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的大氏族集团

合集下载

唐朝名门世族“五姓七望”在皇权和庶族地主的夹击下走向灭亡

唐朝名门世族“五姓七望”在皇权和庶族地主的夹击下走向灭亡

唐朝名门世族“五姓七望”在皇权和庶族地主的夹击下走向灭亡世家大族的前世今生隋唐以前的中国是一个身份制社会,具体来说,以宗族为纽带的封建大地主大贵族享有政治特权,垄断社会资源。

由于他们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成为世家大族。

从历史上看,世家大族起源于东汉,高级官僚通过察举制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被称为士族,曹丕在士族领袖陈群的建议下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集团逐渐兴盛,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

随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睿在以琅琊王氏首领王导的拥立下建立东晋,因此士族集团在东晋达到顶峰。

在东晋的一百年间,以“王谢袁萧”为首的大族把持朝政,形成与司马氏皇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尤其是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主导淝水之战,取得对前秦的大胜,对东晋有再造之恩,士族阶级声望达到顶点。

南北朝时期,从宋武帝刘裕开始,为了加强皇权,逐渐剥夺士族集团的政治军事权力,随着侯景之乱的爆发,使士族遭受沉重打击。

但凭借深厚的社会积淀,士族阶级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央政权形成掣肘。

到了隋唐,以李、崔、卢、郑、王等五姓七望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并伴随大唐走过近三百年历史。

不过终唐一朝,这些大族命运多舛,上有皇权、关陇军事集团打压,下有庶族地主、藩镇军阀排挤,直到唐末黄巢起义,世家大族彻底被扫荡一空。

所以,北宋代唐不仅是简单的朝代更替,更是以身份认同为特征的世族社会被以耕读传家为特征的庶族地主社会所取代。

尊贵的“五姓七望”——世族中的世族五姓七望,又称五姓七族,是当时所有世家大族中最尊贵的五支,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当我们扒一扒这七大家族的背景会发现,即便放在今日也是数一数二的实力。

首先是陇西李氏,该族是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士族。

在东晋十六国时崛起,公元400年,家族建立西凉政权,西凉灭亡后,家族迁至关东出仕北魏,从此跻身北朝一流士族之列,成为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中土的大族。

李渊的“关陇集团”与李世民的“山东集团”指的都是哪里?

李渊的“关陇集团”与李世民的“山东集团”指的都是哪里?

李渊的“关陇集团”与李世民的“山东集团”指的都是哪里?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虽然是改朝换代了,实际上也只是关陇集团内部的转移而已,即国家的政权由隋朝的杨氏家族所控制而改由唐朝的李氏家族来统治。

因为这两个家族都属于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是就地域而言的,并非是严格的派系。

所谓“关”指的就是关中,“陇”,通常指的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天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区。

关陇集团的成员,大多是居住在这一带,或是出生于这一地域。

关陇集团最初来源于宇文泰所纠合的势力。

宇文泰是鲜卑族人,一般把他作为北周的创始人。

宇文泰当初割据关中时,为了解决关陇之间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而把西迁的汉族人的籍贯都改为关陇,以消去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政治鸿沟。

李渊的祖先本来是赵郡人(今河北赵县),结果在这次更改的过程中,变成了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人。

李渊的祖上为了在成纪取得身份和地位,索性就称自己是十六国时西凉的建国者李暠[hào]的后人。

这样,李渊的祖上在成纪也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所谓的柱国,就是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是西魏时期特有的名称,是关陇集团的最高阶层代表,职权比宰相还高。

李渊的母亲,也是西魏的开国功臣、与李渊祖父李虎同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二女儿。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灭隋,主要依靠的便是关陇集团的支持。

而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以次子的身份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储,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击杀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则主要是依靠了“山东集团”。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集团”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省。

历史上在说山东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主要流行在秦汉时期;另一个说的就是太行山以东地区,这个说法虽然是后来的,但更为流行一些。

“山东集团”与“关陇集团”一样,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团体,而主要是地域上的概念,“山东集团”的人物主要来自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东部、安徽等地。

大唐江南十二大名门望族详解

大唐江南十二大名门望族详解

大唐江南十二大名门望族详解进入唐朝后,江南的名门望族因远离政治中心,士族地位有所衰落,在唐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及山东士族和关陇贵族,但仍旧是一方著姓。

他们通过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并保持文化科举优势,不断巩固日益衰落的家族地位。

同时江东土生八大名门望族与中原南渡的四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已荡然无存,他们开始紧密联合起来,不断提高彼此的声望,延续他们十二大世家大族的地位。

吴郡顾氏:吴中四姓之一,书香传家。

勾践的十三世孙摇,曾担任过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

后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

史称顾姓正宗,尊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顾氏真正的崛起是在东晋时期,凭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永嘉南渡后的北方豪族琅琊王氏联合将司马睿扶上皇位,此后,顾氏就成为东晋皇室所重点依赖的对象,许多家族成员从此进入东晋朝廷的权力中央。

吴郡顾氏家族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延续到唐朝时期,仍为江东望族。

吴郡陆氏:吴中四姓之一,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

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发展为成为吴郡陆氏,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

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

唐朝时期官至宰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

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迁徙。

吴郡朱氏:吴中四姓之一,武将世家。

朱桓、朱异父子,朱治、朱然父子帮助孙坚父子平定建东,立下不世之功,奠定了江东世家大族的地位。

朱氏在刘裕崛起之时犹存先世家风,走军功之路,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勇猛果敢,刘裕伐蜀,以朱龄石为元帅,多次立下大功。

延续到唐朝时期,仍为江东望族。

吴郡张氏:吴中四姓之一,家族能文能武。

东汉时张睦为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三国时吴郡张氏有张温、张俨、张敦,博学多才,名重一时,发展为世家大族。

在刘裕崛起之时,张氏一反前代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开始走军功之路,而使吴中张氏有复兴之势,张裕、张邵兄弟并为镇军将军,随刘裕北伐时多立战功。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

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

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典故“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

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

“五姓七家”是什么?看看唐朝“崔卢郑王李”五个姓氏有多厉害?

“五姓七家”是什么?看看唐朝“崔卢郑王李”五个姓氏有多厉害?

“五姓七家”是什么?看看唐朝“崔卢郑王李”五个姓氏有多厉害?本文导读:“五姓七家”,这个概念最初在北朝时期形成。

北魏孝文帝钦定的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此外,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也是当时一等一的望族,至隋唐时,这五种姓氏、七个家族则成为当时最顶级的门阀家族。

盛唐宰相薛元超曾经感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娶到五姓女!”其实薛家已经属于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薛家子弟仍然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隋唐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空前强大,唐朝皇室就称其祖先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

除了皇室李氏,其余四姓皆不可小觑。

其一,太原王氏一脉,其先祖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名将王翦,王氏在唐朝的名人有王允、王维以及王之涣等。

其二,范阳卢氏一脉,其先祖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经学家以及军事家卢植,卢氏一脉在北魏时娶了三位公主,唐朝时更是出了八位宰相。

其三,荥阳郑氏一脉,其同样在北魏时期就已崛起,至唐朝时声望达到顶峰,其一脉在唐朝时出了八个宰相。

最后一个姓氏在五姓七望中居首——崔,崔姓分为两支,即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崔氏一脉崛起于北燕,秦汉时期得到发展,跻身北方望族一列,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唐朝有十五位宰相出自崔氏一脉,被视为天下士族之冠!贞观时期,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编修者初稿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在首位,唐大宗听到后大怒,心想我李家坐江山,但却排在崔氏之后!于是令编修者重新排名,最终将李氏及外戚长孙氏排在前两位,崔氏改为第三位。

虽然改了《氏族志》,令唐太宗心气稍顺,但这个排名在朝堂和民间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唐太宗对世家大族的傲慢也颇为不解。

试想,尊贵如皇族,李氏在民间的声望仍不如崔、卢、郑等世家大族,并且这些氏族由于要保持其血统纯正,所以只傲慢地进行五姓之间的内部通婚,并且以与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为耻。

从北魏以来,世家大族内部通婚早已形成传统,诸如: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以及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以及陇西李氏世代婚姻。

关陇集团势力有多强大?连皇帝求亲都敢拒绝

关陇集团势力有多强大?连皇帝求亲都敢拒绝

关陇集团势力有多强大?连皇帝求亲都敢拒绝本文导读: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关陇集团拥有更多的权力,因为在战争年代,士兵的价值确实会更高。

那么他们在和平时期会做什么?一般来说,他们的权力会下降。

让我们来看看唐朝时期关陇集团是如何加强实力并且控制政府的。

说到唐朝,我们都说隋唐,因为唐朝的制度是从隋朝继承下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唐朝的创始人李渊也是关陇集团的成员。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当年的伟大将领之一。

所以李渊的家族也是圈内人士。

李渊最终的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然而,唐朝建立后,它肯定会削弱这些人的力量。

唐朝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是整合隋朝的科举制度。

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科举制度。

然而,这些大家族也不是吃素的。

事实上,唐朝的门阀系统非常严重,比以前严重得多。

虽然在科举考试中有选拔官员的制度,但是在科举考试中选拔的官员数量很少,因为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招生人数也很少。

因此,大量空缺仍然需要使用以前的系统,即“九品中正制”。

当然,关陇集团的贵族级别是比较高的。

所以从那以后,他们的人还是有很多。

此外,科举制度依赖于才学。

然而,关陇集团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因此,他们鼓励家庭成员阅读书籍,然后成为官员。

此外,这些大家庭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有钱支持教育,所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都是他们的后代。

因此,虽然有平民或其他阶层,但人数相对较少。

我们熟悉唐朝的五姓七望,这个群体起源于关陇集团。

他们只在内部通婚,不和外部人员结婚。

他们甚至不允许皇帝的后代娶他们的后人。

一位皇帝为了太子求婚,要他们一个家庭的女儿,但他们都不同意,可以看出它们有多厉害。

自魏晋以来,每个朝代都编制了一份《氏族录》,列出了每个家族的排名顺序。

唐太宗也修订了《氏族录》,以重新排序贵族,但这是没有用的。

这些大家庭不同意它,所以它没有多大效果。

武则天重建了《氏族录》并改名为《姓氏录》,以此来将武姓视为第一贵族,但没有人关心她。

所以不能传播。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这一派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武则天为第一任皇帝服务,二是武则天出身卑微。

隋唐王朝背后的第一大集团“关陇贵族”

隋唐王朝背后的第一大集团“关陇贵族”

隋唐王朝背后的第一大集团“关陇贵族”关陇集团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

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另一部分是汉人豪强。

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

西魏完善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只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关陇贵族集团的发端就是西魏时期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而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关陇贵族一览1,李虎(?—551年),赢姓李氏,名虎。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爷爷。

2,李昞(514年—572年),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李渊的父亲,岳父为西魏八柱国独孤信。

3,独孤信(502年-557年),鲜卑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

三个女婿分别为北周明帝宇文毓,唐国公李昞,隋文帝杨坚。

所以杨坚,宇文毓是李渊的姨夫。

4,杨忠(507年―568年),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

杨坚的父亲。

5,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即北周明帝,宇文泰之子,北周第二位皇帝,556年―560年在位。

从北周到隋唐,关陇集团为何能成为皇帝的摇篮、最传奇的世家团体?

从北周到隋唐,关陇集团为何能成为皇帝的摇篮、最传奇的世家团体?

从北周到隋唐,关陇集团为何能成为皇帝的摇篮、最传奇的世家团体?本文约 6000 字阅读需要 16 min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地方世家团体之中,“关陇集团”或许是最为传奇的一个,他们之中不仅先后诞生了北周、隋、唐三代帝皇,更有历经三朝而屹立不倒、三位女儿皆贵为皇后的独孤氏等世家传奇。

那么,这样一个强大的地方集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一切都要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汉化改革说起。

影视剧中,出现“独孤天下”的预言。

来源/电视剧《独孤天下》截图六镇之变和宇文泰的境遇公元523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因为天灾和内乱导致大批饥民南下,北魏政权应对不当,随即引发了边防六镇的全面叛乱。

所谓六镇一般是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北魏六镇略图。

来源/《武川县志》历史上,北魏曾一度以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国都,为了防御北边的柔然南下,拓跋焘设此六镇,以拱卫都城。

当时在六镇当兵是光荣的。

但迁都洛阳之后,平城不复为国都,六镇也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官兵地位一落千丈。

他们远在漠北,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也处于劣势。

氏族部落成员当兵是义务也是权利,拓跋氏封建化后,兵户身份低人一等。

加上汉化后的北魏受到汉制度的影响,常常把罪犯发配到六镇为兵,更使六镇兵民的处境不佳。

六镇将兵中,不满情绪逐渐增长。

柔然饥民侵入六镇的防区,怀荒镇的民众首先请求开仓取粮,但是武卫将军于景却无理拒绝,镇民不胜忿恨,遂起兵造反,杀死了于景。

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亦聚众起义。

其余各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起义队伍迅速扩大。

面对来势汹汹的六镇起义军,北魏并无太好的办法。

只能放任尔朱荣等将门子弟招募骁勇之徒,前往镇压。

尔朱荣也不负所托,仅带了七千骑兵便击败合围邺城六镇起义军号称的百万之众。

此后,大批六镇起义军的降卒也加入了尔朱荣的军队,出身宇文鲜卑的宇文泰是其中之一。

按照《周书》相关记载,宇文鲜卑虽然为慕容氏所建立的燕国攻灭,但宇文泰的先祖却依旧因掌握一支由数百余骑兵的宗族部曲,而为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四朝所重用。

唐代势力庞大的五姓七族,李、崔、卢、郑、王五个显赫的姓氏

唐代势力庞大的五姓七族,李、崔、卢、郑、王五个显赫的姓氏

唐代势力庞大的五姓七族,李、崔、卢、郑、王五个显赫的姓氏唐代势力庞大的五姓七族,李、崔、卢、郑、王五个显赫的姓氏叶天君少爷谈历史 2016-11-20 06:49五姓七族是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这五支最为尊贵。

其中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此七个家族自晋朝开始就是主要士族家族,南北朝时期长期占据南北方王朝要职,至隋唐时期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士族力量。

陇西李氏为唐朝皇族。

武则天掌权后,开始大力削弱士族势力。

至唐末农民起义后,士族彻底衰落,五姓七族成为历史。

1、陇西、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赵郡郡治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2、清河、博陵崔氏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

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3、范阳卢氏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

4、荥阳郑氏汉末之后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5、太原王氏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

而五姓七族是如何崛起的?他们一部分是汉魏以来传统的高门如太原王家、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

五姓七望与关陇集团: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贵族中国历史上的世族政治或称贵族政治,萌芽于东汉时代,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世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间而并无反弹。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在中国的世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唐朝。

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与家族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亦极重视官员的门第出身,孝文帝就曾先后两次对天下姓氏进行排名,确立尊贱,历史上“山东士族”的概念得以形成。

这里的“山东”(崤山以东),主要囊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部或一部。

自北魏至唐朝,“山东士族”最显赫的高门,有“四姓”和“五姓”之说。

北魏时,排定的最尊贵的“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他们由孝文帝钦定:“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排定四姓时,陇西李氏得到消息,担心不在其中,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已定,没有陇西李氏。

不过,在当时,陇西李氏仍为显贵,“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甚至“四姓”中的太原王氏,也是依靠李冲的推荐而得以居“四姓”之一。

至于“五姓”的说法,则加上当时声名日隆的赵郡李氏,所谓“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到唐朝时,太原王氏的影响力减退,“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故新“四姓”为:崔、卢、郑、李。

这里的崔氏,不再特指清河崔氏,也包含崔氏另一望族——博陵崔氏。

南北朝时,清河崔氏的影响力要大于博陵崔氏,如东魏时代的清河崔甗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何事者哉!”但到唐朝时,博陵崔氏的影响力反超了清河崔氏。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

唐代社会族群划分与变动研究徐乐军【摘要】唐代是我们中古时期最后一个讲究门第和郡望的朝代,其时族群可划分为士族、小姓和寒素三类.士族含义有三:一是虏姓、郡姓和蕃姓;二是传统的世家大族;三是新族.小姓一直以来较少受到关注,其含义指以地方大姓和豪强为主的群体,小姓群体为了保住既有经济地位或进入士族,往往需要在政治上谋求出路.小姓文士承担了家族兴盛的任务,需要与寒素文士一样寄身科举之途;但他们多富于财,求仕心理相对平和,当然有时也会以此打通关节,谋取仕进利益.小姓和寒素阶层要想进入士族,最为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成为衣冠户,享受免除赋役的特权,而士族则需要通过子弟进士登第保住既有的家族地位和特权,这就形成了唐代进士科越来越受重视的局面.【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12【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族群;士族;小姓;寒素【作者】徐乐军【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魏晋以来,中国中古社会族群分化明显。

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在晋后得以进一步加强,以门第和郡望品评人物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虽对此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反倒入唐后又大行其道。

直到唐末五代战乱后,宋代社会平民阶层崛起,文官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以族群划分人群、以门第郡望品评人物的做法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唐代是我国中古时期最后一个讲究门第郡望的朝代,其缘由不仅有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更有唐政府的推波助澜之功。

概要地说,唐代族群划分为三类,一是士族,指的是旧有世家大族和入唐后之新族;二是小姓,指的是地方性强族但影响不及全国性世家大族者;三是寒素阶层,指的是以自耕农和仆役阶层为主的下层群体。

本文拟于此处置喙,对唐代士族、小姓、寒族这三大族群划分及其变动作简要分析,并抽取士族、寒素之外小姓文人作简要考述,这也是此前诸多论者尚未涉及的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要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我们先做一个划分,豪门巨族这四个字在不同时期也改一改。

东汉到唐末为第一阶段,我们称他们为门阀士族,或者高门;五代白马之祸到清末是第二阶段,我们称他们为名士望族;清末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们称他们为著姓高族。

之所以称第一阶段的这些家族为门阀士族,门阀二字表示他们的对政局影响力,士族二字表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古代贵族精神。

之所以称第二阶段的这些家族为名士望族,是因为这些家族依靠家族里的名士构成家族的名望,而名士的产出很不稳定,他们一般是阶段性的地区望族。

第三阶段之所以称他们为著姓高族,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起前两个阶段还是明显下降了。

第一阶段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两汉时期选任官员有三个路子: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以察举制为主,察举制就是由郡国举孝廉。

无论哪种选任官员的方式,都是懂经学者为主。

之所以用经学取士,是因为经学的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处理政事的准则。

经学不易学,而且当时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学习经学的成本非常高昂,往往只有有钱人家才学的起,而且经学难以理解,需要有人教授,经学大师往往只会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自家子弟,所以选出来的官往往是郡国里面的官家子弟。

东汉时期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朝廷以经学取士,而经学又代代相传,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门阀观念也渐渐形成了。

东汉时期:1、汝南袁氏,累世专攻一经《易经》,世传《孟氏易》,东汉初期家族兴起,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袁绍、袁术。

2、弘农杨氏,累世专攻一经《尚书》,先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即为丞相,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杨震、杨修。

3、平舆许氏,汉灵帝时许敬为太尉,与其子许训、其孙许相一起,三世三公。

代表人物许慎、许劭。

4、桓氏,传为齐桓公后代,没有郡望,累世专攻《欧阳尚书》,代表人物桓荣,东汉明帝时封关内侯。

后世有谯国桓氏。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五姓七望,指的分别是五大姓氏七大家族,其中五大姓氏分别是:李、王、崔、卢、郑。

至于七大家族,则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其中老李家和老崔家,各有两大分支,所以五大姓氏有七个郡望,合称五姓七望。

那么问题来了,五姓七望在隋唐时期究竟有多耀眼呢?我们看最近比较火的那部《唐朝诡事录》就能发现,范阳卢凌风即使被罢了官,走到哪儿还是很受尊敬。

为啥?就是因为他头顶上有范阳卢氏的光环。

在唐朝,这玩意儿比主角光环还要好使,你混得不好没关系,你的家族里有人混得好,不就行了?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逐渐形成规模。

我们看三国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袁绍、袁术这哥俩,走到哪儿就把自家四世三公的历史拿出来炫耀,大家也都是拍手拜服。

没法子不服气啊,人家家里的确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你不服气你也上啊!由此可见,从东汉末年开始,世家大族的局面就已经形成了。

不过由于连年战乱,所以不少世家大族都跌落神坛了,到了两晋时期,才逐渐稳住了局面。

东晋的时候,南方士族垄断朝局,实力非常强。

比如说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这可都是东晋王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就连皇帝也得让他们三分。

当时北方的士族,虽然遭受了战火的伤害,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在了当地,并且选择和北方朝廷合作,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比如说,著名的清河崔氏代表人物崔浩,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手底下非常重要的谋士。

也正是崔浩,打算重新修订天下氏族志,为汉人士族重新排个名次,他们老崔家当然是名列前茅的了!不过由于国史之狱,使得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等士族集团损失惨重,主要的当家人基本都被拓跋焘给灭了,只剩下了旁系。

就算是旁系,在北魏后期,依旧逐渐恢复了元气,成为了华夏大地上数一数二的士族集团。

不得不说,士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士族的身份依旧十分尊贵,当然了,肯定是没有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么拽了。

唐朝宗室亲王世系表,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

唐朝宗室亲王世系表,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

唐朝宗室亲王世系表,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可以世袭。

唐朝皇族亦为关陇集团的成员─ 陇西李氏,人又称“驰李”。

因起府于太原,又称太原“李”氏。

始于唐高祖李渊。

李氏皇族与隋朝杨氏皇族有密切关系,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皇帝的儿子封亲王(正一品),亲王的嫡长子袭封王位为嗣亲王(从一品),但是品级降了一级,而除了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只能封郡王。

嗣亲王的爵位理论上来说只要不犯事、不断子绝孙,都能世袭下去,但是就史书上记载的唐朝亲王世系而言,基本上也就是能传个三五代,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唐朝王爵怎么继承?唐朝王爵分为三等:亲王,嗣王,郡王其实嗣王只是比亲王底了半级皇帝子封亲王,亲王一子嗣其位,为嗣王。

比如唐朝皇帝有个儿子被封宋王。

那么就是亲王爵,他的世子继位就是嗣宋王。

其他的封郡王。

那郡王除了长子世袭郡王其他的儿子是比郡王还低的爵位,国公。

唐朝宗室是只有太子的儿子才封为郡王吧,亲王之子除嗣王外都是国公或郡公一级的了(忘记了是国公还是郡公,反正是这两个其中一个)。

唐朝的郡王级别也是一样很珍贵的。

若像你说的那样,唐朝的郡王那不是烂大街了,何况李家皇室可是超能生的哦。

唐朝的王爵世袭吗?唐朝的王爵可以世袭,但除了皇太子一脉以外,其他宗室,必须降级继承。

唐朝的爵位,宗室一般要降爵的。

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们封亲王,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中,继承人降一级,称嗣王,这个嗣王爵位倒是可以长期世袭下去。

个别儿子或者有特殊功劳恩典的可以封郡王,其他儿子只能封郡公,当然有时候封国公也是可以的。

嗣王和郡王的继承人封国公,其他儿子再降爵封,嗣王的继承人可以继承嗣王的称号。

宗室爵位继承肯定是比原爵位降一级,不过皇太子一脉比较特殊,皇太子的儿子们封郡王,这些郡王生的儿子也是可以封郡王的。

扩展资料隋唐宋时期封本姓宗族为王,不过和汉以及西晋相比,王只有爵位,没有封地的实际控制权。

唐朝封有异姓王,通常是立大功封,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封王。

唐代的士族门阀

唐代的士族门阀

唐代的士族门阀隋代的士族势力虽然还相当强大,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也遭到削弱。

例如,杨素权大位显,独揽朝政,致遭隋炀帝猜忌。

杨素重病在身,隋炀帝唯恐他不死。

其子杨玄感也“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立秦王浩” 。

后来,乘进攻高丽之机,起兵反隋,因失败而遭灭门之祸。

在这种此伏彼起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必然有一部分士族势力遭到削弱。

另外,隋末农民战争的冲击,也使一部分士族受到打击。

不过,多数士族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延续下来了。

例如,李密、窦建德这两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都笼络了不少士族官僚,还有很多士族官僚归顺了唐朝。

这就是说,唐朝建立后,士族门阀势力仍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就非常重视门第,他曾对裴寂说:“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为天子。

至如前代帝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

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要,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

”唐德宗时的苏冕更具体地说:“创业君臣,俱是贵族,三代以后,无如我唐。

高祖,八柱国唐公之孙,周明懿、隋元真二皇后外戚,娶周太师窦毅女,毅则周太祖之婿也。

宰相萧瑀、陈叔达,梁、陈帝王之子;裴矩、宇文士及,齐、隋驸马都尉;窦威、杨恭仁、封德彝、窦抗,并前朝师保之裔;其将相裴寂、唐俭、长孙顺德、屈突通、刘政会、窦轨、窦琮、柴绍、殷开山、李靖等,并是贵胄子弟。

比汉祖、萧、曹、韩、彭门第,岂有等级以计言乎?” 显而易见,唐初统治集团自以出身显贵而洋洋得意,直到德宗时统治集团还以此而感到自豪。

从这些事实中,也可以看出在唐初政权中士族力量的强大。

宰相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成员。

从武德、贞观年间成员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士族势力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武德年间(618— 626),前后任宰相的是:裴寂、刘文静、萧璃、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宇文士及。

唐朝李氏世袭表

唐朝李氏世袭表

唐朝李氏世袭表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705年中宗复国号为唐。

1高祖武帝(李渊) (9) 618—626【武德】(9) 618(五)—6262太宗文帝(~世民) (23) 626—649【贞观】(23) 627—6493高宗弘帝(~治) (34) 649—683【永徽】(6) 650—655【显庆】(6) 656—661(三)【龙朔】(3)* 661(三)—663【麟德】(2) 664—665【乾封】(3) 666—668(三)【总章】(3) 668(三)—670(三)【咸亨】(5) 670(三)—674(八)【上元】(3) 674(八)—676(十—)【仪凤】(4) 676(十—)—679(六)【调露】(2) 679(六)—680(八)【永隆】(2) 680(八)—681(九)【开耀】(2) 681(九)—682(二)【永淳】(2) 682(二)—683(十二)【弘道】(1) 683(十二)4中宗昭帝(~显) (1) 683—684【嗣圣】(1) 684—(二)5睿宗兴帝(~旦) (6) 684—690【文明】(1) 684(二)—(九)【光宅】(1) 684(九)—(十二)【垂拱】(4) 685—688【永昌】(1) 689【载初】(1)** 690—(九)6圣神皇帝(武曌) (15) 690—705【天授】(3) 690(九)—692(四)【如意】(1) 692(四)—(九)【长寿】(3) 692(九)—694(五)【延载】(1) 694(五)—(十)【证圣】(1) 695—(九)【天册万岁】(2) 695(九)—696(腊)【万岁登封】(1) 696(腊)—(三)【万岁通天】(2) 696(三)—697(九)【神功】(1) 697(九)—(十)【圣历】(3) 698—700(五)【久视】(1) 700(五)—(十二)【大足】(1) 701—(十)【长安】(4) 701(十)—7045中宗昭帝(李显,又名哲) (5) 705—710【神龙】(3) 705—707(九)【景龙】(4) 707(九)—710(六)7殇帝(~重茂) (1) 710【唐隆】(1) 710(六)—(七)8谯王(~重福) (1) 710(八)【中元克复】(1) 710(八)6睿宗兴帝(~旦) (2) 710—712【景云】(2) 710(七)—711【太极】(1) 712—(五)【延和】(1) 712(五)—(八)9玄宗明帝(~隆基) (44) 712—756【先天】(2) 712(八)—713(十二)【开元】(29) 713(十二)—741【天宝】(15) 742—756(七)10肃宗宣帝(~亨) (6) 756—762【至德】(3) 756(七)—758(二)【乾元】(3) 758(二)—760(闰四)【上元】(2) 760(闰四)—761(九)——(1)*** 761(九)—762(四)11代宗孝武帝(~豫) (17) 762(四)—779【宝应】(2) 762(四)—763(七)【广德】(2) 763(七)—764【永泰】(2) 765—766(十一)【大历】(14) 766(十一)—77912德宗孝文帝(~适) (26) 779—805【建中】(4) 780—783【兴元】(1) 784【贞元】(21) 785—805(八)13顺宗安帝(~诵) (1) 805(一)—(八)【永贞】(1) 805(八)—(十二)14宪宗神帝(~纯) (15) 805(八)—820【元和】(15) 806—82015穆宗惠帝(~恒) (4) 820—824【长庆】(4) 821—82416敬宗愍帝(~湛) (2) 824—826【宝历】(3) 825—827(二)17绛王(~悟) (1) 826(十二)18文宗献帝(~昂) (14) 826(十二)—840【大(太)和】(9) 827(二)—835【开成】(5) 836—84019武宗肃帝(~炎) (6) 840—846【会昌】(6) 841—84620宣宗献文帝(~忱) (13) 846—859【大中】(14) 847—860(十一)21懿宗恭惠帝(~漼) (14) 859(八)—873【咸通】(15) 860(十一)—874(十一)22僖宗定帝(~儇) (16) 873(七)—888乾符(6) 874(十一)—879【广明】(2) 880—881(七)【中和】(5) 881(七)—885(三)【光启】(4) 885(三)—888(二)【文德】(1) 888(二)—(十二)23昭宗景文帝(~晔) (17) 888—904【龙纪】(1) 889【大顺】(2) 890—891【景福】(2) 892—893【乾宁】(5) 894—898(八)【光化】(4) 898(八)—9O1(四)【天复】(4) 9O1(四)—904(闰四)【天佑】(1) 904(闰四)—907(四)24景宗哀帝(~柷) (3)**** 904(八)—907(四)* 辛酉三月丙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史上最牛的门阀集团,在中国活跃了上千年

史上最牛的门阀集团,在中国活跃了上千年

史上最牛的门阀集团,在中国活跃了上千年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门阀集团,在中国活跃了上千年,大家知道吗?这个派系,不仅是贵族,而是孕育了四大王朝,是王族、门阀、军阀的结合体。

在中国历史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把这个派系看懂了,才能看懂秦汉以后的大历史,这个派系从秦汉之际开始,到王安石结束。

这个派系,大家应该都听过,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历史最长的派系——关陇集团!这个集团的源头是秦军。

那就先从秦军说起吧!秦国的正规军主要有三大军团,长城军团北上抗击匈奴,岭南军团南下平底五越,还有战斗力最强的——关中禁卫军团。

关中禁卫军团下面又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最尖锐战斗力最强悍的是中尉军为内史,这个部队是王都的卫戍部队,是精锐中的精锐。

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地区攻陷了咸阳,最后子婴投降刘邦,关中军团的主要将领觉得刘邦人不错,成建制的投靠了刘邦。

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底气,就是这支秦国精锐,特别在项羽焚烧了秦都后,关中禁卫军都对项屠夫仇恨不共戴天,发誓要报仇,他们就忠心耿耿的效忠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举几个例子。

刘邦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是灌婴率领的,其实提出建立骑兵,并组织发挥战斗力的秦国禁卫军的两个将领——李必、骆甲,他们因为是秦国人,不能服众,所以他们提议让灌婴做名义上的老大,他们两个分别为左右校尉来辅佐灌婴。

还有后来5个人把项羽分尸的人,3个都是老秦人,为了秦国报仇雪恨了,其中一个姓李——他就是秦军将领李信的后人,也是后来李唐的祖先,一个姓杨,叫做杨喜,是后来隋文帝的祖先。

“关”指的就是关中,“陇”,通常指的是陇右,在刘邦依靠秦内史军团为班底统一了天下后,对于有军功的旧秦军进行封赏,于是刚才说的隋、唐的祖先就被封在了关陇地区,这就是源头。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起源在秦汉之际,发力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后来这个集团缔造了四个皇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所以我们谈秦汉以后的历史,绕不开这个脉络。

这部分历史,朝代都很短,而且国家也很多,乱七八糟的,很难梳理的清楚,东汉末年一直到唐朝,都是乱糟糟的。

缔造四个王朝的古代第一贵族集团—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缔造四个王朝的古代第一贵族集团—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缔造四个王朝的古代第一贵族集团—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魏时期创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有助于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晋王朝时期,门阀世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

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它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诸王之首,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的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

),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以德智而成其功名),于谨(北周三老之一,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北周猛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大唐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柱国,原意是北魏的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始封于尔朱荣,尔朱荣败亡后被废置,到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八柱国中赵贵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

唐朝的统治之一:四大统治集团

唐朝的统治之一:四大统治集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又一最为辉煌的时段。

唐朝与汉朝颇有其相似之处。

汉唐盛世,皆文治与武功并茂。

汉之武功,主要为经略西北,开通西域道路,使西域诸国内属;唐之武功,也多建树于西北,北灭东突厥,西伐西突厥。

文治方面,汉唐两朝均有许多创制为后世所本。

汉唐两代的学术与文艺亦有相似之处。

汉代儒学昌盛,儒术独尊,儒学传授呈现新气象;唐代诗歌一枝独秀,成为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代表。

著名诗人辈出,名篇千古传诵,诗歌创作融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唐的社会风气也颇相似:汉唐盛世皆富于活力,及其衰也,则百病丛生。

汉末之衰乱,有宦官、州镇割据之祸;唐末之衰乱,亦有宦官、藩镇割据之祸。

两朝治乱之迹,如出一辙。

汉朝以秦朝为前奏,以三国为尾声。

秦乃七国之乱到两汉盛世的过渡。

唐朝以隋朝为前奏,以五代十国为尾声。

隋乃两晋南北朝动乱到大唐盛世的过渡。

秦历二世,统治天下十五年。

隋历三帝,统治全国三十八年。

两朝寿命相加仅五十三岁。

汉朝共历二十四帝,统治四百余年。

唐朝历二十帝,统治近三百年。

两朝相加将近七百年。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共历2133年。

汉唐两朝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西晋末年以来,五胡乱华的结果是新华族的形成。

这种在北方形成的华族有别于南朝的旧华族,是由于其中注入了胡人(主要是鲜卑族)的新鲜血液,从而增强了华族的活力,陶冶了华族的气质。

北朝汉人与胡人的区别侧重于文化,而不在血统。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宇文泰创建的关陇集团是西魏北周政权的核心。

宇文泰为西魏大丞相,拥北魏孝武帝与东魏高欢相拒。

为了与高欢作战,宇文泰把随其流入关中地区的原北方边镇戍兵、镇民编为六军,由六柱国(大将军)分领。

次年被东魏战败,又把关陇地区的私人武装(部曲)与地方武装(乡兵),收编为十二军,“籍民之有材力者为府兵”,创建了府兵制。

府兵制带有部落兵制的残余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品中正制在隋代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以九品中正制为依托的门阀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们代代相传的政治特权已经所剩无几;而经济上,经过了隋末唐初的战乱,很多士族“名虽著于州闾”,但也“身未免于贫贱”。

因此有人断言唐代的士庶已经合流,或是提出不能用士、庶的标准来划分唐的“地主阶级”。

然而,翻开两唐书,读者还是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崔姓、裴姓、韦姓、李姓等士族出身的官员。

深入进去,可以发现唐代依然保存着令人惊异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

这些可以说和唐以前的时代一脉相承,却和唐以后的时代迥异。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尽管士族在唐代已经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存在。

著名的史学家王仲荤先生更是认为:“(在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

”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并且承认士族存在于唐朝,也是展开这篇闲话的前提。

一、四姓或五姓按照唐代氏族专家柳芳的说法,“中国士人差第阀阅”被称为郡姓。

根据三世历官的情况又有膏粱、华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之分。

凡是能够进入其中的,称为四姓。

这说明“四姓”并不以四这个数字为限。

而柳芳所处的时代“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上太原王氏,合称五姓,因此柳芳认为这是“不经”的做法。

然而这种说法在唐代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从贞观时期修《氏族志》前夕唐太宗对山东士族的批评中可以看出四姓指崔、卢、李、郑;在中晚唐时期李肇的《唐国史补》中看到的情形也还是这样的。

不过李肇的记载让人看到五姓之中的太原王氏并不能和四姓平起平坐:“四姓惟郑氏不离荥阳,有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家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鈒镂王家‟,喻银质而金饰也”。

这里的“银质而金饰”大意应和今天的“镀金”差不多。

崔、卢、李、郑四姓地位的确立可以上溯至北魏孝文帝时期。

孝文帝于太和十六年(49 2年)和太和二十年(496年)两次下诏定姓族,当时确立的四姓和唐代还有些区别。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太和二十年“定诸州士族”的情况:“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胡三省在此条记载后注云:“四姓,卢、崔、郑、王”。

由此可见,这里的四姓有太原王氏而没有赵郡李氏。

当时也有五姓的说法,紧随着前面引用的纳四姓及陇西李氏女充后宫的记载之后,《资治通鉴》又说:“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

”胡三省注云:“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

以上的两条记载表明,四姓和五姓在北魏和唐代内容的差异来自于太原王氏和赵郡李氏位置的互换。

五姓到了唐代已经不再单纯指山东士族,通常说的“五姓七望”将陇西李氏也纳入到五姓的体系中。

“五姓七望”指的是崔、卢、李、郑、王五姓以及清河、博陵二崔,范阳卢,赵郡、陇西二李,荥阳郑和太原王七望。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颁布的《禁婚诏》中提及的禁婚家即是这七望中的一些房支。

说到陇西李氏,还有一个“驼李”的典故。

孝文帝下诏定四姓,陇西李氏唯恐被落下,派人星夜骑鸣驼赶赴洛阳。

不料还是迟了一步,陇西李氏的人到达时,四姓已经定好。

陇西李氏因此被人称为“驼李”。

这个典故有讥讽的味道,但到了唐代,由于皇室自称出自陇西的关系,陇西李氏俨然成为第一高门,这在后文会详细的谈到。

二、关陇集团陈寅恪先生将宇文泰能割据关陇一隅,成天下鼎足之势的原因归结为所谓的“关中本位政策”,而“关陇集团”则是“关中本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关中区域内的六镇鲜卑(或鲜卑化的汉族)军事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右。

前者以西魏年间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代表,他们大多出身于六镇军阀或与六镇鲜卑有着深厚的渊源;后者为带领乡兵应募成为府兵将领的“关陇豪右”,例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等。

我觉得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从地理上讲,柳泽、郭彦、司马裔的地望并不属于关陇区域。

因此有学者按地理范畴区分人物是否属于关陇集团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太合适的。

从周、隋到初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统治阶级最上层的关陇集团在政治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从政治地位、婚姻关系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将关陇集团视为一类新的门阀士族。

在关陇集团自己的眼中,他们似乎也是这么看的。

唐高祖曾对裴寂说,前代帝王大多出身微贱,萧何曹参也是起自刀笔之吏,不能和出身世胄名家的你我相比。

唐太宗也以士族的姿态追问出身流外的大臣张玄素的历官,结果问得张狼狈不堪。

但如果我们拿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来做对比,就会感觉到二者的“风格”根本不一样。

关陇集团的“风格”是“尚武”、“尚冠冕”,而山东士族则是“尚礼法”、“尚婚娅”。

汪篯先生曾指出:“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媾为标准的。

那时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贵门,包括李唐皇室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从唐到周,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以此,他们仍是文化显族所重视。

”因此,关陇集团获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

唐宪宗年间,西魏八柱国之一于谨的后人、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为儿子于季友请求尚主,遭到了出身四姓之一赵郡李氏的翰林学士李绛的强烈反对,李绛的理由是“頔,虏族,季友,庶孽,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择高门美才。

”这个评价让我们看到了此时山东士族眼中的关陇贵族依旧是不够资格和他们相提并论的。

而反过来,真正的士族(包括山东士族和一些关中士族)对尚主并不感冒此可谓深得要髓。

应该说,唐代的山东士族是最接近魏晋南北朝旧士族的士族群体。

若将山东士族身份、门风标准作为这个时期士族的标准,那么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区别则决定了关陇集团不能称之为“士族”,而称作“军事贵族”要更加合适。

关陇贵族们虽然自命为“士族”,但绝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要利用政治手段通过官修谱牒的形式来极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强行将自己定为士族,这在后文会详细谈到。

三、李唐氏族成书于唐宪宗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在赵州昭庆县条下记载了李渊玄祖李熙、曾祖李天赐的陵墓的位置以及规模。

现在的河北省隆平县还保存有一块刻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光业寺碑。

碑文提到了李唐先祖上尊号的情况,并且有“维王桑梓,永际城池”之词。

昭庆县原属巨鹿郡,与赵郡李氏所居的常山郡毗邻,既然这里是李唐先祖的“桑梓”,又是归葬之地,那么李唐皇室和赵郡李氏有什么联系呢?陈寅恪先生最先发现这个问题,并通过论证得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的结论。

正史中所见李唐一贯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且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陈先生此说可谓发千古之覆。

但此说提出后,也遭到了较大的质疑。

质疑之一为,如果李唐出自赵郡,为何赵郡李氏对此无动于衷,例如《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赵郡李吉甫都未提出过类似于陈先生的疑问?而反过来,为何唐太宗也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质疑之二为,陈先生的证据之一是宇文泰曾下令功臣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重撰谱录,故李唐虽出自赵郡但改为陇西(李虎就曾由赵郡公改为陇西郡公),但为何入唐以后许多氏族都改回原望,而李唐不改?对于质疑一,我无力回答,只能就质疑二说说我个人的体会。

质疑二实际上是岑仲勉先生提出的。

岑先生的原话是:“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至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爱于陇西而坚持不改?陈氏之说,殊未可信。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岑先生似乎并没有读懂陈先生的论证。

陈先生证明了改入关的迁洛胡人河南郡望为京兆和改有功汉将为关内郡望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时间上的差别。

岑先生却没有注意这一点。

李唐不改回赵郡,我认为根源还是在于“关中本位政策”。

李唐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之一,属于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关陇集团作为政治的主导势力,李唐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脱离它而回归疏远已久的山东士族。

如果它这样做,无异于它自动放弃权力。

四、卖婚、禁卖婚与禁婚经过隋末的大乱,以往煊赫无比的山东士族大多未能免于贫贱,但它们毕竟都是有数百年历史、声望的大族,所以此时他们的“名”还是“著于州闾”的。

前面说到“尚婚娅”是山东士族的“风格”之一,在它们的政治特权丧失之后,这一风格似乎更加凸显。

因为对于很多士族来说,士族之间的婚媾是炫耀其高贵血统的唯一途径。

同时,士族们又自矜门第,在婚媾过程中大索聘礼财货,因而山东士族间竟成“卖婚”这一风俗。

“卖婚”中的开支从北齐封述的例子中似乎可以窥见一斑。

封述出身的渤海封氏是北朝后期的地位仅次于四姓的大族之一。

封述的一个儿子娶陇西李士元女,大输财聘。

快完婚时,封述忽然反悔不给。

他的另一个儿子娶范阳卢氏女,卢氏的索取更在陇西李氏之上,封述竟跑到官府诉苦,说送给卢氏骡子,卢氏嫌其脚跛;送田,卢氏嫌田薄;送铜器呢卢氏又说太古废。

这个故事固然是讥讽封述的吝啬,但从侧面可以反映士族高门对聘礼的挑剔。

家族数代显官,并且“厚积财产”的封述都如此不堪,那些“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士族就更不用说了。

在门阀观念浓重的初唐,山东士族的门第对于新进的贵族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想方设法与山东士族联姻,进一步抬高了山东士族的身价。

唐太宗对此十分不满,贞观八年(634年),他下令修《氏族志》。

成书后,山东士族被“例降一等”。

贞观十六年(642年),他下《禁卖婚诏》,直斥这种“多纳货贿,有如贩鬻”的婚姻为“有乖德义之风”的“齐韩旧俗”,明令禁止之。

唐太宗采取的强制措施作用似乎并不大,魏征、房玄龄、李勣这些勋臣们依旧热衷于山东婚姻,一些山东旧门因而得以“旧望不减”。

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山东士族遭到了来自官方的第二次打击。

在出身寒门的宰相、武则天的羽翼李义府的策划主持下,唐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命名为《姓氏录》,并且下禁婚诏,“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

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

”表面上看,对禁婚诏提到的“七姓十家”的婚姻限制进一步加强。

然而,实际情况和前次一样,结果是事与愿违。

山东士族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社会地位不是一次两次政治上的压制就可动摇的。

这些被禁婚的家族往往以“禁婚家”自称,这个“皇封”的筹码无疑更加加重了它们的份量。

五、《氏族志》与《姓氏录》站在关陇集团的立场上,一贯表现宽容的唐太宗也不能容忍山东士族的自大。

贞观六年(632年),他对宰相房玄龄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唐太宗的这个讲话,首先可能引发了一场刊定姓氏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