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朋友圈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的朋友圈有感
给学生讲短语知识时,会问大家:你们家的“西红柿炒鸡蛋”是什么短语?
学生一脸迷惑。
我解释说:如果你家的西红柿放得少,鸡蛋放得多,那就是就是偏正短语,鸡蛋唱主角;反之,如果西红柿多,鸡蛋少,那就是西红柿唱主角,成主谓短语了。
学生一窝蜂地笑。有调皮的叫:我家的不固定,啥便宜啥是主角……
我也笑着逗他:看来这个短语在你家的性质决定于你家的炒锅啊!
当然,这样的课堂插曲纯属我一本正经的忽悠学生。之所以大家觉得还有那么点道理,是因为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确实会出现词义迁移的现象,虽然更多时候,是个人意识流的流转结果。譬如“朋友圈”。
朋友圈是个不折不扣的偏正短语。
然而起初,我们的重心都在“朋友”二字。
犹记得那一刻,我满怀着新奇与激动申请了账号,根据提示一步步添加了通讯录好友,看着屏幕那头的对方从几个数字具化为图像与文字,原本的天各一方竟瞬间近在咫尺——真正的“天涯若比邻”。
打开朋友圈,似乎回到了触手可及的年少时代。我们为她依旧熟悉的样貌悸动欣喜,为他要为人夫为人父由衷祝福,为她今日的开心或委屈或喜或悲……朋友不就是要这样同呼吸共命运吗?!
朋友圈就这样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门这边,是忙碌逼仄的真实世界;门那边,是鲜活亮丽的图文天地。开心时,发个圈求一下共鸣。难过时,看看别人的美好自我打气。慢慢地,习惯了没事时就划拉下朋友圈。朋友的图文,一定要点赞评论,毫不含糊。自己的心情,也毫无保留地展示,并认真回复。我们的世界本来早已没了交集,却通过朋友圈神奇的链接到了一起,或文艺,或现代,或浪漫,或严谨……交汇成五彩斑斓的世界,处处异彩纷呈。
那时的朋友圈,是靠彼此用情谊细心呵护的。我们爱护她,如同呵护心灵般,细心熨帖,无微不至。
直到现在,我依旧喜欢隔一段时间翻看自己以前的朋友圈,那些照片和评论,常让我不住地笑出声来。
这么美好的,曾作为精神寄托存在的朋友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呢?
或许是从涌现出一大批如雨后春笋般的微商开始的吧。我们从一开始的吃惊,到后来的厌烦,到后来的麻木,再到如今的习以为常。到如今,卖东西的多了,谁要是发个心情反倒成
了稀罕物,会被各方人士如做阅读理解般多加揣度,倒是吓到
了当事人。
或许是从大家热衷于跟风列队开始的吧。520、情人节、七夕……谁不晒个红包啥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家还有个男人;热门景点、网红餐厅,得反复摆拍,炮制成国际大片范儿才心满
意足等待收割小心心;还有各种各样的投票,上级要求的转发……以至于一打开竟是清一色的一篇文章,看得人满眼繁华,满心荒芜。
朋友圈中的“朋友”就这样慢慢淡化了,“圈”字升级为
中心词。购物、人情、打卡、集赞、流行……如同一条条绳索,
张开细碎的触角,把我们层层裹挟,圈套其中。
然而,我依旧热爱着朋友圈里执着做自己的那些好友,那
些心怀梦想希望靠微商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友,那些满腔热血日复一日整理发布着自己所爱文章的好友,那些不为所动平淡记录着自己生活点滴琐屑的好友,以及,那些和我一般渐渐沉没不断追寻自我的好友。
如果你是我的好友,我还是盼着你隔三差五发个圈,哪怕
都是废话。但它会告诉我:朋友,我一切都好。
这,或许就是如今我的朋友圈存在的最大意义了。
作品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