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发展史

合集下载

南京历史大事

南京历史大事

【范蠡筑越城】范蠡筑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

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

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孙权定都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孙权以其兄孙策的长沙桓王故府为皇宫,规划并建造了周长约11公里的建业都城。

【南唐立国金陵】南唐立国金陵,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

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

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

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

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

939年,复姓李,更名?,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

西据石头牵锇紫虑?今大中桥),南接长干山岗(今中华门),北止玄武桥(今北门桥)。

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

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备。

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

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

1366年,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历史变迁

南京的历史如下:史前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在南京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南京地区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村落,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所处的年代约为前4千年至前3千年,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还有200多处,其中著名的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

古代明孝陵神道南京古为吴地,位于“九州”之扬州地域。

传说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在此筑冶城。

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筑越城,是南京城垣史的发端。

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金陵邑改为秣陵县。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

229年,孙权在此建都,名“建业”,都城周长约11公里,开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晋灭吴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又改为“建康”。

西晋经永嘉之乱而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建立东晋,建康成为华夏正朔所在。

420年东晋灭亡,此后,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直至589年被隋灭亡。

这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又与此前的吴、东晋合称为“六朝”。

南朝时的建康城人文荟萃,相当繁盛,是南京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梁武帝时城中人口已超过100万。

然而侯景之乱等战乱给建康城带来了严重破坏,隋军攻入建康灭亡陈朝后,更将建康城邑宫苑完全平毁,仅在石头城置蒋州,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就此彻底结束。

唐代,建康故地又逐渐发展起来。

唐初在此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

唐朝灭亡后,十国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

此后南京城就是在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逐步扩建而成。

宋朝时,此地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

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京师。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

南京的简介和历史一、南京简介1. 地理位置-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

2. 城市规模与行政区划- 南京市总面积6587.04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南京市辖11个市辖区和1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

3.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

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

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

- 气候: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年平均温度15.4℃,年极端气温最高39.7℃,最低 - 13.1℃。

- 河流湖泊:境内河湖水系发达,长江穿城而过,境内长度约95千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

此外还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湖泊。

4. 经济与文化- 经济: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南京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商贸等也十分发达,新街口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 文化: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文化兼具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婉约,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

南京话是南京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

南京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盐水鸭、鸭血粉丝汤等特色美食。

二、南京的历史1. 古代南京- 先秦时期:南京地区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区先后属于吴国、越国和楚国。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被誉为“万里赤子心”的南京,自古就是文明之城。

早在1905年,
有念头要在南京建设铁路交通系统,但当时只是开展概念性调研,未能实施。

后来,到了1923年,南京铁路总公司确立,以南京而新开的,从安徽省以南到江苏省以
北的海河沿线,把25座城市纳入了这条地铁的网络之中。

1935年,南京市首次提出解决南京城市化交通问题的计划,并企图在整个城
市规划中提出了“火车-地铁”的节点网络构想,但由于当时民众的反对而未实施,
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大反对”的共和国火车时代。

二战后,1953年,中国第一条南京轨道交通获批,但因技术、资金、物资受限,1980年初正式建成运营还要等到1985年3月份,正式开通运营。

自此以后,
南京路网系统一直在扩充完善,至今为止,南京有9条路线,总长度达333公里,几乎覆盖了南京市面积,实现了南京城市交通的极大改善。

此外,如今南京地铁旅客出行安全已经得到有效理窖和保障,它不仅满足公众对高效便捷出行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人们旅途中的安全感和安心感,为地铁出行打造出了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出行标准,让南京的交通变得更加轻便、便捷和安全。

今天,南京地铁已经完善为一个地铁城网, 2020 年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此
时此刻,南京地铁可谓不断进行着更为快捷、更加连接的新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的地铁已经帮助南京成为一个产业聚集、商业和文化中心,对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为南京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京

南京

财政.2004年南京市财政总收入403.65亿元(新口径),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9.88亿元。
工业.南京的工业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生物制药、食品饮料、仪器仪表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85.02亿元,增加值810亿元,
利税总额350亿元,利润总额200亿元。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宋置升州,
宁杭铁路、宁淮铁路以及沿江铁路。
航空
禄口国际机场距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为35.8公里,目前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万吨;总体规划为年飞行36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100万吨。2004年实际旅客接待量457.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8万吨。目前机场有85条国内国际航线,国际客运航线目的地有日本、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等地,
明城墙: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
中山陵: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寝,中国最宏伟的现代陵墓。
鸡鸣寺:南京著名古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有“南朝第一寺”之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
台城:位于鸡鸣山北,为东晋和南朝的宫殿和台省所在地。现存一段明朝修建的古城墙。
宁合(肥)、宁芜(湖)、宁杭(州)和宁高(淳)等8条运输通道。南京市内有公路里程230公里,密度为3.38公里/平方公里。
铁路 .京沪铁路(北为津浦线、东为沪宁线)、宁芜铁路和宁启铁路(现只到南通)交汇于南京,使南京成为连接北部、东部和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有宁西铁路、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1949年后)。

行政区划南京市面积6600平方千米。

市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

玄武区面积80.9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8。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珠江路455号。

白下区面积30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2。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秦淮区面积22.69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1。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秦虹路1号。

建邺区面积80.8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4。

区人民政府设在江东中路269号鼓楼区面积26.6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09。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山西路124号。

下关区面积30.91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1。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中山北路540号。

栖霞区面积376.09平方千米。

邮政编码210046。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枢东路1号。

雨花台区面积134.60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12。

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雨花南路2号。

江宁区面积1572.87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100。

区人民政府设在江宁区上元大街369号。

浦口区面积90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800。

区人民政府设在浦口区天浦路6号。

六合区面积1485.5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0031。

区人民政府设在六合区雄州南路268号。

溧水县面积1067.26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200。

县人民政府设在溧水县永阳镇大东门街68号。

高淳县面积802平方公里。

邮政编码211300。

县人民政府设在高淳县镇兴路228号。

历史沿革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

下设13个区。

8月增设1个郊区。

10月,南京市的大黄洲、小黄洲划归安徽省的和县管辖。

12月,苏南区的句容、江宁县,皖南的当涂县,苏北的六合县,皖北的江浦、和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

1月,华东局决定将江宁、句容县仍划归苏南的镇江专区,六合县仍划归苏北的扬州专区。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交通发展

南京交通发展

谢谢!
参考文献: 1.吴本荣.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近代化( 1894 ~ 1937).2009.8(1):30-35 2.刘贤腾,沈青,朱丽.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及发展对策—— 以南京为例.城市规划.2009.33(1):80-87 3.李 志, 周生路, 吴绍华等.南京地铁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性的影响及地价增值响应.地理学报 .2014.69(2):255-267 4. 杨涛.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3.1:50-55
南京交通发展
一、近代公共交通工具的引入
旧时的南京,由于城内多泥路、石板路,且多狭窄,人们的出行除了步行外,主 要靠轿子或畜力车等传统交通工具。
进入近代,新式马路、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开始建立,西式马车、人力 车、火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也相继引入,人们的出行方式亦悄悄地发生着改 变。
1894 年,张之洞主持修筑了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条马路——“江宁马路” 。 江宁马路的修建,是南京古道改建为近代道路的开始,开启了南京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此后,西式马车和人力车迅速取代轿子、牛车等传统交通工具,成为南京街头重要的公 共交通工具。
地铁建设
地铁对于高密度的城市来说是一种高效率且非常有吸引力的交通方式。
南京地铁有效地从时间成本、影响范南京交通发展目标
总目标:
构筑一个与南京现代化大都市发展进程相适应的、高效率的、一体化和人性化的城 市综合交通体系。
发展目标:
1.建成高度发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和国家级主枢纽城市 2.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 3. 建成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 4.建成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指挥控制系统
最早引入南京的新式交通工具当属西式马车。19世纪末,上海的西洋人首 先把西式马车带到了中国,并很快流行为市内主要交通工具。

南京道路发展史

南京道路发展史

南京道路发展史
南京,长江下游城市,濒江近海。

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经济和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我们的城市变的越来越拥挤,交通环境的改变也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快速内环
在1999年之前就开始建设城市的快速内环——西线高架部分。

北起连接南京长江大桥的引桥,南至集庆门连接宁马公路;
2004年完成了快速内环南线的高架,在南京城南地区从双桥门到赛虹桥并在这两处设立了互通的建设;
2007年完成了快速内环东线由穿越部分玄武湖湖底和九华山的九华山隧道以及完全在龙燔路地面下的西安门隧道、通济门隧道的建设。

并完成了快速内环北线由新建设的新模范马路隧道东连玄武湖隧道西连改造之后的大桥南路高架组成的建设;
2009年新模范马路隧道正式通车,标志着南京快速内环的彻底合拢;整个快速内环是由隧道或高架组成,全环没有一个红绿灯;全环长度为33.06公里,其中高架段长18.19公里,隧道部分长14.87公里。

绕城公路
2012年随着南京长江四桥和绕城公路东北段建成通车,自此南京新绕城公路全线闭合开通。

现在的新绕城公路是南京市的高等级快速公路,由南京绕城公路江南段(原南京绕越公路江南段)、绕城公路江北段(原绕越公路江北段)、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组成,
通过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江南段和江北段相连。

城市轨道交通
未来将随着南京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也会不断完善;至2030年,南京地铁将建成20余条地铁线路,总长将会超过775公里。

而规划的多条城际铁路,也必将拉动整个江苏经济新的腾飞。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丰富多彩,这座城市经历了数千年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南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0年前的吴国时期。

那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建业。

随着吴国的兴起和辉煌,建业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将其命名为南京。

南京也成为东吴的政治中心,孙权在这里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南京的地位。

南京在隋唐时期迎来了第二次鼎盛期。

唐高宗爱新觉罗武则天建造了大明宫,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宫殿。

唐代的长安和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两大都城,南京在物质文化和政治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南京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唐朝灭亡后,南京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在南京建立政权,使南京再度成为政治中心。

南宋开国后西迁建立临时首都临安,南京成为大都,为皇室陵墓、专署驻地。

元朝统治时,南京是江南行省的首府。

明清时期,南京曾先后两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的永乐年间,南京是当时中国的建筑之都。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南京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

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民国政府的首都,在这期间,南京也曾是国际租界,现代工商业发达。

但是南京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这成为南京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1949年,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不久后北京就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南京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

虽然南京失去了首都地位,但这并没有影响南京的发展。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从吴国建业到南京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现代化大都市,南京经历了多次建城、兴盛、衰落的过程,每一次的变迁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生动写照。

南京市简介

南京市简介

南京市情简介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全市面积65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41.3万人,下辖2县11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近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

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

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

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城。

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472年,越国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

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近2500年。

古城南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城”。

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南京的得名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

中国的近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

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

今日南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已开通覆盖国内45个城市以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在内的国内外航线。

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黄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近50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南京市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赛虹桥立交桥、华东最大的双桥门五层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南京的投资环境。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引言概述】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南京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丰富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南京的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正文】一、南京的建城沿革1. 南京的建城起源于古代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95年的吴国时期。

2. 南京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国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3. 清朝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4.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临时首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南京的建筑风格1.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展现了传统的城市防御系统。

2.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黄金分割比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为特点。

3. 南京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以精美的木结构、雕花和园林为特色。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1.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吸引着大量游客。

2. 紫金山是南京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拥有秀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3.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所,富含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庙堂建筑风格。

四、南京的文化底蕴1.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学、绘画、戏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3.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南京成为中国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

五、南京的城市规划1. 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和功能。

2. 南京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3.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结】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其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都是南京鲜明的特点。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

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古都历史。

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城市。

本文将从南京市的古都历史和现代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南京市作为中国古代六朝之一的东吴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曾是明朝的首都,也是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在这些历史时期,南京留下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比如,中山陵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纪念建筑之一,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象征之一。

夫子庙则是南京市最古老的商业街区之一,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而南京城墙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它见证了南京作为古都的地位。

然而,南京市并不仅仅停留在古都历史的辉煌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京市也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

南京市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人才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建设。

南京市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注重现代化的建设。

比如,江宁科学园区是南京市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其次是交通发展。

南京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再次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南京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

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是南京市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南京市的独特魅力。

南京市在保护和传承古都历史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使得古都与现代的结合更加和谐。

南京市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建设相互映衬,既展示了南京的历史底蕴,又展示了南京的现代风貌。

然而,南京市的古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古都历史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而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大规模的城市拓展。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南京市的现代化发展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城市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治理和管理。

南京

南京

南京,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历史悠久,有着超过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之城,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2014年,即将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南京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江苏省第一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

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

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南京被国家9个部委列为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之一。

其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第五名、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环境保护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国家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南京简介及历史概况介绍

南京简介及历史概况介绍

南京简介及历史概况介绍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35万~60多万年前起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

吴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带为中轴线,南拥秦淮,北倚后湖,周长20里19步(折合今8.5公里左右)。

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樯4帆。

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高丽,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县一带,公元427年迁平壤)。

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

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佛寺穷极宏丽。

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隋唐两代金陵处于建都于北方朝廷的刻意压抑、贬低和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的矛盾之中。

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但仍不失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隋唐之后五代时的中国,诸雄相争,战乱不断。

而南唐国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

南京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南京历史上的六朝古都

南京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曾经是六个不同朝代的古都,这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朝时期是南京古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南京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对南京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背景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始于222年,当时东晋皇帝刘备迁都建立了建业(即今日南京)。

之后,南京相继成为宋、齐、梁、陈、南朝宋五个朝代的都城,这段历史长达229年,至589年才结束。

六朝时期的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富有和繁华的城市之一。

二、南京六朝古都的建筑风格六朝时期,南京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既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风格,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

这种建筑风格以宫殿、寺庙和陵墓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六朝时期特色。

其中,南京市区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富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陵墓和宫殿则更多地采用了砖石结构,兼具了北方建筑的风格。

三、南京六朝古都对南京历史文化的影响南京六朝古都对于南京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首先,在文化方面,南京六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和学者,比如陆机、谢灵运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其次,在艺术方面,南京六朝时期的绘画和雕塑工艺技术达到了独特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南京六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对后来的南京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南京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南京六朝古都的现状和保护虽然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已经悠久,但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如今,南京已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很多六朝时期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南京市政府对于保护六朝古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重视,积极推动相关的保护工作。

例如,南京市目前已经将六朝时期的建筑遗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保护,并且相应的历史文化景点已对游客开放,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南京六朝的历史魅力。

总结:南京六朝古都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

[精华版]古城南京十朝简介

[精华版]古城南京十朝简介

金陵第一都——东吴说到东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恐怕马上就有人想起那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似乎南京由此就开始成为文人骚客们吊古伤今的好地方。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当时的东吴实际上是中国最叱咤风云的一方豪强,势力范围遍及今天的长江中下游。

东吴大帝孙权开创的一代霸业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抹去的浓浓一笔,而南京则是他留下的最大遗产。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

在当时徐州附近当副县长的孙坚召集了1000多人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并逐步发展成一直有相当实力的军事力量。

可惜,不久孙坚就在与刘表的交战中,被其部下黄祖射杀。

虎父无犬子,其子孙策、孙权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孙策仅依靠原来父亲千余旧部,就在江东打出了一片天地,为后来的东吴政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

其弟,年仅18岁的孙权继位。

,,,当时的东吴,政权还很不稳定。

为了对抗来自北边曹操的威胁,公元210年,孙权正式把自己的权力中心迁到秣陵,并改名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历史的新篇章,东吴也成为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政权。

,,,其实,早在公元208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孙吴,经过当时的秣陵,就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210年刘备去拜访孙权,经过秣陵时再次力劝孙权定都与此。

,,,孙权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石头城。

南京“石头城”的别名由此而来。

早期的建业城并没有城墙,仅有竹篱笆,后来夯土筑墙,而城门也还是用竹篱编成。

,,,当时虽然物质材料比较匮乏,但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井然有序的。

它仿造了吴王阖闾的吴城,分宫城和都城两重,无外郭。

宫城在都城的中间偏北,约占总面积的1/4。

其核心为太初宫,南宫、苑城和西苑分别为宫殿、花园和卫队驻地。

宫城的南门为宣阳门,(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城区的中心新街口)出宣阳门向南至朱雀门,大约是5里,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专用通道。

南京石门坎发展历程

南京石门坎发展历程

南京石门坎发展历程南京市石门坎,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一片历史悠久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石门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石门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那时,这个地区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人们主要以种地为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开始注意到这里的潜力,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来改善石门坎的基础设施。

最早的改变是修建了一条连接石门坎与城市的道路。

这条道路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出石门坎,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后,政府还在石门坎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

在20世纪80年代,石门坎进一步迈入了现代化的步伐。

当时,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工厂和企业,为石门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商品和服务,还为居民提供了工作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石门坎的形象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现代化的楼房、商场和娱乐设施在石门坎拔地而起,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同时,城市规划和绿化也成为了石门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绿道的建设让居民有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近年来,石门坎在文化和旅游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石门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和保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民俗展览、文艺演出和传统节日的举办,为石门坎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石门坎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努力和奋斗。

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为石门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政府的政策和投资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石门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望未来,石门坎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南京市的不断发展壮大,石门坎将继续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潮中。

居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南京石门坎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凝结着居民和政府努力的奋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发展史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

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

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

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

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

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

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

《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规划形制、城邑数量、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

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

秦淮河自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为干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股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北支即古运渎。

南唐以前,长江在石头城下流过时,秦淮河就在附近入江,后来江水西移,秦淮河就沿着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

秦淮河有多条支流,先后多为人工开凿:三国孙吴时期,东凿青溪以为护城河,西凿运渎作为从长江向宫城运输的通道;五代杨吴筑城时填了部分青溪,又沿城墙周围筑城壕;这些大小河道分支相互连通,皆向南汇入秦淮河,而成为秦淮河水的城内分支。

玄武湖又称后湖,湖内有 5 座人工岛,系疏浚湖泥堆筑而成,湖水主要纳紫金山西坡来水。

西、北与十里长沟、护城河相接,通过金川河汇入长江,南侧为泄水口,经珍珠河汇入秦淮河。

历代多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的游览胜地。

近年来由于公园旅游开发、单位占用等原因湖面面积大幅下降。

莫愁湖,因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而得今名。

是秦淮河与长江原交汇处残留水道形成,成湖年代较晚,至北宋方见于记载。

后世变迁至今,其岸线水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3、山体及城市绿化的变迁约1.3亿年到6500万年的燕山及其他地壳运动,改造了南京附近的原有山地,形成了今南京地区的主要山岭。

在约6000 年前,受地壳运动、海水起降影响,长江两岸河漫滩逐渐形成雨花台等50-60 米高的长江三级阶地,清凉山等35-45米高的二级阶地和其他12-20 米高的一级阶地。

这些不同高度的阶地受流水冲刷逐步形成当今南京的山川形势。

山体在近千年没有太多变化,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推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

以南京古城中心区的五台山为例,从民国开始,山顶建设体育馆,建国后体育馆规模扩大,其山体北侧的绿化又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五台山已只是南京市体育中心而难见山的痕迹了。

城市绿化方面,古代城市绿化除了行道树、城郊景观等少数绿化形式可供大众共同欣赏外,主要都是皇族、官员的私家游乐场所。

比如孙吴时期筑建邺城时于城北建后苑(又称建平园),作为皇家苑囿和宫廷禁卫园地,又引运渎之水建设太子的御花园,称太子西池;六朝时国力逐渐强盛,兴建皇家苑囿20 余处,主要分布于玄武湖畔、青溪、秦淮河沿岸以及钟山南麓,其景色佳丽之处,几尽为皇家占为游乐场所;明代建设更多,从分类来说就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如瞻园是中山王徐达府邸)、城郊风景名胜(牛首山、白鹭洲等等)。

民国至现代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公园与公共广场,在此不一一细述。

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

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春秋时棠邑、濑渚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本文以孙吴时期、明代、民国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作重点论述。

1 、吴、东晋建邺城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建邺都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

建邺都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

建邺城缺乏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

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

建邺虎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

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

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

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

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北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

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廓。

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

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引进西方的先进规划理念。

在鼓楼,山西路等都出现了西方的交通路网形式;也出现了像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更是西方规划思想引进的直接体现。

二是强调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留。

一方面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固有形式上(大屋顶,墙倒屋不塌的梁柱体系),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等都是基于此理念建造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古城中文物古迹的保护上,这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历史文化保护概念。

三、目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一)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现状构成元素总结。

山川形胜,虎踞龙蟠是南京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元素。

山与水的自然地形、地貌是古今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构成的重要特色之一。

山取“虎踞龙蟠”之势,水以江河湖成网,山江隔城相望,共同构成南京古城藉以存在发展的自然背景。

古城墙是古城格局的重要界定要素。

南京拥有世界现存最大的古城墙体系:现存城墙长度约21 公里,较完好的城门四座,护城河基本保留明代的总体格局,另有多处遗址。

南京的绿化景观环境是重要构成特色。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9.5%,绿化覆盖率43.5%,人均公共绿地10 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种类齐全,功能显著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区位于古城东侧,融山林、湖水、城墙、陵园于一体,绵延三十余平方公里。

道路绿化宛如“绿色隧道”,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星罗棋布,结构合理。

南京的绿化景观特色不在其量的大小,而在其特色,表现为依山就势的森林景观和城市中成为绿色遮阳的行道树体系(图5)。

古城内部历史上沉积下来的传统建筑与现状建筑所共同构成的空间关系,以及古城内部由不同时期的道路网所分隔的城市地块所形成的平面布局体系。

这两者虽然在近现代变化比较大,但是无论人们对新建设的褒贬如何,目前南京城市中的新建城市建筑、新开辟的城市道路都已确实成为城市格局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有些高层建筑,甚至成为南京新的形象标志和特色。

(二)现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

南京古城地处南京主城区的中心片区,是南京城镇发展区的核心,对周围省份与城市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

南京古城目前用地的主要定位为以公共设施为主,主要发展第三产业用地。

就目前发展而言形成两个行政中心、三个商业中心、五条城市轴线、多个居住组团的古城区发展用地布局。

两个行政中心:一指北京西路、西康路附近的江苏省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草场门、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北京西路等地段;二指北京东路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市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北极阁、鸡鸣寺、北京东路、和平公园等地段。

三个商业中心:一指新街口地区,新街口地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南京目前集金融、商业、商务、信息及中介服务等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二指山西路商业中心,是以文化、休闲、购物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山西路广场、湖南路购物街等综合组成;三是夫子庙综合传统商业中心,是以传统建筑作为其主要风貌,零售、批发、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夫子庙步行商业界、江南贡院、秦淮河风光带等组成。

五条城市轴线:一指以中华门—中华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央路—幕府山的城市主轴,由南至北逐步展现南京的古代—现代的发展进程;二指中山门—中山东路—汉中路—汉中门并一直向河西延伸的东西方向轴线,融合了南京的近现代、当代、未来的各种景观;三指御道街—北安门街轴线,体现明代宫城发展风貌;四指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沿线体现民国历史风貌;北京东路—北京西路轴线,连接南京的两个行政中心,结合鼓楼、北极阁、小九华山、玄武湖、钟山等自然风貌体现南京自然山林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图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