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1、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造材料。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比较,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棉花、晴纶棉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想一想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3页的一首小诗:爸爸用木头,给妈妈做小桌子,那木头是哪来的?妈妈用布,给我做花裙子,那布是哪来的?我用纸,给洋娃娃折扇子,那纸是哪来的?2、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木头、花布和纸张分别是从哪里来的?3、教师引导:同学们,木头、花布和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探究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材料的分类。
板书课题: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二、探究生活中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探究建造房子的材料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学生说一说造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
预设:沙子、水泥、砖头、木料、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大理石、灯具、塑料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这些材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属于天然材料的有:沙子、木料、石料、大理石。
属于人造材料的有:水泥、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灯具、塑料等等。
三、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概念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一类是人造材料,那么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呢?出示课本3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预设:天然材料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身边的材料》是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物体,了解和认识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物体和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材料的分类和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特殊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探究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2.难点:学生能够对特殊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手段,辅助学生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身边的物体和材料,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活动一:观察和分析常见材料的特点,如纸张、塑料、金属等。
3.探究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特殊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如玻璃、纤维等。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如制作小礼品、进行材料的分类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图示、列表等形式,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进行展示。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属》优秀教案
14.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三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从两个维度进行:1.金属的共同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不同之处。
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
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
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
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科学探究: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科学态度:1.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人类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符合需求,创造出了合金。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性质【教学难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不同金属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单元 身边的材料《纸》教学设计
13.《纸》【教材分析】《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
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
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用途,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纸的一些特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纸制品(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等)滴管、有颜色的水、蜡笔、水盆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谜语导入新课。
师:听说咱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是猜谜高手,那你们能猜出这则谜语的谜底吗?(课件出示)2.生:纸。
(板书课题:纸)二、介绍纸的用途及发明1、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用过那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呢?谁来说一说。
2、生1:餐巾纸吸水性强,可以擦嘴巴:生2:牛皮纸结实,可以做包装袋;生3:作业本纸光滑不渗水,可以写作业……3、师:了解了这么多纸,可见纸已经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及它们的用途,教师掌握学生对纸的认知程度。
]4、师:那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是哪个国家?生:中国师:没有纸之前,人们都将文字写在什么材料上?(生汇报,课件出示)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发明了新型造纸术,成为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生:塑料。
4.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
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师:大家都同意吗?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
而玻璃、钢筋、水泥等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
(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板书题目)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5.塑料》教案2
15.塑料【教材分析】《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
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1、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一方面是这种比较才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才可能了解到塑料更多的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出评价?,在总结时进行概括。
2、探究活动:用更多方法比较塑料绳与羊毛毛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塑料的特性。
3、用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的力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塑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知道塑料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
3.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塑料的特点。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易分解的塑料。
【教学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点与缺点。
【教学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制品。
学生材料:塑料制品,羊毛毛线,打火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进生活,认识塑料的应用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很多的礼物。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5.塑料》教案1
15.塑料【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
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二是了解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两大活动是针对一种材料研究其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塑料的特点和利用情况,有利于唤发学生探索科学和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从正反两个角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后,对塑料是一种材料的概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材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塑料的秘密,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塑料的直接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把学生们引领到神奇的“物质材料世界”。
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
3.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科学探究:1.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科学态度:1.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 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2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身边的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的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类和简单识别方法的探究。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材料有所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材料的名称和特征。
2.能够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简单识别。
3.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2.难点: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简单识别方法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2.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材料的分类和识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材料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
2.准备分类和识别的材料样本。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材料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和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材料的分类和识别。
每组发放一些材料样本,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解释分类的依据。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区分不同材料的制品?如何提高环保意识?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材料的分类和识别方法,以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思考家庭的材料使用情况,写一篇短文,介绍家庭中不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说课稿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身边的材料》是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包括塑料、金属、纸张、玻璃等,并探究这些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对科学现象的敏感度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明白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深入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材料: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分享与交流: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边的材料》1.观察与思考•物品:塑料、金属、纸张、玻璃等•问题: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实验与探究•性质:密度、硬度、透明度等•用途:包装、建筑、家具等3.总结与拓展•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解决问题?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观察、实验和探究。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课时)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3、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信息。
【教学准备】汽水灌、字典、报纸、小刀、钥匙、杯子
【教学内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1、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3、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 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身边的材料一、教材分析通过已有的知识,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并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学生分析: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
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以及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 教学引入: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你知道哪些材料?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我们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师:认真看课件, 图上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
生:学生回答,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告诉他人,乐于与人合作。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初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用具PPT、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玻璃棒、牛奶、醋、打火机、过滤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看它们是什么?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烧杯。
师: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生:钢铁、黏土、塑胶……师: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板书)(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就课本第40页,跟学生一起谈谈古代人如何运用身边的材料。
师:我们的生活用品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那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 观察图片,说说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生: 衣服用动物的皮毛做的,房子用木材和动物的皮毛建的,打猎用木棍,用石头来切割东西……师:那么他们的生活用品材料来源于哪里?生:都是在身边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师:对,他们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存于自然环境中的,比较粗糙简单的。
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材料叫做什么?生:天然材料师:你在书上哪里找到的?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网格式教案)苏教版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3.纸
14.金属
15.塑料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
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
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带物品,交流对塑料特性的认识,比较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制品的优缺点。
教材列出四组物品:塑料尺和钢尺、塑料袋和纸袋、塑料碗和瓷碗、塑料椅和木椅,使学生认识到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
第二部分,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与塑料绳,看一看外表,拉一拉结实程度,烧一烧有什么气味,捻一捻灰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仅了解了羊毛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4.学生记录。
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
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料进行分类。
]三、研讨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特点1.展示:翻开教材X页上罗列的木材、沙粒、石油、纸、玻璃、塑料的图片。
问:你们能不能区分这些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那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2.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3.师:评价并进行引导分析。
(1)木材:由木质纤维构成。
可以加工成——纸。
(2)沙粒:可以加工成——玻璃。
(3)石油:可以加工出——塑料。
4.小结: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是有没有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现。
(过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
接下来,让我们从实验中,对比观察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不同。
四、探究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1.师:这里有棉花和腈纶棉,怎么比较它们?2.学生:思考并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
再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完毕后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设计最具有操作性。
3.引导:用浸一浸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吸水本领。
(暗含着条件的控制,教师要加以指导。
)当然,研究方法还可以把同样大小的棉花与腈纶棉的一端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
4.师:烧一烧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作观察,并让学生认识到肉眼难以鉴别是何种纤维时,用火烧是比较简单可靠的方法。
棉花是植物纤维,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腈纶棉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如果燃烧后既有黏胶状熔化物又有烧头发的气味,这就是丝毛与合成纤维的混纺衣料。
5.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理性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重要特征。
]五.应用1.师: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启发引导:资源的消耗、人们的浪费、人造材料的性能改进等等方面。
六.调查活动回家调查家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后记】纸【教材分析】《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
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
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用途,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纸的一些特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纸制品(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等)滴管、有颜色的水、蜡笔、水盆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讨论纸的用途,导入新课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1. 师:看看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2. 生:是纸。
继续提问1.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
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2.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呢?(从身边的纸制品选择一件物品进行讨论、汇报)指导学生在汇报时这样描述:XX纸有什么样的特性,所以可以用来做成XX。
3.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材料,通过讨论纸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纸的用途的多样性。
]二、介绍纸的发明史1.师:考考大家,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又是谁发明了新型的造纸术呢?2.师: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播放视频:蔡伦和纸的发明)3.师:蔡伦纸原材料易得、价廉,便于大量生产、携带、保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探究纸的特性1.师:发展到现在,纸的种类已经非常多,大约有400多个品种,作用也非常大。
今天我想跟大家做一些比较结实、在水里不会湿的小纸船。
在众多种类的纸中,你会选择哪一种纸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刚才大家推荐了很多种纸,我们就来做一个“纸张能力大比拼”的游戏,测一测不同纸的吸水性究竟怎样。
(指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关注细节:纸上滴多少水?需要用什么滴?滴管如何使用?滴的顺序如何?滴完之后等多久?)实验一:比一比,哪种纸的吸水能力强?4人小组分工如下:材料员领取、保管实验材料;操作员在每种纸的中间、滴1滴蓝色墨水;稍等一会小组成员一同观察、比较实验结果;记录员将小组意见贴在实验报告单上;汇报员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本小组实验结果。
3.师:除了吸水性,我们还需要考虑纸张的结实程度,你们还有办法帮助我吗?实验二:比一比,哪种纸的结实程度强?注意:纸条对折后互相钩住,指定一位同学协助操作员,拉一拉,注意比较用力的大小。
4.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帮我找出了防水性能比较好的书写纸、蜡光纸,但蜡光纸的结实程度不太好。
我用书写纸折成纸船放在水里,发现船底还是会湿。
要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实验三:纸张能力大改造。
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用蜡笔把一张正反两面涂满颜色,叠成一样的纸船。
把两只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一段时间,比较船底的干湿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指导,暗含着实验时条件的控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事物不止做表面性的研究,去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点。
]四、研讨节约用纸的好办法1.师:现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
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
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2700吨纸、27万吨水。
2.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3.师:你能想到哪些节约用纸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资源。
]五、拓展给学生介绍纸的生产过程【教学后记】金属【教材分析】《金属》这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带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三课内容。
在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一单元中,已经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辨别和分类,对不同的材料也进行了简单地观察和研究。
以之前学习的经验作为基础,本课对金属这一材料进行更深入的观察研究。
本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发现生活中金属材料的应用;探究金属的共性;探究金属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用途。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主体是三年级下册的学生。
知识储备方面,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先前的学习也帮助学生储备了一些关于材料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能力方面,观察记录的本领在低年段的课堂上已经基本掌握,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而本节课难点综合考虑金属各方面特性,即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目标,学生能力较为薄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金属的共性,如具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
2.知道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度、轻重等。
3. 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选择金属材料是要综合考虑金属的各方面特点。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探究发现金属的共同特点。
2.能探究金属的不同特征,并根据金属的不同特征分析去用途。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金属的性质。
2.体会到要认识一个物体要从多方面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