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与建议文献综述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https://img.taocdn.com/s3/m/417a2fa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5.png)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祖小妹摘要: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
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经济协调发展引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越发重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呈主要发展趋势。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足和战略选择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鉴定1、长三角区域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经济都市圈,包括上海市及江苏、浙江省。
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与质量最好的区域之一。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呈明显的加速态势,但整个区域分属于3 个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
如何有效协调彼此冲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已成为长三角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在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学者孟庆民(200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与机制,提出了: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第二,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演变成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相邻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等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第三,从发展的角度发现,现今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是全球化的基础,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1c54b07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0.png)
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作者:耿初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33期摘要:国家对长三角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目前,上游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充分,资源利用形式单一、文旅产品缺乏清晰定位,内容主题不够突出、多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域合作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制约长三角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阻碍。
对此,建议通过提升针对文化内容的挖掘阐释能力、广泛布局场景化体验式的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平台体系建设等方式,創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让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助推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力、融合度全方位提升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三角;文旅融合;区域协同;现实困境;纾解策略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140-03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合作发展,并通过推出区域互惠政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式,在实现长三角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
纵使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长三角三省一市文旅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区域内各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打造文旅产业共同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
2021年4月,文旅部编制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其中第六部分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就文旅融合的落实落细提供了模式革新、金融支持和宣传助力等相应政策。
面对国家的大力支持,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抓住机遇,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助力区域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化自信:文旅融合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要求长三角运用多种形式讲述好、呈现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故事,从而扎实推动区域文旅相关产业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c5957a168884868762d6e5.png)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而区域通关改革是海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使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海关作为口岸进出境活动的主要管理部门,将不可避免地在海关管理各领域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海关要以敢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加快改革不适合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区域通关、区域通关试点、属地报关、属地海关检查制度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上海和“长三角”的崛起已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
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区域大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经启动、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开始实质性运作、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已基本建立。
(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
以长三角为例,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三角”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一些企业将事务机构、研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
可见外商投资大量进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构筑起外商企业投资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三角”个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市场化趋势加快。
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一改革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控制力的弱化,与此相关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产业转移”,如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宁波、嘉兴等和上海具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地区,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移师上海”,是浙江与上海的经济更加紧密。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78d719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b.png)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大湾区研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当下发展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长三角大湾区的崛起,更是成为了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背景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与优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长三角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现状及特点长三角大湾区是指以长三角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核心,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组成的经济区域。
长三角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大湾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大湾区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各省市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金融业;江苏和浙江则以轻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而珠三角地区则以电子、通信、家电等为主要产业。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各地的产业将加速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互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 交通互联互通:长三角大湾区是我国交通运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工程的不断建设完善,长三角大湾区的交通互联互通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3. 人才和资金流动:长三角大湾区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科研资金。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将更加便利,各地区的优质资源将得以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为长三角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以上特点表明,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下面将通过国内外的比较,深入探讨长三角大湾区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发展路径和关键问题。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e98fe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7.png)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1]。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提供历史性战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由“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
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资源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空间,有利于等高对接国际规则,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机遇二:深化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机遇三:进入高质量发展快速通道,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安徽省优先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协同,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机遇四:安徽自贸区发展机遇。
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将聚焦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2]。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建立和沪苏浙的联动发展机制,借鉴长三角区域已有的自贸试验区经验,尤其是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开放等领域,协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向长三角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长三角协同开放,并结合好安徽实际,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发展新经验。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6a9a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b.png)
机构存贷款余额金额最高,2018 年的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44227.38 亿元、117807.90 亿元,而安徽省 仅为 50677.30 亿元、38815.25 亿元,江 苏 几 乎 是 安 徽 的 三 倍 ,反 映 出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部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2007 年
建立了区域金融协
研究创设长三角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
波中支
2019 年
人民银行上海 总部、G60 科创 走廊九城市与 有关金融机构
发布《金融支持长三 角 G60 科创走廊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 合服务方案》
对 长 三 角 G60 科 创 走廊建设提供深度 金融支持
表 2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单位:亿元)
当代经济·月刊 2021 年第 7 期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吴凤菊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一 体 化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而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一 体 化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一 体化的核心和强力助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各政府与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一体化的相 关 政 策 ,通 过 分 析 长 三 角 三 省 一 市《统 计 年 鉴》及《金 融 运 行 报 告》中 相 关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水 平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内 部 金 融 资 金 价 格 趋 同 度 不 高 ,金 融 一 体 化 的 进 度 滞 后 于 经 济 一 体 化 。 总 结 出 长 三 角 金 融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障 碍 是 行 政 区 划 分 割 ,银 行 内 部 条 状 垂 直 管 理 体 制 及 跨 区 域 经 营 的 监 管 限 制 ,不 同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水 平 的 差 异 ,金 融 信 息 共 享 服 务 平 台 的 缺 失 等 。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604d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8.png)
调研报告: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行政区划分割、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行政区划分割、产业同质化竞争、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专业人士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1.行政区划分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各地之间存在行政区划分割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因此,需要加强跨地区的合作和协调,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2.产业同质化竞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各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加强产业协作和创新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形成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格局。
3.环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c1554a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7.png)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探讨其发展现状、困境和解决方案。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苏浙皖四个省市的21个地级行政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城市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挑战着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要解决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提高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联系紧密、人口聚集度高的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密不可分。
因此,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各地区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政府可以推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建立长三角地区的协调机制,实现政策的协同,强化协作的力度。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却存在着负面影响。
因此,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完善配套设施,将构建一个更加协调的长三角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因此,要加强长三角地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步入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551bc85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7.png)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仍然偏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长三角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化称呼,覆盖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全域,占据约百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总量和百分之三十的进出口总额。
(一)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作为国内发展的领头军,引领国家经济总量稳步上升,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迈上新的台阶。
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创造了全国近25%的经济总量。
尽管2020年全世界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总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但长三角地区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因地制宜的政策,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能力与科学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的能力越来越强。
2019年长三角地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相关研究经费6727.9 亿元,2020年长江经济带R&D经费比2019年增长约15%,达到10562.5亿元。
同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长三角地区依附其独特的经济优势,推动了其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速发展。
(三)人才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努力克服要素资源流动的行政障碍,建立并完善单一市场体系。
三省一市把交通、医疗、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因素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使得经济与社会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快政府间政策制定和市场化进程。
教育等资源的自由流动,有效地促进资本、信息的流动,使得人才一体化进程加快。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区域风险传染速度较快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区域内的产业和经济社会活动都处于“一条链”和“一条船”的状态。
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d5818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一、背景介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带,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状分析1. 地域相对封闭长三角地区在历史上曾被国际和国内局部政治、经济、文化分割,并且在长期的经济体制体系内形成闭塞局面,导致地区内部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
2. 产业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内部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上海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而其他地区相对发展缓慢。
一些传统产业盛衰不均,对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考验。
3. 城乡差距显著由于城市经济引导和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长三角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与农村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三、问题分析1. 各地区发展不协调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地区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产业不均衡。
2. 生态环境恶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问题,例如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公共服务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公共服务不平衡,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则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
四、解决方法1.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全社会力量,全面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2. 减少地区间发展差距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和资源的投资,逐步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 优化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地区内的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长三角地区建设生态宜居区,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5. 加强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a0f56a4d1eb91a37f1115cdd.png)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
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
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区域内各政府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的经济来往中逐渐意识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已无法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而区域合作的潜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彼此都意识到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均衡,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的制度收益。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
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
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问题分析
![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5ad61855270722192ef76a.png)
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问题分析【摘要】本文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出发,分析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圈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选取12个指标对长三角七大城市和北京、广州两个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一体化程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区域内部存在着不平衡,仍需加以重视。
最后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一、引言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它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该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问题,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基础条件分析1、经济实力通过比较长三角经济圈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圈两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有以下特点。
(1)GDP总量。
江苏省的GDP总量一直处在长三角经济圈两省一市的首位,2012年达到54058.2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0.4%。
而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两省一市的GDP总量也达到了108905.27亿元,占到了全国GDP总量的20.96%。
可以看出,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高,有着较好的经济实力条件。
(2)人均GDP。
上海的人均GDP一直居于第一位,2012年上海人均GDP 是全国人均GDP的2.22倍,浙江和江苏的人均GDP水平也分别达到了全国的1.65和1.78倍,这说明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一体化程度较高。
但上海与浙江、江苏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平衡,这表明缩小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推动长三角经济圈的进一步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结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状况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比例结构的重要指标。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1055f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1.png)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长三角经济合作
![长三角经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abb5fce59b89680203d8252b.png)
关于长三角经济合作现状、困境及构建经济学0920700116 陆婷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呈现出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政府、学界和企业界形成了一种合力;二是跨地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逐步展开;三是经济融合方兴未艾,市场的推力不断增强;四是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信息、网络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
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
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在交通连接、旅游联动、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
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一个新的、更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_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_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_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_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ac29230bbb68a98271fefad2.png)
南 京 社 一五” ” 规划试点, #$$. 年 " 月, 在 “ 长江三角洲地 会 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 上, 温家宝总理强调 “长 科 江三角 洲 地 区 实 现 率 先 发 展 具 有 全 局 性 意 义” 。 学 从此, 长三角经济合作掀起高潮。#$$( 年和 #$$. !
#$$" 年长三角被列为国家 “十 济发展需要的高度, 年底由苏浙沪 )( 个城市政府先后签署的 《 泰州协 议》 和 《 常州协议》 , 将港口合作、 旅游标志规范设 置、 交通卡互通、 协调会建设、 统一大市场、 世博主 题体验之旅、 环境保护等七个专题列为 #$$% 年度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 年 )# 月由三省市 联合组办的长三角发展国际论坛开幕。长三角的 地理空间范围, 由原 )( 市调整为二省一市。 在即将出台的、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 《长 三角区域规划》 中, 长三角被正式定位于我国综合 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全 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 的地区。 ( 二) 长三角现有合作成果 近年来, 长三角各项合作事项在有序推进, 尤 其是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共 ! # " !
〔 #〕 -. 个, 浙江新批 -" 个, 上海新批 &% 个。
无序竞争的结果是, 在长三角的 &’ 个城市, 选 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城市有 && 个, 选择石 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 &# 个。产业 化业的有 % 个, 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产业分工与协作格局难以发展 起来。 *( 异地信贷障碍重重, 资金流动不畅。笔者曾 对中国银行、 兴业银行、 上海银行、 招商银行、 工商
〔 ’〕
一拥而上。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 防止肥水外流, 抵制区域内的分工协作就成为必然。 例如, 有关交通一卡通协议的履行, 目前长三 除江苏泰州和浙江舟山外, 其 角 (- 个会员城市中, 余 (* 个城市均有各自的交通卡系统。但要实现一 卡互通, 改造各城市的设备就需要庞大的资金, 而 这笔资金由谁来支付, 各城市如何分摊等一系列问 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导致一卡通协议在全区域施行 至今仍停留在一纸规划上。 又如根据 《 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宣言》 , 长三 角各城市旅游业要互为市场, 取消区域内旅游地陪 制。实际上国家旅游局也有明文规定: 跻身全国百 强旅行社、 并且年入境游的接待人数超过 ($ 万人 次的旅行社, 可异地开设分支机构, 但事实上, 出于 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 长三角的旅行社在异地设分 支机构一直是空谈。 再如, 虽然早在 #$$’ 年就已签署了 《 长三角质 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宣言》 , 但实际情况是在江苏 免检的产品到了外省市还要再检, 甚至在同一省 内, 这个城市的免检商品进入其他城市还要再从上 到下 “ 跑一趟” 。企业抱怨 “ 时间成本、 入市成本太 大了” 。 因此, 尽管长三角的所有城市都已意识到区域 协作、 区域一体化能给长三角整体及下属各行政区 而忽视区域整体利益的负面现象时有发生。 长三角现行的合作建筑在各参与城市自愿基 础之上。所有的区域一体化协议只有目标, 而无具 体实施方式和步骤, 协议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各参与 城市的单边行动计划, 或协同合作的双边行动计 划, 区域整体行动计划也是在各方意愿参与的前提 下才能进行。而区域对合作方不履行协议是没有 强制约束力的。于是协议的履行就困难重重。长 三角区域协议缺乏约束力,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提 高区域协议的约束力必须依靠制度创新。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道格 拉斯・. ・诺斯 ( /0123455 ., 60178 ) 在 《 经济史中 的结构与变迁》 一文中指出: “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fa068c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png)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宁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宁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98243b8767f5acfa0c7cd8e.png)
/浙江经济·2019年第20期宁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项汉明问道市县W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这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驶入快车道。
长三角区域内众多城市正积极作为,抢抓一体化战略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宁海应立足自身特色和基础,切实找准发展定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环境分析特色优势突出。
一是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作为“5.19”中国旅游日发祥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宁波首个国家生态县,宁海“山、水、海、岛、泉、礁”一应俱全,全县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92.9%、森林覆盖率63%,可以说生态是宁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优势、最亮底色。
二是发展预留空间无比广阔。
主要是拥有大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近期可开发土地达150多平方公里,并且极少有拆迁,远期可达500平方公里,全浙江少见,引起更高级别战略重视仅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空间范围内拥有充足淡水资源及众多深水良港资源,宁海素来是宁波大水缸,目前还在积极推进库容约1亿立方米的清溪水库工程,区内可规划建设2-10万吨级码头泊位40个左右,规划年吞吐量近1.1亿吨。
三是后发赶超优势显现。
从产业看,模具、文具、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效益和配套优势突出,为承接上海等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结构转型有决心突破,近年来全县战新产业总产值、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或从小到大,或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从平台看,宁波南部滨海新区建设接连取得突破,近5年已累计投入上百亿元,目前投入仍呈现加速趋势,并先期布局了支撑趋于大开发的大交通网络,近期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再次迎来设立南湾新区的重大机遇。
明显短板尚存。
一是县域经济影响力不够强。
从全国来看,虽然宁海位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8位,但与全国强县第一方阵仍有距离。
从全市来看,宁海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市范围内排位靠后。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f4d47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f.png)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愈发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长三角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发达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区域内部协调合作,促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不仅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引领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在产业布局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例如上海的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江苏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浙江的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安徽的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体系相互补充,互为支撑,形成了有机联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相互紧密衔接,交通门户互相联通。
上海以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条件。
长三角地区还打破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积极推动城市间的信息互通和协同发展。
在公共服务方面,长三角地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优质的生活环境。
长三角地区还加强了环保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竞争激烈,城市功能重叠,产业结构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65a1d7c6c175f0e7dd13741.png)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作者:王伟光唐晓岚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9期摘要:当今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核心,以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日益提高为导向,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文章从城市群概念入手,总结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从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群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中国目前有十几个城市群,东中西部均有城市群,但城市群之间规模差异较大。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的代表,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拉动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我国东部区域城镇化水平,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进程。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期望对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城市群概念引入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他的著作《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
这个概念被众多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从业者所接受,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传播到中国。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群受到了当时中国学者的重视,并根据国情提出相应的概念。
周一星在1986年提出了“都市连绵区”,认为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更高级形态;1992年姚士谋在其著作《中国的城市群》中定义了“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一体化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削弱贸易壁垒,
使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的状态,理论和实践均显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的市场可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地增长。
徐现祥(2007)构造了地方政府晋升博弈模型,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证明理性的地方政府会自发选择区域一体化,而已选择区域一体化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非一体化区域更快。
都泊桦(2017)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数十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区域一体化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作用、社会资本投资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长三角一体化(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包括沪江浙皖一市三省共26个地级市,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6%。
长三角国土面积仅占3.74%,但常住人口为2.25亿,占全国的16%,2018年创造的GDP 高达21亿,为全国的23%,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首先,长三角地理位置优越。
最早出现的城市,最发达的城市群几乎都出现在沿海沿江沿湖区域,长三角东临东海,对外可与日韩经济体进行贸易;内怀长江,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紧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其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资源优势显著。
长三角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28020.6亿元,上市公司1219家,占全国近1/3,资金资源丰富,就业前景好。
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有8所位于长三角地区,211高校更是有23所之多,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邹卫星、周立群(2010)提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方面均领先全国,
中心城市上海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苏浙皖三省的制造业发展也远超其他省市。
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技术支持下,
长三角地区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高端装备产业群,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二)长三角一体化历程
从1982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到现在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探索发展过程艰难而曲折。
邹卫星(2010)从制度层面入手,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分为实践探索、停滞、重启、快速发展四个阶段。
侯赟慧(2009)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值,通过凝聚子群的变动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进程。
唐亚林(2018)通过分析近四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布的合作政策与规划方案,
依照区域治理模式的不同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划分为分割式、经济协作式、经济社会一体化协同式三个阶段。
(三)长三角一体化现状
周立群(2010)将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国之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区别,指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基础设施、市场、产业结构、政府职能和投资环保五个方面。
徐现祥(2005)结合理论分析实证模型,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已经使得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
黄征学(2019)指出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快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产权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和市场监管一体化迅速推进的现状。
葛立成(2006)研究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指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已从产品趋同、政府壁垒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逐渐转向共同构建旅游经济圈,实现一体化发展。
于迎(2019)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演进历程,认为经历了碎片化阶段、有限协同阶段,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整体性治理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阶段。
程筱艾/文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困境
与建议文献综述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行政壁垒;文献综述
10.13999/ki.scyj.2019.08.018
区域发展
55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困境
国内学者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困境具有较为一致的见解。
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行政区划,这就对自由贸易造成了壁垒,市场体系被分割,高淑桂(2018)等将行政壁垒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各行政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各行政主体的职责边界有时会与一体化共同目标产生冲突。
行政壁垒的存在,加之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自然资源禀赋相似,就导致了各城市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化。
张鑫(2017)、杨金玲(2018)均运用经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认为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各行政区均可享用的公共产品,行政壁垒的存在致使各地方政府只想享受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便利而不愿付出代价,导致这些公共品的供给面临“搭便车”的问题,区域整体集体行动陷入困境。
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之前存在矛盾。
汪伟全(2010)将地方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分为地方保护、同级政府之间的政绩攀比和为抢夺资源引致的过度竞争。
李琳(2017)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林民书(2012)比较了过去政治表现为主和现在以经济绩效表现为主的政府官员激励方式,认为理性官员为了实现政治晋升而发展地区经济时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扭曲配置。
孟涛(2009)指出,长三角各省市为争夺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同时为了招商引资,省市间进行恶意的价格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杨建华(2007)以长三角地区水污染为例,将矛头直指政府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准,认为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将生态环境抛之脑后不仅会让当代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也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席恺媛(2019)将环境问题归咎于“搭便车”行为和“公地悲剧”现象,认为长三角地区省际边缘区的污染更严重的原因与其跨区域、多主体的治理模式息息相关。
四、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国学者主要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转变观念
林民书(2012)、杨建华(2007)认为,区域政府的有效合作建立在正确的经济意识上,各省市应深化发展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意识,让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意识朝着区位经济意识转变,以区域经济合作代替纯行政竞争。
朱虹(2019)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长三角生态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性问题,呼吁区域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与监管。
(二)坚持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张学良(2019)肯定了政府对清除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解除行政壁垒的作用。
马斌(2004)指出设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能解决中央政府对区域管理可能出现的低效率情况,又能有效避免各行政区只追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叶必丰(2004)从法制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统一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约束的局限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对其他地区的不适用性,得出长三角地区创立法制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唐亚林(2018)研究了一体化以来各地政府的合作机制及成效,得出结论,周边城市主动对接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上海主动与周边城市深度互动的区域创新合作模式对区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加快创新步伐
毕军(2019)以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诉讼案件为研究对象,指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立法不完善,实际执行难的问题,认为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戴洁(2018)模拟了不同情况下长三角地区四家火电厂排污权、发电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情况,比较了各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环境、经济收益,提出建议,长三角区域内绿色交易机制应遵守统一的价格体系,协同发挥作用。
胡绪华(2019)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制造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对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作用,作为制造业绿色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
五、结语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迅速而猛烈,但仍存在区域合作不充分不平衡,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
各地方政府应破除观念与行动上的障碍因素,从完善法制建设、机制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一体化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J].经济学,2007(07).
[2]都泊桦,刘洪涛,廖明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基于长三角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12). [3]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 (12).
[4]葛立成,聂献忠,李文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5]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6]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2018(12).
[7]于迎,唐亚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建构[J].改革,2018(12).
[8]邹卫星,周立群.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J].区域经济,2010(10).
[9]孟涛.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三大困境[J].生产力研究, 2009.
[10]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 2007(03).
[11]席恺媛,朱虹.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困境摆脱[J].改革,2019(03).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区域发展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