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管理规范
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
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一、建立高危儿情况识别机制。
徐州市应通过完善出生缺陷、早产、低体重、病残等高危儿童登记制度,加强孕妇保健服务,提高孕妇见诊率、产前筛查率和产前诊断率,及时发现和登记高危儿童。
二、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徐州市应建立高危儿童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家族史、疫苗接种记录、健康评估、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等,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发育评估。
三、实施健康干预措施。
徐州市应根据高危儿童的特殊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合理的营养膳食、锻炼和康复训练等,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四、加强家庭指导和支持。
徐州市应开展家庭访问和指导,提供高危儿童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培训,增加家长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护理高危儿童。
五、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徐州市应加强对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高危儿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形成合力。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徐州市应加强高危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高危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七、加强监督和评估。
徐州市应建立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强对高危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
总之,徐州市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工作要求是基于高危儿童的特殊需求,通过建立识别机制、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干预措施、加强家庭指导和支持、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监督和评估等方面来推动高危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
高危儿登记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工作,提高高危儿的登记、跟踪和干预效果,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出生时、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在生长、发育、营养、体质、行为及心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疑难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婴幼儿。
三、高危儿的登记标准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儿等出生时的高危因素。
2. 患有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脑瘤、癫痫、自闭症等疾病的新生儿。
3. 围产期造成的窒息、窘迫、缺氧、吸入细菌感染等情况引起的高危。
4.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言语迟滞、智力障碍等高危因素。
5. 有家庭暴力、虐待、疏离、忽视等情况的高危儿。
四、高危儿的登记管理1. 高危儿登记范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及相关机构都可以登记高危儿,必须及时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 登记程序:医疗机构发现高危儿,应及时登记,然后向所在区县级人民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由卫生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核实,确定高危等级。
3. 登记内容:高危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病史、家庭背景、父母身体状况等。
4. 登记时限:医疗机构必须在发现高危儿后24小时内完成登记,并报告相关部门。
5. 统计汇总:卫生主管部门每季度应对高危儿进行统计汇总,制定干预措施。
五、高危儿的跟踪干预1. 跟踪方式: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高危儿跟踪系统,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跟踪高危儿的健康状况并制定干预方案。
2. 干预措施: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包括营养补充、体能锻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3. 定期复查:高危儿应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复查,检测体格、心理和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干预计划。
4. 家庭指导:卫生主管部门应开展高危儿家庭指导工作,提供正确的护理方法和营养指导,帮助家庭做好高危儿的日常护理工作。
六、高危儿的评估和转归1. 评估标准:高危儿的转归应根据身体健康、发育水平、智力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制定长期性的跟踪计划。
高危儿管理规范
•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 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 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早期表现1~3个月
•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 反应迟钝,不能微笑和逗笑。 • 3个月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头左右摆动。 • 俯卧位不能抬头。
早期表现4~5个月
• 眼不灵活,不追视,斜视。 • 表情呆滞不灵活,逗时无反应,不能大笑。不竖头,不会翻身,俯卧位抬
头小于90°。 • 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 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 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 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 预。
专案管理内容
•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 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 育监测密度。
•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 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 (3)咨询指导 •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
儿保高危儿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降低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为儿保高危儿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高危儿保健工作。
三、高危儿的定义高危儿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其生长、发育、健康产生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的婴儿。
四、工作原则1. 早期识别:儿保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高危儿的识别标准,对疑似高危儿进行及时评估。
2. 早期干预:对确认的高危儿,应立即启动干预措施,给予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
3. 全程管理:对高危儿实施从出生到成年的全程健康管理,确保其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
4. 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高危儿的管理,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和配合度。
五、工作内容1. 筛查与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普遍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生长发育、神经心理、视听觉等功能方面的检查。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为高危儿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如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干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关于高危儿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家长自我管理能力。
5. 转诊与协作:建立健全高危儿转诊制度,确保高危儿在需要时能够得到上级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
六、工作流程1. 筛查与评估: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筛查,对疑似高危儿进行评估。
2. 干预与治疗: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干预计划,实施治疗措施。
3. 跟踪监测: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4. 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面对面或在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保工作的认识。
5. 转诊与协作:发现需要转诊的高危儿,及时联系上级医疗机构,协助办理转诊手续。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规范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工作规范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诊疗技术的提高,高危儿、体弱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存活儿童却在不同年龄段逐渐出现发育障碍问题,严重影响高危儿及体弱儿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为更好地对高危儿及体弱儿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使高危儿及体弱儿能在行为发育上得到改善并赶上正常儿童,促进他们的身心更好的发育,降低儿童死亡的发生,现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管理规范。
一、高危定义及管理范围(一)高危定义高危儿: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日后可能发生残障(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多动、学习困难、自闭、行为异常等症状)的婴儿。
体弱儿:指在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出现的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儿童。
包括: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双胎、体重不增,佝偻病活动期、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单纯性肥胖、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缺陷、视力低常、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器质性疾病等。
(二)管理范围县域内筛查出的所有高危儿、体弱儿均纳入管理范围。
二、各级职责(一)村级职责村级保健人员负责本村高危儿、体弱儿的筛查工作,对发现的高危儿、体弱儿转送到镇卫生院进行确诊,并负责村级随访工作。
负责宣传儿童预防保健知识,和儿童健康管理程序。
(二)镇中心卫生院职责各镇卫生院要开设儿保门诊或儿科,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开展儿童健康保健服务;负责本镇高危儿童的筛查、早期识别,做好高危儿童的专案管理与随访,及时做好随访登记、做好信息上报与反馈;指导高危儿童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复查与矫治;加强儿科能力培训,提高基本儿童保健服务和基本救治能力。
(三)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职责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开设高危儿及体弱儿专科门诊,由经过上级培训的高年资医师坐诊,接受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转诊的高危儿及体弱儿,做好健康体检与保健指导工作,对县级没有能力干预治疗的转三级专科医院治疗。
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
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即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高危,即有可能导致死亡或长期残疾的问题。
高危儿的管理需要综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评估、及时干预和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高危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高危儿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危儿的分类高危儿可以按照病因、临床表现和风险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高危儿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等不同类型的高危儿。
根据高危儿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轻度高危儿、中度高危儿和重度高危儿三个级别。
1、轻度高危儿:指存在潜在高危因素,但没有明显的生命危险,主要需要一般监测和护理。
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
2、中度高危儿:指存在明显高危因素,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需要特殊监测和护理。
例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等。
3、重度高危儿:指存在严重高危因素,可能会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需要紧急处理和全面护理。
例如,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心脏病等。
三、高危儿的管理流程1、评估: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初步评估,筛查出可能存在高危因素的婴儿。
2、分级:根据评估结果,将高危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3、干预:根据高危儿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监测、护理、药物治疗等。
4、监测:对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转诊:对于重度高危儿,及时转诊到专业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6、随访:对高危儿进行长期随访,保证其生长和发育的正常。
四、高危儿分级管理的意义1、提高存活率:通过对高危儿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可以减少死亡率,提高存活率。
2、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提高生活质量:对高危儿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护理,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长期残疾的发生。
4、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对高危儿的有效管理,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高危儿是指出生后28天至2岁之间,由于疾病、异常发育、急救救治等原因,存在着生命危险和严重残疾发生的儿童。
针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因此,高危儿的分级管理标准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条件等方面的特点,将高危儿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管理和干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外相关规范,可以制定以下高危儿分级管理标准。
一、一级高危儿一级高危儿包括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32周以下)、出生缺陷、心肺急救救治记录者、新生儿重视的女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等。
这类儿童存在严重的生命危险,需要尽快进行干预治疗。
一级高危儿应当在出生后立即送往儿科医院进行治疗,并在出院后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
二、二级高危儿二级高危儿包括早产儿(32-37周)、低出生体重(2000-2500克)、产后感染病史、有明显危险因素者等。
这类儿童相比一级高危儿,生命危险性稍低,但仍然需要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干预。
二级高危儿应当在出生后尽快送往接受专业医疗的机构,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监护。
三、三级高危儿三级高危儿包括轻度早产儿(37-38周)、轻度低出生体重(2500-3000克)、母亲受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影响的胎儿、母亲受药物或辐射等因素影响的胎儿、有先天性代谢病的儿童、围产期异常重视的患者等。
这类儿童的生命危险性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干预。
三级高危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社区或最近的医疗机构接受管理。
四、四级高危儿四级高危儿包括晚产儿(42周以上)、大体重儿(4000克以上)、母亲受严重疾病影响的胎儿、产后低血糖患者等。
这类儿童的生命危险性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四级高危儿可以在社区接受常规的儿童保健服务,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干预和指导。
对于高危儿的分级管理与干预,早期的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定期的体格和发育评估。
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
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高危儿管理规范流程如下:①筛查与识别:出生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识别出具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低体重、先天性疾病、分娩并发症等。
②登记建档:对确认的高危儿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专属健康管理档案,记录基本信息、高危因素及初步评估结果。
③定期随访: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通常新生儿期不少于2次访视,高危儿根据情况增加访视次数,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估与疾病筛查。
④全面评估: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Apgar评分、生长发育量表,定期评估高危儿神经行为发育、体格发育等。
⑤干预指导:针对评估结果,提供早期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营养指导、家庭护理教育等,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⑥转诊与专科管理:对于需要进一步诊疗的高危儿,及时转诊至相应专科,如儿科、儿童康复科等,并跟踪转归情况。
⑦信息反馈与结案:随访与干预过程中,记录儿童发展变化,定期总结,反馈给家长及参与管理的医疗团队,直至高危状态解除或转入常规儿童保健管理。
⑧培训与考核:医护人员定期接受高危儿管理相关培训,确保管理质量,各级医疗机构实施管理效果的监督与考核。
江西省高危儿管理实施方案
江西省高危儿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江西省高危儿管理实施方案是为了规范和加强对高危儿的管理和服务,提高高危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制定的。
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即患有各种疾病、畸形或者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各种疾病的婴幼儿。
他们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而这些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来进行指导和保障。
二、管理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所有高危儿的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畸形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等各类高危儿。
同时,也包括对高危儿家庭的关怀和支持工作,以及对相关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管理原则1. 以患儿为中心,以生命为第一要务。
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始终把患儿的生存和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2. 综合施策,因儿施策。
对于不同类型的高危儿,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方案,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治疗。
3. 多部门合作,形成合力。
高危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高危儿的健康成长努力。
4. 家庭参与,社会支持。
高危儿的康复和成长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关爱,要鼓励和引导家庭积极参与到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来。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高危儿档案管理制度,对高危儿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得到需要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2. 加强对高危儿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早期发现和干预的能力,降低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完善高危儿转诊制度,建立健全的转诊网络,确保高危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
4. 加强对高危儿家庭的关怀和支持,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高危儿的成长和发展问题。
5.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高危儿的诊疗和护理水平,提高高危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五、管理保障1. 加大对高危儿管理和服务的投入,提高高危儿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高危儿管理相关管理制度
高危儿管理相关管理制度第一章绪论第一条为了规范高危儿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高危儿管理工作,包括高危儿的诊断、治疗、护理及相关医疗管理工作。
第三条高危儿指的是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或儿童期内发生严重疾病或意外后,救治过程中存在生命危险的儿童。
第四条高危儿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医学伦理,尊重医患关系,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医疗安全。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儿管理的专门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专业人员。
第六条高危儿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全程管理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儿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病历信息、检查结果、诊疗方案等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第八条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高危儿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疗机构依法开展高危儿管理工作。
第二章高危儿诊断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高危儿诊断制度,包括新生儿的早期筛查、儿童期内的疾病诊断等。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医学设备和技术人员,确保高危儿的诊断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儿的诊疗协作机制,包括专家会诊、多学科联合诊疗等。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高危儿患者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家庭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章高危儿治疗管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高危儿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合格的医护人员,确保高危儿的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高危儿的用药管理,严格遵守用药指南和用药规范,确保用药安全。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高危儿的康复治疗工作,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等。
第四章高危儿护理管理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高危儿护理制度,包括护士的护理流程、护理记录等。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护理设备和护理用品,确保高危儿的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制度
高危儿、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及转诊制度为了进一步做好高危儿、体弱儿的筛查、诊治和管理,提高儿童健康管理质量,根据江苏省高危儿、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危儿、体弱儿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一、分级管理
1、Ⅰ类高危儿/体弱儿: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儿保门诊负责建立专案进行规范管理。
2、Ⅱ类高危儿/体弱儿:由扬州市妇幼保健院管理。
3、Ⅲ类体弱儿:由省辖市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有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诊并实行专案管理。
二、管理办法
1、筛查和登记: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高危儿/体弱儿登记在“高危儿/体弱儿管理登记簿”上,记录转诊和转归。
2、转诊:基层医疗机构对筛查出的Ⅱ类和Ⅲ类高危儿/体弱儿填写转诊单,转诊至指定医疗机构。
3、专案管理:高危儿/体弱儿专案管理一般由儿童保健专业机构承担。
4、随访:基层医疗机构对转诊的高危儿、体弱儿进行追踪随访。
5、转归:转归后转回所在基层医疗机构按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进行管理。
高危儿管理科工作制度
高危儿管理科工作制度
一、在门诊工作中,对高危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对门诊发现的所有高危儿建立电子专案,并进行系统管理。
二、接受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负责接诊乡镇卫生院及社区转入的高危儿,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方案。
三、对一般高危儿且发育正常者给予家庭早期干预方案,教给家长训练儿童;对发育落后或可疑、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的患儿进行发预评估,制定门诊干预治疗方案,并实行专案管理。
四、开展高危儿定期监测与干预,并对每位高危儿进行系统化健康管理,并跟踪与随访,高危儿转归正常后,转诊到其所在社区进行系统化管理。
五、建立高危儿转诊机制,对所有随访过程发现的高危儿建立科室间的协调机制,必要时进行转诊。
六、做好宣传动员,使家长了解高危因素对孩子的危害,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
七、工作认真负责,对高危儿童检查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态度和蔼可亲,不推诿病人。
1。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模版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高危儿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高危儿管理、会诊、转诊的医疗人员。
第三条高危儿按照医疗风险的大小分为一般高危儿和特殊高危儿。
一般高危儿指体格、生长发育、心理、行为等有一定问题或可能有一定问题的儿童。
特殊高危儿指有严重生理或病理问题的儿童。
第二章高危儿管理制度第四条医院应设立高危儿管理中心,并配备相关设备设施和专业医护人员,负责高危儿的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定期组织高危儿筛查活动,并对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的儿童进行圈养。
第六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制定高危儿的管理方案,明确管理目标、评估方法和治疗措施,并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
第七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建立高危儿档案,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
第八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定期对高危儿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第九条对于特殊高危儿,高危儿管理中心应与相关科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会诊。
第三章会诊制度第十条当高危儿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超出高危儿管理中心的能力范围时,应进行会诊。
第十一条会诊应由高危儿管理中心负责发起,并确定会诊科室和专家。
第十二条会诊应及时进行,确保高危儿能够尽早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第十三条会诊专家应提供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与高危儿管理中心进行充分沟通。
第十四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及时将会诊结果反馈给高危儿的家长,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第四章转诊制度第十五条当高危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或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时,应进行转诊。
第十六条转诊应由高危儿管理中心发起,并与接诊单位进行协商和沟通。
第十七条高危儿管理中心应提供详细的病历和转诊原因,并确保高危儿能够顺利转诊到接诊单位。
第十八条接诊单位应及时对高危儿进行接诊,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高危儿管理技术规范
高危儿管理技术规范篇一:高危儿范围及管理方法1、新生儿访视,不少于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第二次在14左右,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最少增加一次访视。
增加的访视时间最好在7-14天之间,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
28天满月的检查必须在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2、高危儿包括(1)、母亲有糖尿病史,孕期有阴道流血、感染,慢性心肺疾病。
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史等。
(2)、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各种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或止疼药物史等。
(3)、出生时异常如新生儿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3、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1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手册中要有管理记录)。
其它高危儿进行登记管理。
所有高危儿均登记在高危儿登记薄上。
专案管理的高危儿和登记管理的高危儿分开登记。
篇二: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一、高危儿管理对象:1(高危妊娠孕母的婴儿,如妊娠高症、宫内感染等。
2(孕母过去有死胎、死亡新生儿史的婴儿。
3(异常分娩的婴儿,如产钳助产、臂位助产等。
4(婴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发生异常,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5(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6(低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是乎2500克。
7(活动性佝偻病:常见3个月—2岁的小儿,有明显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有中度的骨骼改变体征。
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边缘不整呈云絮状。
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加宽,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8(中度以上贫血:血红蛋白小于90克。
9(II度以上营养不良:体重低于下常均值25—40%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君子之腹0.4以下身长较正常低,精神状态:情2绪不稳定睡眠不安,肌张力明显低下.肌肉松弛.10.有疾病的新生儿,如高胆红素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新生儿。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本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范本高危儿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对高危儿的管理,提高高危儿的健康护理水平,确保其健康成长。
高危儿是指由于身体或心理发育的异常而面临潜在健康风险的儿童。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对高危儿的管理。
三、高危儿的定义及分类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存在一定异常或有潜在异常的儿童,包括但不限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儿、遗传疾病儿等。
四、高危儿管理制度1. 高危儿登记1.1 高危儿的登记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包括高危因素的记录和评估结果的登记。
1.2 高危儿的登记信息应包括儿童基本信息、家族史、父母状况、出生史等。
1.3 高危儿的登记信息需要经过医院相关部门审核和管理。
2. 高危儿评估与筛查2.1 高危儿应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筛查,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2 高危儿评估和筛查应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情况,并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
3. 高危儿的护理3.1 高危儿的护理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指导、营养指导等。
3.2 高危儿在医疗机构内应有指定的护理区域和专人负责护理工作。
3.3 高危儿的护理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五、会诊、转诊制度范本一、引言会诊、转诊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需要专科医生参与诊疗时得到及时有效的转诊和会诊服务。
二、会诊制度1. 会诊申请1.1 医生在初步诊断无法确定病因或治疗方案时,可以向专科医生提出会诊申请。
1.2 会诊申请应通过书面形式提交,并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初步诊断、需要会诊的专科等信息。
1.3 会诊申请应由医院相关部门协助确保申请的及时处理。
2. 会诊安排2.1 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专科医生的安排,及时安排会诊。
2.2 会诊应在双方医生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时间和地点,并通知患者。
3. 会诊报告3.1 会诊后,专科医生应及时撰写会诊报告,并将报告传达给申请会诊的医生。
3.2 会诊报告应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等内容。
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
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一、总则高危儿是指在出生后的28天内,由于生理、病理、环境等多种原因,预后不良,生命有生存困难的婴幼儿。
为了保障高危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我院特制订了《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明确高危儿护理的目的、原则、程序和要求,为提高高危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目的《高危儿护理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高危儿护理工作,提高高危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保障高危儿的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规范护理流程,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使高危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关爱,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三、原则1. 以患者为中心:高危儿护理工作的一切活动都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2. 精细化护理:根据高危儿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细化护理,保证护理质量。
3. 综合护理:综合运用医学、护理、心理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护理技术手段,为高危儿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护理。
4. 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四个一”护理团队,即一个医师、一个护士、一个病案员、一个康复师服务于一个高危儿,共同为高危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5. 安全可控:设定严格的护理标准,保证高危儿的护理过程安全可控,避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因操作不当、环境不佳等原因造成潜在的伤害。
6. 追求卓越:不断追求高危儿护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四、程序1. 预防控制:加强孕期保健,提高产前筛查水平,防止高危因素的出现和发展,预防高危儿的发生。
2. 评估分级:对出生后有潜在危险、需特殊照护或严重疾病等情况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评估,明确高危程度,分级护理。
3.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分级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体位护理、营养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
4. 实施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计划和医嘱,对高危儿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营养补充、情感交流等。
育儿-高危儿管理技术规范(幼儿园)
高危儿(体弱儿)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高危儿(体弱儿)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3~6岁儿童健康检查筛查出的高危儿(体弱儿)的儿童。
三、高危儿(体弱儿)定义:指患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中重度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消瘦)、中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活动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儿童。
在托幼机构的定义更为广泛,还包括特殊儿体质的儿童(听力异常、心理发育偏差、视力异常、过敏体质、高热惊厥等)四、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学龄前期儿童(3-6岁)每年身高增长5-7cm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M-3SD 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 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4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有一定危险性的儿童进行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高危儿是指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异常、特定疾病等原因,或在儿童期患上重大疾病,存在较高风险的儿童。
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筛查和评估:对出生儿进行筛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为高危儿,并确定其具体危险因素和风险等级。
2. 监测和追踪:对高危儿进行定期监测和追踪,包括生长发育、体格检查、心理发育、功能评估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等,以预防和纠正潜在问题。
4. 家庭支持和教育:向高危儿家庭提供相关支持和教育,包括照护技巧、康复训练指导、心理辅导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照顾高危儿。
会诊制度是指在诊疗过程中,对于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患儿,通过会诊的方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的制度。
会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选择会诊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确保能够全面评估和提供专业意见。
2. 会诊内容:会诊医生集中讨论患儿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并提供会诊报告。
3. 会诊协调:负责协调会诊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各专家能够及时参与和表达意见。
转诊制度是指将患儿从一个医疗机构转诊至另一个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制度。
转诊制度包括以下方面:1. 转诊标准:确定转诊的标准和条件,例如病情复杂、需要特殊设备或专业技术无法提供等。
2. 转诊流程:明确转诊流程和步骤,包括申请转诊、评估和安排转诊、转诊反馈等。
3. 转诊协作:转诊医疗机构和接诊医疗机构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协作和沟通,确保顺利进行转诊,并在转诊后及时汇报和协助治疗。
高危儿管理制度和会诊、转诊制度的目的是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发展,提供最佳的诊疗服务,确保患儿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表现1~3个月
• 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 • 反应迟钝,不能微笑和逗笑。 • 3个月头不稳定,颈不能竖头,头左右摆动。 • 俯卧位不能抬头。
早期表现4~5个月
• 眼不灵活,不追视,斜视。 • 表情呆滞不灵活,逗时无反应,不能大笑。不竖头,不会翻身,俯卧位抬
头小于90°。 • 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 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 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苯丙酮尿症等)。 • (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管理方法
• (1)登记管理: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 或查阅母子保健手册,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 育异常儿童登记表”转诊至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并进行随访。
• 2、新生儿的兄姐有严重的新生儿病史或新生儿期死亡。 • 3、母亲有妊娠中毒症、妊娠感染、妊娠高血压、孕期贫血、先兆流产、
及有毒化学物放射线室内装修污染等接触史。
高危儿管理对象
• (1)早产(胎龄 <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 2500克)。 •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 (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 (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
高危儿危害
• 因此,我们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生后就要和医院建立较密切的
联系,建立专案管理,经常对小儿的发育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地 给予发育指导及康复干预,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时期,及时弥补发育 的不足,减少小儿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伤残的程度。婴儿脑损伤一旦 发生,治疗愈早,疗效愈好,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将耽误孩子的一 生。
•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 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 (3)咨询指导 •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高危儿管理规范
儿保科:秦高华
高危儿的定义
•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 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 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早期表现11~12个月
• 不能爬站,不会迈步。 • 不会与人“再见” • 不能有意识叫爸、妈。 • 流口水及吃手。
谢谢各位!
早期表现6~7个月
• 无手、口、眼协调姿势(不能眼看-手抓-入口) • 不能独坐,下肢不能支撑,扶站尖足。 • 手抓物后很快松开。 • 6个月叫名无反应。
早期表现8~10个月
• 手笨,不能捏小东西,解扣、换手玩。 • 不能发出爸、妈、哒哒等双音。 • 不用单手抓玩。 • 不会爬,不能直腰独坐及坐位自由玩。
•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 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 预。
Hale Waihona Puke 专案管理内容•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 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 育监测密度。
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地址:
市
区(县)
街道(乡)
居委会(村)
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转诊单位:
高危因素:
转归:正常□ 转诊□ 拒转诊□ 失访□ 死亡□
日
开始管理日期: 年 月 既往患病情况:
结案日期:
编号:
日 年月
早期表现新生儿期
•哺乳困难:小儿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劳无力,容 易呕奶。 •哭声异常:过度安静、不哭,哭声微弱,持续哭闹。 •自发运动少:出生后少动,呈无力状态。 •对人脸谱不感兴趣,无分辨人面孔的能力。 •对声音的刺激无瞬目反应。 •新生儿痉挛:小儿易惊跳,尖叫或烦躁不安、抽搐。