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图解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
图解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明清家具中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一、抱肩榫抱肩榫抱肩榫是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二、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霸王枨与桌腿形成45°角,一端有挂钩榫,插入榫孔后向上推,用下面的楔钉将榫推向上部,形成挂钩;另一端则与面带底面用销钉连接。
除销钉外,常刻口顶住穿带,以使霸王枨定位。
传统家具常用的二十种榫卯结构图纸
传统家具常用的二十种榫卯结构图纸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
中国工匠从基本的榫卯结构中天才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
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新的榫卯结构仍不断地被发现中,而且往往是复原工作中的木工赞叹不已。
•粽角榫--俗称三碰肩说明:1、常用于柜、桌等无缩腰结构的家具,是面板与腿连接的常用榫;2、要注意留“抬肩”。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夹皮注:外面人字肩,夹皮;里面直肩。
说明:1、由于半榫强度不如透榫,留夹皮可以不损失榫卯深度,增大胶粘面积;2、使榫孔料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增加外皮强度;3、常用于腿枨连接,有透榫、半榫之分。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卯舌注:外面人字肩,里面直肩。
说明:1、常用于腿枨连接;2、榫孔外皮剔除人字肩时,里面要留有“舌头”,以增加腿外皮的强度。
完全剔除易使腿部强度受损;3、刹肩时不能再尖角外留有锯痕(俗称耗子尾巴)。
•大割肩榫说明:1、此榫常用于面板攒边结构;2、常为透榫,如在表面雕花,则使用半榫,但半榫要尽量深些,且采用双榫或抄手榫以增加结构强度;3、面边超宽的大画案类家具,榫根处留减榫,以防止面边卷翘,加强榫的牢固程度;4、透榫宽度不宜过大,应比面边宽度尺寸1/2少2-5mm。
•半榫小割肩(蹾肩榫)说明:1、此榫常用于腰枨或与线形有关的家具,如眼珠线等;2、小割肩比较短,像是尖部被蹾了一下,因此称为“蹾肩”;3、此结构对榫皮伤害较小,可增加榫孔强度。
•大割角插皮透榫说明:1、此榫常用于榆木家具柜门,是白木家具榫卯结构做法的典型;2、插皮榫胶粘面积较大,对门边外角损伤少,牢固度高;3、由于端头露立茬,因此不推荐红木家具使用。
•夹头榫说明:1、此结构常用于案形结构牙板与腿的连接,牙板与牙头攒成一体,里面开有凹槽,装配时牙板沿腿子中间凹槽自上而下推入;2、用于圆腿桌案时,牙板中心线与腿子中心线重叠。
•挂钩楔钉榫注:底面被楔向上挤。
明清家具的精髓-榫卯之:人字肩
明清家具的精髓-榫卯之:人字肩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特点:
1、常用于腿枨连接
2、榫孔外皮剔除人字肩时,里面要留有“舌头”,一遍增加腿外皮的强度,不应完全剔除,否则腿强度容易受伤。
3、刹肩时注意不能再尖角外留有钜痕,俗称(耗子尾巴)。
动图,让你秒懂明清家具的六大榫卯结构!
动图,让你秒懂明清家具的六大榫卯结构!
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家具,真可谓是精美绝伦,中国古典僵局的精妙与中国古代建筑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初见之下,人们往往为其外在造型的美称奇,而静下心来,真正仔细品味它们内在的更深刻的美时,才能体会出中国古典家具所具有的更深的内涵,首先是结构的奇特。
夹头榫
案形结体家具的基本制法之一。
腿上端出榫并开口,中夹牙条、牙头,出榫与案底面的榫眼接合。
插肩榫
楔钉榫
粽角榫
传统家具榫结构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家具面沿四角。
粽角榫可以连接横、纵及竖三个方向的构件。
组合后,三条拼缝和三个棱角汇集在一个交点上,形似粽子,故名“粽角榫”。
抱肩榫
丁字结合榫
这种不用一颗钉子的榫卯结构用在建筑上可使房屋有良好的抗震功能,用在家具上则更是奇妙独特。
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美除了造型之外,就是结构的科学性。
只有完全了解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才能真正体味到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
传统家具的36种基本榫卯结构
传统家具的36种基本榫卯结构1、方材丁字形接合之直肩榫,又称齐肩膀榫。
此种榫卯是最基本的榫卯,被广泛应用。
别的榫卯结构都是根据此种榫卯结构不断演变而来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方材丁字形接合2、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大格肩虚肩是格肩结构的最佳结构,做成虚肩的目的是使榫头接触面大,达到榫卯牢固的目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两面大格肩,虚肩榫3、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榫头的肩是弧形的,肩的弧度大小和相交圆材的接触面弧度一致。
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圆材丁字接合之飘肩,又称蛤蟆肩4、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为使两根相交的料受力均匀,而且受力最大化,需要做成大进小出榫。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小格肩虚肩,大进小出榫5、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两个面都不要明榫,还想让两根料受力比较均匀,而且把榫头做到最长,可采用此种结构。
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方材丁字形接合之大格肩半榫,榫头内格角相交6、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圆材丁字接合7、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之裹腿做,兩根出榫格肩相抵8、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这种格角攒边榫结构是最讲究的最牢固的榫卯,是家具制作中最精细的做法。
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单面格肩9、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燕尾格角攒边榫10、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这种双面格肩榫做成柜门后竖料上下端有横茬露出,待柜门装到柜子上时横茬就不明显了。
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格角攒边榫之双面格肩11、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制作烟袋锅榫可以理解为正方形的方材直肩丁字接合,然后倒圆而成。
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圆材闷榫角接合之烟袋锅榫12、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方材角结合之双榫双面格肩13、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方材角结合之床围子攒接斜卍字14、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结合之揣揣榫,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15、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仿佛粽子角而得名。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
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
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
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
槽口榫燕尾榫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这些古代经典榫卯结构,值得收藏。
这些古代经典榫卯结构,值得收藏。
榫卯,是中国古代古建筑和家具中两构件相结合的一种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头,凹的部分叫榫眼。
在六七千年前,祖先们就用这种结构修房造屋。
在家具方面这种结构也沿用至今,明式家具最具代表性,不光结构牢固可靠,外观也给人一种几何美学的视觉感。
榫卯是古代家具的精髓,也考验着匠人们的手艺,手艺好不好,看榫卯。
手艺好的匠人做出来的榫卯结构精丝严缝,牢固可靠。
一榫一卯透露出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髓。
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常用的榫卯结构。
1.装板粽角榫
2.粽角榫
3.攒边打槽装板
4.云边插肩榫
5.扇形插肩榫
6.高束腰抱肩榫
7.楔钉榫
8.圆香几攒边打槽
9.烟袋锅榫
10.厚板出头榫舌拍抹头
11.挂肩平榫
12.十字榫
13.圆木十字直角交叉榫
14.抄手榫
以上为比较常用的几种榫卯结构,经过匠人们一代代不断的改良,现已经高达几十上百种榫卯结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它们在古代家具甚至现代家具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家具的秘密:聊一聊精密榫卯的类型、特点与优势
明清家具的秘密:聊一聊精密榫卯的类型、特点与优势明清家具的秘密:聊一聊精密榫卯的类型、特点与优势引言:说起古代的明清家具,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丰富的装饰风格和独特的造型无疑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家具上的工艺技术,它虽然不在外表上显现出来,但是精湛的工艺甚至比外表更值得推崇。
这就是传承千年的榫卯结构。
它有着科学的力学性能、并且不费钉子和胶水就可以便捷的安装。
其具备的可拆卸性能更是与我们所喜爱的绿色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家具的独特工艺,那就是“榫卯”。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所采用的主要结构。
它是将木材的形状变成凹凸两部分,并且将这两部分连接固定的连接方式。
突出的部分叫“榫”;凹陷的部分叫“榫”。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从更科学的角度讲它是木材特性所导致的一种结点技术,这种技术从古流传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虽然是古老的手工艺,但是现代工匠也熟悉其性能,并且工匠的工艺水平通过“榫”结构这样一个重要的步骤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如果“榫卯”使用得当,造出来的木制家具就会特别的坚固,也就证明工匠的技艺精湛。
在古代,家具甚至一整栋房子都没有使用一根钉子,但它可以使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都很坚固,可以说是建筑工业的一个奇迹,这就是榫卯结构的功劳。
不得不让人惊奇。
今天我们就一起详细探究一下榫卯结构的奥妙。
一、常见木作家具榫卯类型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木作家具的榫卯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主面与所述表面接合,也可以是分离的两个侧面相结合。
主面和侧面结合可以使得家具的表面更加看上去更加精致,避免了造成木材表面的诸多缺口。
是一种很美观的接口方式。
如“插槽榫眼”、“企业榫眼”、“燕尾榫”、“榫卯”、“榫眼”等。
第二种是将木材的形状变尖,作为“点”的结构性方法。
我们通常见到的是垂直的T形结合,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平直和弧形的材料延伸接头。
这种结构看似简单,但是十分的牢固。
明式家具三十三种榫卯结构~~动图古典家具之魂~~
精心整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应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红木从业者)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图片可另存为查看哦):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欣赏到这儿~~关注土木在线微信(co188com)~~
填写您的邮箱,众多精品资料(施工、建筑、结构)等着你~~~。
简述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的类型
简述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的类型
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卯榫结构:指一种将凸面部分叫作卯,凹面部分叫作榫的构造形式。
卯榫结构用于连接两个相互垂直的构件,如连接椅腿和椅面板、桌脚和桌面等。
2. 榫卯结构:指一种将凸面部分叫作榫,凹面部分叫作卯的构造形式。
榫卯结构常用于连接两个相互平行的构件,如连接柜体的侧板和底板、上下框架等。
3. 卯卯结构:指两个相互垂直的构件中均使用卯的结构连接方式。
卯卯结构常用于连接方桌的桌腿和横档,也可以用于连接桌腿和椅板。
4. 榫榫结构:指两个相互平行的构件中均使用榫的结构连接方式。
榫榫结构常用于连接柜体的顶板和侧板、底板和侧板等。
总之,明式家具中的榫卯结构通过凸凹相互配合的方式,实现了构件之间的牢固连接,使家具更加稳固耐用,并且美观大方。
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中式家具的结构普遍使用传统的榫接结构;榫接结构在我国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不用一钉、不用一丝的金属连接,组装出的家具使用百年,这不能不感叹我国家具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本篇以方便大家在欣赏中式古典家具时能看出门道,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了解中式古典家具的榫接结构也有益于大家对自家实木家具的保养,有兴趣的读者姑且观之。
(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大部分宫家具及城市高档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外表经水磨汤蜡处理,非常华美。
而内部则处理成半榫、闷钉、抄手榫等形式,保存外观的纹理齐整、线条顺畅。
圈口穿销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做工十分讲究,明代黄花梨万历柜及圈椅上应用,可作鉴定断代的依据。
半榫破头楔破头楔用在半榫之内,易入难出。
破头楔一旦在半眼的卯里撑开后,榫头将很难再退出,是一种没有可逆性的独特而坚固的结构,最适宜用在像抽屉桌桌面下的矮老等悬垂而负重的部件上。
这种作法不常使用,因为它没法修复,被称为“绝户活”。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挤楔楔是一种-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使二者结合严密,榫卯结合时,榫的尺寸要小于眼,二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以使之坚固。
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用。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
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
如图中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走马销“走马”源于古建术语“走马板”,是活动自由的意思。
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二都既紧密结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
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
穿销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一端,使其贯穿于牙板的内铡,一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角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干缩湿涨的方向,使二木永远贴紧。
栽销是在两顺向木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联结固定二者间的位置。
如在桌面心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等等。
半粘牙板用钉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
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钉来固定。
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家具·榫卯结构
家具·榫卯结构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
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
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
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
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
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古代明式家具经典榫卯结构原理图(33种)
古代明式家具三十三种榫卯结构图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宣传应传承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此次我们希望通过这套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尤其是红木从业者)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与我们共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制作中的木匠精神。
以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5.扇形插肩榫7.双榫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形23.平板明榫角结合24.柜子底枨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6.厚板闷榫角结合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29.直材交叉结合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2.走马销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传递红木文化,分享红木知识。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明式家具33种榫卯结构(动图)
明式家具33种榫卯结构(动图)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业生产阶段中的钉子和胶水,因为成本压缩后所获得的利益更为诱人。
希望通过这33种榫卯模型,能使大家拾起已被遗忘的灵魂,一起感受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具文化。
1.楔钉榫
2.挖烟袋锅榫
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
6.传统粽角榫
7.双榫粽角榫
8.带板粽角榫
9.高束腰抱肩榫
10.挂肩四面平榫
11.圆柱丁字结合榫
12.圆方结合裹腿
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14.圆香几攒边打槽
15.攒边打槽装板
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17.抄手榫
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20.三根直材交叉
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
22.插肩榫变形
23.平板明榫角结合
24.柜子底枨
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26.厚板闷榫角结合
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29.直材交叉结合
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32.走马销
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1]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
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浅谈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整理的本文内容带有一定专业性,主要是我国古典家具的结构知识,特别是明清中式家具的结构;在解放前,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铁钉都不能自己生产——叫洋铁钉,中式家具的结构普遍使用传统的榫接结构;榫接结构在我国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不用一钉、不用一丝的金属连接,组装出的家具使用百年,这不能不感叹我国家具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整理本篇以方便大家在欣赏中式古典家具时能看出门道,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了解中式古典家具的榫接结构也有益于大家对自家实木家具的保养,整理中出现一些小的错误,也请大家谅解,苏方典/SU 先行谢过,有兴趣的朋友姑且观之......(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
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
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
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
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
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
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三)、楔钉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
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
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
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四)、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
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
到清中期以后,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
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
(五)、霸王枨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
“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造出来的。
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
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
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
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
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
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
枨名“霸王”,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
(六)、夹头榫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
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
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
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
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
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
较常见的有五种: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
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
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
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
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
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
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插兼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为“偷手”作法。
(七)、插肩榫插肩榫也是案形结体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
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
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一,形成平齐的表面,故与夹头榫不同。
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也是和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
(八)、走马销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
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
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
如要拆卸,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
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
(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
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
【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
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
(十)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
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
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
(十一)丁字形结合结构:丁字形结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
先说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
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
倘交圈的话,一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做肩。
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故有“飘肩”之称。
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
(十二)暗榫(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
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榫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
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
【名词】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
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
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
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
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