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新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产业工人的建设和改革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推动重庆产业发展,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政策措施1.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工人。
加大对企业进行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
2.加强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工资正常增长,确保工人合法权益。
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激励工人提高工作绩效。
3.完善工时管理制度。
合理安排工时,保障工人合法休息和休假权益。
4.加强劳动保护。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5.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
倡导工人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三、工作重点1.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
重点支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加强工人培训和技能提升。
2.加大对农民工的帮扶力度。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3.推进工人队伍结构调整。
通过转岗、职业培训等方式,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提升工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加强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和协调。
四、保障措施1.加强政府领导,建立健全工人建设和改革的工作机制。
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向职业教育培训和工人安全保障等方面倾斜经费投入。
3.加强对实施方案的督导和评估,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以上措施,预期在一定时期内,重庆产业工人队伍将实现素质的整体提升,工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将得到有效改善,工人队伍结构将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智库观察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刘中国 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17年㊁2019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打造知识型㊁技能型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聚能㊁聚力㊁聚智,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㊂当前,全市严格落实重庆市委㊁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疫情防控,坚持依靠广大产业工人抓企业复产复工㊂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各地各单位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㊂一㊁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如下:(一)深受互联网影响,职业认同感获得感不强据重庆市总工会问卷抽样调查统计(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微博㊁微信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来源,特别是80后㊁90后的新生代习惯 网上生活”,对其思维方式㊁生活方式㊁工作方式㊁学习方式产生深远影响㊂一方面 共享经济” 数字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产业工人身份认同弱化㊁主人翁意识淡化㊁ 工人”与 干部”的界限强化在一定程度有扩大趋势㊂主要原因是70后㊁80后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据问卷调查统计,70后占32.93%,80后占35.05%,已经成为制造业㊁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主体力量㊂他们接受新生事物快,工作生活阅历浅,对产业政策了解少,对铺天盖地㊁虚实不清的网络信息鉴别力不强㊂(二)技能人才总体缺乏,高技能人才比例不高据‘重庆统计年鉴(2019)“显示,全市产业工人有535.6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442.56万人占82.62%,从事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和软件业仅20.21万人占3.77%㊂据问卷调查统计,参与调研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初级工占35.03%,中级工占31.8%,高级工占19.53%,技师占8.9%,高级技师占4.74%,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0.6%,大专学历的占12.0%,高中(中职)学历的占22.9%,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占54.5%㊂以西南计算机公司为例,人员平均年龄44岁,1260名职工中女职工531名占42.14%,35岁以下青年职工192名占15.24%,技术工人出现断层趋势㊂全市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约为24.27%,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与德国(50%)㊁日本(40%)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㊂(三)产业工人需求多元化,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工人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是工资收入和医疗㊁教育㊁住房等消费支出㊂从个性需求看,国有企业职工更多关心职业成长㊁精神文化㊁权益维护以及国家改革发展等社会发展问题;小微企业职工较多关心就业岗位㊁同工同酬㊁安全卫生等个人收益问题;农民工普遍关心社会保障㊁子女教育㊁身份转变等社会公平问题㊂产业工人总体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流动性大㊁技术人才流失率高㊂究其原因,重庆市一直是制造业重镇,产业工人占比较大,来源复杂,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受市场㊁疫情㊁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机制㊂二㊁加强和改善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㊂(一)从政治思想引领上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灵魂和基础,是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㊂一是构建大宣教格局,凝聚思想共识㊂要树立 以全局谋79重庆行政 2020年第5期一域㊁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理念,深入宣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产业工人的关怀,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区县㊁市级部门和企业特别是广大产业工人充分认识党中央国务院㊁市委市政府为提高产业工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围绕 六稳六保”政策,促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达产,从而增强产业工人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㊂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业务技能㊂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研判分析㊁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情况,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㊁数字经济战略㊁八大行动计划等要求,开展好 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重庆好网民”主题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从网上针对性地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㊁科技交流㊁创新成果展示㊁文化建设㊁心理疏导㊁法律援助㊁维权服务等,满足广大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职业认同和获得感㊂三是弘扬社会主旋律,汇聚创业力量㊂统筹协调内外资源,通过多媒体多层级广泛宣传产业工人队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全面提升社会各界对产业工人地位㊁作用㊁价值的认同度,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㊁中美贸易摩擦㊁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团结凝聚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展现工人阶级主人翁风采,汇集产业工人磅礴伟力㊂(二)从创新用人机制上激活先进性作用一是健全优秀技能人才引进机制㊂立足国际视野,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激发区县㊁市级部门和企业针对重庆产业实际和未来发展,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对确有绝招绝活㊁业绩突出㊁贡献较大,被行业或企业公认的产业工人,可作为人才破格引进并委以重任,从市级层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㊂二是营造创新技能人才发展机制㊂在企业普遍推广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㊁持股分红等方式,引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推动建立产业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持续增长制度,对技艺高超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个人收入与利润贡献挂钩㊂三是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扶持机制㊂联合高等学校㊁职业学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共建 产学研”实验实训平台,创建劳模㊁工匠㊁技能大师㊁技师等层级创新工作室,探索创建创新工作室联盟㊂围绕市级产业和企业重点课题,深化群众性 五小发明”技术创新活动,设立产业工人创新扶持基金,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补助资金补助额度和对产业工人创新项目补助力度㊂(三)从制度顶层设计上保障主力军地位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㊂从市级层面适当增加产业工人的政治安排,把优秀产业工人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安排,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更多参与国家㊁市级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激发 领军人”的担当作为,形成 头雁”效应,从源头上体现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㊂二是创新培养评价模式㊂瞄准重庆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建立行业㊁企业㊁院校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采用直补个人与补助培训机构㊁行业组织和企业相结合模式,加大职业院校投入和提升质量管理㊂三是切实落实维权职责㊂健全全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畅通民主参与渠道,组织和代表产业工人参与涉及自身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积极引导职工和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妥善处理复工复产中职工劳动报酬㊁工作时间㊁休息休假等问题,同时加强因疫情致贫㊁返贫职工帮扶工作,分类精准帮扶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㊂四是健全工作督查机制㊂在市级层面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目标任务的落实落地㊂打破产业工人体制和身份壁垒,加大对产业工人的荣誉激励力度,统筹推进产业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保岗就业㊁住房㊁户籍㊁子女㊁教育等政策,破解 肠梗阻”和最后 一公里”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㊁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实现重庆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贡献产业工人的智慧力量㊂作 者:重庆市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责任编辑:张 波89。
重庆市人才建设五项工程
重庆市人才建设“五项工程”人力资源的充足和人才素质的提升是重庆市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决定着能否真正落实重庆市“十二五”战略部署,实现新跨越,又决定着重庆市能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建议实施重庆市人才建设“五项工程”。
第一项工程:求真务实重金引进高层次人才一、必要性、一些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增加了生产劳动力成本,造成引进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些引进人才的专长和思维及方法与重庆市的实际不相符合,造成人才水土不服现象;、一些引进人才或无用武之地,或看不到事业发展希望,形成来了就走留不住现象。
二、具体方案、坚持按需引进高层次人才。
每年召开一次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需求会议,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研究落实本年度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的专业类别、具体名额及要求,并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及专家学者意见,避免白花钱,杜绝浪费,还使高层次人才不因此被耽误;、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引导。
高层次人才来重庆市工作后,生活、工作各方面与自己的预期有一定差距,自然产生心理的失衡,有关部门及组织领导必须及时靠上去,动员高层次人才既来之则安之,发扬吃苦味耐劳的精神,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将自己工作做好,再创新辉煌;、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条件。
各单位应将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发挥放在首位,既不捧上天,也不贬到地,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优势特点,找准最佳结合点,创造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和谐,并努力从生活条件,创业平台等角度,让其更尽心努力工作;、重金用在刀刃上。
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且与重庆市需求相一致的,引进上自然不惜重金,但在投放重金前必须想想,该单位是否急需要这样的人才,该重金引进是否必然有可观的产出,要坚决杜绝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大跃进”,将重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引进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三、可行性论证、切合了当前重金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实际,问题找得准;、有利于高层次人员的个人成长,走好关键的那几步;、体现了重庆市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全心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集体,增强了吸引力。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行政策
目前,我市已选送 60 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参加出国培
训,900名左右到国内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就读或培 训。
中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制度
• 博士后制度的诞生
在1983年和198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两次上书国
家领导人,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制度。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国务院于 1985 年 7 月正式批准了原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2000年推行按二级学科、专
业推荐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推荐数量一般每个学科、专
业为l至2人。发放一次性津贴3000元,每两年进行一次,管
理期限为四年。
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按二级学科、专业推荐,推荐
对象为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一般每个学科、专业全市选拔2至3人。推荐国家“百千万人
重庆两院院士1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
鲜学福
程天民
黄尚廉
钱七虎
向仲怀
袁道先
王正国
孙才新
曾苏民
郑颖人
杨士中
地理学 临床医学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 与工程
畜牧学
院士从事 的学科领域 电气工程
矿业工程 土木工程
院士的主要政策
1、 国家主要政策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
次,其中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一次性奖励 2 万元,优秀
专业技术人才一次性奖励2000元。
优秀中青年人才国内外培训
2002年我市建立了重庆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训制度。
每年选拔 10 名有发展潜力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做出
贡献的中青年人才到国(境)外进修或攻读学位;
加强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年第1期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发〔2017〕14号)出台后,重庆市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了不同层级的专题调研活动,全面深入了解我市及区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状况。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中的从业人员身份分类,以第二、三产业中6大行业门类就业人数作为产业工人的统计对象,同时加上农场、林场中从事集体劳动的工人,截至2016年底,我市产业工人有564.82万人。
从产业分布上看,超过八成产业工人集中在第二产业,占比84.39%;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八成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79.17%;从企业分布上看,超六成产业工人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占比62.02%;从户籍状况上看,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6个行业中的农民工占比53%;从年龄性别上看,80后、男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一、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主体地位有所弱化,角色自信心不足从政治地位看,工人阶级参与各个层面政治建设的途径还较为单一,在我市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中工人代表数量不多。
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中工人代表41名,仅占5.4%;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中有一线职工30名,仅占3.6%;第四届市政协有工会界别委员25名,其中一线职工只有3名。
从经济社会地位看,大部分企业初次分配机制不够合理,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收入差距偏大,高级技师的收入一般都相当于甚至偏低于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或工程师水平。
非公企业中的产业工人被雇佣感强烈,“替人打工,低人一等”的心理较普遍,甚至许多劳模都不愿自己的子女去当工人。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前言为了推进重庆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重庆市重点产业和人才市场的现状出发,提出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产业现状随着国家战略的推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重庆市逐渐形成了一批重点产业,包括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物流等。
这些产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
人才市场现状重庆市的人才市场处于活跃状态,各类人才纷纷涌入,但由于重庆市人口总数相对较少,人才匮乏是当下人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于上述产业和人才市场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1.建立符合重庆市重点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通过优化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和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重点产业中;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竞争环境,推进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4.加强国际人才引进与交流,提高重庆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下面的措施: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主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重庆市人才发展委员会应当作为核心部门,与有管理各级学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入协作,挖掘和培养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优化产业政策加强与产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调整和优化有关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政策。
通过增加各类奖励,给予真金白银的奖项,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等配套制度,提高人才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突出人才加入重点产业。
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根据重庆市产业特征,建立职称制度、专家评审制度等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明确晋升渠道,使人才对实现职业发展有更多的信心和信念。
同时,建立奖金制度、股份制度等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
加强国际人才引进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鼓励学者、科技人员等有识之士到重庆市工作,创造更多国际上的人才联动。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20.08.12•【字号】渝人社发〔2020〕73号•【施行日期】2020.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2020年8月12日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加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关精神,制定如下政策措施:一、发布人才需求目录。
加强产业人才需求统计、预测,适时发布《重庆市工信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需求预测中心,探索授权、委托、项目资助或购买服务等多种第三方人才需求预测服务方式。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支持高校建设大数据智能类市级一流学科、重点学科,优先增列大数据智能类等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的学位授权点。
编制《年度本专科专业设置指南》,引导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设置大数据智能类新兴专业。
(牵头单位:市教委,配合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三、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培养周期1-2年。
鼓励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开展新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按200元/人·天的标准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6000元/人。
2020年员工管理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整版
(员工管理)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目录前言1壹、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壹)人才发展成就1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1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二)人才发展存于的问题2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2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2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3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3(三)发展形势分析4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5(壹)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5(三)发展目标61、总体目标62、具体目标6三、主要任务9(壹)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91、突出培养壹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92、大力培养壹批领导和运营型高级管理人才103、加快培养壹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12(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13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13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14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15(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15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15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163、打造壹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16(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17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17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18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18四、保障措施19(壹)加强组织领导19(二)加大经费投入19(三)优化发展环境20 (四)完善关联政策20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前言为更好地发挥人才于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和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
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激励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纲要是政府推进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文2月6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
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驻外机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对外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听取了《关于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的报告》。
重庆组织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重庆组织人才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重庆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数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制定了组织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保留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人才发展更加充分,人才政策更加完善,人才优势更加明显。
三、主要任务1. 加强人才培养重庆市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2. 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和政策,提高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大人才引进的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人才住房和子女教育资源。
3. 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支持力度,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机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支持措施,鼓励更多人才投身创新创业。
4. 优化人才使用和保留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和保留机制,推动企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留住人才。
同时,加强人才流动政策和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重庆。
5.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继续完善人才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引进、使用和保留的政策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持。
四、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增加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2. 加强人才发展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3. 加强人才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配合。
4. 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重视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关注人才发展的热情。
加强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陈保余来源:《重庆行政》2019年第01期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发〔2017〕14号)出台后,重庆市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了不同层级的专题调研活动,全面深入了解我市及区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状况。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7)》中的从业人员身份分类,以第二、三产业中6大行业门类就业人数作为产业工人的统计对象,同时加上农场、林场中从事集体劳动的工人,截至2016年底,我市产业工人有564.82万人。
从产业分布上看,超过八成产业工人集中在第二产业,占比84.39%;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八成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79.17%;从企业分布上看,超六成产业工人集中在非公有制企业,占比62.02%;从户籍状况上看,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6个行业中的农民工占比53%;从年龄性别上看,80后、男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一、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主体地位有所弱化,角色自信心不足从政治地位看,工人阶级参与各个层面政治建设的途径还较为单一,在我市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中工人代表数量不多。
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中工人代表41名,仅占5.4%;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中有一线职工30名,仅占3.6%;第四届市政协有工会界别委员25名,其中一线职工只有3名。
从经济社会地位看,大部分企业初次分配机制不够合理,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收入差距偏大,高级技师的收入一般都相当于甚至偏低于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或工程师水平。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8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8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市林业局•【公布日期】2017.09.04•【字号】渝人社发〔2017〕206号•【施行日期】2017.09.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正文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8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渝人社发〔2017〕20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教委(教育局)、科委、农委、水利局、卫生计生委、文化委、林业局:现将《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庆市林业局2017年9月4日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57号),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规﹝2016﹞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一)范围对象。
本意见原则上适用于县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包含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具体范围为:万州区、黔江区、武隆区、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重庆市营造知识产权事业高质发展基础环境“十四五”规划要点汇总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重庆市营造知识产权事业高质发展基础环境“十四五”规划要点汇总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以促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基础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浓厚氛围,推进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优化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一、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建设。
推动开设“知识产权第二学位”,支持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鼓励设置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培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推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提升在校学生知识产权素养。
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壮大高素质知识产权教师人才队伍。
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健全知识产权人才分类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管理实务人才培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
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作用,制定实施市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管理办法,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与企业、服务机构共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采取交流、委派等方式,开展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师以及知识产权数据运用、价值评估、分析预警、海外维权、运营交易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开展川渝两地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合作,推进人才双向流动,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政策,将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和各类人才工程。
加强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动态监测分析,发布知识产权人才供需信息,引导知识产权人才合理配置。
畅通知识产权人才流动渠道,活跃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市场。
开展知识产权职称考评工作,优化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专业职称体系。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二、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年度发布制度,建立市与区县知识产权协同宣传工作机制。
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用好融媒体,打造政务新媒体平台。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一)人才发展成就 (1)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三)发展形势分析 (4)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1、总体目标 (6)2、具体目标 (6)三、主要任务 (9)(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四、保障措施 (19)(一)加强组织领导 (19)(二)加大经费投入 (19)(三)优化发展环境 (20)(四)完善相关政策 (20)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前言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与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行政策共49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行政策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一)人才发展成就 (1)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三)发展形势分析 (4)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1、总体目标 (6)2、具体目标 (6)三、主要任务 (9)(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四、保障措施 (19)(一)加强组织领导 (19)(二)加大经费投入 (19)(三)优化发展环境 (20)(四)完善相关政策 (20)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前言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与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
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激励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纲要是政府推进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6+1”支柱产业,以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人才发展成就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近年来,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189万余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在内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12.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收入、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人才的引进与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随着重庆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伴随而来的是一批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
如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未来重庆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急需大量系统设计(SA)、项目管理(PM)以及桥梁软件工程师(BSE)等中高端人才。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从区域分布看,重庆主城区高层次人才的密度大,主城区以外的各区县人才数量偏少。
从产业分布看,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全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一线人才严重不足。
从企业分布看,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多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具有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相对不足。
此外,有相当多的人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与重点产业关联度不高。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侧重于抓重点产业的技术项目和资金,对重点产业的人才建设关注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重点产业人才工作机制。
二是人才发展政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直辖以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化人才环境的政策,但还没有一个针对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政策文件。
现有养老、住房、医疗、户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一些紧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三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比较单一,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专门为重点人才发展搭建的平台层次低、数量少,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还比较落后,对重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
全市重点产业需进一步加强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发展形势分析“十二五”开局,重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9年出台的《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6+1”重点产业的定位,明确了“6+1”重点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壮大的53条产业链。
到2015年,重庆“6+1”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2.5万亿元,到2020年,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4万亿元,力争突破5万亿元。
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产业人才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研发等方面人才,以及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人才的竞争。
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以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以人才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人才知识化、专业化、实用化方向,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新阶段重庆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出一条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
(二)基本原则——党管人才,形成聚才合力。
加强党对重点产业人才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依托基础,突出发展重点。
在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人才。
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环境,健全成才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重庆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能够充分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局面。
2、具体目标——人才总量充实,结构合理。
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1%;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各类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重点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比重达到9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
到2020年,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4:5。
加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8.7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15.8万人;到2020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4.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20.3万人。
表1:重庆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预测——人才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向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流动,基本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人才开发多样,满足需要。
采取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满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和各类职校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与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育50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懂市场规则的重点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1000名以上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机制创新。
到2015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50%左右就业,吸纳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0.78万人次。
到2020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的52%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5%,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1.26万人次,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人才使用效能提高,贡献增长。
到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到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2%,人才贡献率达到3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