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闻评论的舆情导向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加强舆论引导摘要一直以来,传统媒体占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各种传播理论,如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都说明了社会舆论的的重要性,社会舆论机制也已逐步形式。
网络作为新兴媒介,随着网络兴起,对传统媒介具有严重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重要性、措施等问题,也是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加强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1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新闻舆论作为舆论组织者与反映者,也是舆论引导者。
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导十分重要,网络新闻传播的传受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但舆论引导同样重要。
首先,网络媒介具有互动性特点,受众地位得以显著提升,逐渐降低了传方主导性地位,受众被动地位逐渐脱离,与职业新闻传播者一样,受众也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
通过BBS、博客等软件,受众可任意发布新闻、言论,网络上的不同声音迭起。
例如,网名在网上发布自己意见之后,和其它网民交流,因为身份虚拟性、传播匿名性,发言者不用承担社会责任,导致不合理、消极言论广泛流传。
其次,网络媒介的信息海量性特点,使得网络新闻的可信度、真实性下降。
各新闻网站为争夺受众眼球,不顾正确舆论导向,在网上发布未经核实的消息,转载假新闻,进而影响了主流意见,某些有害信息误导了受众,进而混淆视听,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某些不恰当、不合理的信息,使得主流意见影响力明显下降。
虽然网络内容具有海量性特点,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信息选择机会,但对受众有着更高选择要求,由于受众不知道怎样争取选择信息,海量信息冲谈了把关人的作用,使得舆论引导失控。
第三,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依托现代化技术、科技手段,对于经济发达与科技先进的国家而言,网络新闻传播扩展里较大。
网络传播无地点性、无疆界性、虚拟性特点,使得强国、弱国之间的信息发展极为不平衡。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舆情应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类是马上解决。能够马上解决的情况大多出现于利益冲突较为明显且事件性质不复杂的突发舆 情事件,当问题能够得到公正妥善的解决时,舆论事件就能很快得以平息。 第二类是承诺解决。现实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应公开承诺解决问题,从而缓和情绪,平息舆论事 态,并尽快兑现做出的承诺。 第三类是根本解决。就是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以防燃点再现、战端再起。
问责,是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处置不力、不作为,违反相关规定甚至触犯法律的内部人员进行处置。 这是舆情应对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有实质性的意义,首先是承担起应该负的责任,并对责 任进行割让,明确责任的归属;再者对内起到警示作用,以儆效尤的同时督促内部加强管理和教育, 对外显示努力处理事件的姿态和决心,起到修复公信力的作用。 在具体问责过程中,一方面要健全问责机制,形成较为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另一方面要先行动再公布,切勿过度承诺和推卸责任,做到客观公正、言行统一。
公信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或企业行为的客观效果,二是公众的主观感知。这就意味着在 舆情应对中,政府和企业一方面必须尽可能提高和改进自身可信度,提升服务质量、责任意识、法 律观念和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想办法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可,消除舆情事件给公信力带来的负面 影响,重新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四)动态反应
公信力是指在网络舆情事件中信任方(公众)对信用方(政府或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是指公 众对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根据传播理论中“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即使同一内 容的信息来自不同传播者,起到的传播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公信力就意味着公众是否能够自 愿配合政府或者企业的舆情应对行为,对所公布的信息持相信还是怀疑态度,对流传的谣言选择接 受还是排斥,这极大地影响着舆情应对的成本和效果。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发挥引领舆论作用的策略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新闻产品,是新闻媒体基于事实和立场对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的评论,在引导舆论上具备强大的影响力,是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方式,具有独特的新闻传播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舆论引导工作面临挑战,但是,无论传播环境、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如何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不仅不会变,而且还会加强。
传统主流媒体需要积极适应新闻舆论生态的变化,发挥好新闻评论在引导舆论中的独特作用,继续担负起引导舆论的职责使命,在推进媒体融合中构建融合互动的全媒体新闻评论体系。
一、新闻评论的地位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除了需要具备新闻性外,还应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指导性,才能更好引导舆论,指导实践。
当前,新闻评论在保持传统媒体时期的舆论引导作用外,还应当针对网络舆论特性做强新媒体评论,把新闻评论的引导作用覆盖到全媒体领域,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
(一)当前新闻评论特点新闻评论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新近发生的新闻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事论理、表达观点、指导实践,常用的评论形式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评述等。
新闻性。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一种体裁,必须依托新闻事实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
评论的新闻事实应当是具有普遍意义、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需要及时引导的社会热点、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等。
政治性。
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
我们的媒体是党的新闻媒体,新闻评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站稳鲜明的政治立场,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引导舆论。
社会性。
新闻评论担负着引导舆论的使命,其表达的立场、观点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党和国家的主张,需要得到社会大众认可。
因此,新闻评论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用浅显易懂的说理面向社会大众阐释其中要义,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导向。
互动性。
这一特征主要是针对网络新媒体○吴坤网络时代新闻评论发挥引领舆论作用的策略【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宣示立场、表明态度、表达观点的一种文体。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影响1. 引言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现象。
它是一种具有传播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新型舆论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更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内容包括新闻事件、社会议题、个人观点等,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
网络舆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风向,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社会治理和舆情引导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网络舆论,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看法,促进社会互动和思想碰撞,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网络舆论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民主化,同时也需要合理引导和管理,以确保其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1.2 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通常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热度。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到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兴趣和关注。
社会热点事件可以是国际政治事件、社会新闻事件、文化娱乐事件等各个领域的事件,对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引导公众关注、引发舆论讨论、推动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
在信息传播迅速、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热点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和评论。
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不同时间段、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
社会热点事件的核心特征是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程度,成为社会上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社会热点事件在社会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社会风向和舆论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2. 正文2.1 网络舆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影响网络舆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
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影响大量人群的观点和情绪。
浅析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邵东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2期摘要:舆论导向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闻评论作为时代舆论的旗帜和灵魂,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能够发挥解放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等重要作用。
新闻评论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就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主动适应新媒体,在形式美上下足功夫,更好地实现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发出最强音。
关键词:新闻评论舆论导向重要作用一、引言所发谓新闻评论是作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生或发现的带有普遍意义新闻事实、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上带有普遍意义现象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的新闻体裁。
在我国,媒介作为党的喉舌,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媒除新闻报道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新闻评论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成为了舆论倾向性最强的新闻作品,被誉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
有学者认为评论的兴起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同时它也是转型期民主意识启蒙、社会整合、社会共识形成的推动器。
二、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当代改革中化解社会矛盾的平台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诸多问题和矛盾集中暴露,这需要新闻媒介通过评论来搭建沟通舆论的平台缓解矛盾和解决问题。
新闻评论可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在思想上做好社会转型的准备,万众一心、齐头并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特别是一些政策法规的贯彻宣传,官员行为的舆论监督,公共生活准则的遵守和民生的改善等重要社会公共问题需要主流媒体用评论说话,明确表明意见和态度,引导社会思潮健康发展,提升民众公共生活素养,提高媒体自身话语权和公信力。
(二)是党宣传指示精神的重要基地新闻评论以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作为新闻由头,文章切口较小,结构灵活随意,语言文字或活泼或尖锐,而且与受众以一种平等的口吻交流,因此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舆论导向分析

关 注 主 流 媒 体 舆 论 导 向 的必 要 性
网络技术 的普及促进了新闻媒体事 不 良信息散播 的速度 ,扰乱媒体正确舆 面 ,严 格要 求记 者 恪守 职业 道德 ,杜
业 的蓬勃发展 ,众多的网络事件也是在 论方 向,导致恶性事件 的发生。
主流媒体 的报道披露后迅速进入公众视
热点 事件 中新闻媒体 的引导策略 ,阐述新 闻媒体 舆论 引导 的重要 性 ,分析 当前主流媒体舆论 引导 策略 中存在 的 问题 ,并提 出主流媒体在 网络 热点事件 中发 挥舆 论 引导的策略。
关 键 词 :网 络 热 点 主 流媒 体 舆 论 导 向 价 值 评 判
新 闻媒 体 在社 会热 点事 件 中起 着 乏专 业求 证 的文 章极 易引发 网 民与公 三
术 的普及化 ,正确引导受众的价值 观念
成为新 闻主流媒体 的舆论职责所在。传 播学 的领导者拉斯韦尔研究指出 ,新 闻
一
2 . 缺乏与 网民有效 的互 动 个公 式 :在一个社会 中,谣 言的流通
著名 心理学 家 G .w 奥尔波 特有 民众感知报道事件的真实内涵。
媒体具有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 环 量 ( R)与问题 的重要性 ( I )和涉及问 并适应 内外环境 的变化 ,人类社会才能 例 , 即R = I A 。例如贵州瓮安 6 . 2 8 事件 ,
应借助公信力高 、影 响广泛 的优势 ,在 的局 面 ,威 胁 社 会 的 安全 稳 定 。 保证客观 、及时传播 网络热点 的同时 , 引导 以公 民客观公 正视 角审视 网络热点
事 件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 二 主 流 媒 体 舆 论 导 向 存 在 的 问 题
引导着公众的社会行为 , 发挥着传播者 、 成 先 入为 主 的意见 导 向 ,如果 缺乏 事 发 布有上 述 文眼 的新 闻后 ,有 记者 才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宣传和舆情引导

陈有西学术网的多篇博文剖析该案,该网至今已有 2800多万点击率,其中《李庄案,还有必要陪练吗?》 等文章形成了很强烈的网络舆论。
(一)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生态
微博客直接通过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及时更新发表 信息,信息得以在传播的主体、客体身份间自由转换, 线上可以走到线下,网络可以走向人际,这便突破了 以往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和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 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从而为 新闻事件的迅速传播、聚合和裂变带来了可能。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群体发生变化。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
当今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对待媒体的态度有较大变化。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多元、平等交流的平台,人们对媒介
传播的内容,有了理性的取舍,受众不再满足浅层次的信息获取, 更喜欢深层次探求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 是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平等的和其他受众进行多向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受众思想越来越活跃,价值取 向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们群众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权利意识不断加强,并形成合力。 互联网上网民形成的舆论,越来越呈现强势,能在相当程度上左 右着社会舆论的走向,显示了作为社会舆论主角的新形象。网络 舆论经常左右事件的发展态势。
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及监督_OK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 为。
36
•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 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 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 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 坚持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 舆论。”这五个“有利于”全面概括了正确舆论 导向的标准,为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指明 了方向。
44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 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 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众人 物。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应 遵循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原则。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履行监督职责时,要把 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 道德,自觉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33
• 新闻舆论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 一是要具备诱发新闻境。 • 三是要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34
• 新闻舆论具有现实性、导向性和影响力三个基本特征。 • 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 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20
二、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 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
• 新闻宣传的特点: (一)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二)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热点话题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热点话题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向新媒体平台靠拢。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舆情引导和控制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这种即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渠道。
热点话题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都超乎想象,一篇微博、一部短视频甚至一个话题标签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了解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对于掌握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至关重要。
1.2 热点话题在网络舆情中的重要性热点话题在网络舆情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而热点话题往往是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参与讨论的焦点。
热点话题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点击和转发,也会在网络舆情中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社会舆论和情绪。
对于政府、企业及个人而言,了解和掌握热点话题的动态,及时回应和引导舆论,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至关重要。
热点话题通常涉及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政治议题、科技发展等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争议性。
在网络舆情中,热点话题所占据的位置常常反映了公众的关注点和情绪趋势,是了解社会热点、洞察民意的重要窗口。
对于各方来说,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引导热点话题的讨论,及时回应和解释相关事件,可以增强公信力、提升声誉,并有效化解危机、塑造舆论。
在新媒体时代,热点话题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需要各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引导,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和舆情挑战。
只有深刻理解热点话题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和影响,才能有效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实现更加良好的舆情效果和社会效益。
网络舆论引导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会与网民有效沟通
重视网民的意见
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意见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网 民的意见,及时回应和解决网民关注的问题。
学会倾听
与网民沟通时,应学会倾听网民的诉求和意见,了解他们的真实 想法和需求。
掌握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包括语言表达、情绪控制、思维逻辑等方面,掌握沟通 技巧有助于提高与网民的有效沟通。
02
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舆论 引导符合党和国家利益。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主动发声,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和表达意见 。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微博大V的舆论引导作用
1. 微博大V的传播影响力
微博大V是指拥有大量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微博用户,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活跃度 和粉丝基础。通过发布有吸引力的内容和观点,大V能够迅速引发关注和讨论, 进而对网络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一:微博大V的舆论引导作用
2. 微博大V的引导策略
提高信息鉴别能力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识别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避免误判 和误导。
积极应对和化解风险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
和处理流程。
及时回应和澄清
在出现风险和危机时,及时回 应公众关切,澄清事实真相, 防止谣言扩散和恐慌情绪蔓延
。
加强沟通和协调
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和公 众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应 对风险和危机,共同维护社会
新时期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第9卷第1期Vol.9 No.1175新时期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管鹤淋(北京电视台 新闻节目中心编辑部,北京 100022)摘 要: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崛起,以及“热搜”互动平台的产生,使网络热点事件在瞬息之间成为席卷网络世界的舆论旋风。
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舆论主战场,网络热点事件在短时间内被推成全网民关注焦点的现象,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新常态。
热点事件引发的舆论探讨开始逐渐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及舆论当事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对此,本文分析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困境,再对主流媒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主流媒体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主流媒体;网络热点;舆论引导;作用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1-0175-02一、前言随着网络媒体的日渐发达,网络舆论传递的快速性、广泛性、互动性、即时性和自主性等特性日益凸显。
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后,网络热点事件开始成为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网络舆论信息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和互动特征,使热点事件一旦被曝光,舆论就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互联网世界,并开始影响关注该热点信息的网民的思想意识。
而当前主流媒体对网络热点事件还呈现出引导不足的现象,热点事件的出现往往由网络平台自主传播和网民们自由评论。
比如2017年出现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等热点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甚至在后期产生了负面影响,给社会管理和舆论管控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面对日渐成为网络世界常态的网络热点事件,主流媒体该如何引领人们的思想意识,发挥舆论引导的正确作用,成为新时期主流媒体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网络热点事件中舆情引导的困境(一)一边倒的舆论倾向让客观分析受到冲击新时期的网络热点事件在舆论导向方面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对挑战社会道德、法治安全等热点事件,往往舆论会一边倒地倾向于抨击破坏法治安全和违背社会道德的一方,这种舆论倾向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社会道德底线和治安安全的认知与坚守,但另一方面过于武断或缺乏理性的言论也使得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思考能力容易被忽视。
网络环境中的舆论导向

网络环境中的舆论导向作者:陈春雨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22期摘要: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
宣传与舆论引导应注重网络传播“时、度、效”的具体运用,注重传播对象的研究和传播效果评价。
新时代媒体更应该积极壮大主流舆论,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弘扬社会正风气。
关键词:网络;舆论导向;应对策略网络作为一种便捷、迅速的信息传播媒介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相较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更具有时效性和传播性,且网络独特的隐蔽性可以隐藏真实身份,实现匿名传播。
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等平台就可以实现传与播,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交流更加容易,各类信息不再存有滞后性,思想和精神的交流也因为独有的匿名性使得大众更加方便发声、评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于网络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也使受众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大量的各类信息及数据,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来自全球各类的新闻动态[1]。
在网络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重要提议。
一、舆论导向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五·二零声明》,打响了我国与西方外国势力舆论战的重要一枪。
毛主席通过本次声明将正义的立场、正面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传递给全世界的人民群众,让全世界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和霸权帝国主义作斗争。
江泽民主席也曾提出,新闻工作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
[2]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个人拥有了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话语权,舆论的传播和影响力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临挑战,虚假信息、偏见观点和恶意炒作层出不穷,对舆论监督和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与引导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议题。
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何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都是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挑战。
1.2 舆论监督与引导概述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与引导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和舆论表达的监督和制约,是一种民主检验和监督新闻传播的方式。
而舆论引导则是指媒体通过各种手段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和影响,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观点和态度,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与引导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个人和组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表达,舆论场景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新媒体的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特点也增加了舆论监督与引导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也为舆论监督与引导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舆论监督更加全面和及时,公众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监督媒体的报道。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能够更精准地对不同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与引导既面临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重视网络舆情,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毛3 6 1 0 2 1 )
【 摘 要】 社会环境、 网络环境 的复杂、 多变, 造成 了网络舆 情层 出不
穷、 千 变万化 , 当舆 情产 生聚集 时就 可 以向舆 论 转化 , 因 而对 舆情 的管
控 就是要 使舆 情不 转化 为舆论 或转 化为 良性舆 论 。
网络舆情形成后会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舆其次当舆情形成并发展起来或者已转化为负面舆论时也情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而这期间又会形成不同要沉着应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意见方或出现不同势力由此引发争执使舆情受关注程序出现波论注意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68万方数据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
【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论导向; 意见领袖 在 当今这个 网络信息 时代 , 随着 网络技术 的不断更新发 展 , 网
络新 闻媒体具备 了海 量信息 , 更新 速度快 、 交互 性强 、 范 围广 等特
性, 已被公认 为是继报纸 、 广播 、 电视 之后 的“ 第 四媒体 ” 。网 民正 以每 年数 以万计 的速度增 长 , 互联 网 已经成 为人们生 活中不可缺
人心惶惶 。“ 流言止于公 开” 、 “ 透明赢得人心” 。“ 公众 至上” 的理 念就是 , 要把公 众 的利益放 在 心上 , 勇 于承 担责任 , 不 要 推脱 、 逃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 的过程 , 网络舆情也是如此 , 也会 经历一个形成 、 高涨、 波动和最终淡化 的发展过程 。
西, 也不需要得到 多数 人认 同, 是 多种不 同意见 的简单集 合 , 这 也 是最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地方 。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 以向舆 论转
新闻评论在融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探讨

106第2卷第8期传媒论坛 多元化社会体制带来了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人们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于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见解,并且这些见解能够得到自由的表达。
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介实现了整合,这意味着信息的传播速率加快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也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自由言论造成的舆论导向也更加难以得到定向规范,可能会形成不良的舆论环境。
这需要新闻媒体人发挥个人作用,以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新闻评论引导舆论,形成新的新闻传播方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提高国民素养与思想意识。
一、新闻评论在融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作用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的更加快速,可能在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出反应的情况下就已经形成了多种舆论导向,这其中必然有错误的价值观在影响某一类舆论导向,而在这种趋势下,部分人群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进行新闻信息的获取,最终又会被舆论导向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这在融媒体环境下是一种不良的趋势,可能会造成人云亦云观念意识下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求知态度淡化,也可能引起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抵触与反感。
新闻评论在此时起到了中坚力量,其需要通过自身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碎片化信息的阅读者提供正确的思路。
首先,新闻评论有利于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云集但重点难寻的社会背景中,将新闻信息内容中的“是什么”,转化为新闻信息内容后的“为什么”。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信息的获取途径增加,信息量也在增加,但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剖析与反思却减少了。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通过各种客户端如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都能够进行信息的推广与宣传,而在碎片化信息的阅读过程中,人们也更加关注于信息表面所呈现出的内容,一味地汲取信息表象,了解了该次阅读的信息“是什么”,很少有能够潜下心来想要探究新闻信息背后“为什么”的群众,而大量的网络自由言论、自由点评却形成的纷繁芜杂的信息背景,使得人们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传播网络正能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传播网络正能量作者:刘晓莉来源:《采写编》2014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坚持正确导向,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媒体要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就是要掌握舆论话語权,赢得发展主动权。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解读国家政策,阐释社会热点,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新闻工作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旗帜鲜明地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努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充分利用好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和动员功能,为促进改革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撑。
强化导向意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体现媒体权威性、代表媒体公信力、彰显媒体自身实力,是媒体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要素。
要紧密围绕社会实践和新闻传播实践,把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重点落实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来,使舆论引导作为媒体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使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媒体主动自觉的行动和工作的常态。
舆论引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努力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