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
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_(填序号)。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元素 ABC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B 【解析】【分析】【详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表1中的“钙”指的是元素;(2)A、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A正确;B、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故B正确;C、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C正确;(3)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知,A正确;B、由表1提供的信息可知,淀粉的含量最高,故B错误;C、由题干“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化学】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化学】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5分)阅读下列科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压缩氯气(Cl2)钢瓶。
霎时间,在长约60公里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
所经之地绿色植被枯黄褪色;英法士兵先是咳嗽继而喘息,甚至死亡,部分逃到高高的山上的士兵活了下来;战场上的武器锈迹斑斑。
这就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化学战。
(1)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2)推测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材料2)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
①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
②漂白粉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杀菌消毒漂白剂,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其水溶液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HClO起到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
(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材料1】(1)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17【材料2】(1)+4(2)Ca(ClO)2+H2O+CO2===CaCO3↓+2HClO【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叙述可知,【材料1】(1)氯气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2)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毒性、与金属反应(氧化性、漂白性、腐蚀性);(3)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的原子中,具有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材料2】(1)①中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为+4价;(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2HClO。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即使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有时人们也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
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与臭氧(O3)有关。
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即可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当温度达到165℃时迅速反应。
绝大部分臭氧存在于离地面25公里左右处的大气平流层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
臭氧量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
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一些易于过敏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中,会产生上述不良症状。
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对于运动员来说,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耐力和比赛成绩。
自2013年中国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一些城市夏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
下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________。
(2)写出臭氧迅速生成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如上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_____(填序号)。
A.8:00~10:00 B.10:00~12:00 C.12:00~14:00 D.14:00~16:0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B.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C.臭氧和氧气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相互转化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5)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倡议________。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本文由网络文章改写)。
松花蛋又称皮蛋、变蛋、灰包蛋等,因剥开蛋壳后胶冻状的蛋清中常有松针状的结晶或花纹而得名,是一种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口感鲜滑爽口,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
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对牙痛、眼痛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由于松花蛋会有一股碱涩味,在吃松花蛋的时候可以加入少量的姜醋汁。
松花蛋是用料泥包裹鸭蛋、鸡蛋等加工而成。
料泥是由生石灰、纯碱、食盐、红茶、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原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制得。
料泥制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的强碱(NaOH、KOH)经蛋壳渗入到蛋清和蛋黄中,与其中的蛋白质作用,致使蛋白质分解、凝固并放出少量硫化氢气体和氨气。
同时渗入的碱还会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进一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的晶体沉积在凝胶态的蛋清中,便出现了朵朵“松花”。
而硫化氢气体则与蛋清和蛋黄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各种硫化物,使蛋清和蛋黄的颜色发生改变,蛋清呈特殊的茶褐色、蛋黄则呈墨绿色。
下图表示松花蛋腌制时间与其中蛋清和蛋黄的pH的变化关系。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都非常喜欢吃皮蛋瘦肉粥、凉拌松花蛋,专家提醒这种食物少吃无妨,却不能过多食用。
其一,松花蛋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分解、变质,导致营养价值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其二,市售松花蛋还可能含铅(国家规定松花蛋中铅含量需小于0.5mg/kg)。
微量铅很容易被儿童吸收,导致铅中毒。
其三,剥开皮的松花蛋1至2小时内一定要吃完,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非常容易感染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会快速繁殖,此时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松花蛋时加入少量姜醋汁可以除去松花蛋中______________味。
(2)料泥制作过程中会生成强碱NaOH和KOH,钾元素来自于原料中的_________。
生成NaOH的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习主席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②海水制镁工艺中,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⑵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大类型。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有些地区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此即"返盐"季节;有些地区到了秋季,土壤中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人们将上述现象俗称为“春泛盐,秋泛硝”。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
②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③40℃时,将25gNa2SO4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2SO4的_____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④结合图2中的溶解度曲线,试解释“秋泛硝”的原理_____。
⑤盐碱地也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中,目前已有许多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下列方法措施中,不能改良盐碱地的是_____(选填序号之一)。
(化学)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中考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纯碱的用途非常广泛。
纯碱工业始创于18 世纪,西方国家对这一技术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一些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的秘密,均以失败告终。
1943年,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针对西方纯碱生产时食盐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
发明原理第一步: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
先添加NH3而不是CO2: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
第二步: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第三步:在5℃~ 10℃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NH4Cl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向时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是:①增大NH4+的浓度,使NH4Cl更多地析出②使NaHCO3转化为Na2CO3,提高析出的NH4Cl纯度。
联合法综合利用了合成氨的原料,提高了氯化钠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NH3、CO2都来自于合成氨工艺:这样NH4Cl就成为另一产品化肥。
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NaCl利用率达96%。
第四步:加热碳酸氢钠制取纯碱。
温度溶解度物质0102030405060 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 NH4HCO311.916.121.728.436.644.159.2 NaHCO3 6.98.159.611.112.714.416.4 NH4Cl29.433.337.241.445.850.455.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侯氏制碱法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饱和食盐水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
(3)第二步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常温下向溶液中持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以沉淀的形式先析出的原因是_____。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
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
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
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
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
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
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
(见表一和表二)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
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
(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
(2)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Δ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完毕后,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实验记录如下:加热时间/min t0t1t2t3t4t5剩余固体质量/g未记录15.313.711.910.610.6请回答下列问题:(3)装置图中,饱和NaHCO 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5)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 2时NaHCO 3固体的分解率是________(已分解的NaHCO 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 3质量的比值)(精确到0.1%)。
若加热前NaHCO 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 ,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_)A 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B “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C 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纯碱、苏打 污染环境 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0% 偏小 ABC 【解析】 【分析】 【详解】(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答案:纯碱、苏打。
(2)吕布兰法制备纯碱过程中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气体产生,污染环境,故答案:污染环境。
(3)稀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4)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为防止氨气逸散,污染空气,可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故答案: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解:设原3NaHCO 的质量为x ,2t 时刻,分解的3NaHCO 的质量为y 。
Δ323222NaHCO =Na CO +H O +CO 168106x10.6g↑168x10610.6g= Δ323222NaHCO =Na CO +H O +CO 168106y106y 168↑106(16.8g y)y 13.7g 168-+= y 8.4g =38.4gNaHCO =?100%=50%16.8g的分解率 答: 2t 时刻,3NaHCO 的分解率是50%,若加热前碳酸氢钠中混有氯化钠,则最终得到固体质量偏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原固体总质量偏大,2t 时刻分解的3NaHCO 的质量不变,则分解率偏小。
故答案:50%、偏小。
(6)根据题意,A 、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A 符合题意;B 、“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B 符合题意;C 、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C 符合题意。
故答案:ABC2.活性氧化锌(ZnO )粒径介于1~100nm ,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产品。
某科研小组利用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 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回收铜,并制备活性氧化锌。
(查阅资料)()()4324422Z ZnSO +n +2NH H OOH NH SO ⋅↓;()4323424ZnSO +4NH H OZn NH SO +4H O ⎡⎣⎦⋅⎤;()22Zn OH ZnO+H O △常温下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的pH 见下表: 氢氧化物 ()3Fe OH()2Fe OH()2Zn OH()2Cu OH开始沉淀时的pH1.97.06.04.7沉淀完全时的pH3.2 9.0 8.0 6.7(实验设计)设计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根据上述资料和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加过量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得到滤渣1的成分为__________。
(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不选用高锰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_______。
(5)完成操作2的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②_______;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锌外,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写出化学式,并指明其用途)________。
【答案】过滤 2442CuO+H SO CuSO +H O ;2442ZnO+H SO ZnSO +H O 置换反应 Cu 、Fe 将4FeSO (2Fe +)氧化成()243Fe SO (3Fe +),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 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 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 至8.0 过滤、洗涤、干燥 23Fe O 作颜料、()442NH SO 作化肥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设计:(1)操作1是使不溶性物质氢氧化铁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分离的过程,为过滤;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目的是使氧化铜和氧化锌完全反应进入溶液,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42=CuO+H SO CuSO +H O 、2442=ZnO+H SO ZnSO +H O ;(3)由于加入铁粉前是硫酸铜、硫酸锌以及剩余的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铁粉,反应的反应分别为:44Fe+CuSO =Cu+FeSO 和2442=F Fe+H SO SO +H e ↑,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为置换反应。
反应后,由于加入的铁过量,所以滤渣含有剩余的Fe ,同时还有生成的Cu 。
(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 4FeSO (2Fe +)氧化成()243Fe SO (3Fe +),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不选用高锰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
(5)()2Zn OH 沉淀完全时的pH 为8.0,故操作2的实验步骤为:①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 至8.0;②过滤、洗涤、干燥;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锌外,()3Fe OH 受热可得到23Fe O ,可作颜料,以及()442NH SO 可作化肥,故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23Fe O 作颜料、()442NH SO 作化肥。
3.波尔多液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波尔多液是常见的杀菌剂,为天蓝色碱性悬浊液。
以硫酸铜、生石灰及水为原料,制备波尔多液。
为测定从波尔多液中分离出的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实验)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
(1)判断 Ba(NO3)2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_溶液,无现象。
(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
(实验Ⅱ)另取64.4g天蓝色固体,用如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资料)①CuSO4、Cu(OH)2、Ca(OH)2在一定温度下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分解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改变。
②天蓝色固体在110℃时,完全失去结晶水。
③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
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
④浓硫酸可用于吸收SO3。
(3)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______。
(4)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______。
(5)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
(6)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______。
【答案】硝酸钡 Fe+CuSO4=FeSO4+Cu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uO和CaO 18 1:4:5 【解析】【分析】【详解】(1)判断 Ba(NO3)2溶液已过量就是检验硫酸根离子无剩余,所以对应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无现象。
(2)不能在铁制容器中配波尔多液。
是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称取64.4g天蓝色固体,加入足量稀HNO3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白色固体23.3g,沉淀为硫酸钡,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对应的硫酸铜分解生成的三氧化硫的质量为y,硫酸铜对应的分解产物氧化铜的质量为z。
SO~CuO~CuSO~BaSO34480?80?160233y z x23.3g8080160233y z x 2.33g===x=16gy=8gz=8g浓硫酸可用于吸收水和SO3.所以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整个加热过程中,天蓝色固体分解生成水的总质量为10.8g+15.2g-8g=18g。
Cu(OH)2在100℃时分解完全。
CuSO4和Ca(OH)2在580℃左右时开始分解,到650℃时均能分解完全,控制温度在110℃充分加热,测得B装置增重10.8g。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
最终剩余固体中的成分是CuO和CaO。
再升温至650℃充分加热,B装置又增重了15.2g,由于其中有吸收的8g三氧化硫,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15.2g-8g=7.2g,来自于氢氧化钙的分解,则氢氧化钙的质量为a,对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b()22Ca OH~H O~CaO741856a7.2g b741856a7.2g b==a=29.6gb=22.4g则氢氧化铜对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64.4g-10.8g-15.2g-z-b=64.4g-10.8g-15.2g-8g-22.4g=8g则对应的分解生成的水的质量为c,对应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d()22Cu OH~H O~CuO981880d c8g981880d c8g==c=1.8gd=9.8g则结晶水的质量为18g-7.2g-1.8g=9g天蓝色固体CuSO4•aCu(OH)2•bCa(OH)2•cH2O中,a:b:c=9.898g:29.6g74:9g18g=1:4:5由于过程中需要准确测定水的质量变化,所以按图连接好装置,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