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三人口城市交通1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城市交通(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城市交通(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城市交通一、选择题公交车作为廉价、高效的公共运输工具,为减轻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交车系统也出现了“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的困境。

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公交系统完善程度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城市人口数量差异D.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答案 B解析从根本上看,造成“小城市无人坐,大城市没车坐”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故B项正确。

2.在21世纪初,小城市公交车也曾经出现过人满为患的场景,可能是因为( )A.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B.城市公交的线路完善C.乘坐公交车成本低D.交通拥堵状况在加剧答案 A解析在21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当时城市公交的线路尚不完善,致使小城市公交车也曾经出现过人满为患的场景,故A项正确,B项错误。

乘坐公交车目前也是最经济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成本很低,C项错误。

当时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少,交通拥堵状况不是很严重,D项错误。

3.小城市为缓解当前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降低票价B.优化线路C.增加站点D.减少班次答案 B解析为缓解小城市公交车无人坐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优化线路,只有当交通线路完善优化后,才能服务更多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B项正确;而降低票价,增加站点,减少班次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C、D三项错误。

城市人行天桥(如图)一般建造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

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

同一城市的天桥,它们的造型、规模大小、用材、装饰、色调等式样差异很大。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城市功能区附近,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 )A.居民区B.商业区C.工业区D.行政中心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人行天桥一般建在车流量、人流量大的区域。

高考地理复习 人口城市与交通检测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复习 人口城市与交通检测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人口、城市与交通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2013·某某省某某市统考)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省区人口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某某C.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某某D.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某某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计算能力。

某某人口总量为7 300万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5%,其该年净增加人口最多。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某某,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某某,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某某。

答案 C2.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与某某相比,某某的老年人口多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与相比,某某的劳动力更充足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知,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如某某、等。

某某人口总量较大,故某某的老年人口比某某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相关;与相比,某某人口数量小,劳动力并不充足。

答案 B(2013·某某师大附中,某某一中联考)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区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第3题。

3.图中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3.按照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区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在(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老龄化,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知,①年份该省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0%,而②年份则超过了10%,说明该省区在①以后、②之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答案 A(2013·某某省普通高中质量监测)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选考区域地理第三部分第22课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课时练习(三)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选考区域地理第三部分第22课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课时练习(三)

第三部分第22课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5·聊城高二检测)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运价随运输距离变化示意图。

在南京,主城区的投币公交车在城区内票价均为1元(空调车2元);地铁一号线则是多个站点,票价2~4元不等。

则( )A.a是公交——距离比例定价B.b是地铁——均一定价C.c是地铁——远距离递减定价D.d是公交——均一定价2.若图中a、c代表公路与水路运价与运输距离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B.c运输方式线路投资大C.a运输方式适合长途运输D.c运输方式适合短途运输【解析】1选D,2选A。

第1题,公交车在城区内收费均为1元(空调车2元),即均一定价,图中d运价不随距离变化,应代表公交车。

地铁的定价在不同区段不一样,即区段定价,对应图中b曲线。

选D。

第2题,公路运输短途运费较低,水运长途运费较低,故a代表公路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适合短途运输;c代表水运,适合长途运输。

选A。

(2015·长春高二检测)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铁路快速客运专线1.6万千米以上。

读三种运输方式旅程与耗时对比图,完成3、4题。

3.就时间因素考虑,高铁和航空公司争夺的客源,其旅程距离最可能为( )A.200千米B.600千米C.1 000千米D.1 400千米4.我国高铁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高铁对民航客运冲击最大的是( )A.北京-广州B.杭州-上海C.济南-上海D.乌鲁木齐-北京【解析】3选C,4选C。

第3题,高铁和航空公司在1 000千米处两条线路用时相近,从时间的因素考虑存在客源争夺现象。

第4题,高铁与民航相比,优势主要体现在200~1 000千米。

四个选项中,北京-广州、乌鲁木齐-北京都大于1 000千米,杭州-上海距离较短,而济南-上海介于200~1 000千米,因此冲击最大。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2020版高考地理刷题首选卷(含2019新题,有解析):专题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专题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

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交通发展D.气候因素答案 B解析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项正确;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两项错误;与气候因素无关,D项错误。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正确;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正确;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③错误;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误。

(2018·江西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土质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答案 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答案 B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20高三二轮地理复习 能力提升《人口城市交通》考试试题

2020高三二轮地理复习 能力提升《人口城市交通》考试试题

2020高三地理二轮能力提升人口城市与交通专题训练2020.04(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自全国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以来,从政策效果看,远低于预期,为促进人口均衡,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2016年启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含预测),完成1~3题。

1.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B.劳动力严重不足C.育龄妇女人数少D.生育观念的改变2.“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扩大内需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D.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3.下列年份中,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A.1965年B.1980年C.2015年D.2035年非农化人口是指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非农化率是指非农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NU值是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比值,NU值趋近于1.2时就业结构较为合理。

读1992年以来我国NU值的变化图,回答4~5题。

4.结合图文信息可以推断A.NU值越低,则城市化水平越高B.1992年以来,我国就业结构趋于合理C.农村中会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D.图示期间,非农化率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同比变化5.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期间城市化水平先降再升后趋于稳定B.1992~1998年,非农化率的增速减缓C.2003~2010年,非农化率保持稳定D.1995~2003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俗称“北京大七环”,于2018年8月全线贯通。

“北京大七环”立交桥较多,其中通州-大兴段就建有15座立交桥,且立交桥设计坡度较小。

《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7年底,北京市外来人口、户籍人口实现了双下降,20年来首次实现负增长,人口分布中心化趋势有所缓解,其中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冀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

2020年高考地理 三轮冲刺练习 人口与城市 (2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 三轮冲刺练习 人口与城市 (2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练习人口与城市1.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各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类似河流的干流和支流的一种新型城市关系模式。

这种“经济河流”发源于通达性较差的上游城市,向通达性较好、联系程度较强的中游城市流动,最终汇入通达性更强的下游城市。

下图为东北地区流域型城市空间格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大连、沈阳为“经济河流下游城市”的原因是( )A.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大B.分布在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C.海路窗口,连通东北与外界D.通达性好、联系程度高(2)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程度( )A.北方高于南方B.中部高于东西两侧C.大庆高于哈尔滨D.吉林高于长春2.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

至2014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 83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09万,占人口总数的15.9%。

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总人口已经变为零增长。

黑龙江省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外来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但在近二十年里,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

除辽宁和山东外,北京和天津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

据此回答(1)~(2)题:(1)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黑龙江人口大量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丰富B.经济快速发展C.交通运输便利D.生态环境优美(2)对近二十年里黑龙江人口状况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①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老龄化加剧②人口大量外迁→育龄妇女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③经济发展滞缓→收入提高缓慢→人口外出务工经商④人均耕地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大量外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017年1月30日,第28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拉开帷幕,其主题是“通过投资青年利用人口红利”。

会议指出:非洲有2亿多15~24岁的青少年,到2025年,非洲青年人口将占世界青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2020届高三名校地理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山东版)专题4 人口、城市和交通 学生版

2020届高三名校地理试题解析分项汇编 (山东版)专题4 人口、城市和交通 学生版

(山东省滨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读图回答5~6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3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读我国10-14岁和55-59岁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回答7-8题。

7.按照15-60岁为劳动力人口,我国劳动力人口比重最高的时段为A.1994-1999年B.1999-2004年C.2004-2009年D.2009-2014年(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4.图示现象可能导致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于2012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北京至广州高速铁路全线贯通。

读右图。

回答5-6题。

(山东省莱芜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落户南京高新区,规划用地500亩。

建设与北斗产业配套的软件中心,为卫星导航产品提供研发、认证、展示、运营等服务支持。

结合南京市2010年住宅数字地价模拟图,完成5-6题。

5.关于南京市住宅地价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甲地向乙地地价呈现高低相间的特点B.市中心地价增长潜力最大C.东部大学城相对于周边地区地价较高D.从市中心向外地价均匀递减(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 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2020】最新高考地理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6人口城市与交通

【2020】最新高考地理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06人口城市与交通

【答案】4.A 5.B 6.D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而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没有影响。

【变式探究】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频繁问题,我国打造海绵型城市(海绵型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下图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要求的是( )【答案】A【变式探究】图1为“印度半岛某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图”,图2为“a城市略图”。

读图完成2~3题。

2.有关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个城市等级B.a城市的服务范围大于c城市C.b城市的服务种类少于c城市D.a等级城市空间距离小于b等级城市3.a城市拟规划布局合理的是( )A.甲——高级住宅区B.乙——工业区C.丙——化工厂D.丁——自来水厂B .组团状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 .条带状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D .放射状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答案】3.A 4.C 5.B【命题热点突破五】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交通运输(1)选择合适的方式⎩⎨⎧ 五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优缺点货物的性质特点运输量、时效性、安全性要求(2)交通便利⎩⎨⎧ 聚落的形成、形态利于城市形成、发展功能分区布局→工业、商业布局逆城市化出现的条件(3)交通通达性→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变化2.易错提醒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

但有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其中的某一个,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

(2)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

虽然河运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地位依然非常稳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水运地位在下降。

2020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专题16中国的交通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专题16中国的交通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地理专题16 中国的交通(练)交通运输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各种交通运输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据此回答1-2题。

1.属于我国南北向铁路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城市有( )A.南京、合肥 B.合肥、武汉 C.九江、南京 D.宜昌、株州2.一位南京学生准备利用暑假去昆明旅游,按最近路线,经过的铁路线有( )A.浙赣线、湘黔线 B.湘黔线、成昆线 C.湘桂线、浙赣线 D.南昆线、贵昆线【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的铁路线与长江的交点。

【答案】1.C 2.A继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后,北京市又和河北省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将建设两条轻轨连接北京市和廊坊市,此举将加快京冀一体化步伐。

另据报道,铁道部已把时速350千米的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列入铁道部铁路发展规划,并同意提前启动。

据此回答3~5题。

3.材料显示京冀的交通运输建设正向______方向发展( )A.大型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科技化4.京津城际铁路已于2008年8月1日建成通车。

下列对其带来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环渤海地区发展提供动力和依托 B.使京津两地发展形成优势衔接和互补C.削弱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 D.促成了京津都市生活圈5.京唐城际铁路的建设,对河北省的发展来说,最大受益地区是( )A.唐山市 B.沧州市 C.张家口市 D.承德市【答案】3.B 4.C 5.A湖南省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上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析梁悬索桥。

如图所示为“湖南省接寨特大悬索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影响图中左下方道路呈“之”字形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植被B.气候C.河流D.地形7.建设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要是为了A.缓解噪声污染B.提高通行效率C.减少洪涝灾害D.增加科技含量【答案】6.D 7.B【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交通线路选址原则及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因素。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和。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四篇仿真模拟练(二)(2021年整理)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四篇仿真模拟练(二)(2021年整理)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四篇仿真模拟练(二)(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四篇仿真模拟练(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四篇仿真模拟练(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仿真模拟练(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尤坎镇(59°53′N)地处深山峡谷,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见下图)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据此完成1~3题.1.该地长期整日见不到太阳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阻挡B.沙尘遮天蔽日C.多雨雾天气D.发生极夜现象2.巨镜最可能位于小镇广场的()A.南侧B.北侧C.东侧D.西侧3.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总计约()A.1个多月B.3个多月C.7个多月D.10个多月解析:1.A 2.B 3.C 第1题,尤坎镇(59°53′N)地处深山峡谷,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该地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此时太阳光线被山脉遮挡;沙尘和多雨雾天气不可能永远遮天蔽日,不是极夜也整日看不见阳光,选择A。

第2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太阳光线从南方向来,所以说要把太阳光线反射到该镇,只能把巨镜放置在广场的北侧,选择B.第3题,从9月起就整日见不到太阳光,9月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就更见不到太阳光了,直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附近,人们才能见到太阳光,所以说大约有6、7个月见不到太阳,选择C。

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三人口城市交通-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三人口城市交通-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热点主题(三) 人口、城市、交通一、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复兴战略的实行,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理想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城归”返乡创业景象出现的次要缘由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降落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净化严重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行,乡村经济蓄势发展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晋级,人口红利晋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本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进步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3.“城归”景象给乡村最早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添加家庭支出,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成绩C.进步公共服务程度,完善基础装备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解析:1.D 2.A 3.B 第1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复兴战略的实行,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理想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行,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故选D。

第2题,“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益于促进乡村复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晋级,故选A。

第3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景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成绩,而添加家庭支出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进步公共服务程度及基础装备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效益,故选B。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膨胀景象逐渐引发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膨胀、明显收缩四品种型(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程度,实线暗影为现发展程度)。

[精品]2019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三)人口、城市、交通

[精品]2019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三)人口、城市、交通

热点主题(三) 人口、城市、交通一、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解析:1.D 2.A 3.B 第1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故选D。

第2题,“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故选A。

第3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而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效益,故选B。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高考练案】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仿真模拟练(三) Word版含解析

【高考练案】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仿真模拟练(三) Word版含解析

仿真模拟练(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的道路景观图。

据图回答1~3题。

1、该照片拍摄的当地时间大约是( )A、6:00B、9:00C、13:00D、18:002、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3、该地区行道树多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可变性解析:1.B 2.D 3.A 第1题,由题干可知,拍摄者朝向正西方向,图中树影朝向西略偏北方向,说明太阳在东略偏南方向,最可能是上午9:00。

第2题,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各棵行道树接受到的光照时间不同,造成其成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

第3题,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量相对较少,因此适宜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生长,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主要国际中心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未来国家间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

城市交通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下图示意上海、首尔和巴黎人口密度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上图中显示,上海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单中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B、郊区服务设施落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C、中心城区交通线路狭窄,交通拥堵D、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房价高5、为了有效解决上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交通建设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由市区公交扩展到大都市范围内的全域公交B、建立大都市范围内从中心区到卫星城的轨道交通C、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网D、以交通沿线土地开发为主导,促进公共交通发展6、在大都市范围内,能够节省土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最佳交通网络应以( )A、地面和地下大公交为主导B、主干道合理布局为主导C、交通网络密度适宜为主导D、放射状加环状交通为主导解析:4.A 5.B 6.A 第4题,从图中看上海市中心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巴黎和首尔,说明上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中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A正确;郊区服务设施、交通线、土地利用结构从图中读不出来。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复习同步练习题卷:人口、城市和交通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复习同步练习题卷:人口、城市和交通

人口、城市和交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2019·全国Ⅱ卷,4~5)美国某快递公司最大的空运枢纽设在路易斯维尔机场。

该机场是美国主要的货运机场之一。

在机场周边聚集了诸如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中心、汽车配件中心,以及乳制品、珠宝、手机制造等100多家企业。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快递公司在路易斯维尔机场附近需要配建大型的货物( )A.生产中心B.分拣中心C.销售中心D.质检中心4.多家企业在路易斯维尔机场附近集聚,主要是为了( )A.利用机场的基础设施B.降低交通运输成本C.方便企业间产品交换D.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

下表为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据此完成第5~6题。

5关于甲、乙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国老龄化程度高于乙国B.甲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小C.乙国人口老龄化早于甲国D.乙国人口老龄化晚于甲国6.2000—2010年甲国老年抚养比的增长快于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长,可能是因为甲国( )A.少年人口增长速度慢于老年人口B.老年人口比重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C.大量劳动力的国际劳务输出D.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于劳动力比重增速(2016·天津卷,5)读图,完成第7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7.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完成第8~9题。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一篇选择题专练(一)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一篇选择题专练(一)

选择题专练(一)(限时20分钟)春运是中国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由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现象,这种具有显著规律性、高度集体性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及独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读“2017年我国某两相邻省区春节前后流动人口统计图”,完成1~3题。

1.M、N曲线所表示的省区分别可能是( )A.江苏安徽B.河南北京C.广西广东D.新疆青海2.影响N省区2月23日之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B.宗教C.文化D.婚姻3.为缓解春运交通压力,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①合理规划春节休假时间,错峰出行②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的文化习惯③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吸引人口迁入④加强交通建设,合理布局交通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1.C 2.C 3.D 第1题,根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知,经济越发达的城市,人口迁移的数量越多,读图分析可知,N城市的人口迁移量大于M城市,说明N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M城市,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M 城市,在春节之前以人口迁入为主,春节之后以人口迁出为主;N城市在春节前以人口的迁出为主,春节之后以人口的迁入为主,由此判断C项城市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项。

第2题,N城市的人口在2月23日之前以迁出为主,主要是由于在春节前,人们为了回家团聚,从而有由工地返回老家,因此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为文化,故答案选C 项。

第3题,为了缓解春运交通压力,我们需要合理规划春节休假时间,错峰出行,其次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加强交通建设,合理布局交通网,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土壤中排放的 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

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

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5.该时段土壤 CO2排放量受土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B.阔叶杂木林C.白桦林D.灌木林6.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A.土壤微生物B.地下生物量C.表层凋落物D.土壤含水量解析:4.C 5.A 6.D 第4题,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加,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

最新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六区域可持续进展

最新高考地理优选习题提分练第三篇热点主题练六区域可持续进展

热点主题(六) 区域可持续进展一、选择题下图为贵州省石山区威宁县石坎梯高标准基本农田图。

当地政府扶持贫困农夫综合管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背景叙说正确的是( )①土层薄,石漠化严峻②岩溶地貌为主,多大理岩石料③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④河流水位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⑤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差⑥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2.关于建设石坎梯田意义叙说错误的是( )A.有效拦截雨水,添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B.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管理“山水林田路”C.石坎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人口容量D.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解析:1.A 2.C 第1题,贵州多岩溶地貌为主,多石灰岩;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土层薄,石漠化严峻;河流水位变化大,次要是夏汛;以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但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差;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

选A正确。

第2题,石坎梯田有效拦截雨水,添加地下径流,对缓解旱情有必然意义,A正确;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管理“山水林田路” 促进了可持续进展,B正确;石坎梯田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减轻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有益于提高了人口容量,C错;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D正确。

选C正确。

咸海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位每年降低20厘米,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2007年水域面积已萎缩至本来的10%,对此,相关人员提出了多项挽救举措设想,其中“北水南调”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下图为咸海“北水南调”输水线路图。

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60年代以后,咸海面积迅速缩小的次要缘由是( )A.流域内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减弱B.咸海水域渔业进展过快C.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过度农垦D.从咸海向里海大量调水4.若实施“北水南调”工程,面临的次要困难有( )①地形崎岖,施工困难②穿过板块边界,多地震③投资巨大,工期长④跨国工程,调和难度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除补给咸海水量外,“北水南调”工程带来的影响还有( )A.咸海流域作物生长时间明显变长B.西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添加C.沿线地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D.中亚地区年降水量急剧增添解析:3.C 4.D 5.C 第3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亚人口增多,经济进展,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过度进展浇灌农业,围垦和浇灌,导致流入咸海的水体增添,咸海面积迅速缩小。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和交通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和交通

2020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专题复习:人口、城市与交通知识梳理: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2.人口增长问题的分析思路看清要求(1)弄清问题考查的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是人口的增长,考查的是增长的速度还是增长的数量。

(2)进行分析①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若考查增长的速度时,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要考虑人口,既要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若考查增长的数量时;即可的基数大小。

②当考查人口的增长时,既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还要考虑人口的迁移。

同步练习: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

下图是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年出现迅速上升D.2009—2010.2.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3.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减少趋势,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B.上海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解析:第1题,图示2005—2016年间,上海市总人口变化趋势与外来人口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上海该时间段人口增加的数量主要来自外来人口迁入,则上海该时间段内的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

第2题,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大量迁入会使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人口平均年龄下降,D项正确、C项错误。

总人口减去外来人口=户籍人口,据此可以判断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外来人口少于户籍人口,A项错误;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B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主题(三) 人口、城市、交通一、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解析:1.D 2.A 3.B 第1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故选D。

第2题,“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故选A。

第3题,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而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效益,故选B。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类型中,城镇转型增长的是( )A.甲B.乙C.丙D.丁5.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A.吸引人口大量迁入B.土地空置现象突出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D.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解析:4.A 5.A 第4题,图甲人口维度处于收缩,经济发展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型增长型;图乙人口维度和用地维度处于增长,但经济维度处于收缩,是潜在收缩型;图丙经济维度和人口维度处于收缩,用地维度依然保持增加态势,是显著收缩型;图丁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同时增长,而且各维度相互之间呈现的良性循环,是持续增长型。

选A 正确。

第5题,图丁是经济、人口和用地三个维度同时增长,是持续增长型;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需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入,推动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选A正确。

城市人口密度指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的单位面积人口数。

下图为某城市在四个不同阶段人口密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6~8题。

6.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图中四个阶段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C.丙—丁—甲—乙D.乙—丙—丁—甲7.甲阶段中距市中心10 km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行政区C.住宅区D.工业区8.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A.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B.商业活动的不断集聚C.工业企业的大量外迁D.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解析:6.D 7.C 8.B 第6题,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中心最初的人口密度最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减小,距市中心一定距离处,人口密度形成最大值,然后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

图中四个阶段的排序正确的是乙—丙—丁—甲,D对。

A、B、C错。

第7题,甲阶段中距市中心10 km处,人口密度最大,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住宅区,C对。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A错。

行政区人口密度小,不是最可能功能区,B错。

工业区远离市中心,D错。

第8题,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商业活动的不断集聚,导致中心区地价不断升高,超过了住宅区、工业区支付意愿低,人口密度下降,B对。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前,中心人口密度已经开始减小,A错。

工业企业的大量外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市区污染,C错。

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无关,D错。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了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距京津两地100多公里)。

新区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改善到北京、天津的交通条件,未来3年内要完建6条铁路、4座高铁站、1个机场,4纵5横的公路网,以及固保(河北固安至保定)城际铁路,将雄安新区融入京津城市大交通框架,届时到北京只需45分钟行程。

读上述材料并结合图回答9~11题。

9.固安城际铁路沿线设置了许多站点,这些站点主要考虑了( )A.货物集散的需要B.人流量的密度C.环境质量的优劣D.信息化水平的高低10.当雄安新区通往京津两地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后,竞争最激烈的两种交通方式是( )A.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B.城际铁路与高速公路C.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D.城际铁路与航空运输11.对于京津两地未来发展的需要来说,当前,雄安新区最明显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通畅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C.生态环境优良D.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解析:9.B 10.A 11.D 第9题,城际铁路是客运,固安城际铁路沿线设置了许多站点,这些站点主要考虑了人流量的密度,方便人们乘坐,B对。

与货物集散的需要无关,A 错。

环境质量的优劣、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是设立站点的主要因素,C、D错。

第10题,当雄安新区通往京津两地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后,竞争最激烈的两种交通方式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两种方式都是速度快,客货运输功能都具备,A对。

城际铁路是客运,与高速公路竞争弱,B错。

航空运输适宜远途,近途竞争力弱,C、D错。

第11题,对于京津两地未来发展的需要来说,当前,雄安新区最明显的区位优势是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便于承接产业转移,D对。

雄安交通便捷通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良,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明显优势,A、B、C错。

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外首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蒙内铁路现已建成通车。

铁路西起内罗毕,东抵东非第一大深水港蒙巴萨,全长480多公里,沿线设置33个站点,设计时速120公里,两地间行程时间从10多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

铁路穿越东非裂谷带和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沿线火山灰土分布广泛,土质疏松,雨季土壤遇水易软化。

蒙内铁路远期规划将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南苏丹等国的铁路线。

(1)从自然环境角度,说出蒙内铁路线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分析蒙内铁路对改善蒙巴萨港区位条件的作用。

(3)说明蒙内铁路设计时速仅为120公里的原因。

(4)从远期规划的角度,简述蒙内铁路对东非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从地形地质、土壤、干季缺水、蚊虫侵袭等自然环境角度分析。

第(2)题,港口的区位条件可从自然(位置、海域和陆域条件)和社会经济(依托城市、腹地、交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来考虑;题目要求分析蒙内铁路对改善蒙巴萨港区位条件的作用,铁路直接和港口连接,便于陆海联运;作为肯尼亚和东非内陆国家的出海口,经济腹地广阔;港口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

第(3)题,蒙内铁路设计时速低的原因是地势高差较大,坡度较大;连接站点多,减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沿线地区营运成本要求低。

第(4)题,蒙内铁路的修建对东非地区的地理意义,主要有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铁路运输能力,缓解陆路交通运输压力;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众多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利于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

答案:(1)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疏松,遇水软化,地基不稳;干季淡水缺乏;野生动物、蚊虫侵袭等。

(2)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大吞吐能力;连接内陆和沿海,扩大经济腹地;实现海陆联运,提升运输效率。

(3)铁路从沿海平原到高原过渡,地势高差较大,坡度较大;连接站点多,减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沿线地区经济落后,营运成本要求低。

(4)完善运输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基础设施。

吸引投资;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利于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荆州,历史名城。

紧邻长江干流,东达吴越、西抵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

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荆州一直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

在此之后其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让位给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

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

明朝后期,黄汴撰写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的道路:“自荆州府渡大江,六十里,方至对岸公安县;由汉口渡江,仅七里,即至对岸武昌府。

”材料二江陵、荆州、沙市及武汉位置图。

材料三武汉别称“江城”,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

(1)分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成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之后衰落的原因。

(2)描述荆州城区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自然原因。

(4)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从影响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提供水源与水运等方面分析作答。

衰落原因与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有关。

第(2)题,读图可知,荆州城区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

原因是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影响码头的位置随之向南移动,导致城区中心随之向南移动。

第(3)题,洪涝成因与梅雨天气及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有关;高温酷暑成因是伏旱天气导致的。

第(4)题,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有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答案:(1)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并且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成为农业发展中心;紧邻长江干流,交通便利。

衰落原因: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改变。

(2)特征: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