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考研笔记 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博考研笔记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题选摘
一、名词解释1、三星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具有内聚性和外衍性。其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文物有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金杖等。
2、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3、斗鸡台墓地:先秦及西周时期墓地,随葬品以陶器最常
见,另有铜器、铁器。提示了周人、秦人物质文化的一些特点,对探索周、秦文化的渊源有一定意义。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斗鸡台。1933—1935年发掘。清理墓葬56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最常见,另有铜器、铁器。
4、琉璃河燕国墓地:西周时期燕国贵族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县,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3年起进行发掘。这一发现为研究燕国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葬形制墓葬的排列甚有规律,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葬,有木质葬具,头向朝北。葬式大多为仰身直肢,主要随葬品多放在墓主人头前。按墓葬的形制与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型墓3种。随葬品主要是陶质明器,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墓葬有早晚之分,早期墓随葬陶器多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随葬陶器以鬲、罐为主。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坑,坑中埋狗。殉人与车马陪葬,多座中型墓有殉人,一般殉1~2人。
5、黄陂盘龙城:位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内城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时期,外城则尚未确定兴建年代。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形制、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6、二里岗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类型。介于二里头夏文化、殷墟晚商文化之间的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分二里岗上层和下层两期。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流行绳纹,有少量釉陶和硬陶,两期变化为由薄胎细绳纹变厚粗绳纹。青铜器进一步流行,出现新容器。流行深窖穴。土坑竖穴墓,流行腰坑,有殉人、殉狗现象。杀人、牲为建筑物奠基,卜骨牛骨为主,无凿。
7、偃师商城:位于河南洛阳,被认为是商代西亳城的遗址,夏商文化界标,是商代早期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都邑级遗址。为商汤灭夏后所都,面积2平方公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始建年代约为bc1600,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平面略呈长方形,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
8、宜侯夨cè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共有铭文120字。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9、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0、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陕西临潼,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28cm,口径22cm,重7.95kg。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词中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圆形两耳方座为西周的新式样,其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为“利”,随武王征战,胜利后受赏,铸此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11、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得名,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于台北故宫。盘高20.6,口径54.6,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铭文19行,357字,记叙夨cè人付给散氏田地的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12、应国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地属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地区薛庄乡。应国墓地共发掘应国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征。出土文物数千件,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所出铜器铭文涉及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对古代礼仪制度与诸侯方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排列有序的国君墓葬,为同时期墓葬断代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批墓葬是按年代顺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渐埋葬的。而且大中型墓均依次埋在阳岭脊的中线上,中小型墓排列在东西两侧,并且往往是以一两座大墓为中心,周围聚集着数座中小型墓葬,形成一片片家族墓群,显示出“聚族而葬”的特征。
13、吴城文化:分布于江西北部,其时代基本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相当,吴城文化与商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特别发达,在生产工具上,马鞍形陶刀最具特色。铸铜业方面,石范铸造是其特点,是铸范工艺的另一种形式。在其陶器和石范上,还发现了文字和刻划符号,但大多无法识读。
14、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邙山地区的商代都邑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并且有不少重要遗存,内有成组的宫殿建筑,还发现了朱书陶文。初步确定小双桥遗址的年代为删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