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考研笔记及习题资料

合集下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第12章“样板戏”及其评价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普遍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它是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成果。

江青的介入是后来的事,她出于政治目的,掠夺了这些成果,并塞进自己的私货,因此,应当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江青的干预区别开来。

虽然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却忽略了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带有因人论事之嫌。

1.“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表12-1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2.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表12-2 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3.对“样板戏”的评价(1)“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江青的作用在于使其更加观念化、纯粹化,自然也会渗透她个人的美学倾向,不过,从本质上说,“样板戏”和它的前身是大同而小异。

这“异”,反映了左翼文艺激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不同。

何况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改编从19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因此,把“样板戏”及其前身一刀两段、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

(2)江青的活动不但在戏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在戏外。

“样板戏”成为政治工具,为她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治敌手,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本章开头引述的王元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历史已翻过那荒唐一页的今天,指出这一点是必要的,却不能把它作为对“样板戏”评价的主要依据;应当把江青的戏内活动和戏外活动区别开来,就文本本身进行评价。

考点二: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江青介入只是“样板戏”制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观众的影响。

1.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1)剧场效果决定戏剧的命运。

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同。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以作品为中介,而舞台艺术的编导和演员必须与作品一道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声像使其物化、固定化。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第6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6.1 复习笔记一、“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4月下旬,陆定一、陈伯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科学和文艺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的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2.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公开提出这一方针;3.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标志着“双百方针”的正式实施。

(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1.国内历史背景(1)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2)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3)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2.国外历史背景(1)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推动中国决策者们坚定了原来就已存在的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加快了寻找中国式道路的探索;(2)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思潮的变动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

(三)“双百方针”的虚伪性“双百方针”的表达方式是“含混的诗意化”的,它不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而要采用文学性的语汇来表达、采用政治宣传的方式来展开,本身就包含了政策制定者的暖昧、犹疑心态。

具体表现在:1.“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2.事实上,从“双百方针”倡导的开始,对于学术问题的具体争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形势的发展很快表明,并非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3.“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四)“双百方针”的成果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第5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5.1 复习笔记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1.概述现代历史题材创作是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现代历史题材包括现代战争小说和一般现代历史题材,其创作主流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创作概况(1)突出的艺术体裁——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和《迎春花》、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艾明之的《火种》、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等。

(2)其他文艺体裁①叙事诗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和《一个和八个》、闻捷的《复仇的火焰》;②话剧有于伶的《七月流火》;③电影有于伶等编剧的《聂耳》、夏衍编剧的《革命家庭》等;④歌剧有《洪湖赤卫队》、在吸取民歌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现代歌曲《江姐》;⑤除剧本以外,歌词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3.创作发达的原因(1)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2)现代历史题材的创作者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生活经验经过了时代共名的过滤,但其中描写的具体生活场景和历史场面仍然具有独立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3)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现代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于“五四”新文学的实践中确立,这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小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7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奇》的评析
1.概况
(1)《传奇》的内容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2.评价
表7-1 《传奇》评价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表7-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考点二: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表7-3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考点三: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1.对张爱玲的研究
表7-4 对张爱玲的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笔记〔重点〕绪论:1.当代文学的概念:①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划分,同时有着现阶段对未来文学的新质的指认和预设的内涵。

②80年代产生两分法2、历史分期及其开展状况三分法:十七年、文革、新时期1949—1978 1978——1989 90年代末两分法:1949——1976 1976——---- 十七年文学:总的倾向是还保存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表现在文学上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

1949年——1966年:战争文化心理文革十年: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四人帮的阴谋文学占上风正直文学只能在地下进行。

新时期:80年代文学处于拨乱反正的过渡时代。

恢复五四时期的文学传统是其最大特征。

90年代,由宏大的历史表达,转向个人的表达立场,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和主体确认。

3、当代文学的性质〔一〕社会形态决定的中国当代文学〔二〕艺术规律调节的中国当代文学〔三〕世界文学影响的中国当代文学〔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交的中国当代文学 4、当代文学开展的两条线索〔一〕正确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适合当代文学开展的社会文学气氛,创作成果丰硕;〔二〕错误思潮,特别是左的错误造成文学运动的曲折,留下重大教训。

5、学习方法:阅读史料、加强文艺理论的修养,了解外来文化;密切关注文坛变化,介入当下文学创作;加大作品阅读力度几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陈志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十七年小说:《登记》《三里湾》《创业史》《铁木前传》第一编 1949——1976年文学第一节 17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第一、二次文代会的召开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再召开,由郭沫假设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

郭沫假设作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新的人民的文艺》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开展的革命文艺》此次大会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一、人物形象分析1、许茂:是一个在文革中,心灵一度被扭曲的老一代农民的艺术形象。

其思想性格复杂,文革前,新中国成立后,他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勤劳善良,关心集体,爱社如家,性格开朗,文革中,他变的自私,狭隘,冷酷,极左的思想,使农民利益遭到严重侵害,使其性格变化,整顿后,他心灵复苏,清醒,看清了一切。

典型意义:作品通过对他心灵扭曲与复苏的变化,显示了农村政策必须调整的历史趋势,他曲折的心灵变化过程,折射了我国农村生活的曲折道路,展现了农民心灵变化的历程。

2、许秀云:在文革时期,具有悲剧色彩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思想性格: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农村姑娘,她热爱生活,善良,温柔,美丽。

文革中遭受苦难,在逆境中思想同样发生变化,开始在郑百如的淫威下忍辱偷生,后被遗弃,进一步加深苦难,在苦难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性格变化,由柔弱---坚强,由隐忍---抗争,是非分明,敢爱敢恨,勇敢面对世俗观点,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获得爱情。

悲剧原因:文革的倒行逆施、性格的柔弱、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

典型意义:对许命运的悲剧描写,表达了对四人帮造成的社会灾难的有力控诉。

让人们看到了青年妇女的艰难成长历程,激励希望。

许秀云的悲苦命运和不屈抗争的精神,以及她在逆境中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迷雾将要消散,光明日渐显现的时代进程。

二、艺术特色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足迹,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对蜀中一带自然风物的描写,又使作品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并蕴含着象征的意味。

抒情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多的议论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含蓄、蕴藉之美。

高行健的实验戏剧Ⅰ《绝对信号》作者:高行健,著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和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表2-1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考点二: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表2-2 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考点三:郭沫若研究概况
表2-3 郭沫若研究概况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第5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曹禺研究概况1.背景(1)曹禺研究历来为许多文学史家的兴趣所在。

(2)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新观念、新方法的引进,研究者逐渐超越过去常用的一般社会学的模式,注重戏剧艺术和深层创作心理的开掘,建立了各种新的理论视角,从而使研究课题更新,范围扩展,成果大量涌现,活跃的学术争鸣态势也终于形成。

2.新角度和新观点表5-1 曹禺研究领域里出现的新角度和新观点考点二: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1.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曹禺代表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不仅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提炼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了完美,而且戏剧创作方法上有了突破与创新。

(1)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使其中国化曹禺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且把这一借鉴充分中国化,使之适于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既与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拉开一些距离,有审美的“落差”、有创新感,又能为中国的观众所接受,不再视话剧为“洋玩意”。

(2)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并糅合多种手法曹禺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糅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并与中国传统文学韵味血脉相通。

曹禺的创作方法已经具有自家的独特面貌,创作个性非常明显。

2.诗意特征的表现表5-2 诗意特征的表现考点三:曹禺话剧的其他特征1.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1)曹禺在《〈雷雨〉序》便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所着力表现的,是那种“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的情感。

“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这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为转移”。

(2)曹禺笔下的人物很少不是情感型的,不论其在具体表现方式上是外露还是内敛,在《雷雨》《原野》《北京人》《家》等作品中,曹禺都表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戏剧情感世界,那其中有种种难以解脱的情感冲突、人与人之间心理抗衡形成的持久张力。

曹禺所有成功的剧作,都是他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散文五家)【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散文五家)【圣才出品】

第9章现代散文五家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周作人的“言志”散文1.周作人的概况(1)周作人是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尤其在散文领域,有突出的成就。

他写有大量的小品散文,结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等二十多个集子。

(2)他对现代散文的理论建设也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正是以周作人的创作及理论为中心,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

周作人的小品文字也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

2.周作人的文风表9-1 周作人的文风考点二:“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1.冰心表9-2 冰心2.朱自清(1)朱自清概况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散文家,他的一些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2)朱自清的写作特点①写景状物朱自清写景状物的优秀之作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都体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这些散文可称为“工笔美文”,细致华美,尤其其中的层层设喻,更为缤纷。

②抒情他的重在抒情的散文如《背影》等则可称得上完美之作,这类抒情文体往往以文字朴素、结构浑成,愈显出感情的“真挚清幽”,为一种臻于极致的“抒情文体”,朱自清最打动读者的应该还是他所抒之“情”。

无论是人格还是文风,朱自清都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

比起一味的放达洒脱,与一味的谨慎自守,对情感的收放有度才是高难度的文字表达,而同时又能做到“情”与“景”的交融,这是朱自清难以追摹之处。

考点三:郁达夫的行旅散文1.概况郁达夫以小说家出名,但他的旧体诗和游记散文却越来越受到喜爱和重视,在这两个方面,郁达夫都充分地表露了他的才华。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茅盾研究中的矛盾)【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茅盾研究中的矛盾)【圣才出品】

表 3-5 茅盾作品的艺术风格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7 / 10
圣才电子书

一、填空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茅盾《蚀》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 2011 年研]
【答案】《幻灭》;《动摇》;《追求》
【解析】写于 1927 年、1928 年的《蚀》,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
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三部曲第一部
《幻灭》女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
即又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中的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
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茅盾研究概况
表 3-1 茅盾研究概况

1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0
图 3-1 茅盾的文学主张 考点三:《子夜》分析
5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3-3 《子夜》分析
考点四:茅盾的艺术风格
6 / 1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3-4 茅盾的艺术风格
送了革命与自己;《追求》中的男男女女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
活沉沦,只能盲目地挣扎而终不免失败。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10章)【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10章)【圣才出品】

第1章鲁迅研究四题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1.近代对鲁迅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开始对鲁迅进行批评甚至否定,这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他们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认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客观的观点,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另外,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奉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2.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图1-1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考点二: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表1-1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考点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表1-2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点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当代文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作为该教材的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基础上,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归纳典型题,强化知识考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局效复习的目的。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1章文学的“转折”一、40年代的文学界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

文学的“转折” 主要是指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

具体表现为:1.抗战中的文学流派分布(1)左翼文学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②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

③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2)解放区文学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的,规模宏大的创建理想社会的实验。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②不仅干预现实事实,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的背景与难题。

③作家以个体体验为出发点,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抗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的文学流派分布抗战后期和战争结束之后,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主张和行动,而文学作家也难以回避在现实政治上做出他们的选择。

具体表现为:(1)1945年10月,由中共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圣才出品】

第17章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王朔现象带给批评界的挑战与争论
表17-1 王朔现象带给批评界的挑战与争论
考点二: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勃兴
1.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概况
(1)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生活和精神的各个方面。

相应地,文化范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分化为多种话语对峙、碰撞、共存,当时描述这种文化状态较多的词汇是多元、失范、边缘化等等。

2.大众文化的勃兴
表17-2 大众文化的勃兴
考点三: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
1.王朔创作概况
(1)王朔出现于八、九十年代转型期的中国现实文化中。

从王朔作品的社会影响可以看出他被接受的过程和社会心理状况。

(2)王朔以极端挑战的方式、逼近生活的调侃话语、玩世不恭的姿态引起大众和批评界的关注。

王朔作品的某些特征如调侃、嘲谑、没正经、反叛权威和秩序等招致了精英的批判,也获得了极大的声名和大众读者。

他公然挑战整个文学传统和人文价值,拒绝一切社会责任,反叛一切既定价值,嘲弄一切人文精神。

2.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表17-3 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考点四:王朔作品的特征
表17-4 王朔作品的特征
1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穆旦与九叶诗派)【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穆旦与九叶诗派)【圣才出品】

第8章穆旦与“九叶诗派”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新诗的开端1.新诗的概况(1)提出新诗的人物《新青年》上最早进行的新文学尝试,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创作。

胡适以“白话入诗”为突破口,对文学革命进行了探讨。

针对陈腐僵化的古典韵文,他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

(2)新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目标在新诗发生的开端,打破传统诗歌外在形式上的束缚,用当代的白话口语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成为理论及实践上的主要目标。

2.新诗发展的过程表8-1 新诗发展的过程考点二:“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1.“九叶诗派”的定义(1)“九叶诗派”,或称“中国新诗派”,是指19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

“九叶”之名得自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湜、唐祈、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这九位1940年代诗人的诗作。

(2)“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的,南北两批诗人在共同的诗艺追求下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2.“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表8-2 “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考点三: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1.诗人简介穆旦本名查良铮,不仅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其主要诗集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穆旦非常有艺术个性,总是在对传统的叛逆、反差中显现其创新,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1940年代的新诗现代性探求。

他的诗歌以深邃复杂的内涵、内在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复杂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2.穆旦诗歌的特征表8-3 穆旦诗歌的特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
二、名词解释 1.《茶馆》[复旦大学 2014 年研;中山大学 2010 年研;中国传媒大学 2010 年研] 答:《茶馆》是老舍在 1956 年完成的话剧作品。它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向人们展示 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 50 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通过王利发、
8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填空题 1.老舍《四世同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 2011 年研] 【答案】《惶惑》;《偷生》;《饥荒》 【解析】《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 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小说分 为三部发表,第一部《惶惑》连载于《扫荡报》1944 年 11 月 10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 第二部《偷生》在 1946 年 11 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三部《饥荒》在 1950 年 5 月连 载于《小说》第 4 卷第 1 至第 6 期。
表 4-3 《骆驼祥子》的另一解读: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考点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4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4-4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表 4-5 老舍的“京味儿”风格
5 / 1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 800 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______”。 【答案】人民艺术家 【解析】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 800 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 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圣才出品】

第9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9.1 复习笔记一、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一)对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的调整1.周恩来对政策的调整(1)1959年在中南海的座谈会上发表《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2)1960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3)1962年在广州举行的话剧、歌剧、儿童剧座谈会前后发表两次讲话。

2.陈毅对政策的调整在广州会议上进一步发挥了周恩来的观点,提出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3.政策调整的影响(1)周、陈等中央领导的讲话在当时对知识分子产生过一定的鼓舞作用,促进了60年代历史题材创作的活跃;(2)在周、陈等中央领导讲话的鼓励下,文艺界着手制定《文艺十条》,在纠正左倾倾向方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的影响1.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1962年七、八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开始抓阶级斗争,接着他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2.阶级斗争下文艺界面临的困境(1)长篇小说《刘志丹》被定罪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2)全盘否定了周扬等人领导的中宣部的工作;(3)对田汉、夏衍、阳翰笙等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坚力量给予批判与否定。

3.阶级斗争造成的后果(1)由于缺少了广大知识分子真诚合作和参与的积极性,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僵化的文化模式与思维模式;(2)整个文学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僵硬的机械运作,而且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制约。

4.阶级斗争下文学创作的倾向(1)创作歌颂性的抒情作品代表作品:①贺敬之的诗歌《放声歌唱》、《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②刘白羽的散文《日出》、《长江三日》,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以及秦牧的散文《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

(2)创作图解阶级斗争理论的叙事作品代表作品: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