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合集下载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针对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湿气凝滞等。

辨证施治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式来改善肾功能。

2. 草药治疗:中草药在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草药包括黄芪、山药、桑葚等,这些草药具有滋补肾气、促进肾脏排毒等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草药方剂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患者应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限制高蛋白饮食。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还主张根据患者的辨证特点调理饮食,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适量摄入一些温热食物。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肾功能衰竭也
有一定的疗效。

适当的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调理气血运行,
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而言之,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草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下 泄 , 常运 用 党 参 、 芪 药 对 治 疗 肺 脾 气 虚 之 易 外 故 黄 感、 尿少肢 肿 、 尿蛋 白迁延 不 愈者 。 2 1 桃 仁 一红花 : 血祛 瘀 , 肿 止痛 . 活 消 桃仁 苦
12 杜仲 一 . 续断 : 温补肝 肾, 强筋壮骨
杜 仲、
续 断同 入肝 、 肾二 经 , 皆有 补 肝 肾 、 筋 骨 、 胎 之 功 。 强 安
甘而平 , 人心、 、 肝 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 “ 说 主瘀血 , 血闭瘢瘕” 因其善泄血滞 , , 祛瘀力强 , 为破血要药 , 前 人 谓 “ 血 滞 之 证 , 之 立 通 ” 红 花 味辛 性 温 , 人 凡 用 ; 也 心、 肝经。《 本草汇言》 称其为 : 破血、 “ 行血、 和血 、 调 血之药” 。性 温而气兼 辛散 , 功擅破血祛 瘀 , 而不 走 守, 迅利四达, 小剂量入药 , 尚有调养气 血之功 , 多用 则破 血通 经 , 活血 通经 , 为 祛瘀 止 痛 之 常用 药物 , 且质 轻长 浮 , 外 达 上 , 经 达 络 , 于 祛 在 经 在 上 之 瘀 走 通 长

60・6
11 黄芪 一党参 : . 补气升阳, 生津养血
黄芪味
甘 , 微 温 , 脾 、 经 , 气 升 阳 , 卫 固表 , 水 消 性 归 肺 补 益 利 肿 , 分 肉、 腠 理, 补 气要药 , 参 味甘性平 , 温 实 为 党 归
2 活血祛 瘀 。 络 护 肾 通
慢 性 肾衰 竭 往 往 病 程 较 长 , 病 人 络 必 导 致 血 久
脾 、 经 , 温补 中健 脾 胃 , 津液 , 气 生 血 。二 药 瘀 , 肺 甘 生 益 因此血 瘀气 滞 , 脉 阻 塞是 本 病 的病 机 特点 之一 。 络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辩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辩证论治
盛 ,故 畏寒 肢冷 ,腰酸膝软等相继 而来 。脾 肾阳虚 ,故形 奶 、蛋类及瘦 肉等 ,禁用豆类等植物蛋 白质 ,补充能量 以 神疲乏 ,少气懒 言 ,一派虚惫之象 嘲 。舌淡苔 白,脉 濡细 纯淀粉为主食 ,戒食含磷多 的食物 。 无 力亦 为脾 肾阳虚之象 。
1 . 2 3 气滞 。尿少或尿闭 , 少腹急胀 , 胁肋胀痛 , 厌食恶心 , 呕逆 , 头 昏神烦 。甚则神 昏 , 危则 “ 戴眼反折 , 瘼疯 , 狂言” 。 参考文献
慢性 肾功 能衰 竭是 由各 种 肾脏 疾病 或 累及 肾脏 的全 1 . 2 . 4 气虚。面色苍 白,气微而 喘,呼吸 困难 ,自汗乏力 , 身性 疾病导致肾功能损害 ,引起体 内氮质及其代谢产物潴 患病期间最易感 冒,女性 尤易月经期感 冒,感 冒常使病情
留 ,水 、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及 肾内分泌 障碍 而出现 的 加 剧 ,纳食 差 ,尿少或尿淋漓难出 。脉弱无力 ,或弦而无
症 候群。尿毒症是慢性 肾功能衰竭 的终末期表现 ,本病属 力 ( 脉症不 符 ) ,舌质淡 ,苔 白。此 为肺 气虚怯 之象 ,肺 中医关格 ” 。选 取5 0 例慢性 肾功能衰竭 患者辩证论治分 析 虚则化源不足 ,尿少而滴沥 。肺气不足 ,皮毛不 固,渐至
如下。
营卫失和 ,卫外力差 ,故极易感 冒, 自汗 。气虚不续故气 喘而无力。脉弱无力 ,或浮芤 ,舌淡青 ,苔 白,亦为气虚
之征 。益 气升提 ,固表达源 。处 方 中药 : 举元煎 ( 《 景岳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2 0 1 2 年6 月 一2 0 1 3 年l 0 月收治慢性 肾功 能衰竭患 者5 0
全书 》 ) 、升陷汤 (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o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概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疾病引起肾脏严重损害的结果,呈慢性发展过程,尿毒症是进行性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

主要症状特点有多尿至尿少,终至无尿,贫血,出血,衄血,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乏力,嗜睡、淡漠,烦躁,惊厥,昏迷,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包炎,皮肤干燥脱屑,感觉奇痒,呼吸深长,极易继发感染等。

按肾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肾衰可分为四期: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和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在肾功能不全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损害严重,晚期将发展为尿毒症,其症状将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的“关格”、“癃闭”、“虚劳”、“水肿”、“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肾,与肾、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久病不愈,引起脾肾衰败,气化失常,而致水浊停留,浊毒壅塞三焦,终致心窍蒙蔽,肝风引动,并发各种险症,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1.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尿量增加,有明显的多尿、夜间尿;尿毒症期,少尿,甚至无尿,水肿。

2.各系统症状造血系统有贫血、出血、衄血;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冠心病;神经系统有乏力、头晕、头痛、淡漠、嗜睡、烦躁、惊厥、昏迷;呼吸系统有呼吸深长;运动系统有骨痛、自发性骨折、关节炎等。

3.肾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升高,酚红排泄试验、尿浓缩稀释试验明显减退。

4.血电解质紊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辩证分型】1.脾气虚弱症状:恶心欲呕,腹胀纳差,口中黏腻无味,或口苦口干,大便干结,面色萎顿,神疲肢倦。

苔厚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日久,湿浊不化,郁而化热汽机升降失常,浊邪上逆,故恶心欲呕、腹胀纳差;浊邪道于上,则口中黏腻无味;热结于下,则大便干结;湿热蕴蒸,灼伤津液,故口苦口干;脾气虚弱,清阳不能布散升腾,故面色萎顿,神疲肢倦;苔厚黄腻、脉细滑数是为湿热中阻之象。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方案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已被广泛关注的肾脏疾病,中医学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基于中医理论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中医诊断和病因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确定。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与肾阳虚、肾阴亏、气血不足等有关。

中药治疗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身体,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内环境。

常用的中药包括:1. 补肾药物:如当归、黄芪、巴戟天等,有益气养血、补肾壮阳的功效。

2. 清热药物:如黄柏、生地黄、栀子等,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 利尿药物:如茯苓、穿山甲、瓜蒌壳等,可促进尿液排出,排除体内毒素。

4. 寻常药物:如牛膝、麻黄等,能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方案还包括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理,以帮助恢复肾脏功能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建议患者注意以下饮食原则:1. 低盐饮食:减少盐分摄入,以避免血压升高和水潴留。

2. 控制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高质量蛋白,如鱼类、瘦肉等。

3. 避免肾脏负担:限制摄入高磷食物,如海产品、豆制品等。

4. 补充营养素: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以促进身体康复。

其他中医疗法除了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外,中医还可以采用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熏蒸、中药泡脚等。

这些疗法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状况和加速康复过程。

总之,中医治疗方案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长久以来,全球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的逐年递增以及肾衰竭患者于透析的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为很多国家的医疗和财政需求带来很大的负担。

目前,我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也正在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约耗资60亿元人民币,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发展也带来很大的负担。

但是大量的中医实践结果表明,运用中医理论准确地辨证施治,不仅可以代替透析疗法,还能有效地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疾病进程。

成为在在非透析疗法中有重要地位的疗法。

本研究主要就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了解不同原发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从而提高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准确性。

标签:慢性肾衰竭;中医综合治疗;准确性;探索慢性肾衰竭是指患者在原有的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逐渐的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肾功能衰竭的一个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患者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代谢产物潴留、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病情危重以及死亡率高等。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中西医肾脏病学者开始对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行大量的研究。

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在明确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基本病机的前提下,通过四诊八纲辨证分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的治疗和缓解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本研究主要就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了解不同原发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特点,阐明慢性肾衰竭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有效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因病机中医肾脏病学者对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大量实践结果表明,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慢性肾衰竭与中医病因病机的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四点内容:首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与患者久病多虚有关,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时间处于身体虚弱状态,必然会伤及肾脏,加之慢性肾衰竭的患病时间比较漫长,长时间积累下来就会导致患者的正气日渐衰弱,患者渐渐开始出现水肿现象,最终导致肺脾肾三脏关系失调,患者体内水湿内阻,肾之气化功能失常。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施护目的探讨慢性肾衰辨证施护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结果身体恢复快,住院平均日、医疗经费都较前下降。

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应用于慢性肾衰临床护理有很大优势,因人施护,因证施护,将现代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相结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了并发症及治疗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压力,达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

标签:慢性肾衰;辨证施护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基本功能,从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症候群[1]。

以急起少尿或无尿,继而多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中尿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肾,涉及膀胱、三焦。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肾衰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近年来在中医护理方面的体会探讨如下。

1 常见证候要点1.1脾肾气虚证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1.2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脉沉弱。

1.3气阴两虚证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1.4肝肾阴虚证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1.5陰阳两虚证主症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

次症: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常见证候施护2.1恶心、呕吐的护理2.1.1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减少刺激,保证休息睡眠。

2.1.2观察并记录呕吐的频率、量、性质、颜色、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症状
患者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 八段锦等轻度运动方式,但 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
疲劳
PART 7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
01.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医治疗也注重 心理调适
02.
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参加文化活动、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 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PART 8
脾肾气虚型:宜食健脾补肾的食物, 如山药、枸杞子、黑芝麻等
肝肾阴虚型:宜食滋补肝肾的食物, 如枸杞子、桑葚子、黑木耳等
气阴两虚型:宜食益气养阴的食物, 如百合、莲子、红枣等
阳虚水泛型:宜食温阳利水的食物, 如生姜、桂枝、羊肉等
湿浊内蕴型:宜食化湿降浊的食物, 如陈皮、茯苓、薏苡仁等
血瘀内阻型:宜食活血化瘀的食物, 如桃仁、红花、山楂等

肝肾阴虚型 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 燥咽干、五心烦热等。治宜滋补 肝肾,常用方剂有杞菊地黄丸、 一 阳贯 虚煎 水等 泛型 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 胀便溏、小便不利等。治宜温阳 利水,常用方剂有真武汤、五苓 散 血等 瘀内阻型 表现为面色晦暗、腰痛固定不移 等。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有 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PART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1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 性肾衰竭的常用方法之

2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 改善慢性肾衰竭的症状
3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 三里、三阴交、肾俞、
脾俞等
PART 5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不同的证型,饮食调理的方法也不 同。以下是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研究
热 , 和 “ 而 化 火 ” 论 是 相 互 贯 通 的 。 因 此 , 假 说 和 传 这 郁 理 本 统 中 医理 论 并 不 矛 盾 , 够 互 通 互 融 。 当然 , 假 说 尚 需 要 进 能 本

4 2 关于 阳明经证 的发热 .
《 寒论》 16条 : 伤寒 脉浮 伤 第 7 “
l7 8
采 用 取类 比象 法 可 以 比较 直 观 和 形 象 地 解 释 人 体 的某 些 生 理 和病 理 现 象 , 合 中 医 学 的 学 术 传 统 。虽 然 这 一 方 法 在 符
[ 稿 日期 】 2 1 O 收 0 1一 l一1 8
慢 性 肾衰竭 中 医证治 研 究
傅 毅 ( 庆 市开县人 民 医院 , 庆 450 ) 重 重 040
此 外 , 冗 热 ” 病 假 说 与 “ 而 化 火 ” 论 也 有 互 通 之 “ 致 郁 理
久, 必然 引起 “ 冗热” 不得散 发 , 蓄积 体 内 , 造成 发热 。使 用麻
黄 汤 宣 散 风 寒 , 汗解 表 , 出则 排 热 途 径 通 畅 , 热 乃 解 。 发 汗 发

处 。每 当人 体 排 热 渠 道 不 畅 , 冗 热 ” 滞 体 内 , 会 化 生 火 “ 郁 就
步 的理 论 检 验 和 临 床 实 践 验 证 , 不 断加 以 补 充完 善 。 并
[ 参 考 文 献 】
[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至真 要 大 论 七 十 四 [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1 M] 人
社 ,9 6 1 0 1 5 :9
[ ]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 论 [ .5版.上 海 : 2 M] 上海科学 技 术 出版
推 理 的适 用 性 和 可 靠 性 上 存 在 不 少 问 题 , 却 极 富 启 发 性 。 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作者:张婷婷郭雁斌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6年第33期【摘要】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Study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by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ZHANG Ting-ting,GUO Yan-b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3):145-148【Abstract】 Chronic renal failure is renal tissue and functional damage because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various kidney diseases.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disease,it will gradually appear more damage to organs.Treatment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can help to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Key words】 Chronic renal failur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3.042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熊曼琪1.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

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

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

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

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不能完全相通。

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

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4. 慢性腎衰正虛諸証如何辨証論治?慢性腎衰多表現為正虛邪實。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深入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疗效。

方法:通过总结近年各医家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学认识及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结论:从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探究,对临床诊治慢性肾衰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辨证论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005-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Zhou Weisha, Guo Jinbiao,Zhang Chao, Guo Huanfang, Zhang Chunyan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Penet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Methods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reviewed. Conclus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Key words】Chronic renal failur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research progress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肾脏实质性损害、肾脏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个系统受累等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慢性肾衰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衰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衰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认为,CRF是水肿、淋证、消渴、尿血、眩晕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

诸证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应属于“关格”的范畴。

其病机十分复杂,但正虚邪实是贯穿病程始终的基本因素。

就其演变而言,早期以虚为主,虽有邪实但不甚严重;到了后期多是虚实夹杂,,脾肾更加亏虚,实邪壅盛,邪正相比,写实较为突出。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健脾补肾、祛湿化浊、活血化淤、补泻兼施,是其常法,同时应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复杂,临床表现不一,中医诊断可根据其不同症状从腰痛、眩晕、淋证、心悸、喘症等入手,而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肾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脾虚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或因外邪侵袭、情志所伤、劳累过度而使病情加重。

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壅滞而发诸症。

病机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由于肾病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脾虚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或因外邪侵袭、情志所伤、劳累过度而使病情加重。

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壅滞而发诸症:(1)外邪侵袭:多是由于肾病久治不愈、脏腑气血衰弱,复遭外邪侵袭。

或为风邪所袭,肺气失宣,治节失职,不能通调水道,三焦不利,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或因居住潮湿、冒雨涉水,水湿内侵,阻滞中焦,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水湿困阻脾阳,甚或脾损及肾,脾肾阳虚,水湿浊邪不得运化,阻滞气机而变生诸症。

(2)饮食所伤:若饮食失节(洁),则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则腻胃碍脾,湿困中阻,复加辛辣之品,则易致湿热蕴蒸,伤脏败腑;若恣食生冷,伤脾败胃,寒湿中阻,湿遏脾阳,日久可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虚日久,气血精微化源不足,后天则无以充养先天,故肾脏易损;咸入肾,过食咸味则伤肾,肾伤则腰府失荣,水之气化不利,故可见腰痛、水肿之症。

(3)劳倦所伤: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过度疲劳则脾损肾伤;或由于酒色过无度,生育过多,肾气内伤,脾肾虚弱,则水湿内盛,湿为阴邪,最易伤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均导致诸症变生。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慢性肾衰医院中医辨证分型诊疗规范方案
诊断方法:凡具备主要指征四项加次要指征三项,即可辨为该型。

(1)肾衰一型:即脾肾阳(气)虚、血瘀痹阻型(多见于氮质血症期)。

主要指征:①神疲乏力;②气短懒言;③畏寒肢冷;④腰膝酸软;⑤纳呆腹胀;⑥舌淡齿痕;⑦大便不实;⑧夜尿清长。

次要指征:①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②腰肋冷痛;③全身或下肢水肿;④舌暗紫,苔白腻;⑤脉象沉弱。

治则:补气健脾,温阳益肾。

方药:以升阳益胃汤合实脾饮化裁。

(2)肾衰二型:即肝肾阴虚,瘀血内阻型(多见于肾衰血压高者)。

主要指征:①头晕耳鸣;②舌干咽燥;③五心烦热;④腰膝酸痛;⑤大便干结;⑥尿少色黄;⑦舌红或紫有瘀点;
⑧肢体麻木。

次要指征:①健忘少食;②视物模糊;③咽部暗红;④渴喜凉饮;⑤头痛盗汗;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方药:选麦味地黄汤或天麻勾藤饮加减。

(3)肾衰三型:阴阳两虚、瘀浊交阻型(多见于尿毒症期)。

主要指征:①极度乏力或易感冒;②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华;③头晕嗜睡;④咽部暗红;⑤手足心热;⑥大便溏薄;
⑦小便短赤;⑧舌淡齿痕。

次要指征:①纳呆腹胀;②恶习呕吐;③尿少色黄;④全身浮肿或胸腹水;⑤舌暗紫,苔灰黑;⑥脉弦细或细涩。

治则:气血双补,阴阳平调,健脾益肾,化瘀泄浊。

方药:以保真汤+二至丸变通。

说明:(1)以上证型均可出现于西医诊断的“尿毒症期”内。

(2)以上证型在肾衰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互相转变。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在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主要包括脾肾亏虚,邪气侵袭则有风邪、湿邪、热毒等,而脏腑功能失调则涉及到肺、脾、肾、肝等多个脏腑。

在诊断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患者面色晦暗、舌苔厚腻、脉象沉细,可能提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亏虚型、湿浊内蕴型、血瘀内阻型等。

脾肾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治疗上多采用健脾补肾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湿浊内蕴型患者往往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以化湿降浊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

血瘀内阻型患者可能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等表现。

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通过将中药煎剂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肠道黏膜吸收,从而达到清除体内毒素、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肾俞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疾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主要包括脾肾亏虚,邪气侵袭则有风邪、湿邪、热毒等。

脾肾亏虚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的根本原因。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

若脾肾亏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浊毒内生,从而导致肾脏功能逐渐衰退。

在诊断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往往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舌苔厚腻。

闻诊则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

患者可能会有乏力、腰酸、水肿、夜尿增多等症状。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脉象,常见的脉象有沉细、弦滑等。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两虚、湿浊内阻、血瘀内阻等。

对于脾肾两虚型,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熟地、山药、山茱萸等,以增强脾肾的功能,促进气血生化,改善肾脏的代谢。

湿浊内阻型则以祛湿化浊为主要治法。

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合萆薢分清饮加减。

运用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等药物利水渗湿,消除体内的湿浊之邪,减轻肾脏的负担。

血瘀内阻型需要活血化瘀。

方剂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使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以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

比如中药灌肠,通过直肠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针灸疗法也是常用的手段,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针刺和艾灸来调节经络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饮食有节”。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辩证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海卫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3(11)15
【摘要】目的研究用中医辨证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效果,并对治疗前后体征等变化进行观察。

方法将80例符合标准的病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40例。

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单独进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

结果治疗12周后,对比了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清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其他实验室测试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7.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法的治疗毒副作用轻,效果满意,能够明显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总页数】2页(P684-684,686)
【作者】海卫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5
【相关文献】
1.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160 例临床研究 [J], 杨霓芝;王立新;毛炜;林启展;刘旭生;徐大基;李芳;庞嶷;包昆;卢富华
2.中医治疗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姬晓东
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J], 陈贺军;张颖
4.中医辨证分型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J], 吴俊荣
5.30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J], 郭喜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一疗程为2个月,有效率为89.3%,症状改善率为50.0%~83.3%。

罗素等[6]用健脾益气化湿法治疗肾虚湿阻证,用健脾生血统血法治疗脾虚血亏证,用补脾肾祛邪法治疗脾肾阳虚证,有效率为89.3%。

李海聪等[7]把慢性肾衰竭分为四类:(1)脾肾阳虚,水湿停滞型;(2)肝肾阴虚,湿热内郁型;(3)气血亏虚,痰瘀阻滞型;(4)肝阳上亢,痰湿内停型。

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予不同的中药口服,配合高位结肠保留灌肠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总有效率为80%,采用的灌肠汤为大黄、龙骨、牡蛎、蒲公英、附子、芒硝,结果表明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该病有显著的效果。

李俊彪等[8]将慢性肾衰竭分为阴阳两证,其中阴证的治法是温肾散寒,利水泄浊,组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配合小承气汤加减进行治疗;阳证的治法是清热解毒,宣肺利水,养阴泄浊,组方用丹芍汤,组成药物有:牡丹皮、白芍、泽泻、茯苓、女贞子、墨旱莲、蝉衣、蒲公英,配合小承气汤加减进行治疗,观察30例,总有效率为87.6%。

刘洲等[9]运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的三焦证候,用黄连、茯苓、陈皮、枳壳、竹茹、虎杖、崩大碗、西洋参、石菖蒲等治疗脾肾虚衰,湿热瘀滞上焦证;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黄芪、丹参、蚕砂等治疗湿浊郁留中焦证;用陈皮、竹茹、黄芪、党参、熟附子、茯苓、大黄、白芍、干姜等治療湿浊停滞下焦证。

如果有其他症状者则可进行适当加减,观察患者共156例,失代偿期有效率为92%。

耿小茵等[10]将慢性肾衰竭分为四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这四种证型的治疗都是将黄芪、山萸肉、大黄、紫河车、益母草、川芎、山药、泽泻、茯苓、蝉蜕、半夏、白花蛇舌草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的,其中脾肾阳虚证型加人参、白术;肝肾阴虚证型加生地、枸杞;气阴两虚证型加人参、麦冬、五味子;阴阳两虚证型加人参、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生地,共观察患者57例,气阴两虚型有效率为91.7%,肝肾阴虚型有效率为80.0%,脾肾阳虚型有效率为66.7%,阴阳两虚型有效率为60.0%。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薛志强等[11]观察了21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组采用西药加肾衰方,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肾衰方和西药配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

汪莲开等[12]用中药灌肠、中药口服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近期有效率为79.2%,远期有效率为86.9%,而单纯西药组近期有效率为45.0%,远期有效率为44.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盛梅笑等[13]运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加服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严晓华等[14]用一般治疗作为对照组,严格控制蛋白质、磷的摄入,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贫血的患者纠正贫血,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中药以及中药灌肠治疗,观察其疗效,治疗组有明显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的作用,远期疗效可见治疗组能明显减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抑制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

以上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速度,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所以此法是作为慢性肾衰竭治疗的主要方法。

2.3 中药方剂的探究朱辟疆等[15]用保元强肾Ⅱ号和肾安加卡托普利作为对照观察尿素氮、血肌酐和血浆及尿SOD、MDA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尿素氮、血肌酐、血浆MDA、尿SOD及MDA均明显降低,血浆SOD明显升高,对照组疗效不及治疗组。

李福民等[16]用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的慢性肾衰竭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用活血养阴合剂,结果对比病理组,治疗组模型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血磷均明显下降,血清蛋白、血钙均明显升高。

刘铜华等[17]研究表明中药肾衰宁具有益气固本、化瘀泄浊的功效,该药具有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以及具有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1的作用。

杨焕荣等[18]研究中药黄芪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细胞免疫是否有调节作用,调查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OKT3、OKT4和OKT8均比正常人低,运用中药黄芪加西药组后OKT4和OKT8都显著升高,OKT3下降,这表明中药黄芪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细胞免疫有影响。

杨甫生[19]运用逐瘀排毒汤治疗慢性肾衰竭,方中采用虫类活血化瘀的药为主,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服用一个周期后,治疗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果表明此类药对排出体内毒素、缓解病情变化有作用。

叶任高[20]认为对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对于晚期发展成为尿毒症的患者主要采用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治疗。

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标实的一些症状,应配合一些中药方剂来辅助治疗,如有恶心症状者,配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如有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者,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叶任高[20]研究发现在透析患者配合中药辩证治疗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经验方养肾汤配合治疗,其效果更加。

焦淑芳等[21]用肾气丸配伍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阳虚浊毒证者,研究发现该法能降低肌酐和尿素氮,并在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张春艳等[22]用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证的患者,并测定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研究发现该方能使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所以这说明参芪地黄汤能显著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脂质代谢的紊乱。

任秀明等[23]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患者时运用肾安口服液,并检测患者的尿蛋白和血白蛋白,治疗发现肾安口服液能明显降低患者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肾功能。

张佩青等[24]将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用补益脾肾、利水泄浊、活血祛瘀法治疗,方药为人参、白术、茯苓、熟地、菟丝子、黄连、大黄、草果仁、桃仁、红花、半夏、连翘、丹参、赤芍、甘草,对照组用包醛氧化淀粉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8.17%,而且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张福生等[25]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共35例,辨证治疗时都是在降脂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方药为大黄、泽泻、山楂、何首乌、决明子。

脾肾阳虚证者加附子、淫羊藿、仙茅;气血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肝肾阴虚证者加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有气血瘀阻者加川芎、益母草;水湿瘀阻者加佩兰、藿香;水肿尿少者加车前子;恶心呕吐者加枳实、竹茹、半夏。

相对应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低盐少量优质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纠正贫血等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5%。

张世岭等[26]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50例,治疗组用大黄、白术、党参、茯苓、熟附子、车前子、干生姜的温脾泻热汤,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

杨相维等[27]观察慢性肾衰竭肾虚血瘀证型的患者,治疗组用黄芪、党参、黄芩、杜仲、丹参、淫羊藿、川芎、桃仁、大黄的补肾活血汤,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7%。

尹德海等[28]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46例,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太子参、赤芍、川芎、泽泻、茯苓、鸡血藤、半夏、大黄的益肾缓衰方,对照组18例,则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用血清肌酐倒数和时间的直线回归进行分析,结论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肾缓衰方,可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韦颖等[29]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160例,治疗组120例,用含有大黄、红花、太子参等的肾衰宁治疗,对照组40例用包醛氧淀粉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42.5%。

刘胜芳等[30]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75例,采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泄浊解毒,基础方为佩兰、藿香、山慈菇、苏叶、大黄、丹参、苍术、薏苡仁、茯苓、半边莲、白花蛇舌草。

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半夏,阴虚者加女贞子、制首乌,湿浊轻者加太子参、黄芪,湿浊甚者加黄连、炒莱菔子,血尿者加紫草、紫珠,大量蛋白尿者加龙葵,高尿酸者加土茯苓、丝瓜络,有外感证者加防风、荆芥,观察结果为有效33例,显效22例,无效20例。

王世榮等[31]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基础方采用的治法为益气泄浊法,方药为太子参、灵芝、白术、旋覆花、淫羊藿、半夏、茯苓、大黄。

湿甚者加苏叶、薏苡仁、车前子;血瘀甚者加丹参、穿山甲,湿热壅甚者加黄连、滑石,阴虚甚者加鳖甲、青蒿,总有效率为75%。

王永钧等[32]观察患者104例,治疗组75例,采用尿毒净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74.4%,对照组有效率为56.7%。

李深等[33]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35例,采用益肾缓衰方加减进行治疗,组方为黄芪、人参、鸡血藤、当归、赤芍、泽泻、茯苓、车前草、代赭石、生大黄,治疗10个月,结果显示血肌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症状积分也明显降低,尿素氮保持稳定,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