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促进作用抑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 区→说,H 区→听,W 区→写,V 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等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低血糖症 。
高→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 2 H 2O 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8、血糖平衡的调节(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胰岛素)血糖浓度升高促进 作用 抑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胰岛素(降血糖) 拮抗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B 细胞分泌) (胰岛A 细胞分泌)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试题及答案-2.2.1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及人脑高级功能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3.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③④D. ①③⑤4.a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a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5.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面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书写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7.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C.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行传导8.下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3)后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引起兴奋的膜电位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9.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含义: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调节因子: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其中主要是激素。
(3)传送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4)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机体通过反射,可使躯体、内脏等各部分的生命活动更加协调,并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3知识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
人体产热可归结为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的结果。
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下主要的散热途径。
(2)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3)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平衡的含义:人体水和无机盐的排出和摄入基本相等,维持相对平衡。
(2)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水的摄入途径:饮水、食物和自身物质代谢;排出途径:肾脏、皮肤、肺和大肠。
无机盐的摄入途径:食物和饮料;排出途径:肾脏和皮肤。
(3)水盐调节的调节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4)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5)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调节机制【例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具有的特点是()A.反应迅速B.作用准确C.持续时间长D.只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答案 C解析和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作用速度方面比较缓慢,在作用范围方面广泛而不准确,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所以A、B错,C正确。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
生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
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它包括感受器的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神经元,以及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和神经递质释放来调节身体各个系统的活动。
例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感觉到寒冷时,我们会打喷嚏或颤抖以增加体温。
2.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调节是通过内分泌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如脑垂体、甲状腺、胰岛等)和它们分泌的激素组成。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相应的靶组织或器官,调节其功能和代谢。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
3.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对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它们通过识别和攻击病原体、调控炎症反应等方式来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稳态。
例如,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炎症介质来清除病原体,并最终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_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答案 A解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部分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生命活动的进行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又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答案 C解析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各种激素外,还有CO2等物质。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答案 C解析图示表示的是体液调节方式,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但作用范围较广泛;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其靶细胞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等。
4.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 )。
A.下丘脑产生渴感,并调节对水的摄入B.调节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C.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加答案 C解析下丘脑感受刺激后,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来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使其正常。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理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NO.XA019 2014-5-15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
(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高二年级生物集体备课教案第课上课时间:课题:第二章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4.概述人体激素的种类、功能。
5.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
6.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3)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
2.教学难点(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导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年轻态”“健康态”,而这是依赖“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可见神经、体液这两者的能耐不一般。
那它们是什么样?又是怎样发挥它们自己的作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反射(一)兴奋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性)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请同学们观察P28图2-21,了解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情况)(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总结: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膜电位变化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单向性)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1)突触学生阅读P29积极思维,回答问题:突触指的是什么?何为突触小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导的?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的)和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3.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4.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练习题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练习题曹杨九中项韵整理(一)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B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C.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及其发出的各种神经构成D .神经元可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2.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 .脑B .脊髓C .脑和脊髓D .神经3. 人脑由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组成。
大脑的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包括人体的视觉、听觉、语言以及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等中枢。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平衡和协调肌肉活动。
间脑中的下丘脑是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及控制饥、渴、睡眠行为的中枢等。
脑干包括在脑各部分之间传递冲动的中脑和脑桥,控制呼吸、血压、心搏及其他重要功能的延髓。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选择:(1)脑的四部分组成中,具有控制生命活动功能的部分是()。
A .大脑、中脑、小脑B .大脑、小脑、脑干C .大脑、小脑、延髓D .大脑、小脑、间脑、脑干(2)某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摇晃晃,说明酒精可能影响了脑的(),使之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A .大脑B .脑干C .小脑D .脑神经(3)某兴趣小组在研究脑对生命活动控制作用时,通过手术破坏了家兔大脑皮层。
家兔的下列各种生理现象中可能与此手术有关的是()。
A. 躯体两侧肌肉紧张度不同,体态失常B .眼睛失明C.不能进行正常体温调节D.心跳加快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A .大脑皮层B .脑干C.小脑皮层D .脑神经5.骑自行车时,人不会倒。
其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A .大脑B .脑干C .小脑D .脊髓6.控制人呼吸.心率和血压的生命中枢是()A .延髓B.下丘脑 C .中脑 D .小脑)。
7.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A.沸水烫手,立即缩回 E.异物进入眼睑而流泪C.蚊虫叮咬后,异常痒痒D.饮水误入气管,引起强烈的咳嗽&小儿麻痹症患者腿部瘫痪,是病毒损伤了()。
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整理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NO.XA019 2014-5-15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
(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人教版教学课件人教版必修三高二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课件
D )
A 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C 孕激素、雌激素、催乳素
D 促性腺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
3.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其原因是( A 只有甲状腺细胞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基因 B 只在甲状腺细胞上才有促甲状激素的受体
)
B
D
C 垂体特定地通过血管将促甲状腺激素运送到甲状腺处发挥作用 D 垂体通过神经将甲状腺激素运送到甲状腺部位 4.关于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激素名称 生长激素 产生部位 垂体 化学本质 蛋白质 主要作用 重在生长 缺乏症 侏儒症 过多症 巨人症、肢 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含碘的氨 基酸衍生 物
重在发育,提 呆小症, 高神经兴奋性, 地方性 甲亢 促进分解代谢 甲状腺 肿
降低血糖含量 糖尿病 低血糖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促甲状腺激素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垂体 蛋白质
升高血糖的作用。
5) 雄激素和雌激素:主要是由睾丸和卵巢分泌,可分别促进雄雌 的 发育和 生殖细胞 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 ; 生殖器官 雌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正常的 。 性周期 第二性征 6) 孕激素:由 卵巢 分泌,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 和 乳腺 等的生
长发育,为受精卵的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
7)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 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生理作用显著——高效
资料3:
•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通过体液运输
资料4: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 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 的器官、细胞就是该 激素的靶器官、靶细 胞。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即时训练1下图所示处理中,刺激蛙的左侧后
肢,其右侧不能产生搔扒反射的是(图中“‖”表示切断,中间神经元 有多重联系)( )。
答案:D 解析:D图中传入神经损伤,刺激无法传入到反射中枢,反射活动无法
完成,故答案为D;而A、C切断的都是右侧传入神经,而传出神经完好;
B图切断的只是左侧传出神经,与右侧运动无关。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通过调节躯体运动 的低级中枢——脊髓,间接控制四肢的反射活动。
的是( )。
即时训练5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
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
D.在a、b两点中点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或4、
3、2、1
答案:D
解析:在a、b两点中点偏左刺激时,先是a点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 成外负内正,这时电流方向是从b到a;然后a点恢复静息状态,b点兴奋, 此时电流方向是由a到b;最后b点也恢复为静息状态,因此正确顺序应 该是:1、2、3、4或4、2、3、1。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结构 基础 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神经纤维
突触
传导形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向 __________传导
传导
方向
双向 ________传导
(2)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高级中枢 脊髓 脑中相应的________ _____中低级中枢 相应器官、系统活动。
2020年生命科学知识整理下(答案)
第二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基础知识】1.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脑的结构图脑的组成各组成结构的功能人的脑由 大脑 间脑(下丘脑) 脑干 (延髓) 小脑 四部分组成。
产生意识的唯一部位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纽带。
调节 心率 、 呼吸 和血压等基本生命中枢 调节随意运动、姿势和身体 平衡 。
脊髓:上端通过颅底的枕骨大孔与 延髓 相连,末端止于第一腰椎和第二腰椎之间。
灰质: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分布构成的。
在脊髓,位于中央,从立体结构上看是一个断面似“H ”型;大脑小脑的灰质分布在 皮 层。
白质:由大量 神经纤维 组成的。
2.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这种调节的基本方人体的神经系统可分为由脑与脊髓组成的 中枢 神经系统和由脑神经与脊神经组成的 周围 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中,从横断面上观察,中央呈“H ”型的是灰质(灰质/白质);填充在“H ”型周围的是 白质(灰质/白质)。
式是 反射 。
反射:是指人体通过 神经 系统对 体内外 刺激做出的一种 有规律 的反应。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因此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基础。
当木锤叩击大腿的髌骨下韧带时,完成膝跳反射所涉及的神经通路由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和 效应器 五部分组成。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 非条件反射 ;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学习形成的反射,属于 条件反射 。
右图为神经细胞模式图,写出各结构名称:1是轴突;2是树突;3是细胞体3.激素调节激素是由 内分泌腺 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进入 血液循环 发挥作用。
激素调节是指通过内分泌系统分泌不同激素的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的活动,在体液中量少但效能极高。
必修三第2章 人体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程标准】1、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重难点】 阐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梳理】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请在A 图标出各部分名称)3、兴奋是指动物体和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 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4、神经元的基本功能: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6、反射弧通常由(感觉神经末梢)、 、 、 、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或 等)五部分组成。
(请在B 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7、反射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常见的例子有 、 、 、 等。
8、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 个神经元完成。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试一试】1、自己做一个膝跳反射并写出其反射弧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脑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脊神经大脑 小脑 脑干脑B 反射弧结构模式图2、下图是膝跳反射的一部分,若在箭头处施予强刺激, 探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实验】1、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2、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变化:〖〗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小结】1、传导过程:()()()()2、传导形式: 信号(神经冲动)3、传导方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标出右图突触中各部分的名称:B DCA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或的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突触突触前膜:的膜突触间隙:充满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小结】(右下图为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1、传导过程:() ( ) ( ) ( ) ( )( ) ( ) ( ) ( )2、传导形式: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 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或 ,或者是从只能从突触_______传递到突触_______。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 • 实验现象
+
+
a
b
(1)
-
+
a
b
(2)
+
-
a
b
(3)
+
+
a
b
(4)
现象:受刺激后,ab之间的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
结论: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 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相关知识
(1)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 膜外:Na+ Cl-浓度远高于膜内;膜内:K+ A-浓度远高于膜外 (2)细胞膜上有Na+ ,K+ 等离子通道 以及Na+/K+泵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小结 未受刺激时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 受刺激兴奋部位 产生电位差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临近的未兴奋部位 (外正内负)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邻部位:电位变化 产生电位差 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
….
总结: 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 邻未兴奋部位→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书写性 言语区
视觉性 言语区
运动性 言语区
听觉性 言语区
思考讨论: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 H 区出现问题?
S区:运动性失语症 (Speak)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言
(Hear)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 的联系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 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 的电位差。 损伤电位:将电位计一端置于神经— 肌肉的表面,另一端置于损伤部位, 测得损伤部位为负,完整部位为正 的电位。 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的状态,称为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称 为复极化。
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 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2. 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
锋电位(spike potential):构成 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一次短促 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是细胞 兴奋的标志。 去极相:Na+离子内流 复极相: K+离子外流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 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只对 阈上刺激产生兴奋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相对不应期之后,兴 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用阈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 兴奋性较低时期,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 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 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 细胞结构和功能
神经冲动传导机制
通过局部电流来实现
神经纤维 ↗ 无髓鞘纤维,传导机制同上; ↘ 有髓鞘纤维,机制同上,但呈跳跃式传导
好处:1)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2)节省能量消耗
朗飞式结
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点
生理完整性 双向性 非递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二)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的类型:
反射(reflex): 概念
(3-1-2区)
痛觉
【 1 】痛觉分类:
皮
快痛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肤
躯 痛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体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痛
深部痛 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
觉 内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脏
痛
体腔痛
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 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二)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 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 转和复原。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 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即为去极化。
反极化(reversal polarization)或超射(overshoot):生物膜极化 倒转状态,即膜内为正的状态.
Na+就是在m闸门己开放而h 闸门尚未关闭的空隙时间内流。
细胞发生兴奋及兴奋恢复中其兴奋性变化的机制
0
134 2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阈强度 无限大 兴奋性 为 0
超过原值 阈下刺激也可 加大 正在恢复 高于正常水平 低于正常水平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 传导
阈电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阈刺激: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的临界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非递减性传导
3.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E RTln[K]o K ZF [K]i
阈下刺激(< 阈刺激) 局部反应---阈下刺激时,膜电位
的反应(变化)。
局部反应的特点:
①不是“全或无” ,可随剌激的增加而 增大;
No Image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
K+的平衡电位.细胞内外钾 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细 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可能 是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 态的基础。当膜内外K+浓度差 所形成的向外扩散力量和阻止 K+继续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动态 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 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 数值而不再增加,此电位差称 为K+的平衡电位。
•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脑电图)和皮层 诱发电位。
(一) 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
把引导电极安置于颅外头皮表面所记录到的皮层自 发电位活动称为脑电图。
1.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正常人四种基本的脑电波
频率/Hz 波幅/μV 特 征
α
8~13
安静闭眼时, 20~100 枕叶、顶叶
和次级痛觉过敏
致痛物质 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
锐性刺激 敏感刺激 (切割、烧灼等)
钝性刺激 (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
感受器
游离N末梢 (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条件反射
笛卡尔(1595--1650)提出,非条件反射
Sherrington(1857--1952) 外感受性反射
阐明反射活动规律。
内感受性反射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 食物反射、性反射、朝向 反射、探究反射等。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5大部分组成)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 机体活动的调节
后电位: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 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负后电 位( 细胞膜外K+离子排斥K+离 子外流)和正后电位(Na+-K+ 泵,3 Na+,2K+ )
峰电位 复极化
去 极 化
静息电位
后电位产生的机制
负后电位: 复极后期,膜电位恢 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的缓慢 的复极过程,称之为负后电位
机制:K+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阻 止K+的外流所致
第二节 神经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1、刺激与反应
刺激: 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
反应: 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2、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excitation): 在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由 不反应状态进入反应状态,或由较弱的反应状态进入较强 的反应状态,称为兴奋;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 过程,称为兴奋。
K+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1ial)
K+平衡电位的大小是由原初膜两侧的浓度差所决定的, 它的精确数值可根据物理化学上著名的Nernst公式算出
No Image
No Image
式中: EK---K+平衡电位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Z---离子价 F---Faraday常数 [K+]o--膜外K+浓度 [K+]i--膜内K+浓度。 室温---27℃
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
通道蛋白质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它们可 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激活” ,又可在一定的 情况下“失活”或“关闭” 。激活就是指通 道蛋白质结构中出现了允许某种离子顺浓度移 动的孔洞,相当于通道的开放;但失活的概念 并不仅仅是指通道的关闭,它还包含了这时通 道即便受到了适当剌激也不能再发生开放的含 义。
兴奋性(excitability): 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 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
(1)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 刺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有效刺激 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正后电位: 继负后电位之后,膜 电位有一个低于静息电位水平 的电位波动,称之为正后电位
机制:由于Na+—K+泵活动,将 向细胞内泵入3K+,而向细胞 外泵出2Na+ ,因此时尽管细胞 复极已达静息水平,但膜两侧 的离子尚为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峰电位
复极化 去 极 化
静息电位
4、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方法:条件刺激+测试刺激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组织兴奋后, 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 不产生反应
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与闸门粒子
关于Na+通道的三种状态(关闭、 激活、失活)的物质基础,目前 比较倾向于认为是由一些称为 激活性微粒 (构成m闸门)和失 活性微粒(构成h闸门)控制了通 道的开放和关闭。
Na+通道是:m闸门关闭和h 闸门开放为关闭状态,两种闸 门都开放时为激活状态,h闸门 关闭为失活状态。
(一)神经冲动的产生
1、内向电流与电紧张电位 外向电流与超级化:外向电 流与细胞膜的内负外正方向 一致,超级化 内向电流与去极化:内向电 流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方向 相反,去极化。 电紧张电位:阈下刺激下所 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特点: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 减小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反应(电位)
阈电位与动作电位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
盆N
正 反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馈
盆N
膀胱逼尿肌收缩
脑桥、中脑和大脑皮层
阴
膀胱颈和内括约肌松驰
部 N
传
出
阴部N 尿液进入尿道
冲
动
盆N
↓
盆N 盆N
尿道外括约肌松弛 阴部N 尿液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