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幕府研究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诗学昌盛,流派纷呈,名家众多。

“有清二百五十年间,使无近代诗家成就卓卓如此,诗坛之寥寂可知。

”当时以幕府为核心的唱和活动盛行,几乎网罗了所有杰出诗人,因此不能不引起特别的关注。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加剧给诗人带来新的刺激。

所谓“诸公丁世乱,《雅》废《诗》将亡。

所以命辞意,迥异沈与王”,这些扭转乾嘉浓腻浮华诗风的诸公如曾国藩、何绍基、莫友芝等,多为幕府唱和的参与者。

他们之所以能在晚清引领诗坛新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通过交游唱和扩大影响,显示出幕府唱和与文学演进间的密切关系。

陈衍曾提出:“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日王文简,在乾隆日沈文悫,在道光咸丰则祁文端、曾文正也”,揭示出高官显宦对诗坛风气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士人游幕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化现象。

众多才华横溢却屡踬场屋、难入仕途的贫寒士人,为求得一谋生之路和读书治学的环境,亦纷纷投至各级官员幕下。

士人游幕遂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些吸纳了较有名学人的重要幕府随之出现,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影响清代学术发展外,这种游幕文化也促进了幕府诗人的大量出现。

一些富于诗人气质的幕主多乐于举行诗酒唱和活动,曾国藩门下宾僚极盛,如张裕钊、莫友芝等均名重一时,与曾国藩一起推动了晚清宋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又如张之洞,作为“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名臣,群聚效应自然不容忽视,其“饱含书生气味,尤重诗文”的特质,对于文人士夫更是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他督鄂督粤时幕府之盛,不在曾国藩之下。

实际上,清代诗坛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很大程度上即依赖于富有诗人气质的居高位者鼓吹引导,幕府中的交游唱和则是重要的实践方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侯冬在考察乾嘉眼府时认为:“清代诗歌、诗学之盛及其风气的转变与幕府甚为相关,清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乃至繁盛也与幕府的作用密不可分。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离异与回归——中国幕府制度的嬗变

离异与回归——中国幕府制度的嬗变

离异与回归——中国幕府制度的嬗变李志茗[摘 要] 任何政治制度之形成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中国的幕府制度也不例外。

它应军事征伐之需要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汉代时被引进行政系统,成为整个官僚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

它的发展历经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不同形态,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离异与回归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关键词] 中国幕府制度;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民国幕府;嬗变【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5-[作者简介] 李志茗,副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200235中国的幕府制度极具特色。

作为中国古代官僚行政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中国的官僚政治不可割离。

自古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幕府都被广泛用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可以说无论对古代还是近代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但是它是如何演进的,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其后续情形怎样,学界并无系统钩沉其渊源流变的专论①。

本文拟就此作番阐述。

一传统幕府制度的确立与演变“幕府”一词始见于《史记》,但所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史事:“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据颜师古云:“凡将军谓之莫府者,盖兵行舍于帷帐,故称幕府。

古字通用,遂作‘莫’耳。

”②可见,战国时期就有“幕府”之名,指的是将军的治所,即军政指挥机构。

就此而言,幕府具有军事性质,与将军相关。

将军本为率领军队之意,至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才成为官名③,后遂为历朝所沿用。

如秦代将军之官就颇多,《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

”西汉承秦制,不仅将军地位高,而且名目更多,“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④。

清代的幕府政治与官僚体制

清代的幕府政治与官僚体制

清代的幕府政治与官僚体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可谓独具特色。

在清朝的统治下,幕府政治和官僚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幕府,最早起源于日本,是指由武士集团组成的政府机构。

在清代,清廷也采纳了幕府制度,建立了六部、八旗和军机处等幕府机构。

这些机构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幕府政治中,权力分立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清朝设立了六部,包括吏、礼、户、兵、刑和工六部,每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

此外,还设立了军机处来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这种权力分立的制度有助于限制官员的权力,避免他们滥用职权。

官僚体制也是清朝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以官员身份来管理国家事务,而这些官员则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科举考试是清朝官僚体制的核心,对于选拔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官僚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封建等级森严。

在官僚体制中,官员的身份和地位由官职决定,官员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晋升和降级都需要靠制度来决定。

这种等级制度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的稳定,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导致官僚体制僵化和腐败。

另一个官僚体制的特点是官僚集团的形成。

在清朝,官员往往会结成官僚集团,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些官僚集团往往掌握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官僚集团的形成不仅加剧了官僚体制的腐败,还限制了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官僚体制也对清朝的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确保了地方行政的顺利运行,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安定。

此外,官僚体制也为清朝的现代化改革和国家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管理机制。

在结束之前,有必要指出官僚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容易导致利益团体的形成,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

此外,官僚体制也可能阻碍政府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局限性。

总结而言,清代的幕府政治和官僚体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

幕府政治通过权力分立的机制限制官员的权力,官僚体制则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晚清的幕府与官僚制度

晚清的幕府与官僚制度












对 中 国 幕府 制 度 及 其有 关 的 问题 历 来 缺 乏 应 有 的 重 视 和 研 究

本文 通
过 对 晚 清 幕府与 官僚 政 治 制 度 间 的 关 系 及 其 变迁 的探 讨 趋 向衰 放 时

, ,
,
表 明 当 主导 制度

幕 府 辅 佐 政 治 的 作 用也 随 之 削弱


以败 坏官场 风 纪 为 恶 果
晚清官 场在收受 陋 规馈赠 上
甚至

廉 与不廉 的 区 别 只 在 于 廉者 有所 择 而
,
不廉 者 百 方 罗 掘
以 致形成
, ,


人们较 多 地 研 究 了 主 导 的官僚制 度
,
而 较少关 注 其相关 的辅佐性 的幕府 制度
因而 有 碍
,
于 我 们对 前者认 识 的进 一 步 完善与深化

清代幕 府制度盛行 于 地 方

其特 征为地 方上 的各 级 被聘 并 负有 劝谏 幕 主 补救 失
,
主 管 官员 以 个人 名 义 和 薪傣 误 等 责任
其典 型
例之 大纲
尚不失治 天 下宗 旨
,
越 勘越 细

其始
甚至
若 离若合

其 继 风 马 牛不相 及
, ,

,
其 终则郑声 谁语
不知所 云
,
” 遂 于 宗 旨大相 背谬 ②
如 朝廷
,
.
鼓 励 官 员 们履行 孝 道 的拴选则 讲究资 格 官

晚清湘籍官僚集团私谊关系及特点

晚清湘籍官僚集团私谊关系及特点

晚清湘籍官僚集团私谊关系及特点束荣华朱庆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236)摘要:湘籍官僚集团驰骋晚清官场半个世纪,其肇始于陶澍、贺长龄,由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湘军系要员借助镇压太平天国而推向鼎峰,后随着清廷分化打压和內部成员间的摩擦,逐步走向衰落。

在其发展过程中,成员间的纽带除了乡土宗族血亲关系和官职隶属官方关系外,更多的是师门、姻亲、主幕等私谊关系。

这种私谊关系维系着集团內部成员的联系,协同成员间的政治行为,佑护成员在云谲波诡的官场中趋福避祸,构成了晚清独特的“官场文化”。

关键词:晚清;湘籍;官场文化;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065-08本文所述晚清湘籍官僚集团指道光朝中后期至清季对时政有重大影响的湖南籍中上层官员群体,其溯源早于湘军集团。

学界对于晚清湘籍官僚集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湘军集团,对前湘军时期的湘籍官员如陶澍、贺长龄则多注重其经世思想,较少关注陶、贺与湘军集团骨干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

有学者对湘军集团内部乡土宗族血亲等“地缘性”和“血缘性”关系进行梳理,也有学者对曾国藩与胡林翼、左宗棠之间的人际交往进行了考证,或是分析了晚清幕府形态特点①,本文试图从前湘军时期开始梳理湘籍官僚集团成员间师门、姻亲、主幕等私谊关系,以“人缘性”因素入手,还原该集团所呈现的一些官场联盟特质,初步勾勒出晚清官场的“官场文化”,以就教于方家。

这种私谊纽带维系的官场联盟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时局,在清廷中枢与地方督抚力量此消彼长的嬗变中也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晚清湘籍官僚集团崛起中的私谊晚清湘籍官僚集团萌发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湘军集团,借湘军而走向巅峰。

其始于陶澍,之后实授(不含兼任、署理、护理,下同)尚书、总督者有18人,实授巡抚者有14人。

除实授督抚外,湘籍藩、臬、学、道、府等中上层官员数量更是数以百计。

该集团崛起有着必然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试论晚清时期袁世凯幕府的特色

试论晚清时期袁世凯幕府的特色
中 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5 ox(o 6o —02 0 K5 A 10 —65 2o )3 05— 7
On t h r e ei i f u nSl—k i ad s nteL t QigD ns ec a at r t so a l h e se Y i a ’ ie a I y a t i h e l y
一些重要的幕府人员都非河南籍北洋三杰中的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冯国璋是直隶河问人王士珍是直隶正定人首席军师徐世昌则是直隶天津人幕府中的外交家唐绍仪是广东香山人官场交际高手杨士骧杨士琦是安徽泗县人北洋财神梁士诒是广东三水人实业家周学熙是安徽建德人幕府的重要文案阮忠枢是安徽合肥人张一馨是江苏苏州人傅增湘是四川江安人近代教育家严复是福建侯官人
Lt Qn yat- unS —ki pli leu e etadt oi ecnc uns o ea e . a i D ns Y a h a’ i a r i m n epsi si ses fh ds e g y i o t qr c sn h t o o v t i K yw rst a Qn yat; unSi a’ i ;ca c rt s e od : eLt i D ns Y a h—ki a e hr t i c h g y d s a es i
n a u d n e o p be p o l a b n a c f a a l e pewh a o d f rn ed , ra to g p a t a bly t a b ig fr e e s a e t o il c o c me f m i ee t ls ge t r n rc c l i t h t r t n w i a , d p ca r i f s i a i n o h d s itro re a i t - x e l ld et a h —k i T e 翔 o sta e c aa t it st k s p e er fr t e nt e nec u s b l y e t mey pe g Yu S i a . h s n t h h r ce s c o h ew r t o m i s i i r o n h t ri o a eh e m h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试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例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试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例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6 期 20 06年 2月




学NG U I E r- O N F S AO N V RS I Y
Vo .6 12 No. 1 F b. oo e 2 6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府人 数众 多 , 有 40余人 【 (5, 共 0 l e ) 以新 旧杂糅 、 政合一 为特 色 。而李鸿 章 幕府规 模 更大 , l J 军 人才 济济 , 中西 交汇, 带有更 多 的近代 化 色彩 。可 以毫不夸 张地 说 , 十九 世纪下 半 叶 。 李两 大幕 府 汇聚 了一批 能开 眼 在 曾、 看世 界 的先 进 中 国人 。这批 幕 府成员 不仅 协助 曾 、 李完 成 了清廷镇 压 太平天 国和捻军 起义 的军 事 任务 , 并
・ 收 稿 日期 t05—1 20 0—2 8
作者简介 : 陈铁军(95一) 男。 15 。 安徽宿松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维普资讯
l 6
绍 兴 文 理 学 院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 哲
第 2 卷 6
中 图 分 类 号 t26 K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3 (060 —0 1 —0 1 8 9X 20 )1 0 5 6 0
清代 幕府 为人才 之 渊薮 , 道 以前 , 中多 出学术人 物 , 嘉 幕 嘉道 以后 , 多 出封疆 大 吏 。如陈 銮之 出百 龄 则
由封 建时代 的幕 府 向近代 职官 制过渡 的特 色 ,幕僚所 起 的作用 越来 越大 。
曾国藩 是地 主 阶级 经世派 中 的领 袖人 物 。 有 十二年 京宦 的生涯 , 拥 有较 敏锐 的政治 洞察 力 和较广 泛的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

袁世凯幕府人员组成之分析作者:李慧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9期摘要:袁世凯能够在晚清政坛上翻云覆雨,除了本人具有一定才干之外,还与其拥有一个卓越的幕府是分不开的。

在汇聚了各方人才的袁世凯幕府中,人员可分为:军事幕僚、官员幕僚、新式人才幕僚和洋员幕僚,他们帮助袁世凯编练新军,为他的仕途出谋划策,积极协助袁世凯厉行新政,更直接推动袁世凯在军事、教育及发展实业上采用西方的先进制度。

关键词:幕府幕僚袁世凯中国的幕府萌芽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五代,萎缩于宋元,复兴于明清,至晚清而盛极一时。

晚清风云突变,袁世凯却能活跃在晚清政坛上,编练新军,办理新政,广兴教育,提倡立宪,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都与其幕府幕僚的运筹帷幌、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

袁世凯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幕府,大力网罗各方人才,其幕府人员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署外设立的各局、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各书院、学堂或军队中的教习、教官等,他们是担负专责的具体工作者,这部分人占幕府人员的多数。

另一部分是在衙署内任事的幕员,包括总文案、文案、参事委员、翻译委员及工书人员等。

这部分人常在幕主身边工作,交往比较密切,充当顾问,常常为之出谋划策。

此外,还有一些充当临时差遣赴各地查勘、办理交涉或经办各种事务的人员。

但各部分人又非截然分开,同在衙署内兼在各局、厂、学堂等机构任职者比比皆是,许多重要幕僚往往身兼二任或数任,而且所任职事常有变动。

本文试以袁世凯幕府人员职业和出身为出发点,对其幕府人员进行分析。

一、军事幕僚袁世凯从戎发迹,对军队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深知有兵就有权势的道理,一生重视筹炯练兵,挟武力以自雄。

从新建陆军到武卫右军,再到北洋新军,袁世凯共编练了七万多新军,占当时全国新军总数的一半以上,并且该军无论在装备营制,还是官兵素质方面,均较同时期其他新军高出一筹,是中国第一支真正近代化的军队。

就连官员徐致靖也称赞其军队“精选将弃,严定铜额、赏罚至公,号令严肃,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抢则万抢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1],英国海军司令贝司福更盛赞道:“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楚楚可观。

晚清曾国藩与幕府僚属关系浅析

晚清曾国藩与幕府僚属关系浅析

面对太平军兴 , 由桂入湘 的紧急局势 , 曾尽 管是朝廷任 命 的帮办团练大臣 ,却对错综复杂 的形势感 到迷茫无措 , 但
他结 织 了 比其 年 长 五 岁 的 罗 泽 南 , 交 为 挚 友 , 后 情 况 大 并 此
为改观 。曾 、 罗二人密切配合 ,8 3年春 , 15 两人召练湘勇 ,讲 “
士、 检讨 、 侍读 、 侍讲学士 和礼 、 、 、 、 兵 工 刑 吏部侍 郎 , 最终 官
居清廷二品大员 , 官职升迁之迅速 , 名望地位之显赫 , 可见一 斑。但事实上曾作 为一名汉族官僚 , 并未得到清廷重用和满 洲亲贵的信任 , 1 5 在 8 3年之前 , 曾的仕途始终是 天高云淡 。 而 15 8 3年到 16 曾奉 旨帮办湘省团练事 宜, 84年 组建湘军和 镇压太平天 国起义的金戈岁月 、 生涯才是他真正飞黄腾 戎旅 1 6 0
基础……克复武汉 的捷 报传至朝堂 , 咸丰帝龙颜展悦 , 在朱
批上 写 道 :览 奏 , 慰 实 深 , 此 大胜 , “ 感 获 殊非 意 料 所 及 。 此 次
不仅成为研究曾国藩与其幕僚的重要依据 , 而且对于探寻中 国近代历史变迁和晚清政局演变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 的历
史 意 义 与社 会 意 义 。
达 的起 点 。
的旷世殊勋 , 与其重要幕僚郭嵩焘为其筹集军饷有着直接关
系。 曾与郭有金兰之好 , 后又结成儿女亲家 , 从而将郭纳入其
能, 各效所长者”I l 可谓人才济济 , l , 盛况空前。可以说 曾国
藩 的崛起 , 中国近代第一 支军 阀武装 的建立 , 湘系军事政 治 集团的形成 、发展 与壮大与曾的幕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 而 “ 曾幕” 僚员群体的崛起及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 治军事 政

晚清幕府制度浅析

晚清幕府制度浅析


传统 的幕府制度
( )传统幕府 的定义 一 “ 幕府 一词用于指活跃于 中国历史上各个 时期
家才 “ 视府为智士之渊薮 ” 。 军事制度 与养士之风相结合 ,造成汉代的幕 府制
的地 方官员私人聘用参谋人员的制度 ,以清代最为盛
行 。第 一个字—— “ ” 幕 ,按照 中国最早 的词源字典
是因为它能满足地方官 员进行统 治的需要 。
汉 朝颠覆之 后 的分 裂和 动 乱诱 导 了养 士之风 及 与之相伴的幕 府的兴旺发达 。随着军事将领和地方官 员拥有 的权 力和 财富 的增加 ,使 得地方大 员有 了成群
作者简介:杨 正娜 ,女 ,新疆大 学人 文学院 中国近代 史专 业 20 级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近现代 经济 。 03
成 为幕府制度 发展 的转折点 ,它改变 了幕府制度 的面 貌 ,使之开始带上了近代色 彩,李鸿章创建淮军继承 了 曾国藩 的衣钵 ,将幕府制度 发展 到顶峰。中国近代 社会 的巨变使幕府制度具有了不同于 以往 的新特 点, 如幕府规模扩大 、职能增加、幕宾地位有所提 高。晚 清重 臣曾国藩 、李鸿章二人的幕府在 政治、军事 、外
维普资讯
第l 期
杨正娜:晚清幕府 制度浅析
15 0
的宾客、士予追 随左 右。他们 则委任这些 宾客 、士子
以牧令之职 。
尚日益脱离现实 ,官员变得 没有 能力处理行政事务 , 这种 情况 导致 了具 有专 门知 识 的参谋 人 员几 乎为 官
府制度重新高涨。到韩愈的时代,私举再度盛行 。宋 淳熙年 间的进 士 ,后 任兵部 尚书的曹彦约 曾说 :“ 名
再次 ,贵族阶层财 富的多少是幕府制度兴衰 的经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其对清朝政权的影响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其对清朝政权的影响
经济与法制社会
hp/w . s .m环球市场 导报 t: we 8c t/ w m 6o 信息
晚清幕 府的特 点及其对清朝政权 的影响
沈明瑞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 学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2 摘 要: 中国历 史上 ,幕府早在 战 国时代 就 已出现。幕府制度在晚 清特 定的社会 背景下再度兴起 ,并拥有其独特的 时 在 代性和特点。它与晚清所处的国 内外历史环境 有着极其 密切 的联 系,并对 清王朝晚期的统治产生 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 晚清政府 ;幕府制们多联 想到古代和 近代 的日本幕府制 度 ,在 日本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 幕府”是作为实际统治机构而 活跃于 日本历史舞台上 的,极富 日本历史特点 。而中国幕府制度 亦源远流长 ,并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幕府制度历史悠久 , 在战 国时期开始有幕府的记载。《 史记》记载 :“ 常居代雁 门,备 匈奴。以便 宜置吏 ,市租 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 ”注 日:“ 古者 出征为将帅 , 军还责罢 , 理无常处 , 以莫帝为府署 , 故云 莫 ( ) 幕 府, ”这表明 ,将领们出征驻营 ,不但负责军务 ,还 负责所驻地的 政务 、民务 。 以后 ,随着 中央 政 治 力时 强 时 弱不 断 起伏 ,幕 府 制 度也 随 之 消长和变异,经过千余年 的变迁 ,传统幕府也逐渐 向近代化幕府 转型 ,到 了晚清时期 ,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 中国国情 的急转 直下 ,晚清幕府也随之发展 ,开始了向近代化的过渡。 1 清幕 府 制 度 的产 生背 景 .晚 首先 ,清王朝是满族人的天下 ,但 为了巩固对人 口占绝对优 势 的汉 族 的统 治 ,满 清贵 族 极 力推 行 汉 族 儒道 文化 和 规 范。 科 举 制 中 ,以八 股 取 士 ,文人 只 知研 究八 股 文 ,以 致考 取 后 到地 方任 官时 ,毫 无 处理 行 政 事务 、办 案和 理 财 等 极 具 专业 性 的 事务 的能 力 ,使 得他 们 不 得 不 聘用 专 门人 才 帮助 自己 处理 本 职 事 务。 清 代 的韩 振说 :“ 下 之事 , 为政 ? 日 二 显 二隐 , 谓 ‘ ’ 日: 天 谁 何 显 三公统六部 ,六部各统其曹 ,是谓 内之显治 :以司道察 守令 ,以 督抚察 司道 , 谓 外 之 显治 。何 谓 ‘ ’ 日 :内 掌 曹郎 之事 ,以 是 隐 ? 代六 部 出 治者 ,胥 吏 也 ;外 掌 守令 司道 督 抚 之事 , 以代 十七 省 出 治者 ,幕友也 ,是 皆上佐天子以治 民事 ,而其迹不见者也。 ”意为 幕友和胥吏是各级官吏之下真正处理职内事务 的人。这导致 了晚 清 官员 面对 传 统 和 近代 新 产 生 的各 种 新 问题 的双 重 考验 时更 是 无 所适从,不得不更加大力借助幕府这一管理形式并加以发展。 其 次 ,八旗 军 ,尤其 是 满 洲八 旗 入 关 建 立清 政 权 后 ,国家 长 久太平久无战事 ,加上八旗子弟养尊处优 ,疏于训练导致军务废 弛 ,绿营兵也渐渐腐化 ,使清朝军队不堪一击。 自鸦片战争以后 , 中国在大小军事斗争 中屡败不爽,太平天国兴起后更是让清政府 的统 治 处于 风 雨 飘 摇 之 中。 于 是清 廷 被 迫 启用 团练 ,激 活 了幕府 制度的军事性质 ,私人性 的军队中包含 了大量私人幕僚作为管理

晚清幕府纷争与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

晚清幕府纷争与舆论精英的媒介话语选择

介 为本集 团牟利 , 开政 治宣 传 , 展 维新舆 论是其 中最 为重要 的媒 介意见 的汇总 。维新 舆论媒 介的建 构离不 开知识 分子 , 这些 知识 分子或 直 接或间 接与幕府 有联 系 , 特别是 与幕 府 的社 会定 位及 价值取 向有关 系。晚 清政治 变革 涉及 道统 与政统 两难抉 择 的社 会语 境 , 论精 英 的媒 介话 语选 择 侧重探 舆 讨 借助报 刊进行 文人 论政 的思想 策略 , 即首 先是经 世 , 次才是 学理 论证 上 的合法 性 。但 政治上 的 其 应 变不能 以牺牲 学理 上的价 值取 向作 代价 , 这是作 为舆 论 精英 的幕 宾 与幕 府 关 系 的底线 。下 文从
分水岭 , 战败 引发 了朝 野上 下普 遍 的舆 论探 讨 。其 时社 会 舆 论在 政 统 、 统层 面展 开 了大讨 论 , 道 救
亡 压力下学 习西方 政 治制度 成 为舆论 的焦点 。学 习之后 的社会 变革 当然 要牵 涉到 社会资 源及权力 的重新分配 。面对 救亡 舆论 下社会 变 革 的合 法性 阐释 , 救亡 图存 压 力 下 各个 军 政 利 益集 团运 用媒
关键词 : 晚清幕府 ; 近代报刊舆论 ; 媒介话语
中图 分 类 号 : 27 K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4 — 4 (0 )1 O6 —0 03 06 21 0 一 02 9 8 0 0
内战与外 战交织 下 的近代 中国 , 临救 亡 图存 的政 治使 命 。 甲午 战 争是 中国 近代 社会 变迁 的 面
( ) 一 甲午 战争李 鸿 章及 其 幕府 的 衰败 与舆 论精英 的 舆论 评判 甲午 战争改 变 了晚 清政 治格 局 中李 、 幕府 的政治 地 位 , 李 鸿 章 冲击 尤 大 。正 如 梁 启超 云 : 张 对 “ 中国维新之 萌 孽 , 自中 日之 战 生 ; 鸿 章盖代 之 勋名 , 李 自中 日之 战没 。 J 以说 , ” 可 李鸿 章 幕府式 微 ,

曾国藩与张之洞幕府之比较

曾国藩与张之洞幕府之比较

编者注 : 此文系已故近代史专家黎仁凯先生于 2 0 年 1 05 o月参加在绍兴举 办的“ 绍兴师爷 暨中 国幕府 文化学术研 讨会 ” 提交 的论文 。 生 前未及发表 。现全文刊出 , 以示纪念 !
①郭润涛 :中国幕 府制度的特征 、 《 形态和变迁》 《 ( 中国史研究 19 年第 l )张敏 :晚清的幕 府与官僚制 度》 《 97 期 ; 《 ( 上海社会科 学院学 术
制 的变迁 , 可惜 至今 尚无 专论 问世 , 文 拟就此 作 些 本
探索 。
之洞 以办洋务和教 育而名世 , 幕府 透露出更 多的 其 近代与文化气息。综观曾、 张二幕 , 在对传统幕府的
因革 、 网罗人才、 主幕关 系、 幕府管理等方面, 存在着
许多相同、 相似之处 和继承关系。
名 目之繁多 , 远非传统幕府可比; 幕主与幕客的关系
也发生 了质的变化。在 曾国藩 、 李鸿章 、 张之洞 、 袁 世凯四大幕府 中, 张二幕对传统幕府制的改革尤 曾、 为突出。郑天挺认为 , 曾国藩幕府 和张之洞幕府是 清代幕府 制度发 展 的两个 界标② 。对 于前 者 的研 究, 国内外学者已有颇多建树④ 后者的研究则相对 ; 滞后 。在晚清众 多幕府 中, 曾幕和张幕最具典 型 性和代表性 , 也最能反映晚清幕府变迁 的轨迹。将 二人幕府进行 比较 , 助于理解晚清幕府与官僚 体 有
面, 存在着许 多相 同、 相似之 处和继承 关系。例如 , 奏调 、 制由 曾国藩开始 , 札委 张之 洞继之普遍 实行 ; 两人都保 举 大批幕
僚 为官 ; 主宾 间经济关 系分 离; 中多为文人 学者等 。但 由于两人 所 处时代、 幕 社会 环境 以及 个人 品性 等方 面的差 异 , 曾、

1994年以来晚清幕府研究述评

1994年以来晚清幕府研究述评

法 、 角和材 料的发掘 等都 有新 的进展 。但也存在 一些诸如宏观研 究不够 、 视 立意 不高 、 重复研 究、 拓展 的研 究空
间不大和新材料发掘 少等 问题 。检讨十 多年 间的研究状况 , 以期推 动晚清幕府研 究的繁 荣和深化 。 关键词 :9 4年 以来; 19 晚清; 幕府 ; 究; 价 研 评 中图分类号 : 4 . 9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0— 09(06 0 09 0 10 59 2 0 )3— 0 6— 6
影 响力 。
晚清时期 , 幕府制的作用 、 幕府的盛况与清朝前中期相 比较 , 有过之而无不及 。晚清是幕府盛行、 幕府
功 能更 加多元 化 的时期 , 也是幕 府制发 生 重大变 化 和最终走 向瓦解 的时期 。幕府 的兴 衰 与晚清社 会变 动 、
社会转型相交织, 表现出一种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状态 。因此, 晚清幕府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描
写晚清幕府的通俗性作品也多见 。
与现今清史研究的繁荣相适应 , 幕府研究更呈现欣欣向荣 的景象。有关 的学术著作和通俗作 品大量
收稿 日期 :06— 1 2 20 0 ~ 5 基金项 目 : 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 湖 编号 :5 cl8 的阶段性成果。 0z 3) 作者简 介 : 肖宗志 (94一) 男, 16 , 湖南常德 人, 中师 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所博士生 , 华 南华大学社会科学部 副教授 。
①晚清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一个时期 , 但又与清代前 中期不可分割。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的晚清史是近代史的一部分 , 同时也是清史的重 要构成 。许多断代性质的清代幕府制研究著作 , 其论及 的内容延伸到晚清。如尚小 明的< 学人人幕与 清代学术) 。本文 也将 这类著作列入 晚清幕府制度研究 的成果 中。刘则永在( - -十世纪 的中国幕府研 究> < ( 东南学 术) 0 1 2 0 年第 4期 ) , 中 将清代 的幕府研 究分 ’ 清代 ” “ 、 晚 清” 并列 的两部分来叙述 。这种划分是值得商榷 的。

试论袁世凯幕府的形成

试论袁世凯幕府的形成

试 论 袁世 凯 幕 府 的 形成
李 慧
( 东培 正学 院 , 东 广 广 广 州 5 10 ) I 13 0
摘 要 : 世 凯 幕 府 是 晚 清 非 常 重 要 的 幕 府 之 一 , 幕 府 无 论 是 在 袁世 凯 小站 练 兵 。 是 他 巡 抚 山 东 , 后 表扣 任 袁 其 还 到 直隶 总督 等 各 个 方 面 都发 挥 了很 大 作 用 而袁 世 凯 幕府 的 形 成 则 是 一 个 非常 重 要 的 过 程 , 要 通过 主动 延揽 ; 调 主 每
时 担任 粮饷 局总 办兼转 运局 总办 ,掌 管全 军军 需粮 饷 。周 学 熙 , 、 两家本 为 世交 。周 馥 与袁保 庆在 袁 周 l6 8 8年~ 8 0年 间 同在 两江 总 督 马新 贻手 下 任职 , 17 袁保 恒 、 保 龄 ( 世 凯 堂 叔) 与周 馥 同 为李 的 幕 袁 袁 又
的老 朋 友 。1 7 8 9年 4月 , 徐世 昌在淮 宁 县署 治 理文
案。 曾有人 描 写 “ 韬斋 与袁 容庵 初不 相识 。 日, 徐 一 韬 斋诣 袁宅 , 昂然 入 书斋 。容庵 隔 窗遥 见一人 自外 至 , 神气 爽 朗 , 身迎 之 , 知 世 淮 阳县 馆 客 , 纵谈 古 起 询 遂
友, 后袁 世 凯 又 与岗 馥结 为 儿女 亲 家 9 l 袁廿 、10 午 i
项城有袁世凯 , 其人英迈之气 , 咄咄逼人, 特往访之, 果一卓绝之士 。 日治天下者必斯人。  ̄5 他 " 1袁世凯 、 2 9
徐世 昌结交后 , 以诚 心 相待 , 就 当袁 得知 徐入 京参 加
顺 天乡 试缺少 银 两时 , 即慷慨 解 囊 , 出 一百两 白 立 拿 一
第 3 卷 第 4期 1

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

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

龙源期刊网 张之洞研究的新开拓作者:○韩春英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08期晚清重臣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张之洞研究也是令人瞩目的课题。

新近,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黎仁凯、钟康模的《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该书以25万字的篇幅,选择了张之洞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重大事件中的言行,进行深入剖析,将张之洞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该书的特色主要有:一、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

该书内容涉及张之洞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有重点地选择内容,以专题论述形式加以历史地概括和评析。

章节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无罗列堆砌之感。

如第一章“从清流派到洋务派”,作者系统论述了张之洞这一动态转化过程。

以清流始,以洋务首领终,对这一转化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肯定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最后总结出其洋务活动的三个特点。

每个问题,每一章节都自成体系,合在一起又浑然一体。

这也正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二、观点有创新。

该书是作者在多年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书中除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对张之洞洋务活动特点的总结,指出是“全面启动,轻重工业并举,求强求富并重”。

这是实事求是且中肯的。

关于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作者提出了张之洞是维新派“同路人”的观点,指出他们有求同存异的合作关系,其分歧论争主要是学术之争,直到戊戌政变才逐渐演化为政治斗争。

关于张之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提出张之洞是“不自觉的革命酿造师”的观点,将张之洞督鄂为辛亥革命提供物质、思想及人才基础几方面用“不自觉”三字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内容有开拓。

该书第六章“张之洞与晚清幕府制度”一节,是目前张之洞研究的新课题。

书中对张之洞幕府的形成、特色,张之洞与其幕府成员的人际关系及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当前,关于张之洞幕府研究尚属空白。

此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陶澍幕府:晚清幕府的先声

陶澍幕府:晚清幕府的先声

作者: 李志茗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9页
主题词: 陶澍幕府;经世;三大政;晚清幕府
摘要:陶澍在江南担任封疆大吏期间,适逢清王朝由盛入衰,漕运、盐法、河工三大政窳败甚深。

于是。

他辟设幕府,延请具有经世才能的人才入幕,对三大政进行整治与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功。

陶澍幕府施行改革,兴利除弊,其形态和职能与专为幕主处理琐碎政务的清前期幕府完全不同。

显现出新的特征,为当时第一个以经世闻名于时的新型幕府。

陶澍幕府的出现标志着晚清幕府的发轫。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试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例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试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例

晚清幕府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试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例陈铁军
【期刊名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6)001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幕府制度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

尤以曾国藩、李鸿章晚清幕府盛况空前,最具代表性,且较传统幕府相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曾、李幕府之所以盛况空前,除了当时客观环境条件使然外,还在于曾、李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才理论与实践起主导作用,更在于幕府主宾强烈的变局意识和事功心理。

曾、李幕府的崛起极大的影响着晚清社会。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陈铁军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晚清曾国藩与幕府僚属关系浅析 [J], 刘国辉
2.规模·能量·影响--李鸿章幕府与曾国藩幕府之比较 [J], 李志茗
3.晚清幕府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J], 于翔
4.曾国藩幕府"簁邰唱和"与晚清文人的群体认同 [J], 朱春雨
5.浅论李鸿章幕府──兼与曾国藩幕府比较 [J], 尚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幕府研究
【摘要】:晚清幕府是在清王朝步入衰世时期出现的,始于嘉道年间,终于清朝覆亡。

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却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历史学、政治学、人才学、军事学和秘书学等多学科知识,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晚清幕府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幕府展开个案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及其对晚清政局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4章。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概况。

根据幕府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一部中国幕府制度史分成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二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

而由传统幕府演进至民国幕府,虽一度出现了明清幕府的变形,但其神韵不失,实赖诸晚清幕府。

晚清幕府上承传统幕府,下启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起着前后衔接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非仅如此,它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产生并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自觉肩负着为清政府革除弊政、排忧解难乃至变法图强的重任,所以剖析晚清幕府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末政局及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等。

晚清幕府研究虽然开展得很早,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空白点。

本文希望通过对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大幕府的
个案研究,探讨晚清幕府的嬗变历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研究陶澍幕府。

陶澍在江南任督抚的时候,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朝廷弊政比比皆是,尤其盐法、河工、漕运三大政窳败甚深,而这三者皆集中于江南地区。

陶澍从小就有经世之志,17年江南封疆大吏的仕宦生涯,恰好为大展宏图提供了舞台。

他延请“善经世之略”的人才入幕,并在他们的佐助下,对漕、河、盐三大政进行整治和改革,取得很大成功。

虽然从表面上看,陶澍幕府与明清幕府相差无几,如幕府规模较小,所聘用的幕府人员也称为幕友,并由他付给薪水等,但是其幕府厉行改革,兴利除弊,职能与专为幕主处理琐碎政务的明清幕府完全不同,因此,陶澍幕府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另一种幕府形态即晚清幕府的悄然问世。

就此而言,陶澍幕府实为晚清幕府开端。

第二章论述曾国藩幕府。

晚清幕府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逐渐形成的。

当时由于清廷兵不可用,部库枯竭,只得依靠各地督抚练兵镇压太平军。

于是,各督抚广开幕府,聘用各种人才帮办军务。

一时间,戎幕的开设十分普遍。

曾国藩幕府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从1853年曾国藩督师开府始,至1872年他病逝止,曾幕阅时20年之久。

由于曾国藩善于用人,其幕府中人才济济,被称为晚清人才渊薮,又因为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必须自募兵勇,自筹粮饷,自办后勤,因此,他在幕府内设立各种机构,使其幕府有如一个小政府。

曾幕规模庞大,先后入其幕府者近500人。

其幕府职能主要有治事、谋划和育人三项。

前两者指的是幕僚的辅佐,举凡参机要,筹粮饷,办企业,募勇练军,均由幕僚从事,后者说的是曾国藩对幕
僚的培养,幕府成为曾国藩培养和储备人才的场所。

曾国藩幕府对晚清政局影响深远。

首先,帮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系了清王朝的统治;其次,不少幕僚在曾国藩的保荐下出任封疆大吏,导致清政府内汉族势力的崛起,并造成督抚专权局面;第三,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第四,为晚清造就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

通过研究曾国藩幕府,不难看出晚清幕府与明清幕府不同,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章剖析李鸿章幕府。

李鸿章早年入参福济、曾国藩等幕府,对晚清幕府的运作机制非常熟悉。

从他的辟幕实践来看,晚清幕府显然又较前有所完善和发展。

李幕是晚清幕府扩展期的代表性幕府。

李鸿章幕府在历史上存在近40年时间,以1870年他出任直隶总督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帮助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直接为战争服务,可谓戎幕,后期转以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外交,可称为洋幕。

戎幕时期,李鸿章与曾国藩幕府相似,主要围绕军事展开活动,在幕中设立了好多机构,其职能也更多的是谋划和治事,为李鸿章料敌划策,筹办粮饷、军械等。

洋务时期,李鸿章聘用大量国内外洋务人才充实其幕府,以满足他办理各种洋务事业的需要。

在幕府的帮助下,李鸿章内而洋务新政、外而邦交订约总揽一身,独任厥事,成为事实上的清政府首脑。

而其幕府也有似于一个微型政府,基本上承担起辅佐李鸿章主持国事的任务。

李鸿章幕府尤其是后期幕府虽较曾国藩幕府在职能上有很大扩展,并办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事业。

但是由于李鸿章的学问道德、人品作风较曾国藩逊色,因此其幕府无论在幕僚的素质上,还是幕府本身的规模和影响方面都远不
如曾国藩幕府。

尽管如此,李鸿章幕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具有变局意识,富含改革精神,另外事功也比较突出。

第四章探讨袁世凯幕府。

袁世凯的崛起也同晚清幕府有关。

他在佐幕期间暂露头角,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幕府。

从驻节朝鲜起,通过不断网罗幕僚,培植亲信,其幕府日趋庞大,到他执掌北洋时,已颇具规模,名声在外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天下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之际,袁世凯依仗其幕僚运筹帷幄、奔走效劳,编练新军,办理新政,广兴教育,倡行立宪,成为清末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辛亥革命时期,他又在幕僚的指点和帮助下,假赞共和,逼清帝退位,由清廷的内阁总理摇身变为中华民国总统。

而其幕府也换了一身行头,披上了民主共和外衣,成为事实上的中华民国军政中枢。

在幕府的策动、谋划下,袁世凯历行专制,甚至帝制自为,但最终因违背历史潮流而失败。

袁世凯幕府虽为袁从事各种洋务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后来也成为袁世凯在政治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工具,背离了晚清幕府自陶澍幕府以来改革弊政、变法图强的一贯作法,性质发生了蜕变。

因此,可以说袁世凯是晚清幕府制度的终结者。

结论是在上述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晚清幕府的嬗变历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认为晚清幕府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了一个从发轫、形成到扩展、蜕变的过程。

晚清幕府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晚清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是晚清人才的渊薮。

同时晚清幕府也造成清末外重内轻的局面,并最终导致清王朝的灭亡。

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既具有积极影响,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对此
应该给予客观评价。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52
【目录】:内容提要3-5Abstract5-10绪论10-22一、传统幕府:制度与变迁10-12二、明清幕府:柳暗花明又一村12-14三、晚清幕府:回归与超越14-17四、民国幕府:似曾相识燕归来17-19五、晚清幕府研究:简要回顾与写作思路19-22第一章陶澍幕府22-55一、嘉道政局22-41(一)清王朝的中衰22-27(二)嘉道弊政27-37(三)”风起于青萍之末”37-41二、陶澍幕府及其事功41-55(一)陶澍其人41-45(二)陶澍幕府探析45-49(三)陶澍幕府事功49-55第二章曾国藩幕府55-89一、曾国藩幕府盛况55-63(一)曾国藩幕府人数之谜55-58(二)曾国藩幕府繁盛原因58-63二、曾国藩幕府组织及其职能63-74(一)曾国藩幕府组织63-68(二)曾国藩幕府职能68-74三、曾国藩幕府的内外互动关系74-89(一)幕僚的延揽74-79(二)主幕关系79-83(三)曾国藩幕府与晚清政局83-89第三章李鸿章幕府89-130一、”宛转随人盖九年”89-99(一)游幕安徽89-92(二)初入曾国藩幕府92-95(三)再入曾国藩幕府95-99二、从戎幕到洋幕99-119(一)开府沪上99-109(二)蓄幕北洋109-119
三、李鸿章幕府透视119-130(一)规模·能量·影响——与曾幕比较119-123(二)李鸿章幕府特色123-130第四章袁世凯幕府130-165一、袁世凯幕府的发展与嬗变130-140(一)袁世凯及其幕僚的聚合130-135(二)新魂旧魄:袁世凯幕府的嬗变135-140二、”调和鼎鼐,协理阴阳”——袁世凯幕府的作为与活动140-154(一)编练新军140-143(二)办理新政143-147(三)赞襄策划147-151(四)为虎作伥151-154三、袁世凯幕府的影响154-165(一)正面影响154-161(二)负面影响161-165结论165-168主要参考文献168-17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