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复习资料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旅游管理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义、内容和研究对象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1.2 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旅游、旅游业和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探讨旅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3 旅游管理学科体系介绍旅游管理学科的构成和主要内容阐述旅游管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旅游市场分析2.1 旅游市场概述了解旅游市场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旅游市场的构成和功能2.2 旅游需求分析探讨旅游需求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分析旅游需求的规律和特点2.3 旅游供给分析解释旅游供给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探讨旅游供给的规律和特点第三章:旅游产品与服务3.1 旅游产品概述了解旅游产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旅游产品的分类和价值3.2 旅游服务管理探讨旅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阐述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创新3.3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解释旅游产品开发的目标和原则探讨旅游产品营销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4.1 旅游企业概述了解旅游企业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旅游企业的主要类型和功能4.2 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原则阐述旅游企业运营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法探讨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挑战4.3 旅游企业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实践总结旅游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经验教训第五章:旅游政策与法规5.1 旅游政策概述了解旅游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分析旅游政策的内容和目标5.2 旅游法律法规解释旅游法律法规的定义和特点探讨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5.3 旅游政策与法规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总结旅游政策与法规对旅游业的影响和作用第六章:旅游规划与开发6.1 旅游规划概述了解旅游规划的定义和目的分析旅游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原则6.2 旅游开发与规划探讨旅游开发的含义和重要性解释旅游规划的策略和方法6.3 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分析成功旅游规划案例的经验教训总结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第七章: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 旅游环境保护概述了解旅游环境保护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旅游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和挑战7.2 旅游可持续发展解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7.3 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总结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八章:旅游市场营销8.1 旅游市场营销概述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定义和目的分析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流程和策略8.2 旅游市场调研与分析探讨旅游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方法解释旅游市场分析的内容和工具8.3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分析成功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策略和方法总结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第九章:旅游项目管理9.1 旅游项目管理概述了解旅游项目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旅游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原则9.2 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解释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性和管理方法探讨旅游项目管理的风险和挑战9.3 旅游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实践总结旅游项目管理的重要经验和教训第十章:旅游危机管理10.1 旅游危机概述了解旅游危机的定义和类型分析旅游危机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0.2 旅游危机管理原则与方法解释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原则探讨旅游危机应对的方法和技巧10.3 旅游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危机事件的应对实践总结旅游危机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电子教案,包括旅游管理概述、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产品与服务、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管理以及旅游危机管理共十个章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旅游概述1.1 旅游的定义与分类1.2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3 旅游行业的基本构成1.4 旅游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旅游者2.1 旅游者的特征与需求2.2 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2.3 旅游者的权益与保护2.4 旅游者的服务与指导第三章:旅游资源3.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评价3.2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3.3 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3.4 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旅游产品4.1 旅游产品的概念与分类4.2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4.3 旅游产品的服务与质量4.4 旅游产品的创新与提升第五章:旅游行业管理5.1 旅游行业管理的体系与机构5.2 旅游行业法规与政策5.3 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管理5.4 旅游行业职业道德与规范第六章:导游业务基础知识6.1 导游的职责与素质要求6.2 导游的知识结构与技能6.3 导游的接待与服务程序6.4 导游的语言表达与沟通技巧第七章:导游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7.1 导游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7.2 导游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7.3 导游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7.4 导游员行为规范的实践应用第八章:导游技能与导游方法8.1 导游讲解技能的培养与提高8.2 导游组织协调技能的运用8.3 导游处理问题和紧急情况的能力8.4 导游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第九章:旅游景观与文化9.1 旅游景观的内涵与特点9.2 旅游景观的文化解读9.3 旅游景观的保护与传承9.4 旅游景观与文化产品的开发第十章:旅游市场营销10.1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10.2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10.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10.4 旅游市场营销效果的评价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概述补充和说明:详细阐述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旅游行业的基本构成,包括旅游企业、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

探讨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旅游学基础》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专业技能。

教学内容
1. 旅游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 旅游产业的组成和特点
3. 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
4. 旅游目的地选择与开发
5. 旅游规划与管理
6. 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
7. 旅游文化与旅游社会学
8. 旅游法律与伦理
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研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实际应用。

4.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旅游资源和目的地的视频,增加学生对旅游的实际感知。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实地考察,体验旅游活动并进行实地调研。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质量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解。

2.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和管理方案的个人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参考资料
1. 王明华. 旅游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旅游学》复习课件.doc

《旅游学》复习课件.doc

第一节旅游现象的历史考察自由时间的历史分布和结构特征自由时间又称闲暇或余暇,与谋生生活时间相对而言,是指个人扣除川于劳动、满足生理需要、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等之后生下来的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

自由时间在人类发展史上,不仅存在量上的差界,而且也有不同的分布模式(P78图2?3,2?4)从历史上£1由时间的分布和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走过的历程就是解放生产增加ti由时间、改变自由时间分布模式的历程二、审美意识的起源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生产实践分不开的,并受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得以与其他意识形态相分离,并进而分化出不同的类型。

从用类意识产牛?的历史过程來看,对社会美的审美意识先于对自然美得审美意识而存在, 而最原始的社会审美意识几乎就与某种生理快感体验交织在一起。

至于对山水花鸟等口然风景的独立审美欣赏,则更是在社会形态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的。

社会美体现之三:人的心灵美、精神美屈原:“哀民生Z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民情怀范仲淹「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三、旅游的产生首先,个别的旅游现象出现的比较早,可以远溯到原始社会屮人们已经初具自由时间和市美的意识并能够口主地利用自山吋间进行休闲娱乐的历史阶段。

其次,在我国“旅游”一次出现在南朝时期,正值旅游实践蓬勃发展、对自然美迅速分的旅游现,象实际上肇始于此时。

化独立的时期,当时的山水诗文和山水画就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因此,可以说,完整意义上第二节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一、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P53图2?1)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木质的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从作为内核的审美与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其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特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

《旅游概论》教学设计(复习)

《旅游概论》教学设计(复习)
任务四旅游的特点
一、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
1、旅游者构成的广泛性
2、旅游地域的广阔性和活动领域的多面性
3、旅游内容的丰富性及其所属性质的多样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四)季节性
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一、简答题:
1、旅游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2、如何理解旅游构成的广泛性?
3、什么是旅游的季节性,请简要分析旅游季节性的成因。
(二)工业旅游
旅游业角度——新型旅游产品(项目)
旅游者角度——高品位的旅游形式
学生加强记忆与理解




一、填空题
1、按区域划分,旅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大类。根据旅程的长短,前者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种具体形式;后者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种具体形式。
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
教师予以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商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消费形式和活动方式,同一般消费或社会活动相比较,既有类同之处,又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那么,当今社会的旅游具有什么特点呢?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旅游学概论》教案.pdf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精品课程教案《旅游学概论》责任教师:蒋述东第1页共66页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旅游学概论(第三版)全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最新)

旅游学概论(第三版)全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最新)

(三)旅游活动的类型
(3)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第一,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
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 第二,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
而且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而出国旅游时大都会遇到语言障碍问 题,而且必须办理各种规定的旅行手续,例如出入境证件(护照与 签证)、海关的报关与验关、卫生检疫、货币兑换手续等等。 第三,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 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国际旅 游则是国际旅游者将其在客源国的所得收入用于在旅游接待国消 费,所以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际旅游和不过夜的国际一日游。
《旅游学概论》
(三)旅游活动的类型
(2)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 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国内旅游活动也可根据是否在旅游目的地停留过夜, 划分为过夜旅游和不过夜的一日游。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
(一)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概念性定义
7.世界旅游组织的技术性定义: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 (WTO)在关于旅游统计标准的一本科技手册中对旅 游所下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 他目的离开他们的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 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 第一,规定了外出旅游的目的,包括休闲、娱乐、度 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 朝圣及其它;第二,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它地方的旅 行;第三,在外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旅游学概论》
(一)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概念性定义
4.流动定义:1974年,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 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 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注意: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本质特 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旅游8--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8--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 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践踏后果。 对水体的影响。


噪声。
对设施的影响。
二、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
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分为两个方面:
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
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 点之内。 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 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
三、 实例分析——颐和园的旅游环境 容量与管理
第八章

旅游环境容量
研究进展概述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 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进展概述
国外研究概况 中国研究概况

第二节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
一、基本容量
在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中,有五种基本容量, 它们又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
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可以是旅游景点、
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或旅游设施)承受的 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
旅游超载: 超出极限容量值。
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 超载。
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单位利 用者(通常是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 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
二、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 的量测 三、生态容量的测定 四、经济发展容量的测定 五、旅游地容量的测定

第四节 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 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一、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

一轮复习旅游地理电子教案

一轮复习旅游地理电子教案

【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
可创造性
非凡性
永续性
自然风光 城市夜景
海洋潜水
多样性
内容上多样 空间上广泛
民俗风情
高山滑雪 民俗风情
非凡性
季节性
地域性
可创造性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
【 旅 游
旅游资源 (共性)
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 或现象
旅游资源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且其使用

永续性 是无消耗的(并非绝对,与其他资源相比最

突出的特点)
的 特 性 】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季节性 地域性 可创造性
随季节变换呈现不同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不同
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自然景 观
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 生变化
因素
影响
举例
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断
地质 依托于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 裂带上;分布在高原构造带上的断层湖,如非洲的维多
【 旅 游 资 源 的

基础 源,其分布与构造格局有关

利亚湖、坦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滇池、洱海等; 夏威夷、日本的火山景观
地 理 因 素
气候 条件
主要依托于气候条件的旅游资 源,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 性
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冰、雪、雾凇奇 景,如吉林雾凇,加拿大的魁北克 省、日本的札幌、中国的哈尔滨和 齐齐哈尔成为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
旅游需求
产业特征
旅游目的
旅游 空间
1841年 ~1950

近代旅 游
群体需求,消费者数 量和普及程度大大提

旅游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一些学 者为了教学的需要,或从科研的角度,依不同的目的,提 出了一些不同的区划方案。
第七页,共12页
二、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区划原则和方法 郭来喜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分为三个层次
:旅游带、旅游省和旅游区。
第八页,共12页
区划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作者将全国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 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 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 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 华夏文明访古旅游带。 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 荆楚文化湖山景观旅游带。 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带。 岭南文化南亚热带-热带风光旅游带。 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
第九页,共12页
三、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区划原则和方法
濮静娟、朱晔应用特吉旺以气温为主导因素来考虑的 舒适度和风效指数的概念,对中国大陆地区气象资料进行 分析计算,分别得出各地多年月平均值的舒适度和风效指 数,由其时空分布分析归纳出各地最佳旅游月份和适宜旅 游季节,进而进行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旅游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一页,共12页
第一节 旅游区划的目的、 意义和原则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 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 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第二页,共12页
一般而言,旅游区具有下列特性:
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 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第五页,共12页
四、旅游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完整性原则。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旅游12--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12--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二,旅游宾馆微观选址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具体位置的确定即 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因素: 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因素: 交通因素 旅游资源因素 土地费用因素 扩建因素 集聚因素 城市规划因素

第十二章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概述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地规划 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宾馆(酒店) 旅游宾馆(酒店)选址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一,国外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 (本段主 要依据范业正等(1998) (1998)的研究成果 要依据范业正等(1998)的研究成果 撰写. 撰写.)
初始阶段 过渡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深入发展阶段
四,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 需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种种因素,非常复杂. 需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种种因素,非常复杂.因 斯克普(Inskeep,E.,1991)认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 认为, 斯克普 认为 素有下述6个方面: 素有下述6个方面: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 住宿设施 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交通设施和服务 其他基础设施 社会因素
二,国内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 国内旅游规划(研究)
我国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的旅游规划: 我国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的旅游规划:
资源导向的旅游规划 套用城市规划模式的旅游规划 综合性的旅游规划
三,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按性质划分: 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按性质分为旅游发展规划 和开发规划. 和开发规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按范围划分:因斯克普(Inskeep,E.,1991)将旅游规划 按范围划分:因斯克普 将旅游规划 按范围划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 按范围划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 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subregional planning), 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 , 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development area land use 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planning),设施用地规划 (facility site planning), , , 和特别研究(special 设施设计 (facility design)和特别研究 和特别研究 studies). .

旅游11-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11-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地理学科的演变
研究现状
当前,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多个领域,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等。
发展趋势
未来,旅游地理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CATALOGUE
03
旅游需求概念
旅游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由旅游动机驱使,产生的对旅游活动的需求和欲望。
详细描述
总结词: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客流的分析与预测、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等。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CATALOGUE
02
古代旅行者通过地理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文化交流。
古代旅行与地理记录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从自然地理扩展到人文地理,为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承载力。
评估方法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旅游地的最大承载力和最佳游客数量。
1
2
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
定义
主要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等。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CATALOGUE
04
主要包括山川、湖泊、海滩、温泉、气象等自然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然旅游资源
包括历史古迹、文化遗迹、民族风情、建筑艺术等,是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旅游资源
由自然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如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
复合型旅游资源

旅游5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旅游5旅游地理学电子教案
专家学派 心理物理学派 心理学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学派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 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 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 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气候对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其影 响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旅游者参与某一旅游活动的环境和 活动质量产生影响,如在自然风景旅游区的 多雨季节去赏景,旅游体验不能不大打折扣;
第五章 旅游资源 和旅游地评价
❖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 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有这样一些内涵: 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
目的地之间的因素; “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 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
· 后腹地。有遮掩、有树木、环境幽雅,无人工废弃物和 自然危害物。坡度小于15度,因之易于通达。具开发潜力。
用于积极活动。
指游泳等。水底没有或很少淤泥,水质无色, 无味,大肠杆菌含量小于50/100 mL,无生物垃圾, 高潮时深8英尺(1英尺=0.304 8 m)的海底无珊瑚和 尖石,无危险性激流。与水域领接之海滩坡度不大 于8度。海滩性质同上,但要更长更宽。一年应有9 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
三、评价的理论基础
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 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体验性评价 技术性评估 综合性评估
第二节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 四个方面:
以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 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 类标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旅游管理导论1.1 旅游业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3 旅游业的行业组织与管理体制1.4 旅游业的职业道德与服务规范第二章:旅游者与旅游市场2.1 旅游者的特点与需求2.2 旅游市场的分类与构成2.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与案例分析2.4 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3.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评价3.2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包装3.3 旅游线路设计与推荐3.4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第四章:旅游服务与接待管理4.1 旅游服务的基本流程与服务标准4.2 旅游接待服务的质量控制与管理4.3 旅游餐饮服务与管理4.4 旅游住宿服务与管理第五章:旅游法规与旅游合同5.1 旅游法律法规体系与旅游政策5.2 旅游合同的类型与范本5.3 旅游纠纷的处理与法律途径5.4 旅游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第六章:旅游规划与设计6.1 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流程6.2 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6.3 旅游规划案例分析6.4 旅游设计创新与实践第七章:旅游财务管理7.1 旅游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7.2 旅游企业的财务分析与决策7.3 旅游投资的评估与风险管理7.4 旅游财务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八章: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8.1 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与战略规划8.2 旅游企业的运营管理与发展方向8.3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8.4 旅游企业营销管理创新与实践第九章:旅游市场营销9.1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理念与策略9.2 旅游市场定位与产品策划9.3 旅游市场推广与广告策略9.4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章:旅游电子商务10.1 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10.2 旅游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平台10.3 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营与管理10.4 旅游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一章:旅游人力资源管理11.1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旅游企业员工招聘与培训11.3 旅游企业员工激励与绩效评估11.4 旅游人力资源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二章:旅游伦理与责任旅游12.1 旅游伦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2.2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12.3 旅游业的道德困境与解决方案12.4 责任旅游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三章: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13.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3.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规划13.3 旅游规划案例分析13.4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管理第十四章:旅游产业政策与旅游发展14.1 旅游产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4.2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14.3 旅游市场政策与监管机制14.4 旅游产业发展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十五章: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15.1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研究方法15.2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与讨论15.3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启示与建议15.4 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实践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旅游业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理解旅游业的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掌握旅游业的基本构成和行业组织。

旅游学 教案

旅游学 教案

旅游学教案教案:旅游学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3. 理解旅游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旅游技能。

教学内容:1. 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旅游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4. 旅游意识和旅游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引入旅游学的概念和意义;2. 介绍旅游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旅游学的相关学科和理论体系;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旅游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并总结出他们的结论;4. 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5.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对于旅游学的理解;6. 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旅游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旅游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7.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旅游学相关教材和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表现;2. 学生对于旅游学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于旅游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阅读:1. 罗斯托旅游理论;2.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教学反思:本课程重点介绍了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旅游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旅游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于旅游学相关案例的引入,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1.旅游设施的分类:旅游娱乐设施,旅游服务设施2.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建筑设施,能源供给设施,电信通信设施,废物处理设施3.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其旅游功能是转化而来的,而旅游设施是用旅游专项投资建造的,有很强的专业性。

4.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的区别:1,客观性,建造性2,审美与文化体验,娱乐性3,不可再生,可再生相同:都具有旅游吸引力5.旅游外部交通汽车-公路-适合近程旅游优点:方便。

灵活比如客运汽车,自驾车缺点:速度慢,安全性差,成本高,环境污染,个人体能消耗大汽车旅游的新形式:自驾游开始普及,汽车租赁旅游开始飞机-航空-远程旅游优点:速度快,安全,舒适缺点:灵活性差,附加时间长,费用高,限制多,噪声大航班编号: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航班号采用英文字母(航空代码+四位航空班号组成)CA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Z中国南方航空公司MV中国东方航空公司HU海南航空公司ZH深圳航空公司FM上海航空公司MF厦门航空公司01去程为单数02返程为偶数火车-铁路-适合中远程旅游优点:运力大,节能,安全,费用低缺点:附加时间比较长船舶-水路-滨海滨湖区域之间优点:票价低,舒适,悠闲缺点:速度慢6.旅游者对交通的基本要求为:安全,便利,快速,经济,舒适,消闲7.旅游内部交通功能:1,引导2,景观3,娱乐类型:1。

步行道(最主要)1,主游道2,次游道3,小径2.车行道(西湖)1,自行车2.电动车3.梯道(黄山)1.登山道4.栈道(九寨沟)特点:保护性,轻水性5.索道(湖南张家界)1.观光电梯6.水道(游船)漂流(集交通娱乐一体)武夷山(九曲溪漂流)7.特殊类1,观光飞机(杭州西湖,千岛湖)2。

骑马(内蒙古)3.坐轿(四川峨眉山)8.我国水运仅限于少数沿海城市之间的水运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内河水运。

第七章一.住宿业的分类1.功能划分:商业型(公司主要领导),度假(希尔顿酒店),会议(大型公司会议)2.等级:高档,中档,低档。

星级五星(无锡太湖饭店,湖滨饭店)四星(无锡大饭店主要客人为日本人,国际饭店)两者属于豪华型三星(中档)二星,一星属于低档星级的评定单位:国家旅游局酒店硬件包括酒店的基础设施软件包括酒店服务经济型酒店:无锡,锦江之星,如家(携程),英泰168,汉庭,7天,速8(1974年建立于美国)3.酒店的特色服务(前台,客房,餐饮)(1)微笑服务(2)vip服务VA(国家级)VB(省级,企要)VC(艺要,体要)(3)金钥匙服务包括(接,送,租,代订,买,修,印)第八章1.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2.旅游市场的三要素:人口数量,支付能力,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3.旅游市场的特点:整体性,高弹性,竞争性,季节性4.旅游流:是当旅游者从自己常住地出发,到不同旅游目的地观赏,娱乐时,构成的具有一定流向,流量特征的旅游群体。

5.旅游流形成的动力:客源地推力,目的地的拉力,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距离等)6.旅游客流规律:旅游流量主要源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流向以近距离旅游为主,并由近及远,名城与名胜地仍是主要流向,远程旅游前景广阔,国际旅游流向朝亚太地区转移7.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将一个整体旅游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顾客群,就构成一个细分市场(或子市场)8.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1.地理因素:世界六大旅游市场: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及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西亚市场,南亚市场按旅行距离进行细分:近程市场,中程市场(200公里,2-3小时车程),远程市场(6小时以外车程)人口统计因素: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收入购买行为因素:购买目的与动机心理因素:出游频率,性格9.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1,进一步了解旅游市场特点2,有助于了解细分市场的特征3,提供针对性的服务4,开展针对性营销10.我国旅游客源市场包括海外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三大部分。

11.亚洲市场:亚洲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9.9% 东北亚市场,目前指日本,韩国和蒙古三个市场东南亚市场,主要指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的市场亚洲的二级市场,在扩大市场范围方面,我国也可考虑发展边界游市场和中亚市场。

12.洲际市场:西欧(德国,英国,法国)北美(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一级市场;北欧(瑞典。

挪威。

丹麦,芬兰),中欧(瑞士,奥地利及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二级市场;距我国较远,国际交通不便的非洲,南美三级市场13.港澳台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占入境旅游总人数的81.3%左右,其中香港是我国最大的海外市场。

14.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特点:规模大,短途比重大,季节性强(春秋外旺季),消费水平低15.出国旅游的消费特点:时间长,花费较高,以观光为主。

第九章1.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现代旅游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兴起。

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缩小地区贫富差别;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1.旅游在社会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人类相互了解,增进国际友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求新求知,修养思想;调剂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民间交往的三大特点:阶层广泛,身份平等;自由灵活,无私坦诚;相互善待,关系融洽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导体。

4.旅游业地三大支柱:旅行社,交通,饭店第二章1.古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以前)特点:交通技术落后,主要是依靠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主的船,车等。

参加旅游的人数很少,多限于皇室,贵族,僧侣等特权阶层。

旅游的活动范围小。

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点:交通进入机械动力的时代。

旅游队伍扩大,中产阶级加入旅游者的行列。

出现了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

3.现代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现在)特点:交通技术进入现代化。

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公元前3000年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进行通商贸易的腓尼基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

5.埃及是人类最早的旅游胜地。

6.古希腊竞技会(前776年)是世界上最早以寻求乐趣为目的的群众性旅游活动。

7.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

8.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16年)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线。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绕过非洲南端地好望角。

1519-1522年英国的麦哲伦又横渡大西洋环绕地球一周,证明了地圆说。

18世纪中叶,英国为掠夺殖民地,以通商为名组织了许多探险队,从事航海路线,生物,地质的研究。

英国航海家,探险家詹姆斯。

库克为船长的探险队,1768-1779年曾先后三次环球旅行。

达尔文在1831-1836年的环球旅行航行中,创立了进化论。

9.商代旅行和旅游的形式主要是帝王巡游,政治旅行和商务旅行。

10.中国古代社会旅游类型:帝王巡游,政治游说,学术考察,商务旅游,士人漫游,宗教旅游,航海旅游,11.中国古代旅游的特点:中国古代旅游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国古代来华旅游者人数众多,出国旅游者少、中国古代形成多处政治文化古都,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地区、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先进,道路、邮传和馆舍制度完善,为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带来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

13.托马斯。

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他被誉为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

14.20世纪初,托马斯。

库克旅游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了世界旅行代理业的三大公司。

15.现代旅游的社会化特征:大众性主要反映在旅游者地结构层次、出游人数、距离、活动形式等方面。

广泛性主要反映在旅游活动区间的格局和旅游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程度方面。

16.世界稳定是现代旅游得以发展的保证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17.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现代旅游的影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了各国的交往、促进了政府对旅游业地重视、加剧了旅游业的激烈竞争。

18.中国近代旅游业地产生是1841-1949年,中国近代旅游业地产生标志着旅游开始纳入有组织的企业经营范围,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19.新中国旅游的是事业发展(1949年10月以后)第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7年地政治接待时期,他是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两个机构的建立为标志。

第二时期为1978年至今的全面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旅游的形势越来越好,1983年正式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后,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成为世界旅游业中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1.国际旅游者: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2.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旅游、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3.旅游客观条件:经济条件(可自由支配收入),时间条件4.余暇: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的随心所欲活动时间的总称。

5.余暇:公休假余暇,节日假余暇,带薪假余暇,每日余暇6.旅游主观条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7.旅游动机:身体:健身、疗养、休闲文化:考察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交际:探亲、访友、聚会地位和声望:商务、会议、学术研讨8.统计:地域,入境旅游(海外)。

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分为:外国旅游者,港澳台旅游者国内旅游:本省旅游者,本省以外旅游本省旅游分为:本市,省内本市以外9.旅游者地组合方式:零星旅游,团体旅游10.旅游活动目的和形式划分:商务旅游(特点):目的性选择差、出游时间季节性差、新兴、出游率非常高、花费高观光(传统大众):著名目的地、一次性为主、花销节省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环境优越、花费大、多次为主第四章1.旅游资源: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为旅游水平开发产生社会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原赋性、多样性、发展性、文化性2.旅游资源分类:地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观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旅游资源的特性:客观存在的自然性促成了旅游资源的形成、吸引力是评价旅游资源使用价值的根本尺度、多样性反映着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变化性决定着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季节性造就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差异、脆弱性警示着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