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浅析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精品]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摘要:方言俗语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并使用,受到地方独特的人文地理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并同时反映了相应地方的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通过对温州方言俗语里展现的温州地方产业文化、温州地方地理文化、温州地方民情风俗、以及地方文化心态的解读,不仅展示了温州方言俗语浓重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温州方言俗语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功能。
关键词:温州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地方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导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也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温端政认为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合称俗语。
“方言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温端政《古今俗语集成》)温州方言俗语在温州地区产生,与温州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温州文化系统的产物和结果,也是沟通其他文化成分的媒介。
方言俗语是民间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间文学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是联系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化之间的纽带。
方言、民俗、俗语和地域文化,是民俗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温州方言俗语概述温州古称、东瓯、永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温州方言源远流长。
今天温州人口中所说的语言,南宋时期已接近今语,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的名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温州方言的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接近今语。
国学大师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认定温州方言为吴语的一支。
王力《中国语文概论》将温州方言列为吴语温台系。
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吴语分为六片,温州方言为吴语瓯江片。
温州地区的方言种类多,差异大。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温州话)、浙南闽语(闽南方言)、畲语(畲族客家话)、蛮话(苍南土语)、蛮讲(泰顺土语)以及大荆话(台州方言)、罗阳话(处衢方言)、金乡话和蒲门话(吴语方言岛)等方言。
举例说明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口头传承的特点,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
1. 简洁明了
民间谚语通常是由简单的词汇组成,表达意义清晰明了,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简单的几个词汇就能传达出深刻的道理,使人印象深刻。
2. 具有象征性
民间谚语往往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比喻,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和生命的追求。
3. 具有诗意
民间谚语的语言往往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这些谚语的语言
优美,节奏流畅,表现出了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
4. 具有文化底蕴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志者,事竟成”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民间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简洁明了、具有象征性、具有诗意和文化底蕴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民间谚语成为了一种受人喜爱和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形式。
浅析谚语及其语言特
目录【写作提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正文 (2)参考文献 (8)写作提纲一、引言二、谚语的类型1、农业生产类2、社会生活类三、谚语的特点1、民族性2、精炼性3、口语性4、地域性四、结束语浅析谚语类型及其语言特点【内容摘要】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谚语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本文根据谚语所描写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农业生产类、社会生活两类进行探讨。
而谚语语言中的民族性、精炼性、口语性、地域性特点也值得玩味。
【关键词】谚语;类型;特点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所取得的知识的总结。
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创造丰富、修改加工、润色提高,逐步形成了凝练、形象、表意精当、透辟深刻等特点。
成为一种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可以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谚语的类型从谚语的概念可以看出,谚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宝藏。
它以一种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富有魅力,并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
其中不少谚语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既有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有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反映,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为人所喜闻乐诵。
谚语修辞浅析(修辞学论文)
浅析谚语修辞摘要: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一个名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觉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特点(一)思想内容大多数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不少谚语以通俗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①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Time tries all things.(实践检验一切。
)⑤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the men. (试金石试金,金子则考验人。
)大多数谚语来自生活,总结人们的生活的经验。
如:①慢工出细活。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
③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④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谚语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很多谚语反映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以及阶级社会的种种丑陋面。
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②有钱能使鬼推磨。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谚语依存于社会生活,它与本名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各个具体的表述上,各个名族不尽相同。
如:在提到某人,某人就来了的时候,汉语的谚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而英语的对等谚语是“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
许多汉语谚语与农业有关,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而英语中的谚语却与航海有关。
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t is safest sailing within reach of the shore.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二)语言特点1》富于形象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然后再用这个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中西谚语不同开题报告
导师姓名XX职称XXX
2011年9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谚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是窥探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通过汉英谚语的学习,可以掌握习语的来源、了解历史典故、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发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谚语的翻译对比与分析,是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了解文化差异,将进一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研究中西谚语的异同可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9]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1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2(2):4-18.
[12]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012年5月15日—5月20日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七、院论文指导小组审批意见
签名
年月日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艺术的精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且对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般来说,语言能够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这其中既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包括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英汉谚语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等方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开题报告】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特色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温州古为瓯越地,温州话在古代瓯越语和瓯越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州话是古吴语的继承者,是南吴语的代表.保留了很多的古语话古音,比受官话影响的北吴语更古老。
温州话又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因为温州方言的独特,才会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对于温州话的研究,在汉语历史与方言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纵观百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可以大致地分为前四十年、中四十年、后二十年三个时期:一是构建系统的时期(1898马建忠《马氏文通》发表—30后期);二是以历史语法描写研究为主的时期(1936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发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是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与关注理论、寻求解释并重的时期(80年代初——)。
但是现在对于温州话有系统详细研究的著作只有沈克成沈迦父子的∶《温州话第一册 · 温州话文化研究》、《温州话第二册 · 温州话特征汇编》,该著作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温州话的来历、方言特点以及字词语法等方面的特色。
清朝戴侗编撰的《六书故》对于温州话中的字音与字义的关系阐发比较多,但是没有涉及到温州方言的语法部分。
而张永凯编撰的《瑞安方言读音字典》、游汝杰杨乾明编撰的《温州方言词典》以及叶衡编撰的《新编音画字考》则是相当于现在语言工具书,这些书并不能起到系统具体和深入研究温州方言的作用。
由于普通话在当今社会的强势地位,其他方言尤其是难懂难讲的温州话被人们甚少关注,温州方言方面的语言研究资料十分的少。
而温州话较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同时较多保留了正统古汉语的特色,这对于研究与古汉语有关的文学文化课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比如南戏对于元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而它的发源地在温州,人们在研究南戏的同时,语言上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南戏的看法与认识。
而研究温州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特色语法,并与当今的普通话进行区分比较,无疑会有利于人们对温州方言与古汉语语言有更加全面与正确的认识,也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到温州方言以及其他方言的重要作用。
民俗谚语探析--以传布在察哈尔地区的谚语为例的开题报告
民俗谚语探析--以传布在察哈尔地区的谚语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民间谚语,是一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口头表达方式,流传于千家万户,是人们生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以传布在察哈尔地区的谚语为例,从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探析,以帮助读者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民俗谚语。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了解民俗谚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表达方式和句式特征。
2. 分析察哈尔地区常见的几种谚语,揭示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有助于加深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了解。
3. 通过对民俗谚语的研究,加深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推动汉语研究领域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资料,了解民俗谚语的定义、起源和文化背景等。
2. 实地调查法:以察哈尔地区的几种常见谚语为例,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其在当地人中的传承和应用情况,收集实证数据。
3. 比较分析法:将本地区的民俗谚语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或对立的谚语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差异和联系。
四、预期成果1. 形成对民俗谚语的深刻认识,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
2. 揭示察哈尔地区常见谚语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内容。
3. 推动汉语语言及民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方法1.3 论文结构第二章:民俗谚语在汉语中的地位和特点2.1 民俗谚语的定义和历史2.2 民俗谚语的语言形式和句式特征2.3 民俗谚语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察哈尔地区的民俗谚语及其文化内涵3.1 察哈尔地区的民俗谚语介绍3.2 察哈尔地区民俗谚语的文化内涵3.3 察哈尔地区民俗谚语的社会价值第四章:比较分析察哈尔地区民俗谚语与其他地区的谚语4.1 察哈尔地区民俗谚语与其他地区的相似谚语4.2 察哈尔地区民俗谚语与其他地区的对立谚语4.3 对比分析与启示第五章:结论5.1 研究成果回顾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3 总结与建议参考文献。
浅谈民间谚语
浅谈民间谚语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活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
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点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味。
我国谚语非常丰富,远在两三千年前,谚语已被人记载下来。
《易经》、《诗经》、诸子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都保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语。
如相传是尧时的谚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易经》中的“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韩非子》中的“远水救不了近火”等等,都是流传已久的谚语。
先秦之后,历代都有谚语的产生和流传,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古今谚》、《古谣谚》等书中都不同数量的收录了我国古代谚语。
谚语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
谚语可根据其内容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经济谚语、道德谚语、科学谚语。
经济谚语,顾名思义就是与经济有关的谚语。
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店有喜人货,不用多吆喝”,“嘴强不如货硬”说的就是只要货好,顾客一定多。
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广告虚夸,等于自杀”,质量不稳定,往往砸了自己的牌子。
当然,必要的广告还是必须要有的,谚曰“一分广告十分利”,“广告一登,死物逢生”,但是广告必须“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谚语,是表现人民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谚语。
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
如“人穷志不穷”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骨气,他们反对夸夸其谈,相信有付出才有收获,如“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还有“一家盖不起龙王庙”、“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景颇族)、“不怕年老,就怕心老”(彝族),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中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道德谚语既然反映了社会生活,那么久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民间谚语的特点
民间谚语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洁明了:民间谚语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或生活经验,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饱含生活智慧:民间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情感观察,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3. 口口相传:民间谚语常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共同语言。
4. 具有文化特色:不同地域、民族、习俗和历史背景的民间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其所属文化的特点。
5. 多样性和丰富性:民间谚语体现了人们对各个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涵盖了家庭、友谊、爱情、工作、成功、失败等多个主题,丰富多样。
6. 形象生动:民间谚语常借助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人们通过形象的言辞更好地理解和体悟其中的道理。
总体而言,民间谚语以其简洁、深刻和实用的特点,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传承智慧、表达思想和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
浅析谚语的表现手法
浅析谚语的表现手法谚语是长期以来在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历经陶冶,一代代传诵下来的,能够传情达意的语言制品。
它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地概括实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想象、比喻、比兴、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来阐述发人深省的道理。
蕴藏含蓄、含而不露、智慧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其显著特点。
本文从谚语的表现手法分析了其用语形式,以期引起大众对它的关注和重视。
标签:谚语表现手法意蕴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斗争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炼而成的一种通俗易懂、精炼概括、寓意含蓄、传情达意、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短句短语。
它是实际生活中某个方面、某个问题的经验性的哲理概括,具有約定俗成的、流传习用的、比较固定的、准确而又凝炼的思想内容和体态。
它用语凝练,是语言的结晶,被称为“语言的珍珠”。
大部分谚语采用艺术概括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概括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道理,因而其艺术感染力极强。
谚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形象化的手法(一)说明生活中必须互相帮助两只手才能互相洗干净。
/驴子啃痒,一对一口。
/秤杆离不开秤铊。
/一扇磨,磨不出面来。
/篱绑桩,桩绑篱。
以上例句,以两只手、两扇磨、驴子和啃痒、秤杆和秤铊、篱和桩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互相帮助、互为条件的必要。
(二)在形容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或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时常说: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
/人家的芥菜子清清爽爽,自己的瓜果胡里胡涂。
/只见别人身上的虱子脚,看不见自己背上的骆驼印。
/乌鸦说猪黑,自丑不觉得。
以上谚语以芥菜子、虱子脚、瓜果、骆驼印等来形象地说明了有些人看不到或缩小自己的缺点,而盯住或夸大别人的缺点的毛病。
这些谚语形象、生动,道理自然一点就通。
(三)提倡勤劳、节俭,反对懒惰、浪费五忙六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吃北风。
/坐吃山也空。
/拾芝麻凑斗。
/不织网的蜘蛛捉不到虫。
/人懒事多,马懒路长。
浅析民间谚语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浅析民间谚语的发展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谚语作为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民间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短小精炼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从谚语的特色、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以及对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帮助等方面浅析民间谚语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总体构思如下:一、从谚语的起源入手,首先通过古今学者对谚语的研究、先秦典籍中对谚语的引用和大量记载及其后世不断有学者大量采录古今谚语来说明我国谚语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已产生;接着从谚语的发展、实用性和与其近邻(俗语、格言、成语、歇后语)的关系等方面探讨谚语的特色。
二、从谚语的种类出发,从谚语所涵纳的内容上把谚语分为生产谚和社会谚两大类。
先通过具体的例子分别说明生产谚和社会谚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实用功能,接着总结出谚语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稳定性、传播性的特点。
三、从谚语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谚语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以及谚语对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帮助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研究来反映民间谚语在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对自然认识以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民间谚语现实意义的探索得出民间谚语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而实用的方法。
最后对民间谚语在现代人生活中发挥着的作用以及人们该怎么吸收谚语的精华作了简单的概述。
【内容摘要】谚语作为民众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民间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短小精炼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从谚语的产生、发展入手,从与其近邻(俗语、格言、成语、歇后语)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其特色,并对谚语简单的归类,分析了谚语的流传性和实用性以及谚语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从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以及谚语对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帮助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认为民间谚语在传承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反映对自然认识以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民间谚语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而实用的方法。
【Abstract】Proverb as people wisdom and experienc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folk and in the oral widely circulated a short refined literature style, in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From this proverb, the development of its neighbours (proverbs, from the motto, idioms, interpreting xh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erbs, and analyses the classification, simple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overbs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proverb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social production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and say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elp are summarized and the research of folk proverbs, and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o reflect the nature of life in moder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at the same time, the folk proverbs and reta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 kind of special and practical method.【关键词】民间谚语传统文化现实意义发展【Key words】Folk proverbs Traditional cultur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如果说民间史诗是民间文学中的鸿篇巨制,那么谚语则是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形式。
关于谚语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谚语的研究报告作文一、研究的起因。
咱平常说话聊天的时候,老是能听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话,像“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类的。
这些话简单好记,还特别有道理,这就是谚语啦。
我就寻思着,这些谚语都是从哪儿来的呢?为啥能流传这么久,而且还这么有智慧呢?于是我就开始了对谚语的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 资料收集。
我先跑到图书馆去,在那些堆满灰尘的书架里找关于谚语的书。
还真不少呢!有专门讲谚语故事的,有分析谚语含义的。
我还上网查了好多资料,那些网页上的内容五花八门,不过得好好筛选一下,有些不太靠谱的就不能看啦。
2. 访谈。
我找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村里的一些老伯伯、老阿姨聊天。
他们可都是“谚语达人”,一张嘴就是一串谚语。
我就问他们这些谚语是怎么知道的,啥时候会用到这些谚语。
三、谚语的来源。
1. 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可是谚语的一个大来源。
以前的人啊,天天都得种地干活。
比如说“瑞雪兆丰年”,这就是他们经过多少年的观察得出来的。
下雪能把地里的害虫冻死,雪化了还能滋润土地,来年庄稼就长得好。
再像“春雨贵如油”,春天雨水少,庄稼等着雨水发芽生长呢,所以春雨就像油一样珍贵。
2. 民间故事和传说。
有些谚语是从民间故事里来的。
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故事就很有趣。
说是诸葛亮多聪明啊,但是三个普通的皮匠如果把智慧凑一块儿,也能比得上诸葛亮呢。
这就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起想办法就厉害。
四、谚语的特点。
1. 简短精炼。
谚语一般都很短,几个字或者一小句话就把意思说明白了。
就像“一寸光阴一寸金”,短短七个字,就把时间的宝贵说得清清楚楚。
不像咱们现在有时候说话,啰啰嗦嗦一大堆。
2. 通俗易懂。
你看那些谚语,基本上没有什么难懂的词儿。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一听就大概能明白啥意思。
像“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多直白,就是说吃完饭走走对身体好呗。
3. 富有哲理。
别看谚语短,里面可都藏着大道理呢。
从《鞋匠与“洋钉”》谈温州鼓词的艺术特点
从《鞋匠与“洋钉”》谈温州鼓词的艺术特点浙南群众爱听温州鼓词(亦称瑞安鼓词),它纯净而优美,质朴而清新,是富有浓郁水乡气息的曲调。
温州鼓词是浙江省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
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熟音律。
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以自娱,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可见,曲艺演唱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有广泛的群众性。
我国品种繁多的曲艺基本上可归纳为:“说”(讲故事)、“逗”(讲笑话)、“数”(顺口溜)、“唱”(唱民歌)、“走”(歌舞)五类。
鼓词属“唱”类,源于古代民歌,到唐有变文、大曲;到宋、金、元有宝卷、唱赚、诸宫调;到明、清则有弹词、鼓词、琴书、时调、牌子曲等。
鼓词最早流传于我国北方,后逐渐南移。
南方以桂、赣、淮南、温州较盛。
至于温州鼓词的直接起源,有人认为始于宋代,有陆游诗词为证,“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元末,南戏鼻祖瑞安阁巷人高则诚又写《琵琶记》,这说明鼓词在宋时已在浙江民间出现。
另外,演唱温州鼓词,温州人俗称“唱词”,称艺人为“唱词先生”。
温州人俗称的“唱词”、“词”实指弹词、鼓词、话本等以叙事为主的说唱文学。
明代,弹词、鼓词、话本都叫“词话”。
后来弹词、南戏、滩簧、乱弹也统称为“南词”。
现在的宁波弹词则仍称四明南词,这说明温州人所谓的“唱词”实际上是南词中的一种,是一种说唱文学,以唱为主,所以叫“唱词”。
可见,“唱词”这两个字是保留了原来的名称。
王子辉《温州鼓词》中称:“据老艺人季松坡讲,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即平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古乐衣钵,吸收民间曲调逐步发展起来。
”说明温州鼓词是从劳动人民的民歌(里巷之曲)中孕育起来。
鼓词源于民间,历史悠久,又不断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完善,因而声腔富有温州乡土气息和雁山瓯水的风情,为温州群众所喜闻乐见。
俗语文化研究报告
俗语文化研究报告俗语文化研究报告俗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流传。
俗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民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俗语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一、俗语的特点俗语是民间语言的产物,本质上是由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
俗语具有浓厚的口头传统和传统文化色彩,常常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寓意深刻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俗语的语言形式简练通俗,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
二、俗语的意义1. 传承文化: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智慧和价值观念。
俗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些价值观念代代相传,起到了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
2. 反映社会风貌:俗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会角色。
通过研究俗语,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以及人们对社会风气的态度和反思。
3. 教育启示:俗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智慧和教育的信息。
俗语以简练的语言形式,传达出一种深刻的道德、人生哲学,对人们的行为和为人处事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三、俗语的应用领域1. 文学创作:俗语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表达方式,它能够给作品增添生动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许多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戏剧等都常常引用或借用俗语,以丰富作品的意蕴和表达方式。
2. 喜庆祝福:俗语在喜庆祝福的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婚庆、生日、节日等。
人们通过俗语表达对他人的关爱、祝福和美好的期望,以增添喜庆的氛围。
3. 教学教育:俗语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够概括复杂的概念和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俗语,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俗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俗语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俗语文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挖掘研究:加大对俗语的研究力度,挖掘和整理更多的俗语。
浅谈谚语的民族性特征--以壮汉为对比
谚 语 和 歇 后 语 是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口 头 上 流 传
的成 语 。 大部 分 是 以 现 代 的 词 j r - 按 照 语 法 规 则 造
产经验 的谚语 中多与 “ 田”与 “ 谷 ”有 关 ; 而 汉 文 化 中 的 农 事 生 产 经 验 的谚 语 可 谓 是 五 花 八 门 , 如 水 田 、 沙 地 、黄 土 、碱 地 等 。这 样 的 现 象 出 现 , 与 谚 语 的 “ 民族 性 ”这 个 基 本特 征是 分 不 开 的 。 三 、 谚 语 民族 性 原 因 解析 壮 民族 的 农 业 生产 一 直 是 以 稻 作 文 化 为 主 , 水 稻 的种 植 具 有 十 分 悠 久 的 历 史 ,品 种 更 是 多 达 1 4 0 多 种 。而 且 在 壮 族 地 区一 直 是 以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为 主 ,除 了 侬 智 高 起 义 之 外 , 就 一 直 没 有 出现 统 治 阶 级 政 权 , 壮 族 人 民 在 日常 生 活 中很 少 被 统 一 指 挥 选 用 某 种 耕 种 形 式 , 故 他 们 可 以选 择 比较 擅 长 的 耕 种 形 式 ,而 水 稻 是 十 分 适 宜 壮 族 地 区 耕 种
成 的 固定词 组 。 ( 北 京 大 学 中文 系编 现 代 汉
语》 )
’
谚 语 是 在 人 民群 众 中 间 广 为 流传 的 固定
的语 句,它 用 简单 通俗 的话 语反 映 出深刻 的道 理。 ( 北京 师范 大学现代 汉语教研 室编 现代 汉
语 )
谚语 是人 民群 众 口头上流传 的通俗 而含 义深 刻 的 固定语 句。一般 都能揭示客观 真理 ,富于教
农家谚语研究报告
农家谚语研究报告农家谚语研究报告摘要农家谚语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报告对农家谚语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农家谚语的特点、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农家谚语,研究发现农家谚语具有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启发思考等特点。
此外,农家谚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包括教育引导、传承农耕文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本研究报告旨在提高对农家谚语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农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1. 引言农家谚语是农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体悟。
农家谚语是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启发思考等特点。
本研究报告将对农家谚语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功能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农家谚语特点农家谚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农民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深刻体验到天气、气候、作物和家畜等的变化。
农家谚语通过形象直观的语言描述,将这些生活经验传递给后人。
农家谚语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农民生活节奏快,繁重的农活使得他们需要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农家谚语通常由短小精悍的语句组成,一言以蔽之。
农家谚语具有启发思考的特点。
农民需要经验和智慧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农家谚语通过简短但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人们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农家谚语的功能农家谚语在农村社区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农民通过谚语的传习和运用,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后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农家谚语有助于传承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事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农家谚语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农家谚语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艰苦,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试析乐清方言谚语的程度表达
的修 辞特 色 。
一 、 A类程 度状语
“A”类 指 的是 “最 ”[jei42]“恁 ”[nang ]‘‘倒 ” [de ]和 “煞 ”[sa ]四个 程 度标 记 词 ,可 以与 消 极 或积 极意 义 的词 搭 配使 用 。“最 ”和 “恁 ”为前 加 程 度标记词 ,无语体色彩 的程度标记 ,“倒”和 “煞”为 后 加 程度标 记词 ,消极 意 义 的程 度标 记 。
2018年 3月 第 47卷 第 2期
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Mar.20l8 Vo1.47 No.2
试析乐清方言谚语 的程度表达
语某 个 阶段 中“煞 ”的用法 。 谚 语 中可见 行 为动 词 与程 度 副 词 “煞 ”搭 配 使
用 ,如 : (6)日出早 ,雨 淋 脑 ;El出晏 ,晒 煞燕 (日出不 宜
[关键词] 乐清;谚 语 ;程度表达 ;标记论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_7623(2018)02--0091—04 DOI:10.3969/j.issn.1001—7623.20l8.02.017
汉语 中表 示程 度 表 达 的方 式 多 种 多 样 ,其 中重 要 的是词 汇形 式 、程 度 副 词 和重 叠 形 容 词 。李 宇 明 先生 描述 汉 语 程 度 表 达 靠 词 汇 形 式 来 表 现 ,如 “雪 白”的 “白”,“冰 凉 ”的 “凉 ”,前 者 的 程 度 高 于 后 者 …瑚 。张谊 生先生 描述 汉语 程度 表达 可 以用重 叠 形容 词 的方式 来 表 示 ,如 “大 大 (的嘴 巴 )”,另 外 还 可 以 用 副 词 前 置 或 后 置 于 形 容 词 来 标 记 程度 -152。
试析乐清方言谚语的程度表达
试析乐清方言谚语的程度表达支亦丹;崔山佳【摘要】谚语来源生活,表达生活.乐清方言程度表达方式多样,谚语中词的程度表达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通过谚语分析乐清方言程度表达,更为真实地展现语法特征."A""AA""ABB""AAB"和"AABB"是乐清谚语程度表达的五个方面,包含了程度状语和重叠形式两种标记项.【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7)002【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乐清;谚语;程度表达;标记论【作者】支亦丹;崔山佳【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汉语中表示程度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是词汇形式、程度副词和重叠形容词。
李宇明先生描述汉语程度表达靠词汇形式来表现,如“雪白”的“白”,“冰凉”的“凉”,前者的程度高于后者[1]228。
张谊生先生描述汉语程度表达可以用重叠形容词的方式来表示,如“大大(的嘴巴)”,另外还可以用副词前置或后置于形容词来标记程度[2]135-152。
本文立足于乐清方言谚语中的程度表达,着重描述和分析谚语中的程度状语和表示程度的重叠形式。
程度状语包括程度副词和指示代词(表示程度),重叠形式包括形容词重叠和副词重叠。
程度表达作为语言中的一种语法现象,内部存在着某种不对称现象。
对语法范畴的“体”而言,乐清方言谚语的程度表达是有标记的程度表达,标记项分别为程度状语和重叠形式。
乐清方言谚语中的程度表达十分具有代表性,可以代表乐清方言的程度表达。
温端正先生认为谚语是汉语里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
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相对的固定性和鲜明的口语性,说明其具体很高的语料价值。
群众创造了谚语,并且将谚语流传开来,使谚语具有朴素的修辞特色[3]157。
谚语所见温州人的民俗生活与价值观念
谚语所见温州人的民俗生活与价值观念
徐丽娜
【期刊名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22)3
【摘要】谚语是民俗的重要载体,以言简意赅的话语记录着特定地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富于方言特色的温州谚语承载着温州人的生产商贸民俗、饮食服饰民俗、婚丧嫁娶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这些谚语体现了温州人的生活智慧和语言才华,也反映出温州人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徐丽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主体"与"生活"能否撬开民俗学研究对象之门——略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2.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谚语教学探析
——以民俗宗教相关谚语为例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谚语教学探析——以民俗宗教相关谚语为例4.开展"世界温州人"研究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第一届世界温州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反思与超越:日常生活视域下“民俗体育”的再认识——本土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浅析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许多谚语经过人们的不断流传、锤炼、加工和创新,如同艺术殿堂中的颗颗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温州民间谚语也是温州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一
要研究谚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谚语的定义。
从古至今,对谚语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清人杜文澜就已对谚语的定义做了搜集和罗列,其著作《古谣谚》一百卷辑录前人关于谣谚的解释不下百种,其中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种:
“谚,俗语也”。
(陆德明《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
“谚,传言也,从言,彦声”。
(许慎《说文解字》)
“谚,直语也”。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
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都有片面性。
相对而言,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释中对“谚”下的定义比较全面:
“谚,俗所传言也”。
这里指出谚语的第一特点是“俗”,二是“传”。
既然能“传”,当然是比较固定的语句。
近现代对谚语的界定也层出不穷。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谚语的定义符合谚语的特点,它说“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辞海》对谚语做的解释是:“谚语, 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杜峻晓、王锡义先生在《谚语简论》里反驳了“谚语就是俗语”的观点,但也肯定了这一定义能够反映谚语口头流传的特点,而他们对谚语的定义为:“谚语就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极其凝练,富有哲理,反映了一定实践经验的较为固定的语句。
”在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方言与俗语研究》一书中,温端政先生也提及谚语的界说问题。
他从语言运用的实际出发,将经验与认识统一起来,给谚语下了一个宽严适当的定义:“谚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谚语,大体上相当于俗语,包括歇后语和惯用语在内;狭义的谚语,相对于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以传授知识(包括经验)为目的的一种俗语。
”
二
谚语在民间的流传方式是口头语言,至少主要是口头语言,因此它具有一般口头语言的特征。
一般说来,口头语言用词平易,句子较短,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句子的音律高低快慢的变化, 各种特殊的语调和重复、颠倒、补说等来起表示感情的作用, 具有即时性和讲求效率的特点。
作为产生于口头语言这一语言母体的谚语, 从它产生之始就必然地带有这些特点。
而在谚语的传承过程中, 为了便于记忆和传达, 广大人民群众又对它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工、提炼和浓缩, 从而使它更为准确、简明和精练。
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是靠有效地使用各种修辞技巧达到的, 这样就使谚语具有了极为突出的修辞美。
2003年王勇卫发表论文,他是这样阐述其对谚语修辞美的理解的:“谚语突出的修辞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谚语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简洁美……二是谚语具有清新晓畅、朴实典雅的风格美……三是谚语具有结构精当、句式对称的构造美……四是谚语具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的韵律美……五是谚语具有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手法美……六是谚语具有含蓄隐约、诙谐幽默的情趣美……”1989年段友文在其论文《民间谚语的美学思考》一文中也提出民谚的独特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在它的诗意美,他认为“精炼含蓄是民间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音韵和谐,对称整齐是谚语的又一特色”,“谚语的语言风格朴实明快,大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活脱脱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着朴素之美,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
朱安群在《谚语概论》中提及谚语“形式精悍,语句警辟,意味隽永,易记易背”。
总的来说,谚语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短小精悍而又语句精辟;第二,朴实典雅而又音韵和谐;第三,含蓄隐约而又富有哲理。
而为了更好地突出谚语的特点,必然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赋比兴的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喻是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式, 它能使词语准确贴切, 鲜明生动, 能够把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在谚语中, 它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者把人当成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此外还有对偶、警策、拈连、回环、借代、夸张、双关、顶真等修辞格。
三
温州方言的研究历史悠久。
“真正记录温州方言的应以宋末戴侗的《六书故》为早。
”温州方言的文献及调查记录颇多,这得益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根据查找的资料,可以看出前人大多致力于温州方言的词汇、语法、音韵方面的研究。
在词汇方面,有研究温州方言形容词的特点的,如傅佐之1962年就在《中国语文》第三期发表了一篇名为《温州方言的形容词重叠》等,有研究温州方言的量词、指代词、“儿”尾、动态结尾助词的,如杨乾明于1988年在《吴语论丛》上发表的潘悟云的《温州方言量词》、潘悟云于1989年发表的《温州方言的指代词》等;在语法方面的论文有《温
州话音档》、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等;在音韵方面的论文有张琨的《温州方言的音韵历史》等。
这是目前对温州方言主要挖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意义。
温州谚语方面,前人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开展大量的搜集工作,并整理成册。
世代流传于温州的民间俗谚,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语句上也反映了温州话的特点。
随时闾巷俚俗,然其描摹之深刻,趣味之浓郁,字句之通俗,或寓劝惩,或杂诙谐,确是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据《温州方言志》所载,关于温州谚语的资料有《温州谚语》、《温州农谚选》(1958年3月油印)、《温州气象谚语》(1960年1月油印)、《温州谚语资料》(1962年4月油印)、《温州方言俗谚资料》(1980)、《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温州市歌谣谚语卷》(1990)等。
由于这些资料出版时间较为早,大部分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现有的资料只是对谚语的整理,并未对其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究。
而本论文就试图通过对温州谚语艺术风格的浅析为温州方言的探索贡献绵薄之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温州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即主要为温州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主要问题:
1、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句式结构;
2、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韵律修辞;
3、研究温州民间谚语的语言风格。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查找资料,搜集温州民间谚语;
2.查阅有关谚语的著作,积累知识;
3.仔细研究搜集到的温州民间谚语,进行分类总结;
4.撰写论文,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之下修改论文。
四、参考文献
1.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文化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2.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特征词汇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
3.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之温州话词语考释.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5.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颜逸明.浙南瓯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