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网北京8月15日电(赵竹青)近日,中科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方案获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科研业务管理将原来四个业务局加上一个院地合作局,全部打散,重新设置成三个局,新的管理体系重在“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院长白春礼表示,必须以“勇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此次院机关改革。与决心同时提到的,还有“自上而下的表率”和“遵循规律的举措”。

科研体制改革呼声由来已久,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阻碍,在多次科技界内部会议和数年来的媒体讨论中不绝于耳。而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科研院所“国家队”,为包括700余名院士在内的5万余名科研人员服务和管理的中科院,又将如何撬动这块坚冰呢?

改革前:九龙治水,效率不高

“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科发展。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不讳言对此前机构的问题作出评价。他介绍,原先中科院在科研业务管理部分主要设了基础科学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生命科学与技术局、资源环境与技术局四个局。“很明显,前两个局是按照‘创新价值链’来划分的,而后两个局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从逻辑上讲就不太顺。”

“全院的104个研究机构分别由四个业务局来对口联系,这样一来,每个业务局必然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科技资源,优先向自己对口的研究所布局。这种管理架构一定会造成条块分割。”邓麦村表示,条块分割阻断了学科交叉,也就阻碍了创新。

另外,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不高。“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九龙治水’,一个事情每个部门都要管一点,都管不好。这也是国务院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很重要的一条,我们也存在这个问题。”

“由于条块分割和效率不高,必然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没有充分尊重并发挥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研究所的自主权。”邓麦村认为,这是原有模式下执行力比较低的原因。

改革后:职能清晰,激发活力

改革后中科院机关的科研业务管理部门变为三个局级单位——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

邓麦村介绍了这三个局清晰的职能划分。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主要管理全院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代表性产出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技促进发展局,主抓的是出多少项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解决什么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任务局,主要负责抓总科学院已经承担的重要科技项目,目标非常明确。

这三个业务局按照创新价值链来设置,而每个业务局的处室,按照学科领域来设置。比如说前沿局下设有生命科学处、数理化处等;科技促进发展局有能源处、新技术处等。

这样,按照科技创新的“价值链”和“学科领域”两个维度,总体上构成了一套紧凑的“矩阵式”管理模式。

同时,教育委员会、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四个委员会新晋设立,主要提供咨询建议。

“首问负责制”也被作为重点提及。“比如研究所到机关来办事,首先找到你以后,如果这件事不是你负责的职能范围,对不起,由你负责去找到。比如记者来,找到前沿局的一个同志,说我要采访一个什么事,尽管不是他分管,他也要带着你去找相关负责的部门。这样办事效率肯定会高很多。”邓麦村举例说。

改革过程:酝酿已久,水到渠成

“这次的改革和1998年的改革对比起来看挺有意思。”邓麦村说,1998年实施创新工程的时候,机构有小改革,不是这么大面积,是从研究所基层改起,有人员重新上岗等等。“那是从研究所自下而上的改革,而这次,是从院机关改起,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而中科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则感慨,“原来都觉得确实应该改,但是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力度,因为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利益格局。但最后发现真是挺好,挺顺利,大家都很支持。”

对此,邓麦村认为,“实际上,这次改革是水到渠成的事。”中科院机构改革探索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早在2011年就决定把业务局掌握的经费全部由研究所所长去掌握,院里只是抓跨所的一些项目,而资源、经费等早已下放。

邓麦村认为,此次改革顺应了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总体形势,同时“也是深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他表示,中科院将通过机构改革,激发研究所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全院科研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枢纽,中科院机关改革不仅对一线科研工作有影响,还关系到科学院整个科研体制问题。在未来若干年内,对科学院整个管理系统和科技创新机制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邓麦村说。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也正进入实施关键阶段。创新不光是科技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我们要建设“四个一流”的中国科学院,之前比较强调“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人才”,对于“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效益”关注不够。如何用一流的管理产出一流的效益?如何用一流的管理为创造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提供重要支撑?根本在于走改革之路。两会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大部制改革,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一直强调中国科学院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适应当代科技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以及重大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的新要求。着力建设符合“三位一体”中科院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着力建设符合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一三五”规划实施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建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

此次院机关机构改革正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指示精神,适应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府大部制改革及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新趋势,适应科研管理体系

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发挥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创新自主权的新要求,适应当代科技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新特征,适应中国科学院“三位一体”发展架构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推进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建设。

二、这次改革主要希望解决机关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有104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学部、2所大学,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完备学科体系,每个组成单元独具特色、各有优势,这是中国科学院发挥建制化优势、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有利条件。

但院机关的业务管理部门既有按照学科、又有按照工作性质来设置,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经费切块管理方式也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研究单元的协同合作,难以发挥跨所、跨学科统筹布局集中协同攻关、解决多学科综合性重大问题的优势。另外,把研究所按条块划分给业务局联系和管理,把经费切块分配给各业务局,必然会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和利益性考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研究所负责人和科研骨干都曾向院提出改进机关科研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2月份,有研究所负责同志通过院长信箱反映:“目前院机关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外,专业局的管理方式依然是按条块式划分,不利于发挥科学院的整体优势,解决多学科综合性重大问题。目前所有项目(包括先导专项)都是按大的学科来安排。例如有的研究项目,仅仅靠地质、大气、环境的学科可能有局限,如果加入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力量,也许更容易突破。”前不久,国际知名地球化学家、三亚深海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也向院长反映,深海探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配合协同的工作,其中深潜技术属于高技术领域,在海底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发现新物种的研究又属于生物领域,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又涉及资环领域,然而深海所属于高技术口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协调并有效集成院内研究优势。

此外,在综合管理方面,院机关的一些管理职能分割过细、线条过多,界面不清晰,设置不尽合理,导致一些管理工作陷于具体事务管理,很多专项工作需要院机关各部门共同参与,统筹协调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有效进行长远的战略谋划。

这些情况和现象引起了院党组的重视和深入思考。这次机关改革正是为了从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这次院机关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这次院机关改革以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导,以实现科学、协同、规范、高效的机关管理为目标,以理顺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为着力点,转变职能,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减少具体事务管理,为推进“创新2020”和“一三五”发展规划的全面深入实施,保障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中枢管理支撑。

一是着力理顺关系。按照科技创新活动规律优化管理职能配置,坚持一件事一个部门负责,减少职能交叉,解决制约科技创新活动交叉协同、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是着力强化协同。促进研究所、学部和教育机构的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推动产出更多重大成果、杰出思想和一流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