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工具
经济的基本概念
经济的基本概念一、工具书解释经济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
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
(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
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解释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稀缺资源条件下做出选择的科学,它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下面将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则指制造商愿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和供给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定价和数量。
2.稀缺性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
稀缺性指的是社会资源有限但人类需求无限的情况。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不得不在各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考虑如何分配这些有限资源。
3.成本和效益成本和效益是经济学中核心的概念之一。
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产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效益则是指得到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或价值。
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最大化效益,同时在成本范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4.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关注的是在某一活动中做出额外决策的效果。
边际成本指的是进行一项活动所需要的额外成本,而边际效益则指的是进行一项活动所带来的额外好处。
经济学家利用边际分析来决策,以使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为了选择某种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的价值。
机会成本的考虑对于经济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愈发明智的决策。
6.效率和公平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效率指的是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即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而公平则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在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平。
7.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学中描述经济波动的概念。
经济周期通常由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底部期组成。
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预测。
总结起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涵盖需求和供给、稀缺性、成本和效益、边际分析、机会成本、效率和公平、经济周期等方面。
经济学的基础概念
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选择、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源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是理解经济学的核心,并应用于实际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基础概念:1. 市场市场是一种交换机制,通过价格和数量的变化来协调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市场中的参与者包括买家和卖家。
卖家通常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而买家则希望价格越低越好。
当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即供给和需求平衡时,市场价格就会得到体现。
2.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数量,而需求是指市场上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
如果供给过剩,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过剩,价格就会上涨。
3. 选择成本选择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个目标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事物或机会的成本。
在经济学中,选择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所有决策都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进行,所以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与该决策相关的成本,以便做出最优选择。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经常被用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
如果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或效益;而如果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应停止生产或提供服务。
5.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选择一项行动会失去的其他可能选择的收益。
换句话说,机会成本是未选择的最高收益机会的成本。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通常与选择成本一起考虑,是决策的重要因素。
6. 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生产单位投入物的增加所获得的额外产量的增加。
在经济学中,边际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生产者和企业做出最优决策,以最大化生产效率。
7. 价值价值是指某物品或服务对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意义或用途。
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不同的人和场合对同一物品或服务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
一、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所有卖家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所有买家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当供大于需时,价格通常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通常上升。
为了更好地理解供需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供需曲线来进行分析。
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需求曲线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价格和数量都将达到平衡状态。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做出某种决策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项。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意味着放弃从其他活动中获取的潜在利益。
因此,机会成本是为了追求一种利益而放弃其他利益的代价。
对于消费者来说,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
例如,一个人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可以考虑放弃购买其他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
对于企业来说,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他们评估不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具经济效益的项目。
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对某种物品或服务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递减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消费越多,边际效用递减。
以食品为例,当一个人饥饿时,第一口食物的边际效用将非常高,可以满足其基本需求。
但随着继续食用,体验到的边际效用将逐渐降低。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饱食之后的食物消费意愿较低。
通过理解边际效用的概念,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决策过程中更加理性。
他们可以根据边际效用变化来评估继续增加或减少消费的利益。
四、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经济学入门指南
经济学入门指南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分配资源和决策的学科,对理解现代社会和世界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国家层面上,经济学都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洞察力和决策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应用领域,帮助您快速入门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它研究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影响。
2. 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经济学试图解决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3. 机会成本: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机会成本指的是我们为了追求一种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所付出的最高的代价。
4.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为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二、经济学的主要原理1.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指的是随着某一项活动进行,每单位额外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会逐渐减弱。
例如,当我们吃饭的时候,一开始吃一口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但吃得越多,每一口的满足感就会递减。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强调了在做出选择时需要考虑放弃的其他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还要同时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损失。
3.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指的是在资源配置中,各方应该按照各自的相对成本和效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业或产品进行生产。
通过比较各方的相对成本,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 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工具,它通过比较每单位额外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和成本,来帮助我们做出最优决策。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企业和行业级别的经济行为,例如市场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等。
它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定价和生产决策,也能够帮助消费者理解市场和做出最优选择。
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个体行为的学科,通过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汇总,帮助读者建立对经济学的初步了解。
1.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的是顾客对商品或服务愿意购买的意愿和能力;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价格由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上涨;当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下跌。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逐渐减少的原理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满足初级需求后倾向于追求次级需求,例如,当我们饱食时,对于额外的食物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选择一种行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一项经济活动会带来机会成本。
因此,经济学家强调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利益和机会成本。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于评估决策的可行性。
它将成本与效益相互比较,以确定是否值得进行某项活动。
比如,一家公司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是否值得投资新的生产设备。
5.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或消费一种额外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考虑到边际成本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是否继续生产或消费更多单位的产品或服务。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原因引起。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通过征税、补贴或限制垄断来保持市场效率。
7.弹性弹性是衡量供求关系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而供给弹性则衡量了生产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弹性情况有所不同。
8.机会经济学机会经济学是研究决策制定者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分析以及利益权衡等概念都是机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周期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周期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稀缺性:资源有限,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机会成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3.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4.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5.市场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该点上的价格和数量是市场上供求平衡的结果。
6.通货膨胀:一般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
7.通货紧缩:一般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下降。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就业的波动。
2.扩张阶段:经济活动扩张,产量增加,就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
3.顶峰:经济活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下滑。
4.衰退阶段:经济活动减缓,产量减少,就业下降,价格水平下降。
5.谷底:经济活动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复苏。
6.复苏阶段: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产量增加,就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
7.政府干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使其保持在稳定增长的状态。
8.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
三、中学生发展相关知识点1.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2.理财观念:学会理财,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
3.投资知识: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自己的财富增值。
4.创业指导: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社会保障: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6.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习题及方法:1.习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那么以下哪个因素最可能导致该需求曲线的移动?A)收入增加B)价格下降C)消费者偏好改变D)相关商品价格变动方法: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人类决策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公司、市场和国家级别的经济活动。
以下是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1. 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指生产者愿意提供市场上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市场上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可行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我们做出选择时,总会有一些东西被牺牲。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取舍。
3.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指的是对一种决策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的概念认为,任何决策的结果都是对边际单位的衡量,而不是总体效益。
当边际效益超过边际成本时,我们通常会做出积极选择。
4. 供求平衡供求平衡是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量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决定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市场上的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当市场上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
5.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这些要素对经济发展和产出的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劳动力是人们的工作力量;土地是自然资源;资本是用于生产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创新是指新的想法和发明,可以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在某个市场中存在的公司数量和其相互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市场结构对于市场定价和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经济学基础的简要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有实际应用的学科,它探究了人类活动中的许多关键方面,为我们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工具。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并指导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经济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
2. 资源: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材料、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
3. 需求:需求是指人们需要并能够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4. 供给: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卖出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5. 价格:价格是市场上物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7. 效益: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利益。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选择。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出,每个经济决策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即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替代利益。
3.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应,即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4.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指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5.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影响,经济政策应当根据激励原理来制定,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价格形成、消费行为、生产决策等。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汇率、国际经济合作等。
4.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包括贫困、经济不平等、经济改革等。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基础入门
经济学基础入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社会科学。
通过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分析,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个体和整体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学科,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包括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问题;而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生产决策等。
二、供求关系与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代表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将实现价格和数量的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而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则会上升。
三、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选择。
经济学家认为,决策者应该根据机会成本来评估选择的成本与收益。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变化。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考虑到每多花费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效用变化。
四、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分析是评估决策是否合理的一种方法。
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已经支付的货币成本,而隐性成本则是指由于选择某个方案而放弃的机会成本。
效益是指决策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满足感。
成本与效益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评估各种选择。
五、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在现实中也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和产生经济福利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如实施税收政策、补贴政策或监管政策等。
六、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以GDP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更加广义,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经济学基础知识概述
经济学基础知识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学的应用广泛,对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包括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理论和应用领域。
一、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选择、生产、分配和消费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的需求。
它关注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并研究这些决策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定量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用于揭示经济规律和预测经济现象。
定性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用于探讨经济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和发展趋势,包括国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四、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
在微观经济学中,个人、企业和政府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可以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
此外,经济学还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相交叉,共同研究经济与社会领域的问题。
五、结语经济学是一门关乎社会福利的学科,通过研究经济现象和运用经济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本文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概述,希望读者能够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相关领域。
(以上回答均为虚构,仅供参考)。
数学经济知识点总结
数学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数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数学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数学经济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将数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经济学中,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数学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2. 数学经济学的基本工具数学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最优化理论等。
微积分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概念;线性代数可以帮助解决多元方程组、矩阵运算等问题;最优化理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寻找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3. 数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数学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市场竞争分析、产业结构研究、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
通过数学方法,经济学家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1. 微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数学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最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就是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通过微积分分析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概念,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并得出经济决策的结论。
2. 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数学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凯恩斯模型、货币数量方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等。
这些数学模型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学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1. 数学经济学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企业经济学家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分析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优化、定价策略等问题。
通过数学模型,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 数学经济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投资经济学家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分析投资组合优化、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问题。
通过数学模型,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有效管理投资组合。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人、企业和国家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2. 基本经济概念2.1.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2.2.成本与效益成本是指用于生产或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等。
效益是指消费者或生产者从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经济中,人们通常会权衡成本与效益来做出决策。
2.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某项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活动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存在机会成本。
2.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和改善技术等方式实现。
3. 经济学分支3.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包括国家的经济活动、产出、失业率、通货膨胀等问题。
通过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影响。
3.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企业等)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易的行为,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决定等问题。
通过微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决策的原理和市场交易的机制。
3.3.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等。
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 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和技术合作等,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5. 结论经济学是我们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人、组织和国家等经济主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2. 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生产包括生产者的行为和生产方式,分配包括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消费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3. 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产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学科,包括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问题。
它探讨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波动与对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方法与效果。
3.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和总投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学科,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2.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买卖商品和劳务的地方,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
3. 弹性的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在价格变动时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包括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四、生产者行为的理论1. 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输入用于生产可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程度。
2. 生产成本与产出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出包括总产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经济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经济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供求关系的理解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至关重要。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理解机会成本有助于我们在做决策时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当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该考虑边际效益。
例如,当我们考虑购买一件商品时,我们应该权衡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4.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原因造成的。
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能需要干预来纠正市场的不完善。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改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一种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和通货膨胀对于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它们与利率、就业、国际贸易等经济变量密切相关。
7.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差不多概念与工具本章是高级微观经济学与初、中级之间的衔接点,介绍四个差不多概念(经济人、市场、商品、价格)及相应的分析工具,为以后的讨论做一些基础性预备。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学对那个主体有着具体的含义,称其为经济人。
经济活动离不开市场,市场也离不开经济活动,市场实质上是指经济活动的发生。
商品是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对象,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空间上的价值函数来表达,价值函数是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
那个地点没有提出货币理论,商品的价值概念是抽象的,仅用一个实数来表达。
第一节经济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只是用现代观点来看,它更象是一门行为科学。
更恰当地讲,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微观经济学确实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因此,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不止经济学一种。
只是,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不同于其他行为科学,经济学假定了经济人差不多上具有理性的。
正是理性人假设,才使得经济学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加以研究,并把数学工具用得得心应手。
一、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学中所讲的人是经济人(agent),是发生经济活动的社会差不多单位。
他能够是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团或者一个组织,具有独立的决策机构或中心,那个机构或中心决定和指挥着它的一切经济活动。
因此,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人概念的关键,在于经济人能够独立决策。
例如一个企业是一个经济人,企业具有领导核心机构(如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那个机构决定和指挥着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企业雇用的工人不是企业经济人,因为他决定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
但工人是劳动活动的主体,他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向企业提供劳动,因而工人作为劳动者一方是劳动经济人。
人们的经济行为既有职业性的一面,又有私人性的一面。
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性的经济行为发生在企业、厂商、或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私人性的经济行为则出现在家庭事务以及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商品消费活动之中。
区分这两类不同经济行为和它们发生的组织或机构,关于建立理论是有用的和便利的。
我们把发生职业性经济行为的经济人,叫做生产经济人或生产者或企业或厂商。
生产者从事的经济活动称为生产活动。
把发生私人性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叫做消费经济人或消费者。
消费者从事的经济活动称为消费活动。
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是完全有区不的,但生产者与消费者却不能完全区不开来。
一个经济人可能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一个消费者。
例如一个工厂是一个生产者,它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消费者,它有对生产要素如机器、原材料及人力劳动等的需求。
每个劳动者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不但要从事生产活动,也同时要从事消费活动。
搞清晰经济人的两面性,关于理解以后要建立的理论是有好处的。
二、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理性的,即经济人是理性人。
疯子、傻子不能算作是经济人,因为这种人没有理性。
所谓理性人,关于消费者来讲是指,消费者具有一个专门好定义的偏好或效用函数,消费者在面临一定约束条件下能够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关于生产者来讲,在面临一定约束的情况下能够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总之,理性人总是在条件同意的范围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理性的人与自私自利的人有所不同。
理性人可能是利己主义者,也可能是利他主义者。
理性人具有利己的一面,因为他具有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安乐。
但同时也具有利他的一面,会为他人考虑,服从社会与客观环境的条件约束,遵纪守法,不以侵害他人利益来肥自己为追求目标。
理性人总是会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使用现有资源和要素,安排他的活动,以实现他的利益目标。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理性人之间可能发生相互合作,以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
当需要相互合作,而合作中又存在着相互冲突或矛盾时,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价格制度,或者讲市场机制,确实是为了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冲突,人类发明的一种最重要的制度。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确实是以价格制度为研究对象,故又称为价格理论,它有两个差不多假定:一是假定市场是竞争性的,也即市场有大量的交易双方;一是假定每个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差不多上完全的。
这就刻画了一种理想的价格制度——任何个人都无法对市场价格施加阻碍,每个市场参与者只能听从价格的呼唤,依据价格行事。
我们称这种价格制度为“背对背”的交易制度。
什么缘故讲这种价格制度是实现合作的潜在利益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冲突的重要制度呢?经济学家对此作了深刻的研究。
首先,这种价格制度下经济所达到的结果能够让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其次,这种价格制度下的交易结果等同于“面对面”的交易结果。
实际上,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会叫价拍卖,讨价还价,即交易是“面对面”地进行。
然而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于市场参与者数不胜数,任何个人交易量都只是整个市场交易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因而最终形成的那种对每个参与者都有利的交易结果实际上等同于依据价格行事的“背对背”交易结果(这确实是经济核心等价定理所表述的事实)。
最后,合作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帕累托改良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了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基于这么三个方面的缘故,价格制度是达到合作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实中的市场符合不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的差不多假定,即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如此的市场中,理性人之间的行为相互阻碍,相互作用。
理性人在决策时要考虑其他人的反应,因此理性人的行动实际上是一种博弈。
另外,理性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
这种不完全的信息,使得价格制度往往不是实现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最有效途径,政府对经济活动予以调控可能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合作和解决合作中的矛盾冲突问题。
第二节市场结构市场是经济运行的心脏。
现代经济社会里,消费者成千上万,其需要也千差万不。
尽管没有人具体统计过所有的需要,也没有人具体指导各种商品该生产多少,该向何处供应,但供需一般不致造成专门大混乱。
促使现代经济多少有秩序地运转的机制确实是市场。
一、市场概念市场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要同市场打交道。
买菜要去蔬菜市场,买衣服要进百货商场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场呢? 或许有人会讲,市场确实是商品买卖的地点。
不错,买卖商品的地点确实是市场,如买肉的地点是肉市场,买粮食的地点是粮食市场。
然而,进一步认真观看就会发觉,商品的买卖活动不见得要在某个固定或特定地点或场所进行,它能够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地点。
比方讲,同样的布匹能够在许多不同的百货商店进行销售。
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与通讯设备,使得交易活动能够更便利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如通过电话、电视、广播、报纸、英特网等来做广告宣传或交易联系等。
由此可见,交易活动的场所并不是市场的特征。
然而,任何市场都离不开买者、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易活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形成。
三者并存才能使交易活动得以进行,从而才能形成市场。
因此,买卖双方及其交易才是构成市场的差不多要素。
经济学最关怀的是交易活动如何阻碍和决定商品的价格。
按照那个意义,可对“市场”作出如此的定义:市场是阻碍商品价格的所有买者和卖者,这些买卖双方频繁的交换活动,使相同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
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讲:“一个市场是一个区域,在那儿买者和卖者彼此相互交往特不紧密,市场的价格在全区域内趋于一致。
”二、市场分类(一)按外围分从市场的外围上看,每个市场都有一定的买卖双方组成范围。
那个范围越大,相应的市场也就越大。
一般来讲,按照市场的组成范围,可把市场分为地点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地点市场是仅由某一个地点的买者和卖者的交易活动所决定的市场;国内市场是指由一国的买者和卖者共同决定的市场;国际市场是指由多个国家的买者和卖者构成的市场。
按照市场参与者的人数多少,还可把市场分为有限市场与无限市场。
有限市场是指买者和卖者的总个数是有限的。
无限市场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市场,表示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无限多,就仿佛流体中的分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二)按内部结构分按照市场的内部组织结构,可把市场分为完全市场与不完全市场。
完全市场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有组织的市场,同种商品最终能按同一价格进行销售。
完全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完全的信息,另一是完全依据价格行事。
所谓完全的信息,是指买卖双方完全了解市场现在和以后的情况,信息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即可得到。
因此,完全市场中没有不确定性问题,一切差不多上事先可知的,至少客观概率存在。
信息的畅通,使得买卖双方对市场上的任何变化都了如指掌。
第二个条件是讲买卖双方听从价格呼唤,完全依据价格行事。
某个销售者抬高物价,他就会失去顾客;反之,降价则会招引顾客。
为了获利,卖者必定希望高价售出他的商品,而买者必定希望低价买进他所需的商品。
在这种频繁的买卖交易过程中,价格在不同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差不便会趋于消逝。
不是完全的市场,就称为不完全市场。
严格地讲,实际中的市场都不具备完全市场的条件。
但完全市场是现实市场的进展方向。
(三)按竞争程度分按市场的竞争程度分,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如此的市场,在那儿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当中任何个不人都不具有阻碍和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力量,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同意者;他们都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商品知识;相同数量的同种商品之间是完全同质的,不存在差不;每个买者和卖者差不多上自由地参与或退出市场经济活动。
不具备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又按竞争的不完全程度分为三种: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能够概述如下。
1.有大量的买者与卖者大量的买者,其含义是讲,每个个不买者的商品需求量,相关于市场上的总需求量来讲,差不多上微不足道的,从而任何个不买者都不具有买者垄断的力量,他的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并不能阻碍市场的总需求;大量的卖者是指,任何一个卖者的商品供给量,都只是市场上总供给量的微小一部分,微不足道,其变化阻碍不了市场的总供给。
2.商品的同一性同一数量的同种商品之间完全同质,不存在差异。
这就保证了任何数量的任何商品,不论谁来购买或销售,差不多上完全一样的,没有差不。
商品的同一性,是对大量买者与卖者的补充。
二者一起共同讲明个不买者与卖者的需求与供给,都只是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3.自由进入或退出卖者有自由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自由。
所谓一个行业, 是指由生产同一产品的所有卖者(也叫做企业)所构成的社会部门。
进入一个行业假如有障碍,则该行业中卖者数目可能少到每家卖者都具有阻碍市场价格的能力。
退出一个行业,意味着进入另一个行业。
总之,自由进入或退出,进一步补充讲明了买卖双方的大量存在。
4.生产要素的完全流淌性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能够自由地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之中,即生产要素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一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