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社会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抵制邪教;在生活中养成与父母沟通的好习惯,正确对待压力;养成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二〇一〇一一二〇一一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安排计划

第一单元我在希望中长大

1.父母对我的希望

教学目标:

1.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并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希望。

2.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及行为表现,读懂父母心、理解父母心。

3.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每一个做父母的,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希望和要求。你的父母对你有哪些希望呢?

二、活动交流

1.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第3页中两幅图例所反映的对象进行分析,说说父母对自己有哪些希望,指导学生将父母对自己的希望总结,记录下来。

2.讨论交流:你知道父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希望呢?

三、故事明理

1.听故事《孟母择邻而居》。

2.分析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不断的搬家呢?

3.分析教材中的不同事例,并说说自己父母是怎样辛苦培育自

己的。

四、讨论交流写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爸爸妈妈访谈。

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更充分的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

三、纸条对对碰

1.请父母将自己对子女的期望写在纸条上。

2.学生将自己理解父母的行为和期望写在纸条上。

3.交换纸条,增近了解。

四、我能接受什么,父母希望我接受什么。

通过活动,增近了解,为进一步沟通打下基础。

五、延伸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内心感受回家后与父母交流。

2.希望带来的苦与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父母合理的希望与要求,会促进孩子不断进步;反之,会给孩子带来烦恼与压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父母不合理或过高的希望给自己

带来烦恼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能够体谅父母的用心、理解父母的做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图文分析。

1.看图,了解父母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2.小组讨论分析第9页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

1.学生拿出自己的各种获奖证书,介绍自己取得的成绩。

2.在自己取得成绩的事情中,哪些是自己愿意做而且父母给予了支持,给了巨大帮助的?

3.在自己取得成绩的事情中,哪些是自己要做而且父母做出了牺牲,促使自己成功的?

4.在自己取得成绩而努力的过程中,有没有父母逼迫的成分?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写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流感受,并写出对父母感谢的话,送给父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故事明理。

1.听故事《揠苗助长》。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找出主人公的错误之处。

3.说说自己的感受。

4.讨论“助长”和“揠苗”之间的矛盾。

三、联系实际。

1.说说父母提出不合理的希望与要求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2.讨论认识哪些是真正的“希望带来的烦恼”。

四、辨析填写表格。

1.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原因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父母提出的希望是否合理及级同学们带来烦恼的原因。

3.填写表格。

3.架起沟通的桥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学会与家长去沟通,与家长之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2.使学生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