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削弱贸易壁垒,

使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的状态,理论和实践均显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的市场可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徐现祥(2007)构造了地方政府晋升博弈模型,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证明理性的地方政府会自发选择区域一体化,而已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非一体化区域更快。都泊桦(2017)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数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区域一体化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作用、社会资本投资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长三角一体化(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江浙皖一市三省共26个地级市,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6%。长三角国土面积仅占3.74%,但常住人口为2.25亿,占全国的16%,2018年创造的GDP 高达21亿,为全国的23%,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先,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最早出现的城市,最发达的城市群几乎都出现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长三角东临东海,对外可与日韩经济体进行贸易;内怀长江,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紧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资源优势显著。长三角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8020.6亿元,上市公司1219家,占全国近1/3,资金资源丰富,就业前景好。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有8所位于长三角地区,211高校更是有23所之多,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邹卫星、周立群(2010)提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方面均领先全国,

中心城市上海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苏浙皖三省的制造业发展也远超其他省市。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技术支持下,

长三角地区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端装备产业群,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一体化历程

从1982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到现在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探索发展过程艰难而曲折。邹卫星(2010)从制度层面入手,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分为实践探索、停滞、重启、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侯赟慧(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值,通过凝聚子群的变动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唐亚林(2018)通过分析近四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布的合作政策与规划方案,

依照区域治理模式的不同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划分为分割式、经济协作式、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式三个阶段。

(三)长三角一体化现状

周立群(2010)将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区别,指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产业结构、政府职能和投资环保五个方面。徐现祥(2005)结合理论分析实证模型,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已经使得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黄征学(2019)指出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快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产权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和市场监管一体化迅速推进的现状。葛立成(2006)研究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指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已从产品趋同、政府壁垒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逐渐转向共同构建旅游经济圈,实现一体化发展。于迎(2019)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演进历程,认为经历了碎片化阶段、有限协同阶段,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整体性治理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阶段。

程筱艾/文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

与建议文献综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行政壁垒;文献综述

10.13999/ki.scyj.2019.08.018

区域发展

55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困境

国内学者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困境具有较为一致的见解。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行政区划,这就对自由贸易造成了壁垒,市场体系被分割,高淑桂(2018)等将行政壁垒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各行政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各行政主体的职责边界有时会与一体化共同目标产生冲突。行政壁垒的存在,加之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相似,就导致了各城市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张鑫(2017)、杨金玲(2018)均运用经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认为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各行政区均可享用的公共产品,行政壁垒的存在致使各地方政府只想享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便利而不愿付出代价,导致这些公共品的供给面临“搭便车”的问题,区域整体集体行动陷入困境。

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之前存在矛盾。汪伟全(2010)将地方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分为地方保护、同级政府之间的政绩攀比和为抢夺资源引致的过度竞争。李琳(2017)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林民书(2012)比较了过去政治表现为主和现在以经济绩效表现为主的政府官员激励方式,认为理性官员为了实现政治晋升而发展地区经济时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扭曲配置。孟涛(2009)指出,长三角各省市为争夺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同时为了招商引资,省市间进行恶意的价格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杨建华(2007)以长三角地区水污染为例,将矛头直指政府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认为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将生态环境抛之脑后不仅会让当代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也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席恺媛(2019)将环境问题归咎于“搭便车”行为和“公地悲剧”现象,认为长三角地区省际边缘区的污染更严重的原因与其跨区域、多主体的治理模式息息相关。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国学者主要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转变观念

林民书(2012)、杨建华(2007)认为,区域政府的有效合作建立在正确的经济意识上,各省市应深化发展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意识,让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意识朝着区位经济意识转变,以区域经济合作代替纯行政竞争。朱虹(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长三角生态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性问题,呼吁区域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监管。

(二)坚持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张学良(2019)肯定了政府对清除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解除行政壁垒的作用。马斌(2004)指出设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能解决中央政府对区域管理可能出现的低效率情况,又能有效避免各行政区只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叶必丰(2004)从法制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统一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约束的局限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对其他地区的不适用性,得出长三角地区创立法制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唐亚林(2018)研究了一体化以来各地政府的合作机制及成效,得出结论,周边城市主动对接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上海主动与周边城市深度互动的区域创新合作模式对区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加快创新步伐

毕军(2019)以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诉讼案件为研究对象,指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立法不完善,实际执行难的问题,认为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戴洁(2018)模拟了不同情况下长三角地区四家火电厂排污权、发电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情况,比较了各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环境、经济收益,提出建议,长三角区域内绿色交易机制应遵守统一的价格体系,协同发挥作用。胡绪华(2019)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对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作用,作为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五、结语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迅速而猛烈,但仍存在区域合作不充分不平衡,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各地方政府应破除观念与行动上的障碍因素,从完善法制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一体化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J].经济学,2007(07).

[2]都泊桦,刘洪涛,廖明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12). [3]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 (12).

[4]葛立成,聂献忠,李文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5]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6]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2018(12).

[7]于迎,唐亚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建构[J].改革,2018(12).

[8]邹卫星,周立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J].区域经济,2010(10).

[9]孟涛.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三大困境[J].生产力研究, 2009.

[10]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 2007(03).

[11]席恺媛,朱虹.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困境摆脱[J].改革,2019(03).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区域发展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