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医学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护理授课单位:基础形态教研室学时:6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课程任务:阐述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观认识疾病。
运用机体的整体观及事物运动、发展的观点解释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形态和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述说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概述主要脏器功能衰竭咱常见病的基本病理知识。
病理学是—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基础医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要深入准确地分析疾病的病因和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疾病的本质,就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基础医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同时,病理学又为学习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疾病学的概念和理论,为临床正确认识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因此,学好病理学对学习临床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外,病理学与临床医学各科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突出的表现在运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以及动物试验等,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或对疾病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提高对疾病的防治水平。
因此,病理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1.2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专业能力的培养,选择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护理课程教学要求,将病理学课程设计为三大知识版块:病理学总论、病理学各论、病理生理学。
根据与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探讨的结果,应该加强病理学总论和病理生理学的学习。
病理学总论是学生走向临床课程学习的阶梯,进入临床的桥梁,必须讲透、讲细;而病理学各论在临床课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因此,可以适当减少这方面的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从疾病功能、代谢方面研究疾病本质,这部分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比较抽象,但实际上病理生理学与护理专业联系非常紧密。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二、学分学时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
三、课程定位《病理学》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过程、疾病的病理改变的基本知识,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受到严格职业训练的同时,养成良好职业素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课,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生理学》、《人体机能—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后续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四、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五、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口腔医师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病理变化。
(2)熟悉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4)了解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为临床技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能出色地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组织切片,进行动物实验模拟疾病,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要点,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基础。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1)具有爱岗、敬业、创业的职业素质。
(2)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具有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
(3)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4)具有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参考学时: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课内实践学时:6 学时实训学时:6 学时适用对象:护理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病理学》为医学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病理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是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加上实验教学为辅,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病理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医学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观察学习相结合。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总课时48学时,理论36学时,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二、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8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总学分数:3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定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病理学分支学科,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性质:口腔组织病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口腔组织病理学》是联系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治疗技术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4.课程作用:是将口腔胚胎学,口腔组织学及生物学与口腔病理学为一体,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以利于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转归,为临床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针对专业特点,组合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为前提,并兼顾实际应用。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形态学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等方式完成课程标准,获得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3)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提倡采取以学生为本的创造性教学,注重与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倡导学生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对口腔常见疾病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更好的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效果评价中,除通过试卷考核同学对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应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代码:12000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90学时学时分配:理论66学时、实验24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临床专业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是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临床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即临床表现)以及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的一门学科。
病理学长期以来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中的重要骨干基础学科之一,为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必考科目。
它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诊断性质的学科,临床各科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病理诊断,病理诊断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宣判性诊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医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病理学的预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我院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要求,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制定适合我院各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们在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架起起一座扎实的桥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疾病共性或特性的总结,为了加强学员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具体疾病和临床常见病例,有助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同时病理学侧重疾病形态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联系,病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在联系病例中讲活知识,使学生们学活知识,加深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病理学实验课程设计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自主学习:通过实验课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 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对比观察:将病 理大体观察和组 织切片观察的结 果进行对比,综 合分析疾病的病 理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 病理大体和组织 切片的对比观察, 培养学生对疾病 病理变化的认识 和诊断能力。
01
02
03
04
切片制作:掌握切片制作方法,包括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步骤 显微镜操作:熟练使用显微镜,包括调整焦距、观察样品等操作 病理诊断:学习病理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组织切片、分析病变特征等 实验报告撰写:掌握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
实验平台的更新:根据实验需 求和技术发展,对平台进行更
新和升级
数据来源:实验 操作、观察记录、
文献资料等
数据类型:定性 数据、定量数据、
图像数据等
数据处理:数据 清洗、数据转换、
数据整合等
数据分析:描述性 分析、推论性分析、
预测性分析等
数据可视化:图 表、图形、地图
等
数据报告:实验 结果、结论、建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和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病理学实验课程评 价与反馈
实验报告的 格式和要求
实验结果的 讨论和总结
实验数据的 记录和分析
实验改进的 建议和措施
实验结果分析:包括实验数 据的处理、分析和解释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表1课程信息表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开课院系基础医学院课程代码jwb007考核性质考试■考查□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续课程常见疾病康复、康复评定技术总学时32课程类型理论课是□实践课是□理论+实践是□理实一体化是■适用专业中医康复技术表2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1副教授2副教授3讲师4主任医师5助教6副教授7教授8助理实验师9讲师注1:指参与课程标准制订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康复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考康复治疗师考试大纲,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
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
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执业能力,并注重素质培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学分为2学分。
四、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护理系《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参考学时:36(理论:24学时实验:12学时)参考学分:2分职业方向:临床护理工作资格证书:执业护师资格证适用对象:护理专业一、学习领域定位1、病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为提高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判断的执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病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是执业护师资格证考试中必考项目。
3、培养学生能通过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认识疾病,为临床诊断打下基础。
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
4、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不畏艰苦的学习意志,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精神,爱护标本的良好。
品德二、课程设计(一)课程基本理念根据执业护师岗位的要求,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制定课程标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执业护师考试大纲接轨。
学时共计36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12学时。
( 2 )改革教学方法①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是以设置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导向的教学方法。
②角色扮演法:根据操作项目分组进行演练,模拟病人、护师、针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现状给予相应护理。
③情境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环境,并配置与实际相似或相同的仪器设备,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接受专业训练。
④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事例为题材,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分析、综合,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
( 3 )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分组实验实训,由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技能教学,不仅让老师把握学生操作中的不足,而且也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
《病理学》课程标准2024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病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4. 具备初步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6学时;2. 病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8学时;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改变:24学时;4. 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4学时;5. 实验课:8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改变;2. 组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病例,培养临床思维;3. 结合临床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实践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2. 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规范性等,占总评成绩的20%;3.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病理学》教材为指定教材,学生需认真阅读;2. 参考书籍:推荐阅读相关病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病理学教学视频、课件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4. 实验室:提供病理学实验设备和场地,供学生进行病理学观察和诊断实践。
七、课程评估与改进1.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定期组织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目录《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1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12.教学模式与方法 .......................... 23.教学效果评价 ............................ 2二、课程目标....................................... 2(一)知识目标................................. 2(二)技能目标................................. 2(三)素质目标.................................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3四、实施建议..................................... 14(一)教学基本要求........................... 141.师资要求.............................. 142.实训基地.............................. 153.仪器设备.............................. 154.课程资源.............................. 15(二)教学建议............................... 161.教学模式.............................. 162.教学方法.............................. 163.教学手段.............................. 16(三)教材选用............................... 161.教材选用.............................. 162.教材开发.............................. 163.参考资料.............................. 1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17六、教学项目设计................................. 17教学设计一:.................................. 17教学设计二:.................................. 21教学设计三:.................................. 25教学设计四:.................................. 30教学设计五:.................................. 34《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48 学时适用对象:护理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学生)编制团队:基础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要求,同时兼顾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考虑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开设。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学习要以《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课程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具备观察疾病肉眼和显微镜下病变特点,并作出病理诊断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和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基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学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1.针对需求,合理安排:面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与需求,坚持既要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删繁就简,还要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故除完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内容外,多讲解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临床病理联系,安排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主要目的。
2.教学并轨,勇于创新:调整和改革传统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分轨授课的教学模式,利用我院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设施,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轨的教学方式,即在同一课堂内,同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模式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得以紧密结合,有“学了就练,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与其它医学基础科学密切相关,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这些学科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时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提供理论基础,是学好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前提;另一方面与临床各科实际工作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学科。
病理学课程标准-护理2
病理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护理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和转归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解释常见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围绕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对授课内容进行重组,突出常见病、多发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为其学习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建议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0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熟悉常见病变的转归、结局。
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二)能力目标初步具有临床病理观察能力。
具有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根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需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基本理论简明扼要,各系统疾病注重病理知识与护理工作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
(二)教学建议1.结合护理工作实际,设计学习项目,把知识与技能融合到实际的学习项目中。
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病案讨论、问题引导、典型电子仿真病例等教学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使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考试课,根据课程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专业课)
1.课程信息
2.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2.1课程性质与理念
2.1.1课程性质《病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及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学科,它为后续临床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护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与判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职业能力,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2.1.2课程理念根据执业护师岗位的要求,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岗位,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执业能力,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2课程功能定位
3.1课程总目标
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对《病理学》基础知识及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病变,学会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去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归,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课程具体目标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践,针对该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特色,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4.2.1病理教学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既属医学基础学科,又在临床上用于诊断疾病,也属于临床医学,将病理与临床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形态教学的枯燥性。
首先,将基本概念、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诊断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以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4.2.2 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通常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
在实验课上,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教师指导分析”,边观察边学习,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避免了学习疲劳,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等方面也有裨益。
4.2.4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病理学的学习与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常常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4.2.5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是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开展教学的,"线上"的教学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或者锦上添花,而是教学的必备活动,"线下"的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
因此,线上要有资源,资源的建设规格要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讲解;线下有活动,活动要能够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过程有评估,线上和线下,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评估。
我们在学院开设了《病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大量课程资源进行了上传,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线下我们通过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在线测评。
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丰
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实训报告等,占50%;终结考核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是开卷考核,占50%。
5.课程实施条件
5.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5.1.1对专任教师的教学团队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相应的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有从事临床工作的工作经历或学习培训经历,具备“双师”素质,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5.1.2对兼任教师的教学团队要求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所学专业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5.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5.2.1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或实物模拟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除了必备的病理大体标本实验室及数码互动实验室外,还应建立病理人体标本陈列室和病理技术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大体标本实验室,应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标本丰富,病种齐全,使学生对疾病的病变特征有直观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应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达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学习,使学生对各器官的微细结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辨别的能力。
病理标本陈列室,环境良好,标本齐全,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对学生全天开放。
病理技术室,应满足学生切片、染色等简单的技术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满足岗位的基本技术需求。
5.2.2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校外实训应在二甲以上医院的病理科进行,要求有取材室、诊断室、技术室等基本实训室,能给学生提供病理实习和见习的基本技术理论场地。
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3.1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理念,内容选取科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结合紧密,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教材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同时为主教材配备相关的辅助教材,如实践实训指导、试题库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好教案、讲稿,并制作课件。
5.3.2课程网站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主要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图片库、习题库、实训指导书等,供学习与参考。
此外,链接病理相关专业网站,学生可以了解专业最新动态。
5.3.3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和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学生网上做作业,教师网上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