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

合集下载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秋瑾(1871年-1907年),清末民主女性活动家。

她的音容笑貌,嫣然一笑,便能吸引人眼球。

但她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国情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推动了她一生的奋斗事业。

秋瑾曾经写下许多反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满江红》。

《满江红》原文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满江红》译文地势险峻的边疆上,黄沙漫天飞舞,百战不殆。

天下事宜谋定然后作为,士兵们乘着神舟踏上去长安的征途,千里长记,人们盼他们无论胜败都快快归来。

可是后来我们听见了战士哭泣的声音,哭泣着要告别九重天,他们忽然接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都下的文官武将,他们清楚它们的责任是什么:为了凝聚祖宗辈出的梦想,为了满足后代的心愿,他们必须不断地思考往事,思考未来!中华民族啊,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此刻,我们要忍住悲伤,把我们梦中想过的圆梦变为现实吧!《满江红》赏析秋瑾的《满江红》感性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悠久传统的千年的感情认同,深深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情感。

她用精巧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民族的忧患与衷肠。

文章充满爆发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人的倾向性。

诗歌第一句“塞上黄沙百战地,天下谋定而后动。

”,语气庄重,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回归,饱含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抗击奴隶主、封建主、帝国主义一切侵略者的革命传统和民族奋斗精神。

第二句“战士神舟去长安,万里长征人未还。

”,突显出了中国人的理性与阅历。

在这里,长征是用理性的方式来表现人的历程。

长征本身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的无限信任与期望。

第三句“更闻坠泪辞九重,剑外忽传收蓟北。

”,深表对民族深情厚爱。

秋瑾通过耐心的讲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动情态度。

第四句“都下文武昭红霄,祖宗遗诏训后人:中华思――千载一时――终忍泪下沾衣!”则余音袅袅。

《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

《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

《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导语:《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下面是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这首词的上部分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是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下部分写词人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满江红秋瑾写秋景的句子

满江红秋瑾写秋景的句子

满江红秋瑾写秋景的句子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一句化用了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词突出秋天特点。

原词欣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

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
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歌鉴赏及译文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满江红·小住京华》近现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满江红·小住京华》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小住京华》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秋瑾的满江红赏析

秋瑾的满江红赏析

秋瑾的满江红赏析《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作于1903年。

以下是“秋瑾的满江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运用对比的句子

秋瑾满江红运用对比的句子

秋瑾满江红运用对比的句子
秋瑾满江红运用对比的句子
《满江红》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满江红》中“”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1、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2、秋瑾《满江红》中,表达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是“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秋瑾在《满江红》中,与男儿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4、说明秋瑾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况味”。

表明了她对贵妇人生活的蔑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5、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古诗词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古诗词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进行赏析。

2.本词的上下两阕结尾都用了感叹号有何深意?【答案】1.示例1:采用谐音,“列”“烈”二字同音,使词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刻画出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示例2:运用对比,通过身和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刻画出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上阕感叹号表现词人与天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决心和勇气。

下阕感叹号表达词人知音难遇的悲伤、刚冲出家庭参与革命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点句子。

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抒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

诗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的淋漓尽致。

并且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将女儿心和男儿心进行对比,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表达了她虽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不会比男子差。

2.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感叹号的作用。

上阕感叹号用在诗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后面,这句词的意思是: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殊未屑”一句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因此,这里的感叹号表现词人与天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决心和勇气;下阕感叹号用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后面,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①,八年风味独思浙②。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②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1)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词鉴赏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诗词鉴赏

【导语】秋瑾(1875年11⽉8⽇-1907年7⽉15⽇),⼥,中国⼥权和⼥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命志⼠。

第⼀批为*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牺牲的⾰命先驱,为⾟亥⾰命做出了巨⼤贡献;提倡⼥权⼥学,为妇⼥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

1907年7⽉15⽇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年仅32岁。

下⾯是为⼤家带来的秋瑾《满江红·⼩住京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满江红·⼩住京华 清代:秋瑾 ⼩住京华,早⼜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歌残终破楚,⼋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作:独思浙,蛾眉⼀作:娥眉) ⾝不得,男⼉列。

⼼却⽐,男⼉烈!算平⽣肝胆,因⼈常热。

俗⼦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青衫湿!(俗⼦⼀作:俗夫,磨折⼀作:折磨) 译⽂ 我在京城⼩住时⽇,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般。

四⾯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个⼈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年的⽣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个贵妇⼈,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我虽然不能⾝为男⼦,加⼊他们的⾏列。

但是我的⼼,要⽐男⼦的⼼还要刚烈。

想想平⽇,我的⼀颗⼼,常为别⼈⽽热。

那些俗⼈,⼼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路可⾛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才能觅到知⾳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住京华:到京不久。

⼩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般。

四⾯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史记·项⽻本纪》“夜闻汉军四⾯皆楚歌,项王乃⼤惊”故事。

⼋年风味徒思浙:⼋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年,作者光绪⼆⼗⼆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年。

徒,空,徒然。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原诗】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独思浙③。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注释】①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

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翻译】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九象,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欣赏】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析: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她词作中的佳作,此词不仅展现了她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还深刻反映了她作为女性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注释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非常不放在心上。

殊,很,甚。

未,不。

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与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 小住京华》秋瑾 阅读鉴赏题汇总(含答案)

满江红 小住京华》秋瑾 阅读鉴赏题汇总(含答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阅读鉴赏题汇总
(含答案)
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以高昂的基调表达了她对革命的热情和决心,同时也表现出她对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语言刚健清新,充满了革命者的斗志和激情。

例如,“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国家的困境;“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句则表达了她比男子更加坚毅的决心。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佳作。

身不能,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句话运用了短句和明快的节奏,格调高昂,表达了身为男儿不能尽其职责的苦闷,但心中的热血却不容置疑。

作者使用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没有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最后的结语真实地表达了作者难以找到知音、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本文中运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诗句,通过对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反衬了青春蹉跎、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作者简介】-1、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秋瑾(18751907)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生于福,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湖女侠”,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建闽县(今福州)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日在浙月年,浏醴起义未果。

1907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6 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18秋瑾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寓居北京从家出走,年中秋节,1903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列,心却比男儿烈。

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这是她在1903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

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部分写词人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导语:《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1903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句子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 秋瑾 来自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赏析
这首词的上部分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是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