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4年12月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中和:2、审美趣味:3、审美形态:4、惊异:5、审美关系:6、气韵:7、审美理想:8、审美经验:9、优美:10、丑:11、荒诞:12、视域融合:13、意境:14、美育:15、悲剧:16、崇高17、艺术批评18、知觉二、简答题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想像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怎样?3、简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4、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5、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6、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7、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8、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与审美有审美关系?9、人与世界的体己性交流具体是什么内容?10、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11、试列举四种以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3、博克认为优美有什么特点?14、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是什么?15、试述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
16、体验式把握艺术有什么特点?17、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素质?19、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什么?20、荒诞的实质是什么,何以能成为美学范畴?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占有一半的分数)1、试述气韵这一审美形态衰落的原因。
2、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形态。
3、结合具体作品与审美实践谈谈艺术鉴赏的过程。
4、怎样定义艺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
5、试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6、试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中南大学】《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9. 审美个性10. 审美趣味11. 审美主体12. 无我之境13. 喜剧14. 意境15.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16. 优美三、简答题。
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2. 简述美育的特点。
3. 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4. 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5. 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6.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7. 为什么说优美与崇高同属审美范畴?8.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9. 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10. 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
11. 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12. 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四、论述题。
1. 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 结合自己的审美欣赏体会论述直觉的特征。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4. 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5.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 试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8.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判断正误说明理由:1、“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德国古典美学”。
——错误。
理由: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美学诗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独立和相对成熟的学科,但还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质,因为在康德,席勒,歌德,黑格尔等著名美学家那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们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文学艺术的一些著名论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为后继者的美学研究不仅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美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变革,具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2、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
——正确理由: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所以人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在劳动和创造中产生的,不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一切享受和享乐都是不道德的和不可靠的。
“能够欣赏美的人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重大的美学命题,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启迪人们的创造意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美感与快感没有区别”。
——错误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4、“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正确因为美感具有: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
美学概论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2013年12月 课程考试复习题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美学概论》题复习资料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比较合理,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的六种观点:(1)美(本质、规律),(2)艺术,(3)美和艺术,(4)审美关系,(5)审美经验,(6)审美活动。
把研究对象设定为美,是事先假定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但我们认为这种美并不存在,美只存在与审美活动中,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
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与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象这样的学科有时很难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
再有,美学还是一门哲思性的学科。
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很多的美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早先美学也曾被称为“艺术哲学”。
2.为什么说审美意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3.分析当今中国的审美风尚及形成这一风尚的社会文化原因。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尚又称为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
比如说我们现在当下,人追求的基本上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权,这个就是我们时代的风尚。
世界上很多人称我们为经济动物。
当某个人因为钱、权出事时,大家异口同声的谴责,但当我们身处其境时,又象他一样不择手段。
这个就是时代文化、时代追求所造成的。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
即审美风尚长时期表现的结果。
社会上每个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意象世界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貌,体现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为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 1750 年, 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 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 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 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 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 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 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 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 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 狭义地说, 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 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 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 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 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 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 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 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美学概论

2009年第二学习阶段先下载试卷,再完成答题,且答题内容必须手写,否则视为无效卷!12月6日18:00之前交学习中心。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 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在艺术孕育过程中,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主要是 [ ]A.反映B.模仿C.认识D.感动4.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一命题的人是 [ C ]A.康德B.席勒C.马克思D.培根5.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 B ]A.艺术接受B.艺术批评C.艺术品D.艺术创造6.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 C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7.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不是表现在 [ B ]A.接受者需要重建作品的艺术意象B.接受者需要创造新的艺术意象C.接受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期待视野”D.接受者需要填补作品结构中的空白8.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9.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 [ C ]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10.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 [ A ]A.形而上学观念B.相对主义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11.艺术创造最主要的是创造 [ D ]A.艺术境界B.艺术形式C.艺术情感D.艺术意象12.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 C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13.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 A ]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14.美学之所以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是因为 [ D ]A.它受到世界观的深刻制约B.它涉及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C.它与伦理学在内在精神上相通D.它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15.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 B ]A.具体方法的意义B.总的指导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二、名词解释: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美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1、1750 年,德国哲学家_鲍姆嘉通_的《_美学》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知、_情、_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_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_、_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_、_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_不自觉到自觉_、_实用到审美_、_简单到复杂_、_狭窄到广阔_、_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_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1、门类美学答: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摹仿论答: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基于理性本质寓于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于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狭义地说,是一种接受者对于“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创造想象并不需要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对原有的知觉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较彻底的改造,创造初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一、美的探索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问题(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否定美的本质二、美的本质2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四种说法客观派主观派实践派意象派二、美的本质3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本章重点1、美的几种模式2、美的本质3、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1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作为感觉的美感3美感与美的关系4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第二章美感论(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⑴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第二章美感论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科学美4技术美5环境美6产品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二、艺术美1艺术与非艺术(1)能否感兴(2)能否脱离现实利害进入审美思考(3)能否将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艺术的涵义(1)起源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实践说(2)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3)艺术的基本类型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2)主客观统一(3)非物质实用性(4)永久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三、美的表现形态1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一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一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第二章美的形态论5丑(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 (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 ?“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本章思考题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当前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新的意义?2、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5月15日8:00—6月26日00: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4.从审美的角度你觉得“门当户对”这句俗语怎么样?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哪些地方?7.荒诞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8.艺术终结论有哪些观点,请分析之。
9.关于悲剧有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请介绍之。
10.以空灵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船居寓意诗)《美学概论》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杉学号 88888810008888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学习中心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答: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我分近代、现代、当代三段来讲。
第一段就是近代,大家知道从一般的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
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是什么?一类是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一类是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说明客观—柏拉图美是理念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观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她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
都从主客二分思维前提海德格尔批判---天人合一的思维大讨论蔡仪美客观吕荧高尔泰主观吕荧说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提出美在意象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物的形象是心中之竹不存在纯客观的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强调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沟通,是后来王阳明所说的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
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
理解1美不是天生的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具有创造性2美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同一事物显现的美不同3美有历史性随着时代民族阶级不同不存在纯主观的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1主客二分对自我的肯定对立关系2把实体性的自我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3超越了主客二分天人合一超越自我,才看到事物本身的面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生生不息的世界,自然。
心是真我,是无。
自然在心上照映。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是美和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只有情景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动时的波动。
美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审美意象:1不是理性世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充满意蕴情趣的感性世界2不是实体化的存在,是审美过程中生成。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3意象世界显现的是真实,本来的面貌4给与人愉悦感,即美感这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就是美。
它首先要直接诉诸于感性的器官,杜夫海纳—美是感性的完善。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感性认识B.审盛情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2.对游戏说的形成没有做出直接贡献的美学家是()。
A. 康德B.席勒C.斯宾塞D.黑格尔3.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拥有的先在的自己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期望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究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
A. 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拥有感性形式这一特色C. 必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重申了美的客观实在性5.艺术家的灵感是一种()。
A. 非理性的迷狂状态B.神奇的天启现象C. 创建力高度活跃的心理状态D.纯粹的无心识状态6.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修过程主要在于()。
A. 读B.悟C.观D.品7.弗洛伊德的精神剖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A.把美的本责问题的商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心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构造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体制8.以下因素不属于艺术想象的是()。
A. 意象的触发B.意象的发展C.意象的鲜亮D.意象的形成9.19 世纪中叶从前,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研究偏向是()。
A. “由下而上”的方法B. “由上而下”的方法C. 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 D. 实证主义方法10.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色是()。
A. 虚假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感情性11.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 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适用关系1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差别在于()。
A.前者拥有人为色彩,后者没有人为色彩B.前者物与我处于对峙状态,后者物与我处于一致状态C.前者是中西艺术共有的现象,后者是中国艺术特有的现象D.前者拥有激烈的主观性,后者则是主体隐蔽在乎象的背后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美学概论-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上作业模拟练习题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艺术创作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请用意象形成理论说明之。
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9.你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0.赏析下面这幅画,用某一审美范畴概括其特点。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换一个说法就是美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再换个说法就是美是在物呢,还是在心?影响:一是形成了我国的所谓美学四派,即蔡仪的客观派、吕荧高尔泰的主观派、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派;二是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维方法、主客关系等问题上不能展开充分讨论,限制了我国美学思维的发展;三是否定了当代西方美学,使我国与西方美学思想隔绝。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答: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有一位大思想家叫柳宗元,大家知道,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他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右军”就是王羲之了,王羲之不是写《兰亭序》吗?他们到兰亭去聚会,说这个兰亭如果没有像王羲之这些人去的话,“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12月美学概论课程考试练习题

1.从美学学科的角度评价鲍姆嘉通在美学上的贡献。
答:美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沉思录》中提出美学的学科概念;1742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开设了一门“美学”课;1750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故美学史上通常把这一年称为美学学科开端年。
只有两百六十多年。
因此也有人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我们认为鲍姆嘉通的贡献很大,但担不起美学之父的称号。
第一,美学学科的历史并不是从他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学科命名来说,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美学在几千年之前,已经有研究、有思考。
从西方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这些思想界家就已经在思考、讨论美这个问题,我们中国老子、孔子、庄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讨论美这些问题。
从命名来看,确实与他相关。
在鲍姆嘉通时代,美学学科有三个名字,一是艺术哲学,一个是美的科学,另一个是美学。
在他开设了美学这个课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称为通用的标准名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费舍尔才正式把这个学科命名为美学。
所以,他的贡献是提出了这个词,后来采用了这个词,我们沿用了这个词。
因此,从命名的角度看,他是有贡献的。
第二,他对美学学科的理论贡献非常有限。
他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其思想理论上的进展非常小,他讲的美学内容都是一些旧的东西,没有新的东西。
甚至与以前的一些美学家入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相比,也相形见绌。
所以,美学家这个称号,他可能担当不起,但有人这么称呼他,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
2.意象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3.美感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地方?举例说明之。
答:美感过程就是意象的产生过程,而意象不是实有之物,是创造之物。
完整word版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2)类学学科的基本情况1.美学研究的对彖观点一:美(毫无盘义)观点一•: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一一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观点三:审美心理一一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彖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一一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欽:(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介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美学研宪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彖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美学是运用体脸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來研究现实打艺术中的类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來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怠义。
美学一一人的现象和问题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冇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5.美学的研究方法(1)竹学的一-概念推理型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徳国占典美学一一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2)心理学的一一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利范畸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爭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贯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得,她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得”两个不同性质得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B、《理想国》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得美学》3、人们在进行具体得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得特质,这反映了美感得( A )。
A、直觉性B、情感性C、逻辑性 D、社会性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得与谐”得美学家就是( A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与快感得美学家就是( D ) A、德谟克利特B、休谟 C、博克 D、康德6、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学对美学得突出贡献就是( B )A、把美得本质问题得探讨引入到人得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得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得审美心理机制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得美学著作就是( D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得作用,主要因为它就是( C)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得重要内容得人就是( B )A、王国维B、蔡元培C、鲁迅D、毛泽东10、美育得最终目得就是( D )A、培养人得审美能力B、培养人得创新能力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得人、11、叔本华说:"国王与乞丐从窗口瞧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就是在强调( B )A、美有绝对一致得评判标准B、美得普遍性与超功利性C、审美就是纯粹得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美感产生于( D )A、游戏B、摹仿 C、巫术D、社会实践13、“爱美就是人得天性”得说法出自( C )A、席勒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得形成依赖于( B )A、感官 B、审美能力C、想象 D、灵性15、“美就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得提出者就是( B )A、狄德罗B、车尔尼雪夫斯基C、黑格尔D、席勒16、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得专著《美育书简》得作者就是( B )A、马克思 B、席勒 C、康德 D、亚里斯多德17、本质论美学得代表人物就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 )A、柏拉图B、黑格尔C、鲍姆加登D、贺拉斯18、古典派艺术得基本美学原则就是强调( B )A、表现B、再现C、抽象D、与谐19、最重要得审美途径就是( D)A、自然B、社会C、人生 D、艺术20、鲁迅曾说,她得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得美人,而就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得妇女。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截止时间:2014年12月17日18: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从美学学科的角度评价鲍姆嘉通在美学上的贡献。
2.意象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美感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地方?举例说明之。
4.以审美风尚的理论分析“盛唐气象”。
5.休闲中怎样追求审美?6.简要概括“意境”这一范畴的发展过程。
7.在中西美学思想史上,中国发展出“沉郁”、“飘逸”、“空灵”等审美范畴,西方发展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审美范畴,它体现了文化上的哪些差异?8.“丑”为什么会成为审美对象?9.举例说明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10.以“沉郁”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
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
(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从美学学科的角度评价鲍姆嘉通在美学上的贡献。
答:美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沉思录》中提出美学的学科概念;1742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开设了一门“美学”课;1750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故美学史上通常把这一年称为美学学科开端年。
只有两百六十多年。
因此也有人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我们认为鲍姆嘉通的贡献很大,但担不起美学之父的称号。
第一,美学学科的历史并不是从他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学科命名来说,他是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美学在几千年之前,已经有研究、有思考。
从西方来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这些思想界家就已经在思考、讨论美这个问题,我们中国老子、孔子、庄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讨论美这些问题。
从命名来看,确实与他相关。
在鲍姆嘉通时代,美学学科有三个名字,一是艺术哲学,一个是美的科学,另一个是美学。
在他开设了美学这个课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称为通用的标准名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费舍尔才正式把这个学科命名为美学。
所以,他的贡献是提出了这个词,后来采用了这个词,我们沿用了这个词。
因此,从命名的角度看,他是有贡献的。
第二,他对美学学科的理论贡献非常有限。
他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其思想理论上的进展非常小,他讲的美学内容都是一些旧的东西,没有新的东西。
甚至与以前的一些美学家入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相比,也相形见绌。
所以,美学家这个称号,他可能担当不起,但有人这么称呼他,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
2.意象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
3.美感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地方?举例说明之。
答:美感过程就是意象的产生过程,而意象不是实有之物,是创造之物。
所以,美感必有创造性。
我们平时说文学艺术是创造、创作,而我们平时生产是用制作。
我们人类在实体世界基本不能创造,只能制作;但在文学艺术领域可以大肆进行创造、创作。
文学家、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审美活动,会创造出一个意象。
读者在观赏艺术作品时会将意象还原出来,这一还原出来的意象带有读者的创造,也具有创造性。
所以,美感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4.以审美风尚的理论分析“盛唐气象”。
答: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
审美风尚又称为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
比如说我们现在当下,人追求的基本上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权,这个就是我们时代的风尚。
世界上很多人称我们为经济动物。
当某个人因为钱、权出事时,大家异口同声的谴责,但当我们身处其境时,又象他一样不择手段。
这个就是时代文化、时代追求所造成的。
我们以唐代的审美风貌为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国威强盛,气势恢宏,是个开放的时代。
那种时代、那种环境,那种博大的辉煌的气象,那种声威,那种兼容并包的伟大的气魄,那种自由的精神,对唐代人的理想志趣,行为方式,审美追求,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是名副其实的青春盛世,展示一个雄浑博大、五彩缤纷的意象世界。
这个就是学者所说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这个概念,是对盛唐时代审美风貌的极好的一个概括。
唐代的雕塑艺术就是这种盛唐气象的典型的表现。
譬如顺陵(武则天母亲墓),它有两个狮子,一个是坐在那儿的狮子,一个是走的狮子,其气象之雄浑,无与伦比。
5.休闲中怎样追求审美?答:所谓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就是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与各种社会境遇随遇而安,独立于自然及他人的束缚,不受束缚,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
休闲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儿就是自由的,玩儿是没有功利的,没有目的的。
比如小孩子玩儿,小孩子喜欢玩水、玩泥土,他是没有功利的,他没有目的。
玩儿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的形态,所以,在休闲文化中往往包含有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休闲文化活动所展现的意象世界往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
“人莫若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清·张潮“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把玩当成了人类文化的极致,把“玩”字琢磨到家了,玩出了品味,玩出了情趣,玩出了德行,玩出了人生的快意和别致。
有了这种情趣,玩就成了一种高洁的审美活动,在玩的活动中,玩家就能体验到一个意象世界,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旅游文化也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旅游就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和中断。
6.简要概括“意境”这一范畴的发展过程。
答:一、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意境”最早出现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描述了各种意境的意在言外的旨趣;宋代诗歌推崇风格平淡、意味不尽的艺术形象,实质上是对意境的具体描述。
宋代佛教、禅宗兴盛,流行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举出“妙悟”,标举“羚羊挂角”、“空中之音”,其实质便是用禅理直接说明诗歌中的意境理论。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意境理论有重大发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7.在中西美学思想史上,中国发展出“沉郁”、“飘逸”、“空灵”等审美范畴,西方发展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审美范畴,它体现了文化上的哪些差异?答: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也孕育出不同的美学范畴。
西方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主要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
中国传统美学主要有:沉郁、飘逸、空灵等。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审美思想的差异,西方学者追究宇宙的起源,探索万物本质,诘问人生目的,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索哲理,为从知而追求学术,并无太多的实用目的。
中国传统哲学总是从人的关系和人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思考社会伦理关系是否正确,即使有时也谈天说地,其目的也在于“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西方的审美情趣偏重于再现客体事物原来的面貌,追求与事实的接近,而中国的审美思想更偏重于主体内心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重于表现的艺术。
8.“丑”为什么会成为审美对象?答:我们认为丑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二:一,丑也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丑是生活的一部分;二,丑往往更能体现出人的个性特征,使个性鲜明。
中国五百罗汉的雕像,都很丑,一个比一个丑,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特点。
很多神殿、庙宇的雕塑都很丑,也是这样。
中国文化中,丑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比西方早,庄子很早就对“丑”大加赞美。
庄子认为丑才能颐养天年,才能免祸,才能得到善终。
中国文化这“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西方也不一样,它更多的以此凸显对社会的愤慨。
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丑的生命力更强,活得更久,这开始于庄子。
(2)“丑”显示了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这样。
中国这种情况也始于庄子。
这样容易形成对比,更容易使人震撼。
(3)“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艺术家有时故意用丑的形象来突出心灵的崇高和伟大,突出对社会的愤慨和不满,从而让人更为惊讶和震动。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里都有丑的人物,有负面人物,负面人物不一定丑,漂亮的人物不一定是正面人物。
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沃伦斯基长得漂亮,但是一个反面人物。
《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长得丑,但是一个正面人物。
(4)“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审美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刚才举的例子中就有一些,有的人既丑又恶,表现出丑恶的结合对人的伤害。
人的外貌丑与本性的恶的各种表现,艺术家通过这样来表现人性的复杂。
9.举例说明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答:崇高是西方美学的概念,壮美是中国美学概念。
中国美学中没有崇高的概念,只有类似的壮美概念。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有自然的“壮丽”(与中国美学的壮美类似),更有高贵伟大的心灵。
而中国美学中的壮美缺少高贵伟大的心灵这一部分。
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缺少宗教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中国有宗教,如佛教,它讲究的是成佛,是个人自己的最后幸福,牺牲自己短期的欲望,得到永远的快乐,与基督教的牺牲奉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