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作业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环境作业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主要指空气温度、度、风速和热辐射,由这些因素构成了工作场所的微小气候。

(1) 气温: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所产生的热能通过传导和对流,加热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并通过辐射加热四周的物体,从而形成二次热源。这使受热空气的面积增大,温度进一步升高。

(2) 气湿:生产环境中的气湿(humidity)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于水分蒸发和蒸气释放所致,如纺织、印染、造纸、制革、缫丝、屠宰和潮湿的矿井、隧道等作业。低气湿可见于冬季高温车间中的作业。

(3) 气流:生产环境中的气流除受自然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厂房中的热源有关。热源使空气加热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气从门窗空隙或通风处进入室内,造成空气对流。室内外温差愈大,产生的气流也愈强。

(4) 热辐射: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的辐射。太阳光照射、生产环境中各种熔炉、燃烧的火焰和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

安全防护技术

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如钢水连铸、轧钢、铸造、搪瓷等的生产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同时减轻劳动强度。

2. 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其中尤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

3. 通风降温,自然通风。任何房屋均可通过门窗、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高温车间仅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热量大、热源分散的高温车间,每小时需换气30-50次以上,才能使余热及时排出,此时必须把进风口和排风口配置得十分合理。

安全防护措施

1.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工人应补充与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盐分。补充水分和盐分的最好办法是供给含盐饮料。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在8小时工作日内汗量少于4L时,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5-18g盐即可,不一定从饮料中补充。若出汗量超过此数时,除从食物摄取盐外,尚需从饮料适量补充盐分。

2.个人防护高温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防止辐射热,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工作服宜宽大又不妨碍操作。此外,按不同作业的需要,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个人防护劳保用品。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

电焊工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图)

一、电焊作业中的主要危害

1、金属烟尘的危害。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焊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除含有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和磷等;药皮内材料主要由大理石、荧石、金红石、纯碱、水玻璃、锰铁等组成。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4000℃~6000℃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其成分主要为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硅酸盐等,烟尘粒弥漫于作业环境中,极易被吸入肺内。长期吸入则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称为电焊工尘肺,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

2、有毒气体的危害。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弧区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3、电弧光辐射的危害。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胆红斑症。

二、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3、加强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穿白色防护服、绝缘鞋,决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若在通风条件差的封闭容器内工作,还要佩戴使用有送风性能的防护头盔。

4、强化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工作。对电焊作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同时,加强电焊作业场所的尘毒危害的监测工作以及电焊工的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化学毒物职业危害与防护

1、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

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急性危害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状,猴头痉挛和水肿,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中毒性肺水肿,皮肤损害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肾损害。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可产生慢性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并可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消化道症状。有些刺激性气体有致敏作用,如氯气。甲醛可致过敏性皮炎。

防护措施:

(1)刺激性气体中毒多由于意外事故所致。因此,防止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并杜绝意外事故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2)生产过程自动化、密闭化、并有密闭抽风设备,加强巡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测。

(3)加强个体防护,穿戴耐腐蚀工作服、手套、防护眼镜及胶鞋。易发生事故现场应配备必要急救设备,如防毒面具、冲洗设备及冲洗液等。

(4)做好上岗前及定期体检工作,发现职业禁忌症及早期不良影响着,应采取相应措施。

2、甲醛职业危害与防护?

甲醛俗称“蚁醛”,属于高毒类。其37%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刺激性的易燃气体。在甲醛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可有职业接触。

甲醛蒸气急性吸入后,轻者可致结膜炎、角膜炎、上呼吸道炎和支气管炎,表现为眼部烧灼感、流泪、流涕、咽痛、烦渴、咳嗽、气短、肺部听诊可闻呼吸道音粗糙、干性罗音,并可有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喉痉挛、猴头水肿,少数出现肺炎,偶见肺水肿。吸入甲醛溶液可很快出现呼吸窘迫。

慢性接触可有头痛、软弱无力。部分接触者有消化障碍、兴奋、震颤、视力障碍。长时间20-70毫克/m³接触时有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无力、头痛、心悸、失眠等。

皮肤直接接触甲醛溶液可产生急性刺激性皮炎、变应性皮炎和荨麻疹。接触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长时间反复接触尚可引起皮肤干燥、皲裂、手掌过度角化、慢性湿疹、皮肤成鞣革状以及色素沉着等。

防护措施:加强接触者对甲醛理化性质、毒物防护知识和应急救援预案知识的了解。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甲醛的生产、灌注和运输以及含甲醛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应机械化、密闭化,并加强通风和局部排气,以使生产过程中的甲醛浓度降到容许限值以内。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甲醛浓度进行检测。装置检维修时,应充分吹扫并检测浓度符合容许限值后方可进入密闭装置内。生产工人应注意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严防皮肤直接接触,必要时戴防毒面具,工后淋浴更衣。上岗前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症的上岗人员。

3、氨有哪些职业危害?如何防护?

氨属低毒类,无色,有强烈刺激气体。氨对眼和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接触后可有流泪、喷嚏、咽干、咳嗽和气息。吸入高浓度氨可引起气管、支气管腐蚀溶解性坏死,造成皮肤黏膜灼伤、脱落及窒息。可发生喉痉挛、喉头水肿。吸入大量氨可发生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浓度过高时,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引起痉挛,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氨和氨水是碱性物质,可使组织水解,脂肪皂化,蛋白质变异性,从而破坏细胞结构,造成结膜水肿、角膜溃疡、虹膜炎、晶体浑浊、甚至角膜穿孔乃至失明。氨水污染皮肤,可引起皮肤灼伤、溃疡等,以颜面、颈部、腋下、腹股沟以及阴囊等潮湿部位为主。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氨,可引起鼻、咽、支气管的慢性炎症以及哮喘。

防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