。

2.2 航天器的运行轨迹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受到引力和惯性力的影响。

根据运动轨迹不同,可以将航天器的运动分为轨道运动和近地点运动。

2.3 航天器的动力原理火箭是航天器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利用火箭推进剂的推力,使航天器产生加速度并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的推进剂可以是化学燃料、核燃料、离子引擎等多种形式。

2.4 航天器的通讯技术太空通讯是指地球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 师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 师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1、通讯的概念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翌年()横亘()橘红()九霄()酝酿()嫦娥()揽星摘月()2、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说说标题的含义。

参考答案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3、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根据课文主体内容,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参考答案①、1958、05、17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②、1960、02、19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③、1970、04、24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④、1992、09、21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⑤、1999、11、20“神一”成功发射。

⑥、2001、01、10“神二”成功发射。

⑦、2002、03、25“神三”成功发射。

⑧、2002、12、30“神四”成功发射。

⑨、2003、10、15“神五”成功发射。

⑩、2005、10、12“神六”成功发射。

⑾、2008、09、25“神七”成功发射。

第二课时【知识延伸】一句话新闻即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圈子。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介绍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导学目标】1.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耸入云天橘红色九霄诞生翌年乾坤酝酿横亘着陆揽月【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耸入云天sǒng 橘红色jú 九霄xiāo 诞生dàn 翌年yì 乾坤qiánkūn酝酿yùnniàng 横亘hénggèn 着陆zhuó 揽月lǎn ☆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文章结构。

【探究活动】从新闻的结构角度划分层次。

【教师释疑】注意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讨论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探究活动】简要概括新闻的主体部分涉及到哪些事件?【教师释疑】注意时间的顺序,找到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然后一一列举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秦凤云语文工作室《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编者张照琛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着.陆摘星揽.月..诞.生乾坤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二、初读与感知:1.解题: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它又有什么特点?2.请根据导语、主体、结语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三、合作探究1.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2.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四、拓展探究1.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国际航天大事记1、1957年10月04: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2、1959年09月12: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3、1961年04月12: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4、1969年04月2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5、1970年12月15: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6、1971年04月09: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

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7、1971年12月02: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

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8、1986年12月08: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9、1986年02月20: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

10、1993年11月01: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中国航天大事记:1、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预习:完成《赢在课堂》咬文嚼字板块背景资料:详见《赢在课堂》和参考书知识链接: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2、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3、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4、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入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5、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6、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7、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十二、飞向太空的航程文档

十二、飞向太空的航程文档

高一语文 YW—2012—01—01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编写人:李翠荷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7—27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4、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本文不同于一般消息的新闻特色。

2、学会找关键点,抓有效信息,提高概括信息的能力。

【学法指导】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会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国家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部分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1、新闻知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有如同记叙文一样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各部分的内容要求不同,故其各个部分的概述要点不尽相同。

“新闻”最基本的特征:事实性、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⑴、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表现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⑵、导语: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写作形式有:叙述式、描写式、结论式等。

⑶、主体:则是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⑷、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案
2012-04-28 09:28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诞(dàn)生苛(kē)刻朝阳晖(huī)映
B.透露(lù)相当(dāng)扭转乾坤(kūn)
C.秘(mì)密横亘(gân)飞船着(zháo)陆
D.酝(yùn)酿尘(chãn)封耸(sǒng)入云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运载规划四战四捷
B.沉闷竖立直刺九宵
C.震动跨进大漠深处
D.落伍响彻发源地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______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______是安全返回技术;______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A.首先第二第三
B.不仅仅更重要的最关键的
C.前提接着更重要的
D.不仅仅更重要的前提
4.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

C.中国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D.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6.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

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

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

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
富春江裙据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

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

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

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

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

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1.简要说明第1段、第2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下面的语句形式,为第6段的结尾补写一句话,表达“山”“江”与“绿”的关系。

(横线上所写的文字,力求简洁、有情趣)
答:很难说,是______,还是______。

3.作者在展示富春江的景致时,没有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

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概括说说作者描绘富春江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意境朦胧,看似游记,但没有记游;全文写的是美丽的梦境,是富春江上的乌篷船摇来的甜美的乡思梦。

B.作者圆了游富春江的梦,但俏丽娇美的富春江,扬古启今的严子陵钓台又把作者引进“梦”中,令她陶然如醉。

C.“江中之江葫芦湾”的景致,突出了富春江的“俏”:纤秀的水道,碧嫩的江流,但见富春江的“豆蔻年华”。

D.钓台“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与“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照应,将富春江的美定格在人文景观上。

E.“丰哉,富春江”,好一个“丰”——委婉婀娜的江流,莫道不销魂的绿色,无与伦比的幽静,独具魁力的钓台——包蕴其中。

我要反馈的问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