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

合集下载

古代的浑天仪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的浑天仪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的浑天仪是做什么用的张衡不但是浑天论的完成者,而且还根据此种理论和实际天象观测知识,于公元117年在洛阳研制成功了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浑天仪。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

张衡观测天象的地方叫灵台,座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灵台就是当时的天文台。

这里的总管是灵台丞,属太史令管辖,上面有候气的、候风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机构庞大,分工细密。

张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过了无数次的观察、研究、测验,于公元116年(东汉安帝元初3年)首先制作出一个浑天仪的模型叫小浑。

从《浑天仪图注》记载可以看出小浑是一个较浑天仪小些的木质圆球,在圆球上先画出一大圆为赤道,再画一个与之成24度交角的大圆为黄道,在黄赤道上均分成365又¼刻度,两者的起始都在冬至点。

在赤道北极及其相冲处(即南极),各用针 一孔,作为圆球旋转轴的两端。

取一长条竹篾,在其两头的中央各穿一孔,令这两孔之间的距离与圆球半个大圆弧的长度相等,将竹篾的两孔与南北两极相重合,竹篾则纵贯圆球,这时竹篾两孔间的连线必与圆球相切合,这是因为从北极到南极针孔中心间也正好等于182又5/8度,即半个大圆弧。

沿中分线把竹篾削去一半,必须使中分线正好是竹篾两端孔中心的连线。

从冬至点起,令竹篾的中分线沿赤道每隔一度移动一次,每一次均读出它与黄道相交的度值,就可以得知赤道每增一度时,黄道度或少或多于一度的数值。

这多少之数即为黄赤道进退数。

赤道度增率大于黄道度增率时,为多,为进数;;相反,为少,为退数。

这是我国古代量度黄赤道进退数具体方法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

小的浑天仪模型制成后,作为试验,试验准确了,然后再用铜来铸成正式仪器。

在张衡谨慎、细心操作下,耗费了许多心血,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这个仪器终于制造成功了。

因为这个仪器是根据浑天理论来制造的,所以张衡就把那个用竹蔑编成的模型叫做“小浑”,铜铸的就定名叫做“浑天仪”。

张衡的浑天仪在好些地方和近代的假天仪相似,不过近代的假天仪当然比它精密得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1、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繁荣,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为了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①设置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②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以及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③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和农学四大农书1、历法: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改进为“殷历”③秦汉以后,历法越来越精确;④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布早300年。

2、四大农书:①西汉《氾胜之书》;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③元代王祯的《农书》;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大成的中医专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称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的重视4、发达的文化教育5、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6、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2.3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特点
渤海大学 程琳
主要内容
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古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希腊科学的诞生(古希腊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的发祥地)
泰勒斯被尊为科学之父。
在泰勒斯的墓碑上刻写着:“这位天文学家之墓虽然不甚宏伟,
但在日月星辰的王国里,他顶天立地,万古流芳!” 古希腊科学被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称为 希腊的古典时期;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30年,叫希腊化时期或亚历 山大时期。

(1)科学最早包含在哲学的文化形态中, 自然哲学是其前身。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建立了理念论体系,成为 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
1)提出了地心说的宇宙模型
固定恒星球 土星球 木星球 火星球 太阳球
金星球 水星球 月球
2)提出了物质结构的基本思想
3.中国科学时代
(1)独特的中国医学和药物学 •商代已初步形成中国独特的医学和药物学。 •春秋战国至两汉,基本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 •唐宋以来,中医已有越来越精细的分科。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神 农 像
本草纲目 神 农 本 草 经 黄帝内经
(2)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成就
构成万物的 四大元素: 四种基本的 质合成四大 元素

火 水




湿
(3)古希腊晚期的科学成就
1)欧几里德和托勒 密的几何光学 欧几里得的《几何 原本》古代科学的 最高峰。 数学方面的杰出代 表是毕达哥拉斯学 派。 2)阿基米德的力 学

托勒密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卷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美丽的天宫在这一年也将分外多彩。

日月食、流星雨、地内行星大距、地外行星冲日等精彩天象会在2011年轮番登场。

某校在介绍有关天文知识时搜集了以下信息,正确的是()①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①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关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的国家。

①战国时期,中国已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B.缺乏创新和逻辑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3.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可见该配诗画作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风俗画,刻画习俗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4.“初,秉忠(刘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倾斜)。

’”因此,当时的科学家()A.创制简仪B.修订《大明历》C.进行经度测量D.颁布《太初历》5.《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战国中叶的三百多首诗歌B.《诗经》的句式和韵律比楚辞更灵活和独特C.《诗经》中的《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D.《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6.《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

古代天文学工具

古代天文学工具

古代天文学工具
古代天文学工具包括圭表、日晷、浑仪等。

1.圭表: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它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用来定方向、节气、时刻、地域等。

表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或石柱,用来观察影子的变化。

圭是用来测量表影长度的一种设备,它是一块长方形或直角的木板,直立平放,上面标有刻度。

通过测量表影在圭上的长度,可以确定太阳的位置和时间。

2.日晷:日晷也是古代天文学中常用的工具,它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圆形的石板或铜盘,上面刻有时间和方位的刻度。

晷针则是一根垂直于晷盘的金属棒,当太阳照射到晷针时,会在晷盘上投射出影子,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来确定时间。

3.浑仪:浑仪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测量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

它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圆环上刻有度数和刻度。

浑仪的设计思想基于天体的旋转运动,通过测量天体的位置和高度来确定时间和方向。

这些古代天文学工具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时间、方向和节气,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的运动规律和预测天文现象。

同时,这些工具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探索和认识,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科技与艺术:浑天仪和简仪的仿复制大型雕塑论证

中华科技与艺术:浑天仪和简仪的仿复制大型雕塑论证

中华科技与艺术:浑天仪和简仪的仿复制大型雕塑论证一、浑仪和简仪荐言1、浑天仪浑天仪(简称浑仪)-我国古代传世的文物珍华,是一座造型优美、体态雄伟、结构严谨、铸造精巧、雕刻细腻的大型青铜天文仪器,在我国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史中,浑仪是我国古代科学与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与艺术生动和巧妙地交融于一体的最早的实例,伟大的典范。

浑仪由上面的环圈测量系统、中间环绕鳌云柱的四条各异的铜铸飞龙、下面田字型龙纹底座以及浑仪主体四周象征方位的四座铜铸云山等四部分组成。

浑仪是我国古代创造的既是精确的天文定位(赤道和黄道坐标)观测仪器,又是古代测定时间“项目”(即年、二十四节气、月、日和时刻)最广、精度最高、实测对象最多的测时装置,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冶金铸造、工艺美术、机械制造、工程力学等方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时间测定、天象观测、历法制定、宇宙论以及仪器制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浑仪象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第五个伟大发明创造。

它驰名中外、声震襄宇、影响深远,至今并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引以为骄傲,为国际科学界广泛赞誉的古代科学与艺术瑰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现代社会的科学与艺术中华宝贵的遗产。

2、简仪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天文学家、世界科学史上一流的科学巨人、杰出的元代数学家、水利学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依循“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科学准则,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至十六年(公元1279年)对传统的浑仪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创造了一种完全薪新的天文观测仪器一一简仪。

简仪由北高A字云柱架和南低十字云柱架依托的地平装置和赤道装置以及长方形框架底座三大部分组成,两大云柱架由四条镂空异彩龙柱支撑着,坐落在底座上。

简仪的创造,是我国仪器制造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的珍瑰,也是现代望远镜的先驱。

它的独立的赤道装置及其一系列的附属部件,是近代许多仪器的滥觞。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整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文化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整合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1、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繁荣,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为了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①设置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②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以及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③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和农学四大农书1、历法: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改进为“殷历”③秦汉以后,历法越来越精确;④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布早300年。

2、四大农书:①西汉《氾胜之书》;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③元代王祯的《农书》;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大成的中医专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称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的重视4、发达的文化教育5、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6、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提纲(人教版) 必修三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提纲(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成就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出“蔡伦纸”。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促使欧洲向近代过渡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二)古代数学成就成就影响《九章算术》东汉时成书,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用数学著作。

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工具算筹和算盘;珠算运算法歌诀明清时期,珠算得以普及和发展,并开始外传。

(三)古代天文学成就1、原因: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封建王朝的重视。

2、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战国的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保留一百多颗恒星坐标数据)。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等(1)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2)元代郭守敬革新浑仪,称为简仪。

(四)历法和农学成就历法——时期成就地位夏《夏小正》商殷历,天干地支纪日法元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四大农书——时间作者书名地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天球仪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天文仪器是天球仪,它主要是象征天球运动,表演天象变化的仪器。

天球仪的基本构造是这样的:外面的大圈是同大地平行的地平圈,与之垂直的是天子午圈。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大圆球,象征天球。

大圆球可以绕着中间的轴转动。

这个轴和地球的自转轴平行,并且和天子午圈相交于北天极和南天极。

大圆球上可以看到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八星宿、和1449颗恒星。

大圆球表面的铜钉便象征着这些恒星。

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铜钉的大小不一,这是表示我们肉眼见到的恒星的亮度是不一样的。

按照恒星的亮度,将其分为六个亮度。

一等星最亮,六等星最暗。

当然还有数不尽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恒星没有标注在上面。

一说在周朝战国时的石申、甘德最早制作浑象,还有一说在西汉末年杨雄在《法言重黎》里面提到:“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子,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西汉的大司农耿寿昌“铸铜为象,以测天文”(公元前52年)。

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结构。

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浑象记载的是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解》。

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利用水作为动力驱动齿轮,带动天球绕轴旋转,速度同天空的周日运动一致。

把仪器放在室内,即使是白天和阴雨多云之夜,也能够根据天球仪的旋转知道天象变化。

历代制造的浑象大多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是我们眼前的这架,它是清政府在1903年按照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抢走的大天球仪复制而成的。

大小只有原来的一半,因此也称作折半天球仪。

还有一架放置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由康熙的一位老师南怀仁建造。

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那我们朝下参观古代的“望远镜”。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

它是由相应天球坐标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主体及龙形、鳌形等装饰物组成。

浑仪的主体结构由三重换组成。

他们分别是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一、概述天文学是古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涉及宇宙、星辰、天体等。

而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则离不开天文仪器。

在中国古代,人们也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以便更好地研究天体。

二、象限仪象限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角度。

象限仪是由测量器和安装架组成的,测量器由观测漏斗、游丝和目镜等部分构成,它们保证了观测的准确性。

安装架则通过调节角度,将被观察的星体投影在游丝上。

象限仪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水平。

三、日晷日晷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早的仪器之一,它被用于测量时间。

日晷外形类似一个台基,上面直立着一个半球形的器具。

半球形器具上有一条直线,被称为“影线”。

当太阳从日出到日落的过程中,影线不断变长和变短,这样人们可以通过影线来测量时间。

虽然日晷在渐渐被机械钟表所取代,但它的历史和重要性依然不能被忽视。

四、水时仪水时仪是一种根据水流来测量时间的天文仪器。

水时仪通常是由两个相连的瓶子组成,其中一个瓶子被装满水,另一个瓶子空着。

当水从满瓶子中流向空瓶子时,它们跨过一根游丝。

通过游丝的位置,人们可以得知时间。

水时仪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它常常被用于算命和预测天气。

五、天球仪天球仪是一种模拟天球运动的天文仪器。

它是由一组模拟天球的半球形器具和支架组成的。

在天球仪上,人们可以看到天球上所有的恒星、天体和星座。

天球仪的运用,使天文学家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天球的运动规律。

六、日月球仪日月球仪是一种模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动的天文仪器。

它由半球形器具和支架组成。

在日月球仪的上方,有一个追踪太阳和月亮的半球形器具,以及一块模拟地球的圆盘。

日月球仪的使用,使人们能够模拟和预测日月星座的变化,更好地研究恒星和天体的运动规律。

七、结语在中国古代,人们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这些仪器在当时的天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天文仪器不仅提高了天文学的观测水平,而且也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宇宙和星辰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Word版含解析

学习本单元,一是学会运用图表或者图示,分别梳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将科技、文学艺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相联系。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学习目标]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1.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外传及其影响(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①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②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或景帝时期的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示由材料可知至迟自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已传到西域地区。

2.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进位值制和珠算1.十进位值制(1)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2)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关键是逢十进一,方便运算,被马克思称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算筹记数法,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进位值制的功能。

2.珠算(1)珠算盘的发明与应用。

公元2世纪发明了珠算盘。

北宋时期,穿档定珠算盘已普遍使用。

明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珠算盘的运用更加广泛。

明代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所有的运算全部使用珠算盘。

(2)传播:珠算法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洲。

3.《九章算术》书影珠算盘(1)材料分别反映的古代中国数学计算的成就是什么?(2)《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何地位?提示(1)《九章算术》:运算方法;珠算盘:计算工具。

古代文明的天文仪器:古代天文学的工具与技术

古代文明的天文仪器:古代天文学的工具与技术

古代文明的天文仪器:古代天文学的工具与技术在古代文明中,天文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学,它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宇宙的奥秘,还指导着农业、宗教和日常生活。

为了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多种精巧的天文仪器。

最著名的天文仪器之一是古埃及的日晷。

日晷通过测量太阳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来确定时间。

这种简单的仪器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使用,但古埃及人将其发展到了极致,他们甚至在金字塔的建造中也运用了日晷的原理。

在古希腊,天文学家如托勒密和喜帕恰斯开发了更为复杂的天文仪器。

喜帕恰斯被认为是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的先驱,尽管他的仪器与现代望远镜相比非常原始。

托勒密则在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星盘来测量天体的位置。

星盘是一种圆形的仪器,上面刻有星座和天体的位置,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旋转星盘来模拟天体的运动。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发明了许多独特的天文仪器。

例如,浑天仪是一种用来观测天体位置的大型仪器,它由一个巨大的铜球组成,上面刻有星座和天体的位置。

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旋转浑天仪来模拟天体的运动,并精确地测量它们的位置。

此外,古代印度和伊斯兰世界也有自己的天文仪器。

在印度,天文学家使用了一种名为“贾伊普塔”的仪器来测量太阳和月亮的位置。

在伊斯兰世界,天文学家如阿尔·巴塔尼和伊本·尤尼斯开发了精确的星表和天文仪器,这些仪器在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古代文明的天文仪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精神,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些仪器,古代天文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天体运动,从而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天球仪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天文仪器是天球仪,它主要是象征天球运动,表演天象变化的仪器。

天球仪的基本构造是这样的:外面的大圈是同大地平行的地平圈,与之垂直的是天子午圈。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大圆球,象征天球。

大圆球可以绕着中间的轴转动。

这个轴和地球的自转轴平行,并且和天子午圈相交于北天极和南天极。

大圆球上可以看到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八星宿、和1449颗恒星。

大圆球表面的铜钉便象征着这些恒星。

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铜钉的大小不一,这是表示我们肉眼见到的恒星的亮度是不一样的。

按照恒星的亮度,将其分为六个亮度。

一等星最亮,六等星最暗。

当然还有数不尽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恒星没有标注在上面。

一说在周朝战国时的石申、甘德最早制作浑象,还有一说在西汉末年杨雄在《法言重黎》里面提到:“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子,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西汉的大司农耿寿昌“铸铜为象,以测天文”(公元前52年)。

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结构。

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浑象记载的是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解》。

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利用水作为动力驱动齿轮,带动天球绕轴旋转,速度同天空的周日运动一致。

把仪器放在室内,即使是白天和阴雨多云之夜,也能够根据天球仪的旋转知道天象变化。

历代制造的浑象大多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是我们眼前的这架,它是清政府在1903年按照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抢走的大天球仪复制而成的。

大小只有原来的一半,因此也称作折半天球仪。

还有一架放置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由康熙的一位老师南怀仁建造。

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那我们朝下参观古代的“望远镜”。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

它是由相应天球坐标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主体及龙形、鳌形等装饰物组成。

浑仪的主体结构由三重换组成。

他们分别是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

中国古代的浑仪与简仪

中国古代的浑仪与简仪

中国古代的浑仪与简仪浑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测量天体坐标和两天体间角距离的主要仪器。

浑仪的关键部位是窥管,这是一根中空的管子,好象现代的望远镜,但是没有镜头。

人眼在管的一端,通过空管看见天上一个小的部分,将窥管放置于不同方向就能看到天上不同的区域。

用来支撑这个窥管,使它能指向天上任何一个方位的是四游仪。

四游仪的结构是这样的:一个双重的圆环,把窥管(又称望筒)夹在中间,窥管可以在这个双环里滑动,这个双环平面内的任何方向都可以看到;这个双环又可以绕两个支点转动,双环所在平面可以扫过全天球;借助双环的旋转和窥管的旋转,两种运动的结合就可以使窥管指向天球上任何一个方向。

历史上制造过许多浑仪,这种四游仪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除了四游仪和窥管外,浑仪的其他部分就是代表各种天文意义的环圈和支承结构。

一般说来,有地平圈,代表地平面;有子午环,经过天顶过南北方向的环;有卯酉环,东西方向的环;赤道环;黄道环;白道环等。

背景和原理简介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望远镜,不过没有用镜片,以中空的窥管替代。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宇宙理论,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浑天仪注》中详细记述了「浑天学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独壳之里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者宿半见半隐。

其两端谓之南北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

天转如车谷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张衡把天地比拟为一枚鸡蛋,天象是蛋壳,而大地则是蛋黄处于中心;另外,天象如车轮般运转不止,结果造成斗转星移的现象,这正是「浑天学说」的基本见解。

历史记载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

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古代天文仪器展示:揭示古人对星空的观测智慧

古代天文仪器展示:揭示古人对星空的观测智慧

观测天体运动的仪器
浑仪
仪象
• 测量天体位置:用于测量恒星、行星和月亮的位置
• 天体模拟:模拟天体运动,用于教学和演示
• 测量天体运动:用于测量天体的运动轨迹
• 天文观测:用于观测天文现象
• 历法制定:为古代历法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 历法研究:为古代历法研究提供工具
测量恒星位置的仪器
星盘
望远镜
• 测量恒星位置:用于测量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 历法制定:为古代历法制定提供天文数据
• 航海导航:用于航海时的天文导航
古代天文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 天文观测:通过观测记录天文现象
• 天文研究:为天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数据整理:将观测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
• 历法制定:为古代历法制定提供天文数据
• 数据传承:将观测数据传承给后代
• 青铜日晷:更加精确的太阳计时器
• 青铜星盘:用于测量恒星位置的仪器
铁器时代的天文观测工具
• 铁制日晷:更加坚固的太阳计时器
• 铁制圭:更耐用的天文观测工具
• 水钟:利用水流计时的新型计时器

⌛️
古代文明中的天文仪器创新
古埃及的天文观测工具
古希腊的天文观测工具
古印度的天文观测工具
• 日晷:用于测量时间的工具
• 观测远处天体:用于观测远处的恒星、行星和月亮
• 确定时刻:通过测量恒星位置确定时间
• 天文研究:为天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天文导航:用于航海时的天文导航
• 宇宙探索:为宇宙探索提供工具
计时与测距的仪器
日晷
• 测量时间:利用太阳光影变化测量时间
• 天文观测:为天文观测提供时间参考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分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作者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到达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着名,到了清朝,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授时历》和四大农书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元朝王祯的《农书》;(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绩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全、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石氏星表和浑仪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存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视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4.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成绩。

(1)天文学①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简仪为什么“简”

简仪为什么“简”

简仪为什么“简”简仪,它与浑仪一样是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天文仪器,它是公元1276年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它是由浑仪演化而来的。

浑仪是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天文成就,但是由于它结构很复杂,在观测时会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所以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研究将浑仪的功能分成2个独立的观测装置,二者依然安装在一个底座上,这样将复杂简单化,每个装置都变得简单而实用,而且它所观测的对象非常广泛,几乎可以全览除北极星附近外的整个天空。

古人称这种装置为“简仪”。

所以说,“简仪”其实包括2个装置: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它们相互独立作用。

赤道装置是用来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的,它的结构等同于现代望远镜中使用范围较广的天图式赤道装置。

它由2个支架构成,南北高低不同,一般是北高南低。

这两个支架共同支撑着一个极轴,极轴呈正南北方向。

在极轴的周围还有个四游双环围绕它不停的旋转,在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被称为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

在极轴的南端还有两个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重叠放置。

由于重叠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会有尖端的摩擦,为了减少摩擦,郭守敬又在两环之间安装了4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类似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

简仪的地平装置又称为立运仪,它的构造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立运环,可以绕铅垂线旋转,并另有窥管和界衡各一个,装置基本相似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

这个装置用来测量天体与地面的方向以及距离高度。

在放置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的底座架中还装有用来校正仪器方位的正方案,主要是南北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仪的创制,在我国天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时世界水平上也是非常先进的。

【高中历史】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教案: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中历史】第一中学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教案: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并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多元一体,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的改进、西传: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唐朝时,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进一步西传。

2.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

4.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战国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二、数学1.《九章算术》:十进位计数法、应用数学2.算筹与算盘:算筹发展演变为算盘;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物美价廉,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记录2.《石氏星表》——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3.浑仪和简仪——天文观测仪器4.《夏小正》:夏朝的历法,商代称为殷历5.《授时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回归年长度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四、农学和医学1.中国古代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2. 《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之作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奠定临床医学理论基础4. 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四大发明”这一说法的提出最早提到四大发明的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他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者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2.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记载《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支配,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获,冬季贮藏,农事活动总要跟季节变化紧密配合,而季节变化的周期是一年。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观测天象,编制历法,敬授民时,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

在古代中国,正是历法的编算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编制历法依赖精密地观测天象。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天象,观测唯勤,探微唯精,留下了丰富、可靠的星象记录。

观测唯勤,需要辛苦的劳动和坚强的毅力,而探微唯精,必须借助先进的观测工具。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它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被印在邮票上,印在宣传画上,传播到全世界。

浑仪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弄清。

《尚书·舜典》有“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的说法。

意思是:“舜利用璿璣玉衡观察、确定日月五星的位置。

”疏“《说文》云:璿,美玉也。

玉是大名,璿是玉之别称。

璣衡俱以玉饰。

……璣衡者,璣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璣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

”《说文》是《说文解字》的简称。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集周秦两汉文字训诂之大成的文字学宝典,其字义解释,皆本六书。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字叔重。

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对“璿璣玉衡”的解释,应当是有根据的。

按照许慎的解释,“璿璣玉衡”就是浑天仪的雏形。

古代中国有两种天文仪器有时都叫浑天仪,一种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浑仪,另一种是演示天体运动的浑象。

许慎在解释“璿璣玉衡”时提到“衡为横箫”、“以衡望之”,由此可知,“衡”就是浑仪上的窥管,又叫望筒,浑象上用不着它。

所以,“璿璣玉衡”依照许慎的说法,就是浑仪的前身,也可称为原始浑仪。

这种原始浑仪在虞舜时期就有了。

原始浑仪可能是由两个圆环组成的,一个圆环是固定的赤道环〔ErRE’R’〕,其平面和赤道面平行,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365.25度〕;另一个圆环是四游环,也叫赤经环〔PMRP’M’R’〕,能够绕着极轴〔POP’〕旋转,赤经环上也刻有周天度数。

在赤经环上附有窥管〔M’OM〕,窥管可以绕着赤经环的中心旋转。

用浑仪观测某一天体M的时候,先由东向西旋转四游环令其对准M,再将窥管上下旋转令人眼从窥管中看到M。

此时,大圆弧便是天体M与北极星的距离P,古人称为“去极度”。

便是天体M与赤道的距离,天文学上称为“赤纬”,用希腊字母δ表示。

由《浑仪示意图》上可以看出,P+δ=90o。

示意图上的r表示春分点,从r起沿赤道量度的大圆弧,称为天体M的赤经,用希腊字母α表示。

两个天体的赤经差(α2-α1),称为“距度”。

为了测定天体的坐标位置,古人就沿黄道和赤道,自西向东把周天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个区域叫做一宿,总计二十八宿;又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测量的标准,这颗被选定的星叫做距星。

假假设M1(α1δ1)是二十八宿的距星之一,那么α2-α1,就是M2(α2δ2)的入宿度。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表示天体的位置。

虞舜是古史传说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长。

虞舜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估计那时的原始浑仪是用玉石制成的。

东汉学者郑玄说:“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

”玉石耐腐蚀,如今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玉器数量不少,可是没有一件浑仪。

因此有人怀疑许慎对《尚书·舜典》中“璿璣玉衡”的解释是否正确。

围绕这个问题,肯定者和否定者辩论了一千多年,至今悬而未决。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著成《石氏星经》。

后来,《石氏星经》失传了。

但是,石申测量的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保存在瞿昙悉达主持编纂的《开元占经》中。

例如说:“角为苍龙之首……去极九十三度半。

”就是说:“角宿到北天极的角距离是九十三度半。

”我们知道,地球是椭圆形的,赤道部分较为突出,两级部分呈扁平状。

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作用,使得地轴绕黄极作缓慢地移动,相应地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50’’.24速度西移,大约25800年移动一周,这种现象称为“岁差”。

按照岁差规律,比较一颗恒星古今坐标的变化,可以推算出这颗恒星古赤道坐标测定的年代。

现代天文学家运用这个方法检验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数据,结果说明,其中有一部分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

反过来,这些数据也证明战国时代中国理应已有浑仪。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石申和甘德确实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用度数定下恒星的位置;假如没有某种刻度的浑环,这种测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西方,最早的星表是古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于公元前2世纪测编的。

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提尔和提莫恰里斯也测量过一些恒星,但那也是公元前3世纪的事。

他们至少也要比石申的测量工作晚几十年。

制造浑仪依据的原理是浑天说。

浑天说思想体系的完整表述,见于《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局于内,天大而地小。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让一个宇宙结构模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浑天说的精髓有三点:第一点,天体浑圆,是正球形,不是半球形,像“鸟卵”或“弹丸”。

第二点,地居天球之内,“天大而地小”,犹“壳之裹黄也”。

第三点,地如蛋黄,也是圆球形的。

浑天说起源于何时呢?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起源于战国时期;另一种是肇端于西汉落下闳,学说体系形成于东汉张衡。

学术界一般认为,《浑天仪注》是东汉张衡所作。

《浑天仪注》讲“地如鸡子中黄”,这是地圆思想的形象表达。

张衡还著有《灵宪》。

据《隋书·天文志》说:“张衡为太史令、铸浑天仪,总序经星,谓之《灵宪》。

”可见,张衡铸浑天仪在先,撰《灵宪》在后;《浑天仪注》是为铸成的浑天仪所写的说明书,理应成书于《灵宪》之前。

可是,张衡在《灵宪》中说:“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在这里,张衡又说天体是圆的,地是平的,这显然是盖天说,与《浑天仪注》中的地圆思想产生了矛盾。

那么,《浑天仪注》的作者是不是东汉张衡呢?值得怀疑。

《宋书·天文志》引三国时天文学家王蕃的话说:“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

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由此可见,王蕃并不认为《浑天仪注》中“地如鸡子中黄”是张衡的创新思想。

笔者以为,浑天说肇端于西汉落下闳,学说体系形成于东汉张衡的观点,恐怕与事实不符,而浑天说萌发于战国时期的观点是有根据的。

在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朴素的“浑天”思想萌芽。

例如《文子·自然》:“天圆而无端,故不得观其形”;“轮转无穷,象日月之运行,假设春秋之代谢,日月之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等等。

这就是说,天是一个正球形,不是半球形,日月星辰不可能在半球形的天穹进行周而复始的运行,从而突破了“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的盖天说。

《汉书·艺文志》的注释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

”今人据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证明《文子》是战国时期的著作。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赵国人慎到,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久负盛名,著有《慎子》。

书中讲道:“天形如弹丸,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其势斜倚,故天行健。

”这句话,用弹丸比喻天,明确地表达出作者认为天体是球形的;“半覆地上,半隐地下”,就是讲天大地小,天包地。

战国中期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曾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庄子·天下》〕。

怎么能够既是“有穷”,同时又是“无穷”呢?只能是把大地想象为一个圆球,一直向南走,可以回到出发点,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这种“有穷”和“无穷”的朴素辩证关系中已经包含有地圆的思想。

惠施还说:“天与地卑”〔《庄子·天下》〕。

按盖天说:“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庄传·襄公二十九年》〕,那么,天在上、地在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地卑”。

只有按浑天说,从天地俱圆的思想出发,附丽于天球内壁的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地运转,一半时间在地平线上面,另一半时间在地平线下面,这样才能理解“天与地卑”的真实含义。

总之,浑天说的三点精髓──天圆、地圆与天包地的思想萌芽在战国时期都出现了。

汉朝建立后,“用颛顼历”,“袭秦正朔”,采取传统历日制度,以冬季十月为岁首,即十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但仍称十月而不称正月;第四个月,因避秦始皇名讳,称端月,汉代改端月为正月;最后一个叫做九月;每年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

颛顼历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使用时间一长,误差加大。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设修改历法。

这年五月,汉武帝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议造新历。

他们编制的新历法就是《史记·历书》所载的《历术甲子篇》。

汉武帝为施行这部新历法颁布了诏书。

但新历法施行后,遭到朝野人士的激烈反对,汉武帝不得不把施行诏书撤回,又从朝野请出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及民间治历者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二十余人重新研制历法。

在研制新历法过程中,浑天说与盖天说展开激烈辩论。

当时献计修改历法的方案有十八家。

其中,由民间天文学家方士唐都负责天象观测,民间浑天派天文学家落下闳负责历法推算,他们所编历法符合朝廷负责历法的官员邓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原那么。

所谓“八十一分律历”,是指朔望月日数的分母为八十一。

古历一月为日,它的策余,即日的小数部分比1/2大。

邓平想把它化简,倘假设化作17/32,那么大于古历的策余;倘假设化为26/49,那么又小于古历的策余;于是,邓平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得43/81,他认为这是最正确值。

每个朔望月日数的分母是历法基本常数。

这样,唐都和落下闳编制的历法得到初步认定,汉武帝又指定宦者淳于陵渠核实。

结果证明,唐都和落下闳所编历法,“晦朔弦望,皆最密。

”特别是推算出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的罕见天象,准确无误。

最终,在十八家修改历法方案的较量中,唐都和落下闳的方案胜出,这就是《太初历》。

据陈寿《益都耆旧传》说:落下闳应召赴京都,于“地中〔今洛阳〕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在陈寿之前,西汉文学家杨雄所著《法言·重黎》记载:“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询问浑天说的理论,回答说:浑天是落下闳营造的,鲜于妄人度量过它,耿中丞用铜铸造出浑仪。

”鲜于妄人是西汉昭帝时的天文学家,他检验过落下闳的浑天说数据。

耿中丞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他依据浑天说用铜铸造出浑仪,在甘露二年〔公元前53年〕曾以“以圆仪度日月行,考验天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